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杨慧1,郭晓雷2,马吉祥2,于保荣1,徐爱强(通讯作者)1,2
(1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 2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R5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53(2011)09-0809-05
第一作者简介:杨慧(198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慢性非传染
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摘要: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本文就国内外高血压流行现状和高血压的疾病负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疾病负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全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全面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和疾病负担,可以为科学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1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111 高血压的患病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 O)估计[1],2002年全球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Kearney 等分析了1980~2002年的相关文献,按照现在的发病率水平,预计2025年全球高血压总患病率将由2000年的2614%,上升为2912%[2]。
不同地区和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较大。总的说来,欧美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普遍较高,高血压患
病率约20%~50%[3]
。波兰的患病率最高,1987~
1988年波兰的M ON ICA 研究[4]
中45~64岁人群的患病率为7017%(男性6819%、女性7215%)。一项
对比分析研究显示[5]
,20世纪90年代北美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2716%,欧洲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412%。发展中国家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1994~1995年调查显示[6]印度农村人口患病率仅为512%(男性314%、女性618%)。2000年Singh R 1B 1
等研究显示[7]
,亚洲国家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5%~35%,农村居民患病率更低,仅为城市居民患病率的1/2~1/3。随着干预生活方式,目前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趋于平衡或呈下降之势[3],而发展中国家对高血压防控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高血压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之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近些年也迅速增长。我国曾进
行过3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见表1[8]
。1958
~1959年第1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1%。1979~1980年第2次全国抽样调查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400多万,采用了当时WH O 的标准(\160/95mmH g 为确诊高血压、140/90m mH g 和160/95mmH g 之间为临界高血压)。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m mH g 及/或舒张压\91m mH 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173%。1991年第3次全国抽样调查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并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 H g 及/或舒张压\90m mH g 或2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158%。如按第2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m mH g 及/或舒张压\91mm H g)计算,患病粗率为11188%。由此可见,自1959年至1991年的30年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上升,仅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就上升了41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此外,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9],我国\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18%,其中男性2012%,女性1810%;由此估算\15
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716%。2004年[10]
、2007年[11]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结果显示,我国15~6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811%和2314%。
表1 我国历史上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年份调查目的
调查人群患病率(%)参考文献1958~1959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5110[8]1979~1980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7173[8]1991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13158[8]2002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8岁18180[9]2004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15~69岁18110[10]2007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15~69岁
23140
[11]
112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了解高血压防控效果的重要
指标。通过在M EDLINE数据库搜索医学主题词表(M eSH)的患病率(Pr ev alence)、高血压(H yperten-sion)、血压(Blood Pressure)和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回顾了1980年1月至2003年7月世界不同地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结果显示:高血压总的知晓率为4610%,从韩国的2512%到巴巴多斯的7510%不等;治疗率最低为墨西哥的1017%,最高为巴巴多斯的6610%;控制率最低为韩国的514%,最高为巴巴多斯的5810%[3]。其中高血压的定义为平均血压水平\140/90mmH g和/或使用降压药。
近年来,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上升,但仍不理想。根据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atio nal H 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1988~1994年以及1999~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12]:在成人高血压患病人群中,知晓率有轻微上升(P<0105),从6815%升至7118%,治疗率由5311%上升至6114%(P<0101),控制率由2611%上升至3511%(P<0101)。英国2003~2006年期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也均在提高[13]:高血压知晓率从2003年的62%上升至2006年的66%(P<0101),这在女性中表现更为显著[从2003年的64%升至2006年的71%(P<0101)],而在男性中并无统计学差别(60%~62%,P>0105);治疗率由48%升至54%(P<0101);2006年的控制率(28%)明显高于2003年(22%),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1)。
根据1991年我国调查结果[14],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为2613%(城镇为3516%、农村为1319%),治疗率为1211%(城镇为1711%、农村为514%),控制率为218%(城镇为411%、农村为112%)。2002年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9],我国\18岁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012%、2417%和611%,与1991年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2高血压的疾病负担
211高血压疾病负担的计算方法目前疾病负担的研究方法很多,如收集公开发表的文献、可利用的公共信息、全国疾病登记资料、数据库的回顾分析,或进行专题的横断面或前瞻性的调查等[18]。相比较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而言,高血压的疾病负担研究较少,这是因为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中,高血压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危险因素。
胡善联提出计算高血压这种疾病危险因素花费的成本时可采用2种方法[18],其一是疾病特异方法(Dis-ease Specific Approach),其二是全病因方法(All Cau-ses A pproach),这两种方法都是以患病率为基础。疾病特异方法是一种传统标准的方法,对高血压而言,首先要确定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范围,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标准,高血压相关疾病包括脑血管病(ICD-10 I60-69)、缺血性心脏病(I20-25)、高血压性疾病(I10-13),后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肾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I00,I26-28,I34-37,I44-51, I70-99)[19];该方法的特点是建立在风险比值(Risk Ratio s)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上,但缺点是因高血压引起的额外费用只考虑上述4类疾病,并没有全面考虑所有的疾病。而全病因方法比较的是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之间在年人均医疗费用上的差异,而不需区分与高血压有关的或无关的疾病。
Mathers等[20]描述了两种分析疾病的因果性归因的模型:绝对归因(Categor ical Attr ibution)和反事实分析(Co unter factual Analysis)。绝对归因法是指一个事件例如死亡,归因于一种单独的原因(例如一种疾病或者危险因素)或者一组原因,如疾病分类(ICD)系统对死因的归纳,但该方法忽视了某些疾病的多病因特征[21]。反事实分析模型的分析思路是要计算归因于高血压的疾病负担,需要有一种最佳的血压的人群分布与现实分布相比较;这种最佳的分布是一种反事实的暴露分布,使得人群暴露风险最低,发生不良健康后果的危险性最小,即理论最小暴露分布(Theoret-ical M inimum Exposure Distribution)[22]。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可以获得去除这种危险因素后人群健康的潜在增益。理论最小暴露分布在大多数危险因素中取值为零,如不吸烟,但某些危险因素的最小暴露不可能为零,如血压和体重指数(BM I)等。在GBD研究中,假定收缩压的理论最小值为115m mH g;因为收缩压低于这个水平的人群几乎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确定这个理论最小值基于两种证据:队列研究数据证明该水平收缩压患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RR)最小;该平均收缩压水平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最低[19]。
GBD研究根据危险因素的流行强度及其与疾病的关联程度等,利用专门的公式计算各种危险因素造成的人群归因比(Potential im pact fraction,PAF),表示人群死亡或疾病负担中归因于某种危险因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如下[23]:
PA F=
Q m x-o RR(x)P(x)-Q m x-o R R(x)P'(x)
Q m x=o RR(x)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