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急避难所介绍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求与人因分析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求与人因分析汪建;赵来军;王珂;马挺;倪嘉磊【摘要】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Japan and practical situations in China,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e-mergency shelters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Shanghai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 model is developed for analyzing the dynamic behavior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 By this mode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geologic and geographic factors, the speed on the earth' s surface, the possibility of water supply cut-off, are considered. Also,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patience to the water supply cut-off and human choices on emergency shelters, are considered. With the model and in light of human factor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eatures on the need for emergency shelters is analyzed. It shows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obtainedby the proposed model and that from the model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needs cau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may be 60% less than the maximal one. In addition, it also shows the changing tendency for emergency shelter needs by time.%借鉴日本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上海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分析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在分析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地质和地理、地表速度、断水率等工程技术因素,同时还考虑了人群忍受断水能力、人群避难选择等人因条件.通过对比不同因素对于总体需求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人因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综合考虑人因作用,计算结果与单纯建筑学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在避难的高峰时刻建筑物损害造成的避难需求低于总体需求的60%.该模型的结果揭示了避难人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期刊名称】《工业工程》【年(卷),期】2013(016)001【总页数】6页(P9-13,24)【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地震;人因分析【作者】汪建;赵来军;王珂;马挺;倪嘉磊【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913.4随着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部大地震等剧烈地震的发生,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应急避险基本知识内容
应急避险基本知识内容一、引言在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紧急情况时,掌握应急避险的基本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应急避险的基本知识内容,主要包含紧急疏散、急救措施、灾害预警、避难场所、自救互救、物资储备和通讯联络等方面。
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二、紧急疏散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迅速而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
疏散时要遵循“快速、安全、有序”的原则,切勿惊慌失措。
熟悉紧急疏散的路线和场所,遵循指挥,尽快到达安全地点。
平时可以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疏散效率和应对能力。
三、急救措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遇到伤害或疾病时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了解心肺复苏、止血、创伤处理等基本急救操作,以及常见疾病的急救方法。
如有需要,可参加专业的急救培训,提高急救能力。
四、灾害预警关注各类灾害预警信息,了解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
灾害预警通常包括气象、地质、生物等方面的预警,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发布。
及时获取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灾害风险。
五、避难场所了解附近的避难场所,如避难所、防空洞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到达。
避难场所应具备基本的安全设施和物资储备,提供必要的庇护和救援。
在选择避难场所时,应远离危险区域,遵循指挥,避免拥挤和混乱。
六、自救互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迅速采取自救措施,同时积极开展互救行动。
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保持冷静、尽快寻求庇护、相互帮助等。
积极参与培训和演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在他人遇到危险时,要勇于伸出援手,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七、物资储备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应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急救包、照明设备等。
同时,根据个人和家庭需求,准备必要的日常用品和药品。
定期检查物资储备情况,及时补充和更新储备物资。
建议将物资储备放在易于取用的地方,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获取。
八、通讯联络保持通讯畅通是应对紧急情况的重要环节。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一所多用。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根据国内外资料和经验,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设想:(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平方米)以上。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主要为重大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2千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千人以上。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一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二级避难场所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网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1. 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一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小时到2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小时内应可到达;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应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三)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指赋予城市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二是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三是公园式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内的各种公园、绿地、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符合疏散、避难和战时防空要求的林地。序号名称位置容纳人数(人)面积(平方米)1 地坛园外圆东城区地坛公园东南侧 2.7万 5.4万2 皇城根遗址公园东城区北至平安大街,南至长安街4.5万9万3 顺城公园绿地西城区北至车公庄、南至复兴门,西二环路东侧3万 6.6万4 马甸玫瑰园西城区马甸桥东北角 2.2万 4.5万日本震后,55万名日本民众主要聚集在学校等场所避难,中国网民对此感慨不已。我们不禁问,北京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哪?什么样子?现状:北京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远未达标,要求10分钟内走到,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远未达标。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目前,全市有9个区县已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设施。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6.6万人。市规划委调研显示,目前已开展建设的区县有9个,已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这个数字意味着能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十分之一,没有达到市“十一五”减灾规划中要对应急避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目前全市人均可用地资源为9.57平方米,而原东城、原西城、原宣武及海淀、大兴等区用地资源较少,人均可利用资源面积不足5平方米。“避难场所的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扎堆现象,多数集中在海淀、朝阳、宣武等,而其他老城区的太少了。”专家称,各区县的避难场所总面积和可容纳总人数与所建避难场所数量不完全呈正比例关系。朝阳公园:标识很多、发现不易朝阳公园是本市较大的应急避难场所之一,而且拥有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应急停机坪。由于朝阳公园面积很大,园门就有十多个,询问到应急避难场所应该进哪个门,工作人员说:应急避难设施大都分布在北园,所以进北门近一些,那边基本都是空旷的草地,比较集中的标识大概有9处,但是比较分散,需要自己去找。围着万人草坪转了一圈,仔细搜寻,发现周边一共有8个出入口,都标着数字,应该是应急疏散时用的,在草坪里还发现了一个很不显眼的小标识牌,是一个水杯接水的标志,这下面应该是应急的自来水管线。这片应急棚宿区很宽阔,远离高大树木和建筑,附近还有不少配电箱,中心广场有广播和探照灯,设施相当齐全,在灾难袭来时应该能安置不少人。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还提到,草坪下面还隐藏着应急简易厕所,有200个坑位,平时盖着盖板,但因为没有标识,没找到厕所的确切位置。在北园继续寻找了两个多小时,没有发现其他的应急指示标志,在西门附近,有游客说:一片宽阔的草坪中有个漂亮的泰国亭子,那一片就是应急停机坪,但还是没找到指示牌,西门口的工作人员证实了停机坪就在那个位置。他还说:公园北门区和东门区的两处房屋,现在是公园的日常管理用房,在紧急时刻能迅速“变身”为应急指挥中心。此外,除了找到的这些,园里还有应急卫生防疫区、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及应急广播系统等。“整个北区都是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有120多万平方米。”难怪寻找不易,一旦灾难发生,如果没有专人指挥引导,居民们怎样才能自己找到这些应急避难设施呢?皇城根遗址公园:“标志牌能否再多点儿”在一段红墙旁边,竖着一块豆绿色的指示牌,上书“应急避难场所”几个字,让人知道这个公园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当有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这里可以暂避一时。据了解,皇城根遗址公园是2001年9月建成并免费开放的。在此晨练的老人说:他们都知道这里是“避难场所”,公园的两边都竖着牌子呢。另外,他们认为,这里也适合做“避难场所”。经历过1976年地震的苏师傅解释说:“你看,皇城根遗址公园的东西两边,分别为东皇城根北街、南街和北河沿大街,隔过这两条街,两边的建筑都很低,基本都是平房和三四层楼的房屋,视野开阔、地势空旷,要是地震了,可以在这里搭防震棚。”相对于这些老人,一些过路的年轻人却不知道这里是“避难场所”,面对询问,他们都很茫然,而且也不太关注。不过,也有人向记者表示:“应该把‘避难场所’的牌子竖得更多一些,并标明利用方式。”万寿公园:“具体怎么用,也没人教”万寿公园地处原宣武区白纸坊东街,属于市中心的人口稠密区,附近居民区、学校、医院林立,面积4.7公顷。万寿公园正门就立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标牌,而且公园内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应急避难标牌。应急“指挥”、“医疗救护”、“供电”、“物资供应”、“停机坪”、“棚宿区”、“供水”一应俱全。顺着这些指示牌,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设备。有些应急设备还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比如饮水台,就设计成了中国象棋棋子的模样。万寿公园还设有应急避险指挥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应急避难系统因为建成较早,设备齐全,还承担着原宣武区应急避险教育基地的功用。万寿公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应急设备,是一套非电网(太阳能)独立供电系统,可以通过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里。据了解,按北京日均日照时间4小时计算,这套系统蓄电后,可以连续三个阴雨天正常工作。不过,这里的“知名度”似乎没有想象中高。公园里散步的老人,他们对这里的应急避险系统,多是一知半解。“这里标识很多,我们也听说了,但具体怎么用,也没人教给我们”。在公园外,采访路人时发现,如果进过万寿公园,便知道这里是应急场所,如果没进去过,则完全不知这里的功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医疗设施旁是鸟棚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北京市于2003年建立的第一个减震防灾避难场所,也是中国首个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60余万平方米,可容纳23万人。来到公园位于健德桥的入口处,一抬头就看到门口竖立着一块“紧急避难场所”的蓝色白字的标志牌,十分醒目。由于公园左侧临近马路,右侧建筑较少,场地显得比较开阔。进入公园,右侧路边就有应急厕所、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救护、应急供水等6个指示牌分指不同的方向。在公园走了几圈,找到多个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点、监控点以及应急厕所的具体位置,却唯独没有看到应急医疗救护所在的具体位置,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一块标有救护十字图案的立杆,但是发现周围的建筑已作他用,或作鸟棚、或作乒乓球室……公园一共被分为7个区域,每个区域入口都配有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图中清楚标识出各个紧急功能设施的所在位置,确保应急避险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相应的区域。公园游客多数知道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紧急避难场所。但记者发现由于公园地方较大,而方向指示牌较少,仅凭一两个指示牌的提示并不能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马甸公园:厕所不好找位于北三环马甸立交桥以北、京昌高速公路以西的马甸公园占地约8.6公顷,可容纳1.4万人。此外,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周围高楼林立,居民住宅楼多。一进公园,就看到各种应急设施的指示牌安插在各处,应急指挥、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供电、供水以及应急厕所等指示一应俱全。公园一共有6个入口,东、西两入口是公园的大门,门口醒目地竖立着蓝色标志牌“紧急避难场所”,而其他小门则没有。供电、供水应急设施也很容易找到,但是应急医疗、厕所则没有找到具体位置。记者随访了一些游客,基本表示没注意这是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
82
世
界
地
震
工
程
22 卷
难疏散场所的所有权人或者授权管理者管理, 临震预报发布后或地震灾害发生时转换为避难疏散场所。地 震避难疏散指挥部门应协同有关单位为实现功能转换作必要的准备工作,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 4) 综合防灾。地震、 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水灾、 海啸、 严重工业技术灾害等发生后 , 都有可能组织居民 避难。城市规划部门应当综合制定包括地震避难疏散场所在内的适用各种灾害的避难所和避难疏散道路。 并制定不同灾害的避难规划, 结束各专业部门防灾减灾各自为政的局面。充分发挥避难所和避难疏散道路 在抵御各种灾害中的避难疏散作用。 ( 5) 步行为主。居民到避难所避难一般步行而至。因为严重地震灾害发生后 , 避难所用地比较紧张, 中 小型避难所内一般不设停车场。而且 , 地震灾害发生后, 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 , 且道路上人多、 车 多 , 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 , 乘坐私人汽车到避难所避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 冒更大的风 险。据日本地震避难疏散的实践, 有的居民骑自行车或乘自家汽车到避难所或亲友家避难或利用置于安全 处的自家汽车作临时避难所或固定避难所。 1999 年我国台湾省集集地震时 , 部分居民乘坐出租汽车避难。 ( 6) 照顾灾害弱者。灾害弱者是指残疾人、 老年人和儿童。在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时, 必须考虑他们 避难疏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例如避难步行时间的确定 , 避难道路的设计, 残疾人代步工具的开发、 储备 物资的品种与供应、 临时厕所的设施、 避难引导人员的组织安排等都要充分考虑灾害弱者的实际需求。灾害 弱者集中的单位 , 例如小学、 幼儿园等 , 宜妥善组织集体就近避难。 ( 7) 动态性与灵活性。城市住宅建设不断发展, 人口逐年增加 , 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必须适应城市的 发展。通常每 5年规划一次或修订一次。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与其它次生灾害的并发、 连发性, 震后的实 际灾情与规划设定的灾情往往有较大的差异, 震后有可能修正原来规划的避难疏散方案, 应根据震后的具体 灾情组织避难疏散。
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调研和思考
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调研和思考【摘要】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心地区为例,分析了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宣传和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标志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注:本项目受“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计划项目”资助。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引导市民及时、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运用的标志。
自2004年北京市地震局确定了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准方案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陆续也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并出台了相应的标志。
为了研究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置与应用情况,本文以北京石景山东部地区为例,调查分析了我国城市目前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有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改进措施。
1 北京石景山区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围绕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分布、使用、管理、维护、宣传等各方面的情况,在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报刊的基础上,对当地居民、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石景山分局和避难场所公职人员进行访谈以及发放问卷。
发放问卷共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3%。
本次调查的区域位于北京市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区东部,北至长安街西石景山路,南至莲石路,东抵玉泉路,西达西五环,调查区域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长约1000米。
调研范围为约4.16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6万人。
该区涵盖了三个中长期避难场所,三个短期避难场所和四个临时避难场所,其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是北京32个市管中长期避难场所之一,是较好地建立了城市避难场所的典型地区。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位于北京市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东部,总规划面积162公顷,是一个国家级的雕塑文化艺术园区。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其服务半径为5000m,包括复兴路46号院、复兴路40号院、远洋山水小区、古玩工艺品市场。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情况汇报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情况汇报篇一:滨海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汇报滨海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报近年以来,滨海街道办事处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防震减灾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原则,社会动员、共同参与,多方面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提高了区域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们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一、街道基本情况我们滨海街道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南郊,总面积9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公里,下辖30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3.3万人口,大学科研区和国家重点工程都在辖区内,204国道、海滨大道从辖区穿越。
二、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加强领导,认真组织落实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滨海办事处地处黄岛区新区腹地,人员密集,人多地少,这给我们抓好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增加了困难。
但是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使办事处防震减灾工作能够协调、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办事处成立了街道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6个应急工作组,即指挥部办公室、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灾民安置组、社会治安组、物资供应保障组、宣传教育组。
从组织上保证了防震减灾职能的有效履行,保证了上级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在街道的贯彻落实,并制定了《青岛市黄岛区滨海街道办事处地震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秩序的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妥善安置避难群众。
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明确了滨海中心小学和滨海中心中学为办事处和驻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东山张社区广场为东山张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凤凰社区广场为凤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海军希望小学操场为六和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黄石坎社区广场为黄石坎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杻杭村委大院和大新庄村委大院为杻杭大新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高峪村委大院为高峪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介绍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
介绍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一、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应急避难场所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其改造为应急避难场所,既满足了城市应急避难的需求,又提高了公园的多功能性。
二、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的特点与功能1.自然环境优越:公园内绿化率高,空气质量好,有利于受灾群众身心健康。
2.基础设施完善:公园内通常设有厕所、水源、休息区等设施,便于安置受灾群众。
3.交通便利:公园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交通便利,便于救援物资和人员的进出。
4.易于管理: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所可在平时进行维护管理,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效率。
5.疏散演练功能:公园可作为临时疏散场地,组织疏散演练,提高居民应急避险能力。
三、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的建设与管理1.建设规划:在公园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合理布局基础设施。
2.设施完善:在公园内增设应急避难设施,如简易帐篷、急救包、应急照3.预案制定:制定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责任主体。
4.演练与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避难演练,提高公园管理人员和居民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的应用案例及启示1.案例: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发挥了重要作用。
2.启示:各国应高度重视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如何选择合适的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1.地理位置:选择交通便利、易于疏散的地段。
2.基础设施:确保公园内基础设施完善,满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3.绿化环境:优先选择绿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的公园。
4.面积:公园面积应足够大,可容纳较多受灾群众。
5.安全性:避免选择靠近危险地段、易受灾害影响的公园。
六、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的未来发展1.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投入,推动公园类型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2.标准化建设:制定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提高建设质量。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摘要:为了应对各种潜在的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从汶川大地震后疏散转移群众的情况来看,要把大规模的居民转移到几十公里外地乡镇,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市内、城市周边和近郊有可以应对这些灾害的临时安置场所——应急避难所。
能在灾害发生的一段时期内,供居民紧急避难避险,具备一定防护功能的临时安置场所。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现状问题对策城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最主要的聚居点,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城市需要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海啸等,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物质资料不断丰富,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越来愈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灾害的种类以及造成的破坏性后果都有了更为复杂的特点。
如何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如何紧急疏散人群,如何进行人员安置这个问题受到了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现代城市中建筑密度打,可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而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等因为空间大,也因此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首选,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场地及灾后救援的场所,具有“直接启用”的特点。
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的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最近几年由于人类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汶川“5.12”地震暴露出中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和乡镇人口聚集在市区,必然会造出城市市区人口密度过高,建筑密度加大,住房高度变高,容积率大以及基础设施相对缺乏等问题,加之城市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城市应急信息-瑞典灾害管理行动机构
瑞典灾害管理行动机构瑞典灾害管理以民防为主。
自1944年瑞典民防法通过以来,瑞典民防建立了三个基本体系,即:控制和报警体系;防护和疏散体系;防灾救援体系。
瑞典民防局,是瑞典民防系统防灾的中央,除一般民防事务外,主要研究制定国家及防灾救援应急预案。
从防灾及军事上,可将瑞典分成6个地区,每个地区又包括2个或2个以上县,每县均有民防局,作为一级防卫单位,有自己的报警、防卫及疏散体系。
(中国国防报)日本快速应对新潟地震灾害日本新潟县中越地区23日发生里氏6.8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近10万人在各种避难所避难。
田吉隆为首的由有关省厅局长级官员组成的“非常灾害对策本部”负责调查灾情和指挥救灾。
随后,以村田为团长的政府调查团赶赴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设立了相关机构调查灾情并展开救灾工作,日本自卫队也迅速投入到救灾和运送灾民的工作中。
日本的各级灾害应对机制在应对此次地震灾害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潟地震发生4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便设立了“官邸对策室”,负责调查灾情和收集地震信息。
10分钟后,正在出席东京电影节的日本首相小泉便得知了相关消息。
24日一早,日本政府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设立了以防灾相村灾区,实地调查灾情。
当晚,在首相官邸召开了由小泉、官房长官细田博之和国土交通相等有关阁僚出席的“对策会议”,刚从灾区回来的村田报告了灾区情况。
小泉指示,政府要与灾区政府保持联系,全力以赴采取救灾对策。
小泉26日将赴灾区视察。
此外,“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决定启动储备的约9万份救灾食品提供给灾区;日本政府还决定编制2004年度补充预算案,拨款用于新潟地震灾区的重建。
日本自卫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采取行动。
地震发生4分钟后,防卫厅便设立了“灾害对策本部”。
半个多小时后,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的飞机相继飞往灾区。
1个小时后,防卫厅召开了“灾害对策会议”,决定迅速收集灾情。
日本防卫厅和自卫队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修改了内部规定,一直坚持“地震烈度5级以上出动飞机、派遣自卫队员”的应对机制。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原则与模型建构_刘强
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时就会造成重大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 而这些地区多数缺乏基本的应急 避难场所和巨灾疏散预案。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度洋海啸造成约 30 万人遇难, 2008年汶川 5 . 12 特大地震死亡与失踪人数接近 10 万 , 2010 年 海地 1 . 13 特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 15 万。在全 球气候变化的环境背景影响下, 自然灾害特别是 巨灾所造成的损失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 应急避难 场所与建筑将是人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对重大自然灾害如特大地 震和海啸等巨灾发生情况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原 则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和模型构建 , 突出以人为本 和灾前准备的原则, 采用避开风险源、 风险实时监 测、 利用自然生态恢复条件规避地质灾害、 防灾可 持续发展、 工程预防与工程修复措施的防灾减灾 优先顺序与风险管理实施理念。通过对巨灾特别 是特大地震灾害和海啸等可能情况下应急避难所
2 应急避难所选址与风险评估
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 , 其中受影响较大的乡 镇基本均包括于龙门山断裂带内 , 整体由龙门山 前主边界断层和龙门山后山断层控制 , 地震烈度 高的乡镇基本均沿着龙门山断裂带的龙门山中央 断层分布 。通过对汶川特大地震主要断层几 何学与运动特征的研究表明, 大型滑坡和岩崩等 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地表地震破裂带最大位移地 段 , 断层上盘作用最大
1 , 2 2 3
(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29 ; 2 中 国海洋大学 , 青岛 266100 ;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 究所 , 北京 100101)
摘
要: 以重大自然灾害如 2004 年 12 . 24 印度洋海啸、 2008 年 5 . 12 汶川特大地震和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 中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开端
岭高速 公路 为界 ,分为东 西两段 ,西 段属海淀 区管辖 ,也称海淀 段 ;东段 属朝 阳区
管辖 ,也称朝阳段 ,也是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所 在的区段 。 通过 引入防灾避 险理念 的改 造升级 ,使得元 大都 城垣遗址 公 园具 有 了应 急防灾
避险 、 灾后临时安 置等 1 0 余项功能。 公 园内设置 了应急指挥 中心 、
合城市环境改 造 ,加 人防 灾避 险的理念 ” ,得 到 了与 会领 试 点建设工 作被正式 列人 日程。 为 了做好这 项 工作 ,2 0 0 3 年 4月,北 京市地 震局 、 址 公 园应急避 难场所试 点建设 工作领导小组 ” ,并立刻 启
员紧 急疏散 和避 险的需 要 ,预 留通 道和必 要的绿 地 、广 动建设 工作 。由于 当时 国内尚无应 急避 难
领导 小组借 鉴国际先进 经验 , 结合 公园自 场 和空地 。 地震 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会 同规划 、 市政 、 园林 、 例, 文 物等部 门划定地震避 难场所 。 ” 为此 ,北 京市地震局 、 北 京 市规 划设计 院等相 关单位 共 同开展 了一 系列 调研 工
罗华 春
满 洪 敏 董 赞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 中 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 的开端
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介绍
2 0 0 3 年 l 0月 1日,在北京 市地震局和北 京市朝阳区政府共 同努 力下,我 国第 一 个应 急避 难场所 ——元大 都应急避难场 所在北 京试点建 成。它是 以元 大都城垣 遗址 公 园朝 阳段为依 托 ,在公 园改造时 引入 防灾避 险理念 ,使之成为 平时百姓休 闲游 览
依次编 为 l ~7号地 。为 了更好地发挥其应 急疏散 安置
功能 ,确保 人员疏散 高效 有序 , 也便于受灾 民 众的管 理 ,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 项目概况 (1)1.1.1 项目名称 (1)1.1.2 项目建设地点 (1)1.1.3 项目承建单位 (1)1.1.4 项目建设周期 (1)1.1.5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1.1.6 项目建设目标与内容 (2)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1.3 项目建成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2)1.4 结论与建议 (3)1.4.1 结论 (3)1.4.2 建议 (4)第二章现状与建设必要性分析 (5)2.1 现状分析 (5)2.1.1 国家政策背景 (5)2.1.2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状况 (6)2.1.3 ***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状况 (7)2.2 建设必要性分析 (8)第三章项目的建设条件 (10)3.1 项目建设经济条件 (10)3.2 项目建设自然条件 (11)3.3 项目建设选址及施工条件 (12)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14)4.1 项目建设依据 (14)4.2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和要求 (15)4.3 项目建设目标 (17)4.4 方案介绍 (18)4.5 方案比选 (21)4.6 方案可行性分析 (21)第五章环境保护和节能 (24)5.1 环境保护依据 (24)5.2 项目建设场地周边环境状况 (24)5.3 项目建设环保和卫生防护措施 (25)5.4 项目建设标准 (28)5.5 节能建设标准 (29)第六章项目组织管理 (30)6.1 项目组织管理 (30)6.2 项目招标投标 (31)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 (32)7.1 建设工期 (32)7.2 施工进度 (32)第八章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33)8.1 投资估算依据 (33)8.2 投资估算说明 (33)8.3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34)8.4避难场所设施建设投资估算清单 (35)8.5项目建设资金筹措 (36)第九章项目建成与运行管理 (37)9.1 管理机制 (37)9.2 疏散工作管理办法 (39)9.3 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 (40)9.4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及运行资金来源 (40)第十章国民经济评价 (41)10.1 国民经济评价计算参数 (41)10.1.1社会折现率 (41)10.1.2影子价格 (41)10.1.3物价上涨系数 (41)10.1.4残值计算 (42)10.2 国民经济费用和效益范围 (42)10.3 国民经济评价费用 (42)10.3.1投资调整 (42)10.3.2养护费用 (43)10.3.3工程残值 (43)10.4 国民经济效益计算 (43)10.5 经济评价结果 (43)10.5.1经济净现值(ENPV) (43)10.5.2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44)10.6 社会效益 (45)第十一章可行性分析 (46)1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6)11.2 工程可行性分析 (46)第十二章研究结论与实施建议 (47)12.1 研究结论 (47)12.2 实施建议 (47)附图1 方案A平面布置图附图2 方案B平面布置图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市河滨公园应急避难场所1.1.2 项目建设地点***市河滨公园(市区经二路西段)1.1.3 项目承建单位***市地震局1.1.4 项目建设周期本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主要内容如下:(1)第一年度(2009年)论证、立项。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容。
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我区地处首都西南交通枢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7万,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生命线”工程多,线路管道纵横交错;危化产品多,占全市67%以上;地质灾害多,存在煤矿坍塌、山洪、泥石流等隐患,一旦发生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将对我区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
因此,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和市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各新城每年完成3-5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万至10万人)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未来几年,我区要建成和完善15个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29.75万平方米,可疏散人数14.8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7%。
今年拟先建1-2个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示,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一)均衡布局,就近安排。
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2000米到5000米,步行0.5到1小时即可到达,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根据我区位于首都郊区的实际情况,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良乡、城关和燕化三个人口密集区。
(二)安全可靠,因地制宜。
应急避难场所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
结合公园、广场、体育场空旷场地和地下人防工程等,按人群分布和疏散的需求,建设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r中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开端
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r中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开端罗华春;满洪敏;董赟【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5-8)【作者】罗华春;满洪敏;董赟【作者单位】北京市地震局抗震设防管理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2003年10月1日,在北京市地震局和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试点建成。
它是以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为依托,在公园改造时引入防灾避险理念,使之成为平时百姓休闲游览的场所,灾时百姓疏散安置的场所。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城北部三环、四环之间,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沿小月河向北,至黄亭子一带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健德桥,东止于朝阳区太阳宫惠忠庵村,全长约9千米,最大宽度约160米。
整个公园以八达岭高速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属海淀区管辖,也称海淀段;东段属朝阳区管辖,也称朝阳段,也是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所在的区段。
通过引入防灾避险理念的改造升级,使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具有了应急防灾避险、灾后临时安置等10余项功能。
公园内设置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广播系统、应急监控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和应急简易厕所;利用既有房屋,规划了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和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利用道路和绿地,规划了39处应急避难疏散区。
罗华春,《城市与减灾》副主编、北京市地震局抗震设防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
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同年留校任教,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8年至今,在北京市地震局先后从事活动构造评价、工程地震、抗震设防研究与管理等工作。
先后承担国家或行业重大项目10余项,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星火计划、政策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的“奥运村公园地区活断层探测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应急避难场所东西方向全长4.8千米,可用于地震应急避难的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若按人均疏散占地面积1.5平方米计算,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的最大疏散安置能力达25.33万人。
北京避难场所标志
'%—
ࠡ㿔
ᴀᷛⱘޚゴǃゴǃゴゴⱘᡔᴃݙᆍЎᔎࠊᗻⱘˈ݊ԭゴᴵЎ㤤ᗻⱘDŽ ᴀᷛ࣫⬅ޚҀᏖഄ䳛ሔᦤߎDŽ ᴀᷛ࣫⬅ޚҀᏖഄ䳛ሔᔦষDŽ ᴀᷛޚ䍋㤝ऩԡ˖࣫ҀᏖഄ䳛ሔDŽ ᴀᷛޚЏ㽕䍋㤝Ҏ˖ᴼᆒǃᅟӳǃᓴᭀݯǃ䶽Ϫ᭛ǃׂ⌢߮ǃ㚵ᑇǃ䛁ᑚǃ㢫ዛ߮ǃᅟᓎDŽ
ᑨᗹẮᆓऎ䘧 䏃ᣛ冫ᷛᖫ 5RDGVLJQWR WKHDUHDIRU PDNHVKLIW WHQWV ᣛ冫ᑨᗹẮᆓऎⱘ ᮍDŽ ⫼Ѣᑨᗹ䙓䲒എ ᠔DŽ
ᣛ冫ᑨᗹ∈ѩⱘᮍ ᑨᗹ∈ѩ䘧䏃 DŽ ᣛ冫ᷛᖫ ⫼Ѣᑨᗹ䙓䲒എ 5RDGVLJQWR ᠔DŽ WKHHPHUJHQF\ GULQNLQJZHOO
9
'%— 㸼˄㓁˅ 㓪ো ᔶᷛᖫ ৡ鹵 ᑨᗹ䙓䲒എ᠔ ᮍǃ䎱行䘧䏃 ᣛ冫ᷛᖫ˄ে 䕀˅ 6LJQVRI GLUHFWLRQ GLVWDQFHRI HPHUJHQF\ VKHOWHU ˄WXUQLQJ ULJKW˅ 䇈ᯢ ᣛ冫ᑨᗹ䙓䲒എ᠔ ⱘᮍ䎱行DŽ ⫼Ѣᑨᗹ䙓䲒എ᠔਼ 䖍䘧䏃DŽ
I
'%—
ഄ䳛ᑨᗹ䙓䲒എ᠔ᷛᖫ
㣗ೈ ᴀᷛޚ㾘ᅮњഄ䳛ᑨᗹ䙓䲒എ᠔ҹঞⳌ݇ⱘᑨᗹ䆒ᮑǃ䆒਼䖍䘧䏃ᣛ冫ⱘᷛᖫDŽ ᴀᷛޚ䗖⫼Ѣഄ䳛ㄝ㞾✊♒ᆇˈг䗖⫼Ѣ݊ᅗџӊᑨᗹ⢊ᗕϟˈկሙ⇥㋻ᗹ⭣ᬷⱘ݀ುǃ݀݅㓓 ഄǃජᏖᑓഎǃԧ㚆എǃᄺ᷵䖤ࡼഎㄝഄ䳛ᑨᗹ䙓䲒എ᠔ঞ⭣ᬷ䘧䏃ᷛᖫ䆒㕂DŽ 㾘㣗ᗻᓩ⫼᭛ӊ ϟ߫᭛ӊЁⱘᴵℒ䗮䖛ᴀᷛⱘޚᓩ⫼㗠៤ЎᴀᷛⱘޚᴵℒDŽ ᰃ⊼ᯢ᮹ᳳⱘᓩ⫼᭛ӊˈ ݊䱣ৢ᠔᳝ ⱘׂᬍऩ˄ϡࣙᣀࢬ䇃ⱘݙᆍ˅ׂ䅶⠜ഛϡ䗖⫼ѢᴀᷛޚDŽᰃϡ⊼ᯢ᮹ᳳⱘᓩ⫼᭛ӊˈ᳔݊ᮄ⠜ᴀ 䗖⫼ѢᴀᷛޚDŽ *%ü䘧䏃Ѹ䗮ᷛᖫᷛ㒓 *%7ü ᔶᷛᖫ Փ⫼ॳ߭Ϣ㽕∖ ᴃ䇁ᅮН ϟ߫ᴃ䇁ᅮН䗖⫼ѢᴀᷛޚDŽ ᑨᗹ emergency response ⸈ണᗻഄ䳛ㄝ㞾✊♒ᆇ݊ᅗ䞡ᑨᗹџӊথ⫳ࠡ᠔ⱘخ辵䰆ᕵޣ䕏♒ᆇⱘޚҹঞഄ䳛ㄝ 㞾✊♒ᆇ݊ᅗ䞡ᑨᗹџӊথ⫳ৢ᠔䞛পⱘ㋻ᗹᡶ䰽ᬥ♒㸠ࡼDŽ ഄ䳛ᑨᗹ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ണᗻഄ䳛থ⫳ࠡ᠔ⱘخ辵ᑨᗹޚҹঞഄ䳛থ⫳ৢ䞛পⱘ㋻ᗹᡶ䰽ᬥ♒㸠ࡼDŽ >*%7üˈᅮН@ ഄ䳛ᑨᗹ䙓䲒എ᠔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 ⸈ണᗻഄ䳛ㄝ㞾✊♒ᆇথ⫳ৢ݊ᅗᑨᗹ⢊ᗕϟˈկሙ⇥㋻ᗹ⭣ᬷǃЈᯊ⫳⌏ⱘᅝܼഎ᠔DŽ ᷛᖫ ഄ䳛ᑨᗹ䙓䲒എ᠔ᔶヺো ഄ䳛ᑨᗹ䙓䲒എ᠔ᔶヺো㾕㸼DŽ 㸼 ഄ䳛ᑨᗹ䙓䲒എ᠔ᔶヺো 㓪ো ᔶヺো ৡ鹵 ᑨᗹ䙓䲒എ᠔ (PHUJHQF\ VKHOWHU
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全图
・
-
・
.
应 急 卫 生 防疫 用 房 应 急 消 防 设 施
・ 应 急 直 升 机 停 机 坪 ・/ Nhomakorabea、
f 1 {
^ f 、 I j - ; 、 , ^
糕 菇
謇
地震 应急避难 场所 全 图
安 翔 里 社 区 辖区 内 共 2 2栋 楼 ,1 8 3 7户
~
一
一 ×
疏散厶口t 3 5 0 5 彭 鑫 蠹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 园位 于北京中轴路东西两侧 , 北 临奥林 匹克公
园和 中华 民族 园 .西 起健 德 桥 .东 至 太 阳 宫乡 惠 忠 庵村 ,全 长 4 . 8千 米 . 公 园总 占地 面 积 6 0多 万 平 方 米 , 减 去 河 道 及 坡 地 等 占用 面 积 , 用于地震 应急避难场 所面积约为 3 8万 平 方 米 。按 人 均 疏 散 占地 面 积 1 5平 方 米 考 虑 .最 多 可 容 纳 2 5 3 3万 人 。元 大都 城 垣 遗 址 公 园地 震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共 划 分 为 7段 ,由 西 向 东 依 次 编 为 1 、2、3 、4、5 、 6、7号 地 区 。可 为 亚 运 村 、小 关 、安 贞 、和 平 街 四 个 街 道 办 事 处 .
在 朝 阳 区元 大 都 城 垣 遗 址 公 园 建 设 中 ,首 次
引入了防灾避险理念 , 建 设了 1 l 项 具 有 应 急 避 险
功 能 的设 施和 技 术 系统 。即 :
・
应 急 指 挥 中心 应 急 监 控 系 统 应急 供 水 装 置 应 急 简 易 厕所
・ 应 急 避 难疏 散 区 ・ 应 急 广播 系 统 - 应 急 供 电系 统 ・ 应 急 物 资 储 备 用 房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与自救互救设施介绍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与自救互救设施介绍第一章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概述 (3)1.1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3)1.2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 (3)1.2.1 临时避险场所 (3)1.2.2 长期避险场所 (3)1.2.3 专业避险场所 (3)1.2.4 综合避险场所 (4)1.3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4)1.3.1 临时避险功能 (4)1.3.2 救助与救援功能 (4)1.3.3 基本生活保障功能 (4)1.3.4 信息传递功能 (4)1.3.5 社会动员功能 (4)第二章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设计 (4)2.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 (4)2.2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 (5)2.3 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与分区 (5)2.4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置 (5)第三章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与维护 (6)3.1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机制 (6)3.1.1 管理机构设置 (6)3.1.2 管理制度制定 (6)3.2 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维护 (6)3.2.1 硬件设施维护 (6)3.2.2 软件设施维护 (6)3.3 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演练 (6)3.3.1 演练计划制定 (6)3.3.2 演练实施 (6)3.3.3 演练总结 (7)3.4 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发布 (7)3.4.1 信息发布渠道 (7)3.4.2 信息发布内容 (7)3.4.3 信息发布管理 (7)第四章自救互救设施概述 (7)4.1 自救互救设施的定义 (7)4.2 自救互救设施的类型 (7)4.3 自救互救设施的作用 (8)第五章紧急照明与指示系统 (8)5.1 紧急照明设施 (8)5.2 指示标识系统 (9)5.3 紧急照明与指示系统的维护 (9)第六章通信与信息设备 (9)6.1 通信设备 (9)6.1.1 设备概述 (9)6.1.2 设备分类 (10)6.1.3 设备功能与应用 (10)6.2 信息设备 (10)6.2.1 设备概述 (10)6.2.2 设备分类 (10)6.2.3 设备功能与应用 (10)6.3 通信与信息设备的维护 (11)6.3.1 维护概述 (11)6.3.2 维护内容 (11)6.3.3 维护方法 (11)6.3.4 维护管理 (11)第七章救生设备 (11)7.1 救生设备类型 (11)7.2 救生设备配置 (12)7.3 救生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12)第八章医疗救护设施 (13)8.1 医疗救护设施类型 (13)8.2 医疗救护设施配置 (13)8.3 医疗救护设施的使用与维护 (13)第九章应急供水与供电设施 (14)9.1 应急供水设施 (14)9.1.1 概述 (14)9.1.2 主要设施 (14)9.1.3 设施布局与建设 (14)9.2 应急供电设施 (14)9.2.1 概述 (14)9.2.2 主要设施 (14)9.2.3 设施布局与建设 (15)9.3 应急供水与供电设施的维护 (15)9.3.1 日常维护 (15)9.3.2 应急维护 (15)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卫生设施 (15)10.1 环境保护设施 (15)10.1.1 废气处理设施 (15)10.1.2 废水处理设施 (15)10.1.3 固废处理设施 (15)10.1.4 噪音防治设施 (16)10.1.5 绿化设施 (16)10.2 卫生设施 (16)10.2.1 给水设施 (16)10.2.2 排水设施 (16)10.2.3 公共卫生设施 (16)10.2.4 疾病预防控制设施 (16)10.2.5 医疗卫生设施 (16)10.3 环境保护与卫生设施的维护 (16)10.3.1 设施定期检查与维护 (16)10.3.2 技术更新与改造 (17)10.3.3 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17)10.3.4 政策法规与监管 (17)第十一章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17)11.1 应急物资类型 (17)11.2 应急物资储备原则 (17)11.3 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18)11.4 应急物资的发放与回收 (18)第十二章社区居民自救互救培训与宣传 (18)12.1 自救互救培训内容 (19)12.2 自救互救培训方式 (19)12.3 自救互救宣传策略 (19)12.4 自救互救培训与宣传的成效评估 (19)第一章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概述1.1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为保障社区居民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临时避险、救助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赵岩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10期摘要:灾害的多发给城市带来的损失和精神创伤长期困扰着人类,应急避难场所的不足与缺陷使受灾人员无法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到达安全场所,导致二次伤害的增多。
通过对国内外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现状、自身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以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原则为出发点,解决城市日益紧张的空间与突发灾难所需的紧急避难场所的矛盾,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对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提出的合理性要求。
关键词:应急避难;综合防灾;行为和心理;以人为本近年来,城市灾难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地震、水灾、暴恐等一系列自然以及人为灾难严重地威胁到城镇居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表1.1)。
通常灾难发生时人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主观意识缺乏以及客观条件不完善都是造成重大人员伤害的主要因素。
主观意识主要体现在受灾人群的避难常识与心理,避难常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避难心理则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掌握正确的自我保护及逃生意识在关键时刻可以拯救自己以及他人;客观条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上不够合理,不能够满足大众在突发情况下的基本需求。
表1.1 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突发灾害一、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是指长期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如公园、操场等)辐射范围之外的区域突发灾害时,为了使受灾人员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1]。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突发灾害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安置救援起到重要作用,及时地避难能够避免突发灾害对受灾人员形成次生伤害。
二、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一)国外发展情况美国在避难场所的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端,各类避难所中除了基本的地震避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外,还包含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等特殊和有针对性的避难所。
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及功能
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及功能避难疏散场所是市民避难行动和避难生活的空间。
避难的安全性、时效性、成功性不仅取决于防灾减灾指挥机构的组织、指示、引导、劝告和市民的综合防灾意识、承载能力强弱以及志愿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影响力、号召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避难疏散场所的综合防灾能力、安全设施与安全保障、减灾资源的支持力度等。
城市避难疏散场所是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大中型城市都必须规划、建设满足市民避难需求的各类避难疏散场所。
避难疏散场所的定义避难疏散场所是市民避难的自由空间、绿地、建筑与设施。
避难需要避难疏散场所,避难疏散场所满足避难需求。
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建设与科学管理,为灾民避难提供安全与基本生活条件保障。
市民避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具有严重灾害发生时普遍实时实施的规律性。
为市民提供满足避难要求的各类避难疏散场所,是市民就近安全避难的空间设施保障。
避难疏散场所包括避难道路和避难所。
在避难道路上实现避难行动,在避难所内度过避难生活。
避难生活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起始阶段、稳定阶段、缩小阶段和撤消阶段。
(安全管理交流)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城市避难疏散场所可以划分为以下6种类型。
①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城市内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高层建筑中的避难层(间)。
主要功能是供其附近的避难者临时就近避难,也是避难者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过渡性空间。
②固定避难疏散场所。
面积较大、可以容纳较多避难者的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大型人防工程、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以及抗灾能力强的公共设施、防灾据点等,是避难者较长时间度过避难生活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主要用于市民的避难生活。
③中心避难疏散场所。
城市的中心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一般设城市抗灾救灾指挥机构、情报设施、抢险救灾部队营地、直升飞机坪、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站等。
大城市避难人口多的辖区,也可设立辖区的中心固定避难所,用作本区的抗灾救灾指挥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应急避难所介绍
本文出自: 都市世界网作者: long668669 点击率: 55
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
蓝底白色的箭头、奔跑的小人、中英文“应急避难场所”的字样,当如此标识的指示牌竖立于车水马龙的北京街头,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最近北京要发生什么灾难?”顺着箭头方向来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一探究竟,疑窦却更添一层:“公园怎么成了避难所?”这个北京最大的带状公园新近建成,坐落于城市中轴线两端及奥运公园南侧。
说她是自然景观,有水潭小溪和花草林木为凭;说它是“避难所”,除了园内150块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渲染了些许神秘色彩外,游人恐怕很难发现具体的避难设施。
“生命线工程”的策划者和设计者之一、北京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宋伟介绍,一旦发生地震、特大火灾或其他突发事件等灾难,这些避难设施就能为危险中的人们提供生存保障。
景观设施暗藏玄机
“如果让帐篷、应急厕所、应急水井等避难设施随意暴露,这不仅有碍观瞻,影响游客心情,也容易遭到破坏或发生意外事故。
因此,我们把这些‘机关’巧妙地融在了景观设施中。
”宋伟说着话,冷不丁拎起了草坪上的一座假山,假山下竟然是个加着井盖的应急水井。
“瞧,应急水井就是这样隐藏的,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
你别以为我是大力神,假山是用塑料制品制作而成的,仅仅是空心的一个壳,但逼真的涂层让不知情的游客以为它就是一座真假山,园内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座暗藏玄机的假山。
”记者接过手试了试假山的重量,也就5公斤左右。
记者跟随他又来到一片林木背后,只见地上有一排十几个加盖的水泥槽。
记者正暗自纳闷这又是什么“机关”,宋伟解释道:“这就是应急厕所,它的地下连着近旁的公共厕所。
如果发生8度以上烈度的地震,公共厕所就有可能倒塌,这时,应急厕所上面搭个帐篷,就能正常使用了。
”他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隐藏这个不雅之处,近期公园将在水泥槽上加铺一层草坪,这样,谁还会猜到脚底下有个厕所呢?
“我再带你看个有意思的。
”宋伟拉着记者走到一盏“路灯”底下,“你猜猜这又是什么。
”记者瞧了老半天还是不明白。
“这是个监控器。
”宋伟说,“一旦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投入使用,监控器就可用来观测园内情况,调度员依靠它就可以作出科学调度。
”这些特殊的“路灯”和真的路灯并排站立,可以以假乱真。
避难设施的匠心设计随处可见:花丛中的小假山居然是个应急广播;小卖部的仓库同时还是应急物资的储备库;观望台在应急避难时期就成了直升机坪;公园行政办公楼的一角被辟作卫生防疫的预留用房……作为一个设计者,宋伟颇感自豪:“表面上看,这是个很普通的公园,但它却具备11种应急避难功能,包括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
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监控和应急广播。
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第一个功能化并公开标示的减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
”
八度抗震建设北京
“北京行政区内,历史上4.7级以上的地震共被记载过15次,最大一次为1679年三河-(局部有感)以上地震121次,4.0级(比较有感)以上29次,5.0级(局部破坏)以上2次……”这是记者在北京市地震局看到的一份资料,副局长徐平解释说:“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但大都是没有威胁性的中小地震。
在市政建设方面,北京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很强,严格按照八度防震(相对应的地震级数大约为6级)的要求进行建设。
全球按照这一要求建设的首都只有3个,另外两个是墨西哥城和东京。
”
徐平告诉记者,围绕震害应急救援工作早在1993年就有了最初设想,历经10年最终完成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试点工作。
1993年4月,北京市地震局起草完成并上报市政府的《北京市综合防震减灾对策方案》中,提出“划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道路”的设想;2001年1月19日,市政府在一份应急预案文件中提出,各有关部门在应急管理中要做19项应急救援系统行动,其中的一项便是灾民疏散安置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划定;2001年10月16日,北京市人大通过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该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问题;2002年10月17日通过的《北京市公园条例》的第二条规定“公园具备防灾避险功能”……
徐平认为,在整个进程中,美国“9?11”事件及今春“SARS”侵袭所带给人们的紧急避险意识则是“助推剂”。
“一旦地震或特大火灾等灾难来临,城市居民要在政府组织下实施快速疏散安置,并保障其基本生活。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正是这样一种未雨绸缪的安排。
”
为何选中“元大都”
今年年初,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这时,有4个公园进入了北京市地震局的视线,它们分别是双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畅春新园和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可为何偏偏是“元大都”中了头彩呢?徐平道出实情:“前3个公园早已建成开放,另外申请改造经费就会费点周折,而当时预建中的‘元大都’是2003年北京市重点工程之一,是第一个人文奥运景观,避难设施的建设经费可以直接做在预算里面,相对容易操作。
现在,‘应急避难场所’这一功能成了这个公园最大的亮点,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相信其他3个公园的改造也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
但“元大都”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上:它拥有4.8公里的狭长身躯,应急避难场所的外围周长因此达到最大化,疏散时能做到迅速有序;它横跨6条街道,自然分解为7
个避难区,附近居民能各得其所;它依小月河而建,一旦自来水系统出现故障,能自身完成水体循环;它地势平坦,用于地震避难场所面积达38万平方米,按照人均1.5平方米的安
置密度,可同时容纳25万人应急避难;在道路交通出现问题或不能满足形势需要时,可马上启用空中运输通道,它所跨的熊猫环岛南侧两平台可作为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
徐平介绍: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主要为与其相邻的亚运村、小关、安贞里和平街4个街道办事处的居民提供避难场所。
4个街道的28个社区共有常住人口23万,流动人口6万,流动人口中的2万人可进入本辖区避难场所避难,其余人员由区政府安排到其它场所避难。
一旦意外发生,人们将按照各道路口的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有序疏散,如安慧里社区的居民由安立路经安定路、北土城路至4号避难区,安华里社区的居民由安华路经北三环中路、安定路至3号避难区。
每个北京人可望拥有避难所
“元大都”吹响了北京大规模建设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的号角,徐平告诉记者,建筑物相对密集的北京城八区??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也就是说,未来,每个北京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避难所了。
徐平介绍,应急避难场所有临时和长期之分,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的空地,包括小花园、小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人防设施,要求步行10分钟左右到达,这些用地和设施需要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
据了解,北京城八区内这样的小面积空地有1000多处。
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的应急避难场所即属于此类。
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要求步行1小时内到达,该场所除了水电管线外,还需要配备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同时还要预留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
它们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则可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数据显示,北京市可用于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改建的开阔地带大约有5300多公顷,北京市地震局将陆续对这些地带实地考察,有选择地将它们改造为功能性避难场所。
这些场所内将作出统一的标识,附近的道路也将竖上应急避难场所的疏散路线指示牌。
徐平表示,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将在北京城八区内均衡铺开,所有居民将按社区分片,以保证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
他透露,下一个改造的目标是皇城根遗址公园,东单体育场等场地也被纳入了改造计划。
(江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