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研究方法简介
细菌与病毒的研究与诊断方法
细菌与病毒的研究与诊断方法细菌和病毒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它们既可以有益于人类的生活,如在食品发酵和药物制造中的应用,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危害,如引发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因此,对细菌和病毒的研究和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细菌研究与诊断方法1. 常规的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常规的细菌培养是指将临床样本(如尿、血、各种分泌物等)涂在不同的寒暖培养基上,通过寒暖条件、营养物质、PH值等不同的条件,让细菌在试管中生长繁殖,然后利用生长繁殖具有鲜明的形态、色彩、光学性质等特征,进行定种和鉴定。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交叉学科,利用PCR、基因芯片等技术,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到微生物。
例如,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可以利用PCR检测患者痰样中的肺炎支原体DNA,以便迅速诊断并给予治疗。
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基于DNA复制过程的反应,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备出特定DNA 序列的无数复制品,从而快速检测出目标DNA分子。
利用PCR技术可快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基因型鉴定和突变检测等。
在临床上,PCR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微生物的检测,如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支原体、病毒性肝炎等。
二、病毒研究与诊断方法1. 细胞培养法在有些病毒感染中,病毒会侵入到人体细胞内进行繁殖,这就为病毒的诊断提供了紧凑而可靠的材料。
细胞培养法是通过将感染过病毒的细胞悬浮或培养液样本接种到携带某些特定的生物学特征的细胞系上,观察细胞所产生的病毒病变和症状,确定病毒属于哪种类型。
2. 血清学检测法血清学检测法是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来判断是否有病毒感染。
典型的血清学检测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免检测法等。
这些方法简单,快速,灵敏,更加便于诊断,通常应用于对病毒的早期筛查和疫苗预防等方面。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快速发展为病毒的检测提供了更加准确、敏感、特异的手段。
例如,利用PCR技术可以扩增病毒基因组中的一部分特定序列,从而快速鉴定患者血样中是否出现病毒感染的迹象。
海洋浮游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概述
海洋浮游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概述【摘要】海洋浮游病毒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丰度最大的生物有机体,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中要的作用。
海洋浮游病毒的生态学研究一直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其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分别对病毒丰度、生产力的测定方法、多样性的检测方法以及分离培养鉴定方法及其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并对各部分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海洋浮游病毒;研究方法;丰度;生产力;多样性;分离培养海洋浮游病毒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丰度最大的生物实体[1]。
海洋浮游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宿主的侵染和裂解作用,介导着大约20% 的宿主死亡率,大大加快了物质循环的速度[1],并且调节着宿主群落结构的组成。
与此同时,病毒也扮演着介导水平基因转移,促进宿主类群进化的重要角色[1]。
除此之外,海洋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表明海洋浮游病毒类群有着巨大的多样性,并且包含着大量未知的基因[1,2]。
海洋浮游病毒重要的生态作用必然使海洋浮游病毒生态学的研究成为热点。
目前,海洋浮游病毒的生态学研究主要从丰度,多样性,病毒介导的宿主死亡率,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
而目前在各方面生态学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可总结如下。
1. 海洋浮游病毒丰度的检测方法目前用于水生生态环境中浮游病毒丰度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表面荧光显微镜技术(EFM)和流式细胞分析检测技术(FCM)[3,4]。
1.1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是早期海洋病毒学研究中病毒定量最常用的方法。
使用这项技术时,要求浓缩海水中的病毒,把浓缩液滴置于铜网上,负染后镜检观察。
这项技术在检测病毒丰度的同时还能获取病毒形态方面的信息[5]。
但该项技术的检测的下限高,涉及到海水浓缩,染色,观察等诸多可能产生误差的环节,并且步骤繁琐,对操作人员的技术,仪器的要求都较高[6]。
1.2 表面荧光显微镜技术(EFM)表面荧光显微镜技术是目前检测病毒丰度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
新病毒研究方案
1.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毒泄漏等生物安全问题,需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定,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2.疫苗研发过程中可能遇到免疫逃逸等问题,需不断优化疫苗设计,提高疫苗保护效果。
3.项目进度可能受到疫情波动、实验条件等因素影响,需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九、经费预算与来源
1.经费预算:根据研究内容、方法、人员配置等因素,合理估算项目经费。
3.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收集病毒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毒传播途径和流行规律。
-研究病毒在不同地区、季节和人群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4.疫苗与药物研究
-基于病毒抗原研究,开发疫苗候选株。
-开展疫苗临床试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筛选抗病毒药物,开展药物临床试验。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
二、研究目标
1.明确新病毒的基本特征,揭示其传播途径、感染机制及病理生理学特点。
2.掌握新病毒的流行规律,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新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提高防治效果。
三、研究内容
1.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毒样本,采用细胞培养、动物模型等方法进行病毒分离。
-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明确病毒种类。
-进行疫苗临床试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筛选抗病毒药物,开展药物临床试验。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
1.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PCR、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方法进行病毒基因检测和分析。
2.细胞培养技术:用于病毒分离、培养及感染实验。
3.动物实验:利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病毒感染过程、病理变化等。
4.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收集、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毒流行规律。
病毒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
病毒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学科,涉及病毒结构、生命周期、传播方式、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病毒学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病毒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
一、病毒的基本概念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复制,并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为自己的生存繁殖提供能量和物质。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等。
病毒通常以一定的方式传播,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血液传播等。
不同的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扩散和繁殖方式不同,病毒的致病性也不同。
有些病毒可以引起轻微的疾病,而有些病毒可以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如HIV、流感、乙肝等。
二、病毒的实验研究方法1、细胞培养技术病毒的寄生乃至其复制均发生在宿主细胞内,因此细胞培养技术是病毒研究的基础。
细胞培养技术是将组织细胞按一定的条件培养起来,便于观察和实验。
目前细胞培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培养方式获得无数的活细胞,便于进行病毒的研究。
2、病毒分离技术病毒分离技术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将已感染宿主的病毒分离出来。
病毒分离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病毒的种类和性质,为研究病毒的特性提供了基础。
目前病毒分离技术包括细胞接种、动物试验、从环境中筛选等多种方法,其中细胞接种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3、病毒标记技术病毒标记技术是指将一种化合物或标记物分别加入病毒或宿主细胞中,以便观察病毒的生命周期、传播方式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
目前常用的病毒标记技术有许多,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荧光素酶标记等。
4、ELISA技术ELISA技术是一种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在宿主体内的病毒和病毒感染者的抗体水平。
ELISA技术的原理是将待检样品与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结合,并利用特定的酶光医学物质将酶与蛋白质结合,以获得可见化的信号。
ELISA技术可以研究病毒在生命周期中不同时间点,感染细胞的后续反应,以及细胞道路中的途径和互作。
病毒
一、病毒的概念通常包被于保护性的蛋白(或脂蛋白)衣壳中,只能在适宜的寄主细胞内才能完成自身复制的一套(一个或多个)核酸模板分子。
病毒又称分子寄生物,具有以下特点:①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②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③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④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⑤严格寄生性的细胞内专性寄生物。
三、病毒生物学性状… 非细胞型的微生物特点… 体积微小… 结构简单… 遗传物质单一,只含一种核酸… 严格的寄生性… 增殖方式:复制…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病毒的主要组分(1 )核酸(2 )蛋白质(3 )脂质(4 )碳水化合物(5 )其他成分(1 )核酸类型:RNA 、DNA ,单链、双链,正义链、负义链指导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着病毒的遗传、变异、增值及对宿主的感染性对衣壳的形成与稳定也有一定的作用(2 )蛋白质a. 构成病毒壳体,使病毒有一定大小形态,维持病毒结构;b. 具保护作用,使核酸免受酶或其他理化因子的影响;c. 参与病毒感染过程,决定宿主范围,表现为吸附作用;d. 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将蛋白质注入体内,即预防病毒感染的原理);e. 发生毒性反应的主要成分,对机体或细胞有毒性作用;f. 构成了病毒组成中的酶四、病毒的主要类群1.病毒的种类病毒与亚病毒(类病毒、病毒卫星、朊病毒)依据寄主的不同将病毒分为:细菌病毒(噬菌体)植物病毒、昆虫病毒、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病毒的基因组核酸动物病毒: 线状的dsDNA, ssRNA居多植物病毒: ssRNA居多噬菌体: 线状dsDNA居多真菌病毒: dsRNA 藻类病毒: dsDNA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侵入寄主后能引起寄主细胞发生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侵入寄主后暂时不引起寄主细胞发生裂解。
亚病毒最简单的生命形式是亚病毒一类的小分子,这些生物分子不具有真病毒的形态结构,能利用非自身编码的酶系统进行复制,有侵染性,并可在寄主中引起症状。
病毒病毒学研究
病毒病毒学研究第一章:病毒学基础知识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有机物质,通常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遗传信息、能自我复制和侵入宿主细胞能力的微生物体。
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传播、致病性和预防治疗的学科。
病毒一般由外壳和核酸组成。
外壳由蛋白质和有时还包括脂质和碳水化合物构成,而核酸则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单链的或双链的,可以是线性的或环形的,还可以是分节的或非分节的。
病毒只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为病毒缺乏自我复制的酶。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将其转化为病毒工厂,制造出新的病毒,并在病毒复制周期结束时破坏宿主细胞,释放新生病毒细胞。
第二章:病毒分类与研究方法病毒有很多分类方法,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演化分类和固有属性分类。
演化分类依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相似程度将病毒分为家族、属和种。
固有属性分类以病毒的外壳和基因组结构为基础将病毒分类。
病毒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电镜、细胞培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和DNA测序等。
电镜可以检测病毒的形态和构成,细胞培养可以检测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过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可以检测病毒抗体的存在和滴度,PCR可以检测病毒DNA或RNA的存在和浓度,DNA测序可以确定病毒基因组序列。
第三章:病毒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传播等。
病毒通过传播途径进入宿主体内,然后利用宿主体内的受体结合和进入宿主细胞。
有些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复制和释放,而有些则进入休眠状态,待时机成熟后再次释放病毒。
病毒感染的机制多样,但可以总结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结合和进入宿主细胞,需要利用病毒固有的结构来识别宿主细胞的受体。
第二步是解离病毒的外壳和核酸,并将核酸导入宿主细胞质或核内。
第三步是利用宿主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和释放病毒。
第四章:病毒的致病机制与预防治疗病毒的致病机制多种多样,包括细胞毒性、遗传突变和免疫反应等。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和复制,导致宿主细胞损伤和死亡。
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
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日益受到。
土壤病毒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病毒,它们可以感染和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开展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土壤病毒的采集、培养、计数等方面的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等具体细节。
要想进行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首先需要对土壤中的病毒进行采集。
土壤中病毒的采集通常使用不同比例的土壤样品,将其混匀后,经过滤、沉淀等步骤,将病毒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其他微生物和杂质的干扰,以保证病毒的纯度和数量。
接下来,需要对土壤病毒进行培养。
病毒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进行,例如在特定的温度、湿度、pH值等条件下,使用特定的培养基和培养时间。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以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和影响。
需要对土壤病毒进行计数。
土壤病毒的计数通常使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存在的病毒粒子数目,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病毒粒子数目。
在计数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溶液的质量和体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同时,需要注意使用精密的仪器和设备进行计数,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时,除了上述实验操作步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误差和干扰因素的影响,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以揭示实验结果的含义和意义。
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和研究目的,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土壤病毒的采集、培养、计数等方面的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等具体细节。
在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和减少误差干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病毒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六)甘油和抗生素
应用50%的甘油盐水,病毒可以存活数日, 甚至几年。生产实践中常用50%甘油盐水保 存病毒材料,同时采取冷藏措施,效果较 为理想;
一般的抗生素对病毒无作用,故常加入到 含有病毒的材料中去,以杀死细菌而有利 于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近年来,人们已发现一些抗生素对病毒有 作用,有的已用在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上, 如金刚铵、利福霉素、放线菌素D等。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用于分离病毒的标本应含有足够量的活病 毒,因此必须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 毒感染的特征、流行病学规律以及机体的 免疫保护机制,来选择所需要采集标本的 种类、确定最适采集时间和标本处理的方 法。
标本采集必须无菌操作,如有细菌污染, 可通过加抗菌素、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处理。
由于大多数病毒对热不稳定,所以标本经 处理后一般应立即接种。
了解各种理化因素对病毒的灭活作用,有着 重要的实际意义。
由于不同病毒对各种理化因子的敏感性不 同,因此在消毒时必须针对该病毒特点, 选择最为有效的消毒剂。
相反,在保存毒种或病毒材料时,则必须 注意防止和避免各种灭活条件。
病毒对不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也是鉴定 病毒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温度
病毒喜冷怕热。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与细菌不同,病毒是严格的活细胞内 寄生的,因此分离培养病毒应采用: 寄主(易感动)接种法 鸡胚培养法 细胞培养法
而且还必须根据不同病毒的要求进行选择, 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一)寄主接种法 分离的标本接种于实验寄主的种类和接种
途径主要取决于:
病毒寄主范围 组织嗜性 同时还应考虑操作、培养及结果判定的 简便
优点:细胞碎片少,潜伏病毒容易发现,对病毒 的敏感性和原代细胞相似。
病毒学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病毒学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病毒学是研究病毒及其感染机制的科学。
随着新冠病毒的爆发,许多人开始重视病毒学的研究。
病毒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毒的特征和传播方式,还可以为医学提供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一、病毒的分类和特征病毒是一种介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微小物质,其大小一般在20-300纳米之间。
病毒由DNA或RNA和蛋白质壳组成,有些还有外壳,外壳由脂质和糖蛋白构成。
病毒可以感染细胞并利用细胞内的机制复制自身。
病毒的复制和繁殖能力强,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根据病毒的类型和结构,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单链和双链病毒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病毒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的危害和影响。
例如,感冒病毒是RNA病毒,流感病毒是双链RNA病毒,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
了解病毒的分类和特征有助于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开发治疗方法。
二、病毒的感染机制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可以被概括为三个步骤:侵入,复制和释放。
侵入是指病毒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细胞。
例如,空气传播、食物污染、皮肤接触等方式都可以导致病毒侵入人体。
在侵入之后,病毒会利用人体细胞的自身机制,复制并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最后,这些新的病毒颗粒会被释放出来,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
这个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人体免疫系统成功对抗病毒。
三、病毒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病毒学在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病毒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流感病毒,病毒学家开发了针对病毒的抗病毒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病毒的复制,从而防止病毒进一步感染人体。
针对艾滋病病毒,病毒学家开发了多种药物,例如抗病毒药和免疫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人体控制病毒,并减缓病毒的进展。
除了治疗,病毒学在预防上也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病毒学家研发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
通过向人体注射疫苗,可以使人体形成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病毒学研究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病毒的特征和传播方式,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控。
病毒学的前沿研究和新技术
病毒学的前沿研究和新技术病毒是生物世界中最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有能力感染人类和动物,导致许多传染病的发生。
病毒学是探究病毒的构成、繁殖、传播和治疗方法的学科。
病毒学的前沿研究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病毒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肺炎病毒和新冠病毒研究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病毒的研究变得更加关键,科学家们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来研究这些病毒。
通过生物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专家们成功地鉴定出肺炎病毒和新冠病毒,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在新冠病毒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叫作“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的蛋白质来研究这种病毒的感染机制。
这种蛋白质的存在对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有很大的关联性,研究者们通过对其结构的深入了解,发掘了新冠病毒感染的新机制。
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在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为了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这种技术可以修复基因序列缺陷,也可以用作对病毒进行治疗的手段。
CRISPR-Cas9技术能够切断DNA 片段,从而实现精准地导向病毒基因的病毒DNA分子,进一步挖掘出病毒的致病基因并进行精确的修改。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病毒学的研究,在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中也能得到广泛应用。
三、病毒的结构的分析方法随着病毒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结构分析技术被运用到病毒结构的研究中。
例如,聚焦电子显微镜已成为病毒学界最全面的研究手段。
这种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观察到病毒的结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病毒的分子机制与致病性体系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及治疗机理。
此外,最新的X射线技术也能够用来分析病毒的结构,通过探究病毒分子机制的细节,病毒学家可以更好地发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方法。
四、病毒基因测序技术的提高现代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基于生物体DNA和RNA序列的测序技术。
在病毒学研究中,病毒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通过病毒基因的测序分析,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病毒的分类、来源、遗传变异和单克隆繁殖,进一步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加精确地依据。
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方法
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方法病毒学是对病毒进行研究和控制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病毒的结构、生物学特性、病理学、免疫学、疫苗与治疗的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进行病毒学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创新并发展出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方法。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技术方法。
1. 病毒培养技术病毒培养技术是研究病毒生物学特性、病理学和制备疫苗等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技术。
其主要通过在宿主细胞中进行体外培养来进行。
常用的宿主细胞有鸡胚、哺乳动物细胞以及昆虫细胞等。
其中,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研究人类病毒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通过病毒培养技术,病毒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其繁殖的各种因素都可以研究和控制。
一些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生长繁殖的特性也可以通过病毒培养技术进行研究。
因此,病毒培养技术是病毒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技术。
2. 病毒检测技术病毒检测技术是对病毒进行检测和诊断的重要技术。
目前常用的病毒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在病毒学研究中,不论是对研究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机理还是对病毒流行病学进行研究,都需要采用病毒检测技术。
3. 病毒分离技术病毒分离技术是病毒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
它主要通过对病人样品、动物组织或者其它环境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从中分离出病毒。
此外,病毒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疫苗的效力以及研究病毒变异的规律性。
通常的病毒分离技术主要包括细胞传代法、小鼠传代法、囊泡传代法、鸡卵传代法以及临床样品直接分离法等。
在现代病毒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细胞传代法。
4. 基因芯片技术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项技术主要基于生物芯片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它将许多基因片段集合在一起制成芯片,通过对样品核酸的杂交实验可以检测到基因相应片段与芯片上的匹配。
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病毒基因特征、宿主基因不同表达情况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信息。
因此,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病毒学(Virology)
(3)植物病毒-坏死斑或称枯斑 (necrosis spot)
植物病毒感染敏感植物叶片所形成的局部 病损区域.
(四)盲传(blind passage)
Satellite RNA Satellite virus Prion
病毒 (Virus)
噬菌体 (Phage)
噬菌体(bacteriophage) 噬蓝绿藻体(cyanophage) 支原体噬菌体(mycohasmemaphage) 植物病毒 (Plant Viruses)
植物病毒(plant viruses) 噬藻体(phycophage)
2、动物病毒的蚀斑测定 空斑测定 转化测定 合胞体计数
3、植物病毒的环死斑测定 半叶法
2、终点法(end point method) 取等体积的经倍比稀释的病毒系列稀释液分
别接种大量同样的试验单元(如实验动物、 鸡胚或细胞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孵育后, 以试验单元群体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 一感染反应的病毒剂量,来确定病毒样品的 效价,称做半数效应剂量,并以50%试验单 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度的倒数的对数 值表示。
(2)病毒结构形式的二重性
*完全病毒与缺损病毒(defect virus) *病毒与假型病毒(pseudo type virus)、假毒粒
(pseudovirion) *病毒颗粒与空壳
(3)病毒来源的二重性
* 外源性病毒 从细胞外到细胞内在细胞间水平传播的 病毒
* 内源性病毒 在宿主发育早期感染宿主,病毒基因组 整合于宿主基因组并与其同步复制,随细胞分裂垂直 传递给子代细胞,但因其受宿主细胞控制,病毒基因 组只能部分表达,故没有子代病毒产生,且对宿主一 般不造成伤害。
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学科,主要关注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传播和致病机制。
病毒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种类繁多,本文将按照其研究方向和用途进行介绍。
一、病毒分类和鉴定方法病毒分类是研究病毒的基础,也是为寻找针对特定病毒的治疗手段提供重要依据。
常用的病毒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学分类、生物物理化学分类、分子生物学分类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病毒遗传物质的DNA或RNA序列进行分析,建立起了病毒系统发育树,依依分类病毒,如爱滋病病毒(HIV)、流感病毒等。
利用PCR扩增技术可以快速鉴定出病毒特异性DNA/RNA序列,为病毒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方法分离和分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是研究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成为了进一步探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常用的方法包括电泳分离、质谱分析、荧光定量PCR等。
其中,电泳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
根据不同的电泳方式,电泳分离技术可以分为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和微流管电泳等。
凝胶电泳主要用于分离病毒核酸和蛋白质;毛细管电泳主要用于分析病毒核酸序列;微流管电泳则可在微量样品中分离和分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
质谱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病毒蛋白质的质量、结构、组成,提供理论支持和新的治疗靶标;荧光定量PCR则是目前病毒检测中最常用的一种快速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
三、病毒培养和检测方法病毒培养技术是研究病毒生长和复制规律的基础。
通过极端条件下的体外培养,可以从体外获得大量相同的病毒实验体,实现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深入分析以及寻找针对特定病毒的治疗手段的研发。
病毒的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传统检测和分子检测两大类。
传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技术(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主要基于病毒特异性蛋白质或其他病毒成分的检测;分子检测技术则主要利用PCR方法,检测病毒特异性DNA或RNA序列,如RT-PCR、LAMP等。
研究病毒学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研究病毒学的重要工具和方法病毒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研究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传播途径以及感染机制。
了解和掌握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深入研究病毒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病毒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一、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y)电子显微镜是研究病毒结构最为常用和有效的工具之一。
由于病毒颗粒通常有较小的尺寸,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往往无法清晰显示其细节。
而电子显微镜则利用电子束替代光束进行观察,能够达到更高的放大倍数和更好的分辨率。
通过电子显微镜,科学家们能够详细观察到不同类型的病毒形态特征与复杂结构,并从中推断出其功能与传播机制。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研究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病毒基因组通常相对较小,分子生物学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手段来将其复制和扩增,便于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可以复制特定的病毒片段,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多的材料。
基于PCR,科学家们还开发了许多相关技术,如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能够进行病毒核酸的拷贝,并检测其中存在的变异。
三、细胞培养(Cell Culture)细胞培养是分离和培养真核细胞以及许多病毒株所必须使用的技术。
通过将感染过程模拟在体外环境中,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在细胞培养中,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病毒如何感染宿主细胞、复制自身、造成损害以及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等现象。
此外,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细胞系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差异。
四、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转录组学是近年来在研究病毒感染中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它可以全面地描述和理解病毒感染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通过测定在感染期间细胞中所有mRNA的表达情况,科学家们能够确定哪些基因在感染过程中上下调节,并逐步揭示出参与感染和免疫等相关机制的新靶点和途径。
病毒学(Virology)
2、局部反应
(1)噬菌体—噬菌斑(plaque) 噬菌体感染生长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的细菌所形 成的,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状的透明区域。
(2)动物病毒—蚀斑或称空斑(plaque) 动物病毒感染单层细胞培养所形成的局部病损 区域,系由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所引起.
致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 , CPE) :
(六)分子生物学方法 *变性与不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蛋白质肽图与N末端氨基酸分析 *核酸的酶切图谱与寡核苷酸图谱分析 *分子杂交 *序列测定 *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第三章 毒粒的性质
第一节 描述毒粒性质的结构术语 一、毒粒(Virion) 1、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 被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有的还有一层附加膜,以保 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其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 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2、毒粒的基本构成: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 蛋白质外壳(由许多相同的蛋 白质分子构成) * 有的病毒含有多个核酸分子 * 有的病毒蛋白质外壳由数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构成 * 有的病毒蛋白质外壳外还有一层膜结构 * 有的病毒的多个核酸分子被分别包装在不同的颗粒中
*感染单位(infectious units, IU):引起宿 主或宿主细胞培养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 小剂量
*效价(title):单位体积(ml)病毒原液 所含的病毒感染单位的数目(IU/ml)。
1、 噬(蚀)斑测定
(1)噬菌体的噬菌斑测定,琼脂叠层法(agar layer method)
一定量的经系列稀释的噬菌体悬液分别与高浓度 的敏感细菌,以及半固体营养琼脂均匀混合后,塗布 在已铺有较高浓度营养琼脂的平板上,经过孵育培养, 在延伸成片的细菌菌苔上出现分散的单个噬菌斑。根 据病毒的一次击中(one-hit)动力学性质,一个有 感染性的病毒即可引起一个细胞的感染并形成一个噬 斑,并且其数目与样品中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数量 成正比,故统计噬斑数目后即可计算出噬菌体悬液效 价,并以噬斑形成单位(plague forming units , PFU)/毫升(ml)表示。
病毒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技术
病毒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技术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能够通过侵入生物细胞而感染并繁殖。
病毒感染在许多人类疾病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流感、艾滋病、肝炎和癌症。
因此,研究病毒的传播和病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下面将介绍一些新的病毒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可以分析单个细胞的遗传信息,从而了解其功能和特性。
在病毒学研究中,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过程。
例如,在乙型肝炎病毒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感染肝细胞的单个病毒颗粒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乙型肝炎病毒会在细胞内形成不同的亚型,这些亚型在繁殖和感染中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另外,单细胞测序技术还可以用于病毒变异的研究。
病毒变异是病毒演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可能导致病毒对宿主和药物的适应性不同。
通过对病毒变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CRISPR-Cas9系统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它可以精确地改变DNA序列,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在病毒学研究中,CRISPR-Cas9系统可以用于探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命周期和免疫逃避机制。
例如,在HIV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CRISPR-Cas9系统切断病毒DNA与宿主细胞基因的连接,进而破坏病毒复制的过程。
此外,CRISPR-Cas9系统还可以通过编辑宿主细胞基因来增强其对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感染的目的。
三、单颗粒跟踪技术单颗粒跟踪技术是一种能够跟踪单个病毒颗粒的技术,它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病毒动态图像。
在病毒学研究中,单颗粒跟踪技术可以用于了解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转运和扩散过程。
例如,在流感病毒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单颗粒跟踪技术跟踪了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运动轨迹。
结果显示,流感病毒会利用细胞内的结构和机制来完成自身的复制和传播,这对于研究流感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病毒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病毒是一种微生物体,其体积非常小,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病毒不是真正的细胞,它没有细胞器,只有一个包覆着遗传物质的蛋白质壳。
病毒体外没有生命活动,只有侵入寄主细胞后才能复制自身。
由于病毒的特殊性质,研究病毒需要特殊的实验方法。
本文将从病毒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毒学的基本概念1. 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只有一个蛋白质壳和遗传物质。
壳由蛋白质构成,包裹着遗传物质,起到保护和传递遗传物质的作用。
遗传物质可以是 DNA 或 RNA,不同的病毒遗传物质的形式有所不同。
2. 病毒的分类病毒根据遗传物质的类型、壳的类型、宿主范围、病原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病毒有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两大类,分别以 DNA 或 RNA 作为遗传物质。
还有单链病毒和双链病毒之分。
3. 病毒的传播途径及病原性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中,病毒能够对宿主产生不同的危害,例如感冒、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二、病毒学的研究方法病毒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病毒培养、病毒传染实验和病毒分离实验。
以下将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介绍。
1. 病毒培养病毒培养是病毒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
常见的病毒培养方法主要有动物体内培养、动物体外培养和细胞培养。
其中,细胞培养方法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病毒培养方法。
在细胞培养中,研究人员将病毒接种到特定的细胞上,通过观察细胞与病毒的交互反应,了解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机制。
2. 病毒传染实验病毒传染实验是一种通过感染实验动物或人体细胞,观察病毒的传递和感染机制的实验。
该实验可以研究病毒的感染过程及其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丰富病毒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该实验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以确保实验者的身体健康。
3. 病毒分离实验病毒分离实验是一种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病毒的实验。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轨迹受到求知者的鉴定,从而了解病毒的分类、结构和生命特征,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病毒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病毒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病毒学研究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为病毒。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其本体是一个核酸(DNA或RNA),具有遗传信息,但是缺少细胞器等胞内结构。
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导致宿主细胞的损害或死亡。
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病毒分类及鉴定方法病毒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对病毒进行分类和鉴定。
病毒的分类基于其形态、核酸类型、感染宿主等特征。
同时,根据病毒感染宿主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不同类型。
鉴定病毒的方法主要分为生化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生化诊断包括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检测、电镜检测和病毒培养等方法。
分子生物学诊断则基于PCR技术,将病毒核酸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从而确定病毒的种类和亚型。
二、病毒复制及其调控病毒复制是病毒学研究的另一个核心内容。
病毒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但是其本身缺少复制酶等必要的生物合成工具。
因此,病毒必须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将自己的核酸插入到宿主细胞DNA或RNA链上,从而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机制进行复制。
病毒复制的每一个步骤都依赖于特定的病毒编码酶和蛋白质,因此,研究病毒复制的机理及其调控,对于设计有效的病毒药物和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三、病毒致病机理及免疫应答病毒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包括感冒、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病毒感染宿主的致病机理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宿主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过程。
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会释放出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症状的出现。
同时,免疫应答在体内的病毒清除和抗体产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病毒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病毒感染宿主后的免疫应答,以及寻找刺激有益免疫应答的方法。
四、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病毒学研究对于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病毒学中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病毒学中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病毒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的是病毒的结构、生物学特性、生命周期、致病机制等,是防治传染病和疫苗开发等领域的核心基础。
而病毒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则是病毒学中的重要分支,是对病毒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对病毒学研究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病毒是一种具有极简单结构的生物体,它有一个核酸核心和一层蛋白质外壳,有些还有膜结构。
病毒的外壳是由多个蛋白质分子组成的,这些蛋白质通过一定的空间排列方式,从而形成复杂的结构。
这个结构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例如,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后,其外壳可以保护核酸以免被宿主细胞防御系统损害。
同时,外壳也可以调节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能力,以及致病性。
二、病毒结构生物学研究的意义病毒结构生物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病毒外壳的三维结构以及它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方式。
三维结构解析对于揭示病毒生命周期的机理,分析外源性介导的分子传递,以及设计抑制剂、疫苗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1.揭示病毒的生命周期机理通过分析病毒外壳的三维结构及其与细胞受体的互作方式,可以揭示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细节。
同时,还能够了解病毒的复制和分裂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和途径,对于选择和设计对病毒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抑制剂、疫苗等有实际意义。
2.研究外源性介导的分子传递病毒结构生物学研究也为研究外源性介导的分子传递提供了平台。
如研究病毒外壳与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物化特性,可以帮助深入了解外源性介导的分子传递机理,为设计有针对性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3.研制抑制剂和疫苗的基础与设计将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相结合,研究病毒结构,深入了解病毒在传播和感染过程中的生化机构和细节,可方便设计和筛选更为优良的抑制剂和疫苗物质。
研发抑制剂和疫苗成为病毒学研究的重大议题时,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现代病毒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在现代病毒结构生物学的研究中,X-射线晶体学和电子显微镜成为常用的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病毒感染——“非典” X线胸部检查可见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阴影,少 数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大多数为 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
病毒检测
TMV transmission by an Apis sp.
A severe mosaic symptom on tomato leaf (TMV)
腿色斑Chlorotic spoting
黄化Yellowing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提纯extraction/纯化purification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标本采集 标本处理后接种
动物接种 观察发病
组织培养
CPE EM
包涵体 空斑试验 红细胞吸附 中和试验
鸡胚接种
卵黄囊膜 尿囊液 羊膜腔液 绒毛尿囊膜 观察囊膜病变 血凝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三)病毒提纯的技术
1、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
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 差速离心:交替使用高速和低速离心
高速离心(40000~80000g)使病毒沉淀,取沉淀 低速离心(约4000g)仅去除大的细胞碎片等杂质,取上清
• 密度梯度离心:部分或完全根据颗粒在一个无对 流介质中的密度而获得分离 蔗糖10%~40% CsCl等
7、柱层析法
吸 附:用离子交换或吸附法
分子筛:琼脂糖或葡聚糖制成凝胶柱
8、抗血清处理
针对宿主蛋白的血清来沉淀杂蛋白 加病毒的抗血清形成病毒—抗体复合物
二、病毒的分离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某一感染因子所引起.则必须满 足Rivers法则: ① 从患病者体内分离出病毒; ② 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
(三)病毒提纯的技术
2、沉淀法 盐析法 等电点沉淀 丙酮沉淀 聚乙二醇沉淀 乙醇沉淀 3、吸附法
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简便快速但粗糙易变性
硫酸铵浓度达30~50%饱和度时多数病毒沉淀 加醋酸或盐酸 浓度达40~70% 浓度达4~8% 浓度达20% 沉淀植物蛋白,上清夜用硫酸
铵沉淀
磷酸钙、离子交换树脂、羧甲基纤维素
病毒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 生物学特性测定:在宿主上的反应——症状、传播等 • 病毒分离与培养:提纯与纯化、二元培养法 • 光镜与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和病毒与相应抗血
清的特异免疫吸附情况
• 免疫学技术:以血清学和组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
带毒情况、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
• 分子生物学技术:核酸分子杂交、PCR等
③ 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
④ 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内能产生同样的病症;
⑤ 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组成了病毒学诊断技术的主体。 • 病毒分离(virus isolation)是诊断病毒感染的“金标 准”(goldstandard)。
病毒的分离
• 组织培养 • 鸡胚培养 • 动物接种
4、酶处理
许多病毒抗蛋白酶和核酸酶
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三)病毒提纯的技术
5、有机溶剂萃取 有机溶剂可溶掉脂肪、有色杂质或非病毒的变 性蛋白,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提纯中用正丁醇:
脂肪 醇
变性非病毒蛋白
水 病毒
要考虑病毒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
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三)病毒提纯的技术
6、电泳法
普通电泳、密度梯度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
三、病毒的电镜观察法
1、正染法(超薄切片法、病组织)
– – 将细胞用戊二醛固定,然后脱水、包埋、切片、染色、观察病毒颗粒, 通常1~2 d完成。 操作复杂、费时,但样品可长期保存,可观察病毒粒子形态与发生过 程。 直接将病毒悬液(也可用细胞)滴在铜网上,用重金属(通常用磷钨酸) 进行染色,观察病毒颗粒,10-20min可出结果。 原理:负性染料不渗入病毒颗粒,而是将病毒颗粒包绕,由于负性染 料含重金属使电子束不能穿透,病毒颗粒具有亮度,在周围暗背景上 显示亮区——较正染法显示的图像清晰,可显示病毒的结构。 缺点:敏感性低,要求病毒量在107/mL以上,同科病毒难于鉴别。
2、负染法
– –
–
3、投影技术 4、胶体金标记技术、与免疫学技术结合等
采用几种电镜技术观 察病毒粒子的形态
负染技术
Orf virus:口疮病毒(接触性脓疱皮炎 )
Vaccinia virus 痘苗病毒 (投影技术)
Ebola virus埃博拉病毒(正染技术)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一张未标明日期的彩 色电子显微照片。它显示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金 黄色)在MDCK细胞(绿色)培养液中的活动状态
生殖道HSV-2涂片 DFA染色阳性
五、分子生物学技术
• 聚合酶链反应(PCR) • 核酸分子杂交 :Southern blot、Nouthern blot和Westhern blot • 蛋白质组学 • 基因组学:核酸序列测定及基因功能 • 基因工程 :抗病毒疫苗或抗病毒的大分子 多肽 、病毒载体
绒毛尿囊膜痘病毒特异性损伤
3. 动物接种
• 常用动物 小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猴等。 不同病毒对动物的敏感性不同,根据病毒种类 加以选择。 • 接种途径 按病毒侵袭部位选择相应的接种途径: – 乙型脑炎病毒及狂犬病毒 小鼠脑内接种 – 柯萨奇病毒 乳鼠腹腔接种 – 乙肝病毒 黑猩猩静脉注射 – 流感病毒 鼻腔滴种 • 用途 分离鉴定病毒,制备疫苗,制备抗血清
• 1953年,斯坦利第一次提取并结晶了 TMV,这是病毒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 碑。
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一)病毒的纯化与提纯
一般纯化方法
• 动物病毒的纯化:从空斑、病斑分离,用终点稀释法
• 植物病毒的纯化:
如确定是一种病毒,且可机械摩擦接种,则 接种到适当寄主上; 如可能有多种病毒,则要嫁接传染,先将病 毒保存,然后试用虫媒或其他方法分离。
一、生物学特性测定
• 在宿主上的反应
宿主范围、症状表现、传播方式等
• 病毒的理化性质
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对理化因子的耐受性、 体外存活期等
• 病毒接种方法
注射接种、病毒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病毒——汁液摩擦接种、昆虫介体接种、嫁 接接种、菟丝子接种法等
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的典型“猫头鹰眼”样核内包涵 体
三、病毒的光镜与电镜观察法
光 镜:宿主组织切片、包涵体
标本制备
浓缩标本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 超速离心 离心的时间和速度取决于病毒颗粒的大小和离心 机转头的半径,一般是30min到3h.沉淀的样本用灭菌蒸 馏水洗后再放到铜网上; ② 超过滤法 用于分子筛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
③ 接种细胞 接种细胞增殖病毒,然后快速包埋、切片; ④ 免疫凝集 如有特异抗血清,且病毒已知,也可用该法浓缩 病毒
抗原检测 抗体检测 病理检查
病毒的提纯是将宿主中的病毒粒子与宿 主细胞组分区分开来的过程。 原理是利用病毒的蛋白质和大分子粒体 的特性,及其与宿主细胞组分在理化特性上 的差异将病毒粒子区分出来,并尽可能保持 侵染力。 目的是确切地研究病毒理化、生物学特 性、化学组分、组成、增殖过程及机制,还 可用于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1、病毒抗原 2、病毒抗体
3、免疫学诊断方法
免疫荧光法(IF) 免疫酶法(ELISA) 单克隆抗体技术
血凝抑制(HI)试验 血凝试验HA 琼脂扩散试验
五、病毒抗原检查
• 可检测细胞内、外的游离病毒抗原。 • 敏感、特异,简便、快速。适用于多种病毒性 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Influenzavirus A培养 物DFA染色阳性
羊膜腔:用12~14d鸡胚,将检材注入羊膜腔,孵育后取羊
水检查。常用于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
尿囊腔:用9~12d鸡胚,将标本接种于尿囊腔,孵育后取
尿囊液检查。常用于培养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等
绒毛尿囊膜:用10~12d鸡胚,无菌下开一小窗,将材料
滴在绒毛尿囊膜上,孵育后观察膜上有无斑点病变。常用
于培养单纯疱疹病毒,天花病毒和痘病毒
病毒学研究方法简介
生物安全实验室
根据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不同,分为4级, 一级最低,四级最高。
• P1实验室——研究的病毒危险性较低,试验人员连口罩都不用
带,穿上白大褂就可以了,试验人员在这里很放松; • P2实验室——研究的是中度危险的病原,像肝炎、流行性感冒 等等,要求戴防护性较好的口罩; • P3实验室——研究的是高度危险的病毒,传染性很强,而且没 有疫苗,试验人员的保护措施要比P1/P2实验室严密得多; • P4实验室——全球级别最高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研究的是极度 危险的病毒,如令人谈之色变的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进入 这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处于防护服的严密保护之下,连空气都 不能在实验室内呼吸,红色螺旋状管子,是专门用来向室内输送 新鲜空气的,试验人员一进入实验室,要先屏住呼吸,马上接上 这种管子,然后才能呼吸。
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组织培养: 原代细胞:新鲜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分散+培养液
成——单层细胞
二倍体细胞株:原代细胞传代(为二倍体细胞) 传代细胞系:肿瘤组织或二倍体细胞自发转化(非整倍体)
鸡胚接种
卵黄囊接种:用5~8d鸡胚,以细长针由气室端刺入卵黄
囊,孵育后收集卵黄囊膜检查。常用于一些嗜神经病毒
Hale Waihona Puke 电镜技术的应用• 研究病毒形态、鉴定
观察病毒的形态及形态发生学过程;亚显微结构;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 改变;病毒的分类等。
• 诊断病毒病
检测不能在体外培养的病毒,如轮状病毒、星状病 毒、嵌杯病毒、HAV等都是用电镜最先发现的——能 进一步发现新的病毒和病毒病。
四、免疫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