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第一章绪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明史:就是人们以特定的思维结构和行 为方式求生存、求发展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 文明史: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历史记录。
正是为了满足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生活需 要,人类才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 人自身,才去创造各种文明成果,从而推 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是二者所涵盖 的历史内容又有差异:文化的本质内涵是 “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 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而文明则 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
• 有些学者认为,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 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文化包括人的价值、 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而文明 仅包括技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
文明与文化的大致区别
• 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 应; • 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 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 • 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 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 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 文化;
• 中华文明史是指包括当代56个民族以及曾 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 • 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历史 记录。
第二节
中华文明衍生发展的生态 环境
一 地理环境 • 秦汉以后,历朝版图虽时有损益,但基本 趋势是不断拓展。 • 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 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 广东琼州之崖山”。
• 至晚明、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均已直称明 清两朝为“中华帝国”了。近代随着“民族”一 词的引进,又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最初一 般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即汉族;后来随着中华 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对象, 中华民族一词实际上已包括了少数民族在内的中 国所有的民族。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定国名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民族获得了 彻底的独立和解放,更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就是指包括中 国古代所有在中华大地上活动过的各个民族在内 的中华民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 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 • 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 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 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 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 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 成密切相关; • 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 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 “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 性的,使用范围较窄。
• 福泽喻吉认为“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 神的进步。” • 对于布罗代尔来说,文明是“一个空间, 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 象的一个集合。 • 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 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 殊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 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 存”。
文明与文化
• 三种观点: 1)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 两者是同义的。 2)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 比文明更加广泛。 3)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 。
• 但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 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 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尤其在历史学 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 发展阶段。
(唐朝的疆域.820年)
(元朝的疆域.1280年)
(清朝的疆域.1908年)
• 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 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 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 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 山峻岭。这使得中国文化在古代与世隔绝,一直 独立发展,也很容易形成夜郎自大、惟我独尊、 中国天朝天下中心论的文化自大和优越心态。
• 《韦氏大词典》确定文明的定义为:“教 化的行为”。 现在大多数学者把城市,国家,阶级的 产生作为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它是与”野蛮“相对的,以城 市,阶级和国家的诞生为标志,以人的行 为发展为内容的进化过程。
• 经过19世纪的探讨,20世纪的人们对 文明的认识有所深入 • 阿诺尔德 汤因比指出“文明乃是整体, 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 在这个整体里, 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 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 • 威廉麦克尼尔认为文明是“生活方式”相 同的社会群体。
• 在这一辽阔复杂的地域中,一些主要山脉 和一些主要河流往往成了不同自然地理区 域的分界线,在古代基本上是先民难以逾 越的地理障碍(其实根本就用不着去逾越, 因为守着身边的几亩地就已经足够养活自 己了),在交通运输上起了完全隔绝的作 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很容易形成经济 活动的差异性,即使同是农业经济,在不 同的区域里也有所不同,由此而造成了中 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 二、文明 • 1.文明〔civilization〕 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经济文化的地区。其 含义有时与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里,文明和文 化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 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 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 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 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 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 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中国文明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华文明界说
• 一 文明史教育兴起的背景 1 在国际上,文明冲突与文明共存的论争引起 了人们对文明的关注 2 全球化时代文明的价值问题凸显出来,对 文明问题的深入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 文明的过去 ,现实和未来的价值关注。 3 对文明史的认识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华民 族的复兴和中国在新世纪的和平崛起。
2.文明时代的含义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中对人类历史时期所划分的三个时代。这种时 代的划分,是以L.H.摩尔根(1818~1881)在 《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 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1877)一书 中对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为根据的。恩格斯认 为摩尔根对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以生产上技能 的发展和获取生活资料的进步为标志是科学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因此加以采纳,并填补了 一些必要的实际资料。
文明时代
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 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 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文 明时代的第一种社会形式是奴隶制,继之而来 的是封建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
• 二 文明的内涵 1 从词源上讲,文明一词源于欧洲,最初是用来 形容人的行为方式,与有教养,有礼貌,开化等 词义相似。 • 文明的英文是civilization,法语为Civilisation, 德语为zivilisation,都源于拉丁文Civitas,主要是 指有组织的社会或城市国家的意思,其词根是拉 丁词汇civilis,形容词是civil,意思是“市民”、 “公民”或“城市居民”;
“文明”的辞书含义
“文明”一词,在世界各国出版的辞书中,对其含义的解 释不尽相同。 1961年,法国出版的《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 “文明”一词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 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1973年至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 “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 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 1978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 一词的含义指: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 继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 1979年,原联邦德国出版的《大百科词典》认为“文明” 一词从广义来说,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 成与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野蛮时代
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的鼎盛时 期。这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 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 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 金属的冶炼,最初是炼铜,后来能够冶炼青铜和 铁。有的地区,从动物的饲养发展为放牧畜群, 导致游牧生活。其中有许多部落又逐渐地从种植 饲料发展为谷物的种植。适应于种植的地区,则 直接从采集过渡到种植植物,逐渐发展为大规模 的田间耕作,使其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 (2)地域与地势地形:中国地域辽阔,在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 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而且自然资源丰富。从地势来 看,是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 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斜的大陆 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 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 级的地形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在4000—5000米,许多 山峰超过7000米。在高原的东侧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带, 高原内部的巨大山脉间地势宽缓,湖盆星布,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亚州大河都发源于此。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 伏牛山、雪峰山一线为第二阶梯,其内部地形相当复杂。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 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都在这一区域,其中吐鲁番盆地 是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再往东 就是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黄淮海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数百米的红层丘陵盆地 都在这一区域。
• 进入文明的标志有三: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使 用;城市出现。 • 文明的结构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 文明演进的阶段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三 中华文明史 • “中华”一词,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 而成,大约在魏晋时期即已出现,南北朝后已普 遍使用。《晋书· 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 表中云:“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 困。”以“中华”与“边陲”相对,是指中原地 区。又《魏书· 宕昌传》有“其地东接中华,西通 西域。”这里以“中华”对“西域”,则与“中 国”语义相当,是指代中原王朝了。中国古代所 有朝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可又都以“中国” 或“中华”为通称。
蒙昧时代
人类的幼稚时期,以顺应自然条件为特征。 这个时期,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如 采集果实,挖掘根茎、块根,拾取鱼贝和猎取动 物等为食物。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从未加磨制的 石器、棍棒、标枪,逐渐到磨制石器和制造弓箭, 并掌握了磨擦取火的本领,从而用火和石斧做独 木舟等。相应地人类也从居住的森林走出,开始 有了萌芽状态的相对定居的村落。
• 根据道森的看法,文明是是一个特定民族 发挥其文化创造力的一个特定的原始过程” 的产物。 • 对于德克海姆和毛斯来说,它是“一种包 围着一定数量的民族的道德环境,每一个 民族文化都只是整体的一个特殊形式”。 • 这些学者的研究指明了文明的重要特性即: 整体性和群体性
• 马克思的文明史观: • 文明就是“人——生产力——社会结构” 的整体进步; • 文明史就是人们以特定的思维结构和行为 方式求生存、求发展的活动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