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202005091412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学习目标
1、了解阮籍、陶渊明及其诗文,了解两首诗创作的背景;
2、理解体会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诗歌中借景抒情或运用对比等表达技巧。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阮籍(201-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其父阮瑀是
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与嵇康齐名,同为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
小心翼翼。《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
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
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
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
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
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
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
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
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
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
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
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
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2、创作
(1)阮籍的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之诗,
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
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
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
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
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
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陶渊明的创作
陶渊明原本是以“兼济天下”的儒家的思想的奋斗目标的,他也确实也曾经为之努力过,
做过一些官。但是,他却对官场、现实失望了,所以只能无奈地退守田园来“独善其身”。官场、田园,是陶渊明的人生有着两个关键词。官场的意蕴在于进取,建功立业,实现大济苍
生的抱负。田园的意蕴在于退守,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坦然。可以说,官场加上田园才是陶渊
明生命历程的全部。然而,我们对于陶渊明的印象主要在他的田园世界里。提起陶渊明,想起的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就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园世界,陶渊明做的事,无非多是“欢然酌春酒”,喝喝酒,“草盛豆苗稀”,种种地,一派安静,一派恬淡,一派潇洒。这当然也是陶渊明,但这个陶渊明并不立体,因
为他缺少了官场的历程,或者说他隐去了陶渊明的前半生,隐去了陶渊明归隐的前提——官场的生活。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仿佛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再苦恼和忧愁,可是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白天的陶渊明是在田园世界里,那是宁静与坦然的世界,可每到夜晚来临的时候,他的世界里没有了菊花,没有了桃花,也没有了豆苗,变成了我们所陌生
的脸孔。关于陶渊明《杂诗十二首》,明代黄文焕《陶诗析义》有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因此,叹人生苦短是贯穿这组诗作的核心意旨。
3、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
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
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
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始文人
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地发展了“建安文学”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
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
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因此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字词汇总
1、薄帷鉴明月
鉴:名词动用,照
2、荡荡空中景
景:通假影,月光
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掷;抛开。骋:驰骋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