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课件【全套】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这些资料涵盖了教育部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的知识点汇总,供学生在期中和期末考试时使用。

学了就不亏了!如果觉得有用,可以支持。

有很多信息。

建议收藏一下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秦王嬴政英明,任用贤士,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 230—公元前 221 年;(2)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 221 年(2) 都城:咸阳(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战乱和混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中央直接管辖的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各郡下有郡,各郡的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施开创了中国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四、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5.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朝的;1、秦朝的表现在:(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赵高“指鹿为马” )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学课件

典例剖析
栏目索引
例 (2018山东青岛中考)(节选)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
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
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
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栏目索引
初中历史(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栏目索引
本课内容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 科技与文化成就斐然。在科技领域,出现了刘徽、祖冲之、贾思勰等著 名科学家;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书法家锺繇、胡昭、“书圣”王羲 之和魏碑,画家顾恺之,石窟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 宝贵财富。
栏目索引
知识点一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 A.天文学著作 C.数学著作
B.医学著作 D.农学著作
答案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
的农学著作。
栏目索引
2.(2018北京西城期末)《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 书。其作者是 ( ) A.刘徽 B.贾思勰 C.顾恺之 D.锺繇 答案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 家,著有农业科技著作《齐民要术》,故选B。
知识点二 科学家祖冲之 2.祖冲之的贡献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例2 (2019辽宁铁岭昌图期末)我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 祖冲之在数学上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 A.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B.求得圆周率为3.141 6 C.创制出《大明历》 D.制造出指南车、千里船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求出 了圆周率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 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领先世界近千年。 答案 A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大事年表+提纲)大事年表1.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能够制作工具,使用火。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

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和粟(半坡原始居民)的国家。

8.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

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房屋不同的原因:地理环境不同。

定居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原始农耕出现。

9.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0.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1. 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

12.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设立国家机器:军队,监狱,刑法。

14.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5.受环境和战乱的影响,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学课件

栏目索引
拓展一 青铜器的铸造 史料展示 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 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周礼·考工记》 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金”是指青铜或纯铜,青铜器有六种调配铜锡比 例的配方:锡占六分之一,是铸造钟鼎的比例;锡占五分之一,是造斧头的 比例;锡占四分之一,是造戈戟的比例…… 知识链接 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 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 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
栏目索引
知识点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1)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 来。 (2)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 形声字。 拓展 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 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一。今天的汉字起源于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 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故选A。
栏目索引
知识点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6.(2019山西临汾蒲县鸿桥中学月考) 如图甲骨文“人”字是采用了哪 种造字方法 ( ) A.假借 B.形声 C.会意 D.象形
栏目索引
例4 (2019云南保山腾冲民族中学月考)欣赏如图几个甲骨文,说说应 用了哪种造字方法 (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解析 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 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 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图中甲骨文应用了象形造字法, 选项A符合题意。 答案 A 轻巧记忆 原始后期有青铜,商周礼器它铸成。司母戊鼎是最重,四羊 方尊奇造型。文字可考始于商,甲骨清朝现安阳。象指会形造字法,一 脉相传人人夸。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5页 0095页 0155页 0216页 0255页 0330页 0392页 0460页 0527页 0591页 0633页 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 人类的活动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类的活动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63页 0104页 0139页 0214页 0246页 0303页 0354页 0476页 0478页 0507页 0581页 0618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含板书及教学后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含板书及教学后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课题:第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题:第3 课远古的传说
课题:第4 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课题: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题: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题: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题:第8课百家争鸣
课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题:第10 课秦末农民起义
课题:第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题: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题: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题: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
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题: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题: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件】(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件】(34页)

背井离乡
(三)舜帝的传说

舜帝,姓姚名重华,号称舜帝,即孝顺

友爱的君主。舜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处处以
身作则。功绩: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
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让位于禹。
舜帝陵雕像(湖南)
虞舜孝行
(四)大禹治水的传说
1.禹的父亲鲧主持治理黄河水患9年却以失 败告终,被舜处死于羽山。
(四)大禹治水的传说
——《古史考》
发明:2.黄帝制造船只
——《拾遗记》
发明:3.黄帝发明弓箭
——《古史考》
(1)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建造宫室 制作衣裳
挖掘水井
这些传说哪些是可 信的?(用你学过的
知识举例证明)
制造船只
炼铜
发明弓箭
发明指南车
浙江跨湖桥独木舟出土现场 距今8000年“世界第一舟”
(2)传说中黄帝部属的发明——仓颉造字
2.禹用疏导的方法,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趋势,疏通九河引水 入海,平息了洪水。
3.大禹治水精神: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 奉献和敬业精神。
【认识提升】
治水主管
治水方法
治水结果

堵塞
失败
大禹
疏通
成功
想一想: 从鲧和大禹治水的对比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坚定信念 ➢ 勇于创新,以民为本 ➢ 做事要根据事物的规律去做 ➢ 解决问题时,治标只是一时得利,治本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这些考古发现, 反映了我国原始 社会晚期的社会 发展水平。
问题·思考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发生了 哪些变化?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们在衣、食、住、行、医药等方 面发生了变化。考古材料证明先民的传说是有科学根据的。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学课件

栏目索引
1.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 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与南方的哪 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成汉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强盛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 面。
栏目索引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羯 答案 B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栏目索引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项羽、秦军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淝水之战 383年
东晋、前秦
结果(或影响)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 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晋军打败前秦军,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 有被打断
栏目索引
注意 中国古代史上有过多次迁都,但具体原因不同,其中北魏孝文帝 迁都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例2 (2019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诚仁中学期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 主要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接受先进文 化,巩固统治。故选D。 答案 D
——赵翼《廿二史札记》
栏目索引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规定不能在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而要 用汉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积极推 行汉化,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史料二中赵翼对北魏孝文帝的改 革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孝文帝讨厌鲜卑族的旧俗,想要实行汉化来 改变(旧俗),所以大胆地进行改革。然而,国势的衰微,实际上就是从这 里开始的。 知识链接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 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 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 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 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件】(30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件】(30页)
文学价值。 4. 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
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一部分
科技展
一、造纸术的发明:
科技成就——造纸术
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
原始社会
商周时代
战国时代
据说写一部《圣经》, 要用300张羊皮。

古埃及的书写材料:纸草、泥版
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
帛 以上(陶 甲骨 青铜 帛 竹简等)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 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汉武帝,被投下监 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
三、历史巨著《史记》
4.体例: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范围: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实。
6.内容: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无情揭 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还为下层人物写传记。
7.影响及地位: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 高的地位。
评价:
史学价值 《汉书》“司马迁传”评论《史记》的文笔是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即秉笔 直书,实事求是。
文学价值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2)看病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
(1)时代: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2)地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姓名:张仲景
2、生活时代:东汉末年
3、职业:医学家
4、贡献:著《伤寒杂病论》
5、 地位: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 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 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件(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件(全册)

趁热打铁
2.(2016•临沂)如图中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 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 了奴隶制国家,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 是指( ) A. 黄帝 B. 舜 C. 禹 D. 启
趁热打铁
3.(2016•龙东)他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又以创 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他”是( ) A. 黄帝 B. 禹 C. 舜 D. 启
趁热打铁
5.(2017•岳阳)岳阳市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想去参观 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 A. 云南元谋 B. 北京周口店 C. 浙江河姆渡 D. 陕西半坡村
趁热打铁
6.(2017·盐城)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
趁热打铁
7.(2017•深圳)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宝贵资料 。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三、 西周兴亡
1. 西周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镐京,史称西周。 2. 分封制度 3. 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 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4. 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夯实基础
四、东周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
趁热打铁
3.(2017•潍坊) 一同学学习《潍坊历史与文化》时,总 结了四句顺口溜:太康失国,少康复国。桀失其国,无人 复国。顺口溜指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趁热打铁
4.(2017•黄石)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天子 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 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 为(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 人类的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历史上册(部编版)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8页 0096页 0114页 0174页 0189页 0247页 0278页 0400页 0486页 0575页 0627页 0696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2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22页)

墨子像
尊为“科圣”
“非攻”墨子反对战争。他的兼爱理想太高贵,卑微时代根本没有准备好迎接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体现了坚守信念, 矢志不渝的精神。
孟子主张不过分 捕捞鱼鳖、要 按时令进山伐树
亚圣孟子
荀子
【跨越时空】
请你推荐节目栏主持人
①孔子 ②韩非子
③孙武
④墨子
2 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 相互转化;
3 善于从正 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4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难—— 易 世
长—— 短
间 的
高—— 矮
事 物
强—— 弱
都 有
前—— 后
其 对
生—— 死 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 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时代背景1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史记》 ——社会大动荡
旧有制度逐步消亡

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产 力
——社会大变革
的 提 高
战国时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 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社会大发展
——士的崛起
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⑤孟子
《仁政治国》主持人:_孟__子___ 理由___仁__政_____ 《法治时空》主持人:_韩__非___ 理由_提__倡__法__治___ 《军事天地》主持人:_孙__武___ 理由_军__事__思__想___
《爱心世界》主持人:_墨__子___ 理由_兼__爱__非__攻___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教学课件

栏目索引
温馨提示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公元前207年灭亡,仅仅存在了15 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 例2 (2019云南保山期末)贾谊的《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 旗”记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来赞扬他们的革命首 创精神。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 ①陈胜 ②吴广 ③项羽 ④刘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栏目索引
解析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 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 起义军攻下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 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答案 C
栏目索引
3.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起义与项羽、刘邦起义分别起到的作 用 (1)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发动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在陈县建 立政权,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各地百姓久苦于秦的暴政, 纷纷响应。 (2)项羽起义: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是秦末农民起义后期最强大的一支。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严重削弱了秦军的力量。 (3)刘邦起义:刘邦率兵直抵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注意 秦末农民起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的起 义;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的是刘邦率领的 起义军。
本课知识结构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知识点一 秦的暴政 1.正确认识秦始皇的功绩与过失
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功绩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统一车轨,北筑长城,南开灵渠,加强各地交通往来,拓展了秦朝的疆域 过失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最终引发农民大起义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课件(17张PPT)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课件(17张PPT)

材料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同志号召学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目的。(2分) 目的: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分)
【文学篇】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史记》 (3)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具有哪两个方面的价值?(2分) 史学和文学。(2分)
【感悟篇】 (4)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 产?(2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 为今用、兼容并蓄,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符合题意, 言之有理即可)(2分)
医学 华佗 东汉末年
“麻沸散”和“五禽戏”
汉武帝时期 所著《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 史学 司马迁
(西汉) 通史
2.宗教
宗教 人物
道教
张角、张 陵
创立时 间
诞生地
教义(或 派别)
东汉末 年
中国
太平道、 五斗米道
佛教
乔达摩·悉 达多(释 迦牟尼)
公元前6 世纪
古印度
众生平等
传播
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农学家:贾思勰
所写的《 齐民要术 》一书,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述表格。(5分)
【艺术篇】
(2)图一中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 写出它的名称。汉字书写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图二中书法 作品的作者是谁?图三反映了哪个王朝的雕塑艺术水平?(3分) 名称:甲骨文。作者:王羲之。王朝:秦朝。(3分)

2020年中考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2020年中考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礼 崩




乐 坏






更 替


写到前面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没有文字,但被后来的古 文献一再提到。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 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 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 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Leabharlann 的 控制更加稳固。贰 礼崩乐坏
平王东迁
周郑交质
王子孤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周郑交恶
射王中肩
秋,(郑)又取成周之禾。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标新表述 学习要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
诸侯争霸; 学习提示:知道西周的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会导致什么后果?
答:现象——公田荒废,私田被大量开垦;
后果——周王室收入减少,实力下降。
变革根源
贰 真题在线
(2019·江苏南京)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 )
A.20万年前
B.距今10000年左右
C.春秋战国时期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019·山东滨州)1.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
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事件
禹建立夏、秦统一六国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 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目的: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对于张骞通西域这一历史事件,教材除了讲述张骞通西域的 相关经过,更着重于张骞通西域所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
部编本 初中历史教材解读
一、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二、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
一、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1、整体思路: (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2)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部编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 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 “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 “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 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 展开。
历史人物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北方
人、秦末农民 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
家、史学家 一国人与多国人
历史现象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经济重心南移 文景之治 民族交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交融 中外交往、反抗外来侵略
(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线:
由若干点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 巩固
串起一条条线。
每一条线,通 * 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物质文明、精神
常能纵向说明 文明、制度文明
(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上册(共21课,4个单元。其中正课20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 课 三国鼎立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1、整体思路
(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
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
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 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 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与民族交融
教材的课文部分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

课文辅助部分
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 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 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 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 台。
辅助部分的类型
课前导言 示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导言
部编教材的体例结构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 单元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教材的课文部分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 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 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 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 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 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使课文更为通畅。
部编教材的体例结构
2、整体结 构:是在单 元框架下设 课,在每
课中设子 目。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 课 三国鼎立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某一能方面、
某一领域的问 题。若干条线
* 制度文明: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呈现历史全貌。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
突出。
1、整体思路
(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部编《中国历史》 整个教材按时序编排,即按
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历史 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 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 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 特征。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 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 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 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 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 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 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 “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它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 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 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