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植物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植物学实验园艺实验报告(3篇)

植物学实验园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植物生长发育与园艺栽培技术实验目的:1. 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掌握园艺栽培的基本技术。

3.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对园艺植物的养护与管理能力。

实验时间: 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校园园艺实践基地实验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姓名]实验小组: [小组名称及成员姓名]一、实验原理植物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园艺栽培技术则是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控,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 花卉种子(如月季、菊花、牡丹等)- 蔬菜种子(如黄瓜、番茄、菠菜等)- 园艺基质(如泥炭土、珍珠岩等)- 营养液- 肥料- 浇水工具- 栽培容器- 标签2. 实验工具:- 电子天平- 烧杯- 量筒- 温度计- 湿度计- 显微镜三、实验步骤1. 种子处理:- 将花卉和蔬菜种子分别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 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量的种子,并记录数据。

2. 基质准备:- 将园艺基质进行消毒处理,以消除土壤中的病原体和杂草种子。

- 将消毒后的基质装入栽培容器中,并压实。

3. 种子播种:- 在消毒后的基质上,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播种。

- 用标签标注种子种类、播种日期等信息。

4. 栽培管理:-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 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施肥,根据植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适时施用肥料。

- 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5. 数据记录:- 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花蕾数等。

- 记录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发芽率:- 通过对花卉和蔬菜种子的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种子种类的发芽率差异。

2. 植物生长状况:- 通过对植物株高、叶片数、花蕾数等指标的观察,分析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病虫害发生情况:- 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2024年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本

2024年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本

2024年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本一、实习简介在2024年暑期,我参加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植物学实习。

本次实习地点位于一个大型植物园,植物园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研究设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条件。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植物分类、植物生长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一定的实验。

二、实习过程1. 植物分类在实习开始的前几天,我们首先进行了植物分类的学习。

植物分类是植物学的基础,对于了解植物的系统进化和多样性非常重要。

我们学习了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实地观察了植物园中不同种类的植物。

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和产地信息,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和分类不同种类的植物。

2. 植物生长与发育随着实习的深入,我们开始了对植物生长与发育过程的研究。

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花卉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其生长和发育的规律。

我们观察了植物的萌发过程、根系的生长、茎的生长与分化、叶片的生长与展开等等。

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我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3.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在实习的后期,我们开始了一些简单的实验。

我们选择了一种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例如光照、水分和温度等,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我们通过操控实验条件和测量植物的生长指标,如高度、茎粗等,分析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植物的生长机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实习成果在实习结束后,我整理了实习期间的研究数据,并撰写了一份实习报告。

根据实习期间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我对植物的分类和生长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我总结了植物分类的特点和方法,了解了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同时,我也总结了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探讨了植物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四、实习收获与感想通过这次植物学实习,我不仅学到了植物分类和生长的基础知识,还培养了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学会了设计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并学会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植物学实验报告个人实习小结

植物学实验报告个人实习小结

在本次植物学实验中,我深入学习了植物分类、形态识别、标本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地实习,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个人小结。

首先,实验课程让我对植物分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实验报告中,我们学习了花序类型和果实的结构,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花序和果实进行观察、比较,使我掌握了被子植物分类的基本依据。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些知识将对我今后从事植物学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实验过程中的标本制作训练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采集植物标本,包括选择合适的植物部位、制作方法等。

通过亲自操作,我掌握了标本制作的基本技能,也为今后从事植物采集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外,实地实习让我对植物的形态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福建农林大学中华植物园的实习过程中,我认真观察了各种植物的叶、花、果实等部位,记住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通过对比分析,我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植物,并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分布规律。

这些经验对我今后在野外工作和研究植物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与同学们一起采集标本、观察植物,共同探讨植物学问题,使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在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实习使我认识到植物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植物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植物学家不仅要关注植物的科学分类和形态特征,还要关注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这使我更加热爱植物学,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保护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总之,本次植物学实验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植物分类、形态识别、标本制作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实地实习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更加热爱植物学,并坚定了从事植物研究的决心。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保护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引言: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结构、功能和分类等方面的科学。

通过对植物进行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形态学特征,为研究植物的生态学、系统学等提供数据支持。

本篇文章将从实验的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等方面进行叙述和分析。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了解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吸收和输送,以及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材料与方法: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豌豆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豌豆是一种生长迅速、易于操作的植物。

我们将豌豆种子放置在一定的土壤中,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观察和记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种子和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种子的选择要注意品种的稳定性和发芽率。

土壤的准备则需要注意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播种和浇水。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用适量的水进行浇灌。

保持适当的湿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观察豌豆植株的长势、根系的生长情况以及叶子的形态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适当调整光照条件,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数据,包括种子的发芽率、植株的高度、根系的长度、叶片的大小等。

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进行结果的讨论。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豌豆种子的发芽率与播种时间、土壤肥力、水分供应等因素有关。

如果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豌豆种子的发芽率会较高。

而如果环境条件不佳,比如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或者温度过高或过低,种子的发芽率就会下降。

其次,通过观察植株的高度和根系的长度,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根系发育情况。

充足的光照和水分供应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缺光或缺水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另外,通过观察叶片的大小和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特征。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结构、生长、发育、分类、生态、生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学习植物学的过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就在实验中所接触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

一、观察花粉和花药花粉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在花药中产生,通过风或昆虫等方式传输,以进行花粉在雌蕊中与卵细胞结合的授粉。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不同植物花粉的形态和大小,发现不同的植物花粉形态各异,有的是球形,而有的则呈现各种几何形状,花粉大小也不相同。

花药则是花粉产生的地方。

在实验中,我们还研究了不同植物花药的结构和形态,发现不同植物花药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构。

有的花药分成四个小囊室,有的则是如同开花的小碗状,而有的则是狭长的管状。

通过观察花粉和花药,我们了解了不同植物花粉和花药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点,对于了解植物的生殖机制,以及分类和鉴定各个种类的植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观察叶片表皮叶片表皮是植物的外皮,它是植物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部分。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观察了植物叶片表皮切片,发现叶表皮有着不同的形态和型复。

有的叶表皮表面布满毛发,叶片上的气孔也随之变化,有的物种气孔比较密集,有的则比较分散;有的叶表皮紧密,而有的则松散。

通过观察叶片表皮,我们了解了植物表面解剖的形态和结构,掌握了植物表皮从一个角度上的形态和变化,有助于学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测定叶片蒸腾速度植物通过叶表皮释放水分,称为蒸腾,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之一。

在实验中,我们带着一个干净的量杯到自然地区采集几片同种植物的叶子,并在实验室中将它们转移到一定的实验条件下。

通过不断测量在一定时间内实验容器中量杯内水面的高度变化,最终计算得到在这样的条件下,植物叶片的蒸腾速度。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植物在不同条件下蒸腾速度的变化,掌握了测定植物蒸腾速度的方法和步骤,对于了解植物的生理机理,以及了解不同条件下植物的耐受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植物学是一门涉及许多不同学科的综合学科,学习植物学的过程中要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实验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叶片的结构观察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的显微结构。

2. 理解叶片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材料:1. 植物叶片(如桑叶、玉米叶等)2. 显微镜3. 刮刀4. 玻片5. 染色剂(如苏木精、碘液等)6. 清洁水7. 滴管实验步骤:1. 材料准备:取新鲜植物叶片,用刮刀轻轻刮取叶片表面的一层细胞。

2. 制片:将刮取的细胞层均匀涂抹在玻片上,滴加适量的染色剂,用另一玻片轻轻压平,制成临时玻片。

3. 观察:将临时玻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节显微镜焦距,观察叶片细胞的结构。

4. 记录:详细记录观察到的叶片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等部分的特征。

实验结果:1. 表皮:叶片表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表皮细胞,细胞壁较厚,具有保护作用。

2. 气孔:在表皮细胞之间分布着气孔,气孔由两个相对的保卫细胞组成,可以调节水分和气体的交换。

3. 叶肉:叶肉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4. 叶脉:叶脉呈网状分布,其中含有大量的维管束,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的显微结构,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表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气孔的调节作用、叶肉的代谢作用以及叶脉的运输作用都是叶片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玻片制作不均匀、染色剂使用不当等,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在以后的操作中需要更加细心和谨慎。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观察了植物叶片的显微结构,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通过实验,我们加深了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反思:在本次实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只有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植物学实习报告模板汇编8篇(植物学实验报告总结)

植物学实习报告模板汇编8篇(植物学实验报告总结)

植物学实习报告模板汇编8篇(植物学实验报告总结)植物学实习报告篇120xx年7月13日,结束了泉州、厦门站的动物野外实习后,我们来到了南靖和溪,由孔祥海老师带队,开头了这次的植物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1.了解采集地植被分布状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熟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学问,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学问的理解和记忆。

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忱,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二、实习步骤与内容7月13日下午,从实习宿舍(和溪镇热带雨林实习基地)动身,在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和溪镇沿着大路熟识沿路植物并采集标本20余种。

7月14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乐土雨林.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熟识了许多植物.并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采集标本70余种。

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4日下午,校车再次把我们送到乐土雨林后便返回了。

我们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种并采集标本50余种。

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仙岭,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山路认种并采集了30余种植物标本。

7月15日下午,我们在宿舍压制所采集的标本。

(并在晚饭后返回了学校)7月16日,回到了学校,我们在试验室忙着压制标本,挂标签,复习巩固。

7月17日上午,针对这次植物野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孔祥海老师对我们进行了考核。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这次在南靖和溪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

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所采集的160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目有所熟识。

到现在,我还记得种子会粘人衣服的鬼针草,属于百合科有着好听名字的吉利草,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有药用作用的积雪草,天南星科的名符其形的一把伞天南星,跟姜长得很相像的高粱姜……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看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全部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全部的树皮都是一个样。

而在这次的观看中,我发觉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惊奇,有些形状惊奇,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

5 植物学实验报告

5 植物学实验报告

5 植物学实验报告5植物学实验报告5.植物学实验报告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专业班次11农学1班组别[1**********]0题目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姓名梁志雄日期2021-11-10植物展开体温时释出co2,测量一定的植物材料在单位时间内释出的的量co2,即可可同该植物材料的体温强度。

测量植物释放出来co2的量,可以利用ba(oh)2溶液稀释体温过程中释放出来的co2,然后再用草酸溶液电解余下的ba(oh)2,从空白和样品二者消耗草酸溶液之差,既已是出来体温过程释放出来的co量。

具体内容反应可知以下方程式:ba(oh)2+co2=baco3↓+h2oba(oh)2+h2c2o4=bac2o4↓+2h2o用于吸收呼吸所释放的co2的ba(oh)2的量等于空白和样品二者所消耗的草酸溶液之差。

二、实验材料与实验器材发芽的绿豆种子、广口瓶呼吸测定装置、托盘天平、碱式滴定管、温度计。

1/22mol/l的草酸溶液、0.1mol/l氢氧化钡溶液、酚酞指示剂1、取500ml广口瓶一个,加一带孔橡皮塞,孔径约1cm,供滴定用,平时用一小玻棒塞紧。

瓶塞下面挂一铁丝小蓝,用来装植物材料。

整个装置称“广口瓶呼吸测定装置”。

2、称取发芽的绿豆种子5~10克,装于小篮子内,将小蓝子挂在橡皮塞下方的下钩上,同时加ba(oh)2溶液20ml于广口瓶内,立即塞紧瓶塞。

每10分钟左右轻轻地摇晃广口瓶,破坏溶液表面的baco3薄膜,以利于co2的吸收,反应半小时。

3、另挑广口瓶一个,以沸水煎死去的种子(至少煎10分钟)为材料,做为对照。

4、反应时间至后,小心关上瓶塞,快速抽出小蓝子,重新加入1~2几滴酚酞指示剂,立即再次塞紧瓶塞,然后取下大玻璃纳,把滴定管填入小孔中,用1/22mol/l的草酸电解,直至红色刚刚消失年才。

记录电解碱液所消耗的草酸溶液的ml数。

5、计算呼吸强度(每克组织每小时放出的co2mg数),计算公式如下:(v0-v1)*草酸体积(mol/l)*co2的摩尔质量体温强度=植物非政府质量(g)*时间(h)上式中,v0为死种子滴定时所用的草酸溶液的体积ml,v1为发芽种子滴定所用的草酸溶液的体积ml体温强度测量情况记录表从数据来看,两组数据都比较合理,故现采用样品的第二组数据用于计算(v0-v1)*草酸体积(mol/l)*co2的摩尔质量呼吸强度=植物组织质量(g)*时间(h)=(11.02-10.7)*1/22*44=0.2565.00*0.5故发芽种子的呼吸强度为0.256本实验测得绿豆种子的体温强度为0.256,总体来说,实验严苛按照实验步骤去展开,所以数据还是比较合理的。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课程实习实习报告年级专业:13林学2班学号:136725067姓名:刘雨欣一、实习目的:(1) 通过实习,认识更多的植物,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巩固加深印象。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实地实习考察。

(3)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对标本的采集、制作进行实地教学,提高学生制作标本的能力。

(4) 老师对更多植物的特性、性状进行解析,对相似植物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理解。

(5) 了解更多植物的产地以及生活习性。

二、实习意义:(1) 通过实习锻炼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

(2) 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及巩固(3)通过实习可以接触大自然,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4)通过实习加强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

三、实习任务:福建农林大学中华植物园进行植物认识和辨析以及采集标本的工作。

实习时间:2014年5月31号-6月2号四、实习内容:在中华植物园里的每个地方认识它的特色植物,熟记和辨析。

采集制作适合的标本。

五、标本制作方法:1、标本的采集尽可能选择根、叶、茎、花、果。

因为花和果实是鉴定植物的主要依据,同时还要尽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采集矮小的草本植物,要连根掘出,如标本较高,可分为上、中、下三段采集,使其分别带有根、叶、花(果),而后合为一标本。

要有代表性。

要采集在正常环境下生长的健壮植物,不采变态的、有病的植株,要采能代表植物特点的典型枝,不采徒长枝、萌芽枝、密集枝等。

保护好所采集的植株。

植株较柔软,应垫上草纸,并压好。

要给所采集的标本挂上标签,并注明所采集的地点、日期及采集人的姓名,并且记下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

2、植物标本的制作工具:小刀、记录本、笔。

材料:标签、草纸(或报纸)铺几层吸水性好的草纸,把采集来的标本放在纸上,加以整理,主要把枝、叶、花的正面向上展平,较长的标本可折成两三折放置,然后放上标签,再盖上几层草纸,这样,可使每件标本间隔着几层草纸置放,最后压好,拿到阳光下晾晒,每隔一定时间(24小时)用干草纸换去标本夹里的湿纸,连续换5天左右,标本就会完全干燥了,最后,把已经干燥的标本分别固定在纸上,并换上新标本,标本上要填写植物的名称、采集地点和日期、采集人的姓名。

植物学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植物学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分类等基本理论的学科。

通过植物学实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培养观察、实验、分析等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植物学实训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本次实训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植物细胞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采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

2. 植物器官形态观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器官,了解植物器官的多样性。

3. 植物分类实验: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

实验内容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分类,以及植物类群的特征比较。

4. 植物生理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

实验内容包括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蒸腾速率。

5. 植物生态实验:观察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状况,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内容包括调查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分布。

6. 植物标本制作: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包括采集、压制、干燥和保存等步骤。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细胞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植物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细胞质是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中心。

2. 植物器官形态观察:观察不同植物的器官,我们发现植物器官具有多样性。

根、茎、叶等器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例如,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输送物质,叶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

3. 植物分类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分类方法,并了解了植物类群的特征。

例如,被子植物具有花和果实,裸子植物具有种子但无果实。

植物学上实验报告

植物学上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细胞观察与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植物实验室实验目的:1.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2. 学习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 熟悉植物细胞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材料:1. 植物样本:小麦叶片、洋葱鳞片叶、马铃薯块茎。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酒精灯、酒精、蒸馏水、稀盐酸、苏丹Ⅲ染液、碘液。

实验步骤:一、观察小麦叶片细胞1. 将小麦叶片剪成小块,放入稀盐酸中煮沸约5分钟,使细胞壁软化。

2. 将煮沸后的叶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 将叶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染色约5分钟。

4. 用蒸馏水冲洗染液,滴加碘液,染色约1分钟。

5.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二、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1. 将洋葱鳞片叶剪成小块,放入稀盐酸中煮沸约5分钟,使细胞壁软化。

2. 将煮沸后的洋葱鳞片叶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 将洋葱鳞片叶放在载玻片上,滴加碘液,染色约1分钟。

4.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三、观察马铃薯块茎细胞1. 将马铃薯块茎切成薄片,放入苏丹Ⅲ染液中,染色约5分钟。

2. 将染色后的马铃薯块茎取出,用蒸馏水冲洗染液。

3. 将马铃薯块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碘液,染色约1分钟。

4.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一、小麦叶片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小麦叶片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质内有淀粉粒和叶绿体。

淀粉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叶绿体呈绿色,分布在细胞质中。

二、洋葱鳞片叶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鳞片叶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薄,细胞质内有淀粉粒。

淀粉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在细胞质中。

三、马铃薯块茎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马铃薯块茎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质内有淀粉粒。

淀粉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讨论:1. 通过观察小麦叶片细胞,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中心。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植物学的实验基本操作和观察方法。

2.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技术。

3. 学习植物组织的观察和识别方法,了解植物组织的分类和功能。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洋葱鳞片叶、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杨树叶、菊花花瓣等。

2. 仪器与试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碘液、蒸馏水、酒精、盐酸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实验步骤:①取洋葱鳞片叶、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等植物材料,用刀片切取薄片。

②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蒸馏水,使切片展开。

③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覆盖在切片上,确保盖玻片与切片接触良好。

④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碘液浸润切片。

⑤将制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观察项目:①细胞核:观察细胞核的大小、形状、位置、染色情况。

②细胞质:观察细胞质的颜色、透明度、流动情况。

③细胞壁:观察细胞壁的厚度、颜色、结构。

2. 植物组织的观察与识别(1)实验步骤:①取杨树叶、菊花花瓣等植物材料,用刀片切取薄片。

②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蒸馏水,使切片展开。

③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覆盖在切片上,确保盖玻片与切片接触良好。

④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碘液浸润切片。

⑤将制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植物组织的特征。

(2)观察项目:①叶组织:观察叶片的结构,包括上表皮、下表皮、叶肉等部分。

②花组织:观察花瓣的结构,包括花瓣形态、颜色、质地等。

③根组织:观察根的结构,包括根尖、根毛、导管等部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洋葱鳞片叶细胞: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染色较深;细胞质透明,流动较快;细胞壁较厚,呈白色。

(2)马铃薯块茎细胞:细胞核较小,呈椭圆形,染色较浅;细胞质较透明,流动较慢;细胞壁较薄,呈淡黄色。

(3)胡萝卜根细胞:细胞核较小,呈圆形,染色较浅;细胞质较透明,流动较慢;细胞壁较薄,呈淡黄色。

国开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国开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对植物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植物形态观察(1)观察植物叶片、茎、根的形态特征,记录并分析其特点。

(2)观察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记录并分析其特点。

2. 植物结构观察(1)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观察植物组织的结构,包括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3. 植物生理实验(1)测定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测定植物根系的有氧呼吸速率,分析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

三、实验步骤1. 植物形态观察(1)采集植物叶片、茎、根等部位,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特征。

(2)观察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记录其特点。

2. 植物结构观察(1)取植物叶片、茎、根等部位,制成切片。

(2)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记录细胞、组织结构特点。

3. 植物生理实验(1)测定光合速率:将植物叶片置于暗适应条件下,用光合仪测定光合速率。

(2)测定有氧呼吸速率:将植物根系置于有氧条件下,用氧电极测定有氧呼吸速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形态观察通过观察植物叶片、茎、根等部位,发现叶片具有表皮、叶肉、叶脉等结构,茎具有节、节间、节间皮等结构,根具有根尖、根毛等结构。

观察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发现其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

2. 植物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发现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植物组织具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结构。

3. 植物生理实验(1)光合速率测定结果显示,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有显著影响。

(2)有氧呼吸速率测定结果显示,氧气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有氧呼吸有显著影响。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了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知识。

植物学实习实践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践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践报告引言植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植物的起源、分类、结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生态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植物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一次植物学实习实践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这次实习实践的经历和收获。

实习地点和时间我参加的植物学实习实践活动于2022年5月在一座附近的自然保护区进行。

实习时间共计为5天,每天工作8小时。

实习活动内容1. 植物标本采集与保存在植物学实习的第一天,我们首先学习了植物的野外调查常用工具和方法。

学会了植物的识别、采样和保存方法。

我们分组进入自然保护区,利用手册和工具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植物的外形和特征进行初步分类,并将采样的植物标本保存好以便后续研究和分析。

2. 植物繁殖实验一部分实习内容是进行植物的繁殖实验。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以及受精和发育的过程。

这不仅深ened了我对植物生殖方式的理论认识,还提高了我对植物繁殖操作的实践技能。

3. 植物生态学调查在实习活动的最后几天,我们进行了植物的生态学调查。

学习了森林、草原和湿地等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植物群落特点和生态位分析方法。

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植物的分布和相互作用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对植物在不同环境中适应策略和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实习总结和报告在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实习总结和报告。

每个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实习经验和所获得的收获。

这个环节不仅是对实习活动的总结,也是对自身植物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实习收获通过这次植物学实习实践活动,我不仅了解了植物学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具体收获如下:1. 掌握了植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我锻炼了鉴别植物的能力,并学会了合理保存植物标本。

2. 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通过繁殖实验,我对植物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过程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植物学实习实验,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分类特征等方面的理解,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和植株。

2. 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刀片、解剖盘、培养皿、滴管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观察植物种子结构(1)取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分别观察其外形特征。

(2)用刀片将种子切开,观察内部结构,如种皮、胚乳、胚轴等。

(3)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表面特征,如纹理、颜色等。

2. 观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1)选取小麦、玉米等植物种子,进行播种、浇水、施肥等栽培管理。

(2)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速度、叶色、株高等指标。

(3)观察植物的开花、结果过程,记录花期、果期等。

3. 植物分类特征观察(1)观察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植物的植株高度、叶形、叶脉、花序等特征。

(2)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植物的分类地位,如禾本科、豆科、双子叶植物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种子结构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结构存在差异。

小麦和玉米种子具有种皮和胚乳,花生和大豆种子具有种皮和胚轴。

种子的表面特征也有所不同,如小麦种子表面有细纹,玉米种子表面有光泽等。

2.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小麦、玉米等植物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如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

植物的生长速度、叶色、株高等指标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例如,小麦在拔节期生长速度较快,叶色浓绿;而在成熟期,植株高度达到最大值,籽粒逐渐成熟。

3. 植物分类特征观察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发现小麦、玉米属于禾本科植物,花生、大豆属于豆科植物。

它们的植株高度、叶形、叶脉、花序等特征也有所区别。

如小麦和玉米的植株高度较低,叶形为长条形,花序为圆锥形;花生和大豆的植株高度较高,叶形为卵圆形,花序为总状花序。

植物学系实验报告

植物学系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生长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2. 探究不同植物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 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生长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

2. 植物生长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天平、培养箱、培养皿、剪刀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小麦、水稻、玉米等植物分别种植在培养皿中,进行正常生长。

2. 分别取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生长激素,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3. 将植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激素溶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4.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植物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条件,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情况。

5. 在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

6.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变化,分析植物生长激素对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生长素对小麦、水稻、玉米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实验组植物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显微镜观察发现,生长素处理组植物细胞分裂速度加快,细胞体积增大。

2. 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实验组植物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分裂素处理组植物细胞分裂速度加快,细胞核增大。

3. 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实验组植物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显微镜观察发现,赤霉素处理组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细胞壁增厚。

4. 脱落酸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脱落酸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实验组植物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植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和适应能力。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长和发育过程。

实验一:光合作用的测定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为了测定光合作用的速率,我们使用了一个叫做“光合速率测定仪”的设备。

首先,我们将一片绿色的叶片放入测定仪中,然后通过测定仪的显示屏观察光合作用的速率。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合速率受到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当光照强度增加时,光合速率也随之增加。

而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光合速率也会提高。

这表明光合作用是一个依赖光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实验二:呼吸作用的测定呼吸作用是植物将有机物质分解为能量的过程。

为了测定呼吸作用的速率,我们使用了一个叫做“呼吸速率测定仪”的设备。

首先,我们将一片绿色的叶片放入测定仪中,然后通过测定仪的显示屏观察呼吸作用的速率。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呼吸速率受到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影响。

当温度升高时,呼吸速率也随之增加。

而当氧气浓度降低时,呼吸速率会减少。

这说明呼吸作用是一个依赖温度和氧气的过程。

实验三: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观察生长和发育是植物的基本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植物,如豌豆或小麦,将其种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并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种子发芽、根系生长、茎的伸长以及叶片的展开等过程。

这些观察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发育过程,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园艺栽培提供参考。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长和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的基本生命过程,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同时,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命规律,为植物的栽培和保护提供指导。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植物学实习,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大学植物学实习基地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内容(1)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2)植物形态结构的观察与描述(3)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与技能2. 实验步骤(1)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1)采集工具:采集袋、剪刀、标签纸、记录本等。

2)采集方法:根据实习基地的植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做好记录。

3)标本制作:将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去除杂质,然后按照以下步骤制作:a. 将植物标本放入采集袋中,标明采集日期、地点、采集人等信息。

b. 将植物标本平铺在纸上,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标本整齐。

c. 在标本背面贴上标签纸,注明植物名称、科属等信息。

d. 将制作好的标本夹在标本夹中,进行干燥处理。

(2)植物形态结构的观察与描述1)观察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形态特征。

2)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植物细胞、组织等微观结构。

3)记录观察结果,进行描述。

(3)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与技能1)学习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根据植物形态特征,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分类。

3)记录分类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本次实习共采集到植物标本XX份,其中被子植物XX份,裸子植物XX份,蕨类植物XX份,苔藓植物XX份。

制作完成的标本已按照要求进行分类和标注。

2. 植物形态结构的观察与描述通过对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观察,发现植物具有丰富的形态结构。

例如,被子植物的果实形态多样,有浆果、蒴果、坚果等;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在果实外,具有种子叶;蕨类植物的叶为羽状复叶,具有明显的孢子囊群等。

3. 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本次实习学习了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分类,掌握了植物分类的技能。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加深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认识,为植物栽培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水培皿、水、土壤、肥料、测量工具等。

2. 实验方法:a. 将小麦种子分别种植在水培皿和土壤中,每组设立多个重复。

b. 每天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率、株高、叶片数量等。

c. 对水培组和土壤组的小麦分别施加不同浓度的肥料,观察生长情况的差异。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小麦种子在水培条件下的发芽率明显高于土壤条件,且生长速度更快。

2. 水培组的小麦株高略高于土壤组,但叶片数量较少。

3. 在施加适量肥料后,水培组的小麦生长更加旺盛,而土壤组的小麦生长情况并未有显著改善。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培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受到的限制较少,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因此生长速度更快;而土壤中的植物受到土壤质地、养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此外,适量的肥料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但过量施肥则可能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水培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更快,发芽率更高。

2. 适量的肥料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但需注意施肥量的控制。

3. 土壤条件下植物生长受到的限制较多,但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对植物生长有积极影响。

五、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对小麦生长过程的观察和记录,探究了不同生长条件和施肥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增进了我们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

在今后的植物栽培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栽培和管理,以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维护生态平衡。

六、参考文献。

1. 王明,李华. 植物生长与发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张三,李四. 水培技术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导刊,2018(3): 45-48.以上就是本次植物学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物学论文实验报告

植物学论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植物形态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2. 掌握植物解剖学的观察方法;3. 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样本:叶片、茎、根、花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切片机、染色剂等;3. 实验试剂:盐酸、酒精、碘液、苏丹Ⅲ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植物样本的形态学特征,记录相关数据;2. 使用切片机将植物样本进行切片处理;3. 使用染色剂对切片进行染色,以便于观察;4. 使用显微镜和解剖镜观察植物样本的结构和功能;5.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片观察(1)叶片的形态学特征:叶片呈长椭圆形,长5-10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表面光滑。

(2)叶片的解剖结构:叶片的横切面显示,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表皮由一层细胞构成,细胞呈长方形,壁较厚,细胞间无间隙。

叶肉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呈长方形,壁较薄,细胞间有间隙。

叶脉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导管呈圆柱形,壁较厚,筛管呈管状,壁较薄。

2. 茎观察(1)茎的形态学特征:茎呈圆柱形,直径0.5-1cm,表面光滑,绿色。

(2)茎的解剖结构:茎的横切面显示,茎由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组成。

表皮由一层细胞构成,细胞呈长方形,壁较厚,细胞间无间隙。

皮层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呈长方形,壁较薄,细胞间有间隙。

维管束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导管呈圆柱形,壁较厚,筛管呈管状,壁较薄。

髓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呈圆形,壁较薄。

3. 根观察(1)根的形态学特征:根呈圆锥形,长5-10cm,直径0.5-1cm,表面粗糙。

(2)根的解剖结构:根的横切面显示,根由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组成。

表皮由一层细胞构成,细胞呈长方形,壁较厚,细胞间无间隙。

皮层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呈长方形,壁较薄,细胞间有间隙。

维管束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导管呈圆柱形,壁较厚,筛管呈管状,壁较薄。

髓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呈圆形,壁较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次11农学1班组别201130010110 题目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姓名梁志雄日期2012-11-10
一、实验原理
植物进行呼吸时放出CO2 ,测定一定的植物材料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的量CO2 ,即可测知该植物材料的呼吸强度。

测定植物释放CO2的量,可利用Ba(OH) 2溶液吸收呼吸过程中释放的CO2 ,然后再用草酸溶液滴定剩余的Ba(OH)2 ,从空白和样品二者消耗草酸溶液之差,既可算出呼吸过程释放的CO量。

具体反应可见下列方程式:
Ba(OH) 2 + CO2 =BaCO3 ↓+H2O
Ba(OH) 2+H2C2O4=BaC2O4 ↓+2H2O
用于吸收呼吸所释放的CO2 的Ba(OH)2 的量等于空白和样品二者所消耗的草酸溶液之差。

二、实验材料与实验器材
发芽的绿豆种子、广口瓶呼吸测定装置、托盘天平、碱式滴定管、温度计。

三、实验试剂
1/22mol/L的草酸溶液、0.1mol/L氢氧化钡溶液、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
1 、取500mL广口瓶一个,加一带孔橡皮塞,孔径约1cm,供滴定用,平时用一小玻棒塞紧。

瓶塞下面挂一铁丝小蓝,用来装植物材料。

整个装置称“广口瓶呼吸测定装置”。

2 、称取发芽的绿豆种子5~10克,装于小篮子内,将小蓝子挂在橡皮塞下方的下钩上,同时加Ba(OH)2 溶液20mL于广口瓶内,立即塞紧瓶塞。

每10分钟左右轻轻地摇晃广口瓶,破坏溶液表面的BaCO
3 薄膜,以利于CO2 的吸收,反应半小时。

3 、另取广口瓶一个,以沸水煮死的种子(至少煮10分钟)为材料,作为对照。

4 、反应时间到后,小心打开瓶塞,迅速取出小蓝子,加入1~2滴酚酞指示剂,立即重新塞紧瓶塞,然后拔出小玻璃塞,把滴定管插入小孔中,用1/22mol/L的草酸滴定,直到红色刚刚消失为止。

记录滴定碱液所消耗的草酸溶液的mL数。

5 、 计算呼吸强度(每克组织每小时放出的CO2 mg 数),计算公式如下:
h)
*g CO2*mol/L *V1-V0时间()植物组织质量(的摩尔质量)草酸体积()(呼吸强度= 上式中,V0为死种子滴定时所用的草酸溶液的体积ml ,V1为发芽种子滴定所用的草酸溶液的体积ml
五、数据记录
呼吸强度测定情况记录表 材料
材料量g 反应时间min 初始读数ml 终点读数ml 草酸用量ml 样品
4.98 32 0 10.82 10.82
5.00
30 0 10.70 10.70 对照
5.09 34 0 11.02 11.02
六、数据处理
从数据来看,两组数据都比较合理,故现采用样品的第二组数据用于计算 h)*g CO2*mol/L *V1-V0时间()植物组织质量(的摩尔质量)草酸体积()(呼吸强度==
0.5
*00.544*22/1*10.7-11.02)(=0.256 故发芽种子的呼吸强度为0.256
七、实验总结
本实验测得绿豆种子的呼吸强度为0.256,总体来说,实验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来进行,所以数据还是比较合理的。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装置一定要有效防止外界的二氧化塘进入到广口瓶中,以免数据失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