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银河系最简单基本知识

银河系最简单基本知识银河系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天体系统,在宇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由恒星、行星、星云等天体组成的,是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也是我们探索宇宙的起点。
以下将介绍一些银河系最基本的知识。
一、银河系的概念银河系,又称为银河,是由大量恒星、星云、行星等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物质组成的一个巨大系统。
它呈现出一种扁平的圆盘状结构,中心有一个明亮的区域,被称为银河系的核心或中心区域。
二、银河系的形态银河系的形态是螺旋状的,它呈现出一种像旋涡一样的结构。
从外部观察,银河系的外观类似于一个巨大的飞盘,中心有一个明亮的核心,核心周围环绕着一圈圈的旋臂。
这些旋臂由大量的恒星和星云组成,它们以螺旋状绕着核心旋转。
三、银河系的大小和质量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厚度约为1,000光年。
其中,光年是一种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银河系的质量约为2万亿个太阳的质量,其中的恒星大约有2000亿颗。
此外,银河系还包含大量的星际物质,如星云、行星等。
四、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主要由恒星、行星、星云等天体组成。
恒星是银河系的主要成员,它们以巨大的数量存在于银河系中。
行星是绕恒星运行的天体,有些行星可能存在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状物体,是恒星的诞生地。
五、银河系的演化银河系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它的形成始于宇宙大爆炸后的一段时间,经历了恒星的形成、行星的形成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银河系不断吸收星际物质,恒星也在不断形成和死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系逐渐演化成为我们看到的样子。
六、银河系的位置银河系位于宇宙中的一个较为独立的地方,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星系相互关联。
银河系属于一个星系群,这个星系群中包含了数十个星系,它们以引力相互吸引并绕中心运动。
七、人类对银河系的认知人类对银河系的认知主要是通过观测和研究获得的。
人类利用望远镜等仪器观测银河系的各个部分,并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来了解银河系的性质和结构。
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

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银河系是人类长期观测和研究的天体之一,几乎每个文化都有关于银河的神话和传说。
但是真正了解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需要借助现代天文学的研究和理论。
本文将着重探讨银河系的形成、结构、恒星形成、演化历程等方面的问题。
一、银河系概述银河系,又称为银道,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一群恒星和星际物质的集合体。
银河系是人类所处的星系,包括地球在内的日月行星,都在银河系中。
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包含大约2000亿颗恒星和许多行星和星际物质。
银河系的结构可分为星盘、银心球和哈伯球。
星盘是其中最为著名的部分,它包含大约99%的银河系质量和90%的恒星。
银心球位于银河中心,半径约为1千光年,大量的星际尘埃和气体汇聚于此。
哈伯球是一个更加稀疏的星系群,包含一些经过高速运动的恒星。
二、银河系的形成银河系的形成涉及到宇宙的早期演化过程。
宇宙大爆炸后,物质开始在空间中聚集,引力作用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星系。
银河系形成的具体过程还有很多争议,但目前认为最为接受的假说是“自下而上”的形成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银河系的星系来自于早期宇宙中的小尺度物质聚集。
这些小团块渐渐合并,形成更大的物质团块,如星暴和星团。
星暴和星团之间也不断合并,最终形成更大规模的星系。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星系之间也不断合并,最终形成了如今的银河系。
三、银河系的结构众所周知,银河系的结构非常复杂,不同层次之间的结构也相互交织。
下面我们将从星盘、银心球和哈伯球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星盘星盘是银河系中最显著的部分,也是包含大多数星体和星系团块的区域。
银河系的星盘呈扁平的盘状结构,类似于一个弥漫着气体和星际尘埃的圆盘。
银河系的星盘由极层盘和内盘两层结构组成,其中极层盘包含各种不同的天体和星系团块,而内盘则主要包含一些聚集在银心附近的天体。
2. 银心球银心球是银河系中心的密集星体区域,直径约为1千光年,包含一些极其巨大和密集的天体和星系团块。
银心球包含大量的星际尘埃,隐藏在其中的恒星无法被直接观测到。
银河系形成及演化的物理过程探究

银河系形成及演化的物理过程探究银河系是人类一直以来探究的热门话题,它如何形成及演化一直是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主题,从物理角度探究银河系的形成及演化的物理过程。
1.银河系的起源银河系位于宇宙中心,由星系、恒星以及星际介质等多种物质构成。
而这些物质的形成及聚合,正是银河系的起源。
银河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之后,物质开始逐渐聚集,形成了第一代恒星。
这些恒星很快就耗尽了燃料,开始逐渐消失。
在这此过程中,恒星中产生了大量的重元素,这些重元素进一步促进了恒星的形成,形成了第二代恒星。
这一过程持续了大约10亿年,在银河系中逐渐形成了大量的恒星。
2.银河系的形态银河系呈螺旋状结构,由盘状结构、球状结构和棒状结构组成。
其中,盘状结构是银河系最明显的一部分,包括了大约95%的恒星。
球状结构和棒状结构则位于银河系中心,其中球状结构主要由早期恒星组成,而棒状结构则是银河系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
3.银河系的演化银河系的演化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在漫长的时间中,银河系逐渐形成,其中不断有恒星形成、爆炸和死亡,形成了整个银河系中的恒星群。
同时,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在逐渐改变银河系的形态和结构。
在银河系演化的过程中,黑洞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金属丰度较高的恒星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黑洞,这些黑洞与恒星互相吸引,形成了大量的恒星运动,进一步改变了银河系的结构。
4.未来展望随着现代天文技术的不断进步,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
例如,可以使用光学、射电和X射线技术对银河系进行观测,揭示它内部的各种运动和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推断银河系的演化模型。
此外,模拟技术的应用以及精确计算方法的发展也为进一步研究银河系演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恒星、黑洞、星系的相互作用等多种物理规律。
未来,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宇宙的面貌和结构。
银河系形成解析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

银河系形成解析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银河系形成解析: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家园,它巨大而神秘,吸引着无数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解析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它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历程。
一、银河系的起源在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原始宇宙中的物质开始凝聚并逐渐形成了星系。
银河系的起源也是从一团巨大的气体云开始的。
在宇宙的早期时期,一些原初气体云因为各种因素的作用开始聚集并坍缩,形成了密度更高、温度更高的云块。
这些云块逐渐旋转,并通过引力作用使其内部物质不断向中心聚集。
随着云块收缩过程的进行,其中心区域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恒星形成区。
这些区域内,气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旋转的盘状结构,而云块内部则进一步坍缩形成恒星和行星。
二、银河系的演化随着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密度更高的区域逐渐形成了银河系的核心部分。
而银河系的盘状结构逐渐扩散并变得更加稳定。
在此过程中,恒星和行星的数量逐渐增加,而恒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重力牵引也推动着银河系的演化。
银河系内的恒星和行星不断运动和旋转,使得银河系呈现出漩涡状结构。
这种结构形成了四肢拖尾的外旋臂,称为银河系的旋臂结构。
在旋臂结构中,恒星和星际物质互动,形成了各种美丽的天体景观,例如星团、星云等。
银河系的演化过程中还存在引力相互作用的影响。
银河系内的恒星和行星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形成了星团、星系等更大的结构。
这些结构的形成又进一步影响了周围区域的星际物质分布和演化。
通过这种连锁反应,银河系的演化过程逐渐加速并趋于稳定。
三、银河系的未来虽然我们对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它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未知。
据科学家的猜测,银河系可能会与其他星系发生碰撞或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银河系内恒星和星际物质的分布,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天文现象。
与此同时,银河系内的恒星也会经历演化的过程。
恒星往往具有一定的寿命,当其耗尽燃料后会发生引力坍缩,进而形成超新星爆发或黑洞等天文现象。
银河的系起源及演化原理

银河的系起源及演化原理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星系系统,包含了数十亿颗恒星、行星、黑洞等天体。
它是地球所在的宇宙中最接近的星系,对我们的生命和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银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宇宙学模型。
根据宇宙学模型,大爆炸后,物质开始扩散和冷却,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天体。
在这个过程中,星系的起源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步骤:原初涡流和引力塌缩。
原初涡流是宇宙大爆炸后,被密度波激发的物质在空间中演化的过程。
根据宇宙学模型,这些密度波形成了物质的团块,这些团块最终形成了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原初涡流结构。
原初涡流内部的物质开始沿着旋转轴线旋转,逐渐形成了星系的原始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初涡流结构逐渐受到引力相互作用的影响,物质开始向中心集中。
这一过程称为引力塌缩。
当足够多的物质集中在一起时,引力塌缩开始形成恒星和星系的雏形。
在引力塌缩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星系的原始核心。
这些核心逐渐聚集了足够多的物质,开始形成恒星,并使得星系结构变得更加稳定。
恒星的形成和演化是银河系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恒星在银河系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星团、开放星团和球状星团。
银河系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经历了多次合并和重组。
当两个星系在引力作用下靠近时,它们的恒星群和星系结构开始相互交互作用,形成了合并星系。
合并星系经历了剧烈的引力相互作用,大量的恒星和气体被抛射出去,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新星和超新星。
这些合并和重组的过程,对银河系的结构和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合并星系中的恒星和气体开始沉积在核心周围,形成了星系的中心体。
同时,合并星系也会在核心周围形成大量的潮汐尾。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系的结构逐渐稳定下来,并进一步演化。
恒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在银河系中形成了大量的恒星运动,使得银河系的结构变得更加松散。
银河系中的恒星和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使得星系的形态逐渐演化。
至今为止,科学家对银河系的演化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怎样的?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开始了解银河系的历史和演化。
那么,银河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经历了哪些演化过程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
一、形成阶段1.膨胀宇宙的初期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宇宙的密度和温度非常高,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极为复杂。
在这样的高温高密度条件下,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结合便形成了氢、氦等元素。
此时银河系的形成还需要等待过程,一开始宇宙的物质是呈现均匀的物质分布,慢慢地由于不均衡的扰动,导致物质分布出现了波动。
由于密度扰动的增强,重力引力的作用开始发挥力量,物质就开始慢慢地向更高密度的地方聚集,这是银河系的初步形成过程。
2.暗物质和气体的作用银河系形成过程中,暗物质和气体都是影响银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物质是暗物质,在银河系形成初期,暗物质受到重力作用形成了密集区域,然后逐渐加速了气体的扰动,促使气体的聚集。
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气体原料被压缩并在暗物质聚集的帮助下进行了星系的形成。
二、演化过程1.恒星形成阶段恒星是银河系的主体,银河系的形式也与恒星的形成密切相关。
银河系的暗物质和气体的作用,创造了恒星形成的条件。
在这样的条件下,气体和暗物质的引力作用使得气体和尘埃进一步密集,形成富含分子的云。
这些分子云由于压缩作用迅速变得密集,摩擦力使得其中某些区域的温度加热,进而引发了核聚变反应,形成了恒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恒星在银河系内形成并演化。
2.银河系的演化银河系的演化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形成到今天,已经演化了近150亿年。
在这个过程中,银河系的结构逐渐形成。
在银河系中,恒星、气体和暗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了银盘和暗物质晕以及银河系中心区域巨大的超大质量黑洞。
银盘由恒星和气体组成,这是银河系中最明亮和最有生命迹象的结构。
暗物质晕则在银盘周围,由暗物质构成,暗物质通过其引力在银河系中轨道限制了恒星和气体,维持着它们的运动。
银河系中心区域的超大质量黑洞则已经被证实,黑洞是由巨大质量的恒星核塌缩形成。
5 星系天文学-第四章-银河系结构和演化

(4-2)
式中 K 为单位长度的消光系数,与介质的组成、密 度、物理条件以及辐射波段有关。 r 引入光学厚度 (r, l , b) 0 K (r, l, b)dr 则式(4-2)变为
E E0e ( r ,l ,b )
2. 单位长度消光值 a 与总消光 A 总消光 A A(r, l , b) m m0
星际物质从成份来说可以分为气体和尘埃两种,但 它们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在密度高的地方构成星际 弥漫云,又有亮星云和暗星云之分。除了云之外就是 分布在星际云之间的连续介质。 亮星云从发光机制来说包括发射星云和反射星云两 种。发射星云因附近高光度恒星的辐射激发而发光, 星云中间通常有一个或一群光谱型早于B1的高温恒星。 这些恒星有着丰富的紫外辐射,使星云气体激发,从 而产生光致电离而形成星云发射光谱,所以称为发射 星云。除大量的炽热气体外还包含有少量的尘埃物质。 光能量主要集中于一些发射线,如H、H 和H 。
a (r , l , b) a 1.086 K A (r , l , b) ar
这种情况下有时引入透明系数 P e K 于是可以得到 E E0e Kr E0 P r 当 K = 0 时,P = 1,介质完全透明 ; K = ∞ 时,P = 0,介质完全不透明。
m M 5 lg r A(r ) 5
计算的距离不同,r' 称为视距离,r 称为真距离,它们 间的关系是 5 lg r ' 5 lg r A(r ) 或 r ' r 10 0.2 A( r ) 当消光物质为均匀分布时有
5 lg r ' 5 lg r ar r ' r 10 0.2 ar
1. 星光吸收。星际尘埃会吸收和散射星光,且对蓝光 比对红光更厉害。星际气体则不同,它会在恒星光谱 中形成明显的吸收线,因此可以借助某些原子或离子 造成的特征吸收线来探测星际气体的存在。 特征吸收谱线的强度用等值宽度W 来表征。W 与视 线方向致吸收原子数密度 N 间的对数关系 lgN-lgW 称 为生长曲线,可用来确定 N。 2. X射线观测。所有星系中都包含大量炽热 (T>105K) 气体,其中H和He完全被电离, 称为等离子体,主要在极 端紫外 (EUV)和X射线波段发出辐射,能量范围为13.6 -100eV (EUV) 、0.1-1KeV(软X)、1-10KeV(中 X)、>10KeV(硬X)。
天文学中的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天文学中的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规律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它是由数十亿颗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形态呈螺旋状。
对银河系的研究,既是天文学的重要领域,也是认识宇宙和了解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的关键。
银河系的结构银河系包括盘、暗物质晕和球状星团3部分。
其中,盘是最为明显的部分,它是由若干个“臂”组成的。
这些“臂”从中心处开始螺旋式延伸出去,并与整个盘面呈现出大约4度的倾斜。
盘面的厚度大约只有1千光年,所以即使最为明亮的恒星在我们的天空中分布很广,但它们实际上来自同一个祖先星云。
暗物质晕是一层环绕整个银河系的暗物质层,它的存在是为了解释与所有星系的引力相互作用和加速膨胀的事实。
球状星团则是成千上万个小的恒星群,他们聚集在银河系的中心,形成球形的团体。
演化规律: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理论模拟和观测结果显示,银河系可能是由多次合并和重组小的星系最终形成的。
在银河系的演化过程中,恒星和气体都会发生行星形成、恒星诞生和死亡等重要事件。
行星形成是重要的天文学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认为,行星形成功率主要来自星际介质的吸积。
行星形成还可能与原行星盘的结构有关,这是一种在年轻恒星周围的扁平气体和粉尘环。
行星的类型也很多,比如包括类地行星、巨行星和棕矮星。
恒星的形成和演化也是银河系的重要问题。
恒星形成的过程是由星际云的斯地玛西因塔结构引起的潮汐引力,并伴随着内部受挤压而加速旋转的幸存物质形成的。
大多数恒星,如太阳,是由主序星演化而来的。
主序星是指在恒星演化过程中,质量和压力保持稳定、温度和其它参数随之有视觉变化的恒星。
而老年熄灭的恒星通常演化为白矮星或黑洞。
最终,整个银河系是由大量的辐射和引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恒星的演化、行星的形成和气体流动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
整个银河系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中在稳定向前前进,人类通过对这其中规律的深入了解,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宇宙的这一方面。
银河系

银河的盘面被一个球状的银晕包围著,估计直径在 250,000至400,000光年。.由于盘面上的气体和尘埃 会吸收部份波长的电磁波,所以银晕的组成结构还不 清楚。盘面(特别是旋臂)是恒星诞生的活耀区域,但 是银晕中没有这些活动,疏散星团也主要出现在盘面 上。
正面的银河系有四条美丽的旋臂
被观察到与推论的银河旋臂结构每一条旋臂 都给予一个数字对应(像所有旋涡星系的旋 臂),大约可以分出12段。相信有四条主要 的旋臂起源自银河的核心,它们的名称如下: 2 and 8 - 3kpc和 英仙臂 3 and 7 -距尺臂和 天鹅臂(与最近发现 的延伸在一起- 6) 4 and 10 - 南十字座和 盾牌臂 5 and 9 -船底座和 人马臂 至少还有两个小旋臂或分支,包括: 11 - 猎户臂(包含太阳和太阳系在内- 12)
在上述各种厚盘形成机制中,比较多为 人们所接受的是“先薄后厚”的并合机制, 以及可能还有“先厚后薄”的快坍缩机制. 其他“先薄后厚”的形成机制因与一些重要 实测结果不符而受到较多的质疑,慢坍缩机 制则基本上已不为人们所关注.应当说,涉 及厚盘以及星系形成和演化的一些重要问题 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比如,不同星系中的厚 盘是否会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一种以上的机 制是否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同时对厚盘的形成 发挥作用?等等.
100
银河系外围由稀疏分布的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的 球状区域叫银晕。银晕中的主要成员是球状星团。球 状星团由成千上万颗、甚至几十万颗恒星密集组成。 球状星团的成员星是银河系中形成最早的一批恒星, 年龄大约为100亿年。 球状星团以偏心率很大的巨大椭圆轨道绕着银心 运转,轨道平面与银盘成较大倾角,周期一般在3亿 年上下,天文学家认为,球状星团曾一度充满了整个 银河系。在银河系刚形成时,可能有数千个球状星团 在银河系中运行。后来许多球状星团由于彼此碰撞, 或者和银心碰撞而消失了。
六年级科学《星系》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星系》知识点星系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组织单位。
它由恒星、行星、恒星系、星云等组成,是宇宙中的一个庞大的系统。
六年级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关于星系的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星系的概念1. 星系的定义与分类根据它们的形状、组成和特点,星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等。
每种星系都有独特的形态和特性。
二、银河系——我们的家园1. 银河系的构成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它由数百亿颗恒星以及行星、星云等组成。
我们的太阳就位于银河系的一个臂旋中,称为“太阳系”。
2. 银河系的形状与特点银河系呈扁平的盘状,中间有一个球状的星团,被称为“银心”。
银河系旋转自转,恒星以及其他物质都围绕银心运动。
三、其他类型的星系1. 螺旋星系螺旋星系是最常见的星系类型之一。
它们通常呈现出旋转的形态,中心有一个明亮的核心,伴随着螺旋状的臂旋。
2. 椭圆星系椭圆星系是形状像椭圆的星系,它们没有明显的旋转特征,而是呈现出较为规则的形状。
椭圆星系中恒星的密度比较均匀。
3. 不规则星系不规则星系是指没有明确形状的星系,它们通常由不规则的星团组成,没有明显的对称性。
不规则星系可能是其他星系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星系的形成与演化1. 星系的形成相信星系是由原始宇宙物质坍塌而形成的。
原始宇宙物质聚集在一起,通过引力相互吸引形成了恒星和星系。
2. 星系的演化星系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演化过程中,星系的形态和构成会发生变化。
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也与星系的演化密切相关。
五、星系的研究方法1. 天文观测与探测天文学家通过使用望远镜和其他观测设备,对星系进行观测和探测。
他们通过观察星系中的光谱、亮度、颜色等信息来研究星系的性质和特征。
2. 仿真模型与计算机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星系的演化和形成过程,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建立了星系的仿真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星系的各种特性。
六、星系对人类的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1. 对人类的意义星系的研究对于人类认识宇宙的演化和了解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银河系的知识

有关银河系的知识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也是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起点。
它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宇宙家园,包含着我们的太阳系和数百亿颗恒星。
本文将带您了解银河系的起源、结构和特点。
1. 起源与演化银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数十亿年前的宇宙形成初期。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从一个极其高温和高密度的状态开始膨胀,形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开始聚集形成了星系,并逐渐演化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星系群。
2. 结构与组成银河系呈扁球形,由中心区域的球状星团、盘状的银盘和外围的暗物质晕组成。
银盘是银河系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大部分的恒星、行星、气体和尘埃。
而球状星团则位于银盘的中心,是由密集的恒星组成的球形结构。
暗物质晕则环绕着整个银河系,它是一种不发光的物质,但却通过引力影响星系的运动。
3. 太阳系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外围,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000光年。
太阳系包括了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一颗叫做“矮行星”的冥王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恒星,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
除了行星,太阳系还包括了卫星、小行星、彗星和各种宇宙尘埃。
4. 恒星和星际物质银河系中包含了数百亿颗恒星,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大小、亮度和颜色存在。
恒星之间通过引力相互影响,并形成星团和星云。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云状物,它们是新星诞生的地方。
恒星经过演化,会逐渐耗尽核燃料并发生爆炸,形成超新星。
超新星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还可以产生新的化学元素。
5. 黑洞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着大量的黑洞,它们是质量极大且密度极高的天体。
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离其吸引力。
黑洞可以通过吸收附近的物质增长,当物质进入黑洞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了所谓的活动星系核。
6. 银河系的演化和未来银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星系,恒星的诞生和死亡、星际物质的流动以及星系的碰撞都在影响着银河系的演化进程。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银河系将与其它星系不断相互作用,并最终可能会与安德洛梯云星系碰撞。
宇宙天文学_第 4 章_星系

第四章 星系
➢4.1 银河系 ➢4.2 河外星系
注:本幻灯片所用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
星系是几十亿至几千亿颗恒星以及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星系的运动包括两方面:一是星系内部的运动,二是星系整体的运动。
4.1 银河系
一. 银河系的结构
➢ 银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银盘和银晕两部分: 银盘是圆盘状的恒星密集区 ➢ 银晕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比较接近球状的区域。 ➢ 银河系具有旋涡状结构。 ➢ 银河系的基本参量 • 银河系总质量:10 11 M ⊙ ~10 12 M ⊙ • 银河系恒星数:1.2×10 11 颗 • 银河系年龄:10 10 年 • 银河系直径:30 000秒差距 • 太阳距银心距离:10 000秒差距 • 肉眼可观察恒星:6000颗
二. 银河系的运动
三. 星族
四. 银河系经典理论与起源学说简介
➢ 18世纪中叶,人们普遍认为银河系中的恒星是对称分布的。1785年赫歇耳用恒星计数法描绘出银河的结构, 认为银河是扁平状的结构1930年最终确立了现代银河系的结构。银河系的起源理论同宇宙起源理论紧密相关。 按照大爆炸宇宙论,原星系是由于宇宙中物质密度起伏以及和起伏有关的引力不稳定性形成的。按稳恒态理 论,星系是连续形成的。从研究太阳附近年老恒星的运动资料得出,富含金属的恒星在坍塌过程中最先形成, 原银河系中的大部分物质则保持气态并继续沉降,在损失若干能量后变成银盘。
➢ 根据迄今为止的有关银河的观测资料,可大致给出银河系可能的起源和演化史:100多亿年前,有一个巨大的 星系际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在收缩过程中分成了若干云块,其中一块大云形成了后来的银河系, 其他云块则形成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河外星系。系的分类 星系形状的四种不同类型
银河系的起源及演化原理.

银河系起源及其演化原理1、圆锥星系基本原理在宇宙空间里高速运行的具有星系核的两个星系,当这两个星系的星系核之间的距离很小时,如果其相对运动速度也很小,那么这两个星系核就会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相互绕转,而建造成为一个质量更大的超高速旋转的星系核。
这两个相互绕转星系核的质量越大相对距离越小,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会越大,建造出来星系核的旋转速度和能量也就会越大。
在这个超高速旋转的星系核内部爆发了超能量的核聚变,建造出来了金铱银铜镍铁等各种物质。
这个超高速旋转的星系核就像一台巨大的核力发电机,形成一个超强的电磁场,把它建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转变成能量特别强大的高能粒子流从它的两个磁极超高速地向远方喷射。
我们把这样建造出来的星系核称作两极喷流星系核,简称为喷流星系核。
笔者把从喷流星系核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所经过的射线叫做喷流射线。
喷流星系核的能量越大,它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的流量和运动速度也就越大。
星系核在喷射高能粒子流的时候,会消耗其自身的能量,然而,当它俘获到其他星系或者星团等大质量天体系统以后,就会增添能量。
在星系核喷射高能粒子流时,如果星系核先后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运行的初速度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或者星系核的喷射方向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么就会建造出来关于星系核成中心对称的两条粗大的喷流带,笔者把这样建造出来的喷流带叫做星系喷流带。
如果星系核先后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运行的初速度的大小发生了突变,那么它就会建造出来关于星系核成中心对称的喷流带分支。
喷流星系核通常有两条自转轴,一条是磁轴,另一条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引力轴。
我们可以说,星系喷流带是在星系核磁轴绕着引力轴旋转的过程中建造出来的。
星系核的磁轴与引力轴之间的夹角θ∈[ 0~π/2 ] 越大,建造出来的喷流带占据的空间就会越薄;否则就会越厚。
星系核的磁轴绕着引力轴的旋转速度越大,喷流带缠卷得就会越紧密;否则,就会越松弛。
一般来说,这样建造出来的喷流带都位于同一个圆锥面上,星系核的中心位于这个圆锥面的顶点上,星系核的引力轴位于这个圆锥面的轴心线上,星系核的磁轴(即高能粒子喷流射线所在的直线)位于圆锥面的母线上,星系核的磁轴与引力轴之间的夹角θ的2倍角就是这个圆锥面的顶角2θ∈[0~π] 。
银河系知识点

银河系知识点银河系,指的是一群通过引力相互牵引的恒星、星际介质和暗物质等组成的系统,是宇宙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大的天体系统之一。
人们对银河系的研究已经超过了几个世纪,而现在,我们对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银河系的知识点。
一、银河系的形状在过去,许多人认为银河系的形状是一个圆盘形的结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银河系地图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分析,发现银河系的形态其实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近年来,科学家们采用了多个天文学领域的技术手段,比如测量红巨星的光度前后的变化以及暗物质引力微弱影响等,来获取大量测量数据,然后进行计算机模拟,得出更准确的银河系形态和结构。
现在的研究认为,银河系的形态近似于一个弯曲的西瓜形,中间比两端粗,银河系的中心区域是囫囵饼状的,周围是一层倾斜的盘状结构,而整个银河系则呈弯曲的棒状结构,这个棒状结构在银河系的中心区域上下延伸,这个结构在整个银河系中的比重是最大的。
二、银河系的大小在2005年,通过太阳系天外行星探测器的卫星测量,科学家们估算出了银河系的大小。
结果显示,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也就是说,银河系的大小约为100万亿个行星的尺寸。
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人类难以想象,但它告诉我们,银河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
三、银河系的质量在银河系的情况下,质量往往与大小相关。
根据最新的资料,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系的2380倍,约为1.3万亿个太阳的质量。
其中,主要由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其质量占据了银河系总质量的4/5以上,而银河系中的可见物质则仅仅占据着其总质量的不到20%。
四、银河系的年龄银河系的年龄是令人困惑的问题。
一般认为,银河系的年龄约为130亿年,但也有其他推测,比如,一些研究认为,银河系的年龄可能超过了140亿年。
无论银河系的年龄是多少,这个数字都超出人类借助科技手段推测出的年龄,也因此银河系成为了研究宇宙年龄、宇宙演化的重要基准。
五、银河系的演化银河系的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
银河系 描述

银河系描述银河系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星系,它是地球所在的宇宙家园。
本文将通过描述银河系的结构、组成和演化,揭示这个宇宙中的壮丽奇观。
银河系是一个螺旋状的星系,由数百亿颗恒星、行星、气体和尘埃组成。
它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厚度约为1,000光年。
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巨大而密集的区域,被称为银河系中心黑洞。
这个黑洞质量约为400万个太阳质量,它的引力对银河系中的恒星和物质产生巨大影响。
银河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盘状结构和球状结构。
盘状结构是由大量的螺旋臂组成,这些螺旋臂是由年轻的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
而球状结构则是由较老的恒星和球状星团组成,它们分布在银河系的中心区域。
这两种结构形成了银河系独特的外观。
银河系的组成主要是恒星和星际物质。
恒星是银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引力相互吸引形成星团、星云和星际物质。
银河系中的星际物质包括气体、尘埃和暗物质。
气体主要是氢和氦,它们是恒星形成的原料。
尘埃则是由碳、氧等元素组成的微小颗粒,它们对光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而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它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只通过引力与其他物质相互影响。
银河系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时间的过程。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始于大约13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在此之后,原初的宇宙物质逐渐凝聚形成了恒星和星系。
而银河系的形成则是由于引力作用,将周围的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星系。
在银河系的演化过程中,恒星的诞生和死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恒星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使它们持续发光。
当恒星耗尽核燃料时,会发生一系列的演化过程,最终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这些恒星演化的过程对银河系的结构和化学元素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银河系中还存在大量的星系团和星系超团。
星系团是由成百上千个星系组成的巨大结构,它们通过引力相互束缚在一起。
而星系超团则是由多个星系团组成的更大规模的结构。
这些星系团和星系超团的形成和演化也是银河系演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银河系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宇宙奇观。
银河系最简单基本知识

银河系最简单基本知识银河系是指太阳系所在的星系,也是人类所处的宇宙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有关银河系的最基本知识。
1. 银河系的结构银河系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扁平的旋涡状,由数百亿颗恒星、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组成。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厚度约为1千光年。
银河系中心的形状较为厚实,而外围则较为薄弱。
2. 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的中心是一个巨大而密集的区域,称为银河系核心或银河系中央黑洞。
中央黑洞是一个质量约为400万个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它吸引并控制着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恒星和物质。
3. 银河系的旋臂银河系的旋臂是指由恒星和气体组成的臂状结构,环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
银河系中普遍认为有四个旋臂,分别是勺状臂、珍珠臂、外旋臂和局部臂。
旋臂是恒星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区域,也是银河系中星际云气聚集的地方。
4. 银河系的恒星银河系中的恒星是构成银河系的主要成分之一。
恒星的大小、质量、亮度各不相同,它们通过引力相互吸引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运动轨道。
银河系中最为常见的恒星是红矮星,它们数量众多但亮度较低。
5. 银河系的星际物质除了恒星,银河系中还存在大量的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等。
气体主要包括氢和氦,它们是恒星形成的原料。
尘埃是由恒星喷发物和碰撞产生的微小颗粒,它们对星光的传播和观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暗物质是一种目前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物质,但通过对星系运动和引力的研究可以推测其存在。
6. 银河系的演化银河系的演化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银河系在大约130亿年前形成,并在之后的数十亿年中逐渐演化。
在演化过程中,银河系不断吸收和合并其他星系,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恒星和行星。
7. 银河系的观测科学家通过不同的观测手段来研究银河系。
其中,可见光观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观测恒星的亮度、颜色和位置等信息来了解银河系的性质和结构。
此外,射电观测、红外观测和X射线观测等也为研究银河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发现。
银河系的旋臂结构和演化

银河系的旋臂结构和演化银河系作为我们所在的星系,一直以来都是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作为一个巨大的星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本文将探讨银河系的旋臂结构以及其演化历程。
1. 银河系的旋臂结构银河系的旋臂结构是指在它的盘状区域中存在着明显的螺旋状结构。
旋臂是由众多的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密集区域,相互之间通过引力相互吸引。
银河系的旋臂通常包括四条主要的臂脚,即北臂、南臂、外臂和内臂。
1.1 北臂北臂是银河系中最为明亮和宽厚的旋臂之一。
它位于银河系的盘状区域的上方,并从银河系中心向外延伸。
北臂中分布着大量的年轻恒星,这些年轻恒星散发出蓝光,在宇宙中形成明亮的星际区域。
1.2 南臂南臂位于银河系的盘状区域的下方,是银河系中另外一条明亮的旋臂。
与北臂相似,南臂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年轻恒星,这些年轻恒星为南臂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
1.3 外臂外臂是银河系中最外围的旋臂,位于银河系的盘状区域之外。
外臂比北臂和南臂更为分散,其中的恒星和星际物质相对较少。
在外臂的边缘区域通常可以观察到一些星系的尾巴。
1.4 内臂内臂与外臂相反,位于银河系的盘状区域之内。
内臂相对较短,从银河系中心向外延伸。
内臂中也存在着一些年轻恒星,但相比北臂和南臂来说更为稀少。
2. 银河系的旋臂演化银河系的旋臂结构并非静态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演化。
尽管我们对于银河系的演化过程还了解得不够完整,但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模拟已经提出了一些关于旋臂演化的理论。
2.1 密度波理论密度波理论是目前对于银河系旋臂演化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银河系旋臂的形成和演化是由物质密度波引起的。
根据该理论,当星际物质在银河系的盘状区域中形成密度波时,这些密度波会引起周围物质的压缩和聚集,形成明亮的旋臂结构。
2.2 弯曲臂理论弯曲臂理论认为银河系旋臂的形成和演化与星系内部的引力相互作用有关。
根据该理论,当星系内部的引力场发生变化时,盘状区域中的星际物质会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成旋臂结构,这些旋臂结构可以弯曲或扭曲。
宇宙中银河系形成与演化的九个关键步骤

宇宙中银河系形成与演化的九个关键步骤在宇宙的广袤空间中,银河系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存在。
它是由无数恒星、行星和宇宙尘埃组成的庞大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本文将介绍宇宙中银河系形成与演化的九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宇宙大爆炸银河系的形成始于宇宙大爆炸,即宇宙的起源。
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膨胀并逐渐冷却。
这个过程中,宇宙中的物质开始聚集并形成更大的结构。
第二步:原初星系的形成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物质开始聚集形成原初星系。
原初星系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结构,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恒星和行星的原始物质。
第三步:恒星的形成原初星系中的气体和尘埃逐渐凝结并坍缩,形成了恒星。
恒星是银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转化为氦,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第四步:恒星演化恒星的演化是银河系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其质量,质量较大的恒星会经历更加剧烈的演化过程,最终可能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结束。
第五步:星际物质的循环恒星爆发后,它们释放出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其中包括重要的化学元素。
这些物质会在星际空间中扩散并重新聚集,形成新的恒星和行星。
第六步:行星的形成在星际物质重新聚集的过程中,一部分物质会团聚形成行星。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它们的形成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第七步:行星系统的形成行星不仅可以独立存在,还可以形成行星系统。
行星系统是由一个或多个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系统,其中包括行星、卫星和其他天体。
第八步:星系的合并与形成在宇宙中,星系之间会发生合并与碰撞。
当两个星系相互作用时,它们的物质会重新分布并形成新的星系。
这个过程对于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第九步:黑洞的形成在银河系中心,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超大质量黑洞。
黑洞是物质坍缩形成的极端天体,它的存在对于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通过以上九个关键步骤,宇宙中的银河系得以形成与演化。
这一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充满了神秘与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0年H. Shapley(美)发现球状星团均匀 地分布在银河的两侧,并且有向人马座聚集的 倾向。 Shapley利用球状星团内的天琴RR型变星测 量星团距离,并给出球状星团的空间分布。
The Creater Milky Way
Shapley认为球状星团是银 河系的子系统,并以银心为 分布中心。 Shapley估计太阳系到银心 的距离为16 kpc. 在Shapley的模型中,银河 系的结构是扁盘状的,直径 为100 kpc. 1kpc=3.262光年
厚盘的形成和演化成为天体物理研 究的新热点
随着银河系厚盘的发现,原来关于银河系恒星分 布的3成分(核球+银盘+银晕)模型,应代之以4 成分(核球+薄盘+厚盘+银晕)模型。 今天,银河系厚盘的存在,已经为天文界所普遍 接受。不仅如此,在一些河外旋涡星系中也发现 了存在厚盘的观测证据。 因此,至少对一部分星系来说,厚盘很可能是星 系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成分,它的形成和性质 必然与星系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利用实测资料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D0和h的值),便成为 研究银河系结构和恒星分布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赫歇尔时代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认为银盘中恒星只具 有单一的指数分布结构——银盘,仅此而已。
厚盘的发现
1 9 8 3 年, 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吉尔莫(N.Gilmore) 和莱德(G.Reid)经过详细的研究后首次明确提出, 银盘中的恒星可以分属于薄盘和厚盘两种形态不 同的结构。 他们发现,恒星在垂直银道面方向上的分布需要 用2个指数成分来表述:在银面距z≤1000pc内,银 盘恒星可以用一个指数分布来描述,标高约为 300pc, 这就是薄盘,也就是原来意义上的银盘。 另一方面,在银面距z=1000〜5000pc范围内的恒 星主要属于第二个指数成分,标高约为1450pc, 称 为厚盘。
物理学新进展系列讲座
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河北师大物理学院
李 冀Leabharlann 我们生活在银河系,我们绕着银河系的一 颗恒星运动,我们的生命受惠于银河系, 而且我们的生命是用银河系恒星中的炼出 来的物质做成的。 银河系的结构怎样? 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如何? 银河系是否还存在地外文明?
提 纲
一、银河系概况 二、银河系的研究历史 三、银河系结构和组成 四、银河系起源和演化 五、银河系的归宿
一、银河系概况
在夏季晴朗的夜晚,如果没有月亮,你遥望夜空, 会看到有一条银白色的光带从东北方向伸向天穹 的另一端,这宛若薄纱般的光带就是银河。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银河看作是天上的河流。我们 的祖先给它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银河、天河、长 河、明河、秋河、河汉、银汉、天汉、星汉等不 下二十几个。 在西方,银河被称为"Milk Way",意即"奶路",据古 希腊神话,这横贯天空的奶白色银河,是天神的妻 子——赫拉乳房中喷出的乳汁。
1922年卡普坦 J. Kapteyn(荷)利用照相底 片测量不同天区的恒星密度,用统计视差求得 恒星距离,首次估计银河系直径为50,000 ly, 厚度为10,000 ly,假设太阳位于银河系中心附 近。-扁平结构
•1926年,瑞典天文学家林得布拉德(Lindblad Bertil)分析出银河系也在自转。
星际介质与银河系的大小
早期对银河系的研究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天文学 家并不了解星际介质的存在及其消光作用,因而 得到关于银河系结构的错误的结论。 直到20世纪30年代特朗普勒证实星际物质存在 后,人们才认识到星际介质的尺度及其重要影响。 这一偏差才得到纠正。并发展了射电与红外的手 段来研究银河系的结构。
3.2 核球和银晕
1. 核球 (bulge) (1) 特点 银心在人马座方向 椭球形 大小 ~ 6×4 kpc 恒星分布十分密集 数密度~ 1,600 ly-3 是银河系平均恒星密度的 105倍。
GC
(2) 光学观测
在光学波段,核球附近区域受星际气体和尘 埃的遮挡。目前观测到的核球恒星很少。 辐射主要来自年老的星族I天体(如红巨星)。
结构成分:(1) 银盘disk;(2) 核球bulge; (3) 银晕halo;(4) 银冕corona
球状星团
我们在这
核球 银盘:直径~30 kpc, 厚度~300 pc
银晕
星族 (population)
1944年由Walter Baade首先提出。 发现星系晕与核球中的恒星明显比盘中的恒星 颜色偏红。
0.02
金属丰度越低的恒星离银道面越远 → 银河系演化
3.1 银盘的结构
银河系的银盘是热的星云、冷的尘埃和百亿颗恒星的家
银盘是银河系恒星分布的主体,外形呈轴对称和 平面对称的扁平圆盘状,犹如运动场上的铁饼, 直径约为8.2万光年。太阳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银心距)约为2.7万光年,离银盘对称平面仅有 20光年〜30光年。 银盘厚度并不均匀,近中心处厚,边缘部分薄, 除暗晕部分外,银河系总质量的85%〜90%集 中在银盘内。 根据星系的哈勃分类法,银河系是一个Sb或Sc型 的旋涡星系,这种旋涡结构表现为在银盘中存在 若干条旋臂,它们是气体、尘埃和年轻恒星的集 中分布区。旋臂的实际形状很复杂,有的地方会 分叉,形成所谓支臂。
星族I恒星 年轻的、富金属恒星(金属丰度为太阳值的0.1-2.5倍) 主要位于银盘中 ,绕银心作圆轨道运动 。如疏散星团。 星族II恒星 年老的、贫金属恒星(金属丰度为太阳值的0.0010.03倍),主要位于银晕和核球中,以银心作为中心球 对称分布绕银心作无规则的椭圆轨道运动。如球状星团。
不同星族恒星的轨道运动特征
三、 银河系的结构
银河系是一个具有旋涡结构的盘状星系。
Spiral Galaxies (a) This galaxy, catalogued as NGC 2997 and
seen nearly face-on, is somewhat similar in its overall structure to our own Milky Way Galaxy and Andromeda. (b) The galaxy NGC 4565 happens to be oriented in such a way that we see it edge-on, allowing us to see clearly its disk and central bulge.
不过,构成薄盘和厚盘的恒星在空间分布 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套叠在一 起,其间并没有任何使之一分为二的边界, 这正是厚盘结构不容易发现的原因。 在靠近银道面处,主要是薄盘恒星,如太 阳附近区域内厚盘恒星仅占恒星总数的2% 左右。由于薄盘恒星的标高比厚盘恒星小 得多,随着银面距的增大,薄盘恒星的数 密度迅速减小,因而在远离银道面的地方 就以厚盘恒星为主了。
平 均 年 龄 17-12 ( 10 9 yr)
垂向距离 2000 pc
15-10
700 pc
12-2
400 pc
2-0.1
160 pc
0.1
120 pc
垂向速度
金属丰度
75 kms-1
0.001
25 kms- 18 kms-1 10 kms-1
1
8 kms-1
0.030.04
0.005
0.010.02
银盘恒星数密度的变化
除暗晕外,银河系中的物质主要以恒星形式分布在银盘 中,在银道面附近,恒星数密度最高,随着银面距z的增 大,恒星数密度渐而降低。 D0是银道面上(z=0处)的恒星数密度,h称为标高。标高 的含意是,银面距每增大h秒差距,恒星的数密度便减小 到1/e。 z/h
D( z) D0e
今天已经知 道,银河这 条光带是由 无数颗星星 组成的。在 银河系内, 绝大部分可 见的恒星位 于一个巨大 的薄盘之内。 由于太阳系几乎位于这个盘的中心平面,并且更趋 向于盘的外边缘而不是盘的中心,因此我们看到的 只是盘的侧面——一条叫做“天河”的白色光带。
星星之河
银河系中栖息着约2000亿颗恒星,它们彼此差异 极大,几乎无一完全相同者。 最亮的恒星一天中发出的光,比太阳今后2000年 内发的光还多;而最暗的恒星是如此黯淡,如果 用其中一颗代替太阳,那么正午时分的天空将比 月夜还要昏暗。 银河系中最热的恒星因产生大量紫外辐射而呈蓝 色;最冷的恒星则呈红色。 最大的恒星如果放在太阳系中心,会触及土星; 最小的恒星却比夏威夷群岛的几个主岛还要小。 银河系最老的恒星可以追溯到100多亿年前银河 系本身形成之时,而最年轻的恒星比你我还年轻。
虽然从非常久远的古代,人们就认识了银河系。 但是对银河系的真正认识还是从近代开始的。
1610年Galileo Galilei(意)首先 用望远镜发现银河 由无数恒星组成。
"For the Galaxy is nothing else than a congeries of innumerable stars distributed in clusters." ——in The Starry Messenger
薄盘和厚盘的恒星,在物理学和运 动学性质上的明显差异。
年轻薄盘 年老薄盘
87%
厚盘
4%
晕
0.1%
太阳附近 9% 恒星百分比 标高z/光年 350 平均V速度km/s 0 平均[Fe/H] 0 平均年龄Gyr <3 典型代表 天狼
1000 -10 -0.2 <8 太阳
3500 ? -30 -200 -0.7 -2.0 >10 大角 球状星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