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篇
古代官职升迁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升迁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18d760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5.png)
古代官职升迁文化常识1.引言1.1 概述古代官职升迁文化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官职升迁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个人能力和贡献被认可的表现。
官职升迁文化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关于官员晋升的规范、原则和传统。
古代官职制度严格规定了官员的职权、等级和晋升条件。
官员按照地位高低被分为九等,分别是九品官、八品官、七品官,以此类推。
官员晋升的条件主要包括考试、选拔和表现等方面。
例如,九品官需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资格,而其他品级的官员则需要通过各种评定和选拔程序来确定其晋升资格。
官职升迁对于古代中国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官职升迁是一种社会阶层的流动方式。
通过努力学习和表现,个人能够逐渐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官职,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即只有通过具备一定能力和贡献,才能获得社会认可和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官职升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
为了能够胜任更高级别的职务,官员需要通过各种考试和选拔,以展现他们的才能。
这种竞争机制激发了官员的学习和进取精神,推动了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古代中国的官职升迁文化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晋升制度,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
通过官职升迁,社会上的人们认可了官员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社会期待和标杆。
官员们在追求官职升迁的过程中,不仅须具备才干,还需要遵守各类规章制度,以及传统的行为准则。
这种价值观和规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官职升迁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文化现象。
它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官员晋升条件、官职升迁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古代官职升迁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价值观和发展规律。
1.2 文章结构文中结构部分应包含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内容概述。
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组织结构本篇文章的结构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91ccc55376baf1ffd4fad38.png)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任免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变动用词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除、拜、征、辟、荐、举、起、选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拔、迁、陟(进用)、进(用于较高职务)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转、调、徙、移、迁、出(京官外调)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四、关于降低官职的有:贬、谪、左迁、迁谪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褫,音chì)五、关于罢免官职的有:罢、免、解、黜、夺六、关于兼职的有: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50ffc7a580eb6294dc886c66.png)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乡试:科举时代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黄佐与 祖父都参加过乡试,黄佐考中第一名,取得会元的称号。 B.祭酒:古代飨(xiǎng)食 是酹(lèi)酒祭神的长者,后也用来泛称年 长或地位尊者。汉魏以后多作官职名,如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等。 C.除服:俗称“脱孝”。封建社会的官员遇父母去世,要求必须服孝期满才 能脱去孝服继续任职。文中指黄佐守丧期满。 D.程朱:指宋朝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也代指他们发展出来的理学思想体 系,其主要内有“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
官职制度
一、古代官职 (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 (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 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 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 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 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 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 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 正统年间的商辂(lù)二人而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 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 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 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 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地.正明谥位确、,的次清序科古人应举代死为分皇:为后院三试帝所甲、、加。乡一贵试的甲、族带三会、人有试,、大褒即殿臣状贬试元、。意、杰义榜眼出的和官称探员花号,或。赐其进士他及有
高中语文:官职科举类文常
![高中语文:官职科举类文常](https://img.taocdn.com/s3/m/739bd44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5.png)
官职、科举类文化常识微专题1.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 毋内诸侯。
(《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
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鸿门宴》)都尉:秦汉时期重要的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期,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孔雀东南飞》)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宋代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官名。
相传商代已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为掌管军事之职。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7.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都指贬官。
8.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其官吏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不再属太常寺。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https://img.taocdn.com/s3/m/83c8793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3.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61fa294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3.png)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2023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及训练ppt
![2023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及训练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ad090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1.png)
•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 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 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 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 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察举及选举,是一种 推选人才的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训练
• 1、 “封”字 在金文中写作 ,从字形 上来看,意思是植树为帜、划定疆界。这 说明封姓源于( )
• A. 划分地域 B. 植树的过程 C. 战争 D. 祭祀
•A
• 2、“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 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 用。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 么使药()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
三公
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 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
太傅、太保为三公。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 大将军 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
• 3、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 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 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 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在 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
• A. 婚姻美满 B. 合家团圆 C. 健康长寿 D. 子嗣兴旺
•C
• 4、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 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
节之 臣。”
8、《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9、《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48e04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0.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bcdf57da216147916112866.png)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官职”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官职”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245c26143169a4517723a347.png)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官职”的称谓(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隋唐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3.地方官职。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常见的官名释义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https://img.taocdn.com/s3/m/6dcde106b307e87100f6962a.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b22c5dd40029bd64793e2c71.png)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废:废弃不用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
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 “社稷”代称国家。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 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 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 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女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 于今天的“小子”。
有关古代官职的文化常识,史上最全
![有关古代官职的文化常识,史上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bcd0ee0c33d4b14e84246833.png)
学习文言文,不难发现,每当涉及到记叙人物生平事迹时,常涉及到官职的变动。
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个史上最全文言官职常识及例句,掌握了这些常识,对于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生平、语境和文段翻译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还不赶紧端着板凳,排队来领~40个官职名称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bf9e45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e.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古代中国是一个官僚制度非常严密的国家。
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官职制度在古代中国,官职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官职被划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的官职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1.中央官职:最高官职是皇帝的官职,主要有内阁成员、内外宰相、尚书令等高级官员。
他们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直接侍奉皇帝。
2.地方官职:地方官职包括巡抚、督抚、知府等。
他们负责管理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
3.军事官职:军事官职主要负责统领军队。
军事官职等级较高的有统帅、将军,等级较低的有校尉、队正等。
4.文职官职:文职官职主要负责行政事务。
文职官职等级较高的有大学士、卿大夫,等级较低的有主事、员外郎等。
5.监察官职:监察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官僚系统的运行。
监察官职等级不高,但拥有极大的权力。
二、科举制度1.科举的起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士人选拔制度的一种形式。
早在汉代,科举就已经存在,唐代开始形成科举制度。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封建社会中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途径。
2.科举的目的: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
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3.科举的选拔过程: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由县、州、郡逐级选拔士人,取得乡试的人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由省级政府举行的考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参与,成为官员的最后一道考核。
4.科举考试的科目: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诗词、文章、策论等。
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才智和思维能力。
5.科举的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科举制度鼓励人们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也使得地位较低的人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高官厚禄,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总之,古代中国的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官职制度体现了权力的分工和等级,科举制度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官职官署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官职官署](https://img.taocdn.com/s3/m/867e93690b4c2e3f572763c5.png)
文职 官员)
户部 (户籍、 土地、赋
税、 财政)
(掌管户籍 、疆土 、田地 、财政 事宜)
门下省
(审核政 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礼部
(典礼、 学校、科 举)
(主管典 礼、教 育、科 举之事 )
兵部 (军事 武官任命
等)
刑部
(司法、
刑狱)
(主管刑 罚、审 核案件 )
工部 (工程、 营造、屯 田、水利)
答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5)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分科考试制度称为
制 ,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
创始于 ,确立于 ,完备于 ,明清时达到兴盛,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
答案:科举 隋朝 唐朝 宋朝
知识 讲解
二、官职官署
“三公九卿制”(秦汉) 皇帝
太尉 (军事)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学而 时习
(1)中书省的职责是
,门下省的职责是
,
。
的职责是 宰相
(2)“六部”指的是吏部、 、
,下有
、 、 等。
、兵部、刑部、
。各部长官的正职是
,副职是
答案: 户部 礼部 工部 尚书 左右侍郎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3)掌管官吏任免、考绩、升降和调动的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81c77f2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a.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官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是由朝廷任命的。
官职从低到高,可分为九品官、六部官和九卿等。
九品官:九品官是指从九品中正到九品左右丞等职位。
九品官大多是地方上的官员,管理城市、乡村、兵部等部门。
六部官:六部官是指从正五品卿到正九品员外郎等职位,六部官负责朝廷的各个行政部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九卿:九卿是指从御史中丞到殿中侍御史等职位,九卿是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负责监察朝廷的各个部门。
科举:科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科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举、会试和殿试。
课举:课举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一层筛选。
凡是有志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首先要通过课举考试,获得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课举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二层筛选。
凡是通过课举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考试。
会试考试一般在省级城市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等。
会试由主考官负责,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最后一层筛选。
凡是通过会试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考试。
殿试考试在京城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诗文等。
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亲自主持。
在殿试中表现优秀的考生有机会被授予功名。
官职与科举的关系:总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科举是重要的制度,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也是晋升官职的通道。
官职和科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了解官职科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https://img.taocdn.com/s3/m/997ad9d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a.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古代中国的官职典制是指各级官员的职位体系和相应的晋升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周等朝代。
官职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有利于维护政府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
古代官职典制通常分为九品和三考。
九品官职制度是指官员根据其职位的高低分为九个等级,分别是九品官员。
等级的高低反映了官员的权力和地位。
而三考制度是指官员的晋升需要通过一系列考试来评定资格和能力,分为县试、府试和殿试。
通过九品官职制度,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表现逐步晋升。
根据九品官职典制,第一等的官员是皇帝,其次是王,然后是卿、大夫、士、庶民、弑君、贼臣和贼民。
官员晋升的标准主要是人才和功绩,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或有特殊贡献都可能提升官职。
三考制度是官员的晋升制度。
在中国古代,官员必须通过一系列考试来衡量他们的能力和资格。
这些考试通常由地方政府组织,参加考试的人员会被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县试是第一轮考试,县知府和县官员围绕特定的领域进行考试。
成绩优秀的人员可以参加府试,府试是地区的第二轮考试,主要由府知府和地方官员组织。
通过府试的人员有资格参加最后一轮考试,即殿试。
殿试由皇帝主持,只有通过殿试的人才能获得官员职位。
官职典制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官职制度有助于建立政府的层次结构,使政府的运作更加高效。
官员的晋升制度也激励了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官职典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官职制度往往存在一些腐败现象,有些官员通过行贿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更高的官职。
其次,官职制度可能容易导致官员变得僵化,缺乏创新和进取心。
有些官员可能只追求自己的官位,不顾公益和国家利益。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官职典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政府的稳定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官职制度也需要进行和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以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和公正性。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e2e57192844769eae009edd0.png)
18.“陶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越王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 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 代称。
19.古人称谓有多种,如柳永,又人称柳七,是按他的排行来称呼;柳屯 田,是按其籍贯来称呼。
解 析 : “柳屯田”是按其官职来称呼。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 原名三变,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以屯田员外 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补充
➢ 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注意概念和朝代的对应) ➢ 为避光武帝刘秀讳,称为“茂才”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长官考察、选取人才并进行推 荐,最后试用得以任命。孝廉和茂才都是汉代察举制的不同形式。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
【征辟制】 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 “辟”。(自上而下)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官
1-2 动 职 调
11.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 定年龄而离职。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 “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解析:“视事”指官员到职办公。
解析:“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户部”错误。在唐 代,三司主理刑狱。
11.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和平民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 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解析:学士不能指平民子弟。
古代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 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 ① 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泛指读书人。 ②职官名。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开元年 间设置学士院,称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 诏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 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
1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 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
小结
•以课本为依据,归类记忆,反复练习, 联系语境。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 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5.《师说》中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小结:迁、徙、调、转、补、改、出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 太 祖 行 奋 武 将 军 。 ( 《 三 国 志 ·魏 书 ·武 帝 纪 》 ) 如 : 太 守 奇 之 , 除 补 书 佐 署 守 属 监 狱 。 ( 《 汉 书 ·王 尊 传 》 )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如 : 除 镇 安 武 胜 军 节 度 使 , 司 徒 兼 侍 中 , 判 相 州 。 ( 《 宋 史 ·韩 琦 传 》 )
2.“单于”“阏氏”是___匈__奴_____民族对他们的 __首__领________及其___正__妻_________的称呼。吐蕃和回纥的最高首领
称_可___汗________。
3.汉朝选官制度为察举制,科目有__孝___廉_________、 ____茂__才________、__贤__良__文__学______等。后来该制度实际上多为世家
升、擢、拔、迁、陟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小结:谪、贬、放、左迁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 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 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 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小结:兼、领、行、署、权、判
7.表辞职退休的词语
•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 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 《后汉书·李
• 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
• 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 是兵部。( )
• 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 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 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 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 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中央官职
地方官职
郡_
州 府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
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 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 除臣冼马(《陈情表》)
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
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
病 , 满 三 月 赐 告 。 7 . 谢 病 : 托 病 引 退 或 谢 绝 宾 客 。 如 《 战 国 策 ·秦 策 三 》 : 应 候 因 谢 病 , 请归相印。 •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即时训练]
1.三十岁称____而__立________,四十岁称___不__惑_________,五十
岁称___知__天__命_______,六十岁称__耳__顺________,七十岁称 ____古__稀______,八九十岁称_耄__耋_________,一百岁称 ______期__颐____。女子十三四岁称___豆__蔻_______。
小结:征、辟、荐、举、拜、选、除、授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小结:罢、黜、免、夺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篇
在此输入您的,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
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观点是相同的。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 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 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 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
• 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 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 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 “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
大族所垄断。
4.填写下表的空缺处。
丞
尚书
相
工
部
二、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法”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 接判断,只有个别选项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代文 化常识题主要考查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以下“2步法”:
随堂练习(判断下列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