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新技术一二三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水处理新技术

主要讲述内容

绪论

1.水体颗粒物总论

2.聚合铝高效絮凝剂作用原理及应用

3.超滤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4.气浮法水质净化技术

5.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及微生物降解作用

6.提交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效果的生物技术措施

7.改良的活性污泥法

8.厌氧生物处理法

9.新兴的生物处理技术

10.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生物降解的动力学等)

11.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

环工教指委推荐(福州大学)内容:

1.氧化物工艺

2.膜处理技术

3.光催化氧化和反应器

4.现废水处理厂站的设计

1、水体颗粒物总论

1.1 颗粒物的分类与特征

1.2颗粒物分级与表征的现代方法

2、水处理常用的仪器、设备及测试

3、聚合铝高效絮凝作用原理及应用

3.1 聚合铝高效凝聚絮凝作用原理

3.2聚合铝合成工艺技术路线

3.3聚合铝研制与发展

4、超滤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4.1 膜材料及膜种类

4.2 浓差极化及膜污染

4.3膜清洗

5、改良活性污泥法

5.1化沟活性污泥法

5.2 A-B活性污泥法

5.3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5.4 序批式生物反应器的变型遇应用

(ICEAS、CASS、DAT-IAT、MSBR、氧化沟型SBR)5.5 OCO法与BIOLAK法

5.6料活性污泥法

6、厌氧生物处理

6.1 UASB

6.2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

6.3 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

6.4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

7、新兴的生物处理技术

7.1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

7.2 生物强化技术

8、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8.1 合成有机物的种类及特性

8.2 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去除途径和机理

8.3 微生物在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中的作用

9、提高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效果的生物技术措施

9.1 常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9.2 采用共基质条件改善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

9.3 优化污泥驯化方法提高对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去除能力9.4采用厌氧预处理改善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能

9.5提高常规生物处理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其它措施

10、新兴的生物处理技术

10.1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

10.2生物强化技术

10.3过滤

10.4吸附

10.5离子交换

10.6高效氧化工艺

11、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

11.1概述

①废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②废水深度处理的应用范围

11.2.深度处理技术

①二级处理后妃废水中的残余成分

②深度处理技术的分类

12、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参考教材

○1《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张忠祥、钱易主编,顾夏声、胡纪华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废水生物处理》第二版-----【美】C.P.leslie Grady,Jr Glen T.Daigger Henry C.Lim (著),张锡辉、刘勇弟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a.《水污染控制工程》-----赵庆良,任南琪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b.《水污染控制工程》-----张希衡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4《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与控制技术原理》-----(上册)汤鸿宵、钱易、文湘华等著;(下册)钱易,汤鸿宵,文湘华等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5《排水工程》(下)-----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

○6《活性污泥生物学与反应动力学》-----张自杰、周帆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水体颗粒物总论

1.1颗粒物的分类和特征

1.1.1 颗粒物的范畴

在自然界的天然水体和水处理流程中的工艺水体都含有形形色色的颗粒物。是指比溶解的低分子更大的各种高分子或多分子的实体。

水处理工程学家常指?1~100μm的胶体物质。

水化学家则认为包括<0.1μm的分散胶体和高分子化合物。

水中的非水杂质,按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粒度小于1nm的化合物,其分子量将大约小于1000,包括所有的小分子和高分子化合物,是经典化学的研究对象。对于水质,它们既包括生物和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又包括所谓微污染物,例如重金属、N、P化学品等,是水质污染的主要成分。另一类是粒度大于1nm的杂质,统称颗粒物。它们本身即可成为污染物,而重金属较易与微污染物相互作用成为共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微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循环归宿。它们是胶体和与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环境水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有生命的生物吸附和颗粒物除细菌、蓝绿藻等之外,近年更引起重视的是病毒,水生病毒对人体健康至为重要,近期发现,天然水体每毫升有似病毒颗粒达2.5×108个,比以前报道的大103~107倍。

1.1.2颗粒物的基本特征

颗粒物与溶解的低分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不均一性或多分散性。颗粒物的多分散性和多样性有其显著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粒度分布多分散

(2)形状形态多样性

(3)反应活性区各异:颗粒含有各种官能团,作为与溶液中溶质或其他颗粒相互作用的反应活性点。与低分子化合物不同,颗粒物发生反应往往只限于表面部位或局部某些基团。这些反应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分成整体的存在形态。在一定程度内部尚不致引起颗粒整体的转化。

(4)电学性质显著

(5)界面效应强烈:除溶解状态时的高分子物质外,颗粒物与溶液之间存在有大量的微观界面,他们的相互作用和各种反应就发生在界面上。

(6)复合组合体系:天然水体中的颗粒物一般并不是以单纯的(单一)状态存在,而是相互结合成为某种复合体。

1.2颗粒物分级与表征的现代方法

1.2.1颗粒物分级的FFF技术

近年来,一种称为场流分级(Field flow fractionation)的技术是颗粒物分级方法的新进展。这是一种类似于液体色谱的层析方法,可以多分辨的分级和分离个范围的颗粒物,气溶胶体和多分子物质。它的检测范围可以从规范分子量为1000的分子到粒径大于50μm的颗粒。(测量的粒径跨度在5个数量级,而质量跨度达到15个数量级)

1.2.2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颗粒研究中时常应用的观测工具,它虽然主要可提供微观形态的图像,但也能反映出许多相关联的信息,例如颗粒分布、孔隙和结晶、颗粒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