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变矩器的简单介绍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AT液力变矩器系统PPT教学课件

AT液力变矩器系统PPT教学课件
第1页/共43页
第2页/共43页
偶合器的工作过程演示
第3页/共43页
2、偶合器工作原理
原理: 泵轮带动油液
转的力矩MP,油 液带动涡轮转的 力矩MT ,
MP = MT
第4页/共43页
3、液力偶合器的工作过程 转矩传递原理
第5页/共43页
液流的干扰
导环的作用
1-发动机曲轴,2-泵轮,3-涡轮,4、7-涡流, 5、8-环流,6-变速器输入轴,9-发动机转动
第16页/共43页
两种单向离合器结构与原理
第17页/共43页
液 力 变 矩 器 的 工 作 原 理
第18页/共43页
2、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1)工作液的流动:
驱动涡轮的工作液经导轮流回泵轮。 仍有环流和涡流。
第19页/共43页
2)导轮的作用:
(增加涡轮的输出力矩)


无பைடு நூலகம்



第20页/共43页
第40页/共43页
检查液力变矩器的安装情况: 用卡尺和直尺测量液力变矩器安装面至自动变速器壳体正面的距离,应为
17.1mm(以维修手册为准),若距离小于标准值,则应检查是否由于安装不当所致 。
第41页/共43页
第42页/共43页
感谢您的观赏!
第43页/共43页
第29页/共43页
5、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
1)作用 用机械方式直接连接泵轮和
涡轮,将发动机输出动力100 %传给变速器,以提高传动效 率。 2)结构(如右图)
第30页/共43页
3)工作条件
温度:ATF温度正常,达60度以上, 速度:约68-70km/h, 档位:3档或4档,(有些车1、2、3、4档) 制动:无行车制动。

自动挡液力变矩器幻灯片

自动挡液力变矩器幻灯片
油泵——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片泵分为: 定量泵—油泵的排量不变。为保证发动机低速时的正常泵油,以满足自动变速器的工作需要,要求油泵的排量应足够大。但发动机高速时,因泵油量增多,此时的泵油还必须排泄掉,从而造成发动机动力损失。 变量泵—油泵的排量可变。以减少高速运转时的发动机动力损失。其结构特点是:定子不固定,而是绕一个销轴作一定的摆动,以改变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偏心距,从而改变油泵的排量。
液力传动装置——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总结: 液力变矩器的输出转矩可以根据涡轮的转速变化。具体为: 涡轮速度低——涡轮转矩大于泵轮转矩; 涡轮速度等于一设定值——涡轮转矩等于泵轮转矩; 涡轮速度继续升高——由于导轮的单项离合器存在,使得MW=MB ,液力变矩器进入偶合工况。 涡轮速度等于泵轮速度——不传递转矩。 液力变矩器能够改变扭矩的原因是在泵轮和涡轮之间加入了导轮。
液力变矩器的扭矩变化规律
液力传动装置——锁止离合器的结构
1.为什么要有锁止离合器
液力变矩器在偶合区以接近1:1的比例将来自发动机的输入转矩传递至变矩器。但在涡轮和泵轮之间存在着至少4%—5%的转速差。所以变矩器并不是将发动机的动力100%地传给了变速器输入轴,而是有能量损失。 为了防止上述油耗的产生,并降低油耗,当车速大于60KM/H时,锁止离合器会通过机械机构将泵轮与涡轮相连。
液力传动装置——液力变矩器
(二)单向离合器 有滚柱式单向离合器 和 楔块式单向离合器 两种。
液力传动装置——液力变矩器结构
(三)导轮 导轮位于涡轮和泵轮之间。通过单向离合器安装在固定的导轮轴上。涡轮中心的液体流向导轮,被改变方向后流向泵轮。 当液体推动导轮以和泵轮相同方向旋转时,单向离合器允许导轮自由旋转,反之则被锁住不能转动。当导轮静止时,变矩器具有增扭作用;当导轮开始转动时,导轮不再具有增扭作用。 从涡轮回流至泵轮的液体方向取决于泵轮和涡轮之间的转速差,决定变矩器是否能增扭。

车辆动力学液力变矩器.pptx

车辆动力学液力变矩器.pptx

1.静态原始特性模型
λX106 K
10 2.4
2.0 8
1.6 6
1.2 4
0.8
2 0.4
0 0.0 0.0
i0.2
0.4
0.6
传动比 i
η
η
K
1.0
λ
i=nT / nB
0.8 ,D,nB
0.6
M B gBnB2 D5
0.4
M T KM B
0.2
0.0
0.8
1.0
第13页/共26页
四、液力变矩器原始特性模型
TB
(s) (s)
G11(s) G21(s)
G12 G22
(s) (s)
M M
B T
(s) (s)
利用系统 辨识得到
第25页/共2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6页/共26页
2 0.4
η
η
K
1.0
λ
0.8
0.6
0.4
0.2
0 0.0
0.0
0
第9页/共26页 i
0.0
0.2
0.4
0.6
0.8
1.0
三、液力变矩器的原始特性
2. 液力变矩器原始特性的确定方法
nB MB nT MT
,D
i nT nB
K MT MB
B
MB
gnB2 D5
h M TnT M BnB
λX106
8
2001
859.8
785
1574.5 0.39 1.83 0.718
9 2002.5 902.4
603.4
1815 0.30 2.01 0.606

《液力变矩器》课件

《液力变矩器》课件
表示液力变矩器在不同工况下自 动调节性能的参数。
03
液力变矩器的设计
Chapter
设计原则与要求
功能性原则
确保液力变矩器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如传 递扭矩、变速等。
可靠性原则
设计应保证液力变矩器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能够承受各种工况和环境条件。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制造成 本和维护成本。
,形成各零部件的精确形状。
热处理
04 对部分零部件进行热处理,提
高其机械性能。
装配与调试
05 将各零部件组装成完整的液力
变矩器,并进行性能调试。
表面处理
06 对液力变矩器进行涂装、防锈
等表面处理,以提高其耐久性 和外观质量。
关键制造工艺技术
精密铸造技术
用于制造液力变矩器的某些复杂形状的零部 件,如涡轮、导轮等。
液力变矩器的种类与特点
种类
根据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液力变矩 器可分为单级、双级和多级变矩器。
特点
液力变矩器具有优良的自动变速和变 矩能力,能够吸收振动、缓和冲击、 承受过载和防止突然停车等优点。
液力变矩器的应用领域
01
汽车工业
用于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和无级变 速器,实现汽车的平稳起步、加 速和减速。
智能化设计
将传感器和控制系统集成到液 力变矩器中,实现对其工作状
态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
04
液力变矩器的制造工艺
Chapter
制造工艺流程
材料准备
01 根据液力变矩器的设计要求,
准备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如铸 件、锻件、板材等。
毛坯制备
02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液力
变矩器的毛坯。
机械加工

液力变矩器A原理PPT.

液力变矩器A原理PPT.
3.1 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结构
T
B
D
nB
nT
闭锁离合器 单向联轴器
涡轮
泵轮 导轮
3.1 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结构
涡轮 3.2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导轮
nB
T
B
D
泵轮
导轮
nT
入口
导轮 出口
涡轮 出口
涡轮 泵轮 入口 出口
泵轮 入口
驱动
发动机
泵轮
叶片带动液体
叶片迫使液体沿 叶片间流道流动
牵连运动 相对运动
uuBB21
2πRB2nB 2πRB1nB
/ /
60 60
B RB2 B RB1

nB
入口 出口 处相 对速 度
wB2
wB1
q aB2bB2 zB
q aB1bB1zB
LB / t M B
L, M B
入口
出口vB2 uB2 wB2
处绝
对速 度
vB1
u B1
wB1
3.3 液力变矩器叶轮的工作特性
vm
q 2πRb
q F
My
Q(vuy1Ry1 vuy2 Ry2 )
Q(vuB2 RB2 vuT1RT1) 0
3.3 液力变矩器叶轮的工作特性
二、泵轮的工作特性 1.泵轮的作用
1)泵轮旋转时,使液体产生牵连速度和相对速度; 2)作用在泵轮上的转矩,使液体动量矩发生变化; 3)机械能变为液体能,液体能增加。
g 使用自由职业者或短期合同工。出于财务方面的考虑,你可以尝试用两个初级雇员替代一个工资高的雇员,或者用一个工资高的雇员
替代两个初级液雇员体。 的液能,其表现的形式
轮胎美容 2.接电话的礼仪

自动变速器 (2)任务一、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与原理.ppt

自动变速器 (2)任务一、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与原理.ppt

。2020年12月11日星期五2020/12/112020/12/112020/12/11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0年12月2020/12/112020/12/112020/12/1112/11/2020
•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0/12/112020/12/11December 11, 2020
2020/12/11
• E:\2013年课件\液力变矩器(流畅) _320x240_2.00M_h.264.flv
2020/12/11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0/12/112020/12/11Friday, December 11, 2020
2020/12/11
任务一、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与原理 1、液力耦合器 2、液力变矩器
2020/12/11
1、液力耦合器
2020/12/11
1、液力耦合器的组成
1、主动元件的泵轮 2、从动元件的涡轮 3、耦合器外壳
2020/12/11
2020/12/11
2、液力变矩器
1、液力变矩器的作用 2、液力变矩器的结构 3、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2020/12/11
1、液力变矩器的结构 泵轮 :动力输入 导轮:增加扭矩 涡轮:动力输出
2020/12/11
3、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 自动变速箱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自动变速器的核心部件为:液力变矩器
、行星齿轮组、离合器/制动器及其控制 机构(电磁阀、油路),外围设备即为 变速器壳体、传动轴等。我们就从动力 流向为顺序,先从液力变矩器开始说起 。

第2章液力变矩器PPT课件

第2章液力变矩器PPT课件

泵轮与涡轮间的相对转速差减小,油液对涡轮叶片的冲击力及冲击转矩减小,
这将使输出元件产生滑动,直到有足够的循环油液对涡轮产生足够的冲击力
为止。
第12页/共86页

因此,输出转速高时,输出转速赶上输入转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趋势,
但总不会达到输入转速。除非在工作状况反过来(例如在下较长的陡坡)时,
可能会齿轮变速机构变成主动件,飞轮变成从动件,出现涡轮的转速等于或

液压传动主要是利用液体的压力能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一种液体
传动,又称为静力式液体传动;液力传动则是利用液体的动能来传递能量的
一种液体传动,又称为动力式液体传动。
第1页/共86页

两种传动方式在汽车自动变速系统中皆被采用。如液力变矩器中的动
力传递即为液力传递,而控制离合器接合与脱开及控制阀的液压回路,其动
传力盘在受到右侧油压的作用下向左侧移动,即与壳体相连,实现锁止。锁
止时,动力通过变矩器壳体(泵轮)→摩擦传动→传力盘→花键→涡轮,实
质上是机械传动。
第39页/共86页
图2-6 锁止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
第40页/共86页

简单地说,锁止离合器是通过“排出”(降低油压)或“充入”(升高油压)传力盘左侧的油液,
比较耦合器与变矩器,结构上的差别是变矩器有导轮;工作原理上的区别是变矩器在耦合工况前有
增加转矩的作用,而且转速差越大,增矩作用越大,有利于起步等工况。
第32页/共86页
• (2)单向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单向离合器又称为单向啮合器、超越离合器或自由轮离合器,与其他
离合器的区别是,单向离合器无需控制机构,它是依靠单向锁止原理来固定
第46页/共86页

《液力变矩器》幻灯片PPT

《液力变矩器》幻灯片PPT
速行驶加速〔自动适应〕。 〔4〕驱动油泵:油泵都是由变矩器驱动的。 〔5〕负责锁止离合器锁止:实现直接传动。 〔6〕充当发动机飞轮。
五、液力变矩器的清洗与装配
清洗
方法是:
先倒出残留的液压油,再向变矩器内参加2L干净的液压
油,摇动后倒出。如果液压油过脏,可再清洗一遍。也可借助
于专用工具将油抽出换掉。
轮中间的凸块对准后装入,否那么,在装上汽车时会压坏自动
变速器的油泵齿轮。〔要求操作零失误〕
2、能量传递
能量传递路线: 泵轮的机械能 > 涡轮的机械能
油液的动能和压力能增加
泵轮的 机械能
输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量损失
输出 涡轮的 机械能
油液的动能和压力能减小
3、变矩原理
传力路线〔转矩〕:
泵轮转矩 + 导轮转矩 = 涡轮转矩
油液的动能和压力能增加
输入 泵轮转矩
导轮转矩
输出 涡轮转矩
油液的动能和压力能减小
4、液流
涡流:由泵轮到涡轮再到导轮,然后回到泵轮的液流。 环流:沿液力变矩器旋转方向的液流。 螺旋流:实际的液流方向是涡流与环流的合成呈螺旋状。
5、锁止离合器工作原理
锁止离合器别离状态:
5、锁止离合器工作原理
锁止离合器接合状态:
四、液力变矩器的作用
〔1〕起离合器作用。 〔2〕无级变速。 〔3〕低速增加转矩: 用于汽车起步和低
在逆时针方向上 固定导轮可以实现 增矩。
6、扭转减振器:用于缓冲发动机的扭转振动。
二、液力变矩器的分类
目前,汽车使用的液力变矩普遍采用带有锁止离合器三元件三相 单级液力变矩器。
元件数:泵轮、涡轮、导轮的总个数。 级数:涡轮的个数。 相数:工作特性〔工作状态〕的个数。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特性有耦合器特性、变矩器特性、锁止离合器特 性。 液力耦合器只具有耦合器特性,所以为单相的; 最简单的三元件液力变矩器也只有变矩器特性,所以也为单相的; 带有单向离合器的三元件液力变矩器,那么具有变矩器特性和耦合 器特性,所以为二相的; 带有单向离合器和锁止离合器的三元件液力变矩器,那么具有变矩 器特性、耦合器特性和锁止离合器特性,所以称为三相的。

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课件

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课件

液力变矩器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工业应用
液力变矩器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如起重机、 钻机和船舶。它们能够提供平稳的动力输出和较大 的扭矩传递能力。
交通运输应用
在汽车和公共交通领域,液力变矩器被广泛用于自 动变速器。它们能够提供平滑的换挡和舒适的驾驶 体验。
液力变矩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维护
定期更换变矩器油和滤芯,保持液体的清洁和 良好的润滑效果。 检查液力剪切器的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 定期检查和清洁传动系统的冷却器。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1
液力传递
2
液体在变矩器内形成液力耦合,将动力
从发动机传递到车辆传动系统,实现平
稳的动力输出。3涡轮动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泵轮会将流体推 向涡轮,使涡轮转动,并将动能传递到 车辆传动系统。
换挡控制
通过导向叶片的控制,能够调整变矩器 的传递比例,实现自动换挡和适应不同 行驶条件的功能。
故障排除
换挡不畅或无法换挡时,检查变矩器液位和油 的质量。 异常噪音或振动时,检查液力剪切器的状态。 若发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技术支持。
总结和展望
液力变矩器作为一种高效的动力传递装置,在工业和交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 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液力变矩器将会越来越智能化和环保化。
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课件
液力变矩器的定义和作用
液力变矩器是一种利用液体传递力矩的装置,主要用于传输发动机的动力到车辆的传动系统。它通过液体的黏 性特性,实现了自动换挡和平滑加速的功能。
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件
液力变矩器由泵轮、涡轮、导向叶片和液力剪切器组成。泵轮和涡轮通过流体的动能转化力矩,导向叶片用于 控制液体的流动方向,而液力剪切器则可有效调节变矩器的传动特性。

液力变矩器结构与原理课件

液力变矩器结构与原理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电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液力变矩器也面临着电动化与智能 化的挑战。需要与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相匹配,同时也需 要融入智能化的控制策略。
液力变矩器的新型技术与挑战
新型材料
为了提高液力变矩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新型材料如高强度合金、陶瓷等被引入到液力变矩器的制造中。
先进制造技术
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如3D打印、精密铸造等,能够提高液力变矩器的制造精度和效率,降低成本。
扭矩调节
通过调节液力变矩器内部 的液体流量和叶片角度, 可以实现扭矩的调节。
液力变矩器的效率与特性
效率定义 效率影响因素
特性曲线 高效区域
液力变矩器的效率是指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反映了液力 变矩器的能量转换效率。
液力变矩器的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液体黏性、叶片角度 、转速比等。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曲线描述了其输入输出扭矩、转速比和效率 之间的关系,为液力变矩器的选型和匹配提供依据。
在特性曲线上存在高效区域,液力变矩器在该区域内工作时效 率较高,应优先考虑工作在该区域。
04 液力变矩器的应用与发展
液力变矩器在自动变速器中的应用
自动变速核心
液力变矩器是自动变速器中的核 心部件,通过液体的动量传递来 实现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无级
变速。
平稳性与效率
液力变矩器能够吸收发动机的扭 矩振动,提供平稳的输出。同时 ,其内部叶轮的设计也影响着变
03
设计与优化
泵轮的设计需要考虑与涡轮的匹配,以实现高效的扭矩传递和变矩效果
,同时泵轮的叶片形状、数量和角度等参数也需要经过优化,以减少液
压损失和提高效率。
涡轮
结构组成
涡轮是液力变矩器的输出元件,由涡轮轴、径向叶片和轮毂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f i
h
K
lB
评价指标:
K
①最高效率值:h m a x
②高效区范围速比比值:dh i2 /i01
h lB
i
一、液力变矩器的性能
3.透穿性能 指液力变矩器涡轮轴上转矩转速变化时,泵轮轴上转矩转速 相应变化的能力。
lB f i
评价指标:
h
K
lB
K
h
透穿性系数: T
K=1
0
lB i
一、液力变矩器的性能
TⅡ
BTⅠ
DⅡTⅡ
B
TDⅢⅡ
TⅢ
DⅠ
DⅠ
TⅠ
TⅡ
BTⅠ
DTⅡⅡ
B
TⅢDⅡ
TⅢ
MB
i=0
i=1
i=0~1.0
i=1
O
O
nB nB O
nB
O
nB
T 1.6
T0.9~1.2
一、液力变矩器的性能
容能性能
指在不同工况下,液力变矩器泵轮轴所能吸收功率的能力。 lP B=rg n P B B 3D 5=9 5 4 9 r M g B n B 2D 5=9 l5 4 B 9
lB f i
三、液力变矩器分类
D
D B
T
K lB 10(6 min2/r2 m)
15.0 3.0
10.0 2.0
5.0 1.0
lB K
h (%)
h
80
60
T D
B
40
nD 0
MD
20
0
1.0
2.0
3.0
4.0 i
nT
MT
MB qv R v R uB2 B2nB uTM2B T2
评价指标: 最高效率工况: l B *
二、评价液力变矩器的参数
起 动 工 况:K 0 , l B 0
K0
K
lB lB0
i , 最高效率工况: *
h m ax ,
l
* B
hmax
h
1.0
K1
0.8
0.6
lB*
lBM
0.4
高 效 区 工 况 :K 1 , d η
偶 合 器 工 况 :i M , l B M
一般与单向联轴器配合使用 可实现拖车起动发动机及下长坡时利用发动机制动
三、液力变矩器分类
4.按刚性连接的涡轮数目分类
级:刚性连接在一起的涡轮数目。
D
D TⅠ
BTⅠ
TⅡ
B
TⅡ
DⅠ
DⅠ
TⅡ
TⅠ
DⅡTⅡ
TⅠ
DⅡ
B
B
TⅠ TⅠ
B B
D TⅡ D TⅡ
(a) (a)
二级液力变矩(b(b) ) 器
DⅠ
DⅠ
TⅠ
(负荷特性、容能性能)
一、液力变矩器的性能
1.变矩性能 指液力变矩器在一定范围内,按一定规律无级地改变由泵 轮轴传至涡轮轴的转矩值的能力。
K f i
h
K
lB
K
评价指标:
①起动变矩比:K 0
②偶合器工况点速比:iM
0
h lB
i
一、液力变矩器的性能
2.经济性能 指液力变矩器在传递能量过程中的效率。
第二章 液力变矩器
§2-1 液力变矩器结构和工作过程 §2-2 液力变矩器泵轮、涡轮和导轮的工作特性 §2-3 液力变矩器的变矩原理和自动适应性 §2-4 液力变矩器中的能量平衡和损失 §2-5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2-6 液力变矩器性能、分类与评价
一、液力变矩器的性能
液力变矩器的三项基本性能: 变矩性能 经济性能 透穿性能
透 穿 度 :T
0.2
i1 i* iM
0.0
0.0
0.2
0.4
i
0.6
0.8
1.0
评价指标体系(10参数)
三、液力变矩器分类
正转 不可调
液力变矩器 反转 可调
单级
单相
向 心 涡 轮
二级
二相
轴 流 涡 轮
三级
三相
离 心 涡 轮
调调双 节节泵 导泵轮 轮轮 叶叶 片片 角角
三、液力变矩器分类
1. 按涡轮相对泵轮的转动方向分类
40 16 12
20 8 4 0
i
h (%)
D
D B
T
15.0 3.0 10.0 2.0
h
80
60
lB
40
5.0 1.0
K
20
0
1.0
2.0
3.0
4.0 i
T D
B
D
T
B
nD 0
MD
nT
MT
nT
MT
nB
MB
nD 0
MD
nB
MB
MT MBMD MT MDMB
正转(B-T-D型)及反转(B-D-T型)液力变矩器
T D
B
T D
B
nD 0
MD
nT
MT
nB
MB
正转变矩器B-T-D
nT
MT
nD 0
MD
nB
MB
反转变矩器B-D-T
三、液力变矩器分类
K 3.0
2.0
T
B
D
1.0
0
0.2
(a)
K lB 10(6 min2/r2 m)
h(%)
glB 104
h glB K
0.4 0.6 0.8 (b)
80 28
60 24 20
三、液力变矩器分类
闭锁式液力变矩器
C
T
B
D
M
C1 C2
K Kh
2.0
T
B
D M
1.5 lB 106(min2/ r2 m) lB
0.2 1.0 0.1 0.5
1
21
(a)
2 (b)
O 0.2 0.4 0.6 0.8 (c)
h (%) 80 60 40 20
i
良好路面、高挡行驶时使用
闭锁后状态有何不同?
0.2
0
O
0.2 0.4 0.6 0.8 i
O 0.2 0.4 0.6 0.8 1.0 i
(b)
(c)
M B qv u B 2 R B 2 v u B 1 R B 1
不同形式涡轮的液力变矩器
三、液力变矩器分类
3. 按能否实现闭锁工况分类
C
T
B
D
M
1
2
T
B
D
M
1
2
非闭锁式液力变矩器
闭锁式液力变矩器
O
i=0 i=0.2 i=0.4 i=0.6 i=0.8 i=1.0
n PB
一、液力变矩器的性能
3.透穿性能
lB lB= f (i)
lB lB= f (i)
lB lB= f (i)
lB lB= f (i)
i
i
O
1.0
正透穿
O
1.0
负透穿
i
i
O
1.0
混合透穿
O
1.0
不透穿
MB
MB
i=0
MB
i=1
i=0
qRB 22BRT 22TqR AB B2 2ctgB2R AT T2 2ctgT2
B-D-T型冲击损失较大,传动效率较低 B-D-T型可用于解决双流传动的功率反传问题
D
T
B
nT
MT
nD 0
MD
nB
MB
三、液力变矩器分类
2. 按涡轮形式分类
T
B
D
D
T
B
T
D
B
向心涡轮变矩器 离心涡轮变矩器
轴流涡轮变矩器
3.透穿性能 可分为:正透穿、负透穿(反透穿)、不透穿和混合透穿。
lB lB0
O
正透穿 1
不透穿 4 负透2 穿
透穿性系数: T λ B 0
lBM
λBM
T > 1 正透穿
混3 合透穿
T < 1 负透穿
i
iM
T =1 不透穿
一、液力变矩器的性能
负荷特性与负荷抛物线
MB
l M BB gD 5nB 2cnB 2
三、液力变矩器分类
流量不同
效率不同 容能不同 空损不同
RB 2 RB 2 RB 2
T
B
D
(1)
q
T
D
B
T D
B
(2)
(3)
(a)
3
2 1
fT RT2/RT1
fT0.55~0.65 fT0.90~1.10
K 5.0
h 4.0
h 1.0
0.8
fT1.20~1.50
3
1
3.0
0.6
2
2.0
0.4
K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