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合集下载

伤寒论之终极篇:少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少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少阴病看上图,沮丧,万念俱灰的那个。

今天说一下伤寒论里面的少阴病,与抑郁症关系非常密切,本人深有体会。

伤寒论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半句废话都没有,六个字就把少阴病症状总结完了。

绝不神神叨叨的讲那些难懂的东西。

当年读伤寒论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再加上四肢冰凉的四逆症状描写,我想,这就是妥妥的休克早期啊。

我非常赞同,现代中医教育里要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

本人学伤寒论,觉得伤寒论跟西医的关系实在是非常密切,西医基础扎实的话,学伤寒论会事半功倍。

我也非常反对有中西医之争,就内科而言,中西医描述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大家都是给人看病,又不是一个看人医,一个看兽医,其实就算是人医和兽医,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随便贴一点西医的诊断知识: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细数、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神志淡漠,收缩压可略降低,甚至正常,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休克中期患者烦躁,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温度下降,心音低钝,脉细数而弱,血压进行性降低,可低于50mmHg或测不到,脉压小于20mmHg,皮肤湿冷发花,尿少或无尿。

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有没有?加个四肢厥冷,齐了。

其实脉微细就代表四肢供血不足,肯定手脚冰冷了。

很多人觉得伤寒论难学,好像临床上遇不见这样的患者啊?那要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确实是不太多,如果有朋友平时手脚不太暖和,算轻微的四肢厥冷,脉象有点无力,算脉微细,平时精力不太好,爱打哈欠,算但欲寐。

轻微的少阴病也是少阴病啊。

这就对上号了,麻附辛,麻附甘,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白通汤等等,哪个对症用哪个,无非是症状轻微的,药量减一点就可以了。

先说一下人体,我们的身体也是分级别的,次序分别是,五脏比六腑重要,六腑又比四肢和肌肉重要,最后才是皮肤啊,指甲头发这些排在最后面。

平时我们听说的,某某人脑出血脑梗,心梗,死了,有人受伤,血气胸啊,肝破裂,脾破裂,没了。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衰伤寒论少阴病概论少阴病主要证候的特征是心肾阴阳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病证,就其主要证候来说,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阴证的较危重阶段。

一、少阴病的病位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少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及其经脉。

二、少阴病的成因一是外邪直中少阴:或是年高体弱,或是肾阳素衰,致使外寒长驱直入,直中少阴,起病就形成了少阴阳衰阴盛的重证。

因此古人就有“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等说法。

在世界范围内,流感流行的时候,都会引起一些体弱或年高的病人死亡,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病人如果不是死于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则多死于少阴直中。

二是邪由他经传来:多由太阳、太阴失治或误治,正气受损而邪传少阴。

如在“太阳病篇”有太阳病误治而出现的干姜附子汤证和真武汤证,就是太阳病传少阴的实例,而“太阴病篇”的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其中的四逆辈,就是理中、四逆辈,四逆汤本是治疗少阴病的方剂,在治疗太阴病的过程中用到四逆汤,从而提示太阴之邪易传少阴。

三、少阴的生理少阴虽然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但这里复习的仅是和解释少阴病病机有关的少阴的生理,而不是全面完整的少阴生理。

比如外感病病程相对较短,在《伤寒论》没有记述到外感病对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影响,因此我们这里讨论少阴肾的生理功能时,就不再讨论肾主生长发育和肾主生殖的功能了。

经: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上夹咽,连目系。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出然骨之后至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贯脊属肾,络膀胱,沟通了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其直行者,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沟通了心肾相交的关系。

可见手足少阴的经脉在循行上都和咽喉有关,于是《伤寒论》就将咽喉疼痛的证候放在了“少阴病篇”来讨论。

脏:手少阴心为火脏,主血脉,主神明。

【《伤寒杂病论》三阳三阴六病】精华简捷版

【《伤寒杂病论》三阳三阴六病】精华简捷版

【《伤寒杂病论》三阳三阴六病】精华简捷版《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六病: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六种病证。

六病:指的是人体对抗疾病时表现出来的六个不同阶段的状态。

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太阳是表,阳明是里,少阳是半表半里。

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少阴是表,太阴是里,厥阴是半表半里。

六病传变辨证:就是根据中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通过归纳各类病证的特点,把病分成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六种病。

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指人体肌表受风寒侵袭后,人体功能进行正常抵抗而出现的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相关的病症简单的说,太阳病就是表病,分为太阳寒病和太阳温病。

太阳寒病:包括表实的麻黄汤证、表虚的桂枝汤证、表郁的麻桂合剂证;太阳温病:包括表实的葛根汤证、表虚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和瓜蒌桂枝汤证、血虚津伤的竹叶汤证。

太阳寒病和太阳温病的最大区别:太阳寒病是津液未伤,太阳温病是津液已伤。

头脖子肩膀僵痛的,就是葛根汤。

头脖子肩膀不僵痛的,就是桂枝汤。

汗出的,就是桂枝汤。

不出汗的,就是麻黄汤。

其他的症状都是或然症。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是指那些人体体气壮实、功能亢进而对疾病反抗过度出现的肺胃热盛、胃肠热盛等的相关病症。

简单的说,阳明病就是里热实病,包括:以麻杏石甘汤证为代表的一系列肺热型疾病,以白虎汤证为代表的一系列胃热型疾病,以葛根芩连汤证为代表的一系列肠热型疾病,以承气汤证为代表的一系列胃肠皆热型疾病,以栀子豉汤证为代表的一系列胃热肠寒型疾病,以半夏泻心汤证为代表的一系列胃寒肠热型疾病,以桃核承气汤证为代表的一系列热盛致瘀型疾病,以茵陈蒿汤证为代表的一系列热盛发黄型疾病。

同时,阳明病还包括:麻桂轻剂证转热入里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续命汤证,竹叶汤证转热入里的竹叶石膏汤证和三物黄芩汤证,其他比较特殊的如升麻鳖甲汤证、风引汤证、猪苓汤证、当归贝母苦参汤证等。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合并系属病篇276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合并系属病篇276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合并系属病篇276276、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神丹丸方。

附子乌头(各四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出汗止。

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

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

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

治疟先发服二丸。

(《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千金方)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方证。

“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这里提到的伤寒,可以是太阳伤寒,也可以是少阴伤寒,这个必须要明记。

敕涩,就是无汗的意思。

恶寒发热,身体疼痛,是伤寒的必有症状。

少阴伤寒有微热的,也算发热。

看看方子的配伍,可不是单纯解决伤寒的。

更偏重于少阴伤寒,内有太阴水饮,兼有些许阳明热的。

附子,辛苦热。

《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乌头,辛苦热。

《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这两味药,都能解表驱寒啊。

能解少阴伤寒,能解太阳伤寒吗?一定能解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能解太阳伤寒不?只要没有里热,就能解!要活学啊。

太阳伤寒,没有里热伤津的,只要给发汗,就能解。

看看麻黄汤,是不是温热药?一定要变通,明辨病机。

伤寒病机是什么,寒邪束表嘛!太阳的伤寒,有固护津液的必要,因此,加大枣和炙甘草。

少阴伤寒,注重温阳,用炙甘草固护些津液而已。

如果太阳伤寒津液没伤,直接解表,也未尝不可。

再看这条。

人参,补充津液。

茯苓、半夏,化太阴水饮而降逆。

朱砂,苦,微寒。

《神农本草经》:治身体五脏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

它可以清上焦阳明热,安神,镇水热上逆的心悸。

这个方子,好就好在,太阳、少阴的伤寒两解,还注意到了内有水饮,因表闭而气不旁流,水饮上逆的问题。

没有水饮,就是气逆的,也可以降逆。

有津液不足呢,可以人参补津液。

《伤寒论》诸经病脉证概论汇总

《伤寒论》诸经病脉证概论汇总

《伤寒论》诸经病脉证概论《伤寒论》后汉张仲景所著,发明《内经》奥旨者也。

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六经病中,厥阴病真是“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可以说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前五经病每一经病都有它的特色。

太阳病主要是表证,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证,少阳病主要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太阴病主要是脏虚寒证,而少阴病主要是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可是到了厥阴病,它没有特色。

有特色的前五经的证候都有具有特色的治法,太阳病用汗法,阳明病用清法和下法,少阳病用和解法,太阴病用温补法,少阴病的寒化证用温补法,热化证用滋阴清热法,而厥阴病,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这个寒是真寒,这个热是真热,所以对厥阴病来说,它没有特色的证候,也没有特色的治疗方法,那么就采取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兼治”,常常是“随证施治,并无定法”。

厥阴病既然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死或活,这样两极转化的特征,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条文来作为它的提纲呢?用单纯的热证不行,用单纯的寒证也不行,所以只有用“寒热错杂”的这样一个条文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才能够代表厥阴病这种两极转化、错综复杂的特点。

厥阴病的原文,326条,“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音:蛔),下之,利不止。

”那么这个证候的成因是什么?它的成因是“寒邪郁遏厥阴相火”。

它不是由于少阴病发展而来的,心肾真阳没有衰微,只是外来的寒邪郁遏了厥阴的相火,“相火郁极乃发”,这个时候出现了“郁火上冲”。

其成因,它的主证和病机:“心中疼热”,“气上撞心”,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病人感到心中有一种灼痛样的感觉,而且有气上冲,这叫“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从中医的病机解释来说,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一、太阳病脉证上篇太阳病脉证上篇: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阴病类方证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阴病类方证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阴病类方证
少阴病类方证
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副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1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
2 麻黄附子汤方证: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少阴)
3 白通汤方证:少阴病表证明显而又见下利者(少阴太阴)
4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
5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少阴太阴)
6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少阴太阴阳明)
7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不利,四肢微急者(少阴)
8 乌头汤方证: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少阴)
9 乌头桂枝汤方证:乌头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腹痛里寒重外证也明显者(少阴)
10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方证:桂枝去芍汤方证又见脉细恶寒明显者(少阴)
11 桂枝附子汤方证:外寒里饮关节痛,腹痛者(少阴)
12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小便自利,大便便干者(少阴太阴)
13 甘草附子汤方证:表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
14 天雄散方证: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
15 真武汤方证: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少阴太阴)。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摘要】《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

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

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

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关键词】《伤寒论》 ; 太阴病; 辨治《伤寒论》太阴病篇仅有8条原文,是六经病篇中最少的一篇。

所述内容仅是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主要论述了里虚寒证,缺乏里热实证。

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

兹就有关内容。

谈些个人看法。

1 辨明虚实,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为病,多因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或水谷精微)所致,也有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而转为太阴病的。

所以,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脾虚不运,湿阻气滞,故腹满;脾气不升,浊阴上逆,故吐出物多为清涎;脾虚不运,故食不下,多食则满甚;脾虚气陷,寒湿下注,虽食不下,也会自利益甚;阳虚寒凝,临床上,既可见阵发性腹痛,也可见腹痛隐隐,阵发性加重。

因中阳不足,若误用攻下,胃气更伤,客气上逆,故胸下结硬。

有学者据278条和阳明篇187条,认为太阴病也有实(湿)热证。

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太阴与阳明同居中土,《张氏医通》云:“胃之土,体阳而用阴;脾之土,体阴而用阳”。

[1]脾主湿,胃主燥;脾病多里寒,胃病多里热。

然燥湿寒热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278条提示了太阴寒湿发黄证的病因病机及其预后转归。

脾阳素虚,水湿内停,当见小便不利。

复中寒邪,寒湿郁滞,影响肝胆疏泄,出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

若小便自利,湿有去路,则不能发黄。

《伤寒论》总结下篇(三阴病篇),帮你构建伤寒体系

《伤寒论》总结下篇(三阴病篇),帮你构建伤寒体系

《伤寒论》总结下篇(三阴病篇),帮你构建伤寒体系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病理机制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治则方药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病理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少阳病证治
少阳病证治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 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病理机制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 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 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 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厥阴病证治
厥阴病证治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 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27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27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27太阴病篇127-137条主讲时间 2015.3.21 第29讲主讲老师俞坤琴主办方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127、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金匮)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血痹,顾名思义,就是血液痹阻而流通不利。

其实就是太阴中风的重症。

“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这句话就说明了血痹的症状。

什么外证?太阴外证,中风证。

说太阴外证叫中湿证也可以。

为了和六纲概念相统一,我们就叫太阴中风证。

便于理解。

太阴中风,必有水湿参与。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金匮)”还不是表阳虚而受风了?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他讲养尊处优者,“骨弱肌肤盛”,这不是说他强壮,“肌肤盛”是说白白胖胖,虚胖的那种,吃得胖胖的,还不锻炼的。

干点活,做点事,疲劳汗出,躺在床上,开个空调,凉快一下,风寒就进去了,就得了“血痹”。

脉阴阳俱微,是指的浮沉都无力,寸口和关上,也都无力,虚的厉害。

进一步了,尺中细小而紧,是下焦还有阳气抗衡的表现。

这种情况,有些病人是极度恶风的,你在身边向他吹口气他都害怕。

身体不仁如风痹,就是麻木不仁,如蚁行,麻酥酥的。

四肢也会烦疼的!他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桂枝汤祛风和营卫,黄芪补虚祛风。

方子不错,白芍加倍就对了。

他这个方,加大了生姜的用量,重在解表祛湿。

黄芪,对于汗出,伴有严重的恶风症状,疗效很好。

可以用到90-120克,甚至更多。

黄芪,在临床上的经验,用量大些效果奇佳。

128、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太阴病、少阴病17-19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太阴病、少阴病17-19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太阴病、少阴病17-19太阴病一、病位:脾经、脾脏、四肢(太阴中风)二、成因:1.外邪直中太阴(外邪不经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由于内脏阳气素虚,病情重:腹痛腹满腹泻)2.邪由他经传来: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少阳之邪可传太阴(小阳抗邪不利)(阳明泻下过度)三、生理:经:从足走腹,脾主大腹,凡腹部疼痛胀满,若不属于阳明则属于太阴。

脏:运化水谷精微、水湿。

主升清,而下利。

(主统血)主管阴液最多:三阴四、证候特点与分类:太阴病:证候:1.太阴脏虚寒证: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

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273,277)(此为太阴主证)2.太阴经脉受邪:行血气,营阴阳。

经脉气血失和。

腹满时痛(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和),用桂枝加芍药汤。

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若气滞血瘀加大黄(少量)化瘀止痛。

3.四肢烦疼证:太阴中风证。

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四肢剧烈疼痛。

无全身发热,不能是阳证,没有头项强痛、额头疼痛、无偏头疼。

故归于太阴中风。

用桂枝汤。

五、太阴病预后:1.邪传少阴:脾虚寒,下利重,转为肾阳虚2.外薄(迫)阳明:太阴湿浊不化,日久从阳明燥化3.太阴病自愈证。

四肢烦疼证:邪在四肢末梢,邪伤表浅,人体阳气可自行祛邪外出。

湿浊内盛:当脾阳脾气恢复,可驱逐湿浊外泄。

但太阴脏虚寒证不可自愈。

太阴病提纲:1.太阴脏虚寒证,太阴脏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脏结:内脏阳衰,阴寒内凝,正衰邪实,攻补两难,预后不良)。

(273)(太阴脏虚寒证的临床表现)1. 腹满、食不下、时腹自痛: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导致寒湿阻滞,气机不畅。

疼痛特点:时轻时痛,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故它是寒证,虚证,得温按则缓解。

此为虚证(仅为寒湿之气),此外腹痛还有两种:厚姜半甘参汤(虚中夹实证,上午轻喜按下午重拒按,水湿内流,已经写成有形的痰浊阻滞)、腹痛不减减不足言(实证:24小时持续腹满腹痛拒按)2. 吐和自利益甚,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下利越来越重。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18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18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18太阴病篇118-126条主讲时间 2015.3.21 第28讲主讲老师关霖杨主办方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今天进入了三阴病的讲解,而三阴病呢,很零散,叙述的也简陋。

系属病也最多。

三阳病从太阳病开始,三阴病,从太阴病开始。

为什么这样?因为从整体阴阳来说,阳在外,阴在内。

阳从表开始,阴就从里开始。

没什么特殊意义,不要瞎猜乱解。

太阴的位置,是三阴之里,和三阳之里的阳明,是相对的。

阳明病,是胃家实。

太阴病呢,当然也是胃家的事情,是什么?是胃家虚寒,两者的病正好相反。

《伤寒》书中,对太阴病讲述的很模糊。

除了叫太阴病以外,还有个称呼,叫“中寒”,叫阳明中寒。

在阴阳表里寒热凡例那篇里曾简单介绍过。

之所以这么叫,意在和阳明病进行区分,提示你这是阳明病的对立面,就是太阴病。

我们看看下面几个条文。

1、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2、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词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3、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气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4、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金匮要略》5、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金匮要略》6、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注:胃虚寒),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食谷欲呕,属阳明”,属阳明,说的是属阳明中寒,属太阴也!有人看到这些就乱解,说阳明也有虚寒。

因此,有隐身为少阴也有实热,不合乎规矩啊!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这个问题,要在心里加上一条太阴提纲病:“太阴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

”这样一来,诸多的疑惑,自然就解开了。

太阴病,就是胃中有虚寒水饮,津液不化。

阳明病,一派实热伤津。

太阴病,是一派虚寒水饮。

阳明大便硬,太阴是便溏腹泻。

阳明神昏谵语,太阴是头痛眩晕。

阳明外证发热汗出,太阴表证则是汗出恶寒。

13伤寒论少阳病太阴病

13伤寒论少阳病太阴病

6.太阴病辨证纲要 (1)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 甚,时腹自痛。……(273)
脾阳脾气虚弱,寒湿内盛 脾运化失司,气机升降紊乱 清气不升,寒湿下注
腹满,时腹自痛 呕吐,食不下 自利
(2)太阴虚寒证
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湿下注
自利不渴
下利
脾虚寒下利
口不渴
热性下利
伴口渴
少阴虚寒,津液不化
2.少阳的病理
少阳病的成因 (1)少阳本经受邪: ——素体虚弱,抗邪无力,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 脉而成; (2)邪由他经传来 ——太阳病失治误治,邪传少阳; ——厥阴病阳气恢复,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其 邪气也可以外出少阳。
少阳病的病位
从原文来看,病变主要涉及到足少阳胆经、 胆腑和手少阳三焦。
后世将少阳病称为半表半里,主要是针对三 阳病的定位和区别而言,和阳明病相比:
② 少阳腑证:
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可见口苦、咽 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
热郁胆腑,伤津耗液,使胆腑精汁浓缩成实时,就会出现 胆腑热实症,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③ 少阳兼证:
少阳病常外兼太阳之表,内兼阳明里实或太阴脾虚,或心 胆不宁的证候。
4.少阳病的治疗禁忌
少阳病禁用汗、吐、下,但当少阳兼表、兼里 的时候,在和解的基础上兼以汗、下,则为灵活 应用,不属违反少阳病的治疗禁忌。
两药皆味辛,以其辛散,可以助柴胡疏通气 郁,针对少阳容易气郁的特点;
又可以和胃降逆止呕,针对少阳病胆热犯胃, 胃气上逆而喜呕、多呕的特点;
还可以化痰、消饮、去水,助三焦水道之畅 达,针对少阳病容易生痰、生饮、生水的特点。
小柴胡汤
人参、甘草、大枣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210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210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210厥阴病篇210-213条主讲时间 2015.5.6 第39讲主讲老师郑峰主办方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课,桂枝汤前面已讲过了,下面我们来讲:210、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宋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这条在《千金翼方》里面,讲的是用桂枝汤。

而《脉经》记载的,是桂枝加葛根汤,我们要以《脉经》为主。

这个方,搞的也很乱。

有用葛根汤的,有用葛根汤去麻黄的。

葛根汤肯定是不对了。

但是,葛根汤去麻黄,看着好像是桂枝汤加葛根了,但是,那个不是桂枝汤了,比例变了。

因此,这个方子,要用桂枝汤原方加葛根才对。

太阳病,恶风汗出,这是什么?是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

“项背强几几”,是个多余的症状。

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

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

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

临床来说都对,不必钻牛犄角。

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汗出多了,伤了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书中常提到一个情况,就是太阳病汗多了,搞不好就要“胃中干”,传阳明的。

那么,这条呢,是伤了津液,还没转阳明里实。

也就是说,它在阳明的外证上,没有传里。

有太阳中风证,还多了个津亏热燥的“项背强几几”。

这个,到底是归为太阳阳明合病呢,还是属太阳病呢?个人认为,还是归入属太阳病容易理解些——太阳微系阳明外证.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有个多余的阳明症,这就是药症问题。

加一味药就解决了。

这条是太阳的中风证加葛根药症。

我们看看葛根这味药的药性主治。

葛根,甘苦微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165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165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165厥阴病篇165-172条主讲时间 2015.4.6 第33讲主讲老师李峰主办方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厥阴位置:要理解厥阴,首先必须知道厥阴的位置:厥阴位于少阴和太阴之间,属于三阴中的半表里;在三阴三阳中,厥阴是含阴气最少的,少阳是含阳气最少的。

他们起到使者的作用,跟少阴一起负责沟通阴阳,是阴阳循环链的重要连接部位。

少阳厥阴病的轻重:少阳病属阳、属表、属枝叶。

厥阴病属阴、属里、属根本。

根本绝则阴阳离绝,生命不复存在。

所以疾病一旦进入了厥阴就很难调治。

一切慢性病基本都是厥阴病。

厥的定义:本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本义就是手足逆冷。

厥就是阴阳气不协调,彼此离绝。

手足部的经络是阴阳交接的地方。

因此阴阳不交首先体现在手足上。

广义是阴阳不接续,卫气营血转化不调。

厥阴的症状:厥阴是大阴阳的交接点,首先就体现在手足的逆冷。

——手足逆冷。

厥阴又是在两阴之间,于是又会有少阴和太阴的一些症状。

——畏寒、下利。

厥阴与阳气沟通,因此还会有阳的症状,特别是阳明的症状。

——心中烦热。

阴阳气不相顺接,这个的阴阳的含义很广,阴阳在人体的表象形式上就是营卫气血的功能。

还有一个就是人体大阴阳的不沟通。

营血不同:就是少阴和太阴的问题,就像动静脉毛细血管的交换。

从这点上看,厥阴在人体是无处不在的。

厥阴的特点就是,沟通少阴太阴,沟通人体阴阳,沟通表里内外,沟通上下。

厥阴的条文:165、厥阴病,四逆,厥热往复,厥利热止,心下微结。

这一条是汉传中医从条文中提炼出来的厥阴提纲条文。

四逆,厥热往复,厥利热止,心下微结。

是厥阴病的四个主症。

四逆——就是厥,本义是手足逆冷夹带着痛;广义是阴阳逆乱,气血营卫不能协调转化。

是很严重的手足逆冷。

厥热往复——厥阴负责沟通人体的整体阴阳,协调平衡。

一旦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寒热的症状上,阴阳不接续后出现厥冷,冷几小时、几天、甚至月来计,然后厥阴会沟通阳气来恢复,出现热了,一般冷多久热就多久,对应的很准确。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病】【并病】【两感】六经辨证是东汉医家张机(即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以阴阳为纲,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种病证。

六经病证反映了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病理变化。

六经辨证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病邪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从而确定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辨证不但适用于外感热病,也可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

太阳病太阳病证是外感热病的初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卫气营气受邪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其病位主要在体表,主要临床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以及人体体质的差异,太阳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太阳伤寒证【收藏】--------------------------------------------------------------------------------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寒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脉浮紧,或头痛项强,骨节酸楚,或咳,或喘,舌苔薄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

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寒主收引,人体腠理致密,营阴郁滞故无汗;病在表故脉浮,紧脉表示感受寒邪较重,由于发热还可见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测头痛项强度节酸楚;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气不利则咳喘,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的区别见太阳中风证。

本证还当与太阳中风证相辨别,两者均属表寒证,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主要区别在于太阳中风证还表现为汗出,脉浮缓,本证则表现为无汗,脉浮紧。

伤寒论少阴病

伤寒论少阴病

《伤寒论》少阳病求正《伤寒论》之少阳病,全篇包括传经、欲已、欲解等在内,仅有10条原文,自古至今,在少阳病的概念上,将“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等同看待。

一见少阳病,即用小柴胡汤治之,一见小柴胡汤证,即曰少阳病。

对其病位的认识上指认系半表半里,其“表”有指太阳者,有指三阳者;其“里”有指阳明者,有指太阴者,有指三阴者;其半表半里病位,有言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有言在三阳三阴即阳明太阴之间者,近时有人又提出半表半里从属于八纲(本报2006年6月26日《二个六经莫混淆》和8月24日《“半表半里”衍生于八纲》二文);对于其提纲证,有持否定态度者,有主张加入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者,更有据“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主张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提纲者等等。

一、少阳病提纲确当,妄加内容则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观其提纲,既不同于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属主要脉症表现,又不同于阳明病之“胃家实”属病理特征,而是三个自觉症状,其意义何在?作为一经病之提纲,首先要能确切反映出本经病的特点,其次,要有一定的排它性,其三,对临床诊断上要有预见性。

对照此三点,再审视三症:其一,少阳属胆和三焦,其中胆为中清之腑,内寄相火,附于肝,具有疏泄功能,三焦为人体水火之通道,且少阳主枢,病在少阳,胆汁疏泄不利,少阳枢机失常,三焦郁而为热,胆热上腾则口苦,《内经》曰:“病有口苦者,名曰胆瘅”者是也。

少阳之脉夹咽,热伤津液则咽干。

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且胆与肝相表里,肝开窍于目,胆热上扰则目眩。

此三个症状结合在一起,颇能反映邪入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胆火内郁,上犯清窍,灼伤津液之少阳病病机特点。

其二,此三个症状属热证、实证的表现,符合三阳特点,三阴证不备。

太阳病一般多口和舌润。

有人提出,口苦咽干非少阳所独有,理由是189条有“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之语,以此说明阳明病也是口苦咽干,实则本条虽言“阳明中风”,却为三阳合病,其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是太阳表证未解,腹满微喘属阳明里证,口苦咽干为少阳病变,即使阳明病中间有口苦咽干,一则多不与目眩相伴,二则又多伴明显、较重之里热等,其口多渴,因此,此三个症状结合在一起,又有排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 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阳明上焦里实的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18.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宋273) 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脉经》)
修正为: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寒能生胀---腹满 中下焦寒,水饮不能化,它就不能消化了,胃中寒不能食了---食不下 饮气上凌就呕吐---呕吐 水饮盛,内寒不能气化,就下流,水性润下,满肚子都是水饮,它要拉肚 子,并且逐渐加重,止不住---自利 寒主收引,经脉气血不通,就时时腹痛,拉的时候疼的厉害些,不拉时候 绵绵而痛,得热则舒---腹时自痛 水饮虚寒加重而上逆心胸,阻于心下,就会出现胸下结坚---胸下结坚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 胡汤主之。(宋99)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80克) 黄芩(三两 30克) 人参(三两 30克) 半夏(洗,半 升 40克) 甘草(炙 三两 3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 枚 20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 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 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 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调胃承气汤】 甘草(炙,二两 20克) 芒硝(半升 50克) 大黄(清酒洗,四两 40克)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 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119.阳明病,若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病不可水证 篇》)
120.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金匮要略》)
太阴的藏结,属于饮证和滞证范畴。严重的话,可以归入“系阳明”范畴。 需要临时攻下的话,也要配合温热药,比如温脾汤。少不了干姜附子。 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温脾汤方。 温脾汤 甘草 附子 人参 芒硝(各一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大黄(五 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千金)
甘草,也就是炙甘草,甘平。《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补胃气津液 而已。津液胃气足了,周身受益。
生姜,辛,大温。《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 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干姜 温中去水饮,生姜则是解表止呕降水饮。各有侧重。小柴胡汤,缺了它, 绝对不行,它有帮助太阳散邪的作用,千万不要忽视它。
少阳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 (1)提纲三症。 (2)少阳病位表现,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3)中风证表现,头痛、身热、汗出、恶寒恶风、颈项强等。 (4)少阳柴胡证以及或然症状。 少阳本证: (1)提纲三症。 (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3)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11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 逆,以法治之。(宋 267)
第8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18—145条)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 瘕[jiǎ],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15.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 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臓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 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宋97)【小柴胡汤】(见111条)
11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宋 266)【小柴胡汤】(见111条)
122.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宋358)
体质学说,根源于日本。疏于症状辨证,重视外表体质。走了偏门外道, 舍本逐末,这个理念,一定要放在辨证之外,可以作为参考。体质问题, 属于经验参考,不属于辨证层次。它不是绝对的。见到人家膀大腰圆,满 面红光,就说人家是阳明体质可不行。有很多这样的人,反而叙述肚子发 凉,溏泻不止的。假象太多,这个理念,我们经方人千万不要被迷惑进去。
阳明 合 里 巳-未 9:00-15:00
太阴 开 里 申-戌 15:00-21:00
三阴 少阴 合 表 亥-丑 21:00-3:00
厥阴 枢 半表半里 子-寅 23:00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 悸而惊。(宋264) 症状群:口苦、咽干、目眩,头痛、身热、恶风、颈项强、两耳无所闻、 目赤、胸中满而烦。或呕,或胁下满。 在提纲三症基础上,要具备70%以上症状,才能确切定论。
半夏,辛温。《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 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入太阴和厥阴病位。十二剂里面, 它有温渗的作用,降逆,去水饮。少阳,是和三阴沟通的信使,少阳有 问题,那个三阴会受影响,水饮会上逆的。少阳里面,是有水饮参与的。 这和厥阴里面,有燥热参与,是一个道理。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外有微热,是有表证,会汗出恶风,因此加桂枝解肌。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五味子,《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 阴,益男子精。 干姜,《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 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五味子温中化水饮而降逆,对于咳嗽气喘,效果不错。顽固性 的水饮咳嗽,缺了不行。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fú yù],复 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金匮要略》)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金匮要 略》)
食谷欲呕,属阳明(注:胃虚寒)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
用药不可以体质论;预后、转归可参考体质!
123.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宋381)
中下焦虚寒造成的水饮不能气化津液,从而小便不利的治疗: 249.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 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 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宋244) 【五苓散】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12克) 泽泻(一两六铢 20克) 桂枝 (半两 8克)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311.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原文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 术汤)。(宋28)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三两 3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 两 3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君 臣 臣 佐 佐 使 使
药性
三才解析法
凉 寒 凉 平 平 温 温
前胡,辛苦,凉。《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 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入少阳和阳明病位。主和解 和清热。专入上焦,和解表里。能够疏导内外,去寒热往来的少阳邪气。 上焦的邪气,它可以疏散到太阳表位,通过太阳的自愈机制,以汗排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07—117条)
阳明
太阳
少阳
太阴
厥阴 少阴
107.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宋 263) (1)本证的概念 (2)少阳病与孔窍
108.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宋271)
109.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宋272)
少阳 枢 半表半里 寅-辰 3:00-9:00
三阳 太阳
开 表 巳-未 9:00-15:00
阳明 合 里 申-戌 15:00-21:00
太阴 开 里 亥-丑 21:00-3:00
三阴 少阴 合 表 子-寅 23:00-5:00
厥阴 枢 半表半里 丑-卯 1:00-7:00
三阴三阳的本时相
少阳 枢 半表半里 丑-卯 1:00-7:00
三阳 太阳 开 表 寅-辰 3:00-9:00
121.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宋274)
太阴病总纲: (1)太阴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 (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饮水即哕,或呕吐头痛而眩晕, 自利,时腹自痛,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3)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 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 微。
少阳中风辨证要点: (1)提纲三症:口苦 咽干 目眩 (2)少阳病位表现,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3)中风证表现,头痛、身热、汗出、恶寒恶风、颈项强等 (4)少阳柴胡证以及或然症状。
药物
前胡 黄芩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生姜 半夏
药量
8两 3两 3两 3两 12枚 3两 半升
君臣佐使
四象解析法
准确叙述: 伤寒中风不解,转少阳,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头痛、身热、 恶风、颈项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