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

合集下载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 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 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 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 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 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 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 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
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


价值观念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 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 了他们超乎 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 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 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 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 三种人思想比较 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 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 宣嚣 ,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 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 的好奇 心。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 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 种审美的眼 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 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 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 的贡献,但正如 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 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 普朗 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 照。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0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0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03、自然辩证法内容体系: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科学技术活动方法;⑷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⑸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与特征、创新型国家建设。

0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近代自然哲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自然科学基础:哥白尼革命、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伽里略自由落体实验、哈维血液循环理论、波义尔元素说等,这一时期力学成为主导学科,分析方法成为主要方法。

前提与基础:⑴人与自然两分;⑵自然的数学设计;⑶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⑷自然与机器的类比。

主要观点:⑴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⑵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⑶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⑷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⑸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⑹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 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 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 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 会的决定力量。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 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 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 评价。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 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 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 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 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825年以来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二者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然而,作为一种以解放人类劳动和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并阐述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理论解读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且对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体现。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力不断提高,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关键,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关系向着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方向变革。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动了社会意识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的意义科学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社会中的更好实践。

首先,科学技术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强大的理论解释能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宽了人们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认识,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解读和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伦理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伦理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伦理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探讨了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变革。

科学技术与伦理是两个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密不可分的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伦理之间的关系,阐述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并探索如何建立科学技术伦理体系以指导科技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伦理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科技发展不仅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还要符合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遵循科学伦理原则,实现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科学技术伦理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应该剥夺人的尊严和权利。

科技发展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关注人的健康、安全和幸福。

2. 社会公正:科技发展应该符合社会公正原则,不能加剧贫富差距,不能剥夺弱势群体的权益,要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3. 可持续发展:科技发展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不应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不应该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护地球家园,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以免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1. 生命伦理问题: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和延长寿命,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克隆技术的发展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关注生命的尊严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

2. 隐私权保护: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信息更容易被获取和利用。

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隐私权受到了威胁。

科技发展应该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权,防止滥用个人信息。

3. 社会道德问题: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

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关注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不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课件

• 4.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 科学抽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 是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 关键环节,它表现在科学术语、科学符号 与思想模型的使用中。
• 科学思维的形式主要有:
• 1.概念思维与形象思维。概念思维是通过概 念、判断和推理来运行的;形象思维是通 过意象、联想和想像而运作的。
• (2)科学事实与科学概念相互循环—科学事 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同时科学事实 必须通过科学概念的描述才能成立。
• (3)现代科学讨论的科学事实并非全由感 觉器官发现,存在着理论预见在先,感官 感知在后的情况。
•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征
• (1)个别性。科学事实必须是单称陈述或 命题
• (2)重复性。可重复检验,这是最根本的 特点


• 第二节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在我们 的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至 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 样吸引着我们,我们可以在专心从事这项 事业中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 一、科学的本质
• 1、什么是科学
• 科学研究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 观察不仅要注意预期现象的出现,而且要 留心意外的事件。科学史上有时意外观察 到的事件可能导致科学发现。
• 观察渗透理论。科学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 感性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进行的,因此观察与实验须坚持客观性 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科学的观察是主体―仪器―客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在微观领域中原则上不可能排除 仪器干扰,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仍然是必 须坚持的原则。
•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价值观 • (1)科学精神、科学思想 • 科学精神主要是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
这样一种新的自然观,是复活了古 希腊赫拉克利特所提倡的“万物皆流动” 的思想,所以称之为“辩证法的自然 观”。 物理学家们不断在自然界本身的强 制下,经历种种曲折,才摸索着走上了 恩格斯、列宁早已预言过的道路。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 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 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 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 用的方法。”我们应站在当代 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以发展 的眼光、与时俱进的精神,深 入而全面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绝对真理,但它是我 们这个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
日 语 班
技马 术克 的思 基主 本义 观关 点于 科 学
08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 但又超越了19世纪,依然是我们这个 时代的真理。真理只能发展而不能被 推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 深化的;同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 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有些基本观点已 经成为常识性的观点, 像物质统一性、能动 反映论、历史决定论 以及矛盾论等。
对这些基本观点,应结合当 代实践的新经验、当代科学的新 成果阐释出新内容,显示出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
恩格斯曾说过:“自然界是辩证法 的试金石”,而辩证法的自然观的正确 性借助于物理学者们的盲目的实践得到 证明。 以现代物理学成就作为基础而形成 的新自然观,可以说就取代了力学自然 观。新的自然观,不再把整个自然界看 成是混一的,而是存在着小自基本粒子、 原子、分子,大到太阳系、星云这样一 系列不同质的“层次”;在各个层次中 都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所支配着。

第二节 第一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观的内容与特征

第二节 第一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观的内容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观的内容与特征
-:
.
本节要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
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1
新中国建立之初,工
20世纪80年代,我国
农业停留在自然经济
科学技术工作面临着
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 体系。
.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 飞速发展、知识经济 初现端倪,我国经济 与社会的发展,为江 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 实基础。
3
.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1
毛泽东将马克
邓小平改革开
江泽民提出了
思、恩格斯的
放新时期,突
“科学技术是
科学技术思想
出向现代科学
先进生产力的
毛泽东非常认同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认为不搞科技革命,生产 力无法提高。
毛泽东科技观的内容之二:
毛泽东在领导科技工作中,始终把培养和尊重科技人才放在首位
.
邓小平科技观的内容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火炬计划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技对于社会劳动生产力诸要素强烈的渗透和辐射作用。
胡锦涛提出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胡锦涛科技观的内容之三:
胡锦涛提出要重视科技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 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 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个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民族进步的灵魂, 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我国用近50亿吨的自然资源创造了 . 万亿 万亿美 我国用近 亿吨的自然资源创造了1.6万亿美 元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而日本只用 亿吨 ),而日本只用 元的 (国内生产总值),而日本只用20亿 万亿美元 却创造出5万亿美元;不到50年 韩国人均GDP 却创造出 万亿美元;不到 年,韩国人均 美元跃升至 万多美元。 由87美元跃升至 .4万多美元。靠的是技术进步 美元跃升至1. 万多美元 和创新。 和创新。 • 中央提出,未来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走中国 中央提出,未来15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 要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 要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 缩小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步伐, 缩小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步伐, 实行科教新国战略。 实行科教新国战略。
接着
回顾了20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回顾了20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20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江泽民谈到: 20世纪里, 江泽民谈到:在20世纪里,科学技术取得了 世纪里 前所未有的进展。 前所未有的进展。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 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后
强调了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是创新。 强调了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是创新。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讲过: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讲过:人 就讲过 民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 民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 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 革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十分 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们高瞻远瞩的主 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 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 年规划,并且领导发展了原子能等新技术 领导发展了原子能等新技术。 年规划,并且领导发展了原子能等新技术。 同时,他们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对科 同时, 学技术的重要性做了多方面的论述。 学技术的重要性做了多方面的论述。

(完整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

(完整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2科学的分类思想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4科学技术与生产力5科学技术与生产动因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7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8技术的异化1 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 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 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般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的科学家就得到更多的 机会去获得进一步的成绩和报酬,相反却使未能 获得有利条件者越来越贫乏,对获奖者来说,“马 太效应”从荣誉、人力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揭示了 存在于奖励系统中的优势累积效应。
• (2)光环效应
• 在科研论文中,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 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 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非常可见的 科学家的工作,这些科学家最初作出了 重要发现,以后他们的工作也被频频引 证,而被引证的程度可部分地表明一位 科学家的“可见性”。科尔兄弟称之 为“光环效应”。
• 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M.波拉尼就探讨过科学共同体的某些问题。
•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 用,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 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 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
•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T.S.库恩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科学共同体更加引 起科学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 • 。按库恩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的“范式” (paradigm)。
5、科学共同体的效应分析
• (1)马太效应
• 默顿以《马太福音》中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 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来 命名”马太效应”。
其含义为:凡是在事业早期即表现出有发展前途的科 学家在从事研究的训练和设备上都被给予较好的 机会,而只要其能力不低于其他科学家,其终将在 个人成就和获得报酬上遥遥领先,能否获得有利 条件和设备往往关系到成就的质量,进而关系到 报酬的多少,而报酬反过来又能化为用以从事进 一步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 角色分配、角色磨擦、角色保持 • 著名科学家会有更多角色要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 • P1→TT→EE→P2。 科学从问题 (P1) 开始,经过试探性 理论 (TT) ,又经过批判性检验、 排除错误 (EE) ,进而提出新的问 题 (P2)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 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 却否认了科学知识继承和积累.
•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科学 革命模式: •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 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 学……。 • 库恩的“范式”一般指科学家集 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 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 法等。 • 片面地夸大了非理性因素。 •
•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 究 • 1.技术自主论 • 2.社会建构论
•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 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 发展的直接动力 •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
(2) 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 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3) 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 的知识体系。 (4) 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武器和工具。
(5) 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 社会现象。
• “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方法、知识、信仰、 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本质和特 征”。 • 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建制。 • 一种方法。
• 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 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 • 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 势力之一。 • 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 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
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 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 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 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页Biblioteka 技术含义的演变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 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 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 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 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报 告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这四项任务中,前三项任务的完成都与“推动科学技术进 步,实现经济转型”紧密相关。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 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 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一,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科学技术的应用, 使得劳动生产方式从手工化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信息化和智能化。所有这些不仅大大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 效应器官,而且还大大延伸了人的思维器官,使人类摆脱繁 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 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转型;变革了生产关系, 增进了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发 展的新阶段;产生了异化现象,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 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正反两个方 面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
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 工艺。
对技术下一个明确定义是很难做到 的。技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但最 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最熟视无睹的东西。
人类借以改造与
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 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 物质装置、技艺与知 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至理
致用
特征比较
科学的特点
技术的本质特征
客观真理性; 普遍性; 系统性; 逻辑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有益性与有害性; 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无价值判断
有价值判断
成果比较
成果指称 成果形式 成果性质 成果效益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科 学
发现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与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与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与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指导性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理论,对于科学与技术的态度与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繁荣。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次,马克思主义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应该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与道德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道德原则相统一,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道德规范。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不断强化道德约束,确保科学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避免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最后,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技术的进步应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和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驱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科学技术与道德的统一,主张科学技术应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阶级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在指导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精髓和要义,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加强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技术科学:将基础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得中间 环节;其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技术水平。
工程科学:其发展得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 得水平。
基础科学得发展,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 科。
自然科学得活动结构
科学得活动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目得在于分析事物得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经 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有超 过背景知识得内容。
自然科学得知识构成
1、科学事实 2、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 3、科、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组 成得三足鼎立结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共同得理论基础,其 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科学水平。
1、自然科学得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得社
会历史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得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得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得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新问题
库恩得科学范式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革命 新得常规科学
新得危机
拉卡托斯得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得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 新得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2、技术得发展模式 技术体系更替模式: 蒸汽时代技术体系——电力时代技术体系 ——微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社会中所有技术类型按照一定技术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技术得本质与结构
1、科学得本质与结构 在12世纪时才有科学得定义,科学被瞧成一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我们党的第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我们党的第 的我们党的 三代领导人,以邓小平的“ 三代领导人,以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思想为指导, 第一生产力”思想为指导,站在新的高 审时度势, 度,审时度势,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等问 题作了一系列的论述。1995年 题作了一系列的论述。1995年5月6日, 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 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速 科技进步的决定》 首次提出 提出“ 科技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坚定不 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 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 导集体对马克思科学技术理论的进一步 继承与发展。 继承与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 和人才强国战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 和人才强国战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 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次科技革命都极 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使经济建 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 质的轨道上来。 质的轨道上来。 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③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④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 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 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实 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 ⑥是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 要求。 要求。 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⑦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其次
阐明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特点。 阐明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特点。
江泽民谈到: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江泽民谈到: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 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 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在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 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 这一趋势的主要特点: 这一趋势的主要特点: 一、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 术革命来势迅猛, 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越来越快, 越来越快,高新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 增加。 增加。 二、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 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 经济的交流合作全球化。 经济的交流合作全球化。 三、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 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 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 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 增长。 增长。 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 四、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愈 益突出。这是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 益突出。这是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科学技术理 论的继承和发展, 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我们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江泽民 我们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 指出:当今世界, 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 进,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 越大,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越大,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 争日趋激烈。 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 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 决定着一个国家、 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 进程。 进程。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个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民族进步的灵魂, 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我国用近50亿吨的自然资源创造了 . 万亿 万亿美 我国用近 亿吨的自然资源创造了1.6万亿美 元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而日本只用 亿吨 ),而日本只用 元的 (国内生产总值),而日本只用20亿 万亿美元 却创造出5万亿美元;不到50年 韩国人均GDP 却创造出 万亿美元;不到 年,韩国人均 美元跃升至 万多美元。 由87美元跃升至 .4万多美元。靠的是技术进步 美元跃升至1. 万多美元 和创新。 和创新。 • 中央提出,未来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走中国 中央提出,未来15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 要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 要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 缩小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步伐, 缩小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步伐, 实行科教新国战略。 实行科教新国战略。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讨论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 本观点,结合我国实际, 本观点,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
• ①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 发展的革命力量。 发展的革命力量。 • ②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改造自然的强 大力量。 大力量。 • ③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④马克思对科技基础的高度关注和深入 研究。 研究。
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世界范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 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背景下, 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背景下,邓 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高瞻远瞩,科学地总结了战后, 高瞻远瞩,科学地总结了战后,尤 其是20世纪70 80年代世界经济发 20世纪70、 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发 展的新趋势, 展的新趋势,及时地把握了时代的 脉搏,并联系我国的现实, 脉搏,并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 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对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作了极其重 要的发展。 要的发展。
一百多年以前, 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 资本论》 断,在《资本论》及有关著作中 进行了光辉的论述, 进行了光辉的论述,成为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义经济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间里 60年的时间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间里,马 克思的科学技术理论 科学技术理论在新中国得 克思的科学技术理论在新中国得 到了继承和发展, 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经济的 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 论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 论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 进作用。 进作用。
接着
回顾了20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回顾了20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20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江泽民谈到: 20世纪里, 江泽民谈到:在20世纪里,科学技术取得了 世纪里 前所未有的进展。 前所未有的进展。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 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后
强调了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是创新。 强调了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是创新。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讲过: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讲过:人 就讲过 民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 民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 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 革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十分 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们高瞻远瞩的主 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 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 年规划,并且领导发展了原子能等新技术 领导发展了原子能等新技术。 年规划,并且领导发展了原子能等新技术。 同时,他们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对科 同时, 学技术的重要性做了多方面的论述。 学技术的重要性做了多方面的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