世界著名心血管营养学专家
向姜辉医生简介 -回复
向姜辉医生简介-回复向姜辉医生简介:一位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杰出医生引言:在医学界,有许多杰出的医生以他们的才华和热情影响了人们的生命。
而姜辉医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作为一位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医生,姜辉医生在该领域的成就和贡献令人瞩目。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介绍姜辉医生的个人背景、职业成就以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贡献。
第一部分:个人背景姜辉医生于1965年出生在中国的一个医学世家。
他的父亲是一名著名的心脏外科医生,而母亲则是一位传统医学的从业者。
姜辉医生从小就对医学充满了兴趣和热爱,并决定将来成为一名医生。
他在高中阶段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考取了中国顶尖医科大学的入学资格,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校。
第二部分:职业成就姜辉医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并在美国一流的医学院取得了博士学位。
他在心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并获得了多个科研项目的资助。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多家国际知名期刊上,并被引用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姜辉医生也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了多个重要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项目,并成为该领域会议上的知名发言人。
第三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贡献作为一名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专家,姜辉医生致力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推动该领域的科学发展。
他在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一种新的介入手术方法,有效减少了手术风险并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受益于姜辉医生在该领域的科研成果。
此外,姜辉医生还在脑卒中的早期预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新的危险因素,即心房颤动,对脑卒中的发病率有着重要影响。
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推动了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的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姜辉医生的贡献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最后,姜辉医生还努力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他经常参加各种健康论坛和社区活动,向大众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诺奖得主穆拉德博士
诺奖得主穆拉德博士:重视饮食与心情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生物学家斐里德·穆拉德博士新书《神奇的一氧化氮》签售会在北京举行。
谈及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穆拉德建议人们多吃水果、蔬菜、杂粮,少吃煎炸食品,降低体重。
他还特别指出,葡萄籽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可与葡萄果肉一起榨汁服用。
当天签售之前,穆拉德博士简要地介绍了一氧化氮对心脑血管、神经、消化系统等重大疾病的作用,并就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出建议。
1998年,穆拉德因发现一氧化氮能促使心血管扩张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据其新书介绍,“一氧化氮能使血管扩张,避免血管内出现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保持血管清洁、畅通,维持正常血压,有效减轻心脏负担”。
如今,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对于如何增加体内的一氧化氮含量,从而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穆拉德博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正确饮食。
人们要多吃水果、蔬菜、杂粮,少吃煎炸食品,降低体重。
他还特别指出,葡萄籽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可与葡萄果肉一起榨汁服用。
二是科学运动。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并坚持下去。
三是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情愉悦也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一氧化氮。
2011年下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先后因胰腺癌去世。
而穆拉德的新书中介绍,一氧化氮可以杀死包括癌细胞在内的多种病原体。
人们不由地猜测,一氧化氮是否有可能战胜癌症?出于科学家的严谨,穆拉德并未给出明确的答复。
他表示,对抗癌药物的研究在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并不希望给世人制造太多的期待。
前沿科技引领健康人生——记美国心脏学院院士和纳米医学科学家魏启明教授
前沿科技引领健康人生——记美国心脏学院院士和纳米医学科学家魏启明教授作者:刘岩松,舒鹏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第12期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兴学科,用纳米技术解决医学问题的学科——纳米医学应运而生,并针对癌症和心血管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可以预见,纳米生物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将给医学领域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仁心仁穗,为健康之路护航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外曾祖父、父母和二姐都是著名的医学专家,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健康和医学科学家的书籍。
他的很多亲戚分布在美国、日本、台湾等地行医治病或研究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深受启发,立志成为一个捍卫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医学工作者。
他就是国际纳米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将纳米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医学科学家、将在国内推进建立第一个“国际纳米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的科技企业家魏启明教授。
看到很多人被病痛折磨魏启明教授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他潜心研究医学,决心让更多的人重新拥有健康人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C型多肽是一种特异的内源性静脉扩张剂;他使BNP成为心力衰竭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他研究发明了新型人工多肽;他发现了血管内皮素在心力衰竭时的分泌和调节规律;他应用纳米生物技术,对肿瘤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为全世界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魏教授在医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成果,受到美国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他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大型研究基金评审委员,获得许多学术奖励,并多次获选登上美国医学名人录和国际医学名人录。
现任美国纳米医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并被选为美国心脏学院、美国胸科学院、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的院士,获得了美国心脏学会研究奖、美国高血压学会研究奖、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研究奖等多项大奖。
魏教授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实践,为纳米医学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作者:张铭来源:《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3年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430079) 张铭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1578-1657)干1628年发表了《心血运去论》,这本书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西方医学界千年之久的关于心脏和血液运动的经典观点,认为血液是循环运行的,心脏有节律地持续搏动是促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动力。
《心血运动论》和《日心地动说》、《数学原理》、《相对论》等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四大专著。
两千多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建立了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水、火、土和空气4种元素生成,热能是维持主命的基本条件,热能消失人就死亡了,人必须通过呼吸和血液维持热量的稳定,疾病的发生是因为体液(主要为血液)的失衡,因此恢复体液平衡就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公元2世纪,盖伦在大量动物解剖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灵气学说(三元气学说,认为自然灵气(生理元气)存在于肝脏内,是营养和新陈代谢的中心:生命灵气(基本元气)以心脏为中心,调节血液流动并维持体温;动物灵气(精神元气)存在于大脑,是感知和运动的中心,他认为肝脏造血,血夜流入心脏再流到全身各处,静脉和动脉截然分开。
1597年哈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意大利,进入著名的帕多瓦大学学习解剖。
哈维解剖过120多种动物,从鱼、虾到猪、牛、羊、鸟。
由于缺少解剖的实践机会,哈维解剖过自己去世的亲人,还偷过尸体进行解剖。
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心血运动论》中,哈维运用大量的实验证据和严密的逻缉推理表明血液在人体中是循环流动的。
哈维认为左心室收缩时,血液射入主动脉;右心室收缩时,血液射到肺动脉,肺组织尽管呈现太多孔状,但血液始终是从动脉流到静脉。
左右心房和心室之间的间隔是固体的,血液是不可能透过间隔的。
如果每次心脏泵血2oz,心跳72次/min,1h泵血8640 oz,约245 kg如果不是因为循环,何以产生超过正常人体重数倍的血液。
威廉·哈维简介
威廉·哈维简介威廉·哈维简介公元1578~公元1657发明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伟大的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于1578年出生在英国福克斯通镇。
哈维的伟大著作《动物心血运动解剖论》发表于1628年,被称为全部生理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真是恰如其分。
实际上它是现代生理学的起点,它的主要意义不在于直接应用,而在于人们对人体的工作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今天对我们这些从小就知道血液循环流动因而把这一事实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来说,哈维的学说显然是通俗易懂的。
但是现在看来如此简单明了的东西对早期生物学家来说又是这样的迷惑不解,请看下面当时生物学主要作者所阐述的一些观点:①食物在心脏内转变成血液;②心脏给血液加热;③动脉里充满了空气;④心脏产生“元气”;⑤静脉和动脉血都有涨有落,有时向心脏流入,有时从心脏流出。
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内科医生盖伦曾亲自做过大量的解剖,也对心脏和血管做过细心的研究,但是却从未想到血液会循环流动;也没有想到竟是这么回事,虽然生物学是他的主要兴趣之一。
甚至在哈维的书发表之后,许多内科医生们也不愿接受哈维的观点──人体内的血液不停地通过一个闭合的血管体系循环,使血液流动的力量是由心脏提供的。
哈维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运算来最先形成血液循环这一概念的。
哈维估计心脏每次跳动的排血量大约是两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所以用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每小时大约有540磅血液从心脏排入主动脉。
但是540磅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的整个体重,甚至更加远远地超过了血液本身的重量。
因此哈维似乎明显地认识到了等量的血液往复不停地通过心脏。
提出这一假说后,他花费了九年来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详细情况。
哈维在书中明确指出,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出而同时静脉把血液输入心脏。
由于没有显微镜,哈维无法看到毛细血管──血液从最小的动脉输入静脉的微小血管,但是他却正确地推断出了它们的存在(哈维去世几年以后意大利生物学家发现了毛细血管)。
医学奇才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医学奇才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医学奇才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是17世纪英国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生物学家,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这一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血液流动的认知,并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血液循环的概念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是指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血液从心脏中被推动出去,经过动脉传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然后通过静脉回流回到心脏,再一次经过循环。
二、威廉·哈维的研究方法威廉·哈维通过精确的解剖研究和动物实验,以及对于临床病例的观察,得出了他的血液循环理论。
他在动物体内放置细管观察血液流动的实验中,发现血液总是在同一个方向上流动,这表明了血液在体内是有一种固定的流动规律的。
三、威廉·哈维的发现和贡献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解决了人们关于血液流动的众多疑惑,对于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的理论证明了心脏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关键器官,而非肺脏。
这打破了希波克拉底的诺蒂森(Phlebotomists)学说,即认为血液是由肺脏产生的一种气体,流动维持了生命。
威廉·哈维的理论揭示了心脏的真正作用,为后来研究心血管疾病和心脏病的医学科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证明了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流动,从而揭示了动脉和静脉的本质区别。
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理解血液的循环和输送作用,为后世的血管外科手术和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依据。
此外,他的发现也有助于人们对于血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新陈代谢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四、威廉·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影响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变了人们对于生命活动的理解。
心脑血管专家有谁
心脑血管专家有谁家中有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们一定对于心血管治疗之路感到十分迷茫。
其实国内还是有很多名医,多年来从事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工作,有着非凡的天分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心脑血管专家吧。
1 洪昭光洪昭光教授是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曾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和“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名人录,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被聘为中央文明办、卫生部组织“相约健康社区行”首席健康专家。
70年代与华罗庚教授合作研制“北京降压0号”。
2004年与加籍华人、美国药理学家张永博士联合研制“银杏滴丸”。
先后撰写及主编《实用高血压学》等十余本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普文章五百余篇。
2 葛均波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为同济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导管室主任,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委。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常委。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更是震惊了医学界,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倡导成立了华东地区首条24小时全天候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绿色通道”,挽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3 龚洪海龚洪海博士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学习中医。
是明代大医家龚氏传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著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治疗心脏病临床研究30余年,其医学的造诣享誉国内外。
以龚博士为首的专家组创立的“益气保心汤”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取得可喜成果,给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还您一个健康的心脏。
营养学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研究
营养学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研究
营养学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基于对饮食和营养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关系的理解。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而营养摄入是影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营养学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特定的营养素和食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
例如,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会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这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富含可溶性纤维、植物固醇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可以降低LDL-C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营养学研究还发现了一些营养素和食物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
例如,叶酸、维生素B6和B12、钙、钾和镁等营养素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包括绿叶蔬菜、豆类、坚果、全谷物和低脂奶制品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适度饮酒和适量摄入一些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和坚果,也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除了个体营养摄入外,整体的饮食习惯也对心血管健康有影响。
研究表明,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地中海饮食,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物、坚果、豆类、鱼类和橄榄油等食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高盐、高脂肪和高糖饮食则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总的来说,营养学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通过理解营养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预防策略,帮助人们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主要医学专家资源介绍
附件二: 国内主要医学专家资源山东倒计时互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服务中国人保、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著名企业,并负责筹备规划了山东人保健康险公司成立“健康俱乐部”,并联合济南时报在济南连续四年时间运作《健康大讲堂》,《健康高峰论坛》。
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国内及省内的医学专家资源。
专家资源简介如下:目前,第一类医学专家的讲座平均费用:5万元/四小时(天)第二类医学专家的讲座平均费用:3万元/四小时(天)第一类医学专家的讲座费用:3000-5000元/天(6-8小时)第一类:健康教育高端讲座巡讲活动专家团成员简介洪绍光: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安贞医院干部保健老年心理科主任。
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预防研究,先后获部、市、局级科技进步奖12项,作健康科普报告数百场,听众数十万人次,获 2002年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称号。
殷大奎: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
熟悉内科疾病的诊治,对呼吸系统疾病、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及干部保健工作有较丰富的经验。
近十余年来参与或主持制订或修改我国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工作,主持或参与处理我国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包括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关春芳: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干部保健科教授。
曾任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获2002年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称号。
被中央文明办、卫生部聘为“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演讲内容为“健康四大基石”。
张国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中国营农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基础学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揭示了血液循环奥秘的威廉·哈维
揭示了血液循环奥秘的威廉·哈维威廉·哈维1578年出生在英国,是七兄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哈维很早就显示出自己的天赋,16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剑桥大学,19岁就获得了文学学士的学位。
由于他的理想是研究医学,于是他辗转于欧洲各国求学问道,最后在意大利取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
回到英国后,哈维毛遂自荐,当上了一所医院的院长。
哈维将量化实验引入了对血液的研究中,他首先测定了每次心跳时,心脏搏出的血液的质量有多少。
他发现,如果粗略估计,设一个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心脏可容纳的血液为2盎司那么1小时心脏可往血管里输送8640盎司的血液,大约相当于245千克,远远大于一个人的体重。
按照盖伦的血液涨潮落潮理论,“潮水”居然比容纳它的人体还重,这显然是不对的。
哈维判断,一定是血液在循环流动。
为了搞清血液循环的路径,哈维研究了心脏的结构。
他发现,人的心脏共分四个腔,腔与腔之间由一个只准单向通过的瓣膜分开,因此,血液的循环肯定是单向的。
根据严谨的实验,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的正确学说:静脉血从右心房进入右心室,然后流入肺中,在那里接触空气,暗红的静脉血变成鲜红的血液,流回左心房,再从左心房进入动脉血管中,流遍全身;血液逐渐变成暗红色,再通过静脉流回右心房,一个循环完成。
心脏的不断搏动,推动着血液循环不止地流动。
1628年,哈维出版了他的血液循环论著《心血运动论》,这是一本只有72页和两幅插图的书,却遭到了以教会为首的敌对派的猛烈攻击。
所幸在当时的英国,宗教的势力并没有在欧洲大陆上那样大,由于英王查尔斯一世对他的学说很感兴趣,并任命他为御医,哈维最终得以颐养天年。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还向医科学校捐款建造了图书馆和集会厅,为了表达谢意,学校给他树了一尊铜像。
在一个宽容民主的国度中生活,是一位科学家的幸福;而尊重科学,支持科学家的国度,也将逐步走向强盛。
葛均波教授——执着的追求卓越的成就
执着 的迤 零 越 的藏就
葛均 波 ,心 内科 教授 、博 士生导 师。1 9 3年毕业于 德 国美 9
因兹 大学 ,获 医学博 士学位 。 现任 复旦 大学 附属 中山 医院心 内
科 主 任 、 上 海 市 心 血 管 病 研 究 所 所 长 、复 旦 大 学 干 细 胞 和 组 织
F C 、欧洲 心脏病 学 会 F S 、 中德 医学会 名誉 会长、全 球华 A C EC 人 心脏保健 网前主席 、美国 S A 的 B ado rse 成 员 、全 C I o r f u te 》主编 、《 中华心血
葛 均 波 教 授
管病杂 志 》副总主编 、《 中国介入心脏病 学杂志 》副主编、全 国
政协委 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 中央委员 、九三学社复旦大学主任 委员。 长期从 事心血管疾病 的临床和科研 工作 ,研究 方向为冠 心病 的发病机制 、早期诊断和治 疗 方案
优 化。 1 9 9年 归 国至今 ,作 为项 目负责 人 ,先后 承 担 了 2 9 3项 国家和 省部 级科 研 项 目,包括 :国
家 8 3计 划 (首 席 科 学 家 ) 国 家 9 3子 项 目 ( 6 、 7 2项 ) 教 育 部 高 等 学 校 重 点 学 科 2 程 、 国 家 、 1 1工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 自然科学杰 出青年基金 、卫生部 临床 重点学科项 目、
上 海市重大科技攻 关项 目及上海市优 秀学科 带头人计 划等。发表 S I C 收录论 文 1 1 ( 一及通讯 篇 第 5
作者 7 7篇 ) 为第 一完成 人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教育部 国科 学技术进 步奖一等 奖、教育部 。作
临床营养学(心血管疾病)
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即使不减少膳食中 的钠盐和不减体重,如能将膳食脂肪控制 在占总能量25%以下,连续40天可使收缩 压和舒张压下降12%,女性下降5%。
减少脂肪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总 脂 肪: <总热量的 30% 饱和脂肪酸:人群目标 <10% LDL-C升高或心血管病人 <7%
4.增加蔬菜与水果的摄入 水果: 中等大苹果、橘子等1-2个 蔬菜: 8两-1斤
1斤
5、限制饮酒 戒烟
5、其他
(1)增加体力活动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 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规律的运动可降低高 血压病人的收缩压5~15mmHg,舒张压 5~10mmHg。
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决定运动 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
1、血浆脂蛋白的种类、组成、来源和作用: 不同的脂蛋白其组成、密度、来源均不同, 在致动脉硬化中的作用也不一样。 应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5类 (1)乳糜微粒(CM)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3)中密度脂蛋白(IDL) (4)低密度脂蛋白(LDL) (5)高密度脂蛋白(HDL)
3.我国高血压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 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用药。
2001年我国高血压的:
患病率 27.2% 知晓率44.7% 服药率28.2% 控制率8.1%
(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确认的危险因素
1.超重和肥胖
应从幼年起就养成少盐膳食的习惯。
限制钠盐摄入建议: ①对轻度患者,食盐3~5 g/d(酱油15~25ml)。 ②对中度患者,食盐1~2 g/d(酱油5~10ml)。 ③对重度患者或急进型患者,应采用无盐膳食。
心脏病学泰斗Eugene Braunwald教授
心脏病学泰斗Eugene Braunwald教授周白瑜冯宝华大部分心脏病幸存者并没有听说过Eugene Braunwald医生,但却是他的研究帮助拯救了他们的生命,改善了他们的预后。
“Most heart attack survivors have never heard of Dr. Eugene Braunwald, but chances are his research helped save their lives or improve their recovery.图1 Eugene Braunwald教授(1929年~)。
Eugene Braunwald教授(1929年~,图1),是一位杰出的心脏病学专家,其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心脏病学及临床医学的发展,被人们誉为“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心血管医生”。
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伟大的研究者,教科书编纂者和出色的管理者。
1929年8月15日.Braunwald出生于奥地利,他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商人。
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Braunwald结束了田园牧歌般的童年,于1939年随全家辗转来到美国。
1949年,Brau nwald茌纽约大学毕业。
当时,他是全班最小、成绩最好的学生。
在医学院的最后一年,Braunwald在贝尔维尤医院Ludwig Eichna教授的实验室参与了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方面的试验。
此后,他决心致力于临床心血管方面的研究。
早期,Braunwald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脏收缩功能的机制、心肌耗氧、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脏功能之间的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相关性。
他是最早测量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dp/dt 值的学者。
1967年Braunwald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使用B受体阻滞剂后,可以通过减少心肌氧耗和再灌注,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犬模型的心肌梗死面积(图2A),提出了心肌梗死后心肌顿抑及心室重构的概念,还解释了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诺贝尔奖得主Brown和Goldstein
Statins uesd as therapy medicine
1975年,一名日本科学家Akira Endo, 发现某些 霉菌会合成强烈的抑制HMG CoA还原酶的产物。 Brown 和Goldstein 证实这些抑制剂可以增加狗 的肝脏的LDL受体的水平,并且诱导血浆LDL水 平的显著降低。随即,这种药物就进入了临床 试验,发现能够显著降低人血浆LDL水平,保护 心脏病的患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这一类药物,统称为他汀,在全世界每天有超 过3千万的人在服用他汀药物。
Dr. Michael Brown
Dr. Joseph Goldstein
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两位科 学家Brown和Goldstein因为在 胆固醇代谢机制研究中的卓越 贡献共同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 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基于他们 的发现,一种降脂类药-他汀 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得以广泛应 用,据估计,单单在美国,目 前就有大约2000万人在服用他 汀类药物(年销售额高达260 亿美元),每年有6000~7000 人因此而延长了生命。
Dissecting Receptor Regul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tin Therapy
从最初的对LDL受体的研究中, Brown/Goldstein的团队认 识到这个受体是可以被调控的。当细胞的胆固醇被去除时, 受体的数量增加。相反,当细胞内胆固醇堆积时,受体基 因则表达受抑制受体的数量就下降。 在体内,肝脏产生了大部分的LDL受体因此肝脏从血中清 除了大部分的LDL。 Goldstein和Brown 意识到如果降低肝 细胞内的胆固醇则肝脏表达的LDL受体的数量就会增加。 这就可以通过摄入低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来达到。 也可以通过服用抑制胆固醇合成的药物来实现。也就是抑 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HMG CoA 还原酶)。
医学界的明星著名医生的学术贡献
医学界的明星著名医生的学术贡献在医学界,有一些著名医生因其杰出的学术贡献而成为明星人物。
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将介绍几位医学界的明星著名医生及其学术贡献。
1. 朱光潜: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的奠基人朱光潜教授被誉为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的奠基人。
他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朱光潜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了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为后来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李时中:抗击传染病的先锋李时中教授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传染病专家,他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应对重大传染病拯救公共健康方面。
李时中在抗击非典疫情时担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他带领团队制订并执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成功控制了非典的传播,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抗击非典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此后,他还积极参与了埃博拉疫情和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
3. 苏德钦:著名胸外科专家苏德钦教授是一位享誉国际的胸外科专家。
他在心脏和胸腔手术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率领的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的心脏手术,改善了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
苏德钦教授还广泛应用微创手术技术,将手术创伤降到最低,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他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胸外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纳粹尔·尼基·懂更:“5字方案”奠定神经外科学奠基纳粹尔·尼基·懂更教授是医学界一位传奇的神经外科专家。
他开创性地提出了“5字方案”,即“无痛、无恐、无菌、无失明、无感染”,推动了神经外科学的快速发展。
懂更教授改进了手术器械和技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并大大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
他的贡献使得神经外科手术真正进入了安全和有效的时代。
5. 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开创者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他的最重要贡献是发现了青霉素。
洪昭光简介
• 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文火慢炒不焦不躁, 放在“公平钵”里研,以三思为本,以淡泊为引,做 成菩提子大小,用"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 服。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物我两忘,宠辱不惊。
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五 每天500克蔬菜水果
洪昭光健康箴言
红 黄
黑 白 绿
洪昭光健康箴言——适量运动
• 三个半分钟
• 先在床上躺半分钟; • 坐起来又坐半分钟; • 两条腿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钟。
三个半小时
• 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 • 中午睡半小时 • 晚上饭后慢步行走半
小时
养心八珍汤—心理平衡
健康一二三八
• 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 • 两个基本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 三大作风—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 八项注意—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四个最好: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洪昭光简介
• 1939年生人,毕业于上海第 一医学院,在美国西北大学 医学院任访问学者二年。
• 现任 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 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 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 小组副组长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 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 洪昭光教授多年来积极倡导 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先后荣 获全国和北京市"科普先进 工作者"称号,荣获联合国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 者”称号。
影响健康的因素
美国专家的护心秘方
美国专家的护心秘方【美】妮卡·戈登伯格专家小传:妮卡·戈登伯格博士,美国纽约大学临床医学教授,负责《心脏健康学》课程。
兼任纽约市全心护理中心心脏病专家,现年50岁。
20年前,我还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冠心病被当作是一种“男性疾病”,当时认为得病的大多是55岁左右的商人。
如今,冠心病已成为美国女性的头号杀手,因此女性应格外重视。
虽然有冠心病家族史,但现年50岁的我身体很好,各项指标都正常,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一贯坚持的良好生活习惯。
1.吃低胆固醇早餐。
保护心脏应该从早餐开始,我的早餐包括一碗高纤维、低糖的谷物食品,低脂牛奶,以及富含抗氧化剂的蓝莓。
燕麦、豆类和水果蔬菜中含有可溶性纤维,可以降低坏胆固醇。
2.补充鱼油。
如果不经常吃鱼,可以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最好选择含EPA和DHA 的产品,有益心脏健康。
我的方法是,每周吃两次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天然食物,如一小把核桃或深海鱼。
3.坚持服用阿司匹林。
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及冠心病患者、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这是非常便宜的护心策略。
4.咖啡要适量。
研究不断发现咖啡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但心悸患者喝咖啡会加重不适,每天咖啡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3杯,我每天只喝1杯。
对于明显心悸者,我的建议是,不妨用绿茶代替咖啡。
绿茶中咖啡因含量相对较少,但是富含可增强血管弹性、预防血栓的抗氧化剂。
5.节制甜食。
血糖高的人具有极高的冠心病风险。
当我实在想吃甜食时,就选择一小块黑巧克力,不但含糖量低,还富含抗氧化剂。
6.食物少油炸,多烘焙。
除了以全麦面粉和糙米代替白面粉外,烹调时最好少油炸,多烘焙。
我从小到大吃东西时都会尽量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量,比如炖鸡汤时,我总会加点胡萝卜或富含抗氧化剂的洋葱。
7.改变生活方式。
我有一个病人爱抽烟、不运动,还有冠心病家族史。
在我的帮助下,这名患者戒了烟,开始运动,并改善了饮食结构。
几个月后,他的用药量也大大减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著名心血管营养学专家、美国心脏病学会副主席、波士顿塔夫兹大学心血管营养研究所所长列奇廷斯坦教授指出,为了保持心血管的健康,人们应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经常吃以下九类食品。
一、有叶蔬菜,如:绿花椰菜,花菜,球芽甘蓝,卷心菜,芹菜等。
有叶蔬菜提供大量的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
二、具有鲜亮色素的蔬菜,如:菠菜,莴苣,红薯,南瓜,西葫芦,胡萝卜,红辣椒,黄辣椒,绿辣椒等。
这些亮色蔬菜中不仅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纤维,而且含有抗氧化的生物素,可以帮助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
三、新鲜水果,如:苹果,桃子,葡萄,杏子,草莓,西红柿等。
水果中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和抗氧化生物素,可以帮助预防心血管疾病。
四、全谷类食物,如:含麸面粉做的面包,褐色糙米,燕麦片,爆玉米花等。
这些全谷类食物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同样能降低低密度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
五、用菜油、豆油或橄榄油做菜,这些植物油中富含奥米加三类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维持正常心脏血管功能。
六、低脂肪或不含脂肪的乳制品,如:低脂或无脂牛奶,低脂乳酪,酸奶等,以此来替代高脂肪乳制品,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七、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剑鱼等。
深海鱼类富含奥米加三类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八、豆类食品,如:豆浆,豆腐,豆腐干,鲜豆或干豆等。
豆类中含有大量有益于心脏健康的植物蛋白、脂类和纤维。
九、低度酒,如:啤酒和葡萄酒等,也能帮助降低低密度胆固醇,从而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据说多吃洋葱对脑血管硬化有改善作用,特别是针对脑血管硬化引起的头痛偏头痛患者。
与心血管有关的疾病
心脏病是心脏及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血管栓塞等一组疾病。
他们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各异。
最关键的基础性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
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等物质含量过高,导致动脉内膜损伤,继而出现内膜增生,内膜下胆固醇沉积,逐渐使动脉管壁变厚、变硬、变脆、管壁变窄,从而使血液流通和速度下降,使远端的脏器出现氧气、养料供应不足,代谢下降,功能失调,最后引发一系列病症表现。
原因分内因(包括遗传因素等)和外因(包括环境因素等)。
从遗传因素的角度看,有些家庭是冠心病家族,有些是糖尿病家族,有些是肿瘤病家族,有些是精神分裂症家族。
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能隔辈遗传,也可能是父辈遗传。
年龄和性别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据北京地区35岁以上的70万人的调查,冠心病和脑溢血的发病率每大10岁增高3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速度也加快。
在性别上,女性在更年期前受卵巢激素保护,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很少的冠心病和发生心肌梗塞,因此50岁以前心肌梗塞病的男女比例是9:1,但是50岁以后,女性卵巢功能萎缩,心肌梗塞病人也随之增长,60岁时男女比例是3:1,到70岁时,男女比例已接近1:1,到80岁时,女性略多于男性。
这组数字表明,女性更年期后,要特别注意血压,心脏等方面的问题。
“三高”就是之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当血脂(主要指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超过正常值限时,就成为高脂血症,它是富裕生活带来的恶疾,它对人体的损害时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可怕的是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心、脑、肾的损害。
它的发展步骤是这样的:高血脂症---血管硬化---血压增高---心脑供血不足---心脑血管意外(即中风或心脏病)。
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脑年痴呆、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都可能合并高血脂症。
因此,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应是我们特别
是中老年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事,很多高脂血症病人认为自己没什么症状,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因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忽视了降血脂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注意科学饮食和运动,如果任由高血脂状况自然发展,不加以控制,一旦病情加重,造成的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
一般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已经开始形成脂质沉积物,
甚至有10%的儿童从10岁就开始了,这种沉积物在医学上被称为粥样硬化斑块。
十几年或几十年后,由于粥样硬化斑块长期积存的作用,阻隔了血管对营养物的吸收,血管营养状况每况愈下,使血管慢慢变硬、变脆、变窄、失去弹性,而且,这种不良作用还能引起高血压病或加重高血压的程度。
当血管的截面积的50%被挤占后,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的症状就十分明显了,以至于头晕、头痛、心区疼、憋气时有发生。
当血管的截面积被堵住80%以上,就可以认为这条血管被完全堵塞,最严重的后果是偏瘫。
这就是“三高”人群为什么容易的中风的原因。
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缺血六分钟,脑细胞开始死亡,中风发生之后的六个小时内,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严重的中风患者,有90%以上活不过24小时及时抢救及时得以生存下来的,有一半人将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且三年内的复发率大于30%。
也就是说,得过中风之后,如果不注意康复,还会多次反复发作,一次比一次的后果严重。
冠心病是可以不手术的!-----破解人类冠心病之迷
当前,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它的危害已是众所周知,在这就不说了,就说说冠心病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么患有冠心病的。
心脏就像个水泵,本身也是需要营养物质提供能量来工作的。
冠状动脉就是给心脏本身提供营养物质的血管,它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冠心病就全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的一种病变。
冠状动脉内壁形成斑块后,血管内腔变窄,随着沉积物增多,血液通道越窄甚至完全堵塞,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就出现了。
冠心病对人类健康威胁如此之大,所以长期以来科学家倾注大量心
血研究冠心病的起因,企图攻克这一课题。
上世纪50年代,专家认识到冠心病与血液中脂肪和胆固醇的浓度正相关,故建议少吃鸡蛋和动物脂肪类食物,但后来发现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并不能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
70年代,有专家指出,是蔗糖令血液中胆固醇增多。
蔗糖在体内生化反应后生成乙酸盐,其中部分乙酸盐变成胆固醇。
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吸烟、职业、遗传、年龄、性别等等因素,确实和冠心病密切相关,但均非真正原因!究竟导致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血液中什么的物质形成斑块的呢?为什么斑块不是随机分布在所有血管上,而是只出现在冠状动脉和颈动脉少数几处?为什么只有人类和少数灵长目动物才有冠心病,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则没有?
为什么会形成斑块呢?美国两次诺贝尔获得者保林博士和德国拉舍博士,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终于破解了冠心病之谜。
1985年弄清楚,是一种叫脂蛋白(a)的物质粘结到血管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