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 对比研究》读书报告一、课堂篇1. 做读书人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 思维方式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 文化与语言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

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读《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这本书,就像开启了一场奇妙的语言探索之旅。

读到书中对英汉词汇在语义方面的对比时,我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例如,在表示颜色的词汇上,英语中的“blue”除了表示蓝色,还有忧郁的意思,这和汉语中单纯的颜色词在语义丰富度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英语电影,主角说“I'm feeling blue today”,如果单纯按照蓝色来理解就完全不对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英汉词汇语义的复杂性和区别所在。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提到的英汉词汇构词法的对比。

英语的词根、词缀体系非常庞大,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创造出无数的词汇。

像“un -”这个前缀,表示否定,加上“happy”就变成了“unhappy”。

而汉语中虽然也有类似的构词方式,但更多的是通过字词的组合。

像“火车”,“火”和“车”组合起来表示一种依靠火(蒸汽等能量)来驱动的车。

这让我思考语言背后反映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英语的构词似乎更注重逻辑上的添加和否定关系,而汉语更多是形象的组合。

在阅读过程中,也有些疑惑的地方。

关于一些抽象词汇的对比,感觉作者的解释有些深奥。

比如有些哲学概念相关的词汇对比,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不过后来我明白了,可能是因为自己对于哲学知识本身的储备不足,导致理解起来有些费劲,这也让我意识到语言和文化知识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想更加深入透彻地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还需要提升相关的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素养。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词汇之间简单的对比,更是借助词汇这个窗口,去展现英汉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东西。

对了还想说,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也很值得借鉴。

它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进行分析对比,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英汉词汇的各种差异。

在我学习英语以及研究汉语的过程中,都会非常有帮助。

未来无论是在英语学习拓展词汇量方面,还是在向外国人介绍汉语词汇时,我都会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来思考两种语言的碰撞和融合。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这本书啊,就像在语言的奇妙世界里来了一场刺激的冒险。

首先呢,这书就像是一把超级放大镜,把英语和汉语这两种看似熟悉,实则暗藏无数奥秘的语言,放在一块儿仔仔细细地端详。

以前我看英语和汉语,就只是单纯地觉得它们是不同国家的人用来交流的工具呗。

但读完这书才发现,这里面的差别可不仅仅是单词和汉字的不同这么简单。

就说语法这一块吧。

英语那语法就像是一套严丝合缝的精密仪器,各种时态、语态、从句,就像仪器里一个个复杂的小零件,每个都有它特定的位置和功能。

比如说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面还得加个“s”或者“es”,这就像是给这个精密仪器里的某个小齿轮设定了一个特殊的运转规则一样。

而汉语呢,语法就相对灵活得多啦,就像太极拳,讲究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没有那些个复杂的动词变形,一句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行。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里,英语语法像是在走迷宫,每一步都得按照既定的路线来,而汉语语法更像是在大草原上漫步,方向对了就行。

再看看词汇方面。

英语单词那可真是个大家族,词源五花八门,有从拉丁语来的,有从希腊语来的,还有些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演变过来的。

而且啊,一个单词往往有好几个意思,就像一个人有好几张不同的面孔一样。

比如说“set”这个词,它能表示“放置”“一套”“确定”等等好多意思,在不同的语境里就得像个变脸大师一样迅速切换。

汉语的词汇呢,那也是相当丰富,但很多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形意义,感觉就像是一幅幅古老的小画。

而且汉语有很多近义词,虽然意思相近,但每个词的侧重点和使用场景又有点小区别。

这就像是给厨师准备了一堆调料,要根据菜品的不同精确地选用合适的调料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简直像两座不同的宝藏山。

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充满了那种冒险、探索、直接表达的精神。

他们的语言里很多表达都很直白,就像西方的建筑一样,一眼看过去就能大概知道结构。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感悟梁冰英语一班学号:1203613007 在平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随着翻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及老师课堂上不断地指引讲解,对翻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发感受到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翻译好一门语言,如果对其国家的文化和其本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翻译好这门语言的。

语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

读了《英汉对比研究》,除了对连淑能大师的佩服之外,真的是受益匪浅,不只是对翻译而言,对我的整个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顾名思义,该书的着眼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指出了英语、汉语、西方文化、汉语文化的不同,更解释了为何不同,这也是我获益最大的地方。

例如,英语的句子语法注重逻辑性,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西方人的思想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影响,而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所以汉语语法不拘泥于形式,偏重于意会。

除此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中引用许多中外名家的观点和例证,并对其加以对比,使英汉的对比研究不再是单单的罗列,而是对语言的思考。

比如,作者在讲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这一章节时提到,西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英语并不是越“静”越好,也有文体学家认为兜着圈子以“静”代“动”的弱化表达法的滥用反而会使表达显得累赘、缺乏生气;同时,许多学者主张多用活泼的词减少英语的静态倾向。

虽然很多地方在平时会略有体会,但在读了作者的具体清晰的对比罗列讲解以及权威例证之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将主要依照英汉语言文化的具体章节谈一下我读后的所学所获所想,对中西方思维的理解也会穿插其中,相信这也是自己对相关内容的一个重复记忆和思考。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我就像在语言的奇幻世界里经历了一场刺激又有趣的冒险。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就觉得这两种语言像是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生物,偶尔有些相似之处,但更多时候是各有各的古怪脾气。

比如说吧,英语的语法就像个严丝合缝的精密机械,时态、语态、词性变化这些规则,一个都不能乱。

就像在搭建一座积木城堡,每一块积木(单词和语法结构)都得放在正确的位置,不然整个城堡(句子)就摇摇欲坠。

而汉语呢,就相对灵活多了,感觉像是流淌的水,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语法框架,但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有时候语序变一变,句子的重点和感觉就会有些微妙的变化,就像水流到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风景。

从词汇上来说,英语里那些长得像一串密码的单词,有些是从拉丁语、希腊语演变过来的,就像带着古老家族的徽章,每一部分可能都有特定的含义。

而汉语的词汇就像是一幅幅象形画,很多字一看就大概能猜到它和什么有关。

这也导致了英语里有些单词看起来特别复杂难记,汉语里则可能会有一些同音字或者近义词让人头大。

在句子结构方面,英语喜欢把重要的东西先说出来,就像一个急性子的人先把关键的事情告诉你,然后再补充细节。

比如说“She bought a beautiful dress in the shopping mall yesterday.”(她昨天在商场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先把“她买了裙子”这个主要事件讲了,再把时间和地点等细节慢慢道来。

汉语则有时候会先铺垫一些东西,把重要的内容留在后面压轴。

像“昨天,她在商场买了条裙子,可漂亮了。

”这里先把时间等背景说出来,最后才强调裙子的漂亮这个重点。

通过这次对英汉对比的研究,我就像是掌握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秘密通道。

在英语学习上,我感觉自己好像开窍了一点。

以前做翻译的时候,总是很机械地按照单词逐个翻译,现在知道了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习惯差异。

而且,我还发现这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地方也很有趣。

比如说现在汉语里有很多英语的外来词,像“咖啡”“沙发”之类的,英语里也有一些词是受到汉语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

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

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

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

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

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

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

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读《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开启了一场穿梭于两种语言词汇世界的奇妙之旅。

读到关于英汉词汇的语义对比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迷雾中摸索多年后突然被点亮了一盏灯。

我一直知道英汉词汇有语义的不同,但从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的门道。

比如,“龙”这个词在汉语里象征着吉祥、权威等很多正面意义,说到龙,我们会想到中华民族的图腾、故宫龙椅等。

然而,在英语中“dragon”这个词汇往往带有邪恶、凶狠的含义。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西方电影,里面的龙常常是被骑士们讨伐的对象。

这说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意象的词汇却有全然不同的内涵。

如果不了解这些区别,在跨文化交流或者翻译中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特别触动我的还有英汉词汇在构词法方面的对比内容。

我从书里了解到英语的构词更倾向于词缀法、合成法等,一些很长很复杂的单词往往是通过词缀与词根组合出来的。

而汉语的构词中有很多是通过单音节语素组合,比如“火车”就是由“火”和“车”相结合。

对于我这个学习英语多年却总是被单词记忆折磨的人来说,这部分仿佛给了我新的思路。

我想以后我可以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更多地从构词法入手来理解和记忆。

不过呢,在理解一些词汇窄化和宽化的对比时,我还是有些疑惑。

比如说书中提到某个英语单词在特定语境下语义窄化,而汉语对应词汇却保持比较宽泛的语义。

这些概念性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抽象,我想我还需要更多的例句和实际应用场景来消化它。

后来我明白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分析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异,更是在强调背后的文化因素。

词汇就像是文化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历史发展和社会现象。

这让我对语言学习有了新的看法,学习词汇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和表面的语法搭配上,更要深入到文化层面。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只有全方位地对比分析英汉词汇的异同跟它们背后的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无论是在英语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还是其他涉及跨文化交流的情形中。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深刻的感悟。

读到书中开始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结构时,我感觉就像是开启了一场探秘之旅。

英语的词汇有它独特的构词法,像词根、词缀组合,例如“un - ”这个前缀表示否定,加上“happy”就变成了“unhappy”。

而汉语主要依靠字与字的组合构成新的词汇,比如说“火车”,“火”和“车”组合起来表达一种特定的交通工具。

这让我想起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试图用词根词缀去记忆一大串单词,感觉像是掌握了某种密码一样。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对于词汇语义对比的部分。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有许多看似对应的词,但实际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dragon”在英语中被视为一种邪恶、有攻击性的怪兽,但在汉语里,“龙”却是吉祥、强大、尊贵的象征。

这让我明白了在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能简单地根据字面对应。

还让我联想到了文化因素对词汇语义的巨大影响。

英汉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这些差异渗透进了词汇的内涵之中。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词汇空缺现象。

有的事物、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存在很好的描述词汇,但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很难找到精确的对应。

我就觉得作者想表达,这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特点,更是反映出了不同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理解词汇空缺也是一个难点。

从实用性上讲,这对我的英语学习启发很大。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词汇表面上的一一对应,而是要深入去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

后来我还在思考文中提及的一些英语词汇被借入汉语的现象,像“巴士(bus)”“咖啡(coffee)”等,这表明了文化交流对语言的重大影响。

当然,汉语也有很多词被借入英语,像“tofu(豆腐)”。

这些现象让我更加认识到两种语言的动态变化和相互影响。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英汉词汇有了全新的、深入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和交流中必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

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

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

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

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

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

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

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

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相关的书籍之后,我感觉就像是在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之间穿梭了一回,那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趣的“旅行”。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老是觉得那些语法、词汇和表达特别的别扭,就像要把自己强行扭成麻花去适应它。

但是看了英汉对比研究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两种语言背后的逻辑在“捣鬼”呢!比如说吧,汉语就像一幅写意的水墨画,讲究意境和神韵。

我们可以用寥寥几个字就描绘出一个超级有意境的画面,像“枯藤老树昏鸦”,就这么几个词,一幅凄凉的秋景图立马就在脑海里出现了。

而英语呢,更像是一幅写实的油画,一笔一笔地把细节都给勾勒出来。

你看,这就是差别,汉语像是在给你讲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英语则是在详细地描绘这个故事发生的场景、人物的样子,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再说说语序。

汉语的语序那可是相当灵活的,有时候颠来倒去都能说得通,只要语义上逻辑没问题就行。

像“我吃饭了”和“饭我吃了”,都能表达同一个意思。

可是英语就不一样啦,语序就像火车轨道一样,要是乱了那可就“脱轨”了,意思全变了。

这就好比英语里的单词是一群听话的士兵,必须按照规定的顺序排队,不然就会引发混乱。

在词汇方面也特别有意思。

同一个意思,英汉可能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说“龙”,在汉语里那可是吉祥、威严的象征,皇帝都自称“真龙天子”呢。

可是在英语里,“dragon”却往往带有邪恶、凶猛的意味。

这要是不小心弄混了,可就闹大笑话了,说不定还会引起文化上的误会。

通过这次的阅读,我觉得自己好像突然变成了一个“语言侦探”,能够发现两种语言背后隐藏的小秘密。

而且啊,对于英语学习也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觉得那些死记硬背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简直就是折磨人的小怪兽,现在呢,知道了背后的原因,就感觉像是找到了打败小怪兽的秘籍。

原来,英语和汉语虽然有那么多的不同,但也正是这些不同之处才让语言的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我现在就像是掌握了两种语言世界里不同的魔法规则,在这个充满魅力的语言宇宙里玩得不亦乐乎呢!这英汉对比研究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两种语言全新认知的大门,真希望能继续在这个有趣的领域里探索下去。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相关的书籍之后,真的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而且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各种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深着迷的“宝藏”。

以前学英语和汉语的时候,就像是在两个各自独立的轨道上跑步,虽然都在努力前进,但从来没好好想过这两条轨道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各种鲜明的区别。

就拿词汇来说吧。

汉语的词汇那叫一个博大精深,一个字可以有好多意思。

比如说“打”字,能组成“打车”“打酱油”“打电话”,这“打”字在每个词里的意思都不太一样,但咱中国人就是能心领神会。

再看英语呢,“hit”“take”“make”这些词,虽然也有很多搭配,但和汉语比起来,这种一词多义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英语里很多单词感觉像是一个个分工明确的小零件,而汉语的字就像是多功能的小魔方,随便一转就有新花样。

句子结构更是有趣。

英语的句子就像是盖房子,各种从句就像大梁和支柱,必须得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搭建,主谓宾定状补,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如说“This is 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这就是我昨天买的那本书),这个“which I bought yesterday”从句规规矩矩地跟在后面,像是给“book”做了个详细的注释。

可汉语呢,句子有时候就像流水,自由自在地流淌。

我们可以说“我昨天买的书,就是这本。

”或者“我昨天买了本书,就这个。

”没有那么多严格的结构限制,就像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

在语序方面,英汉也像是两个调皮的孩子,各有各的玩法。

英语常常把重要的东西先说出来,比如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的顺序,“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我昨天去了公园)先说去的地方,再说时间。

汉语有时候就反过来,“我昨天去公园了。

”先把时间摆在前面。

这就像两个人讲故事,一个从结尾开始倒叙,一个从开头按部就班地讲。

通过这种对比研究,我突然觉得学习英语和汉语变得更加有趣了。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

2011届民生英语师范3班李真《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摘要】本文就《英汉对比研究》中下篇中西思维方式做出了观后感,其中包括对从十个方面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及中西思维方式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等对翻译课程的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what the author learned after reading the book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rticle consist of ten aspects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how the mode of thinking influence the translating course.【关键词】汉英思维中西对比翻译影响【书籍简介】《英汉对比研究》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

作者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正文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

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本书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办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书对英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异同做了以下分析:(1)现代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汉语词序比较灵活,英语词序相对固定;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2)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

汉语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

(4)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格局。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楼层建筑法”,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直接或间接地粘附在这个句子结构的里外、前后、左右或中间,整个句子成了庞大复杂的“建筑物”。

汉语语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排列的,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汉语通常采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I. Introdu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report is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readi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report will exam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terms of reading habits and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s reading.II. English Reading Culture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reading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pursuit both for personal enjoyment and education.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read from a young age, and many children are taught to read before they even start school. Reading for pleasure is also a common pastime, with many people choosing reading as a way to relax and unwind.III. Chinese Reading CultureIn Chinese culture, reading is also seen as a beneficial activity, but the emphasis is more on edu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Children are taught to read at a young age, and much of their education is based onreading and memorizing classic texts. Adults also value reading, but it is often seen as a means to an end rather than an end in itself. Reading is viewed as a way to gain knowledge and improve oneself.IV.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ReadingAlthough both cultures value reading, there are some key differences in the way it is viewed and practic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reading is seen as a leisure activity, while in China it is more of a formal pursuit. This differ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type of materials people read, with English readers more likely to read fiction and Chinese readers more likely to focus on classical texts.Another difference is in the attitude towards reading for pleasure. While English readers often choose books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and tastes, Chinese readers often select books based on their educational or professional needs. English readers also tend to read for shorter periods of time and at a faster pace than Chinese readers, who may spend hours poring over a text.V.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reading cul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are rooted in cultural attitudes and educational systems.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both cultures share a common appreciation for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recognizing and appreciating these differences, we 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that reading plays in our lives.。

《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3000字》

《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3000字》

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目录一、词类及其应用方面的的差异 (1)(一)动词 (1)(二)名词 (2)(三)冠词 (2)(四)虚词 (2)二、句法方面的差异 (3)(一)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无主句的句子 (3)(二)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3)三、词序方面的差异 (4)(一)英语的修饰语的位置比较灵活 (4)(二)英语采用倒装的办法 (4)(三)英语句常把判断性或结论性的部分放在句子的前面 (4)(四)英语的排列顺序是先轻后重 (5)(五)汉语和汉语都有固定词序 (5)总结 (5)参考文献 (6)一、词类及其应用方面的的差异从词类方面讲,英语和汉语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如英汉语言都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但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如英语中有冠词,汉语则没有。

英语单词的词形会发生变化,而汉语则不会。

另外,词类的差异还反映在词的应用上,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动词汉语动词灵活多变,可单独使用,可连续使用,也可叠用,而英语则不能重叠使用。

此外,英语动词受人称、时态等限制,词形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翻译时须视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

如果在一个汉语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译成英语时,要么使用动词的非谓语形式,要么加连接词使其成为并列成分,要么使动词变成其他形式,如名词、介词短语等,有时也可省略某个动词。

英译汉时则注意把这些句子变为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的句子。

例如:1.秀才谈书;屠户谈猪。

Scholars talk about books, while butchers about pigs.2.Qi Pai一shi's drawings of crabs are exceptionally good.齐白石画螃蟹画得特别好。

3.A successful ban of the use of nuclear weapons must be preced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nuclear weapons.要成功地禁止使里核武器,必须首先销戮核武器。

27 覃汉芳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27 覃汉芳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读书报告姓名:覃汉芳学号:130210104027这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

上篇首先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进行对比分析。

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

下篇首先论述了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四大基本特征,进而挑选了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况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

在绪论里,笔者一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及其复杂,并且强调学者不能以自己的主观随意性去捏造一些语言和文化上的联系,必须要能证明在语言和文化中的本质特征,且经得起反例论证,才能算是某语言或文化特征。

还有就是当代学生应当具备“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上篇英汉语言文化上篇主要是讲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上由于社会和文化因素造就的差异,相关的研究及其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10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比较,包括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和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和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

在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里主要讲述了汉语和英语在形态变化上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首先,解释了汉语和英语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各有各的特点,再引申到如何处理在翻译上遇到的相关现象。

如:汉语没有冠词,在英译汉时可以省略。

刚性指的是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体现在它的句式结构和句子结构上。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结构形式规范,复杂而不流散。

相对而言,汉语的柔性体现在汉语主谓结构复杂,但是主语形式可多样化,甚至可有可无。

所以不受形态形式约束的汉语显得柔性,灵活。

美国翻译家Nida认为,英汉在语言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不同。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读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这本书后,我内心有诸多的感触。

读到书中对英汉词汇语义范围对比的部分时,我感觉特别新奇。

英语中有些单词有着非常广泛的语义范围,而对应的汉语词汇可能需要好几个词来精确表达不同的含义。

例如“make”这个词,在英语里可以组成“make a cake”(做蛋糕)、“make a decision”(做出决定)、“make money”(赚钱)等非常多不同语义组合的词组。

这让我想起在英语学习之初,总是对这种多义性的单词感到头疼,很难精准地把握其在每个句子中的含义。

而汉语呢,就会精确地使用“做、下、赚”等词。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关于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的章节。

英语里的“dragon”与汉语中的“龙”虽然基本指代相同的神话生物,但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往往被视为邪恶和残暴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里,“龙”代表着尊贵、吉祥和力量。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跨文化交流时,仅仅了解词汇的基本意义还远远不够。

我就曾经看过一部国外电影,里面把龙刻画得非常恐怖,与我们心中龙的象征大相径庭,当时还觉得很困惑,读了这本书后才恍然大悟。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书中对于一些词汇词性转换的对比有些许复杂,比如说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模式,有些举例给出的规律好像不是那么具有普遍性。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体系实在是太过庞大和复杂了吧。

后来我明白了语言本来就是灵活多变的,很难用绝对的规律去涵盖所有的词汇现象。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通过对英汉词汇的对比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和中英文化交流。

对了还想说,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解词汇背后深层的文化、语义等差异后,发现曾经那些做错的翻译题或者理解错的英语句子都能从这个角度找到原因了。

这对我未来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启发,以后无论是记忆单词还是进行翻译,我都会更加注重对比英汉两种词汇的差异,不再单纯地死记硬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

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

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

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

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

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

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

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

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

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谓语也复杂多样。

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

此外,汉语句式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

第三章形合与意合本章从造句法方面展开研究。

英语注重形合,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汉语则注重意合,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

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

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

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比如:一不做,二不休(Over shoes, over boots)。

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比如:孤掌难鸣(One man, no man)、玩火自焚(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等。

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如:Harm set, harm get(害人反害己)等。

第四章繁复与简短在这章中,作者基于前面几章所讨论的内容,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长短进行了对比。

总的来说,英语句子要比汉语长的多。

首先,汉语常用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较多。

其次,正如前几章提到的,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很少用关联词,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安排词序,大大限制了汉语单句的长度。

再次,汉语定语修饰语一般要前置,一个词所能承受的修饰词语非常有限。

最后,汉语少用虚词、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句子舒缓。

相反,英语句子长而复杂的原因有:英语常采用各种表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连词、词的形态变化等。

另外,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还有各种并列、附加、修饰成分。

英语还常用先行词“it”及其他预指性代词,把真正的主语或宾语移到后面,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充。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而汉译英时则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变通手段进行灵活处理。

第五章物称与人称本章作者对英汉物称、人称的运用作了对比。

其中,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

主要表现为:第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则多为人称主语。

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在英语句中主语为an idea,而翻译成汉语时,主语却成了“我”。

英语用抽象或无生命的食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无灵主语”和“有灵谓语”,从而使句式带有拟人色彩。

英语还常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而且“it”还被用作先行词、虚义词、强调词等。

第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则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英语的这种不提及行为者的被动式在文学作品、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中运用的较多。

第六章被动与主动本章就英汉主动被动语态的运用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在英语里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主动语态为多。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受施事原因、句法、修辞、文体的影响。

在施事方面,具体的原因有: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而明;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

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

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

适当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表达方法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要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

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就多用意义被动式,比如:They have been neglected these several days. “已经有好几天没人管它们啦”。

其次,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例如:The Harry Potter series of novels have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哈里·波特系列小说已经译成了许多种语言。

”再次,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另外,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最后,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比如:处置式、“为……所”式等。

由于英语常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

英汉互译时,特别要注意句式的转换。

第七章静态与动态这一章作者就英汉叙述特点进行了对比。

其中,英语呈现为静态倾向,汉语则为动态倾向。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为:一、名词化现象。

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情感等概念。

虽然名词化可以使表达比较简洁,但也会使语言抽象,还会减少富有活力和的动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加明显。

二、英语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

大量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

比如:a hard worker—someone who works hard工作勤奋的人。

三、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通常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

四、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

英语常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如:He is at his books.(He is reading books)意思为“他正在读书”。

英语里大量的弱式短语往往削弱或淡化了原来所要表达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语的意义,增强了静态感。

例如:give rise to(arouse)。

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be,它的各种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

除了be 之外,have,become,grow,等也是英语常用的弱式动词。

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汉语的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一、动词连用。

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

连动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二、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

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助动词,置于主要动词的前后,形成动词连用。

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

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来表达动词的意义,呈静态。

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呈动态。

第八章抽象与具体作者借第七章所提及的名词化,引出了对英汉抽象、具体的讨论。

作者认为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汉语则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英语表达抽象化的原因有:首先,英语通常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而名词化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抽象化。

其次,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

再次,抽象词语意义模糊,有利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

另外,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

这些手段主要有:用虚化词缀构词,比如前缀“inter”可以表达“相互”的意思,后缀“ity”可以表示性质、程度等;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

介词作为虚词,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短语或成语。

最后,英语词义内涵广泛,词的用法比较灵活,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英语表达抽象化的重要原因。

对于汉语,由于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也没有形态变化,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具体。

而且,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等)大多来自外语。

例如,“性”译自英语的-ty,-ness,-ce等。

因此,汉语只能采用一些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比如: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二、范畴词可以用来表示行为、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如:complexity复杂性,relativity相对论等。

三、由于在汉语里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