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20200509141209)
课件2: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针对训练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点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这既是一首山水诗,又 是一首咏物诗,所咏对象是山泉,诗中的山泉被人格化,它“不知名”, 它“无人见”,它得天地之声色,它满涧平池,自然中显现着恬淡。它 “年年长自清”,不管有人还是无人见,有人还是无人闻,它始终保持 着自己的清澈,足见其清高自守。讨论寄寓山泉的这些品格实质上便是 诗人的情怀,在这里,诗人在托物言志而已。解答此题,先据此概括出 山泉的品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再写出寄寓的诗人的情怀即可。
针对训练
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 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 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谢谢观看
作家名片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 (今广东梅州)人。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变法失败后,黄遵宪回乡潜心新体诗创 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
背景探秘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的咏怀诗现存五言诗82首,四言诗13首,分别作于 不同的时期和地点。这些诗主要写诗人在魏晋时期黑暗的现实 生活中的各种感慨。这首诗是咏怀诗的第一篇,也是这些诗的 总的开端,描写了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作家名片
作家名片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 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少 数民族,家境寒微,因而被当时的高级士族所 轻视。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 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 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 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以淳朴自然的语言、 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 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高中语文 1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
高中语文 1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翔.(xiáng)鸟获骋.(chěng)鹧.(shú)鸪B.红藕.(yǒu) 玉簟.(diàn) 罗裳.(cháng)C.锦.(jǐn)书须臾.(yú) 绸缪.(móu)D.柁.(duò) 杳.(yǎo)悠悠吹襟.(jǐn)【答案】C(A鹧:zhè;B藕:ǒu;D襟:jīn)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帷..鉴明月薄薄的帐幔B.翔鸟..鸣北林盘旋飞翔的鸟儿C.白日沦.西河落下D.不眠知夕永..夜短E.有志不获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答案】D(夕永:夜长)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B.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C.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D.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答案】 B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徘徊..将何见B.忧思独伤心..C.一种相思..,两处闲愁D.不许稍绸缪..【答案】D(绸缪:今,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古,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5.下面对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的句意,写出了一个孤独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B.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帐照进来,清风吹动我的衣襟。
优美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恬静的心情。
C.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一只孤雀在野外哀号,盘旋飞翔的鸟儿在林中鸣叫。
沉沉黑夜,鸿雁哀鸣,象征了时局的险恶和内心的恐怖,表现了内心的哀伤和反抗。
D.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走来走去还能看见什么,(只能)忧愁忧思独自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杂诗十二首》解析PPT课件
20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 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诗
2020年9月28日
21
比较
意境:
前者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孤鸿、翔鸟象征内心的孤寂无依。
后者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光风霁月的胸怀。 “风来”照应下文“气变”,引入“不眠”。
2020年9月28日
22
• 艺术构思:
• 前者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 尾直接抒情点题。 后者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 接抒情点题。
“忧思独伤心。”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2020年9月28日
10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直抒胸臆----忧思
• “徘徊”----动作
• “何见”----见何
----漫漫黑夜,孤鸿哀鸣、翔鸟难栖。
漫漫黑夜-----象征政治的黑暗
“孤鸿哀鸣”----孤独、愁苦
“翔鸟难栖”----找不到归宿----志向难
2020年9月28日
13
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悲悽
2020年9月28日
14
赏析 白日沦西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2020年9月28日
15
----空明之境 光风霁月之情怀
2020年9月28日
16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枕席冷----环境之冷亦人之感受 融情于景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23
意境:
前者 清幽冷寂
后者 空阔冷清
2020年9月28日
24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咏怀八十二首解析
开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 13.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 感慨。 14.比喻。
谢谢!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格先生考,西晋末年, 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 “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一种凄清的意境,衬托内心的孤独和 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答:①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 ②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3)形单只影,没有同伴,没有知音。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 “阮旨遥深”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
——穷途之哭是其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一种凄清的意境,衬托内心的孤独和 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是魏晋时期文学家阮籍创作的一组诗。
这八十二首诗主要抒写阮籍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抒发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痛苦与愤懑之情。
这组诗被视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开创的意义。
下面是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
1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一、美点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先写室内弹琴,由明月照入,清风吹进,自然转入室 外,写听到孤鸿、翔鸟的鸣声,再踱身室外。最后一句,
照应首句,以“忧思”解释“不能寐”的原因。
2.写景抒情,含蓄蕴藉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 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 吹拂衣襟,造成一种凄美氛围。景中有人,写景是为了 写人,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孤鸿号外野,翔
第四组:李清照 1.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 未消。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2.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 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小重山·春到长 门春草青》)
3.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年年雪里》)
《一剪梅》 1.笔调清新,风格细腻 女词人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调清新,风格细腻, 耐人寻味,确实与众不同。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 刻的心情,是女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 现。
2.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抒写别愁,不直接倾吐,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 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到“花自飘零”烘托相 思人的凄凉孤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相思无 法排遣,抒写这种相思之情的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今别离(其一)》 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 诗人一反唐宋诗词中传统的诗歌意象,他的诗歌 中很少用陈词套语“断肠”“天涯”“罗裳”“浮云” 等意象,笔下的有关科技象以及生活景观停留于对 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和客观描述上。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 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 表现近现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共31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二】 品味《杂诗十二首(其二)》的意象,揣摩对诗人思想 感情的表达的作用 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对于表现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首诗先描写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 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 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时节的变换而觉察出四时更替,更 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 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备显诗人之孤独。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一】 理清《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思路,赏析其抒情的 表达技巧。 诗人在诗中是如何层层表现其忧思的? 参考答案: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 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 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 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另外,这首诗还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起坐弹鸣琴”、月光徜徉、 清风吹拂衬托如磐黑夜的死寂、深重。茫茫夜色笼罩一切,象征政 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的重压,凸显诗人的忧伤和痛苦之 沉重。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越中览古》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做了鲜明的 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一剪梅》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 生活,下片抒情。全词抒发了词人独居生活的寂寞和对丈夫浓浓的 思念之情。 《今别离(其一)》 这首诗采用今古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 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了解阮籍、陶渊明及其诗文,了解两首诗创作的背景;2、理解体会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这两首诗歌中借景抒情或运用对比等表达技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阮籍(201-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其父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与嵇康齐名,同为为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课件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如何紧扣一个“独”字,凸显一个“忧”字的? 提示: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选择如水月色、拂衣寒风、悲鸣孤鸿、 盘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冷漠枯索的气氛。清 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孤独者的伤感和愤慨,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而诗人夜不 能寐、起坐弹琴、徘徊忧思,直接表达了痛楚忧伤的孤独感,幽深而难以名 状的愁绪与“忧思”。 这首诗还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起坐弹鸣琴”、月光徜徉、清风吹拂衬 托如磐黑夜的死寂、深重。茫茫夜色笼罩一切,象征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 心灵上承受的重压,凸显诗人的忧伤和痛苦之沉重。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一下 其妙在何处。
提示: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 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 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的 句式表现了愁的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 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2)白日沦.西河 沦:落下。 (3)有志不获骋. 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4)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忽然。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教学课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
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 “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主要文学成就为诗歌,其中以五言诗 《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 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 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响,但诗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情别绪,
而是渗入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诗人的感受有别于孟郊,诗
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3)语言风格朴素平淡,直率自然 这首诗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使 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读之自 然亲切真挚,不知不觉走进诗人营造的悠然恬淡的意境中去。 3.《越中览古》
(1)对比强烈,表现力强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 了鲜明的对比。一般说来,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不容易突出 的,而通过对比,就使表达效果大大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 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愈 着力,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也就越有力度。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女词人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 人寻味,确实与众不同。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 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 是女性的细腻之处,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 体表现。
课件1: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走近作者
四十一岁那年,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 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 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 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 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享年六十三岁。.
走近作者 3.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 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 条支或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 都护府管辖),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 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他父亲何 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 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 甲,十岁观百家”,早期曾受过很好诗和咏史诗也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显地继承 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他自己的特点。这首诗围绕着出仕 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也不乏惋 惜,也不乏激愤,有时候这种激愤还是深而且广的,本诗就是一个 明证。
了解背景
3.《越中览古》 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 《越中览古》。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 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李白南游吴越时,除了《越中览古》,还写过一首《苏台览古》:“旧 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文章主旨
1.咏怀八十二首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自己忧从中来、夜不能寐的种种情形,抒发 了“忧思独伤心”的慨叹,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 等复杂的感情。 2.杂诗十二首 这首诗写诗人夜中不眠时的悲怀,抒发了“有志不获骋”的感 慨。诗人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壮志 难酬的悲戚。
咏怀八十二首、杂诗十二首、越中览古
“览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
物为题。
怀古诗主题:
•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 ——伤世 • 2、怀古伤己 ,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 ——伤己 •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 起忧愤讽喻之劝 ——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 、抒写个人见解。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述历史事件:勾践灭吴。
战士还家尽锦衣。 描述越军胜利者姿态。 宫女如花满春殿, 写王宫繁华欢乐的景象。 只今惟有鹧鸪飞。 写眼前凄凉景象。
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分别有什么作用?
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 “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 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 热闹、欢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冷落之境。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 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清风吹进房间,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 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 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2)《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是陶渊明 50 岁时所写,这时距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 10 年之 久。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自己获得了自由,心 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3)《越中览古》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 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 年,越王 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3.词类活用 薄帷鉴.明月 ( 名词作动词,照 ) 4.倒装句 (1)薄帷鉴明月( 正确语序为“明月鉴薄帷” ) (2)徘徊将何见( 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徘徊将见何” )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杂诗十二首(其二)
1.字音识记
①骋.( chěng ) ②和.( hè ) 2.词语解释
一剪梅 1.字音识记 ①玉簟.秋( diàn ) ②轻解.罗裳.( jiě cháng )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2.词语解释
(1)红藕香残玉簟.秋. 簟: 竹席 秋: 秋凉、凉意
(2)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 空中 锦书: 写在锦帛上的信
(3)花自飘零水自.流 自:自在 (4)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下: 名词用作动词,消失 上: 名词用作动词,涌上
课内自主学习
课内文本探究
2.背景解读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 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 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 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 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
诵读初步感知
•请找出诗歌最能体现情感的 词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这种情感的? • (提示:意象、意境、抒情句、表现手法等等) 2、试从意象、意境、艺术构思、情感方面比 较这两首诗的不同。 分小组讨论,组长收集答案,派代表发言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 忧思的?
•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 (夜晚失眠,起来弹 琴),婉约表达了诗人 心中的隐忧。 • 中间四句通过“明月、 清风、孤鸿、翔鸟”以 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 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 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 心的孤独和忧思。 •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 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的孤独苦闷。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阮籍
• 字嗣宗,河南开封人 • 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 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 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
步兵”
时代背景
•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 动乱的时代:宗室内斗军阀对政 权的野心,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 的火并。门阀制度等级森严,社 会动乱,民不聊生。
开篇四句描写了 的景象,营造出 的意境; 的基调。 接着四句用晚风、冷席写出天气 的变化,更以天寒 出心寒, 表现 心境; 此两句写悲怀无法与人倾诉, 。
后四句 ,感叹岁月如梭, 自己壮志难酬,把悲伤推到了极致。
《咏怀八十二首》与《杂诗十二首》不同
• 1.意象: • 前者明月清风孤鸿翔鸟 • 后者白日素月清风冷席孤影 • 2.意境: • 前者凄清幽寂 • 后者空阔冷清 • 3.艺术构思: • 前者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 点题。后者开篇营造气氛,中间融情于景, 结尾点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学习目标1、了解阮籍、陶渊明及其诗文,了解两首诗创作的背景;2、理解体会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这两首诗歌中借景抒情或运用对比等表达技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阮籍(201-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其父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与嵇康齐名,同为为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 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2、创作(1)阮籍的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之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陶渊明的创作陶渊明原本是以“兼济天下”的儒家的思想的奋斗目标的,他也确实也曾经为之努力过,做过一些官。
但是,他却对官场、现实失望了,所以只能无奈地退守田园来“独善其身”。
官场、田园,是陶渊明的人生有着两个关键词。
官场的意蕴在于进取,建功立业,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
田园的意蕴在于退守,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坦然。
可以说,官场加上田园才是陶渊明生命历程的全部。
然而,我们对于陶渊明的印象主要在他的田园世界里。
提起陶渊明,想起的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就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园世界,陶渊明做的事,无非多是“欢然酌春酒”,喝喝酒,“草盛豆苗稀”,种种地,一派安静,一派恬淡,一派潇洒。
这当然也是陶渊明,但这个陶渊明并不立体,因为他缺少了官场的历程,或者说他隐去了陶渊明的前半生,隐去了陶渊明归隐的前提——官场的生活。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仿佛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再苦恼和忧愁,可是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白天的陶渊明是在田园世界里,那是宁静与坦然的世界,可每到夜晚来临的时候,他的世界里没有了菊花,没有了桃花,也没有了豆苗,变成了我们所陌生的脸孔。
关于陶渊明《杂诗十二首》,明代黄文焕《陶诗析义》有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因此,叹人生苦短是贯穿这组诗作的核心意旨。
3、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
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
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
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始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地发展了“建安文学”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因此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
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
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字词汇总1、薄帷鉴明月鉴:名词动用,照2、荡荡空中景景:通假影,月光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掷;抛开。
骋:驰骋课文精要理解主旨《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怀乡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却是为了抒发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忧思,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意指阮籍生当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而清人何焯则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
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
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
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
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继续写景。
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
”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
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
”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似有牵强附会之嫌。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
所以“忧思独伤心”。
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白日、素月、西河、东岭、遥遥、荡荡、万里、空中,这些词汇异常的宏阔、浩大,没有大心胸,大手笔是绝写不出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作为一个大诗人,他的词汇是丰富的,不但可以有出赏菊、种豆的情调,他的胸次之中也有这般宏阔、浩大的意象。
之所以能呈现出这样的意象,不仅仅说明陶渊明的词汇丰富,更在于他的生命底色的波澜壮阔。
面对着这样的场景,陶渊明又有何种深情呢?宏大的场景,开阔的境界,是在表达诗人的慷慨豪迈、信心万丈吗?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
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前两句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后两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
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