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5.比较诗学风格论.ppt

5.比较诗学风格论.ppt

2、文气说与风格论的差异
“风格”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比较明确的专 门术语,而“文气”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其内涵不确定,外延也漫无边际。
(1)文气混混沌沌,充溢于宇宙,无所不包。
第一,从作家的角度来看,“气”是宇宙万物的 一种物质,可以指生命之元气与精气活力。
例如:《文心雕龙•养气》:“夫耳目鼻口,生之 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 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是 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2、从时间来划分,可以彰显出各个历史阶段所形 成的时代与流派风格。
《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 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 之道,与政通矣。” 《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
【波兰】符•塔达基维齐《西方美学概念史》:“这些 风尚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他们是与 生活中的同样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 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这些风格的变化 时常是急剧的,时常是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 端。” 【法】泰纳《艺术哲学》:“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 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
相反论点: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
章宁复见为人。叶燮与《原诗》使其人其心不然,勉 强造作,而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 欺天下后世。究之阅其全帙,其陋必呈。其人既陋, 其气必苶,安能振其辞乎?
“中国艺术家不关心‘摹仿事物的现象, 也不想按照他的愿望把事物理想地再现出来, 或者照它们应有的样子再现出来,甚至也不想 在事物现象的后面去揭示某种形而上学的‘实 在’,而着意去创造一种具体的形象,把那灌 注于一切现实之中,灌注于人类社会和个人人 格之中的宇宙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出来,使他自 己的人格与宇宙原理相一致,这样,道就可以 通过它表现出来。”【英】H.奥斯本《中国绘 画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最新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PPT课件

最新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PPT课件

❖ 典型论偏重真实,有两个特点: (1)强调严格地摹写现实 (2)要求描写(情节、结构、时间、空间、人物性格) 必须符合逻辑
❖ 亚里斯多德:“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更严肃的,因为诗所 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诗学》)
❖ 贺拉斯:“虚构的目的在引人喜欢,因此必须切近真 实。”“你必须注意到不同年龄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 龄以恰如其分的修饰。”(《诗艺》)
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
一、意境说与典型说
❖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2、情境之人与物境之物 ❖ 3、万取一收与形神虚物 ❖ 4、真情实感与摹写真实 ❖ 5、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典型说与意境说的异同 同:倡导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与境的交融。 异:典型说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 典型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 主观情感的抒发。
也不要把儿童写成个成年人的性格。” ❖ 布瓦洛《诗的艺术》:“写阿伽门农就该写他的骄
蹇与自私;写伊尼就该写他对天神的敬畏之情。” ❖ 黑格尔《美学》:“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
是寻求引人入胜的情景。”“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 就形成情景。”所谓“有定性”是“就它对人的关 系来看”的,即它对人物形象有“实现的推动 力。”“外在环境基本上应该从这种对人的关系来 了解。” ❖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每个典型都是一 个熟识的陌生人。”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真实地再现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 语工,得前人所示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典型说 ❖ 亚里斯多德《诗学》:“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
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 ❖ 贺拉斯《诗艺》:“不要把青年写成个老年的性格,

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课件

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课件

言志与模仿
• 诗言志
•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
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亚里士多德
• 情感的宣泄
一、可比性原则
• (二)系统性原则
• 1、相对文学而言,诗学理论对系统的依 赖性更强,这种思考的连续和意义的逻辑 连接是一个完整意义得以表达的前提。
• 2、一种诗学体系还必须与整个大的文化 系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理解,比如说中 国诗学是由儒家诗学、道家诗学和佛教诗 学所构成,这样,中国诗学实际上与整个 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 想等多种文化因素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6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大规模地涌入比较文学研究领 域,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特征。
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
No Image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 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 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国学者 艾田伯
二、阐发性原则
• 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 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 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 普遍规律。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 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二、阐发性原则
•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建 立起可比性关系。然后,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 论的相互阐发阶段。它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 (一)语言转换原则 •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
撞的时候,实际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 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猜测、选择、接受的机 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 换。

39比较诗学PPT课件

39比较诗学PPT课件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 季羡林: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 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让人不得要领。”
•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
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其内涵会 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 定。
• 比较文学中“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2.比较诗学
定义: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 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 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区别:研究对象的不同(文学实践—各 文明的诗学)
研究范围(文化内部—两种或以上的 文化与文明)
(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把诗学放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 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 越。
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 1、诗学 • “诗学” (Poetics)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
学》,包含“诗”和“技艺”两个方面,现在在 西方泛指文学理论。 •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 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诗经》在汉代又 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 学称为“诗学”。
• 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本特 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 此外,崇高主要有五种来源:庄严伟 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 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 的堂皇卓越;
• 风骨构成因素与崇高相对应的为“志 气”、“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铺辞、结言、捶字”(刘勰并不认 为文采是风骨的构成要素)、“沉吟 铺辞,莫先于骨”。

比较诗学PPT

比较诗学PPT

二、历史类型学研究和阐发研究
(一)历史类型学研究 1、历史类型学的产生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创始人 维谢洛夫斯基提出要在“一系列平行的相似事实” 中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 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继承和 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学说,提出“历史类型学” 研究的观点。
代表人物:叶维廉——文化模子寻根
3、原型与原型批评代表人物:台湾学者黄维梁 Nhomakorabea
1976年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陈鹏翔)首 先提出“阐发研究” 。 “阐发研究”过于强调用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学与 文论的阐发,因而又有不少学者提出“双向阐发” 的问题。 异同比较、文化模子寻根,都是在寻求一种中 西诗学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对方,阐明对方, 同时也实现互证互补。 ——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东西方文论的重新整合、 建构。
二、中西诗学的逻辑起点
从诗学在整个人与世界的体系中来看,诗学是 对具体文艺实践的理论抽象,但它同时又是以哲学 为依托。 哲学→诗学→文学 ↘ ↓ ↙ 世界与人
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存在”;中国哲学的 核心概念则是“道”。它们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各自 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同时也构成了中西诗学的逻 辑起点。
四、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
其一,西方诗学尚形式,中国诗学尚整体。 其二,西方诗学偏重于分析和综合,中国诗学偏重于直 观和体悟。 其三,中西诗学的言意之辨。西方诗学不断陷于困惑和 矛盾之中,并且着力探索诗学体系的建构,而中国诗学则强 调领悟和体验,却无意于理论体系。 西方:向太阳,我向太阳把双手伸出, 我看见苍白的云织成帐幕„„ 我觉得我已经知道真理, 却不知用什么词句把它说出。 ——(俄)吉皮乌斯《无力》 中国:“得意忘言”、“不落言荃”、“言有尽而意 无穷”——“道”是不可言说的。

比较诗学鉴赏论解读33页PPT

比较诗学鉴赏论解读33页PPT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பைடு நூலகம்。——苏联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比较诗学鉴赏论解读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比较诗学双语课件6

比较诗学双语课件6
二、文类学的研究对象: 按组织和结构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学形态来分类。
The most general genres in literature are (in loose chronological order) epic, tragedy,comedy, novel, short story, and creative nonfiction. They can all be in the genres prose or poetry, which shows best how loosely genres are defined. Additionally, a genre such as satire, allegory or pastoral might appear in any of the above, not only as a sub-genre, but as a mixture of genres. Finally, they are defined by the general cultural movement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they were composed. The concept of "genre" has been criticized by Jacques Derrida

Recently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in rhetoric, linguis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have begu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w media and sociocontextual genre theories (like those of Carolyn Miller, Mikhail Bakhtin, and Charles Bazerman). These researchers have expressed concerns abo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raditional genre theory for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since genre theory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to describe written texts, the theory needs to be modified to account for n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PPT精品课件
本词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使用了哪些手法来 描写西湖美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
①视听结合。本词从听觉描写雨打荷叶之 声,从视觉描写碧水彩霞、飞鸟游鱼之景;白 诗从听觉描写黄莺呜叫,从视觉描写春水初涨, 绿杨成阴之景。②动静结合。本词既描写了彩 霞映碧水的静景,又描写了鸟在空中飞、鱼在 水里游的动景;白诗既有对西湖的水、云、杨 树、白沙堤的静态描写,又有黄莺争栖、新燕 啄泥的动态描写。③色彩映衬。本词用红霞与 碧水相映衬,白诗用绿杨与白沙堤相映衬。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要点:特点
要点:情感
要点:内容
①李词婉约细腻,(1分)词人把无言
的深沉的离愁情感寄托在月亮、梧桐等缠
绵的意象上,并且把抽象的愁思化成丝线
可“剪”可“理”,更加具体细腻可感。
(1分)
②朱词则悲壮慷慨,(1分)借夕阳、 江河、大地等壮阔的意象,抒发词人对国 破家散的现实的沉痛之情,语调高昂,感 情激越。(1分)
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①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 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 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 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塑造了一个---的( )的形象。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诗歌风格的比较鉴赏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

2021/3/7
CHENLI
13
西方
柏拉图:“凡是美的人,颜色,图画和雕塑都经过 视觉产生快感,而美的声音,各种音乐,诗文和故 事也产生类似的快感,这是无可辩驳的。美就是有 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文艺对话录》)
托马斯•阿奎那:“通过嗅觉,人欣赏莲花和玫瑰花 的芳香,感觉到这些花本身就可喜。因为我们如果 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 柄。”“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与听觉” (《圣托马斯的哲学文选》)
狄德罗:“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就嗅觉和味觉 来说,就既无美也无丑。”(《美的根源及性质的 哲学的研究》)
黑格尔:“艺术的感性事物之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
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
202无1/3/7关。”(《美学》)CHENLI
14
二、出入说与移情说
(一)“移情说”与“入乎其内” (二)“距离说”与“出于其外” (三)“出”与“入”的矛盾统一 (四) 心物移情与审美感应
孔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荀子:“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 为之文。”
贺拉斯:“寓教于乐”←→“诗歌又传达神谕,指 示人生的道路。”(《诗艺》)
布劳:“是距离把艺术提高到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 范围之外。”“距离提供了审美价值的一个特殊标 准,以区别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社会 的(伦理的)价值。”(《心理距离》)
黑格尔:“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于感性掌握的。它 是诉之于外来的或内部的感觉,诉之于感性的知觉 和想象的,正如我们周围的外在自然,或是我们自 己的内在的情感生活诉之于感性知觉和想象那样。” (《美学》)
2021/3/7
CHENLI
12
(三)言美称味与言味论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 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 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 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比较诗学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第三是综合的比较。
诗学问题不能简单地看做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这只是它的出发点 和归宿,而事实上要考察诗学问题,必须有更广阔恢弘的视野。 跨出文学的领域,在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角度加以考察, 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它内在的面目。要研究文学理论必须同时结合 其他理论,比如哲学、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等科学。
第二是整体的比较。
是指比较体系、形态、精神模式、观念不同等诗学体系的外貌之 比较。第一个不同诗学的体系的外在风貌特征是什么;第二个不 同诗学体系的内在本质是什么,他们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第三 各种诗学理论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是怎样的。
思想体系的比较,是最高层的比较。这也是诗学比较的归宿。西 方诗学的整体性是什么,东方诗学的整体性是什么,让它们进行 对话。中国人重表现,西方人重再现,中国人是用艺术的精神看 科学,而西方人是用科学的精神看艺术;西方人的科学主义精神 比较强,而中国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强,构成了诗学体系中更 高层的差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西比较诗学的萌芽时期(1840-1919) 1、比较意识的确立与中国诗学谱系的转型——王国维 2、现代性诗学的中国视野——裘廷梁、蔡元培 3、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前学科时期(1919-1987) 1、梁宗岱的《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2、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3、朱光潜的《诗论》 4、钱锺书的《谈艺录》、《管锥编》 5、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 (三)中西比较诗学的创立(1987-2000) 1、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 2、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 3、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4、乐黛云及其《世界诗学大辞典》 5、饶芃子的《比较诗学》 6、狄兆俊、张法等人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四)台港中西比较诗学:黄维梁及其“中西互释” (五)海外汉学界的中西比较诗学 1、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 2、施友忠等人的《文心雕龙》研究及西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3、叶维廉及其比较诗学 4、张隆溪、赵毅衡的中西诗学研究
曹顺庆:“中国与西方文,虽然具有完全不同的民族特 色,在不少概念上截然相反,但也有着不少相通之处。这 种相异又相同的状况,恰恰说明了中西文论沟通的可能性 和不可互相取代的独特价值:相同之处愈多,亲和力愈强; 相异之处愈鲜明,互补的价值愈重大。”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
二、比较诗学三方面的比较
第一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中诗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比 较。
中西方诗学往往都有明显的概念范畴的不同。比如西方诗学中比 较常见的概念有悲剧、喜剧、优美、崇高、典型、象征、隐喻、 结构、解构等等,而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概念与西方诗学概念范畴 十分不同,主要概念范畴有赋、比、兴、风骨、心象、气韵、意 境、意象、神采、妙悟等等,与西方的概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 系范围,与西方的概念差别非常大。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是研 究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基础。
•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 中国:道、物等 • 西方:模仿、理念等
•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 中国:兴观群怨等 • 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
• 《易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 陆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 也。” • 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荃。”
• 黑格尔:语言表达心蕴既过又不及。 • 尼采:语言乃为凡庸事物而设,故“开口便俗”。 • 斯宾诺莎:文字乃迷误之源。 • 伽达默尔将语言既作为与人沟通的“桥”又作为交往障碍 的“墙”。 • 解构主义对文字的消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