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笔记—法律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3)行政应急性原则:存在明确无识的紧急危险;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内。
14、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决策权;③行政决定权;④行政执行权;⑤行政强制执行权;⑥行政命令权;⑦行政处罚权;⑧行政司法权。
特殊渊源:①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②具他规范性文件;③国际条约、惯例。
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学霸笔记】-常识之法律基础知识
常识之法律基础知识一国家基本制度我国的基本制度:我国有很多重要制度,如国体、根本制度、政体、基本政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选举制度、经济制度等。
我们要逐一了解这些制度分别有什么内容以及含义。
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出题也比较简单,一般只考查识记、原文,所以大家要仔细听讲,老师会讲解哪些是重要考点。
一、国体和根本制度1.国体,即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2.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二、政体(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也是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1.国体: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内部是民主的,人民即国家的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就有被统治的一方,被统治的一方即和人民作对的,如犯罪的、破坏社会制度的人,这些人统称为敌人。
人民内部是民主的,对敌人我们实行专政统治,所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根本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根本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
3.政体(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即一个国家的政权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我国既然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就掌握权利,但是人民不能直接行使权利,只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替人民行使权利。
我国的政权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人大)组织起来的,所以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注意】政体又称为根本政治制度,所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试时可能会问“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即社会主义制度,若是问“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基本政治制度(一)政党制度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非国家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解析】1.基本政治制度:先学习三个基本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政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们和人大组合在一起,就是我国的政治制度。
2.政党制度: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法律基础笔记知识点总结
法律基础笔记知识点总结一、法律的概念和特征1.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性规则,是用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性制度。
法律的基本特征包括普遍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完备性和统一性。
2. 法律的特征(1)普遍性:法律适用于全体公民,不分贵贱、贫富、民族等因素。
(2)强制性:法律规定的规则必须得到强制执行,违反法律规定将受到相应的法律责任。
(3)相对稳定性:法律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随意变更,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来变更。
(4)完备性:法律必须是一整套相互配套的规范,任何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约。
(5)统一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统一实施的,不同地域应该有一致的法律规范。
二、国家法律体系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依据。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原则和根本任务,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法律法律是国家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规范和管理行政事务。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规范地方行政事务。
5.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规范各部门的行政事务。
6.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解释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用于解释和适用法律。
三、法律责任1. 法律责任的种类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政治责任。
2.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责任。
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3.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侵害他人权益或违反民事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包括侵权责任、合同责任、不当得利等。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打印版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而制定的规则和制度。
- 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
二、法律的分类- 公法:涉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 民法:涉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同法、婚姻法、侵权法等。
- 商法:涉及商业交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定。
-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
三、法律的层级和效力- 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等。
- 法律层级高低按照立法机关的级别划分,如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
四、法律的适用原则-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平等、互惠原则。
-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合法性、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原则。
五、法律责任和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 法律行为是指依法设定的被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六、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内容的诠释和阐明,可以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学界进行。
- 法律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运用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判断和处理。
七、法律的变动和发展- 法律可以通过修改法律条文或制定新的法律来进行变动和发展。
- 法律的变动和发展应当符合社会需求和法治原则。
八、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保障了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 法律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以上是《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的打印版,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字数:200。
2023年律师招聘考试《法律综合知识》重点笔记(超强)
2023年律师招聘考试《法律综合知识》重点笔记(超强)第一部分: 民事法律综合知识1.合同法- 合同成立的条件: 客体、主体、形式、内容四要素- 合同效力的原则: 自愿原则、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 合同的履行: 当事人应当全面、及时、实事求是地履行合同,不得拖延或者违约2.物权法- 凭证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区别: 凭证物权以有形物品作为实现权利的形式,担保物权则是以担保财产作为实现债权的形式- 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别: 动产是指可以移动的物品,不动产是指固定在地球表面,不能或不便于移动的物品第二部分: 刑事法律综合知识1.刑法基础- 刑法的定义: 刑法是国家行使刑事管辖权力的一种基本规范体系,规定了治安和刑事责任的标准,以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刑事犯罪的基本要素: 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以及主观因素- 刑事责任的基本要素: 犯罪事实、过失程度、刑事责任能力以及诉讼时效2.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阶段: 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开庭审判、宣判执行阶段-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公正、合法、快捷、经济第三部分: 行政法律综合知识1.行政法基础- 行政法的定义: 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一种法律体系,其宗旨是规范行政活动,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主体不平等、目的公共、方式特殊、程序正式2.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的基本途径: 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两种途径- 行政诉讼的主要程序: 立案、调查、开庭、裁决和上诉等主要步骤- 行政诉讼的重要原则: 事先制约原则、公平原则、合法性原则、监督原则、逐级审查原则总结以上是关于2023年律师招聘考试《法律综合知识》的重点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考试成绩!。
学法律入门知识点总结
学法律入门知识点总结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规范着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相互关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学习法律入门知识点,帮助初学者更好地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一、法律的定义和作用1.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公布的强制性规范的总称,是由国家授权的权威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性、可追溯性和强制性。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是社会公共权利和义务的表达和保证,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2.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行为:法律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行为,保障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保护权益:法律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保障了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3)解决争议:法律是解决社会矛盾和争议的工具,对于违法行为可以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予以制裁。
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体系1.法治原则法治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治理理念。
法治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可逾越、法律的确定性和保护权利的原则。
2.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国家对各种法律规范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保证各种法律规范之间的一贯性和完整性。
法律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分支,构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三、法律的基本概念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根本制度的总括和反映,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权力运作方式。
2.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组织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权力行使的规范和程序。
3.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个人和法人之间的民事关系,包括财产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合同关系等。
4.刑法刑法是调整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和制裁措施,保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利益。
5.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保护了市场秩序和经济利益。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在法律领域中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
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了解法律基础知识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能够使我们在法律层面上做出明智的决策。
下面是我为您总结的一些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概念及分类:法律是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制度化的规则。
根据法律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不同类型的法律。
2.法律文本:法律文本是指体现法律规则的文件,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法律文本对于解释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司法解释,对法律的具体适用具有指导作用。
3.立法:立法是制定法律的过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进行的。
立法程序一般包括起草、审议、通过等步骤,法律的颁布实施需要符合相应的程序要求。
4.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规则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违法者可能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法律效力可以分为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两种形式。
5.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所产生的后果和承担的责任。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种类型。
6.司法制度:司法制度是指社会对法律纠纷进行审理和解决的机制和程序。
司法制度的核心是独立的司法机关和公正的审判程序。
7.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在实际情况下根据法律的规定对特定事实进行判断和处理。
合理准确地适用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
8.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法律事务时需要遵循的法定程序。
合法的程序保障了当事人的权益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9.法律权益:法律权益是指个人或组织按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基于法律规定的保护和法律责任匹配。
10.法律援助:11.法律救济:法律救济是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司法途径获得的补偿和修复。
法律救济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12.合同法:合同法是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法律规则,是民事法律的基础。
13.劳动法: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种法律制度,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学习笔记
法律学习笔记一、引言法律学习是为了掌握法律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以维护公正、平等和正义。
本文将回顾我在法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笔记和体会,以便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法律的定义与分类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一套通过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规范体系,用于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争议解决。
2. 法律的分类2.1 公法与私法公法是以保护国家权益为目的的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则是以保护个体权益为主要目的的法律,包括民法、商法等。
2.2 国内法与国际法国内法是在一个国家内部适用的法律规范;国际法则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三、法律的层级与适用1. 法律的层级法律体系中,法律可以按照层级划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
其中宪法是最高层级的法律。
2. 法律的适用法律适用原则包括法律的普遍适用原则、时空适用原则、优惠适用原则等。
四、法律的解释与适用1. 法律的解释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词义和精神进行阐明和资格的行为。
2. 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适用分为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两种情况。
直接适用是指法律规定适用于特定情况,而间接适用是指依靠一般规定来适用特定情况。
五、法律的权威与效力1. 法律的权威法律的权威来源于国家立法机关的合法授权和国家的认可,拥有强制力。
2. 法律的效力法律的效力即法律规定的效果和约束力。
法律在国家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效力。
六、法律的违法与制裁1. 法律的违法法律违法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违法行政法规、违反合同、侵犯他人权益等。
2. 法律的制裁法律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包括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等。
七、法律的保护与救济1. 法律的保护法律保护是针对违法行为受害者的权益,通过司法程序提供救济和赔偿。
2. 法律的救济法律救济包括民事救济、刑事救济等,以维护个人和社会的正当权益。
八、结语通过法律学习笔记的整理,我对法律的定义、分类、层级、适用、解释、权威、效力、违法与制裁、保护与救济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完整版)法律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法律知识点总结1. 民法
1.1 合同法
- 合同的成立条件
- 合同的种类和效力
- 合同的履行和解除
1.2 执行法
- 申请执行的条件和程序
- 执行的方式和范围
- 执行中的异议和申诉
2. 刑法
2.1 刑事犯罪
- 犯罪的构成要件
- 刑事责任和处罚
- 辩护和刑事诉讼的程序
2.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责任-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
3. 行政法
3.1 行政行为
- 行政行为的产生和效力
- 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方式
- 行政行为的法律救济和申诉
3.2 行政许可
- 行政许可的依据和条件
- 行政许可的程序和效力
- 行政许可的范围和期限
4. 劳动法
4.1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
- 劳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 劳动合同的违约和争议解决
4.2 劳动保护
- 劳动合同法律状态的保障
- 劳动安全和卫生的保护
- 劳动争议的解决和调解
这只是法律知识点的简要总结,每个部分都有更详尽的内容。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细节,请参考相应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
法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法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和制度,它分为
宪法法律、行政法律、民法和刑法等不同领域的法律。
二、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包括宪政制度、行政制度、立法制度和司法
制度等。
宪政制度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架构和权力分配,行政制度规定
了政府的运作方式,立法制度规定了法律的制定程序,司法制度规定
了法律的适用和司法程序。
三、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分
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所应承担
的刑罚;民事责任是指侵害他人权益导致的经济赔偿或其他补偿措施。
四、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法律在具体案件中的应用。
法律适用包
括解释法、裁判法和执行法等程序。
法律适用的原则包括法律权利平等、纠正不公正、公正审理等。
五、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法律问题的科学方法。
法
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等。
通过
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深入理解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以上仅是法学重要基础知识点的简要概述,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
面广泛且深入。
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法
律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笔记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一、物权法概述笔记1.物权法的概念*狭义:《民法典》关于物权的规定;广义:调整物权关系即人对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物权法的调整对象(1)对象:人对物的支配关系(2)物的关系:①物的归属关系(确定特定的物究竟归谁所有,谁享有绝对的支配权)②物的利用关系:A.自主利用(所有人将物用于自身生产或消费,为物的归属关系所包含)B.他主利用(所有人将物交给他人进行有限利用并从中获取对价)3.一物一权原则(1)概念:在一个物上仅能成立一个所有权,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物(2)内容:①一个物之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②一个物的部分不能成立独立的所有权③集合物原则上不能成立所有权(特别情况:按照交易习惯认为集合物是一个独立物的时候,可以设立一个所有权,但应该具备三个条件:A.集合物全体与构成集合物的各个部分具有相同利益B.不悖于物权特定原则C.合于物权公示原则,例如一群羊,一个图书馆)(3)确认:在共有情况的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民事主体对一物享有共有权,此为共有一个所有权,而不是他物权4.物权法定原则(1)概念: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2)内容:①物权类型强制②物权类型固定(3)原因:①物权的性质决定了物权法定②物权法的调整对象需要物权法定③商品交换期待物权法定④物权法定便于物权公示⑤整理旧物权,防止封建物权的复活(4)违反后果:①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照法律特别规定②法律没有规定的当事人不得自由设立③部分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违反的部分无效④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行为效力不影响其他法律行为的效力5.公示公信原则*(1)公示原则:物权变动必须以特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的物权基本原则①物权存在的公示:动产→占有,不动产→登记记载②物权变动的公示:动产→交付,不动产→登记(2)公信原则:物权变动通过法定公示以后,物权变动产生公信后果,而且即使物的出让人事实上无权处分,善意第三人基于对公示的信赖,仍能取得物权的权利①不动产物权登记名义人享有其名下不动产的物权②动产占有人享有其占有动产的物权(3)法律推定与事实不一致情况的处理:①动产由非事实所有人(也叫真权利人)占有;不动产登记在非事实所有人名下→善意取得制度(无权处分人将其财产有偿转让给第三人,如果受让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对该物产的所有权的一种法律制度)与事后补救措施②动产占有人转让物权,善意第三人成为新的物权人;动产所有人转让物权,善意第三人成为新的物权人→原物权人无向善意第三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只有向无权处分人(动产占有人)的赔偿请求权(前提:第三人为善意第三人,否则不受公信力的保护)6.区分原则*(1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2)历史溯源:①罗马法:对人之诉与对物之诉(对人之诉主要指针对有关债的纠纷,即相对权之诉;对物之诉主要指针对有关物的归属的纠纷,即绝对权之诉)②法国民法典:“合同签订,标的物所有权就发生移转”的物权、债权同一主义的立法宗旨③德国民法典:物权行为的无因性2——物权发生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当事人的合意,物权的变动不受债权行为的效力影响(3)基本精神:①债权行为的成立与有效,均不以标的物的交付或登记为条件(交付或登记是物权行为成立的条件,而不是债权行为成立或有效的条件),也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②交付或登记是物权行为成立的形式要件,惟物权合意与交付或登记之结合才能成立物权行为③在交易关系中,以物权合意为内容,以交付或登记为形式的行为,既是物权行为,又是债的履行行为二、物权概述笔记1.物的概念1区分原则:相对于债权行为而言,物权行为是具有独立的意思表示的另一个法律行为,即在物权变动中,应把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和引起物权变动的结果行为分为两个不同的法律行为。
法律常识知识点整理
法律常识知识点整理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最高形式,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家执法机关进行强制执行的规则。
根据法律的性质和内容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不同的类别。
二、宪法的重要性和作用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组织形式、权力机关的组成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具有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公民权益、规范政府行为等重要作用。
三、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刑法是规定国家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性措施和法律程序的法律。
犯罪是指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根据犯罪的不同性质可分为犯罪和轻罪。
刑罚是指对犯罪者实施的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不同的刑罚。
四、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要素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等。
合同的要素主要包括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形式等。
五、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和维权知识产权是指对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产生的权利。
知识产权法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维权是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六、劳动法与用工关系劳动法涉及到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时间与休假等方面。
劳动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用工关系。
七、行政法与行政行为行政法是指规范政府行为和管理制度的法律。
行政行为是政府机关采取的具有行政性质的行为,包括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行政法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八、民法与民事纠纷解决民法是调整私人法律关系的法律,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规范。
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诉讼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九、环境保护与环境法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是调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行为的法律,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相关法规。
法律基础知识-笔记
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规范的种类1.1授权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按照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规范----- 授权性规范①义务性规范②---- 命令性规范③禁止性规范④①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可以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
其在立法中的用语表达式为:“权……”,“享有……权利”,“可以……”,等。
②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③命令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其在立法中的用语表达式为:''有……义务〃,“须得……",“应……”,“必须……”,等。
④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其在立法中的用语表达式为:“禁止……”,“不准……”,“不得……”,“严禁……”,等。
1.2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按照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的不同法律规范----- 强行性规范①任意性规范②①强行性规范是指所规定的义务具有确定的性质,不允许任意变动和伸缩法律规范。
义务性规范属于强行性规范。
②任意性规范是指在法定范围内允许行为人自行确定其权利义务具体内容的法律规范。
1.3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
按照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 确定性规范①非确定性规范② ----- 委任性规范③准用性规范④①确定性规范是指内容已经完备明确,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范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范。
②非确定性规范是指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或法律后果,而需要引用其他法律规范来说明或补充的规范③委任性规范,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范。
如《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④准用性规范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法律规范。
学法笔记摘抄内容
学习法律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下面是我在学习法律过程中的一些笔记摘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力的规范。
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
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如宪法、刑法、行政法等;私法主要调整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的关系,如民法、商法等。
3. 法律的原则:法律原则是指在法律体系中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常见的法律原则有法治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等。
4. 法律的效力: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在时间、空间和对象上的适用范围。
法律效力可分为时间效力、地域效力和主体效力。
5.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根据责任的性质和程度,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
6. 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等内容。
7. 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等内容。
8. 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是调整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等内容。
9. 合同法: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10. 物权法:物权法是调整财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物权的种类、取得、转让、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11. 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是调整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侵权行为的认定、责任承担方式、赔偿范围等方面的内容。
12.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调整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
法考全部法学知识点总结
法考全部法学知识点总结一、法律原理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普遍规范和规则,是一种为人们生活和活动制定的规范性行为准则。
法律是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的。
2. 法律的性质法律的性质包括法律的强制性、普遍性、特殊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等。
3. 法律的功能法律的功能包括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成员的权益、规范公民行为等。
4. 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5. 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包括法律适用范围、法律适用的原则、法律解释的方法等。
6. 法律的效力法律的效力包括法律权利的产生和行使、法律责任的形成和承担、法律义务的履行等。
7. 法律的变更和消灭法律的变更和消灭包括法律的修改、废止、失效等。
8. 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包括体系的构成要素、层级关系、功能分工等。
9. 法律文书法律文书包括法律文件、法律文件的形式、内容、效力等。
10.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
二、法律体系1. 法律体系的构成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2. 法律体系的层级关系法律体系包括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关系,专法与常规法的关系,集体法与个别法的关系等。
3. 法律体系的功能分工法律体系包括各类法律文件的功能分工、不同层级法律的协调关系等。
4. 法律体系的发展动向法律体系的发展动向包括法律体系的演变、法律体系的变革、法律体系的完善等。
三、法律制度1. 法律体系的领域划分法律体系的领域划分包括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宪法等。
2. 法律体系的制度构成法律体系的制度构成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检察等。
3. 法律体系的法律责任法律体系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
4. 法律体系的维权机制法律体系的维权机制包括法律行使和维护方式、法律救济机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等。
5. 法律体系的运行机制法律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法律执行、维护、监督等。
学法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学法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一、法律的基本原理
1.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是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规范,其特征包括普遍性、强制性、明确性和永久性。
2.法律的职能
法律的职能主要有规范性、引导性、保护性和调整性。
3.法律的形成过程
法律的形成过程包括立法、公布、施行和适用。
4.法律的自觉性和自为性
法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自为性,即法律要依靠自身的规范力量来实现其目的。
5.法律的效力
法律的效力表现为绝对强制力和相对强制力。
二、法律的体系
1.法律的种类
法律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劳动法、国际法等种类。
2.法律的层级
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层级。
3.法律的关系
法律之间存在着上下位关系和一般特殊关系。
4.法律的适用
法律的适用包括适用法律和适用法的规则。
三、法律制度
1.国家的法律制度
国家的法律制度包括宪法的地位、法律的发展、司法的审查等内容。
2.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包括审判权、检查权和检察权等内容。
3.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法律制度、监察机关制度等。
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
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是学习法学的必备知识点。
希望本文对学习法学的必备知识点进行了
清晰的总结和介绍,能够帮助有需要的读者更好地了解法学、学习法学。
普法笔记摘抄内容
普法笔记摘抄内容
以下是一些普法笔记摘抄内容,涵盖了不同的法律主题:
1.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 刑法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的法律。
3.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 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创造、使用、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 民事诉讼法是指规范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 刑事诉讼法是指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 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些摘抄内容可以帮助你了解不同法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从而更好地理解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
高三法律必背知识点
高三法律必背知识点一、民法相关知识:1.民法的概念及特点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在日常生活中财产、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民法的特点是以自愿、平等、公平原则为基础,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并具有强制性和适用性。
2.民事权利与民事行为民事权利是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的主体权利,包括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民事行为是主体依法实现民事权利的行动,包括订立、变更、终止合同等。
3.民法上的主体和客体民法上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他们具有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民法上的客体包括财产和非财产,即财产权益和非财产权益。
4.民法上的合同合同是民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
合同的要件包括合意、形式、真实意思表示、能力等。
二、刑法相关知识:1.刑法的概念及分类刑法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一门法律学科,主要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普通刑法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特别刑法适用于特殊的犯罪行为。
2.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事实、主体和客体三个方面。
犯罪事实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事实;主体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对象。
3.罪与刑的关系罪与刑是刑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罪是指犯罪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况下,法律所规定的违法行为;刑是指对犯罪行为实施的法律制裁。
4.刑法责任与法定刑刑法责任是指犯罪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附加责任;法定刑是刑法规定的对于某一类犯罪行为所规定的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
三、行政法相关知识: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公共利益原则、责任追究原则等,这些原则旨在保障行政行为的公平、公正和依法行政。
2.行政行为的种类行政行为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的明确决定;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根据一般要求对大众做出的行政规范。
3.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根据法定条件对特定申请人的请求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执法权力时,对违法行为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023法律法规必背必考知识点笔记
2023法律法规必背必考知识点笔记1. 宪法法律知识点- 宪法的基本原则:全民主义、法治主义、社会主义- 宪法的特征:最高法律地位、根本大法、领导一切法律- 宪法的修正和解释:修宪程序、宪法解释权2. 刑法知识点- 犯罪构成要素:犯罪对象、犯罪主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 刑法责任:主体刑事责任、附带刑事责任、刑法的适用和适用原则- 刑法的立案和审判程序: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和执行3. 民事法律知识点- 民事权利主体: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效力和效果- 民事诉讼:起诉、应诉、举证、调解、审理和执行程序4. 经济法律知识点- 合同法:合同的成立、履行和变更、合同的无效和解除- 公司法:公司的设立、经营和监督、公司的合并和分立- 劳动法: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劳动争议的处理5. 行政法律知识点-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分类、效力和效果- 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种类、许可的条件和程序- 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案件的适用和程序6. 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点- 环境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义务- 环境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自然资源保护:森林、水土、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保护7. 执行法律知识点- 执行程序:行政执行、民事执行、刑事执行程序- 执行费用:执行费用的负担和追偿- 执行效果:强制执行和执行结果的效力8. 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点- 律师:律师的基本职责和义务、律师的应聘和练业规则- 法官和检察官:法官和检察官的基本职责和中国司法制度- 公证员:公证员的基本职责和公证制度以上是2023年考试时需要背诵的法律法规必备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到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规范的种类1.1授权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按照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规范-------授权性规范①义务性规范②-------命令性规范③禁止性规范④①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可以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
其在立法中的用语表达式为:“权……”,“享有……权利”,“可以……”,等。
②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③命令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其在立法中的用语表达式为:〝有……义务〞,〝须得……",“应……”,“必须……”,等。
④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其在立法中的用语表达式为:“禁止……”,“不准……”,“不得……”,“严禁……”,等。
1.2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按照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的不同法律规范-------------强行性规范①任意性规范②①强行性规范是指所规定的义务具有确定的性质,不允许任意变动和伸缩法律规范。
义务性规范属于强行性规范。
②任意性规范是指在法定范围内允许行为人自行确定其权利义务具体内容的法律规范。
1.3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
按照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确定性规范①非确定性规范②---------委任性规范③准用性规范④①确定性规范是指内容已经完备明确,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范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范。
②非确定性规范是指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或法律后果,而需要引用其他法律规范来说明或补充的规范③委任性规范,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范。
如《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④准用性规范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法律规范。
如《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供用水、供用气、供用热力合同,参照供用电合同的有关规定。
”3、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物、行为、人格利益和智力成果)3.1 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主要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国家。
-------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例如,国家作为主权者是国际公法关系的主体,可以成为外贸关系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
在国内法上,国家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国内法律关系(如发行国库券)。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由国家机关或者授权的组织作为代表参加法律关系。
(2)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①公民和法人要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必须具备权利能力,②法律关系主体要自己参与法律活动,必须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
③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谈不上行为能力。
对自然人来讲有权利能力不一定有行为能力。
(3)自然人的行为能力自然人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三种:①完全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18)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16,<18②限制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10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③无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3.2 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根据该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相关,分为事件和人的行为。
(1)事件(客观)与当事人意志无关,但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如人的出生与死亡、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时间的经过(2)人的行为(主观)人的行为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动。
根据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表意行为,可以分为两类:①法律行为,即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如订立合同②事实行为,即与表达法律效果、特定精神内容无关的行为。
如创作行为、侵权行为等。
4、民事行为的效力4.1 法律行为有效的要件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法律行为是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4.1.1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与其年龄和智力发育程度相当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他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的追认。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④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益的民事行为时,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实施某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购买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
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能力范围外独立实施的单方面民事行为无效(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可以撤销或宣告无效。
①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如果不损害国家利益的,不属于无效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②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③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④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4.1.2 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1)口头形式(2)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
(3)推定形式,即指当事人并不直接用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进行意思表示,而是通过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使得他人可以推定其意思表示的形式。
(4)沉默形式,即指行为人不用行为表示,而是以消极的不作为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
4.2 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并非全然无效,如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获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
另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实施某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购买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单方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遗嘱就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③受胁迫方可以是相对人,也可以是相对人的亲友。
受胁迫的客体可以是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
欺诈,指当事人一主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指以给公民或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相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乘人之危,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境地,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民事行为。
恶意串通损,指民事行为的当事人之间故意合谋实施的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较大损失的意思表示。
误解因误解方自己的过失造成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实施的民事行为。
如某古董商以极不合理的价格收购了一古董就是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4.2.2 撤销权(1)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故依撤销权人的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无须相对人同意。
(2)在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只有受损害方才有权撤销。
(3)撤销权人如欲变更或撤销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其意思表示应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
(4)撤销权的存续期间①具有撤销权事由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②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属于除斥期间,即属于不变期间,不得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4.3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1)当事人可以附延缓(生效)条件/期限,附解除条件/期限注:一定会届至的是期限,不一定会成就的是条件。
(2)附延缓条件的法律行为,在延缓条件成就之前,法律行为已经成立,但是效力却处于一种停止状态。
条件成就/期限届至之后,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
(3)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
在所附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行为人已经开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当条件成就/期限届至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
(4)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时,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5、代理制度5.1 代理的概念及特征5.1.1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民事法律行为(区别于行纪)(2)代理人是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向第三人为意思表示(区别于无权代理、传递信息、居间)(3)代理人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并非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可以代理,某些具有人身性质的民事法律行为(如立遗嘱、结婚等)、双方当事人约定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5.1.2代理VS委托VS行纪VS居间(1)委托又称委任,指依双方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为他方处理事务的法律行为。
委托和代理的区别和联系①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其法律效果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在委托中,受托人既可以以委托人名义活动,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活动。
②代理涉及的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故代理的一定是民事法律行为;委托不要求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因此委托从事的行为可以是纯粹的事务性行为,如整理资料、打扫卫生等。
③代理涉及三方当事人,即被代理人、代理人、第三人;委托则属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即委托人和受托人。
④委托和代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如在委托代理中,委托人(被代理人)与受托人(代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按照委托处理;委托人、受托人及相对人三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按照代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