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龚-3

合集下载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中草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根据“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购销员”岗位职业需求,建设课程体系,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检验岗位对药用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药材种植及识别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后续课程有《药用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

2.学习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药用植物形态鉴定和显微鉴定的知识和技能,善于观察,能够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形态与课本上的标准形态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物的对接。

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的特征,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内部构造特征,能够准确识别常见药用植物,会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会徒手制作植物细胞和组织等的临时制片;学会对知识的梳理,牢记药用植物功能和结构、局部与整体、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几个方面的统一。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思想、团结协作精神。

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知识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和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2)掌握药用植物组织的类型、结构特征和以及在药用植物体内的分布; (3)掌握药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发育及类型;(4)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含义、任务和与研究药用植物的关系;了解药用植物的命名,分类等级和分类检索表的应用。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36211) 制定()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 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承担单位[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制定日期12022年10月IO 日) 审核日期(2022年11月15日) 批准日期()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能够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形态与课本上的标准形态联系起来(2)初步掌握生物显微绘图的基本方法;(3)初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能识别常见的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三版课程设计一、引言药用植物是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巧妙利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药用植物的种植、采集、加工等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因此,药用植物栽培学是当前重要的学科之一。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药用植物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药用植物的种类、生长习性以及栽培技术;3.熟悉药用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与解决办法。

三、课程目录本课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概述1.1 药用植物的概念1.2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意义1.3 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第二章药用植物的分类和生长习性2.1 药用植物的分类2.2 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2.3 药用植物的适宜生长条件第三章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3.1 药用植物的种子繁育3.2 药用植物的育苗技术3.3 药用植物的移栽技术3.4 药用植物的增施技术第四章药用植物的病虫害防治4.1 药用植物的常见病害防治4.2 药用植物的常见虫害防治4.3 药用植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四、课程教材主教材:《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三版)。

参考教材:1.《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第二版)2.《药用植物学》五、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面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面授部分包括教师讲解、学生提问互动、案例分析等;实验部分包括种子繁育、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六、课程评价本课程的主要评价依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课堂学习表现2.实验操作表现3.课程报告撰写4.期末考试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以上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得出。

七、结语“药食同源”的理念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药用植物的种植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本课程的设计旨在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认识、了解和掌握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药用植物在未来的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草药栽培技术 课程标准

中草药栽培技术 课程标准

中草药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中草药栽培技术课程标准是指规定中草药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标准。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中草药栽培技术课程标准的示例:
1. 课程名称:中草药栽培技术
2. 课程代码:CCYT001
3. 课程学分:3学分
4. 先修课程:植物学、农艺学等相关课程
5. 教学目标:
- 了解中草药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
- 掌握中草药的栽培技术和管理要点
- 能够独立进行中草药的种植和管理工作
6. 教学内容:
- 中草药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中草药品种的选择和繁殖
- 中草药的播种和移栽技术
- 中草药的生长环境要求和土壤管理
- 中草药的水、肥、药管理
- 中草药的病虫害防治
- 中草药的采收、贮藏和加工
7. 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演示、田间实习等教学方法
8. 考核方式: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田间实习成绩等评价指标。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

9. 教材教具:教材包括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教具包括幻灯片、实验设备、工具等。

10. 课程评估:每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包括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实习表现等。

11. 授课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该课
程的授课教师。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植物,栽培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用植物栽培的一些关键技术,帮助您获取更好的产量和药材质量。

一、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成功栽培药用植物的关键。

不同的品种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

在选择时,要考虑植物的生理特性和适应性。

同时,了解该品种是否具有良好的抗病虫害能力也是重要的。

选择适合自己地区的品种,可以减少植物的生长难度,提高栽培成功率。

二、土壤准备与改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准备与改良。

首先,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质量,并调整酸碱度。

此外,根据植物的喜好,添加相应的矿物质肥料,确保植物能够获取所需的养分。

三、合理的种植密度与间距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植株的数量,间距则是植株之间的距离。

合理的种植密度与间距可以使植物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产量。

一般来说,药用植物的种植密度应根据植物的类型和生长习性进行调整。

对于生长缓慢且高度差异较大的植物,种植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以避免植物之间的竞争。

而对于茂密生长的植物来说,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助于增加产量。

四、合理的灌溉与施肥灌溉和施肥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灌溉应根据需求进行,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水分供应。

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特别要注意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施肥方面,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的组合。

有机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养分的持久供应,而矿物质肥料则能够提供植物急需的特定养分。

五、病虫害预防与控制病虫害是药用植物栽培中常见的问题。

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是保证植物生长健康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种植环境的清洁,并定期除去病虫害的受害植株。

其次,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比如引入益虫、使用生物农药等。

在栽培过程中注重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中药种植技术》课件——第四章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

《中药种植技术》课件——第四章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

第一节 药用植物的栽培制度
二、复种
(二) 复种的条件
2.水分条件
在热量条件能满足复种的地区能否实行复种,就要看水分 条件了。即热量是复种的可能性首要条件,水分是复种可 行性中的关键条件。 例如热带非洲热量充足,可以一年三熟、四熟,但是一些 地区由于干旱,在没有灌溉条件下,复种的发展受到很大 的限制,因此只能一年一熟。 降水量、降水分配规律、地上地下水资源、蒸腾量、农田 基本建设等都影响着复种。 从降水量看,我国一般年降水量达600 mm的地区,虽然 热量能满足一年两熟的要求,但水分则成为限制因子。
第四章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
第四章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 土壤耕作
药用植物的栽培制度 土壤耕作
第一节 药用植物的栽培制度
一、栽培制度 二、复种 三、单作与间作、混作、套作 四、轮作与连作
第一节 药用植物的栽培制度
一、栽培制度
是某一地区所有栽培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方式,以 及配置这些作物所采用的种植体系,包括复种、单作、套 作、混作、轮作与连作等。
二、复种
(二) 复种的条件 4.劳力和机械化条件
复种主要是从时间上充分利用光热和地力措施,需要在作 物收获、播种的大忙季节,能在短时间内及时、保质保量 地完成上季作物收获、下季作物播种以及田间管理工作。 所以有无足够的劳力、畜力和机械化条件也是事关复种成 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自然条件相同时,当地生产条 件、社会经济条件承载力则是决定复种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 药用植物的栽培制度
二、复种
(二) 复种的条件 3.地力与肥料条件
在光、热、水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地力条件往往成为复种 产量高低的主要矛盾,而且需要增施肥料才能保证多种多 收。地力不足,肥料少,往往出现两季不如一季的现象。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养地作物,扩大肥源,增施肥料

药用植物栽培第二章药用植物栽培的基础理论(与“药用植物”有关的文档共54张)

药用植物栽培第二章药用植物栽培的基础理论(与“药用植物”有关的文档共54张)
第二页,共54页。
一、药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1、药用植物的生长周期
一个植物体从合子经种子发芽,进入幼年期、成熟期,形成新合子的过程,
称为植物的生命周期。根据周期不同可把植物分成: 一年生植物:如薏苡、红花等。 二年生植物:如当归、菘蓝等。 多年生植物:如人参、贝母、延胡索等。其中有一部分多年生草本植物能
度并不等同,其中光照、温度、水分、养分和
空气等是药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少其
中任何一项,药用植物就无法生存,这些因子称
为药用植物的生活因子。
第十六页,共54页。
二、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 条件
• 1、 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药用植物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进行正常的生 长发育。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存在“三基点
二、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 件
• (3)春花作用 • 春化作用是指由低温诱导而促使植
物开花的现象 。有效温度为0℃-10℃, 最适温度为1 ℃-7℃,种类不同要求的春 花作用的温度也不同。
第二十一页,共54页。
二、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 条件
• 2.光照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1) 光照强度 • 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增加而加快,在一定范围内
第二十四页,共54页。
二、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 件
• (2)光质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太阳光中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红光,红光对植物的作用最大;黄光次
之。

红光能加速长日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延长短日植物的生长发
育;蓝紫光能加速短日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延迟长日植物的生长
发育 。

通过研究药用植物对光质的不同需求,根据药用植物种类的不同而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第3版)PPT课件 第七章 药用真菌的栽培技术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第3版)PPT课件 第七章 药用真菌的栽培技术

三、药用真菌的制种及菌种保藏
3.菌种分离 --组织分离法 (1)子实体消毒:选取幼嫩、健壮、饱满、无病虫的子实体,切去菌柄,放入洗 净的盘内,放在安装有紫外灯的接种箱内照射20~30min。 (2)接种块选择部位:根据药用真菌种类,选择合适部位的接种块。菇体肥厚的 种菇的菇柄中部纵切一刀,撕开,挑取菌盖和菇柄交界处的一小块组织;对个体细 小的伞菌子实体,也可采用子实层作组织分离材;对子实体组织层较薄,质地较韧, 菌丝数量极少,分离难度较大的胶质菌类的组织分离,一般分离时剖取尚未展开的 耳片胶质团内部的组织块。 (3)接种块切取:在已消毒的接种箱内,用消毒刀片切取黄豆粒大小组织块,放 入菌种瓶内培养基上培养。
等措施调节光照、温湿度及空气流通适宜等以符合药用真菌生长的要求 • 在段木栽培中要及时防治霉菌和病虫害(线虫、白蚁等)
四、药用真菌的生产方式及工艺
(二)生产工艺
2.工艺要点 (1)段木栽培 5)采收
从子实体分化形成幼小子实体到采收一般需要3~7天,要做到适时采收。采收时应去 除残留的泥土、杂质、腐烂虫蛀部位等,然后按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加工。
四、药用真菌的生产方式及工艺
(二)生产工艺
2.工艺要点 (1)段木栽培 3)接种:是进行段木栽培中的关键步骤。接种前必需检查段木组织是否枯死,水分状况 是否适中,再根据真菌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接种量、接种密度。
• 根据菌丝生长的最低温度适当提早接种,可减少杂菌污染 • 根据段木大小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接种量 • 根据树径粗细、质地软硬、气温高低决定所砍接种口的密度,树径粗宜密,树径细
三、药用真菌的制种及菌种保藏
(三)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 4.培养 接种后,将种瓶(袋)置于适温下培养。菌种瓶初放时,应直立于床架上,当 菌丝吃料后,再将其横放。菌种瓶(袋)根据气温可单层或多层叠放,隔4~5天转动 或调换位置,以利于受温一致并避免培养料水分的沉积;要经常检查,及时去除出现 杂色、黏液及菌种死亡的瓶(袋);逐渐降温(当菌丝长至料深的1/2时,降温2~3℃, 以免料温升高,并有壮丝作用);注意菌龄(原种约30~40天、栽培种约20~30天菌 丝长满,再继续培养7~10天)。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PPT课件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PPT课件
1. 旱生植物:具高度的抗旱能力,常见的有;肉质植 物、深根性植物、真旱生植物等。

2. 湿生植物:生长在潮湿地区,常生长在沼泽、河
滩、山谷等地,如秋海棠。
3. 中生植物:介于二者之间,绝大多数陆生植物都 属于这种类型。 物
4.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下土壤中的植物,分为浅 水植物如莲; 漂浮植物如浮萍; 沉水植物如水王 荪。





药用植物的物候期

h
3
气候因子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光 照
一、光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光饱合点
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光合速度不再 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合点。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但光强度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度增加转慢。
h
4
气候因子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光 照
h
8
德育渗透
我国淡水资源在许多省市相当紧张,特别是 我省十年九旱,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栽培是一条 有效途径,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还比较落后,这 就要求 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培育一些耐旱、 抗旱品种,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产量和品质。
h
9
药用植物的物候期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受气候及其它环境 因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的现象。药用植物 物候观察应常年进行,定期、定点、定株观察。
h
5
气候因子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

阳生(喜光)植物
阴生(喜阴)植物
中间类型的耐阴植物
要求充足的直射阳光, 光饱合点是全光照的
100%,光补偿点 在3~5%如地黄。
不能忍受强烈光照, 光饱合点为全光照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植物组织培养【适用专业】植物组织培养是将植物的离体材料(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无菌培养,使其生长、分化,进而再生完整植株的无性繁殖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之一。

为了适应我国、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按工作任务模块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修改。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吸收组培科研、生产成果,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组培与无土栽培、作物栽培管理方面内容的融合,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体现现代性。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 课程性质《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术》课程是生物技术、园艺、商品花卉专业及园林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组培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娴熟的植物组织培养操作,学生完全符合植物组织培养岗位的职业要求。

本课程的前续课为基础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等,并由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提供技术基础。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术》为无土栽培技术、基因技术等专业课程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支持。

在课程定位上,强调理实一体,培养学生的组培岗位职业能力。

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接轨,《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术》课程结业可取得植物组织培养工、植物组织培养接种工、生物制品培养基制备工3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1.2 设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和技能要求,及根据组培企业的实际岗位的具体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植物组培技术》课程教学“以专业技术能力为本位、采用模块教学”的理念,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据植物组培的工艺流程安排教学,将该课程的能力体系分解为多个教学模块,在每个教学模块中穿插一些关键技能和一般技能,将植物组培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和目标,构建了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图1)。

使学生能够独立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各个岗位的工作。

《中药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栽培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中药栽培技术》是中药、中草药栽培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鉴定方向)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

本课程主要针对中药材种植、生产企业的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中药资源护管员等岗位开设,是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中药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鉴定方向)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定位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中药材学》、《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中药学》等,后续课程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检验技术》等。

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药材栽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根据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要求,在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土壤选择、繁育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工作,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能力、岗位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材种植及其生产管理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具有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熟练进行中药材栽培操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在中药材种植、生产企业从事中药材栽培、中药材种植过程监督及检测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材种植规范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1. 课程设计理念经过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依据社会岗位需求,确定中药、中草药栽培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鉴定方向)专业的核心技能,重构《中药材栽培技术》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构建中药、中草药栽培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鉴定方向)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重构《中药材栽培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境、结构和任务。

药用植物栽培学ppt课件

药用植物栽培学ppt课件

地黄(块根繁殖)
何首乌(块根繁殖)
白芨(块根繁殖)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芽繁殖)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栀子(堆土压条) 贴梗木瓜(堆土压条)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分离时期 一般在春、秋两季。春天在发芽前,秋天在 落叶后进行,具体时间依各地气候条件而定。 花木类要注意分株对开花的影响。一般夏秋 开花的宜在早春萌发前进行,春天开花的则 在秋季落叶后进行。这样在分株后能保证有 足够的时间使根系愈合并长出新根,有利于 生长,且不影响开花。 变态器官繁殖也因气候条件而定,南方春、 秋均可进行,而北方宜在春季进行。
杜仲(单枝压条)
连翘(波状或水平压条)
忍冬(波状或水平压条)
蔓荆子(波状压条)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堆土压条(又称直立压条或壅土压条) 条件:母株具有丛生多干的性能。 方法:在其平茬截干后,覆土堆盖,待覆土部 分萌发枝条,并于生根后分离。每一枝条均 可成为一新植株。 使用范围:栀子、贴梗木瓜、玉兰等。
枝(茎)插一般都带有芽,芽向上抽成枝, 插条基部向下分化出根,形成完整的植株。 在此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 种是由潜伏根原基发育形成根。另一种是诱 导形成新根原基。植物扦插以后,两种生根 方式经常并存。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第3版)PPT课件 第九章 全草类栽培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第3版)PPT课件 第九章 全草类栽培

第二节 穿心莲
二、栽培技术 (二)繁殖方法
3.移栽定植 播种育苗后1个月左右,当苗高6~10cm、有3~5对真叶时即可移栽。以阴天、小雨天或傍晚带土 移栽为好。如晴天,需移栽前一天苗床浇水1次,以便起苗,带土移栽易成活。定植地按行距20~25cm、株距 16~20cm开穴,穴呈品字形排列;采种地按行距50~65cm、株距30~35cm开穴。每穴栽苗1株或2株,注 意使苗根系舒展,垂直向下不可弯曲,以保证全面成活。
第二节 穿心莲
二、栽培技术 (三)田间管理 4.打顶培土 当苗高30cm左右,以采收商品药材为主的应摘去植株顶端,促进侧芽生长,多萌生新枝新叶,以 提高产量。同时结合中耕除草,适当培土,加强根系生长,同时还能防倒伏。留种植株在盛花期一般不摘顶, 但可摘除主茎顶端嫩枝,促进中、下部花果生长,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如发现不能结果的花序,也应及时摘 除。
5.间套作 穿心莲可与幼龄果树、玉米等蔬菜或其他草本药材进行间套作,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但忌在一块 田地上进行连续栽培。
第二节 穿心莲
二、栽培技术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病害 (1)立枯病:又称“幼苗猝倒病”,多在幼苗有1~2对真叶时发生,发病时近土面的茎呈浅黄褐色腐烂或缢缩, 造成地上部分倒伏,病害迅速(三)田间管理 1. 中耕除草 缓苗后,浅松土1次。以后每隔15~20天中耕除草,中耕宜浅,以免伤根使水分供应不上,植株易 被晒死。当穿心莲长至30~40cm时,结合松土,在植株基部适当培土,以促进不定根生长,加强吸收水、肥 的能力,同时培土也可加固植株,防止风害。 2. 浇水 移栽后的管理,主要是及时浇水,这是保证成活的关键。如无雨,每天浇水1~2次;成活后3~5天浇 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北方地区定植后要连续浇水2次,保持土壤湿润疏松,利于幼苗萌发新根。但不宜浇水 过多,以免地温降低,土壤板结,不透气,降低成活率。在6、7、8三个月的高温干旱时期,可在傍晚或早晨进 行沟灌,待畦面润湿后及时排除余水。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英文名称: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technology.)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3.适用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及药学类专业公共必修课4.课程地位:专业课、公共课5.实验学时:24学时6.开课单位:生化系二、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培养高职生从业后有效利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开展学科工作和研究的技术能力,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栽培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化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能力;技术的学习溶入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

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综合分析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尽可能利用试验与实践教学环境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源,体会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

三、主要仪器设备:土壤筛(18号、60号、100号)、天平、盛土盘、研钵、恒温干燥箱、 pH计、干燥器、水分测定仪、发芽箱、电炉、蒸煮锅、种子检验板、紫外光灯、育苗盘、移植铲、遮阳网、塑料薄膜、嫁接夹、营养钵、显微镜、搭架材料等。

四、实验目标要求:1.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改变原来以培养学生理论技术掌握为主,向培养以学生综合化的技术掌握和技能为主;改革单一操作性实验为主,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溶技术的掌握于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任务驱动的创作过程。

2.实践能力的培养层次。

(1)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2)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3)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目标:通过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

教育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绪论课件

教育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绪论课件
理,生长良好;在潮湿的土壤中,根系不发达,多分布于浅层 土壤中,易倒伏,生长缓慢,而且容易导致根系呼吸受阻,滋 生病害,造成损失;在干旱条件下,植物根系将下扎,入土较 深,直至土壤深层。因此,在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要加强田 间水分管理,保证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获得优质、高产 药材。
教育]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绪论
(2) 短日植物。日照长度只有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一般 12~14 h以下。例如紫苏、菊花、穿心莲、苍耳及龙胆等。
(3) 日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任何日照下都能开 花的植物。例如曼陀罗、蒲公英、千里光等。
在引种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所要引进的药用植物是否在当 地的光周期诱导下能够及时地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栽培中应根 据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确定适宜的播种期;通过人工控制光周期, 促进或延迟开花。
教育]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绪论
7
二、 药用植物的生殖生长
➢ 花器官的形成 在雌雄同株植物中,一般是雄花先开,然后是两
性花和雄花混合出现,最后是单纯雌花。这说明植株 的性别分化随植株年龄而发生变化。但环境条件,如 光周期、营养因素、温度、激素等,往往改变植株雌 雄花的分化比例。如短日照可以促进短日植物多开雌 花,促进长日植物多开雄花;长日照则促使长日植物 多开雌花,促进短日植物多开雄花。土壤中肥和水分 充足时,一般促进雌花的分化;而土壤氮少且干旱时, 则促进雄花分化。
药用植物中可供直接药用或供制药工业提取原料 的药用部位的产量,称之为药用植物的经济产量。
教育]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绪论
20
不同药用植物其药用部位器官不同,如人
参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鱼腥草为全草;薏苡 为果实和种子;忍冬为花蕾或开放花;肉桂为 皮类。同一药用植物,因栽培的目的不同,其 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如植物忍冬的花蕾作 为收获对象时,可得到中药材金银花;若以其 藤为收获对象则得到中药材忍冬藤。葫芦科植 物栝楼,若以其根为收获对象,可种植以雄株 为主得到药材天花粉;以其果实为收获对象, 种植时以雌株为主,其果实的不同组织为不同 用途的药材——瓜蒌、瓜蒌皮、瓜蒌仁。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龚-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龚-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课程名称: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加工课程编号:202015课程学时:142 课程学分:9主用教材:章承林主编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前言2.1.课程性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药用植物在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等过程中有指导推广价值的实用技术(技能技巧)。

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是“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培养服务于中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中药学》、《中药化学》等,后续课程为《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2.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模式,培养高技能型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行业、职业的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教、学、做结合,课堂与现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培养具备考取高级工职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校园网络、实训基地、技术服务等平台,拓展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3.课程设计程序:成立课程建设小组(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培养目标→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筛选、序化课程内容→课程标准→选取编写教材。

3.课程目标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服务于中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备考取高级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职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取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资格证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熟练进行药用植物的种子品质检验、种子处理、选地整地、播种、生物学特性观察、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岗位工种的操作,具有学好专业的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经济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从而引起了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人工调控种植环境和管理方法,以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的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涉及到育种、土壤改良、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和加工等方面。

首先,药用植物的育种是药用植物栽培的基础。

传统的育种方法主要是依靠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粉,通过选择优良的个体进行后代的繁殖,逐步选育出具有理想特性的药用植物品种。

然而,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育种技术也在逐渐应用于药用植物的培育中。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某些植物具有抗病虫害或提高药用成分含量的基因导入到其他植物中,从而培育出更具经济价值的新品种。

其次,土壤改良是提高药用植物生长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药用植物对土壤的适应性和对养分的要求较高,因此,合理调整土壤结构和改良土壤肥力是栽培药用植物的关键。

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翻耕、施加有机肥料和调节土壤pH值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生物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来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

灌溉管理也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灌溉能够满足药用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不同药用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

其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土壤水分状况,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药用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药用植物由于其特殊的药用成分,往往成为病虫害的主要攻击目标。

因此,药用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以杀灭病虫害。

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因此,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了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该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生物肥料、轮作和合理间隔栽培等措施。

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013206、S3013207适用专业:园艺、农学、植保、资环专业课程性质:选修课开课学期:第七学期总学时:20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20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药用植物的分类及分布情况,重点讲述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理论(包括生长发育规律、播种育苗、田间管理、产品分级和加工等技术原理)和几种具有北方特色、珍贵的、栽培技术具有代表性或有特殊特点的根茎类、全草类、花类、果实种子类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本课程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栽培技术,加强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联系是学习本课程的关键所在。

2、地位和任务《药用植物栽培学》是园艺、农学、植保、资环专业的选修课程,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原理的一门科学,它是与园艺专业相关领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掌握当前药用植物上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和高效栽培模式,为以后从事药用植物生产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3、总体要求《药用植物栽培学》是园艺、农学、植保、资环专业的选修课程,《药用植物栽培学》以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其生长发育规律为主要内容,了解并掌握土壤、气象条件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原理,利用现代化的生物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来协调药用植物、土壤、气象三者的关系,努力创造适宜药用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作为主要目标,以获得高产优质药用植物为最终目的。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学习者应具有一般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化学、土壤营养学、基础遗传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药用植物的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集约化生产服务。

5、修订的依据随着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世纪的学科综合与渗透及教学方式的改进,为专业课程的教授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快捷的、信息量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客观上缩减了各课程的实际教授时数,所以对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编写势在必行。

药用植物栽培学讲课要点doc

药用植物栽培学讲课要点doc

药用植物栽培学讲课要点:1.药用植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2.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药用植物的群体。

简言之:保证“植物-环境-措施”这一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各项农艺措施。

3.有关药用植物及其栽培的记载可追溯(su)到2 600多年以前的《诗经》。

4.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和世界上最古的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的鲜世,则标志着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的确立。

5.苏敬等编著的唐《新修本草》(657-659)全书载药850种,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6.明代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

7.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此过程的简称。

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缩写。

2002年6月1日起施行的8.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SOP制定是企业行为。

第二章药用植物栽培生理学基础1.生长是一量变的过程。

发育是植物通过一系列的质变。

2.根按其形态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根据入土深浅,将其分为浅根系、深根系。

3.根的变态药用植物,具备了许多独特的功能。

(1) 贮藏根(2) 气生根(3) 支持根(4) 寄生根(5) 攀缘根(6) 水生根4.植物的茎有地上和地下之分。

双子叶植物茎的增粗,是形成层活动的结果,单子叶植物茎的增粗,是靠居间分生组织活动。

5. 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

三者俱全者称完全叶;缺少任何一部分或两部分的叶,称不完全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加工课程编号:202015
课程学时:142 课程学分:9
主用教材:章承林主编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前言
2.1.课程性质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药用植物在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等过程中有指导推广价值的实用技术(技能技巧)。

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是“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培养服务于中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中药学》、《中药化学》等,后续课程为《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2.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模式,培养高技能型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行业、职业的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教、学、做结合,课堂与现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培养具备考取高级工职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校园网络、实训基地、技术服务等平台,拓展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3.课程设计程序:
成立课程建设小组(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培养目标→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筛选、序化课程内容→课程标准→选取编写教材。

3.课程目标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服务于中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备考取高级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职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取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资格证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熟练进行药用植物的种子品质检验、种子处理、选地整地、播种、生物学特性观察、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岗位工种的操作,具有学好专业的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达到以下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3.1.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各类药用植物栽培的意义和特点。

掌握各类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掌握各类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掌握各类药用植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

掌握各类药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

熟悉药用植物规范化栽培的基本知识。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3.2.能力培养目标
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药用植物。

能正确使用药用植物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

能熟练对当地主要药用植物生育时期进行观察记载。

熟练操作当地主要药用植物的播种、育苗和移栽技术。

掌握当地主要药用植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

能对当地主要药用植物进行产量预测和品质评定。

能进行良种生产和种子检验。

能对生产基地药用植物生产进行布局,制定种植计划。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关资料,举一反三地进行其他药材的栽培。

能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措施。

能进行中药材GAP生产。

3.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吃苦耐劳、敬业、创新的精神,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培养规范操作、严谨务实、安全生产的态度。

4、课程内容设计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标准由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与中药材生产企业技术人员一起,依据课程目标共设计了4个模块、15个项目,50个具体任务,总课时为142,具体见下表:
5、教学内容及要求
6、实施建议
为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特对课程实施的教材编写、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环节提出如下建议:
(1)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标准,从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整个生产实际情况出发,编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模块的技术教材,实现“教材与岗位操作规范一体化”。

教学内容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编排,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新技术、新工艺。

编写考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组织,先教学生做,再扩展相关知识,体现教学做一体。

文字表述通俗易懂。

(2)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的原则,理
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基地现场、多媒体、录像资料等教学手段,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为“三农”服务的意识,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观察各种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分析生产现象和问题,经常阅读专业论文、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单元小结、练习生物绘图、写作实训报告,培养文字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突出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且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采用平时表现、任务完成、实训报告和技能训练成绩综合评定。

考核要求
知识部分:根据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理论考试等进行评价。

技能部分:根据学生技能训练的态度,平时观察记载情况,田间操作、科学实验等熟练程度和任务完成及实践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评分说明:理论成绩(平时40%;期末考试60%),实践技能成绩单列。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和实践,积累药用植物生产图像资料,制作内
容全面、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建设药用植物品种园和栽培园,提供教学现场和学生实践现场,
教学做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网络教学:建立校园网,实现开放式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领域。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中药材生产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教师和学生
学习的平台,了解企业经营和生产状况,参与顶岗实习,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专业
信心。

7、说明
适用范围:高职高专院校“中草药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加工”、“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学习.
参考教材
章承林、胡孔峰主编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杨继祥主编,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参考书目
[1]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 2003.9
[2]《药用植物栽培手册》,姚宗凡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

[3] 药用植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8
[4]中国名贵药材规范化栽培与产业化开发新技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11
制定人:龚福保制定时间:2010年6月审核人;审核时间:
批准人:批准时间: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题组
2010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