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 课程[详版课资]
07第七章 游标和异常处理
By esoft_zsx@ Version 3.0 Oct 2009
Oracle 10g
1-1 Copyright © ESOF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课程内容
• • • • 游标的概念 隐式游标 显式游标 异常处理
Oracle 10g
Oracle 10g
1-12 Copyright © ESOF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下面对这两种格式进行说明: 第一种格式中的变量名是用来从游标中接收数据 的变量,需要事先定义。变量的个数和类型应与 SELECT语句中的字段变量的个数和类型一致。 第二种格式一次将一行数据取到记录变量中,需 要使用%ROWTYPE事先定义记录变量,这种形式使用 起来比较方便,不必分别定义和使用多个变量。 定义记录变量的方法如下: 变量名 表名|游标名%ROWTYPE; 其中的表必须存在,游标名也必须先定义。
Oracle 10g
1-19 Copyright © ESOF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DBMS_OUTPUT.PUT_LINE(v_ename||','||v_sal); END LOOP; CLOSE emp_cursor; END; 执行结果为: KING,5000 SCOTT,3000 FORD,3000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说明:该程序在游标定义中使用了ORDER BY子 句进行排序,并使用循环语句来提取多行数据。
Oracle 10g
1-21 Copyright © ESOF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Emp_record IN emp_cursor LOOP DBMS_OUTPUT.PUT_LINE(Emp_record.empno|| Emp_record.ename); END LOOP; END;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开发(正式版)
第七章课程与课程开发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1.1课程的词源:在古代,课为试,检验、考核的意思,指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并加以考核试用;程本义为长度计量单位,后引申为事物发展的经过和步骤。
在中文语境下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学习规定内容的进程,它伴随着严格的检验和考核。
在英语语境,课程源于“currere (意思为跑to run ),curriculum就是跑道(racecourse)或跑的意思,最后引申出course。
学校课程就是奔跑竞赛,跨越障碍;后来currere的动词不定式to run意思为奔跑活动即‘生活经验”的含义,《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课程的含义阐释为“作业计划与学习进程”schedules of work and courses of study.1.2课程的定义从概念界定的具体内容分析,可以主要归纳为八种类型:1、“内容”说。
课程指为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2、“学科”说。
课程是学科的同义词,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3、“媒体”说。
课程是师生活动赖以开展的媒体。
4、“进程”说。
课程是指课业的进程5、“结果”说。
课程是一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系列,或一种预期教育结果的重新结构序列。
6、计划说。
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为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历的所有经验的一种计划,抑或指导学生获得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计划。
7、经验说。
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或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之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8、文化说。
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文化,课程的生成和发展根本依据于与人的学习本性和潜能,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实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
课程的复杂说明只有通过课程定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才能认识整体,课程概念正是在复杂多变中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肯定和自我验证。
过去,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当下,课程定义的一个总体趋势是:在结构层面从仅预先计划目标内容过程和结果等单一要素的“单向度认识”走向关注多重要素的“整体把握”,在过程层面从对课程的“静态规定”走向“动态观照”,在价值层面从追求“教授为本”走向学习为本。
07第七章 地震资料反演
地震
中频
测井
高频
递推反演 模型反演
多参数反演
(DT、Density)
(DT、Density及岩性)
11:40:19
12
各类反演方法的特点
附 加 信 息
多参数 反演 模型 反演 递推 反演
勘探程度
11:40:19
13
各类反演方法的适用性
方法分类 适用性
1、勘探初期, 少井或无井 2、大套地层或特殊岩性研 究
11:40:19
8
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
方法选择 参数优选 储层解释
了解各种反演方法 的特点和试用性 理解各种反演方法 的关键参数 掌握合理、准确的 储层解释方法
11:40:19
9
地震记录的形成和反演原理
地震道可以用下面的模型表示
seismic = wavelet * reflectivity + noise
11:40:19
27
商业软件包的反演方法
◙稀疏脉冲反演:反射系数序列可以小于地震道样点数,对子
波无限制,多解性与稀疏度有关,为拓宽频率,采用模型约束; ◙层状或块状反演:把地下介质划分成由被阻抗和时间值描述 的层状或块状体,对子波无限制,多解性与划分的层数有关, 当划分层厚度小于地震分辨率时,反演结果趋近初始模型; ◙最小二乘反演:与稀疏脉冲反演类似,但不使用稀疏度,不 进行高频拓宽,主要通过初始模型来恢复低频; ◙以上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去子波的影响,减少调谐效应。 ◙基于3D地质测井模型方法:利用参数计算建造复杂3D地质模 型,能生成高分辨率宽带输出,成功应用需要多井控制,而且 地震、地质符合性较好; ◙地质统计反演:将地质统计分析数据与地震反演模型相结合, 地质统计保持了数据的空间统计特性但不能保证任何模拟与地 震数据一致。
第07章--基元反应动力学--教案
第四篇化学动力学第七章基元反应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历程的学科。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任务是:考察反应过程中物质运动的实际途径;研究反应进行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介质、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过程速率的影响;揭示化学反应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人们能够选择适当反应条件,掌握控制反应的主动权,使化学反应按所希望的速率进行。
从宏观系统的唯象动力学研究到微观世界的分子反应动态学研究,化学动力学经历了近两个世纪。
近百年来,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方法都获得了很大发展。
虽然它与热力学相比还远不尽人意,但是可以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各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化学动力学必将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促进,而取得长足的进步。
化学动力学,按其研究层次常可分为:唯象动力学——在总反应层次上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
即研究温度、浓度、介质、催化剂、反应器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基元反应动力学——研究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和理论,及从基元反应的角度去探索总反应的动力学行为。
分子反应动态学——从分子反应层次上研究化学反应的动态行为,直至态-态反应研究一次具体的碰撞行为。
这部分内容完全是微观性质的。
物理化学课程中化学动力学部分的重点放在从基元反应的角度研究总反应动力学行为,而对分子反应动态学只略作介绍。
§ 7.1 基本概念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系数,基元反应。
一、 化学反应速率1 转化速率—•ξ 按照国家标准,化学反应∑=BB B 0ν的转化速率定义为:该反应的反应进度ξ 随时间t 的变化率•ξ,即 •ξ t d /d ξ=按照反应进度的定义,如果B 为参与反应的任一种物质则 ,那么化学反应转化速率还可以表示为•ξ=)d /(d B B t n ν 2 反应速率—r 定义单位体积反应系统中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作为反应速率,以符号r 表示,即r = tV d d .1ξ = t n V d d .1B B ν 上式中V 是反应系统的体积,所以这样定义的反应速率通常只适用于均相反应系统。
07第七章 课程目标
·- 107 -·第七章 课程目标◎ 本章内容结构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的取向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一、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它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指导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并为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与课程目标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3.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而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层层分化,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取向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念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取向。
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能够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强调课程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强调课程应致力于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强调课程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1.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如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希腊的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0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1.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 它是指教师依据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实现幼儿社会性学习为 目的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学习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
2.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 它是指社会教育目标渗透在其他教育活动之中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
第三节 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 第四节 幼儿情绪智力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的概述
一
社会性学习的含义 社会性的含义 社会化的含义
二
三
一、社会性学习的界定
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
II. 社会情感—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
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
III.社会行为—对社会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
三、社会化的含义
(一)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语言、社会行为准则、
价值观、交往技能等,从而能使个体与社会融为一
体,并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自如地行动,从一个生
现, 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
时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被个体内化
了的道德。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人现象;
• 道德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品德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
活动规律;
• 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还受到
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制约。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 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 童的公正概念等方面的问题。
教案07第七章创业资源及创业融资
第七章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教案课程名称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学时 2 学时授课内容创业资源的获得与整合,创业融资及其渠道。
课型解说型1.知识目标:认识创业资源的内涵、作用、分类,认识创业融资的看法和常有渠道。
授课目的 2. 能力目标:掌握整合创业资源的方法,掌握创业融资的选择策略和融及要求资应做的准备。
3.态度目标:积极追求创业资源和创业资本,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创立性的利用。
1.解说法: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解说和重申,帮助学生理解,启示学生思想。
2.课堂活动(练习)法:经过一系列的活动、练习,带动课堂的活力,培养学生的本质操作能力。
3.(小组)谈论法: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谈论,引出知识点的解说,深入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生消化课程。
4.脑筋风暴法:打开学生思路,引领学生思虑创业资源的看法。
5.案例解析(谈论)法:谈论赵本山的创业资源,使学生详尽理解创业资源的看法与分类与作用;展现思迈人才网的案例,进一步增强学生授课方法对创业资源作用的感知;鞋业新模式的案例,是对资源整合理论点的一个综合性解说;脸萌、走秀网、潇湘设计等案例展现了创业企业融资的难度,帮助学生深入意会融资的相关知识。
6.故事、图片展现法:比尔盖茨嫁女儿的故事增加了课堂的兴趣性,引导学生注意到资源重在整合;展现企业资本链的图片,使学生对资本资源对于创业企业的重要作用有一种直观的感觉。
7.角色饰演法:对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角色进行饰演,本质是辅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虑,从多个角度对创业融资的难度,及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
1.经过脑筋风暴、谈论、解说和案例谈论,使学生认识资源和创业资源的看法、分类及作用。
2.经过案例谈论、要点归纳和课堂练习,使学生认识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对于创业企业的重要性。
3.经过举例解说和课堂活动,使学生认识创业资源的获得路子。
4.经过讲故事、解说、案例解析和小组活动,使学生掌握创业资源的整合方法和技巧。
授课步骤5.经过展现图片、解说和课堂练习,使学生可以对小组项目创业的所需资本进行测算。
精品课程《行政管理学》07第七章行政执行
编辑ppt
《行政管理学》 主编 郭小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行政执行中的障碍分析
(一)行政决策不完善 (二)行政执行态度不坚决 (三)行政执行效率低下 (四)行政执行资源不充分
编辑ppt
《行政管理学》 主编 郭小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克服行政执行中障碍的对策
(一)实现性质决策的科学化
(二)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执行人员 队伍
(一)指挥活动 (二)协调活动 (三)监督活动 (四)控制活动
编辑ppt
《行政管理学》 主编 郭小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三、行政执行的总结阶段
(一)对行政执行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 和检查
(二)对行政执行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编辑ppt
《行政管理学》 主编 郭小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节 行政执行中的障碍 及解决对策
编辑ppt
《行政管理学》 主编 郭小聪
思考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行政执行应遵循哪些原则 2、行政手段具有哪些特点? 3、试述行政执行是检验行政决策是否科
学的惟一标准
编辑ppt
编辑ppt
《行政管理学》 主编 郭小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行政执行的特点
1、目的性 3、经常性 5、灵活性
2、综合性 4、时限性 6、强制性
(三)行政执行的分类
1、例行性的行政执行和特定性的行政执行 2、行政决定、行政检察、行政处置和行政 强制执行
编辑ppt
《行政管理学》 主编 郭小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一)行政执行实现行政决策的惟一 途径
(二)行政执行是检验行政决策是否 科学的惟一标准
教案07第七章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
教案07第七章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第七章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教案附:资料⼀资料⼆向赵本⼭学习资源整合提起赵本⼭本⼈,以及《马⼤帅》、《刘⽼根》、《乡村爱情》等影视制作基地——本⼭传媒集团,想必⽆⼈不知,⽆⼈不晓。
借助赵本⼭个⼈的影响⼒,从“刘⽼根⼤舞台”到收视率颇⾼的《明星转起来》、《本⼭快乐营》等电视节⽬中不难看出,⽆数个本⼭传媒的弟⼦轮回登台亮相,给观众带去笑声与欢乐的同时,也为企业增加了不菲的收⼊。
⼩品王赵本⼭将这些弟⼦在不同时期统⼀收编,整编成了⼀个强⼤的艺术团队,以集团化企业运作模式进⾏统筹管理。
在各类艺⼈陆续加⼊本⼭传媒后,依托本⼭传媒平台,他们⾛上了电视,⾛进了剧组,⾛进了春晚,⾛向了全国,⾛进了观众的⼼灵世界。
本⼭传媒共赢的资源整合理念基于三点:1.赵本⼭凭借个⼈品牌资源⼴收门徒,给徒弟们提供平台,师徒共同将⼀块蛋糕做⼤,⼈⼈受益,共赢未来。
2.众⼈拾柴⽕焰⾼,⼀个⼈前进⼀百步永远⽐不上⼀百个⼈共同前进⼀步。
有了品牌和优质核⼼资源,企业才能着眼于长远发展。
名利双收之外,淳朴的民间艺术与⽂化也由此⾛向了世界。
3.资源整合造就了⼀个民族品牌的诞⽣,赵本⼭的资源整合也让潜在的竞争对⼿(被整合的民间艺⼈与演员)与⾃⼰共同发展,共事⽽⽆忧。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源整合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中提升核⼼竞争⼒的关键。
它不仅是系统论的思维⽅式,还是优化配置的重要决策。
如何让资源整合的各⽅都满意,其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互补,核⼼在共赢。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最忌单⽅追求利益最⼤化,必须设计出共同获利的盈利模式。
这个获利预期不⼀定都是经济利益,⽽是各⽅不同利益追求的综合平衡。
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要点:(1)识别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2)构建共赢机制;(3)维持信任长期合作。
资料三案例:思迈⼈才⽹的失败⼤学⽣⼩胡和7位同学筹资12万,成⽴了思迈⼈才顾问有限公司,并建⽴了思迈⼈才⽹。
公司主旨是为企业和个⼈提供⼈才评估、咨询、培训、交流、猎头、⼈事代理等服务,为⼤学⽣提供求职培训、素质测评、推荐安置⼯作等服务。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07 第七章 个案社会工作[47页]
三、问题解决派个案社会工作
3.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有以下四部分
( 1)引导并增强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 ( 2)演练并发挥案主解决问题的心理行动能量。 ( 3)寻求可资解决案主问题的资源与机会。 ( 4)鼓励案主改变看法。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
(四)强调环境改善与心理因素并重的时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趋向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的个案社会工作既重视案主问题的心理方面,也重视其社会方面,尤其注重从个人 与环境的互动角度探求案主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该时期的个案工作有以下特色。 (1)认为个人的人格、行为无不受个人心理及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2)视客观需要确定开展工作的方法。对某些案主,仅需协助其对外在社会环境做一定的改 变;对某些案主,需偏重于内在心理分析与调适,以期改变其行为;对某些案主,则需二者 兼顾,以利于其问题的解决。 (3)个案社会工作注重借鉴现代科学的各种最新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由于现代行为科学 等相关知识的发达,社会工作者从中选择与吸收了一些特别有用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创立 或完善了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1917年,芮奇蒙德发表 《社会诊断》一书,书中指出:个人所遭遇的问题,乃是由于 其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制度,或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 住宅、失业、 医疗卫生等等环境因素都是案主问题的根源。她要求社会工作者讲求会谈的技巧,提供善意的 劝导,鼓励案主合作,以减少人际关系的困扰、挫折或不安,这成为其后个案社会工作的典范。
2.主题
功能派认为,所有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挥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潜力,以满足个人需求和社会 利益;应当通过发动社会力量来制定社会政策,建立必要的社会机构, 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自我 实现的机会。个案工作者的职责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仅由个人努力无法达到 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该派认为, 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达成 机构的社会目标。
七下人教版教案第七章教案
七下人教版教案第七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教学重点:本章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示范解题方法。
4. 练习与巩固: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次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本章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课后练习题,解决实际问题。
3.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示范解题方法。
4. 练习与巩固: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次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本章的核心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本章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机械原理07(本科)-运转及速度波动调节
3
Y
2 1
S1 M1
S2
3
S3 F3
X
4
1 2 E1 = J1ω1 , 2 1 2 E3 = m 3v 2
1 1 2 2 E 2 = J s 2ω 2 + m 2v s2 , 2 2 1 1 2 1 2 1 2 2 则:dE = d ( J1ω1 + Js2ω2 + m2vs2 + m3v3 ) 2 2 2 2
dW = (M1ω1 − F3v3 )dt
Y
2 1
S1 M1
S2
3
S3 F3
X
4
则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方程式为: 则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方程式为:
1 1 2 1 2 1 2 2 d ( J1ω1 + Js2ω2 + m2vs2 + m3v3 ) 2 2 2 2 = ( M1ω1 − F3v3 )dt
对于具有n个活动构件的机械, 设第i个构件 对于具有 个活动构件的机械, 设第 个构件 个活动构件的机械 的作用力为Fi、力矩为Mi,力Fi的作用点的速度 的作用力为 力矩为 构件的角速度为ω 为vi、构件的角速度为 i, Fi与vi间的夹角为 i。 间的夹角为α 机械运动方程式的一般表达式为
机器在稳定运 转阶段, 转阶段,其等效力 矩一般是机械位置 的周期性函数
Me d
Me r
φ
Med= Med (φ) φ Mer= Mer (φ) φ
φ
则等效驱动力矩和等效阻力矩所作的功分别为: 则等效驱动力矩和等效阻力矩所作的功分别为 :
Wd (ϕ ) = ∫ Med (ϕ )dϕ
ϕa
ϕ
Me d
取转动构件为等效构件时, 取转动构件为等效构件时,有:
07第七章 课程 ppt课件
评价
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 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
考察学生学习结果。 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23
三、课程类型
❖ (二)整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 整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 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 中。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 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 统,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如美国的科学、 数学和英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中国的语文、 数学和外语。
❖ 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 (一)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 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考核办法
课程管理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5
第二节 课程设计
❖ (二)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课程计 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标准性文件。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问题情境
❖ 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教学科目吗? ❖ 课程就是四十五分钟的学习吗? ❖ 高考的3+x, x到底是什么课程,学校是怎样
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课程的基本结构。
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 学科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用发现法进行教学。
15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
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布拉梅尔德( H. Brameld ) ❖ 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007第七章课程
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 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 的地位,规范性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顺 序,是教师教学工作指南,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 质量的依据。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说明部分,主 要规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及依据,教学 进度以及教学方法建议;二是本文部分,规定章、 节、目(或课题)的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 规定评价的具体标准细则,相应的实践环节和教学 措施要求等。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试行学分制。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程,内容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 要求。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 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实现 课程功能的转变。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 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 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制定该计 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培养目标;(3)科 目设置及要求;(4)考试考查;(5)课程实施。
二、课程标准
1952年以后,受苏联教育学影响把“课程 标准”改为“教学大纲”。 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式启动, 将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 准”。
07工业设计史第七章
工业设计史
第七章 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
主要线索: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
勒加、德普罗、墨菲、风格派、陶斯柏、蒙德 里安、里特维尔德、构成派、塔特林、阿瓦托 夫、李西茨基、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理性主 义、格罗披乌斯、米斯、柯布西埃、机器美学、 包豪斯、伊顿、纳吉、布兰德
第一节 美术革命
构成派结局
• 构成派实现标准设计方案中惟一值得注 意的成功是由名为“工作青年艺术联盟” 的一个列宁格勒工人团体所取得的 ; • 1928年先锋派艺术被“社会主义的现实 主义”所取代,新古典再度复兴,构成 派很快销声匿迹了。
小结
• 前苏联先锋派艺术的实际成果不多。这一方面是由于 前苏联工业的客观条件所限,无法为革新的理想提供 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是由于先锋派一直未能将其乌 托邦式的理想与设计和他们的时代结合起来。 • 无论是构成派还是风格派都热衷于几何形体以及空间 和色彩的构图效果。它们在旨趣上和做法上都无重要 区别,实际上两派的一些成员也在一起活动了。 • 从艺术上讲,两派都是抽象的,反现实主义的,但它 们在造型和构图的视觉效果方面进行的试验和研究是 有价值的。对于现代建筑及工业设计起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 本世纪初,美术界产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性运动。 • 有一些共同的国际特征,如“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 受到了广泛的抨击,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等。这就导 致了抽象的,特别是几何的形式,象征现代性的机器 美学应运而生。 • 先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业及其产品成了绘画、雕塑的 主题,由此而产生的视觉语言又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重 大影响,使设计逐渐摆脱了古典艺术的禁锢而体现出 工业产品自身的特色。 • 这场美术运动中的一些重要流派如立体主义、未来主 义、表现主义等都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宾塞也把课程理解为指导人类活动的各门学科。 缺点:
❖ 过分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系统,往往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 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
❖ 割裂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的联系,把课程视为外在学习者的静态的 东西,忽视了学习者的活动和体验。
课堂优质
7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课程的基本结构。
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 学科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用发课堂现优质法进行教学。
13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 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布拉梅尔德( H. Brameld ) ❖ 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学者多尔。他把自己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
概括为“四R”。即丰富性( Richness ) 、
回归性(Recursion) 、关联性(Relation)和严
密性(Rigor) 。
课堂优质
16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三、课程类型
❖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 ❖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乃依法制”,此处“课程”的意思是以一定程式来
授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了
“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
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中“课程”一词就包含
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课堂优质
5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 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
课堂优质
29
(二)过程模式
❖ 代表人物:斯滕豪斯(Stenhouse)(英 国)
❖ 这种模式主张,课程开发应从那些具有 价值的知识中挑选出能够体现这些知识的 内容。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不是按照行 为事先确定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 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
课堂优质
30
过程模式以过程原则为指针,在人文课程 计划中,斯滕豪斯提出了5条过程原则:
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教材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课堂优质
12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二)学科课程论
❖ 学科课程论也称分科课程论,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 定学校课程的理论。
❖ 在西方,集中反映这种课程理论的教育哲学思想是要素主义 和永恒主义。
❖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是学科课程理论的集大成者,它的
结构主义课程论对学科课程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阐述,是学 科课程理论流派的一面旗帜,其基本观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 (1)有争议的事件应该进入课堂教学;
❖ (2)对有争议事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保持 中立,不推销自己的观点;
❖ (3)对有争议事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运用 讨论的方法;
❖ (4)对有争议事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保护 不同观点;
❖ (5)作为讨论的主持人,教师应该不断的总结和
反馈,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标准的不断提高,
缺点:
❖从理论上讲,把课程定义为经验似乎很有道理,但在 实际教学情境中很难做到。同时这种定义也过于宽泛, 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容进来,以至于对课程的研究 也无从下手。
课堂优质
9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4、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
有学者认为,课程就是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改造。即社会 文化的再生产。他们认为学校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 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32
第二节 课程设计
❖ 二、我国课程内容设计的层次
❖ 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 (一)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 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考核办法
课程管理
课堂优质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3
第二节 课程设计
❖ (二)课程标准
❖ 第三,重视目标的结构性,要求按不同的层 次水平将各项目标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第四,主张目标的“价值中立”。 ❖ 第五,强调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特别注
重教师的作用。
课堂优质
28
❖ 目标模式的缺点分析:
阻碍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程评价方面唯学生的行为变化来衡量课 程的成败,而忽视了一些非测量、非预期的 变化。
教授的?
课堂优质
3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一、课程的概念 ❖ 二、当代主要的课程理论 ❖ 三、课程的类型
课堂优质
4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一、课程的概念
❖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 课程一词,据有关的辞书和研究者考证,始见于唐 宋时期。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 君子作之”句作疏说:“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考察学生学习结果。 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优质
21
三、课程类型
❖ (二)整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 整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 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 中。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 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 统,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如美国的科学、 数学和英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中国的语文、 数学和外语。
课堂优质
23
第二节 课程设计
❖ 一、课程设计的模式 ❖ (一)目标模式 ❖ (二)过程模式
课堂优质
24
(一)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泰勒模式 :
目标
选择
组织
评价
课堂优质
25
来源 学生
來源來源 社会学科
暂时的一般目標
过滤 教育哲学
过滤
学习心理学
精确的教学目標 选择学习经验
❖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
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教学顺 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 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符合认识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 好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扎 实的知识基础。
缺点: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材料;教科书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课堂优质
35
第二节 课程设计
❖ 教材的组织形式
逻辑组织 心理组织 折衷式组织
❖ 教材的编排方式
目的
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 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
造和积累起来种族经验 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
和精华。
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编排方式 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 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
统性。
生活动的系统性。
教学方式 侧重系统知识的讲授。 侧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 验。
评价
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 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
第六章 课 程
课堂优质
1
第六章 课程
❖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第二节 课程设计
❖ 第三节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教学目标:
掌握课程的概念;
理解当代主要的课程理论;
掌握课程类型;
结合实际分析现代基课础堂优教质 育课程改革。
2
问题情境
❖ 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教学科目吗? ❖ 课程就是四十五分钟的学习吗? ❖ 高考的3+x, x到底是什么课程,学校是怎样
❖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 标而设置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学科的进程安 排。
课堂优质
1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二、当代主要课程理论
❖ (一)活动课程论
❖ 活动课程理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 思想家卢梭。后经杜威得以发扬,杜威的这一课程 理论又称做“经验课程论”或“儿童中心主义课程 论”,此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课堂优质
22
三、课程类型
❖ (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等等。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
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 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 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 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 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 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把课程定义为:
❖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广义课程)。如,中学课程、 小学课程等。
❖ 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如,语文、数学、外语等。
费尼克斯认为“一切的课程内容应该从学术(学问)中引申出来。 或者说,惟有学术(学问)中所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适当内容”。
课堂优质
19
❖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 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 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常常也称为“儿童中心课程” 或“经验课程”。它认为课 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 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 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 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课堂优质
20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使观点与争议经受住证据和推理的检验。
课堂优质
31
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比较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由于具体、
清晰,使人们有所依 从,因而容易为广大 教育实际工作者所接 受
过程模式重视学生的 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