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第一章绪言
中国古代史前言
中国古代史前言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辽阔,涵盖了从远古时代起的各个时期和朝代。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了解中国古代史不仅是了解中华民族民族自身的发展历程,也是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史学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一、古代史的起源:神话与实证相结合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夏朝时期,但在这之前,就有部分神话传说和口口相传的历史事件。
所谓的神话,是指古人将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解释为神灵的行为,并形成一系列传说和故事。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奇幻的地理和神灵,而《史记》中所记录的五帝和三皇等传说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历史起源神话的一部分。
古代史的研究过程中,史学家通过对经史资料的整理和考证,试图找到古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经史资料是指古代的文字记录以及出土的文物和考古发现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史学家们得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演变过程。
二、中国古代史的分期:理清纷繁复杂的时间线索中国古代史可以大致分为几个主要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史的几个重要时期进行简要介绍: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约200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血统传承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
这三个朝代相继承接,中国社会逐渐有序地发展起来。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各种诸侯国并肩而立,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同时也是中国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涌现的时期。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承袭了先秦时期的思想传统,并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历史学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单元涵盖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原始社会至220年)。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
(1)政治: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初建和巩固,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2)经济: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后,历经秦、汉不断发展。
(3)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秦汉时期,文化专制逐渐加强;这一时期,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点定位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2.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
3.早期国家的特征。
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时代代表性遗址生活状况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________(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了用火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种植粟、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制作黑陶(“蛋壳陶”)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2.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群时期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1)权力分配: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中 考古
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 重要标志。
华
文 明
真实
贰·文明的发展: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 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的 历史
起
源
文明的起源:炎黄联盟
传说 叁·文明的传说:远古传说
文明的发展:禅让制、大禹治水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辉煌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学习要求: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认识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 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掌握权力的统治阶级】 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早期国家】
统治 阶级
对内统治, 对外战争
早期 国家
【文明起源】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
阶级
生产力发展
国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贰 文明的发展: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阅读教材第16页,补充完整良渚古城考古相关信息。
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初祖。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
【文明的起源:炎黄联盟】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各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 多元一体的特征
【文明的发展:禅让制】
山西临汾尧庙
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性质:朴素的民主选举。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发掘意义:陶 明寺当古时城黄遗河址中游的地发现区,已经表 出现了早期国家。
【我是考古研究者】
请大家根据文明起源的标准,结合教 材中提到的考古成果对良渚、陶寺已进入 文明社会进行论证。 (分小组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意识 形态/宗教等角度展开,3min)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本文为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一、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点1.人类文明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3.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二、第二章:中华儒学的源流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孔子及其思想3.道家、墨家和法家思想三、第三章: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1.中华文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2.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变革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流四、第四章:唐宋的大飞跃1.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2.唐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3.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五、第五章:元明清的政治经济变迁1.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六、第六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1.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七、第七章:近代中华的命运与振兴1.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奠基2.晚清政治改革和群众运动3.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华的出路八、第八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发生和背景2.主要战斗和决策3.抗战胜利和国共关系九、第九章: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曲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3.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十、第十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改革的背景及其基本路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发展3.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十一、第十一章:新时代的兴起和发展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2.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3.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全球合作十二、第十二章: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展2.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与发展十三、第十三章:封建经济的特点与发展1.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贡献3.封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和启示十四、第十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1.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及其文化价值3.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十五、第十五章: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新1.现代科技的先进性和特点2.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3.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十六、第十六章: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治理1.城市的本质和发展历程2.现代城市的理念和特点3.城市治理的意义和方法十七、第十七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内涵2.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和体现3.中心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十八、第十八章:全球治理与全球化1.全球治理的概念和意义2.全球化的内涵和特点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十九、第十九章: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1.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同点2.文明交流和互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文明交流与现代世界的和谐共处二十、第二十章: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1.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2.文化输出的目的和策略3.中国文化输出的实践与启示二十一、第二十一章:丝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丝路经济带的构想和实践2.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特点3.丝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贡献二十二、第二十二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1.中国梦的提出和内涵2.复兴进程的阶段和实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二十三、第二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1.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意义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3.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和发展趋势二十四、第二十四章: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1.文化兴国的重要性和实践2.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贡献3.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和互动。
简读中国史每章概括
简读中国史每章概括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总称,延续时间长达几千年。
每章概括以下是对中国史各个章节的简要概括。
1. 考古学与原始社会: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面貌。
这一时期人们过着游猎采集的生活,使用简单的工具和制器。
2. 奴隶社会与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夏、商、周三大朝代相继兴起。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则以封建制度而闻名。
3. 春秋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剧变最为频繁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历史。
4. 秦汉与三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长久且开明的封建帝国,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霸。
5. 隋唐与宋辽金:隋朝统一了北方,但很快灭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王朝之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宋辽金三国时期,辽、金两个外族政权相继建立,宋朝则为南方的统一朝代。
6. 元明与清: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由蒙古族统治的王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海上贸易和文化繁荣而闻名。
清朝由满族建立,统治了中国近300年。
7. 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近代以后,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内忧外患,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这些概括仅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简要总结,每个时期都有更加详细和复杂的情况和事件。
深入研究中国史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2)
模恢宏,绝不是一个小的人群组织所能建
造、拥有的,至少属于大的部落联盟,很
可能属于早期国家。
牛河牛梁河遗梁遗址址出的土祭坛的、祭积坛石冢、女牛神土河的庙梁玉和遗猪址贵龙出族的积石—家—,杜反金映鹏了,红焦山天文龙化:晚《期文的明社起会源分史化话和》祭 祀礼仪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这些反映了良渚 社会较高的经济 发展水平和统治 者较强的调动、 组织能力。
(2)地点:山西襄汾
陶寺遗址阙门复原像
(3)结构构造:宫城、高等级建筑、观象台
石磐
(4)出土文物:陶鼓、石磐、玉钺、龙盘等 (5)墓葬情况: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来源广泛; 彩绘龙纹陶盘
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6)意义: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 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玉兽面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大禹治水
A
方法:疏导
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C
B
D√
三、远古的传说 学史崇德
禹
《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大禹具有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禹: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 称为“大禹”。
约公元前2 0 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6亿年 200万年 6000年
思考:阅读材料, 判断“文明” 的标志有哪些? 人类历史=人类文明?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2.早期城市的形成
(1)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 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重点知识梳理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重点知识
梳理汇总
第一章:中华文明古国
1.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产。
2.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3. 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4. 中华文明的特点包括华夏文化、朝代更替和中央集权制度等。
5. 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发展史被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夏、商、周等。
6. 中华文明的发展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气候条
件等。
第二章:大禹治水
1.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人物,他成功解决了洪水
问题,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堤坝、疏通河道、治理湖泊等。
3. 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包括不懈努力、勤勉奋斗和善于应对挑战。
4.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也寓意着人们对于战胜自然灾害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努力。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的重点知识梳理汇总。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和古代治水的伟大事迹,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中国历史第一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牛河梁、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境内先民建立了早期国家,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融合,构成了华夏文明的主体,并逐渐形成了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这一历程在后世传说中或留下些许线索,借由集体记忆的形成,凝结了文化认同。
通过汲取牛河梁遗址、良渚古城、陶寺古城遗址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与远古传说相互印证,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理解远古传说的证史价值,初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的意识,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和多元一体的特征。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学习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从考古发现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导入: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令每个中国人都终生引以为自豪。
在我们的史书中,上下五千年开始于传说中的这两个人,谁呢?生:炎帝和黄帝。
一、炎黄传说师:谁来说说你知道的炎黄传说?生:在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和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炎黄两大部落在中原发生了冲突,爆发了阪泉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炎帝战败归顺了黄帝,于是两大部落就结成了炎黄联盟。
后来在东方的蚩尤部落在向西发展的过程中,与炎黄联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涿鹿爆发激烈的战争。
传说中,蚩尤很会打仗,他的手下都是铜头铁臂,非常强悍。
他在涿鹿之战中还用上了法术,使黄帝的军队在风沙雨雾中迷失了方向。
在危急时刻,黄帝的军队在战场上擂起了用神兽夔牛做成的战鼓,鼓声震天撼地,将蚩尤及其麾下震得溃不成军。
黄帝的军队则借鼓声威力发起总攻,终于打败了蚩尤。
自此之后,黄帝的势力和声望大大增强,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这个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炎黄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听语音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中文名孔子的教育思想外文名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 简介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用加强后世的教育活动简介听语音全书篇幅不大,但较全面地从孔子的世界观、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总结分析评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绪言” ,分析了从战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不同的意见,肯定了正确评介孔子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孔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 ,介绍了孔子出生的历史背景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活动。
第三章“孔子的世界观”,分析了孔子不信鬼神、变化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历史问题看法上的唯心主义思想。
从第四章“孔子论教育的作用” 、第五章“孔子教育的目的” 、第六章“孔子教育的内容”到第七章“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八章“孔子论教师”,这五章集中分析论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九章“西方一些学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分析了孔子的思想传入西方的情况。
第十章“结语” ,总结全书,指出“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并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作者简介听语音陈景磐(1904 —1989),中国著名教育家和中国教育史专家、教授。
福建省福州市人。
幼年就读于福州市基督教会设立的三一学校,中学肄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于1929 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到福州三一中学教英文、哲学并兼任教务主任。
1931 年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并于1934 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到河南开封任豫中中学校长。
1936 年陈景磐赴加拿大留学,四年后获多伦多大学哲学(教育)博士学位。
初一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时段】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____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
第二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第三部分讲的是:传说时期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课型】知新课、活动课【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相关插图,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在“合作与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加深彼此的了解。
2024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PPT
龙山文化(蛋壳陶) 距今约4500—3800年
((距5玉今)器约多良、5元3渚祭0文0一坛—化、体43神。00庙出年)了距各今具5特00色0年的左史右前,文黄明河,、它长们江彼、此距西之今辽间大约河不汶63流断口00文域地-4化都5交00发流年展和 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学习任务三
远古的传说
尧年老的时候,在征求 了各部落的意见后,推举舜 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 采取同样的方法,把位置传 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禅让制 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1)禅让原则:贤德 (2)禅让实质:
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禅让概况:尧→舜→禹
学习目标
第四部分
课程总结
课堂总结
的 起 源
中 华 文 明
1.部落联盟时期
(1)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 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蚩尤
原在我国东 部,后来发展 到山东、河南、 安徽一带,是 最早进入中原 的部落首领。
学习任务三 2.部落战争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 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抚万民, 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史记•五帝本纪》
学习任务三
(2)舜的事迹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舜
舜帝陵雕像(湖南)
虞舜耕田
虞 舜 , 姓 姚 , 名 重 华 。 父 瞽 ( gǔ ) 瞍 (sǒu)顽,母握登贤而早丧。后母嚚(yín), 弟象傲,常谋害舜。舜孺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 归,负罪引慝(tè)。孝感动天。尝耕于历山, 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 试诸艰。天下大治,因禅焉。
中国文明史
2301090104黄晨光《国史》之感从小到大向来了解的即是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由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而产生的中国。
但跟着知识的增加,逐渐的了解,本来人是由最早的古猿演变而成的。
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这时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史上划时代的一次革命,它令人类能够从洞窟走向平原,走向严寒的东方,甚至超出白令海峡走向另一块大陆。
在新期间时代,人类也一下子从食品收集者成为了食品生产者,也所以人类进入了生产经济阶段,这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用火后的最伟大的经济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
在整其中国太古期间,三皇五帝组成了传说时代的历史系统,同时,炎帝,黄帝也被中华民族尊为共同的先人。
他们的时代也被人成为大同之世。
但是,自傲禹以后,中国便从这大同之世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中国也由此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了一步。
在属于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期间,也就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与青铜文明陪伴而生的就是阶级分化与国家机器的形成。
青铜礼器是王室与贵族特权的象征,用来向神灵乞求天地上下互相协调,人民蒙受上天的福祉。
这是,中国文字(甲骨文)的产生,标记着中国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时代。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它留下的记录不单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社会生活,同时对于日蚀,月食的记录也表了然当时比较完美的天文历法知识。
对比于夏商,周代的成立将整个社会带入了一个礼乐社会。
成立起了办理人际关系规范,堪称是中国法制的原始启发。
周代成立以后,为了稳固新征服的地域,推行了大规模的封建。
固然这在当时保护了周王朝的统治,可是到了周代末期,各个诸侯国互相对峙,不服周天子的管制,战争四起。
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期春秋战国期间,在这个时候,诸子百家,互相争鸣。
有道家的代表老子和他的《道德经》,老子说,道生一,一世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他看来,非常有更为根本,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老子以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为一”的境地使他与老子被后代合称为老庄。
墨家的墨子提出“兼相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主张交相利,反对儒家的罕言利;主张非命论,反对儒家的天数论;主张事鬼神,反对儒家的不事鬼神;主张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主张非乐,反对儒家的礼乐。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背记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早期城市逐步形成时间大约在5 000 多年前形成城市中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代表良渚古城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证实距今约5 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意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影响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易误警示1. 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2.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5 000 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项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之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4. 禅让制的实质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 远古的传说(1)炎黄部落联盟形成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2)禅让制: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的方法。
(3)大禹治水: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黄帝陵反映主题:人文初祖。
功绩: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中国古代史 课本梳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乾盛世
康雍乾时期 的君主专制
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疆域的奠定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平定叛乱
加强管理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 的经济重心地位。
(4)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社会的 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儒学的 复兴
第12 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背景:儒学日益僵化,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
目的:复兴儒学,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西汉的建立与 “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与民休息”,“文景之治” “汉承秦制”、郡国并行、七国之乱
西汉的强盛
政治:“推恩令”、中朝、察举制、 分设刺史、任用酷吏 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商政策
文化:尊崇儒术 边疆治理与丝绸之路P22—p23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东汉的兴衰
3.王安石变法
4.南宋的偏安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辽与西夏
2.金朝入主中原
3.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4.元朝的民族关系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经济重心南移
4.社会的变化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儒学的复兴
2.文学艺术
中华文明的起源ppt课件
材料二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 古老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 绵延不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 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较大的范围内展开的,便于将 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再从内部来考察,与祖 先崇拜相关,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模式,发挥着协调关 系、维系国家、延续文明的作用。
三、远古的传说 1.概况:我国流传着大量有关远古先民事迹的传说,炎帝、 黄帝 等 是最为著名的人物。 2.炎黄联盟: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 时期。相传,黄帝在
阪泉 打败炎帝,之后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在 涿鹿 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 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初祖 , 近年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8.(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并且长盛不衰,传承优秀传 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每年清明节祭祀轩辕黄帝陵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据史书 记载,中华民族对轩辕黄帝的祭祀,始于部落时代,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了 一种由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千百年来,不论是皇亲贵族、朝廷重臣,还 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不论显达富贵,抑或困顿寒微,无论海内裔子, 还是域外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等各族,都无一例外地登临祭祀。
【解析】 根据材料“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 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可知,历史传说并非完全虚 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 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项;材 料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 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禅让制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 现,排除D项。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 简论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简论一、填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7.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七年级上册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整理
群居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采集、狩猎、捕鱼、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
氏族
4、我国原始人类活动遗址都靠近水源,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代表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农耕工具
房屋
主要粮食
工艺
河姆渡原始居民
约7千年
长江流域
涿鹿之战
华夏族形成
黄帝——“人文初祖”
皇帝对文明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
“炎黄子孙”
尧舜禹的“禅让”
尧、舜、禹时代
“禅让制”:原始的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约BC.2070年由禹建立,奴隶社会开始
磨制石器、耒(lěī)耜(sì)
杆栏式房屋
水稻
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
约5、6千年
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磨光石器、木制耒耜
半地穴式房屋
栗、蔬菜
彩陶
大汶口原始居民
约4、5千年
黄河流域
磨制石镰、石锄
黑陶、白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栗、蔬菜的国家。
【第三课 华夏之祖】
时间
约BC.4-5千年
炎黄战蚩尤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会制造工具,而动物不会。
2、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
3、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出土地
第3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共21张PPT)
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
二、早期国家代表——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一)良渚zhǔ古城
1、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 3、概况
农业发达,经济 发展水平较高
①农业:发现了约20万千克碳化稻谷
良渚博物院展示的现代稻谷(左)和良渚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右)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一)良渚古城 3、概况 ②城市建筑: •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 内城中有人工建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一)良渚古城 3、概况 ④墓葬:贵族墓地——有精美的玉器随葬品;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良渚遗址不同墓地的随葬品不同说明什么? • 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区域; • 贫富差距,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细。
二、早期国家代表——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传说中制 造兵器的人,又传为主兵之神,与黄帝、炎帝并称 “中华三祖”。
三、远古的传说
1、炎黄的传说
VS
阪泉之战
炎帝失败,归顺皇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VS
涿鹿之战
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
及其丰富的历史信息。 考古学和神话传说之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为全面理解中华文明
的起源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课堂小结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氏族社会 早期国家
元谋人、蓝田人 北京人、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
牛河梁遗址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生物化石 打制石器 用火遗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 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 • 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 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 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 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 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 成密切相关; • 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 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 “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 性的,使用范围较窄。
野蛮时代
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的鼎盛时 期。这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 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 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 金属的冶炼,最初是炼铜,后来能够冶炼青铜和 铁。有的地区,从动物的饲养发展为放牧畜群, 导致游牧生活。其中有许多部落又逐渐地从种植 饲料发展为谷物的种植。适应于种植的地区,则 直接从采集过渡到种植植物,逐渐发展为大规模 的田间耕作,使其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 福泽喻吉认为“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 神的进步。” • 对于布罗代尔来说,文明是“一个空间, 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 象的一个集合。 • 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 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 殊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 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 存”。
• 中华文明史是指包括当代56个民族以及曾 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 • 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历史 记录。
第二节
中华文明衍生发展的生态 环境
一 地理环境 • 秦汉以后,历朝版图虽时有损益,但基本 趋势是不断拓展。 • 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 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 广东琼州之崖山”。
“文明”的辞书含义
“文明”一词,在世界各国出版的辞书中,对其含义的解 释不尽相同。 1961年,法国出版的《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 “文明”一词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 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1973年至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 “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 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 1978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 一词的含义指: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 继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 1979年,原联邦德国出版的《大百科词典》认为“文明” 一词从广义来说,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 成与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 《韦氏大词典》确定文明的定义为:“教 化的行为”。 现在大多数学者把城市,国家,阶级的 产生作为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它是与”野蛮“相对的,以城 市,阶级和国家的诞生为标志,以人的行 为发展为内容的进化过程。
• 经过19世纪的探讨,20世纪的人们对 文明的认识有所深入 • 阿诺尔德 汤因比指出“文明乃是整体, 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 在这个整体里, 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 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 • 威廉麦克尼尔认为文明是“生活方式”相 同的社会群体。
• 至晚明、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均已直称明 清两朝为“中华帝国”了。近代随着“民族”一 词的引进,又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最初一 般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即汉族;后来随着中华 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对象, 中华民族一词实际上已包括了少数民族在内的中 国所有的民族。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定国名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民族获得了 彻底的独立和解放,更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就是指包括中 国古代所有在中华大地上活动过的各个民族在内 的中华民族。
• 文明史:就是人们以特定的思维结构和行 为方式求生存、求发展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 文明史: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历史记录。
正是为了满足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生活需 要,人类才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 人自身,才去创造各种文明成果,从而推 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是二者所涵盖 的历史内容又有差异:文化的本质内涵是 “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 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而文明则 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
文明时代
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 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 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文 明时代的第一种社会形式是奴隶制,继之而来 的是封建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
• 二 文明的内涵 1 从词源上讲,文明一词源于欧洲,最初是用来 形容人的行为方式,与有教养,有礼貌,开化等 词义相似。 • 文明的英文是civilization,法语为Civilisation, 德语为zivilisation,都源于拉丁文Civitas,主要是 指有组织的社会或城市国家的意思,其词根是拉 丁词汇civilis,形容词是civil,意思是“市民”、 “公民”或“城市居民”;
2.文明时代的含义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中对人类历史时期所划分的三个时代。这种时 代的划分,是以L.H.摩尔根(1818~1881)在 《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 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1877)一书 中对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为根据的。恩格斯认 为摩尔根对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以生产上技能 的发展和获取生活资料的进步为标志是科学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因此加以采纳,并填补了 一些必要的实际资料。
• 在这一辽阔复杂的地域中,一些主要山脉 和一些主要河流往往成了不同自然地理区 域的分界线,在古代基本上是先民难以逾 越的地理障碍(其实根本就用不着去逾越, 因为守着身边的几亩地就已经足够养活自 己了),在交通运输上起了完全隔绝的作 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很容易形成经济 活动的差异性,即使同是农业经济,在不 同的区域里也有所不同,由此而造成了中 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 有些学者认为,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 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文化包括人的价值、 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而文明 仅包括技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
文明与文化的大致区别
• 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 应; • 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 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 • 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 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 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 文化;
• 进入文明的标志有三: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使 用;城市出现。 • 文明的结构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 文明演进的阶段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三 中华文明史 • “中华”一词,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 而成,大约在魏晋时期即已出现,南北朝后已普 遍使用。《晋书· 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 表中云:“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 困。”以“中华”与“边陲”相对,是指中原地 区。又《魏书· 宕昌传》有“其地东接中华,西通 西域。”这里以“中华”对“西域”,则与“中 国”语义相当,是指代中原王朝了。中国古代所 有朝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可又都以“中国” 或“中华”为通称。
(唐朝的疆域.820年)
(元朝的疆域.1280年)
(清朝的疆域.1908年)
• 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 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 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 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 山峻岭。这使得中国文化在古代与世隔绝,一直 独立发展,也很容易形成夜郎自大、惟我独尊、 中国天朝天下中心论的文化自大和优越心态。
文明与文化
• 三种观点: 1)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 两者是同义的。 2)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 比文明更加广泛。 3)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 。
• 但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 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 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尤其在历史学 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 发展阶段。
• 二、文明 • 1.文明〔civilization〕 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经济文化的地区。其 含义有时与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里,文明和文 化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 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 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 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 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 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 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 (2)地域与地势地形:中国地域辽阔,在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 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而且自然资源丰富。从地势来 看,是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 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斜的大陆 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 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 级的地形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在4000—5000米,许多 山峰超过7000米。在高原的东侧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带, 高原内部的巨大山脉间地势宽缓,湖盆星布,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亚州大河都发源于此。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 伏牛山、雪峰山一线为第二阶梯,其内部地形相当复杂。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 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都在这一区域,其中吐鲁番盆地 是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再往东 就是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黄淮海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数百米的红层丘陵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