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不扶”的深度思考
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通用22篇)
![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通用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a8a3b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b.png)
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通用22篇)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尤其作为作文里的重要分类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
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篇1“扶不扶”这个社会问题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然而这问题已经是从06年便开始困扰着大家。
好心人扶起老人,不料被老人反咬一口成为了推到老人的罪魁祸首。
这简直是千年冤案,让大家人心惶惶。
好心一点的人呢便也是想尽办法证明不是自己推到的老人再扶起老人,比如找路人作证等等。
而还有一些人呢,为了不引火上身,果断忽略了倒地的老人。
现在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大家“扶不扶”的问题了,连网络上都以此事来开玩笑。
比如:一个年轻小伙看着摔倒在地上的老人,年轻小伙走过去,问老人,“老人家,我每个月工资不到2000可以扶你么?”老人一脸深情的说:“小伙子,你走吧,我再等下一个人。
”网络上都在讽刺着这扶不扶的恶劣现象,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所作为?这个世界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家园,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和平共处不是么?想象一下,你在街上看到老人摔倒你不愿去扶起,倘若有一天,你的父母摔倒在地,你难道不希望别人会扶起他们?我们都应该将心比心,你今天扶起一位老人说不定改天就会有别人扶起你的父母。
而老人们也不再诬陷好心人,这世界将会多美好?社会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来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篇2六年级要组织一场辩论赛,主题是如今最热门的话题:“假如一个老人倒在地上,你是扶还是不扶?”要求一个班级选两个同学参加辩论赛。
六(3)班的班长凌清竹和语文课代表连影一起被老师和全班同学推举出来,他们将和六(4)班同学组队。
抽签的时候,他们抽到了反方:“不该扶”。
如期而至的辩论赛进行得十分激烈,伴随着主持老师的一声“结束”,反方队员的亲友团欢呼起来——反方胜了。
扶不扶老人的人性道德思考
![扶不扶老人的人性道德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e35b20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e.png)
扶不扶老人的人性道德思考一、社会道德建设需重视(一)道德沦丧令人心寒倒地老人事件随着马年春晚的放大,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但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社会共识。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这已成了一个道德标志,将检测我们的道德向上还是向下。
扶不扶倒地老人,已到了道德的拐点,要让道德的拐点积极向上,我们不能站着观望,而是要行动起来。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公民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热论。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
材料中的老人摔倒是否上前扶就关乎社会公德这个话题。
作为社会人,我们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这个社会,无论是谁在生活中难免都会碰到困难,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
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支持和帮助别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而见到老人摔倒是否向上扶起来应该算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个义务。
(二)社会公德建设需提高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一个社会问题,因为紧贴现实生活,广受观众们的喜爱。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结尾的一番话因为传递正能量,赢得了人们的掌声。
2014年2月4日,正月初五,山东烟台交警支队第一大队的民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倒了,必须得扶!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论坛,其中的一个帖子,题目是:有感于老人摔倒扶与不扶,我看了很多评论,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是绝大多数都不会上前去扶,因为那些“绕道”而行的人确有“难言之隐”。
他们担心自己的义举会被所帮助的人陷害——“你必定是撞人者,或者和他们是一伙的,否则你为什么要救呢?”再想到这个社会的世风,扶还会被别人污蔑,有时候甚至会落到赔医药费的地步,所以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大多数人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这个帖子可以反映出很多人性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人们本是性善的,只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相关法律、相关制度去保障人民做好事。
扶不扶思想汇报
![扶不扶思想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3185d7e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a.png)
扶不扶思想汇报扶不扶,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价值判断。
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道德观、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扶,是指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关怀和帮助。
不扶,就是指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袖手旁观,没有给予任何援助。
在这个题目中,其实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们应该选择扶而不是不扶。
首先,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当我们看到别人处于困境时,我们应该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关怀和帮助。
不仅是因为这是我们的义务所在,更是因为我们曾经、现在或将来也可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帮助是基本的人际关系原则,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其次,扶他人也是实施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
人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追求人类的福祉。
扶他人就是在践行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不过,“扶不扶”也许并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困境,需要考虑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例如,在遭遇骗子、流氓等不法分子时,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安全和保护为前提,谨慎决策,不盲目扶。
总之,扶不扶是一个关于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主动扶助他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扶不扶小品的教育意义
![扶不扶小品的教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10b18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8.png)
扶不扶小品的教育意义
小品《扶不扶》的教育意义有以下几点:
1.传递正能量:小品中主人公在遇到老人摔倒的情况时,毫不犹豫地去扶老人,展现出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
这种正能量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时,勇敢地伸出援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呼唤社会公德:小品中反映了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老人摔倒后,一些人选择漠视或拍照取乐,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通过小品,呼唤人们关注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强调家庭教育:小品中主人公的行为举止体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母教导他要勇于承担责任、关心他人。
这种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4.提倡尊重和关爱老人:小品中主人公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和支持。
5.推动社会和谐:小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道德问题具有普遍性,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宣传和教育,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扶不扶》这个小品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态度传达了正能量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小品扶不扶观后感
![小品扶不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5ee099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2.png)
《小品扶不扶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台名为《小品扶不扶》的舞台剧,这是一出让人回味无穷、发人深思的演出。
通过喜剧的方式,剧中反映了当今社会中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和问题。
整个剧目以小品形式呈现,既有笑料和幽默,又有反思和警示。
剧中的人物形象如同生活中的普通人,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共鸣。
他们身上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想象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真的存在,而且可能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剧中的扶不扶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遭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我们却常常纠结于要不要伸出援助之手。
剧中的情节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是我在公交车上遇到的情景。
一位老人上车后摔倒了,其他乘客担心惹麻烦或者不好意思,纷纷选择不去扶他。
当时的我感到非常沮丧,我们的社会怎么变得如此冷漠呢?《小品扶不扶》正是呈现了人们在扶助他人时所面临的困境和矛盾。
剧中有一个小品《扶不扶》让我特别深刻。
在小品中,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个老人摔倒在地,犹豫了一下后还是选择伸出援助之手。
但是,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很多人都误解了他的意图,甚至还有人嘲笑他的善良。
这个小品让我更加明白,扶助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扰和阻碍。
观看这台舞台剧之后,我深深地思考了如何改变这种扶不扶的现象。
扶人并非一种义务,但是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有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基本素质。
社会不应该让我们对扶助他人充满了顾虑和犹豫,而应该是以鼓励和支持为态度。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扶助行为的宣传和奖励,让更多人看到扶助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此外,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时,应该注重培养其关心他人,尊重帮助他人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善待他人,乐于助人。
观看《小品扶不扶》让我思考了很多,也对当今社会中扶助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面对困境和犹豫时,我们应该勇敢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人提供帮助。
关于“扶不扶”的深度思考
![关于“扶不扶”的深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6f1cb2f482fb4daa58d4bb2.png)
关于“扶不扶”的深度思考马年春晚上开心麻花的小品《扶不扶》中,一句“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传遍了大江南北,在笑料十足的小品演绎中,不仅仅是讽刺了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社会现象,更多的是影射出当今社会人心的冷漠。
无独有偶,就在小品播出后不久,新闻中、网络上报道了多起因摔倒而无人敢扶或是被人扶起后被诬陷的一幕一幕,看着这一则则令人揪心的新闻,我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扶与不扶让人很纠结,不扶吧良心上过不去;上前去扶吧,随时都有恩将仇报的风险,农夫与蛇的故事很可能就在自己身上真实重现。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的人心倒了么?其实我看到更多的是人心累了、怕了,在每则新闻的采访中,我看到更多的是救人者的无奈和后怕。
当今社会,想见义勇为就先得有被反咬一口的思想准备,这真的是一种悲哀。
在小品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令我印象尤为深刻,“我一老太太搁这儿趴半天,你以为我扒活儿呢”,在现实中还真就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
在大都市的繁华闹市区、火车站,我们会很容易的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中要么拖家带口,要么肢体残缺,我不能妄自揣测讨要者的真伪,但他们当中确确实实有“扒活儿者”的存在。
这是一种欺骗,一种让善良的人们心底泛着寒意的欺骗。
在一则则“老人摔倒”的新闻中,有的人在救人,但更多的人在围观。
面对这些袖手旁观者,我们没有权利去批判他们,愤怒么?如果愤怒可以唤醒人们心底的良知,我会义无反顾的去愤怒。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的那群围观者,实际上也是在围观我们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人性的荒漠上,在勇气流失的土壤里,任何人都有选择懦弱的权利,这与道德沦陷没有直接的关系。
环境的冰冷和内心的炙热在此碰撞,我更相信围观的人们并非都是冷漠的看客,而是不可预知的后果让他们成为了纠结的矛盾体。
别被少数的负能量事件遮蔽了眼睛,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多数人围观的时候,总是有一双手扶起了摔倒者,尽管他们明知道有被诬陷的风险,但他们无怨无悔。
听听那些来自救人者的声音:“当时没想那么多,救人要紧,多伸一下手,多弯一下腰,也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2023最新-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优秀9篇】
![2023最新-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bac15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a.png)
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优秀9篇】老人摔倒了,是扶还是不扶?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也莫过于此。
很多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说扶,有人说不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优秀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扶不扶议论文作文1100字篇一在金钱和良知的面前,我们选择良知。
——题记今天中午的《今日说法》讲到了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个问题。
在今天的节目中,主人公是一位大客车司机和已经81岁高龄的老奶奶。
片中,8月28日大客车司机殷红彬叔叔驾驶大客车路过立交桥时,看到一位老奶奶倒在桥上,于是就靠边停车,好心将老奶奶扶了起来,结果却被老奶奶说成他是肇事者。
万幸车上装有摄像头监控,又找到了车上乘客的证词,最后才还了司机叔叔的清白。
看到这里,妈妈问了我一个问题:“假如你碰到这样的老人,你扶不扶?”我很干脆地回答:“扶!我身正不怕影子斜!”妈妈又问:“假如老人说是你肇事怎么办?”“那我就先打110和120,然后找来一些人一起扶,也可以互相证明。
”妈妈又问:“假如周围没有人,你怎么办?”“那我还是要先救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可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呀!”“冒着很大的风险也要扶啊!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要是老人摔倒,大家都不扶,那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再换位思考一下,我也有老的一天,假如我也摔倒了,旁边有人看着,却不扶我起来,那该是多么的寒心啊!再说了,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冤枉人的,一个人不能代表所有人。
”妈妈听了我的话,赞许地点了点头。
节目中讲的一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有一位年轻人因为扶老人不周,导致了老人的死亡,他心里十分内疚,曾经四次登门,要求赔偿老人家人,均被拒绝。
老人的家人拒绝的理由是,在金钱和良知的面前,我们选择良知。
有一位小姑娘和一位阿姨帮忙吧老人扶了起来,并送往医院,旁边有些人还劝阻他:“你现在扶了,到时候老人赖上你该怎么办?”可是小姑娘不听,把老爷爷送往医院以后,又通知了家人。
扶不扶辩论发言稿
![扶不扶辩论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0d0f368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6.png)
扶不扶辩论发言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我代表反对扶的一方,就扶不扶这一议题进行辩论。
扶不扶是
一个涉及道德、社会责任和个人选择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应该强制
要求人们扶助他人,而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
首先,扶不扶是一个个人行为,应该由每个人自行决定。
在现
代社会,人们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不应该被强制要求去
扶助他人。
强制要求扶助他人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强制要求他们去扶助他人。
其次,扶不扶需要考虑实际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扶助他人可
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和后果。
比如,在一些危险的环境下,扶
助他人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安全。
因此,我们认为扶不扶应该根据实
际情况来决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扶助他人的道德义务。
最后,扶不扶需要考虑社会责任。
虽然扶助他人是一种美德,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条件去扶助他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
要承担各种责任和义务,不能仅仅因为扶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就要求他们去扶助他人。
因此,我们认为扶不扶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责任来决定,而不是一概而论。
在总结我的发言之前,我想强调一点,我们并不是反对扶助他人,而是主张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尊重个人选择的社会,而不是强制要求人们去扶助他人。
谢谢!。
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通用22篇)
![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通用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9c92e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f.png)
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一、引言《扶贫与人口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4.5%下降到不足3%。
然而,在扶贫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扶不扶?具体来说,就是是否应该给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更为积极和直接的援助。
本文就扶不扶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应该如何看待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问题。
二、扶贫的定义扶贫是指为了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品质而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扶贫具有以下特点:1、积极性。
扶贫要采取主动的措施,不断推进扶贫工作。
2、全面性。
扶贫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入手,对贫困人口进行全面的帮扶。
3、线索性。
扶贫要按照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三、扶不扶的争议扶不扶的争议在扶贫过程中一直存在。
对于支持扶贫的人来说,扶贫是一种社会责任;而对于反对扶贫的人来说,扶贫是一种不必要的财政浪费。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不能否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扶贫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
四、应该如何看待扶贫1、扶贫是一种社会责任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水里快要淹死了,我们应该去救他而不是问他为什么掉进去。
同样的,扶贫是一种社会责任,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公众,都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2、扶贫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在扶贫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标准来判断哪些人是需要帮助的。
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测算每个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以及是否符合扶贫标准。
3、扶贫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措施扶贫不能按照一刀切的方法,要针对不同贫困程度的人,提供不同的扶贫措施。
因此,在制定扶贫措施时,要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
五、结论扶贫是我们慷慨解囊、援助困难的情感贡献,是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担当。
在扶贫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并且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1、本文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① “两不愁、三保障” :指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医疗和教育得到保障。
小品《扶不扶》观后感500字
![小品《扶不扶》观后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adcee03856a561253d36fe0.png)
小品《扶不扶》观后感500字小品我国第一种的一种喜剧表演形式,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接连登上春晚的舞台,例如《今天的幸福》《同桌的你》《扰民了你》《你摊上事了》等。
而这几天里,我在网上又查到了一个小戏,给了我一个深刻地警示,那就是《扶不扶》。
这个小品主要包括讲的是“做好事上瘾”的郝建(沈腾饰)拿着自己因为想帮人关后备箱而跟人家追尾之后的几乎撞废了的自行车走在前头,突然,一个老太太摔倒在了后头。
郝建本想装出一副看不见的样子,但仍旧忍不住去把老人蹬了起来,结果却鼓吹被老太太却给误会了,以为是他撞得人。
郝建用了各种方法来解释,但就是没法跟大姐说说明白。
直至处理了郝建追尾事件的交警看到了,给老太太解释清楚才还了郝建一个清白。
这时郝建说出了一句灵魂台词“大妈,这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揹都扶不起来了。
”是呀“这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初心难改,这个世界上还是乡下人多,哪怕是被误会了咱也帮助得试著帮助别人,哪怕仅仅是帮人做了一件小事也是好的。
即使被误会,会有所损失,但只要做了美事心安理得,身正不怕影子斜,再怎样令人难堪、气愤、无可奈何的误会,终究会水落石出,做好事的人一定不会心凉。
如今的社会上有不上人因为扶摔倒的老人而被,更有还会碰上专门在大街上碰瓷的,愣是被讹了一大笔钱,让不少人不敢去扶大街大道上才摔倒的老人;还有的人,的确撞倒了老人不肯却还不肯否认,一个劲儿的较真,不想所作任何的赔偿。
马路上,老人碰瓷讹钱,肇事者归咎自己的责任,这些暴力行动真是让人们心凉。
大街上遇到了摔倒的老太太,我们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呢?“这人倒了咱要是不牵,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这样的几句话,值得我们去深思。
王琇玮——思修课讨论课感悟《扶不扶》
![王琇玮——思修课讨论课感悟《扶不扶》](https://img.taocdn.com/s3/m/5a8e0d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a.png)
王琇玮——思修课讨论课感悟《扶不扶》第一篇:王琇玮——思修课讨论课感悟《扶不扶》关于“扶不扶”及相关问题思考2006年11月20日,江苏南京,彭宇案开庭。
一审判决彭宇赔偿受害人百分之四十的损失。
彭宇不服判决结果,上诉,同时联系媒体声称助人反被讹。
媒体迅速跟进,一时间引起全国热议。
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审判正式拉开帷幕。
有人说,这是社会道德滑坡的征兆。
彭宇案后,相继有多地发生类似事件,缺少目击证人和监控录像,让案件审理屡屡陷入僵局,进退维谷,更有小悦悦事件给人心致命一击。
网络上世风日下呼声愈演愈烈,猜忌、怀疑、不信任成了社会普遍问题。
一切的发展都似乎符合当初的预言,大有类似“丁蟹效应”的“自我应验”趋势。
于是,号召国民提高道德修养,批判社会风气,指责道德沦丧,一切似乎都变得合情合理。
然而,这究竟是真的预警还是一次夸张报道带来的负面作用?作为一切的起源,彭宇案事实到底如何,众说纷纭中,已无人在乎。
人们一味相信着媒体,相信着这是一个被救助者对救助者的以怨报德的故事,是道德滑坡的“代表作”。
然而是时候让真相如同当今的流言一般广为人知了。
彭宇案于2011年终审,彭宇承认与原告徐寿兰发生碰撞,经过法庭调解,最终双方和解。
这一场被称为“道德滑坡的征兆”的案件,其实只是一场巧合诸多的乌龙。
然而在媒体的刻意炒作下,我们记住了彭宇的冤屈,高喊着人心险恶、人心不古,犹豫着对需要救助的人的救助,却丢失了最终的真相。
因此我认为,彭宇案不是道德滑坡的罪魁祸首,真正的幕后黑手是刻意炒作不正确事实并且没有更正事实的诸多媒体,而他们的帮凶,则是未经查证就轻信媒体的我们。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飞速,可还是逃离不了老祖宗所谓的“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预言。
彭宇案的一审被广泛关注,可是决定了最终事实的终审却鲜少有人问津,因为人们早已经扛着道德沦丧的大旗在阳光下吼叫,哪有时间和心思去关心一个“开路的小兵”最终的结局。
我们只是一味地责怪老人讹人,一味地哀叹好人难做。
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观后感
![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4a759d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3.png)
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观后感
小品一开场,就把那种纠结的氛围给带出来了。
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呢?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里可复杂着呢。
看着小品里的郝建,他那犹豫的样子,我就想,这不就是好多人真实的写照嘛。
其实大家心里可能都想做个好人,去扶一把,可是又怕被讹诈。
我当时就想,这社会咋变成这样了呢?这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去哪了呢?
后来郝建还是决定去扶老人了,这个情节我觉得特别棒!这才是人性中的善良在发光呀。
不过呢,这一扶就“扶出”了一堆麻烦事儿。
老人神志不清,还误会是郝建撞了她。
看到这儿我心里那个着急呀,想着郝建可太冤了。
这郝建在那儿又是解释又是着急的样子,演得真的很到位,就像真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其中有个情节,郝建说“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听到这句话,我一下子就愣住了。
真的,这句话太有力量了!这不仅仅是小品里的一句台词,更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呐喊啊。
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让大家不敢做好事了,这多可怕呀。
这个小品虽然是喜剧,但是它背后反映的问题可一点都不轻松。
它让我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面对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害怕就不去做正确的事了吗?我想肯定不是的。
看完这个小品后,我就觉得我们还是要坚守内心的善良。
要是每个人都因为害怕而不去扶摔倒的老人,那这个社会就太冷漠了。
你们看了这个小品有同样的感觉吗?要是还没看的话,真的推荐去看看呢!它能让你笑,更能让你思考很多东西。
这小品真的很赞!。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977e72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3.png)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
遇到路边摔倒的老人,该扶不扶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道德思考。
很多人
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要立刻上前帮助,有些人却认为自己是小人,无力解决大问题,而且也会被误解,危害自身安全,因此不去扶。
其实,这两个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善
良平民,在可能的情况下我还是会马上上前扶助的,毕竟人性本善,何乐
而不为,或者用另外一句话说,谁都不想成为这两句话的“受害者”。
虽
然无法解决整个世界的问题,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能帮助别人的小事,就算是表达一份理性的关心和真诚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
永远相信,存在
着善因果,善有善报,好事必有回报!。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8d3a1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7.png)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扶不扶小品观后感(精选篇1)小品我国的一种喜剧表演形式,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接连登上春晚的舞台,例如《今天的幸福》《同桌的你》《扰民了你》《你摊上事了》等。
而这几天里,我在网上又查到了一个小品,给了我一个深刻地警示,那就是《扶不扶》。
这个小品主要讲的是“做好事上瘾”的郝建(沈腾饰)拿着自己因为想帮人关后备箱而跟人家汽车追尾之后的几乎撞废了的自行车走在前头,突然,一个老太太摔倒在了后头。
郝建本想装出一副看不见的样子,但仍旧忍不住去把老人扶了起来,结果却反被老太太给误会了,以为是他撞得人。
郝建用了各种方法来解释,但就是没法跟老太太说明白。
直至处理了郝建追尾事件的交警看到了,给老太太解释清楚才还了郝建一个清白。
这时郝建说出了一句灵魂台词“大妈,这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是呀“这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初心难改,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哪怕是被误会了咱也得去帮助别人,哪怕仅仅是帮人做了一件小事也是好的。
即使被误会,会有所损失,但只要做了好事心安理得,身正不怕影子斜,再怎样令人难堪、气愤、无可奈何的误会,终究会水落石出,做好事的人一定不会心凉。
如今的社会上有不上人因为扶摔倒的老人而被误会,更有胜者还会碰上专门在大街上碰瓷的,愣是被讹了一大笔钱,让不少人不敢去扶大街上摔倒的老人;还有的人,的确撞倒了老人却还不肯承认,一个劲儿的推卸责任,不想作出任何的赔偿。
马路上,老人碰瓷讹钱,肇事者推卸自己的责任,这些举动真是让人们心凉。
大街上遇到了摔倒的老人,我们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呢?“这人倒了咱要是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这样的几句话,值得我们去深思。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精选篇2)世界上有许多感人的事情,而相比之下更多地则是让人揪心的事情。
马年春晚中沈腾、马丽合演的小品扶不扶很是让我印象深刻,并被沈腾那夸张的演技和隐藏着搞笑的脸庞所吸引。
【六年级】中华美德的作文700字 扶不扶
![【六年级】中华美德的作文700字 扶不扶](https://img.taocdn.com/s3/m/88d31b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3.png)
【六年级】中华美德的作文700字扶不扶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宝贵财富,扶不扶,掌握了这一准则,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下是我对于“扶不扶”这个话题的一些思考。
扶不扶,是一个道德和善良的选择。
以前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农村的孩子路遇伤者,站在路旁犹豫不决,最终帮助了伤者。
他的善良感动了很多人,也告诉了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伸出援手,帮助别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选择的困难。
扶不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他腿脚不便,无法爬起来。
我感到非常困惑,我应该帮助他吗?我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扶起老人,怕把他弄伤了。
最终,我决定寻求帮助,找来了路人和保安帮助他起身。
这件事情告诉我,扶不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不能盲目行事。
扶不扶,需要考虑自己的安全。
有一天,我去学校的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子走丢了,他流着眼泪,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很想帮助他,但是我知道我一个人无法照顾好他,而且我也不确定他的家长是否还在附近。
所以我选择了先找到他的家长,再回来帮助他。
这件事情告诉我,扶不扶,需要考虑自己的安全,不能因为急于帮助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安全。
扶不扶,需要保护弱者。
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虽然很小,但却很独立。
我发现她准备过马路时并没有看红绿灯,就像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一样。
我怕她不小心被车撞到,就赶紧上前提醒她,让她等待绿灯再过马路。
这件事情告诉我,扶不扶,需要保护弱者,要保护那些不懂事的人,让他们远离危险。
扶不扶,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和道德。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周围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只有帮助别人,扶助弱者,我们才能弘扬社会正能量,建设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
扶不扶,是中华美德的具体体现。
只有我们每个人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中华美德,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坚守中华美德,把它传承下去,让它在我们身边永远洋溢着温暖和关爱的力量。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4a0de2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c.png)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扶不扶》这部小品,让我从一开始就感到了它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清晰的人物刻画,与细致入微的剧情描写,使我从始至终都能够理解和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在此,我将从剧情、角色、台词、画面、音乐等方面,对这部小品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和思考。
首先,这部小品围绕一个普遍的现象进行呈现:面对一个突发的情况,人们往往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在小品中,这种现象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人的本性是如何在危机中暴露无遗的。
而在小品的结尾,作者暗示了一种另外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爱和同情心,那么即使在崩坏的时刻,人类社会依然能保持秩序与和谐。
其次,在小品中,角色刻画的深度和情感的真实感使我印象深刻。
在这些角色身上,我看到了人类复杂的情感与人性的多面性。
对于那些最初遇到困境时逃避的人,后来又流露出同情和帮助的情感,使我感到自己的初衷或许并不足以表达了一个人的全部。
而对于那些一直试图帮助更多人,却在人性的阴暗面前力不从心的人,让我更加感到了这个世界的无奈和复杂。
此外,台词、画面和音乐的运用,也非常成功地展现了小品的主题和情感。
在一氧化碳中毒的剧情中,明朗的声音与喧闹的嘈杂声混合,使我感到深入其内的危机感和惶恐感。
而在其他情节中,小品也充分地运用了音效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矛盾。
同时,电影中的画面运用和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成功地表达出了角色的内心状态。
最后,小品给我带来了深思。
我们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什么阻止我们在危机中去援助他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小品让我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矛盾与可能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让我感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和无奈。
但同时,它也让我看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即使在困难时期,我们也可以克服人性的阴暗面,用爱和同情心去化解矛盾。
总之,《扶不扶》这部小品从多个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现实。
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可能性。
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通用22篇)
![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通用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c8830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4.png)
关于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通用22篇)扶不扶的个人看法议论文一、引言在社会的发展中,扶贫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扶贫过程中,我们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解决贫困问题,还需要考虑如何避免让无力自救的人成为扶贫对象。
本文结合我个人的观点,探讨了扶不扶问题。
二、背景作为一个社会发展中的普遍问题,贫困问题困扰着许多人。
政府出台了许多扶贫措施,但是许多人还是过着贫困的生活。
在扶贫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自救,避免出现“养懒汉”的情况。
三、分析1.扶贫对象的选择在扶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扶贫对象的选择,不能让某些有能力自救的人成为扶贫对象,也不能让那些有条件的人放弃自救,否则就会产生“养懒汉”的问题。
因此,在选择扶贫对象时,应该综合考虑家庭贫困程度、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等因素。
2.扶持方式的选择选择扶持方式也是非常关键的,应该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能一刀切。
例如,在某些地区,可以采用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养殖等方式,让农民脱贫致富;在某些城市,可以采用职业培训、创业支持等方式,让失业人员找到工作。
3.评估机制的建立建立评估机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政府了解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政府可以通过对扶贫对象的评估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再根据评估结果来制定扶贫计划和措施。
四、结论在我们的社会中,扶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需要我们考虑到很多因素。
在扶贫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那些实在没有办法自救的人,但是也要避免让有能力自救的人放弃自救。
五、附件暂无附件。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无涉及法律名词。
七、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1.扶贫对象的认定过程中造假问题。
解决办法: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严格查验各项申请资料,起到杜绝造假的作用。
2.扶贫项目会出现效果不明显、效果不可持续等问题。
解决办法:建立全面的考核机制,对于扶贫项目需要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方案,保证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
2024年扶不扶小品观后感
![2024年扶不扶小品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9afad9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5.png)
2024年扶不扶小品观后感《2024年扶不扶》是一部关于社会问题的小品剧,通过讽刺和讲述鲜明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和人们的贪婪自私。
该剧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在观看《2024年扶不扶》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对剧中所揭示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也思考了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该剧通过反转的手法,以一个虚构的未来场景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剧中所展现的情节,情感深入人心,令人动容。
一位突然发家的富商对沾满污泥的穆斯林求助,发现对方是一个“富二代”后,便迅速改变了态度。
这一场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实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歧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能遇到类似的现象,富人看不起穷人,权势者对弱势群体不屑一顾。
剧中还通过扶贫问题展现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富商一方面对穷人充满了歧视,另一方面又争相表达对扶贫事业的支持。
这种虚伪的行为揭示了社会中的伪善现象。
许多人仅仅是出于表面功夫来关心扶贫的事业,实际上却对贫困人群视而不见。
剧中的场景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爱心慈善活动,许多人只是出于表面的道义和形象压力而参与捐赠,但并没有持久关注和真正的投入。
此外,《2024年扶不扶》也通过富商的个人成长和觉醒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剧中的富商在一次次与现实接触、受到他人的启发和劝诫后,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私。
他从最初的嘲笑和歧视,到后来的内疚和悔改,最终选择了帮助他人和投身于扶贫事业。
这一转变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进步的可能性。
一个人的成长和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痛苦和反思。
这也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和社会的能力和责任。
观看《2024年扶不扶》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贫富差距、歧视和冷漠,这些都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然而,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来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和宣传这样的作品来增强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认知。
扶不扶老人的看法作文
![扶不扶老人的看法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af0a3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4.png)
扶不扶老人的看法作文
在街头看见老人摔倒了,心里纠结得不行。
有人说,直接扶起来呗,这有啥好犹豫的?可谁又敢保证自己不会被讹上呢?
讲真,扶老人这事儿,真的挺暖心的。
每次看到有人扶老人过马路,我都觉得世界还是有爱的。
但现实也挺残酷,有些人扶了老人,结果反被说是自己撞的,这种事儿谁听了都心里不是滋味。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怕被讹诈就不扶老人啊。
毕竟,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就算真被误会了,也有法律会为我们主持公道。
再说了,要是咱们不扶,那老人怎么办?总得有人站出来吧。
我觉得吧,除了直接扶老人,我们还可以做更多。
比如,多关注下老年人的生活,看看他们有啥需要帮忙的。
还有啊,咱们也得加强法律教育,让大家都知道,讹诈别人是违法的,这样大家才敢放心地去做好事。
说白了,扶不扶老人这事儿,其实就是在考验我们的良心和勇气。
我觉得吧,只要咱们心里有爱,有勇气,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2024年小品《扶不扶》观后感
![2024年小品《扶不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ef0269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7.png)
2024年小品《扶不扶》观后感《扶不扶》是一部非常引人深思的小品,通过一个极具争议的主题——扶不扶,向观众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观看完该小品后,我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入了解,让我对自己的一些观念和做法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反思。
这部小品以两位演员的对话交流为主线,他们扮演的角色分别是一位热心肠且善于帮助他人的义工和一位为自己的利益所驱使的商人。
从一开始的观看者的角度来看,我对这位义工充满了赞赏和敬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专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而商人则显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他人的需要和困境置若罔闻。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发现这位商人的行为其实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商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伤害他人。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
相比之下,义工的善良和无私显得有些理想化,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帮助他人时都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得失。
这时,观众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到底应该扶还是不扶呢?这部小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将这个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
商人认为扶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义工则坚信扶助是为了心灵的平衡。
他们两个人的论点都有其合理性和道理,这使得观众在看完后对于这个问题更加纠结和矛盾。
小品的最后,商人表示他会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
而义工则表示他会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扶助他人。
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碰撞,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他人需要。
观看完这部小品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会怎么做。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并且这些底线和原则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扶与不扶,而是要通过不同的情境和个人价值观来综合考虑。
有时候,我们需要给予别人帮助和支持,因为这是一个人对人的尊重和关爱;而有时候,我们也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空间,不为了他人的需求妥协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扶不扶”的深度思考
马年春晚上开心麻花的小品《扶不扶》中,一句“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传遍了大江南北,在笑料十足的小品演绎中,不仅仅是讽刺了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社会现象,更多的是影射出当今社会人心的冷漠。
无独有偶,就在小品播出后不久,新闻中、网络上报道了多起因摔倒而无人敢扶或是被人扶起后被诬陷的一幕一幕,看着这一则则令人揪心的新闻,我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扶与不扶让人很纠结,不扶吧良心上过不去;上前去扶吧,随时都有恩将仇报的风险,农夫与蛇的故事很可能就在自己身上真实重现。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的人心倒了么?其实我看到更多的是人心累了、怕了,在每则新闻的采访中,我看到更多的是救人者的无奈和后怕。
当今社会,想见义勇为就先得有被反咬一口的思想准备,这真的是一种悲哀。
在小品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令我印象尤为深刻,“我一老太太搁这儿趴半天,你以为我扒活儿呢”,在现实中还真就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
在大都市的繁华闹市区、火车站,我们会很容易的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中要么拖家带口,要么肢体残缺,我不能妄自揣测讨要者的真伪,但他们当中确确实实有“扒活儿者”的存在。
这是一种欺骗,一种让善良的人们心底泛着寒意的欺骗。
在一则则“老人摔倒”的新闻中,有的人在救人,但更多的人在围观。
面对这些袖手旁观者,我们没有权利去批判他们,愤怒么?如果愤怒可以唤醒人们心底的良知,我会义无反顾的去愤怒。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的那群围观者,实际上也是在围观我们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人性的荒漠上,在勇气流失的土壤里,任何人都有选择懦弱的权利,这与道德沦陷没有直接的关系。
环境的冰冷和内心的炙热在此碰撞,我更相信围观的人们并非都是冷漠的看客,而是不可预知的后果让他们成为了纠结的矛盾体。
别被少数的负能量事件遮蔽了眼睛,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多数人围观的时候,总是有一双手扶起了摔倒者,尽管他们明知道有被诬陷的风险,但他们无怨无悔。
听听那些来自救人者的声音:“当时没想那么多,救人要紧,多伸一下手,多弯一下腰,也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一天。
”说得多好啊,我们应该为这些朴实的救人者鼓鼓掌。
将心比心,为了您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路人能搀扶一把,请不要吝惜自己的爱心,更不要让那些“热心肠”再次心寒。
多伸一下手,多弯一下腰,将这份正能量传递下去,要不等人心倒了,可真就扶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