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一、前言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
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
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了相对低谷。
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
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
绿地系统规划
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 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深入及继续。教材159页 2.城市各专类绿地规划:如公园绿地规划、居住区绿 地规划等。
三. 城市绿地规划的若干理论(教材17页)
1.奥姆斯特德 (Frederic Law Olmsted 1822--1903 )的中央公园与公园体系 美国风景园林大师,是开创自然保护和城市 园林的先驱。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绿道可以分为下 列5种类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体) 这种绿道极 为常见,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 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 (2)游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 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为主,但也包括河 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态型 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 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 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
5. 绿道概念的形成
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 英译“绿道”——greenway,分为两部分 : “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 ,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 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 走廊。
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 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 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 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4)风景名胜型 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 而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 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 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 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 (5)综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 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 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 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城市规划基本知识
五、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又称城镇化。
•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 • 城镇化水平:可用诺瑟姆曲线表示,概括为起步、加速、稳定三阶段 •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
3、工作中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
第六页,共38页。
第一章 城市绿地系统概述
——1.城市规划基本知识
第七页,共38页。
1.1、城市规划基本理论
一、城市与城市环境
二、城市与城市规划 三、城市与城市用地
第八页,共38页。
一 . 城市与城市环境
第九页,共38页。
一、城市的产生
•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多为政治中心、军事中心或文化中心 • 近代城市: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城市规模化 • 现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空间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 • 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改变的结果
控规作用:1、深化总规、指导修规 ;2、管理的依据、建设的引导 ;3、建设发展政策的载体
2、控制性详细规划解决了规划中的什么问题?
各项建设指标量化:七线的控制 (七线:文物——紫线;道路——红线;轨道交通——橙线;河道——蓝线;绿化——绿线;电力——黑线;黄线——重大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中所谓“七线”的具体内容 红线:是指经过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规划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 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 范围界线;黑线:是指高压线用地的控制范围;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 施用地的控制界线;橙线:是指铁路和轨道交通用地范围的控制界线。 “七线”管制制度属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适用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面的城市规划。
【笔记】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杨赉丽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第一章城市规划基本知识一、城市1、城市的概念和定义:“城”和“市”起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防御功能;市——贸易交换功能。
定义: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的空间地域体系。
2、城市的内涵:①人口数量;②产业构成;③行政管辖3、城市化(城镇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农转非);②产业结构的转变(一产变二三产);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第一产业: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第二产业:工业,生产资料加工,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涵盖广泛,从业人口最多。
)4、城市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5、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规律——“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①起步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30%左右②加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极快而加速增长,城市化水平30%-60%③稳定阶段:由于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而趋于缓慢或停滞。
6、城市问题(会列举即可):住宅、交通、城市污染、城市灾害、社会秩序混乱、就业……(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马丘比丘宪章》、《京都议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7、城市功能(《雅典宪章》):生活(居住)、工作、游憩、交通8、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依据人口规模划分:>100W人——特大城市;50-100W人——大城市;20-50W人——中特城市;10-20W人——小城市二、城市规划1、定义: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得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是城市政府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安排,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
福建建设科技
20 . o5 0 7 N .
■建筑 设计 与规翘
城 市绿 地 系统规 划初 探
张伟建 ( 建省建 筑设 计研 究 院 福
[ 提
福州
300 ) 50 1
要 】 本文通过概念 、 用、 作 发展 历程、 现状存在 问题几个 方面对城 市绿地 系统 规划进行 了探 讨 , 并试 图从 某海 岛的城 概念 发展历程 存在 问题
g e n s a e s se p a n n fa s a i n i . t sh p d t e rf r n e frf t r t d n o k re p c y tm ln ig o e a d ct I i o l y e b ee e c o uu e su y a d w r . o
人类进入 2 O世纪 6 0和 7 O年代 , 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不断
加速 , 生态环境 问题 的 日益突 出, 全球 兴起 了保护生态环境的
高潮 , 应时代要求 , 为顺 生态学的理论 和方 法很快被接纳到规
划领域 。麦 克 哈格 在 16 9 9年 出版 的著 作 《 ei i a D s n wt N - g h tr) 提 出了系统地运 用生态手法 进行绿地 规划观点 。2 ue 中, 0
持续 发展 的 目的。 2城 市绿地 系统规划 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当今 时代 , 生态问题 已经成为 全球关注 的焦点 。城 市化 地区 的环 境保 护 问题 , 得越来 越尖 锐 , 显 日益严 重的 大气污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 中的地位和作用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 , 国芒福德 的“ 美 区域整体论” 2 世纪城市 : 和( 1 城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名词解释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绿化:城市中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休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城市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绿地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园林绿地总面积站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三维绿量: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m3)。
三维绿量是应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的立体绿量绿化覆盖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公园服务半径:公园为市民服务的距离,即公园入口到居民住地的距离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盒控制的地域界线。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当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和控制的主要地表水体,划定城市蓝线,并确定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的要求。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道路绿地:道路绿地是指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
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行道树绿带:行道树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道路绿地率: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装饰绿地:是指以装点、美化街景为主,不允许行人进入的绿地分车绿带:是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种植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休憩和美化景观的城市绿化用地园林绿地面积:城市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绿地面积的总和人均绿地面积:市民平均可分享的绿地面积,即每人平均可拥有的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公共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绿线:规划的城市绿地的外围边界线。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英国的城市规划师弗雷德里克·劳奇就提出了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
此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发展,包括道路、交通、水源、绿地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二、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1.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骨架。
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布局要以人为本,要求城市布局应该优化城市的交通流线、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使得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也越来越科学合理,进一步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在城市设计中尽量保留自然绿地,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
这种理念已经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北京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了大片的绿地空间,并且将其分布在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等不同地区,形成了生态都市与宜居城市。
3. 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必须的,但过高的人口密度则可能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因此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城市的人口密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控制。
目前,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于人口密集区域或地区已经采取了分区管理的方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规定相应的建筑高度和总体容积率,以此控制城市的人口密度。
三、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城市的绿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绿地率得到了提高,城市环境也变得更加生态、宜居。
其次,城市的交通流线得到了科学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付佳琳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充,各种资源不断向城市倾斜,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改善环境恶化、空间急促等问题。
本文从概念、特征、发展历程、功能以及关于城市绿地系统各方面的研究简述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功能1.基本概念1.1城市绿地的概念城市是人类生活游憩的集中区域,是各种活动的载体;绿地在我国的概念是指用于种植,并有一定的功能和用途的开敞空间。
关于绿地我认为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指对城市具有生态性和景观性并且可以供居民游憩的区域。
1.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规定,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内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园林和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于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具备这些性质:(1)差异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完整但作用有所差异。
虽然现在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很多种形式和各种各样的功能,但是不同的绿地类型应该既能够相互有所关联,又都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多层面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不同层面上理解有一定区别。
宏观层面上,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基础;中观层面上以构建城市景观为基础;微观结构层次利用各种开敞空间进行自然景观的设计和绿化。
但是多个层面的效果理应能够有效地融合统一,实现各种效果的最佳组合,发挥最高效的作用。
绿地系统的整体效应应该大发挥了“1+1>2”的作用,并且合理的绿地系统是平稳发展和长期进行的。
(3)时变性特征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元素的一个,而以植物为基础的城市绿地景观会随着时间而去发生变化,产生不一样的景观。
(4)公共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已不同于古代只属于贵族,公共性是其显著特点,城市绿地是一个面向所有居民的市政管理服务没施和开放社会公共文化空间。
1.3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城市绿地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创造期、公共绿地期和生态绿地期。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城市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一些参考内容,描述了国外城市绿地发展的历史演变和重要发展阶段。
1. 古代城市绿地:在古代,城市绿地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埃及的坟墓花园和希腊罗马时期的公共花园是古代城市绿地的两个典型例子。
这些绿地通常由统治者和贵族创建和维护,以展示他们的权力和财富。
2. 工业化时期城市绿地的衰落: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城市的土地被大规模用于工厂和居住区的建设,城市绿地逐渐减少。
过去,许多城市的河流和湖泊在城市化过程中被填埋,公园和绿地被拆除以扩大城市的工业用地。
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缺乏空气质量和空间。
3. 城市美化运动:19世纪末,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产生了不满,城市美化运动出现了。
城市美化运动的目标是创建更美观、更环保的城市环境。
此时,一些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社会活动家开始提倡增加绿地和公共花园,以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将绿地纳入城市规划成为重要的目标。
城市规划师开始提倡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从芝加哥到纽约等城市开始出现了大型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项目。
5. 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绿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城市总体可持续性的关注以及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绿地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绿地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微气候和水资源管理。
因此,许多国外城市在城市发展和更新过程中,将绿地纳入规划和设计,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6. 社区参与和城市农业的兴起:随着社区参与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外城市开始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社区公园和花园项目的兴起,增加了居民对城市绿地的意识和参与度。
此外,城市农业也日益受到关注,城市居民开始在公共空地上种植蔬菜和水果,以改善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
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
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
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
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
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
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
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
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
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
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市建设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反映了城市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而城市规划史则是城市建设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城市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设计。
那么,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的演变和发展,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逐一介绍。
一、城市建设史城市建设史是城市的发展史,由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建设史的发展历程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的多彩和多样。
总体而言,城市建设史可以按照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人类社会化进程的初步阶段为基础。
此时城市的规模较小,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多以游牧、狩猎、渔业和农业为主。
2. 文明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城市也显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古代文明时期,城市的建设被视为国家和政治进程的象征,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神庙、古希腊的城邦和罗马帝国的港口等都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代表。
3. 中世纪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时期城市建设逐渐演化为以城壕、城墙和城门等建筑物为主,同时,城市的居民人口密度和集中度也逐渐提高,城市贸易和商业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4. 工业时期(18世纪-20世纪初)从18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在这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建设更多地侧重于新兴产业和工业化。
城市的贸易和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的面积和空间布局也逐渐扩大,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 现代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自20世纪中期以来,城市建设又进一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和科技化为主。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的规模和巨大。
城市化过程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如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逐渐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和城市交通的注重等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
浅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摘要:文章首先总结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简述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历程,然后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结构、风格等方面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最后,文章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方向;规划结构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1、引言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重视,对绿地系统的认识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和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向城乡一体化,走大环境,大绿化建设方向转化。
许多城市提出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构想。
本文作者结合参与本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其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
它不仅要反映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中绿地的分布状况、数量指标、绿地性质和各类绿地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要体现城郊、城乡结合的大环境绿化体系。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城市绿地规划初探
较小 , 环境 污染 问题 不 突 出 , 造 园 手 段 基本 可 以满 足 用 居 民对 绿 色游 憩 空 间 的需 求 , 现 了 人类 身心 “ 归 自 实 回
然 ”的 愿 望 。 ( 理 想 城 市 的构 想 : 1 2) 从 9世 纪 后 半 叶 到 2 0世 纪 初 出现 了关 于 城 市绿 地 的 基 本构 想 和展
文 /王 佳 波 田 新
王 晓 霞
盔
城 乡绿 化
NEI ENGGULI M NYE
及 《花 岗 石 之 园 》、 城 市 形 式 与 自然 进 行 》 著 作 , 《 等 就 如何 应 用 生态 原 则 于城 市绿 地 系 统 规划 ,提 出 了很 多新 颖 又 实 用 的 方 法 , 引 起 了广 泛 的 反 响 , 标 志 着 生 态 规 划 思 想 的 兴 起 。19 9 2年 世 界 环 发 大 会 提 出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论 以 后 ,生 态 规 划 思 想 及 理 论 得 到 进 一 步 发 展 和 完 善 , 成 为制 定 各种 发 展 规划 ,包括 城 市 园林 绿 地 规划 的 重要 指 导思 想 。世 界 上许 多 国 家 为达 到人 口与 自然 环 境 的互 相 协 调 ,从 不 同 角 度 提 出 了 “ 态 城 市 ”、“ 林 城 市 ” 、 生 森 “ 态 园 林 ” 、 城 市 林 业 ” 、“ 园 城 市 ”和 “ 乡 一 体 生 “ 花 城 化 ”等 概 念 。 我 国 学 者 也 提 出 了 “ 水 城 市 ”、“ 地 园 山 大 林 化 ”的 概 念 和 思 想 。 目前 , 界 上 许 多 大 城 市 如 罗 马 、 世 华 盛 顿 、 东 京 等 均 在 城 市 的 进 一 步 建 设 与 改 造 中 重 新 确 立 了城 市发 展 的新 目标—— “ 生态 城 市 ”。 2、 国城 市绿 地 规 划现 状 特 点 我
广州市滨水绿地的规划及政策管理发展历程(2000—2020)
图1 各部门发布的法规政策数量统计图2 各阶段的法规政策文件数量统计图3 各规划政策文件中“滨水绿地”词频统计表2 广州市滨水绿地建设文件用词发展历程规划政策文件文件内用词文件类型《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两岸沿线绿化、两岸防护绿地、防护林、绿化带总体规划《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滨水绿带专项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深化》(2006)滨水绿地、河涌两岸控制用地、水绿景观带专项规划《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滨河绿道、滨河绿地、滨江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滨水绿化带、文化休闲带、“两轴多带”规划结构专项规划《广州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0)》滨江绿化带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河流沿线防护绿地总体规划《广州市水系岸线总体规划(2010—2020)》(2013)生态绿化廊道、滨水绿地、滨水绿带、滨水绿道、河涌沿岸防护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生态专项规划(2012—2020)》“六廊多带”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广州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滨海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滨水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河道护岸、护堤林专项规划《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滨河绿带、植被缓冲带专项规划《广州市河涌水系规划(2017—2035)》滨水绿地专项规划《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滨水绿地总体规划《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2018)滨江绿带、滨江绿地、滨江公园《广州市碧道建设规划(2020—2035)》滨水公共空间带、水岸公园带、临江绿地专项规划注:各类型文件按颁布时间排序化”“防护林”“河涌两岸控制用地”等用词体现滨水绿地在河流系统中的附属地位。
《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深化(2006)》中最早出现“滨水绿地”,指出其“有利于生物迁徙,提高物种多样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指导大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课程【适用专业】园林、环艺(景观)【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12学时,实训0学时)【理论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内容】一、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Array绪第中国城市发展简述第2章城市规划论2.1 现代城市规划的若干理论与方法“田园城市”理论1924年阿姆斯特丹会议的大城市问题对策新建筑运动与“雅典宪章卫星城理论“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2.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第3章城市的环境3.1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与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3.3.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法和步骤4.2 城市的‘陛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计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计算4.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基本概念城市用地分类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技术经济指标第5.5.3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置公共设施与用地的分类公共设施的分级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要求城市公共中心的布置5.4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的分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成果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5.5 仓储用地布局仓库的分类仓储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5.5.5.大城市的规划特点县城镇(城关镇)的规划特点工业城市的规划特点矿业城市的规划特点交通枢纽城市的规划特点风景旅游、休疗养城市第6章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6.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园林绿地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噪声保护农田,增产增收水土保持安全防护第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作用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确定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计算方法7.5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原则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的目的与要求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各类绿地布局生态环境景观绿地避灾绿地规划7.6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化植物(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绿化植物规划的基本要求777基础资料收集城市园林绿地现状调查城市园林绿地现状综合分析第8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8.1 概述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城市公园的分类8.2 综合性公园综合性公园的用地选择综合性公园的类型综合性公园的活动内容和设施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8.3 专类公园儿童公园8第99第居住区绿地的作用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10.2 居住区绿地分类及定额指标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居住区绿地的定额指标10.3 居住区各类绿地的规划布局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公共设施绿地10.4 居住区各类绿地设计小区游园居住组团绿地设计宅旁绿地设计第12.1 工矿企业的平面布局矿企业的组成部分工矿企业的总平面布局12.2 工矿企业绿化的意义及特点工矿企业绿化的意义工业企业绿化的特点12.3 工矿企业绿地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规划设计的依据与指标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各类绿地规划设计要点12.4 工矿企业绿化植物的选择植物的视觉空间作用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13法国巴黎的森林公园13.4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观光农业的兴起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观光农业的内涵农业观光园的特点及类型农业观光园规划要点五、课堂讨论选题设计一:城市广场设计(10*40M)???? 目的与要求:练习使用小尺度组景要素划分组织空间??? 完成作业:1)平面图1:100????????????? 2)立面图1:100????????????? 3)效果图????????????? 4)设计说明?设计二:文理学院(杨林校区)校园绿地设计????????? 主要内容:学习居住区的典型布局形式、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楼间绿地的内容和安排;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等。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 课件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课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件将介绍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深入了解城市绿地的演变过程。
二、古代城市绿地1. 园林绿地:古代城市中,园林绿地作为贵族和富人的私人领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这些园林绿地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采用山水、花木、建筑等元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一些园林绿地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城市公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公共公园开始出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
这些公园注重自然景观的再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
三、近代城市绿地1. 绿地规划理论:近代,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理论,提出了“城市绿肺”等理念,为城市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一些城市也开始注重公园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2. 公园绿地建设与管理:随着近代城市绿地规划理论的深入发展,一些城市开始注重公园绿地的建设和管理。
这些公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同时也注重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现代城市绿地1. 绿地规划与管理:现代城市绿地建设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和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一些城市建立了专门的绿地管理机构,负责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
此外,现代城市绿地建设还注重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2. 社区绿地:现代城市绿地逐渐向社区绿地延伸,注重市民的参与和互动。
社区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成为城市绿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
3. 生态园林城市: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生态园林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生态园林城市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现代城市绿地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与应用
Ab t a t I i a e , u sr c :n t sp p r a s mmay d s r t n i gv n o eh s r f e e o me t f r a r e p c h r e c p i s i e f h i o o v lp n b n g e n s a e i o t ty d o u s se a d t e su i sa d a p iain o r a p c y tm n C i a, i u s n i ma e o x mp e y tm n h t d e n p l t fu b n s a e s se i h n a d s s i s d n e a l s c o c o
go a u t r b id n u n s a d h so c lc lu e in lc lu e, u l i g h ma im n itr a u t r . i
Ke r s Ur a r e p c y tm , l n i g y wo d : b n g e n s a e s se P a n n
国外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探讨大体经 历 了三个 阶段 。 第一个阶段 : 2 0世纪 以前——萌芽阶段。17 85 年, 美国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 LOnEe ) P l t 规划 — d
随着城市 化建 设 进 程加 快 , 市建 设 与 自然 环 城 境失衡 的问题 日益 突 出 , 国城 市 的生 态 建 设正 面 我 临着严 峻的挑 战 , 市 绿 地 系统 正 肩负 着 城 市复 合 城 生态系统 中可持 续 发 展 的重 任 , 绿地 系 统 建设 已逐 渐为人们 所重识 , 关 城 市绿 地 系统 规 划 的研 究 也 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发源地为19世纪的英国。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与主要内容、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指标、城市绿地系统规
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 划的依据与基本原则、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与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
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
早期只考虑土地特性和环境美化 20世纪上半期“服务圈学说”应用 20世纪20年代制定的《东京公园计划书》提出了比较完整、
系统的功能绿地模式。
2.2国内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1985年合肥市的环城绿带建设,开创我国“以环串绿”的绿 地系统先河。 马世骏教授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 1990年,《城市规划法》 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概念 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绿化系统规划 1992年,《城市绿化条例》
1、城市绿地系统发展概况
2001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 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 成的强制性内容。
2002年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颁布。
2、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历程及趋势 2.1国外园林城市绿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道路红线:规绿划的地城市系道路统路幅规的边划界线的。 学科和理论框架探索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
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概念解析1、城市绿地“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
近年来沿用较多的城市绿地概念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我国在2002年由建设部批准公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标[2002]135号),将城市绿地分为5 大类,13中类,11小类。
按大类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跟以往相比,在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了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内容。
二: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1、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启蒙阶段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出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想模式。
从理想的城市到装饰性的庭园,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庄园、集城市便利生活设施和农村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新协和村”等等,无一不是为了满足上层人士的感性要求。
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
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以前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
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在1898年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描绘了一幅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
这一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915年,提出“有机疏散论”,在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表达了这一思想。
“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对田园城市的设想美国于1935年在马里兰规划建设的小城市格林贝特(Greenbelt,意为绿带)就具有田园城市的色彩,整个城市平面呈月牙形腰带状,强调因地制宜,利用周围森林和起伏的地形来建造城市(图2)。
美国格林贝尔特(Greenbelt)小城市示意战后四五十年代,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
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如大伦敦地区的绿带圈,德国科恩市利用森林和水边地形构成环状绿地系统,澳大利亚市利用水系组织园林绿地系统。
在这一时期,城市不仅仅是作为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们的聚居地,应该提供给人们一个具有舒适性的生活休闲空间,提供给人类社会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空间。
正是在20世纪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如1935年莫斯科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楔形和放射加环状的绿带将各点状绿地联系起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图3)。
苏联莫斯科的绿地系统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为顺应时代要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规划领域。
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的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
麦克哈格(McHarg)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了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绿地规划观点。
生态思想的引入使城市绿化呈现新的动态如澳大利亚墨尔本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公园整治,并以五条河流为骨骼,连接城市内部的林荫道及公园,组成楔状绿地系统(图4)。
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绿地系统规划2、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启蒙阶段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
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
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思想形成阶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8),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性文体活动。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
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
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在生态浪潮冲击的二十一世纪,人们试图将生态学与景观互相融合,将新的理念、方法运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人居环境。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此同时,有关绿地的相关政策也在进一步的完善。
国务院在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在2002年底之前各建制市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同时建设部也下发了《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这些政策及意见对于推进我国城市环境建设,改变城市面貌具有重大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的出台也直接促进了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建设,引发了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研究热潮。
三:传统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存在的问题传统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所进行的专项用地规划,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
过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结构和主要绿地的布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点、线、面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对于城市绿地应满足的生态要求却很少考虑。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见缝插绿”规划思想陈旧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思想仍大多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模式上,长期贯彻“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思维与工作方式,这也导致了“见缝插绿”这一“被动式”绿地规划观念的产生。
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化用地指标十分紧张,规划绿地常被用作填充“不宜建筑用地”和建筑物之间距,并美其名曰:“见缝插绿”,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符合生态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
2、“点、线、面结合”理论建制滞后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受“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规划理念影响,城市规划界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非常少,绿地系统规划更多的被认为是园林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理论的主体基本沿用20世纪50年代初全面学习苏联时所引入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
近年来,这一布局原则进一步演变为类似“环、块、点、楔、网状绿地相结合”等抽象的绿地布局模式,城市真正需要的绿地和休憩空间节节退让,不断被蚕食。
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具有的广泛性、综合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被长期忽略。
3、“绿地指标调控法”技术体系薄弱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绿地系统规划通常的技术路线是在城市的工业、居住、商贸、行政、交通等功能分区的用地规划基本定局后,再把国标和地方关于各类绿地的绿化率和有关规范的绿化要求罗列一遍,最后是以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这三项指标为目标,但这些指标由于统计的模糊性以及不同城市的统计口径问题,可比性和可复核性非常差,根本无法反映城市绿地建设丰缺的实际情况,反倒成为各个城市应付各种检查“心照不宣”的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