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传播学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c8f47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7.png)
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摘要】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领域中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设定议题的优先级和频率来影响公众的关注和看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了其在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中的应用,以及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指出了议程设置理论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
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不仅能够引导公众舆论,还能够塑造社会议题的关注度和讨论方式,因此对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议程设置理论可以进一步结合新技术和多元化传播平台,拓展其应用范围,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关键词】议程设置理论、新闻传播、应用、基本概念、新闻报道、舆论引导、公众舆论、影响、局限性、重要性、发展方向、价值、意义。
1. 引言1.1 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是指将议程设置理论运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帮助新闻机构和媒体更好地引导公众关注的焦点,塑造舆论导向。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哪些事件、如何报道事件以及报道的角度,可以影响公众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在新闻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能够帮助媒体更好地控制社会话题的热点,引导公众对重要事件和议题进行关注和讨论。
2. 正文2.1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概念议程设置理论是指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某些议题、产生观点和主题,并将其置于公众视野中,从而影响公众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
这一理论最早由麦可·麦考姆斯和默里·克伦特西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被认为是对传播过程中议题选择和强调的一种理论范式。
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媒体的议题选择、议题的呈现方式和议题之间的相关性。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某些议题,比如突发事件、社会问题或政治事件,将这些议题放在公众视野的前沿,从而引导公众关注和思考。
媒体还会通过呈现方式如标题、摘要、图片等方式来呈现议题,进一步影响公众对议题的看法。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b8e669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1b.png)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众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之间的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张,媒体通过选择性地报道和强调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度和认知。
而框架理论则强调媒体在报道议题时,会根据自身的立场、价值观和利益诉求,选择特定的报道框架,从而影响公众对议题的理解和态度。
尽管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在传播学领域各自独立发展,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应用领域等方面,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两个理论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如何塑造公众认知,以及公众如何受到媒体的影响。
这对于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优化媒体传播效果、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议程设置理论概述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提出。
该理论主张,大众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换句话说,大众媒体通过选择性地报道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媒体议程能够影响公众议程。
媒体通过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报道的篇幅和频率,来设置公众关注的议题。
这种设置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构来引导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议程设置理论强调了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见和舆论环境中的重要角色。
在议程设置理论的框架内,媒体被视为议程设置的主体,而公众则是议程设置的受体。
媒体通过报道议题、塑造形象、构建语境等方式,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公众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来解读媒体信息,形成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重点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7e883177232f60ddcca172.png)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网络环境下《概论》课教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doc
![网络环境下《概论》课教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doc](https://img.taocdn.com/s3/m/415b0ce4b90d6c85ed3ac625.png)
网络环境下《概论》课教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摘要:正确传播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我国高校《概论》课的重要职责,也是影响和引导高校大学生舆论的重要方式。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转变传播观念的良好机遇。
本文试图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依托,探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传播的影响,以及影响议程设置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概论》;教学传播;议程设置正确传播党的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我国高校《概论》课的重要职责。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复杂化,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能否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理论、政策和策略,始终是问题的关键。
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来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从而影响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其实质是在灌输的同时予以引导。
在网络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对于对大学生进行党的理论政策传播,搞好大学生的政治舆论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网络环境影响议程设置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及对策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影响《概论》课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分析1.作为《概论》课议程设置主体参与者的教师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忽视公众议程,陷入“推定效果”误区。
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公众舆论绝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单凭自己主观愿望出发。
二是忽视议程设置规律,对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的时机把握不准。
在网络环境下,重大事件发生时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缺位、不作为或反应迟缓,极短时间内就会使其他民间意见占据公众议程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导舆论。
三是围绕议题开展的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议程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的政治理论教育表现为过高的基调与实际内容的断裂,往往出现与大学生自身相悖的情况,这样便会造成各种情绪的产生,致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2.过去的受众已经成为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议程设置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又有可能成为议程设置的“局外人”。
传播学(2)
![传播学(2)](https://img.taocdn.com/s3/m/82cb43310b1c59eef9c7b43c.png)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美国学者罗洛夫在《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中提出,人际传播是社会交换活动当中的一种。
人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主要交换的是六中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和爱。
其中,物品、金钱、服务的交换需要满足的是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至于交换信息、地位和爱,则不可避免要进行人际传播。
由此可见,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动机,无不源于人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所具有的需求。
对于自然需求,人际传播虽然并非所需,但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活动;而对于社会需求,人际传播则成为不可或缺的行为。
换句话说,人际传播源于人的社会需求,是人的基本社会活动。
没有人际传播,人就不是一个社会化的人;同样,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
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从众∕群体压力理论(Conformity/Herd effect):群体压力(grouppressure),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把关人(Gatekeeper):发展: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把关”。
“把关人”的概念是传播学的重要范畴,由传播学的先驱者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
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96169c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7.png)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b5599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f.png)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16afb6f1eb91a37f1115c29.png)
议程设置理论1.基本含义: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理论背景: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196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两位研究人员马尔科姆·麦肯姆斯(Maxwell Mo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他们研究的总结。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在我国宣传实践中的应用】》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在我国宣传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a4a3fce10a6f524cdbf8573.png)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在我国宣传实践中的应用】》摘要。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它为媒体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了依据。
本文对议程设置理论进行了梳理,叙述了该理论的来源、发展历程和决定其效果发挥的基本条件。
最后结合实际谈了议程设置理论在我国新闻媒体宣传实践中的应用关键词:议程设置;传播效果;应用一、议程设置理论概述1968年美国学者麦克姆斯与肖对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在总统竞选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体能够显著的当前公众们热议的话题。
公众对话题讨论的热烈程度与大众媒体报道的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麦克姆斯与肖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到1972年他们就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一种直接探讨媒介如何引导公共形成舆论或转变已有舆论的理论假设。
议程设置理论的是:公众通过媒介知晓事件或问题,依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说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
据台湾学者张锦华分析,这里包含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公众因为媒介的报道而意识到议题的存在;在次序层面,媒介所安排的议题顺序一般会影响公众考虑这个问题的顺序;在显著性层面,媒介赋予议题的意义(包括给予的版面位置或节目中的时间先后)一般会影响公众对这个议题重要性的认识。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过程议程设置理论之所以被人们作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加以接受,主要原因在于该理论会随着现实环境发展变化,不断提出新的研究发展出新的面向来完善原有的理论体系,使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多维研究视野中。
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理论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研究学者发现媒介议程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即理论刚提出时的观点。
网络传播中的“自由议程设置”
![网络传播中的“自由议程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59db852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d.png)
网络传播中的“自由议程设置”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自由议程设置”逐渐成为备受的话题。
本文将详细阐述网络传播中的“自由议程设置”概念、重要性及其影响,并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其实际应用效果,最后探讨未来的发展前景。
“自由议程设置”是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大量信息涌向用户,但用户通常只能注意到其中一部分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筛选、加工和排序,以特定方式呈现给用户。
这种筛选和排序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平台的算法、社交媒体的朋友动态等。
因此,网络传播中的“自由议程设置”可以理解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特定议程。
自由议程设置对网络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它决定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范围和内容,影响着用户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自由议程设置可以改变社会舆论的走向。
一些平台通过算法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推荐,从而影响用户对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自由议程设置还可能导致信息的过度商业化。
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一些平台会推荐低质量、甚至虚假信息,从而给用户带来不良影响。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许多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热门视频。
然而,有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广告收益,会推荐一些低俗、猎奇的内容。
这种自由议程设置可能导致用户对平台产生不信任感,降低平台的公信力。
如果平台只推荐符合自己利益的内容,可能也会限制用户的视野和思考能力。
自由议程设置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它可以提供用户获取信息的新途径,拓宽用户视野。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它可能带来的问题,如信息茧房效应、舆论操控等。
为了充分发挥自由议程设置的积极作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用户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思维。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防止低俗、虚假信息泛滥。
优化算法推荐:研究更先进的算法技术,使推荐系统更加公正、合理。
强化社会责任:平台需充分考虑社会责任,避免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损害用户利益。
新传理论18:议程设置
![新传理论18:议程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8178e41269dc5022abea0021.png)
第二个层次——属性议程设置
1997 年 ,麦 库 姆 斯 和 肖 提 出 议 程 设 置 理 论 的 第 二 个 层 次 — — 属 性 议 程 设 置 。其 核 心 观 点 是 :议 程 上 的 每 个 客 体 都 有 其 不 同的属性,即用来描述它们的特征特性。当新闻媒介报道一个客体时,一些属性被突出强调而另一些属性则一带而过。 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报道事件中选择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属性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 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媒介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而且告诉我们怎么想。
属性议程设置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媒体议程设置:一种特殊新闻问题之报道的相关数量由大众媒体把关者、重大新闻事件的影响、受众的兴趣所决定。 ②公众议程设置:公众决定哪些问题相对来说最重要。 ③政策议程设置:政府体系或被选出官员的问题议程得以确定,以法律的通过或基金的调拨为标志。 这是一个线性过程:媒介议程→受众议程→政策议程 此外,第二层议程设置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媒介对其报道议题的“框架”实现的,由此引发了对于“框架”效果的研究。
他们认为,议程设置的第一级决定受众议程的内容,即“想什么”。议程设置的第二级则是关于受众如何想。大众媒体 不仅影响了选民对客体的注意程度,也影响到他们对议题属性的判断。在一则新闻中,不同属性构成了重要性的排列等 级,比如报道哪些内容省略哪些内容、强调哪些细节弱化哪些细节等。
议程设置的第一层传递的是对象的显著性,第二层传递的是属性的显著性。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重点落在传播效果研究 的初 始 阶段 — —赢 得 关注 ,而属 性 议程 设 置理 论 则关 注 传播 效 果研 究 的终 端 —— 形 成认 知 。根 据 属性 议 程设 置 理论 ,大 众传媒在影响公共舆论的内容(议题)、形塑公共议题的价值取向方面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2f3a1e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a.png)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大众传播领域,议程设置功能是一项备受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议程设置的作用、意义、不同类型的方式及其区别,以及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提高大众传播效果。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主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强调和传播,影响公众对重要事件的认知和度。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和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议程设置功能的主要作用在于影响公众对特定议题的度和认知。
当大众传播媒体将某些事件或议题置于显著位置时,公众的注意力也会被相应地吸引。
这种影响机制对于塑造公共舆论、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信息传播的具体方式,议程设置可分为直接议程设置和间接议程设置。
直接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媒体直接报道某个事件或议题,从而引起公众。
而间接议程设置则是通过报道其他媒体或个人的相关言论,间接传达出对该事件或议题的。
这两种方式在操作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都能有效地引导公众视线。
要提高大众传播效果,首先要了解公众的需求和点。
在此基础上,媒体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筛选、编排和传播,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议题上。
同时,媒体还可以通过持续报道和评论,强化公众对特定议题的认知。
媒体之间也可以通过协同报道和共享资源的方式,扩大议程设置的影响力。
以某次重大突发事件为例,大众传播媒体可以通过对事件进展的实时报道、专访受害者和目击者、邀请专家解读事件原因等方式,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该事件上。
同时,可以通过连续报道、深入挖掘相关信息以及发表评论员文章等手段,强化公众对该事件的认知。
媒体之间可以协同报道,扩大议程设置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有效引导公众和影响社会舆论的效果。
在2022年某城市暴雨灾害中,当地媒体通过大量报道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现场救援情况以及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等,有效地吸引了公众的。
同时,邀请气象专家解读雨势和水情,并发表评论员文章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抗洪救灾行动。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2f90847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d.png)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概述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大众传播研究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新闻学研究,由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肖(Donald L. Shaw)在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研究中首次明确提出。
这一理论强调了大众媒体在塑造公众关注焦点上的重要作用,认为传媒不仅反映现实,更在很大程度上设置了公众议程,即决定了公众在一定时期内谈论、考虑和关注的主要议题。
议程设置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议题显著性设置,即媒体通过报道频次和篇幅等手段使得某些议题在公众意识中占据显要位置第二是议题属性议程设置,即媒体对议题的框架建构和描绘方式影响公众对议题的理解和认知。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交媒体等新型传播平台的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作用于社会舆论场域,形成复杂的多级、多元议程设置过程,深刻地影响着公众的信息接收、观点形成以及行为决策。
深入探讨和理解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对于优化媒体环境,引导健康的社会舆论,促进信息时代的公共传播秩序建设至关重要。
1. 介绍大众传播的概念和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大众传播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大众传播,简而言之,是指通过特定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将信息、观点、价值观等广泛传播给公众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对于塑造公众认知、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人们通过大众传播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获取新知识,满足信息需求。
大众传播在塑造社会价值观、引导社会风气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媒体通过报道和评论,将特定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传递给公众,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大众传播还承担着监督政府、反映民意等社会责任,对于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4d7207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3.png)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8ebb6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3.png)
1。
名词解释:深度访谈(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
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
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
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
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
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答: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
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
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4。
名词解释:议程设置正确答案:(参见12。
5议程的设置)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
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
网络新闻传播教程——议程设置分享资料
![网络新闻传播教程——议程设置分享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26528cf4a7302768f993951.png)
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正是万科捐款事件在网络的火
爆程度,使传统媒体迅速跟进,纷纷开始对该事件
来龙去脉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对捐款
门事件的报道中,不少媒体将网友列入标题,网友
的态度和观点不仅成为报道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成
为推动议程发展的关键因素。网络空间的关注和事
件,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题。
6
2.网络议程设置范围多元化
网络传播与“议程设 置”
1
本节要点:
什么是“议程设置”? 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 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问题 网络与议程设置解决问题方法
2
“议程设置”的定义: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 和效果之一 。 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 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 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 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被媒介 设置的议程牵着鼻子走,参与传播进程的能力有限; 到了网络时代,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网民自己设 置议程。由于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形成自己独 特的虚拟空间,网络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 置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网络议程设置的范围可分 为两种:网络空间的议程设置以及社会范围的议程 设置。网民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在网络虚拟空间引 起众多网友的点击、参与和讨论,参与讨论者超过 一定人数,便形成网络空间的热门话题,实现了网 络议程设置。
这在王石捐款门事件中也得以充分展现,网友争辩 的话题从企业该捐多少到慈善不以多寡论,再到对 王石态度和言辞的反感;从房地产企业的暴利与责 任,到为什么不接受王石的道歉。争辩的话题不断 拓展,网友讨论的议题也不断变化。
8
4.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议程相互转化
随着网民数量的日趋庞大,网络日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 活,对受众的争夺以及新闻来源日趋依赖网络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报道网络中网友高度关注的话题和 事件,通过报道与评论和网友互动,形成不少新的社会议题。 在不少案例中,网络不仅自我设置议程,而且不断为传统媒 体设置的议程,传统大众传媒不再是设置议程的惟一机构, 这可以说是对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的重新构建。网友依据各 自关注和兴趣点设置议程,通过塑造“拟态环境”和对该事件 的关注和讨论,吸引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成为网络 世界中的热门话题。传统媒体纷纷介入,影响范围扩展至整 个社会。
网络新闻传播教程——议程设置ppt课件
![网络新闻传播教程——议程设置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6a5fa1b0717fd5360cdc90.png)
案例分析:“王石捐款门”事件 为例
5月12日,万科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200万元,网友纷纷发帖质疑万 科捐款数额太少。 面对网友的质疑,5月15日,王石发表博客回应,“万科捐出200万 是合适的”,并规定“普通员工限捐10元,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遭广大网友指责甚至谩骂,王石“冷静”“理智”的博客回应引来骂 声一片。一时间,“万科捐款门”被众多舆论推向风口浪尖,引起各 方争议。5月15日,王石首次道歉之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力挺王石的 声音,但不少网友仍不接受道歉。 5月21日王石接受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曾静漪独家采访时对 网友表达歉意:“我现在认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我所说的那句话还 是值得反思。”不少网友仍表示不接受道歉,认为王石此时道歉是迫 于公司压力。5月22日王石就“捐款门”事件公开表示道歉;5月23 日潘石屹发表博客为王石“辩护”引发新一轮讨论。 围绕王石道歉引发的网民反应,不少传统媒体继续就这一话题开展报 道,形成一片评论热潮。针对网民的意见和批评,不少媒体发表了回 应的分析评论。如5月25日《广州日报》发表评论《王石道歉网友为 何不能原谅》。《解放日报》5月27日的评论《王石的道歉绝不是可 有可无的》。 6月1日,事态进一步发展,“原谅王石”还是“王石下课”成为各 方激烈争论的焦点。 6月5日,万科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捐赠一亿预案,王石再次无条件道歉, 但网友要求王石“引咎辞职”的呼声又起。传统媒体纷纷第一时间对 此进行报道。
7.网络议程设置的时滞大大缩短
受众在网上浏览了大量消息之后,对某个议题的关注,很可能 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效果通常是在 几个月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网络议题设置产 生效果的“时滞”大大缩短。 通过帖子的数量,可以及时看出受众关注的话题及关注的焦点。 从捐款门事件来看,地震短短几天后,企业的捐款数额成为民 众关注的焦点,而房地产企业的暴利与万科捐款额的强烈对比, 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通过点击率可以看出某主题阅读人数的 多寡,通过留言、评论可以看出网友对该主题反应的强烈程度 及具体意见;网友的言论在网上保存时间久,通过观察一段时 间的言论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议题发生、发展、分歧、衰变及异 化的过程。信息收集相对传统媒体廉价、及时和便利,都将进 一步推动网络议程设置研究的发展。
传播学总论重点内容
![传播学总论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d07a633a32d7375a4178029.png)
一. 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这种创造物是人大脑收集、加工、处理的结果,它可以是内储形态的人的精神创造物,也可以是外化形态的人的精神创造物。
二. 焦点团体座谈会:围绕某一焦点问题的团体座谈会。
三. 议程设置: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及议论的先后顺序。
四. 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五. 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及实验发现霍桑实验是指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具体内容是: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一)照明实验。
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
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
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
第2讲:传播学的议程设置
![第2讲:传播学的议程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eff9910be87101f69e3195cd.png)
——施拉姆
贝雷尔森关于早期传播研究的观点
• 四个主要方向(1959):
• 以拉斯韦尔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 • 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样调查的研究
方向 • 以勒温为代表的小群体研究方向 • 以霍夫兰为代表的实验研究方向
六个次要方向
• 以新闻自由委员会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方向 • 以里斯曼、伊尼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方向 • 以施拉姆为代表的新闻工作方向 • 以香农和韦弗为代表的数学方向 • 以奥斯古德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方向 • 以鲁奇和贝特森为代表的精神治疗方向
的社会学家们进行的。芝加哥学派(the school of Chicago)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 传播研究是这个团体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 主要代表人物:杜威、米德、帕克、库利 等。
杜威其人
• John Dewey
(1859-1952) 美国著名的哲学 家,以倡导实用 主义哲学著称。 他的研究还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政治学,是 一位对美国学术风格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学者。 1894年-1904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
• 范式(paradigm):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 不同学者之间所持有的具有不可通约性
(incompatible)的研究范例。
• 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 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2. 它是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 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 • 3. 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相 互矛盾,针锋相对。如果学者们之间在学术观点上缺 乏冲突,可以认为他们采取的范式比较接近
施拉姆其人
• • •
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 构: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1934),以及,伊 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1948)、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 所(1955)、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1955)。 编撰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mass Communication (1949) 制订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培养计划(1943),授予了 第一个博士学位 帮助出版《通讯的数字理论》——控制论与传播。 参与撰写《报刊四种理论》(1956) 出版《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1965):传播发展 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杜威与传播研究
• 实用主义的深远影响 • 对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的质疑,提出人
的解释的重要意义——与米德的符号互动 理论的相互呼应 • 社会不仅是由于传播而存在,而且它们就 存在于传播中 • 技术进步与社会进步的关联性。
米德与传播研究
•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社会现实与物质现实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通过对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解释 而获得对世界的经验。
可以用科学(实证) 方法,确定什么 参与的意义诠释 是可靠的知识。
重视研究个体发现 客观的结构 价值中立
意识形态影响着研 究和理论建构
注重意义与文化的建 提倡整体地、历史 构过程 地研究 提供价值介入,研 研究中价值不可避免 究是实现解放的 政治实践
• 符号的意义是人们通过和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获得的。 • 人的决策和行为不是建立在外界的刺激上,而是建立在 •
他对环境的主观理解和社会期待上。 自我和其他社会客体一样,也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 形成的。
米德· 自我的构成
•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 •
待自我的行为与角色——概化的他人 (generalized other). 自我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冲动的,充满欲望的、 无约束的主我(I),另一部分则是客我(me), 他是具有约束性的、与他人的期待相一致的他人。 自我则是这两部分互动的动态过程。 在做出一个决策时,我们既要考虑自我的冲动, 又要考虑这么做时,别人会如何评价我。这种解 释,人们把外在的社会、他人与自我联系起来。
• • •
施拉姆的奠基
• Mass Communication(ed. 1949) and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1954):
控制研究 媒介研究 内容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芝加哥学派:早期传播学研究的重镇
• 美国最早的传播研究主要是由芝加哥学派
的社会学家们进行的。芝加哥学派(the school of Chicago)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 传播研究是这个团体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 主要代表人物:杜威、米德、帕克、库利 等。
杜威其人
• John Dewey
(1859-1952) 美国著名的哲学 家,以倡导实用 主义哲学著称。 他的研究还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政治学,是 一位对美国学术风格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学者。 1894年-1904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
1. 客观经验主义
• 将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用于社会
与人的研究,以获取对人与社会的规律的 知识。
• 科学的研究或实证的研究。 • 量化研究(quatitative research) • 行政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
客观经验主义
• 前提假设
• • • • •
• 1. 自然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中存在客观的个人
德弗勒等的大众传播理论议程设置
• 一个社会是怎么样影响大众媒介的?是什
么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导致大众媒介 以目前的形式运作。 • 大众传播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在原理上还 是仅仅在细节上不同于直接的人际传播 • 接触大众媒介对人们有何作用?这种接触 是怎样在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影响人 们的。
范式与传播研究的三种范式
实用主义
• 实用主义美国19世纪末以来兴起的哲学运动,詹 •
姆士、皮尔士和杜威等人倡导。 实用主义主张,所有的思想和判断都作为待定的 结论,然后用经验的方法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根 据结果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测来判断其合理性:大 胆假设,小心求证。 通过不断地实验和试错,人们总会找到关于一个 问题的正确答案。 这种带有深厚经验主义色彩的理论,摆脱了欧洲 学者以内省反思为主的研究风格,而且用实际调 查说话,用经验的结果检验理论假设,奠定了美 国大众传播的主要风格。
方向 • 以勒温为代表的小群体研究方向 • 以霍夫兰为代表的实验研究方向
六个次要方向
• 以新闻自由委员会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方向 • 以里斯曼、伊尼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方向 • 以施拉姆为代表的新闻工作方向 • 以香农和韦弗为代表的数学方向 • 以奥斯古德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方向 • 以鲁奇和贝特森为代表的精神治疗方向
施拉姆:四大奠基人
• 拉斯韦尔 • 拉扎斯菲尔德
• 勒温为代表
• 霍夫兰
罗杰斯:先驱与奠基人
• 所谓四大奠基人的说法将传播学的侧重点
压缩成一种个人主义、短期效果样式,因 此,他们关闭了许多最近刚刚被学者们打 开重新打开的研究领域。
• 施拉姆才是传播研究的真正的奠基人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主观经验主义
• 方法论溯源
现象学
主张没有绝对客观的实在,所有的实在都来自于经验与人 的感知。因此,必须把重点放在人的经验和感知,而不是外 在的事物上。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经验,才能获得真正的 知识。
解释学
一切客体都要经过人的解释后才能成为人类经验和知识。 研究重点:对文本的解释和对人类行为的解释。
客观经验主义
• 举例:
议程设置 涵化研究(培养分析) 沉默螺旋 使用与满足 第三者效果
2. 解释经验主义
• 试图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但是
是以人文主义立场所提倡的科学。认为人 类社会的运行方式与自然界有区别,我们 应该关注的是人的经验而不是规律。
• 马克斯·韦伯:社会研究的目标是理解,并参与到被研究
第二讲 传播学的议程设置
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research)是 一个研究领域(Field),而不是一个学科 (discipline),在关于人的研究中,它是最 繁忙的十字路口之一
——施拉姆
贝雷尔森关于早期传播研究的观点
• 四个主要方向(1959):
• 以拉斯韦尔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 • 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样调查的研究
• 范式(paradigm):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 不同学者之间所持有的具有不可通约性
(incompatible)的研究范例。
• 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 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2. 它是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 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 • 3. 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相 互矛盾,针锋相对。如果学者们之间在学术观点上缺 乏冲突,可以认为他们采取的范式比较接近
施拉姆其人
• • •
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 构: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1934),以及,伊 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1948)、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 所(1955)、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1955)。 编撰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mass Communication (1949) 制订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培养计划(1943),授予了 第一个博士学位 帮助出版《通讯的数字理论》——控制论与传播。 参与撰写《报刊四种理论》(1956) 出版《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1965):传播发展 理论
最早应用于机器的自动化研究。它把传播看做是一个 信息过程,讨论如何通过编码、解码、控制噪音、加入冗 余和反馈增加传播的准确性,提高效率。 香农-韦弗模式图(p.60)
社会心理学
社会把人的心理分为感知、理解、态度等过程。这些 过程都受到不同变量的影响,如果把这些变量适当加以配 置,就可以达到需要的结果 霍夫兰的说服研究等
对象的世界中去,对其做出同情的描述。
•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2. 解释经验主义
• 前提假设
• •
• 1. 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社会不存在规律
• •
•
(laws),只存在人们约定俗成建构的规则 (rules)。 2. 人类的行为基于对事物的解释,这种解释是主观 的。 3. 我们无法对人的经验进行量化测量,但是却可以 对其中的意义进行解释。 4. 意义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共享性,普适性。 5. 可以通过个案的积累,发现文化的模式或深层的 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6.在研究中,价值的影响不要避免,但是可以尽量 减少。或者必须承认并说明这种价值的存在。
•
帕克关于传播的定义
• 《群体与公众》(1904) • 《侨民报刊及其管理》(1922) • 《大众报纸自然史》(1923)
• 传播: 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凭借这
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 个人能够假设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 凭借这个过程,人们之合理的、道德 的秩序能够代替单纯的心理和本能的 秩序。
•
批判理论
• 研究方法:整体地、历史地研究社会。把
研究对象放在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经济结 构下加以研究;把研究对象放到具体的历 史情境下加以批判,而不是追求永恒不变 的结论。
批判理论• 理论共识•• • • • 1. 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不能直接把自然科
学的方法移植到社会研究中 2. 意识形态影响着研究与理论建构,实证主义研 究本身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 3. 提倡整体地、历史地研究传播现象。 4. 提倡批判性地研究,揭示商品消费、通俗文化 等社会现象中的意识形态、(民族、阶级和性别) 压迫与霸权。 5. 提倡价值介入,理论研究是实现社会弱势群体 解放和平等的政治实践。研究行为本身会产生社 会后果。
批判理论
• 举例:
法兰克福学派 传播政治经济学 文化研究学派 女性主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客观经验主义
方法 目标 假设 实证的(科学的) 定量研究 解释和预测 社会和自然一样存 在规律。
诠释经验主义
诠释的定性研究 理解
批判理论
辩证的历史的批判 改变与解放
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 自然和社会不具有 一性,社会所具 统一性 有的是规则
规律和社会规律。 2. 人类行为的规律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3. 观察和证据的获得不受个人信仰的影响。 4. 可以用数学来描述人和社会现象。 5. 可以通过个体行为的汇总统计推断总体,发现 社会规律。 6. 研究者在研究中可以完全地或部分地做到价值 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