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青海湖流域50年来(1956-2007年)河川径流量变化趋势——以布哈河和沙柳河为例
![青海湖流域50年来(1956-2007年)河川径流量变化趋势——以布哈河和沙柳河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cd3e9351e79b89680226c0.png)
h p /w w j k so . - a : ae@ ia.cc t : w .a e.r E m r j ks ng s . t / l g l l l a a
@ 2 1 yJun lf k c ne 00b ora o Si cs e
B h v ra d S ai v r o x mpe u a Rie n h l Rie re a u f ls
L e n L ioa , U ui P NG H iig& Y aja I Yut , I ayn C I l E ay a X B , n I nun W
i r aeQnhi ai h nhy a t a l f h v a el dt di Jn a r esi Lk iga b s .T emotl mens emfw o u aRi rhd dcie B e n e n y e rayadMac ,
青海湖流域 5 0年来 ( 9 6— 0 7年 ) 川 径 流 量 变化 趋 势 15 2 0 河 以布 哈河 和 沙柳 河 为例
— —
李岳 坦 , 小雁 , 步礼 , 海英 , 万娟 李 崔 彭 伊
( 地表过程 与资源 生态国家重点 实验室 , 京 10 7 ) 北 0 8 5 摘 要: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布哈河和沙柳河 5 0年来 的河川径流量分析发现 , 布哈河 和沙柳河年径 流量 5 O年来 没有显著
( tt yL b rtr fE r u aeP oessB Un 0 85, R C ia SaeKe a oaoyo at S r c rcs , e i h f e g1 0 7 P . hn )
近50年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近50年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演变及驱动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3f94f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c.png)
近50年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演变及驱动力分析程娅姗;王中根;刘丽芳;刘晓聪;郭禹含【摘要】潮河流域是北京市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受环境变化影响,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严重影响到北京城市供水安全.利用水文气象长系列数据(1961-2014年)分析了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采用经验统计分析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近50年来在降雨波动且微弱下降趋势下,其径流呈现出较大幅度变化且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后;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9年、1998年.1979年以后径流系数显著减少,其中1979-1998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占主导地位,其影响贡献率为-109.75%,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为正效应,影响贡献率为9.75%;1999-2014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影响贡献率为-88.97%,气候变化影响贡献率为-11.03%.【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8(016)002【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潮河流域;降雨-径流;趋势变化;突变点;影响因素【作者】程娅姗;王中根;刘丽芳;刘晓聪;郭禹含【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2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我国许多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严重影响到区域防洪与供水安全,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1-3]。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4fba25b14e852459fb578b.png)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周成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 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 人均占有年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5。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黄河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量, 担负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9%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 同时还要向流域外部分地区(含河北与天津及青岛)远距离送水(刘昌明,2004)。
过去50年黄河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循环要素均呈减少的趋势,黄河流域从1972-2000年间有22年出现断流。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流域水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特别是近20 多年来干流、主要支流下游断流频繁发生, 不仅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冲击(刘昌明,2004)。
河川径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资源。
本项研究主要着眼于对河川径流的分析。
根据1956-2000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唐乃亥测站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3.93m3s-1,占全流域产流量38.13%;兰州站为329.89 m3s-1,占61.68%;花园口站为532.78 m3s-1,占99.6%,利津站为534.79 m3s-1。
所以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特别是黄河源区,这也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区。
(一)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及其变化1、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1951-2000年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9.9mm,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量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为800~1000mm;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
如用200、400、6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的年降水地带性, 即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 其中200mm线东-西变幅不大,约100km;600mm线主要是南-北变化,南-北变幅大于300km;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449.9 mm)情况, 而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各年南-北(纬向)与东-西(经向) 的摆动都很大,在黄河流域可达400km以上。
近50年来淮河干流径流演变规律分析
![近50年来淮河干流径流演变规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db264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7.png)
近50年来淮河干流径流演变规律分析潘扎荣;阮晓红;朱愿福;李荣富【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13()1【摘要】基于淮河干流1956-2008年的实测径流资料,从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径流年内分配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距平累积等方法对径流年际变化的趋势性与阶段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1)淮河干流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年际变化较为剧烈。
汛期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3%,而最小年径流量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4.0%~18.2%。
1980年以后,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与集中程度进一步加剧,空间差异有所减小,而集中期则延迟于7月份。
(2)年径流量总体表现出递减的变化趋势,且中游递减趋势较上游明显,但均不显著。
四季径流量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不尽相同,息县站和王家坝站仅在春季呈现递减趋势,而鲁台子站与吴家渡站在春、秋季均呈现递减趋势。
总体而言,枯水期径流量的进一步减少将加剧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年径流量序列中存在2个持续丰水时段和3个持续枯水时段,且持续枯水时段较持续丰水时段要长。
在1996-2008年间,年径流量丰枯交替变化频繁,这主要与该时段流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旱涝交替出现有关。
【总页数】6页(P51-55)【关键词】淮河干流;径流量;年内分配;年际变化【作者】潘扎荣;阮晓红;朱愿福;李荣富【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相关文献】1.近50年来嘉陵江流域径流泥沙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定量分析 [J], 丁文峰;张平仓;任洪玉2.近50年来金沟河年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J], 张望希3.近50年来滦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J], 山成菊;董增川;付晓花;方庆;刘晨;刘倩4.近50年来西、北江干流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预测 [J], 袁菲;卢陈;何用;杨裕桂5.近50年来霍林河流域径流量演变规律研究 [J], 卢晓宁;邓伟;栾卉;翟金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通河流域近60年径流变化特征和趋势分析
![大通河流域近60年径流变化特征和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56b720fc4ffe473368ab79.png)
收稿日期:2018-11-30作者简介:王大超,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水文学。
E-mail :2363736023@文章编号:1006-0081(2019)04-0017-051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西北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
河川径流决定了地表水资源的数量,是最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1]。
河流取水、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等人类活动和全球气温升高、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变化,会影响流域径流的时空分布规律,也使得流域水文要素序列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2-3];导致流域水文特征频率不一致和时空不对应,水文规律失真,使水文水利计算和水资源分析评价的成果出现偏差[4]。
大通河是西北地区少有水资源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达28.95亿m 3,目前流域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是建设梯级水电站和跨流域调水。
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大通河流域开发利用主要对生态环境和水文过程造成了负面影响[5],流域自上至下影响程度逐渐递增[6];近20a 来该流域径流时空分布规律发生了变化[7];梯级电站建设对流域洪水过程影响较大[6],外调水工程直接导致上游尕大滩水文站径流减少[8],下游享堂水文站径流量也呈现递减趋势[9],流域径流深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8]。
分析大通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和趋势,对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水利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大通河干流径流特征的已有研究中,未对整个干流进行全面分析,因此本文选用该河干流天堂和享堂水文站1956~2015年60a 长系列天然径流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累计距平、M-K 检验和Morlet 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河干流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周期、突变特征和趋势。
2大通河概况大通河是湟水一级支流,位于甘肃省和青海省境内,在上游祁连和刚察县称默勒河,在中游门源县名为浩门河。
大通河流域海拔介于1700~5000m ,呈西北—东南走向,集水面积15130km 2,其中青海省内12943km 2。
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X
![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X](https://img.taocdn.com/s3/m/17b119eb998fcc22bcd10d91.png)
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Ξ刘春蓁 刘志雨 谢正辉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10005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北京100029)摘 要该文用Mann 2K endall 方法对近50年海河流域山区20个子流域的径流及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合降水,径流及气温的年代距平值的同步分析以及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对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提出了一个半定量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提出影响径流变化的三种类型:以气候暖干化为主,人类活动为辅的径流显著衰减型;以人类活动为主,气候暖干化为辅的径流显著衰减型;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异都不明显,径流无显著变化的类型。
分析结果展示了气候、人类活动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给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和成因分析带来了复杂性与困难,也给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气候变异 人类活动 径流变化趋势引 言近20年来,在海河流域山区出现了径流的锐减。
这种锐减不仅反映在时间尺度较长的年代际的变化,也反映在短历时的暴雨洪水过程上。
在平原地区出现了河流断流,入海径流锐减。
海河流域是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人类活动又非常活跃的地区。
引起径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于水资源管理采取对策,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河川径流,一般来说,不完全是一个气候变量,除了气候因素外,它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的影响。
实际观测到的径流量,包含了气候因素和非气候因素两种作用的结果。
广义的气候因素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发生的物理及化学过程的变化,它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
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包括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
气候的间接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
地表反照率、粗糙度、陆2气界面的水热交换和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既影响气候又影响陆地水文过程。
开垦河流域近50年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开垦河流域近50年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74eef2fab069dc50220127.png)
22 月降水、月径 流趋 势分析 .
M—K趋 势分 析 检验 法 是 一种 非 参数 统计
检验方法 ,也称 无分 布检验 ,可用 于检 验不 符
f s 1/ l 1(n 5/ , > (一 ) ( J, 一 )2 + ) 8 s 0 1
-0
.
合正态分布特 征 的变 量 ,其 优点是 不受 少数异 常值 的干扰 ,更适 合 于 类 型 变量 和顺 序 变量 , 计算较简单 , 用 范 围广 、人 为 性少 、定 量 化 适 程度高 。该法在水 文气 象趋 势检验 领域 被广泛
步得到 以下结论 :
匝
流增加的趋势 ;径流量减少月 份 中只有 1 月通 1
自 16 90年以来 ,开垦河 流域降水 、径流 均
过 9%显著性检验 ,其余径流量减少月份减少 0 的趋势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年径流量 M一
呈现增加的趋势,但降水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 ()降水趋势分析:从 1( 20 年开垦 1 90— 09 3
1 26 69 80 99 91 72 70 42 22 11 0 . 4 4 2 6 1 4 3 0 1 . . . . . . . . . 2 . 1 . 7 4 . 1 15 14 14 18 13 17 6 0 4 5 5 2 1 . . . . . . . 9 小 于零 时为 3 . 7 2 . 0
~~~ 一
田 乐 ,姜
芸 :开垦 河流域 近 5 降水 、径 流 变化趋 势分析 0年
图 1 开垦河站年 降水量 3 滑动 平均 图 年
图 2 开垦河站年径流量 3 滑动平均 图 年
图 3 开垦河站年 降水量、年径 流量 累积距 平 图
本 一致 ,即表 明降 水 对径 流趋 势 的 影 响很 大 。
近60年来我国主要江河枯季径流变化及趋势分析
![近60年来我国主要江河枯季径流变化及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a2afa9284ac850ad024268.png)
摘
要 :以我 国主要 江 河的枯 季径 流 系列为研 究对 象 ,分析 了我 国主要 江河 15 20 90~ 0 8年 枯 季 径 流
系列变化过 程 ,对 比分析 了 1 8 9 0年前后 两段 时期枯 季径 流的 变化 ,揭 示我 国主要 江 河近 6 来 水 文 0年 情势 变化及 趋 势 ,反 映枯 季径 流对 全球 气候 变化 的响应 。
d esnrnfsr s fh ao r e o 90t 20 hn e tde e i; nw i e h ne fh r sao y r sao o i em j vr f m 15 0 8i C iaa u i hr n i hc t ags e y esn u ee ot ri sr o n rs d e hh c ot d
u fs i h wo p s s b fr n fe 98 r o r nof n te t ha e eo e a d atr1 0 ae c mpaa iey a l z d Th t d to y r v ast e c a g s a d te d f rtv l nay e . e su y no nl e e l h h n e n r n s o
流枯水季 节 ,本文 选择 以我 国主要 江河 枯 季径 流 系列
20 0 8年为后期 ,探讨前后 期枯 季 径流 变化 规律 。应
用 F检验和 T检验 方法 对均值 和 方差 的变 化作 显著 性
检 验 ;应用频率 分析 方 法分 析枯 季发 生极 端 枯水 的概
为研究对 象 ,从枯季径 流近 6 O年 的变化 趋势 、极 端枯 水发生频 率和演 变情 势分 析枯 季径 流 对气 候变 化 的 响
水利水 电技术
1956-2016年大夏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1956-2016年大夏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ba41a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d.png)
第37卷第6期2021年3月Vol.37No.6Mar.2021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56-2016年大夏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分析史伟明,申雄达,刘清琴,邬壕,张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文章基于大夏河夏河、双城和折桥水文站1956-2016年实测径流资料,运用滑动平均、距平累计曲线、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对大夏河流域径流年内年际变化趋势、周期性和突变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夏河流域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夏、秋两季,汛期5-10月径流总量占年径流量66%;近60年大夏河年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97-2007年径流量下降趋势显著,且下游下降趋势比上游更显著;流域年径流量最大值出现在1967年;夏河站、双城站和折桥站年径流量均有4个主周期,第一主周期分别是25a、22a、9a,下游径流转换频率明显高于上游;三站年径流量均有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85年、1979年和1985年。
关键词:大夏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小波分析;M-K检验中图分类号:X52河川径流作为最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叫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河川径流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变化阴,径流变化直接影响到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管理利用等方面,进而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河川径流的变化规律及演变趋势等,对掌握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近年来,国内河川径流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干流和较大支流上,如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干流及渭河、泾河等13条较大支流上,对大夏河、庄浪河等较小支流的研究相对欠缺[6-8]o本文收集了大夏河夏河、双城和折桥水文站1956-2016年实测径流资料,运用滑动平均、距平累计曲线、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 (M-K)检验等方法,分析大夏河流域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及趋势,为大夏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近50年来西、北江干流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预测
![近50年来西、北江干流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b5ba1934bd64783e09122b30.png)
o f r u n o f a n d d i v e r s i o n r a t i o o f l f o w d i s c h a r g e i l f t h e We s t Ri v e r a n d N o r t h R i v e r n e t wo r k a r e a n a l y z e d .T h e Ma n n — Ke n d a l l t e s t i S —
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u n o f c ha ng e t r e n d a n d a b r u pt c ha ng e . Th e Wa v e l e t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i s us e d t 0 a na l y z e t h e muhi—
袁 菲, 卢 陈, 何用, 等. 近5 0年来 西、 北江干流径流 变化特征及 其发 展趋 势预 测[ J ] . 人 民珠 江 , 2 0 1 7 , 3 8 ( 4 ) : 8—1 1
近5 O年 来 西 、 北 江 干 流 径 流 变 化 特 征 及 其 发 展 趋 势 预 测
袁 菲, 卢 陈, 何 用, 杨裕 桂
s c a l e p e r i o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t i S f o u n d t h a t :I n r e c e n t 5 0 y e a r s . t h e r u n o f a n d d i v e r s i o n r a t i o o f l f o w d i s c h a r g e d e c r e a s e a t Ma k o u s t a — t i o n s i 1 3 t h e We s t Ri v e r b u t i n c r e a s e a t S a n s h u i s t a t i o n s i n No r t h Ri v e r . T h e r u n o f i 8 i n a t r e n d o f d e c r e a s e a f t e r 1 9 8 6 a t Ma k o u s t a t i o n s a n d i n a t r e n d o f i n c r e a s e a f t e r 1 9 9 3 a t S a n s h u i s t a t i o n s . T h e p o i n t o f a b r u p t c h a n g e e x i s t i n t h e t w o s t a t i o n s , b u t t h e y a l l a r e i n s i g n i i f —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3a363b7f121dd36a32d8295.png)
V a i in e S 0 rato Tr nd fRai ala nf l nd RunoT f r Di e i at t 0 m r ntC]m e Zon s i C量i e he Pa t5 e r e n l n8 ov r t s 0 Y a s
Ab ta t B s d o h b e v t n d t f o r k y h d o o ia o to tt n r m o r tp c lb sn n f u i e e t s r c : a e n t e o s r ai aa o u e y r l gc lc n rl s i s fo fu y ia a i s i o r df r n o f ao f c i t o e v r te p s 0 y a s t e t n s o n u lr i fl a d r n f a e a ay e y te l e r rg e s n meh d l ma e z n so e h a t e r , h r d fa n a a n al n u o r n lz d b i a e r s i t o . 5 e h n o
分 布 不 均 ,年 际 变 化 较 大 。 选 取 息 县 站 以 上 淮 河 流 域 为 研 究 对 象 。 息 县 以 上 淮 河 上 游 区 流 域 水 系 见 图 1。 b 雅 砻 江 位 于 四 川 省 西 部 ,青 藏 高 原 东 南 部 。 干 流 总 长 约 15 0 k , 流 域 面 积 约 1 0 m 3万 k , 是 长 江 m
N ni 10 9 J n s, hn; . eerhC ne r l aeC a g, aj g2 0 2 ,i gu C i 2 R sac e t f i t hn e MWR N nig20 2 ,i gu C ia n a a ro C m , aj 10 9 J n s, hn) n a
清涧河流域近50年径流时间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清涧河流域近50年径流时间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c00a6c783e0912a2162af4.png)
n 。 in e W a g Jp n ’ Z o M e。 Che g Fu Ja g L i,W a g Ra n i ig ha i n n
摘要
采用清涧河延川水文站 近 5 0年 径 流 序列 资料 , 用 不 均 匀 系 数 、 节 系数 、 中度 ( ) 变 差 系 数 和 极 值 比 运 调 集 期 、
等 指 标 分 析 径 流 时 变 特 征 , 用 ManK n a 趋 势 分 析 法 检 验 流 域 径 流 变 化 趋 势 。结 果 表 明 : ) 涧 河 流 域 径 流 应 n —e dl l 1清 的 年 内 分 配 曲线 呈 现 出单 峰 曲 线 , 流 主要 集 中 于 7 径 —9月 份 , 占全 年 平 均 径 流 量 5 % ; ) 90以 来 , 内分 配 约 8 2 19 年 不 均匀 性 和 集 中 程 度 趋 于 减 小 ;) 00 20 3 2 0 - 0 9年 流 域 径 流 年 际 变 异 最 大 , 在 不 同 时段 径 流年 际变 异 差 异 较 大 ; 且 流 域 年径 流 量 呈 现 明 显 下 降 趋 势 ,0世 纪 8 代 是 流 域 径 流 丰 枯 转 折 点 , 在 2 0 2 O年 并 00年 后 进 入 严 重 枯 水 期 。清 涧 河 流 域径 流 演 变 呈 现 出 明 显 的 不 均 匀 性 、 阶段 性 和趋 势 性 , 种 变 化 与 降 水 和 植 被 恢 复 导 致 下 垫 面 特 征 改 变 有 关 。 这
2 B r a fHy r lg n ae s u c so h d l l w v r . u e u o d o o y a d W tr Re o r e ft e Mi d e Ye l Rie ,Ye lw v rW a e o s r a c mmi e o l o Ri e t r C n e v n y Co t e,0 0 0 t 3 6 0,Jn h n i z o g,S a x hn i
1960—2020年黄河、长江、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
![1960—2020年黄河、长江、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672138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0.png)
第44卷第1期2024年2月水土保持通报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44,N o .1F e b .,2024收稿日期:2023-05-05 修回日期:2023-07-26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工业磁性球粒在陆架海的分布格局与沉积效应 (42376163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 R 2022M D 109);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2F Y 2024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 F C 0402602) 第一作者:郑慧玲(1994 ),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沉积学㊂E m a i l :1317650102@q q .c o m ㊂ 通信作者:王永红(1969 ),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和环境研究㊂E m a i l :y o n g h o n gw@o u c .e d u .c n ㊂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郑慧玲1,王永红1,2,3(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青岛266237)摘 要:[目的]基于动态更新数据综合对比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特征,为流域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㊂[方法]收集黄河(利津站)㊁长江(大通站)㊁珠江(高要站㊁石角站㊁博罗站)5个水文控制站1960 2020年实测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㊁P e t t i t t 检验法㊁双累积曲线法以及小波变换分别对水沙通量的趋势性㊁变异性㊁周期性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谱探究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共振周期与相干性㊂[结果]近60a 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黄河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986年突变减少,泥沙量在1997年二次突变减少;长江和珠江入海径流量未发生变异,泥沙量分别于1992,1999年突变减少㊂这三大河流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特征,年代际共同演化周期分别集中于1980年以前㊁1990年以前和2000年以前㊂年际共同演化周期为5a , 丰 枯 转换频繁㊂交叉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黄河㊁长江和珠江的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965 1975年具有显著的1~3a 的共振周期,以正相位演变为主㊂[结论]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趋势性㊁变异性和周期性特征,可以据此进行的流域开发和管理更有效㊂关键词:水沙通量;趋势性;突变性;周期性;交叉小波变换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24)01-0147-11中图分类号:P 333文献参数:郑慧玲,王永红.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2024,44(1):147-157.D O I :10.13961/j .c n k i .s t b c t b .2024.01.016;Z h e n g H u i l i n g ,W a n g Y o n g h o n g.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f l u x e s o fY e l l o wR i v e r ,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 R i v e r i n t o s e a d u r i n g 1960 2020[J ].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44(1):147-157.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R u n o f f a n dS e d i m e n tF l u x e s o fY e l l o wR i v e r,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R i v e r i n t o S e aD u r i n g 1960 2020Z h e n g H u i l i n g 1,W a n g Y o n g h o n g1,2,3(1.C o l l e g e o f M a r i n eG e o s c i e n c e s ,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Q i 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 266100,C h i n a ;2.K e y L a b o f S u b m a r i n eG e o s c i e n c e s a n dP r o s p e c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M O EC h i n a ,C o l l e g e o f Ma r i n e G e o s c i e n c e s ,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Q i 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 266100,C h i n a ;3.L ab o r a t o r y o f M a r i n eG e o l o g y a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Q i n g d a oN a t i o n a l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M a r i n e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Q i 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 26623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R u n o f f a n ds e d i m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r e e r i v e r s i nC h i n aw e r ec o m pa r e db a s e do n d a t au p d a t e dd y n a m ic a l l y ,i no rde r t o p r o v i d eab a s i sf o rb a s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m a n ag e m e n t .[M e th o d s ]R u n o f f a n d s e di m e n t d a t a f o r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 (L ij i ns t a t i o n ),Y a n g t z eR i v e r (D a t o n g s t a t i o n ),a n dP e a r l R i v e r (G a o y a o ,S h i j i a o ,B o l u o s t a t i o n s )f r o m1960t o 2020w e r eu s e dw i t h t h em o v i n g a v e r a gem e t h o d ,t h e P e t t i t t t e s t m e t h o d ,t h ed o u b l e m a s sc u r v e m e t h o d ,a n dt h ew a v e l e t t r a n s f o r m m e t h o dt os t u d y th et r e n d ,m u t a g e n i c i t y ,a n d p e r i o d i c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r u n o f fa n ds e d i m e n tf l u x e s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t h ec r o s s w a v e l e t t r a n s f o r ma n dw a v e l e t c o h e r e n c es p e c t r u m w e r eu s e dt o i n v e s t i ga t et h er e s o n a n c e p e r i o da n dc o h e r e n c eo f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f l u x .[R e s u l t s ]T h e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f l u x e s o f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 ,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 P e a r lR i v e r i n t os e a sh a v eu n d e r g o n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e c l i n e sd u r i n g th e p a s t60y e a r s .R u n o f fa n ds e d i m e n t d i s c h a r g e o f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 d e c r e a s e d i n 1986,a n d t h e s e d i m e n t v o l u m e d e c r e a s e d a b r u p t l y a ga i n i n 1997.R u n o f f 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 R i v e r f l u c t u a t e d a n d t h e s e d i m e n t d i s c h a r g e d e c r e a s e d ab r u p t l yi n 1992a n d 1999,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c h a n g e s f o r t h e t h r e e r i v e r sw e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s i gn i f i c a n ti n t e r a n n u a l a n d i n t e r d e c a d a l c y c l e s.S p e c i f i c a l l y,t h e i n t e r d e c a d a l c o-e v o l u t i o nc y c l e so f r u n o f f a n ds e d i m e n t i n t h e Y e l l o w R i v e r,Y a n g t z e R i v e r,a n d P e a r lR i v e r w e r ec o n c e n t r a t e d b e f o r e1980,1990,a n d2000,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t h ei n t e r a n n u a lc o-e v o l u t i o nc y c l e w a sf i v e y e a r s,w i t hf r e q u e n t a b u n d a n c e-d e p l e t i o n t r a n s i t i o n s.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c r o s sw a v e l e t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o f t h e t h r e e r i v e r s e x h i b i t e d a s i g n i f i c a n t1 3y e a r r e s o n a n c e c y c l ew i t h p r e d o m i n a n t l yp o s i t i v e p h a s e e v o l u t i o nd u r i n g1965 1975.[C o n c l u s i o n]T h er u n o f fa n ds e d i m e n t f l u x e s i n t ot h es e ao f t h et h r e e m a j o rr i v e r so fC h i n a w e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s i g n i f i c a n tt r e n d,m u t a g e n i c i t y,a n d p e r i o d i c i t y.E f f e c t i v e w a t e r s h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c o u l db em o r e e f f e c t i v eb a s e do n t h e s e r e s u l t s.K e y w o r d s: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f l u x;t r e n d;m u t a g e n i c i t y;p e r i o d i c i t y;c r o s sw a v e l e t t r a n s f o r m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纽带,河流每年携带约2.00ˑ1010t泥沙进入海洋[1],这对于河道㊁三角洲和河口地貌的塑造有重大影响[2]㊂与此同时,水沙输移会携带大量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到达河口,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口和近海岸地区的生态环境[3]㊂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河流的自然过程,导致河流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被侵蚀的现象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㊂对于河流入海泥沙变化的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g e o s p h e r e-b i o s p h e r e p r o g r a m,I G B P)及其核心项目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 a n do c e a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z o n e,L O I C Z)的目标[4],亦有助于理解河流三角洲的演化㊂已有研究表明河流的年径流量和泥沙量波动变化[5-7],以黄河㊁长江和珠江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三条河流,其变化过程影响着西太平洋的淡水和泥沙输送量㊂同时,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黄河㊁长江和珠江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㊂地理区位及人类活动的差异导致三大河流水沙演化模式各异㊂L i u F e n g等[8]的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三大河流(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径流量的年减少量仅为6.00ˑ108m3,下降趋势不显著,而总输沙量则显著下降,年减少量达3.11ˑ107t;研究时段内黄河泥沙量对海洋的贡献率由71.8%下降至37.0%,长江和珠江泥沙通量对海洋的贡献分别由24.2%和4.0%上升至53.0%和10.0%;最重要的是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气候振荡的影响,输沙量的长期下降趋势则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㊂褚忠信等[9]对比黄河和长江流域降水与径流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江的径流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其径流周期与降水周期关系密切,而黄河的径流量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周期性趋势不显著㊂这些研究的时间较早,受研究目标和方法的影响,新时期三大河流入海水沙的趋势性㊁变异性和周期性演化特征仍需补充完善㊂中国河流总输沙量的变化影响东亚超级三角洲的演化,进而影响西太平洋大陆架的环境变化,这一过程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㊂河流的径流量和泥沙量是动态变化的,通过对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可以探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文时间序列变化㊂此外,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分处在不同的气候区,流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显著不同,由此形成了水沙变化的不同模式㊂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新的变化特征,基于动态更新的水沙数据,分析不同河流水沙的变化特征具有科学和现实意义㊂本文收集黄河(利津站)㊁长江(大通站)㊁珠江(高要站㊁石角站㊁博罗站)5个水文站1960 2020年的水沙资料,应用滑动平均法㊁P e t t i t t检验法㊁双累积曲线法等对三大河流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趋势性㊁年际变异性特征进行讨论;同时利用M o r l e t小波分析包括交叉小波分析和小波相干性对水沙过程的周期性特征进行探讨㊂本文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综合对比三大河流水沙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可以为流域开发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㊂1研究区域黄河㊁长江㊁珠江自北至南分布,是中国的三大河流,总计向海洋输送的淡水㊁泥沙及溶解固体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9%和7%[10]㊂黄河和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长度分别为5464和6397k m,流域面积约7.50ˑ105和1.80ˑ106k m2㊂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全长2400k m,流域面积约4.50ˑ105k m2(图1)㊂黄河以头道拐和花园口为界分为上游㊁中游和下游,突出特点是 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水量约占全国河流径流量的2%,主要来自上游兰州站以上流域,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约占总泥沙量的90%[11]㊂下游利津站是河流入海的最后一个水文站,位于山东省利津县,控制着黄河入海的水沙量㊂长江以宜昌和湖口为界分为三段,约一半的径流和泥沙来自宜昌上游㊂下游区大通站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基本不受潮流影响(控制流域占全流域总面积的94%),是长江入海水沙的参考站㊂珠江是一个复合型水系,有西江㊁北江和东江三条主要支流㊂其中西江是最大的支流,径流量和泥沙量分别占珠江总水量和沙量的841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77%和89%,北江次之,东江的径流量和含沙量最低㊂西江和北江经思贤滘汇入珠江三角洲,东江在东莞市石龙镇汇入珠江三角洲,汇流前的主要水文控制站分别是高要站(西江)㊁石角站(北江)和博罗站(东江)㊂图1黄河㊁长江㊁珠江流域区位图F i g.1S c h e m a t i cm a p o fY e l l o wR i v e r,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R i v e r b a s i n2材料与方法2.1数据来源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口5个水文站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的年径流量和泥沙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h t t p:ʊm w r.g o v.c n/)㊁‘中国河流泥沙公报“㊁中国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历史测量数据,h t t p:ʊw w w.y r c c.g o v.c n/)㊁长江水文网(h t t p:ʊw w w.c j h.c o m.c n/i n d e x.h t m l)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保存数据)㊁广东省水文局(历史测量数据,h t t p:ʊs l t.g d.g o v.c n/)㊁中山大学(历史保存数据)㊂统计年份见表1㊂3条河流主要大坝建设数据(表2)来源于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网站(h t t p:ʊw w w.c h i n c o l d.o r g.c n/)㊂2.2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滑动平均法㊁双累积曲线法㊁P e t t i t t突变检验法对水沙序列的趋势性和变异点进行分析,周期性特征分析采用小波变换,另外,研究借助交叉小波分析和小波相干谱对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共振周期与相干性进行探讨㊂滑动平均法应用M a t l a b进行数据分析,主要思路是将时间序列x1,x2 x n的几个前期值和后期值取平均,求出新的序列y t㊂计算公式[12-13]为:y=12k+1ðk i=-k x t+i(1)式中:y t表示新序列;k为滑动平均尺度;x t+i表示参与此次生成新序列的旧序列值;k=1时,y t为3a 滑动平均值,k=2时,y t为5a滑动平均值㊂表1黄河㊁长江㊁珠江下游水文站历史水沙统计年份T a b l e1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d a t a o f5h y d r o l o g i c a l s t a t i o n s i n Y e l l o w,Y a n g t z e a n dP e a r lR i v e r河流水文站经纬度水沙统计年份黄河利津118ʎ18'18ᵡE,37ʎ31'20ᵡN1960 2020长江大通117ʎ36'43ᵡE,30ʎ46'41ᵡN1950 2020高要112ʎ27'13ᵡE,23ʎ02'43ᵡN珠江石角112ʎ56'59ᵡE,23ʎ33'39ᵡN1960 2020博罗114ʎ17'42ᵡE,23ʎ09'50ᵡN注:‘河流泥沙公报“中的泥沙量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㊂双累积曲线法适用于检验两个相关累积变量,主要检测长期水文气象要素趋势的一致性和变化㊂这种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高,且呈比例关系[14]㊂两个相关变量的连续累积值绘制在一起,如果曲线是一条直线,则变量之间呈比例变化,直线的斜率表示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如果曲线的斜率在某一点发生变化,表明两个变量的关系改变[15-16]㊂文中的数据分析借助E x c e l和O r i g i n完成㊂P e t t i t t突变检验借助M a t l a b进行分析,假设序列长度为T,变化点为t,把假设序列划分为前后两段,即两样本为x1,x2 x t和x t+1,x t+2 x T, P e t t i t t突变检验的本质是检验序列中的两个样本是否来自于同一个样本的M a n n-W h i t n e y统计量[17]㊂统计量U t的计算公式为:U t,n=U t-1,n+ðh j=1s g n(x i-x j)(t=2 n)(2)其中:x i-x j>0;s g n(x i-x j)=1;x i-x j=0;s g n(x i-x j)=0;x i-x j<0;s g n(x i-x j)=-1㊂式中:U t,n为统计量,s g n为符号函数㊂通过U t,n序列的最大值定义统计量K t,n表示最可能的突变点:K t,n=m a x|U t,n|(1ɤtɤn)(3)建立检验统计量p判别相关概率突变点的显著性:p=2e-6K2t,nn2+n3(4)令α为置信度,当p<α时,认为检测出的变异点为显著突变点㊂941第1期郑慧玲等: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表2 黄河㊁长江㊁珠江流域历史较大规模大坝建设T a b l e 2 L a r g e s c a l e d a m s i nY e l l o w ,Y a n gt z e a n d P e a r lR i v e r b a s i n流域水库名称库容量/108m 3建成时间黄河流域青铜峡6.061967上游干流刘家峡571969龙羊峡2471986李家峡16.51997三门峡1621961中游干流万家寨8.961998小浪底126.52000长江流域金沙江干流溪洛渡126.72007向家坝51.92012金沙江支流二滩582000升钟13.91982嘉陵江支流宝珠寺25.51998碧口5.21976岷江干流紫坪铺11.12002岷江支流瀑布沟53.92009龚嘴3.71979鸭河口13.21960汉江干流丹江口290.51968安康25.91993汉江支流黄龙滩11.61978构皮滩55.62008乌江干流乌江渡231983洪家渡49.52002湘江东江91.51986沅江五强溪421996凤滩17.31979资水柘溪36.61962澧水江垭17.41998赣江万安22.21990鄱阳湖水系支流柘林79.21972洪门121961长江干流葛洲坝15.81981三峡3932003珠江流域大王滩5.851960明江那板7.021960西津301964澄碧河11.31966西江大化9.641982鲁布革1.111988岩滩33.81992天生桥1081997百色562006龙滩2732006南水12.431971北江长湖1.491973锦江1.91990飞来峡19.51999新丰江138.961962东江枫树坝19.41973白盆珠12.21985小波变换是时间和频率的局部化分析,通过伸缩平移运算对信号(函数)逐步进行多尺度细化,进而分析信号的多层次时间结构和局部特征㊂本文选用复小波函数M o r l e t 小波作为基函数研究3大河流入海水沙的周期变化特征㊂对于给定的能量有限信号f (t )ɪL (R ),其连续小波变换为[12]: W f (a ,b )=|a |-1/2ʏR f (t ) φ(t -b a)d t (5)式中:W f (a ,b )为小波变换系数;f (t )为一个信号或平方可积函数;a ,b ɪR ;a ʂ0,a 为伸缩尺度;b 为平移参数㊂将小波系数的平方值在b 域上积分,得小波方差为:v a r (a )=ʏ+ɕ-ɕ|W f (a ,b )|2d b (6)交叉小波分析(c r o s sw a v e l e t t r a n s f o r m ,XWT )将交叉谱分析和小波变换相结合[18],从多时间尺度分析两个具有一定物理关系的时间序列在时频域中的共振周期及相位关系㊂交叉小波谱用于在时间 频率空间中找到时间序列里周期性强度一致的区域㊂计算公式为:W X Y n =W X n W y *n(7)式中:X n 和Y n 表示两个时间序列;W y *n为Y n 序列小波变换系数的复共轭,交叉小波功率|W X Yn |值越大,两者在不同时频域上的相关性越显著㊂小波相干性(w a v e l e t c o h e r e n c e ,WT C )用来反映两个时间序列在时频空间的相干程度,小波相干谱用于在时间 频率空间中找到两个时间序列共同变化的区域㊂计算公式为:R 2n (s )=|S s -1W X Y n (s ) |2S s -1|W X n (s )|2 ㊃S s -1|W y n (s )|2(8)式中:S 被称为平滑算子;S s -1|W X Y n (s )|2为两时间序列在某一频率下波振幅的交叉积;S s -1|W Xn(s )|2 和S s -1|W Y n (s )|2分别表示振动波X 和Y 的振幅㊂3 结果与分析3.1 水沙通量趋势及突变分析为分析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的趋势,分别对其入海水文控制站监测的水沙时间序列做趋势分析和滑动平均值检验(图2)㊂结果显示黄河入海径流量波动最大,珠江次之,长江最小;泥沙量均显著下降㊂具体来看,黄河入海径流量均值为2.61ˑ1010m3,1960 1986年平均值较高,处在波动的偏高期,1987 2002年,入海径流量减少,处在波动的偏低期,2003 2020年,入海径流量增加,处在波动的平051 水土保持通报 第44卷稳期;入海泥沙量均值为5.30ˑ108t,整体波动下降㊂长江入海径流量均值为8.98ˑ1011m3,变化过程相对平稳;入海泥沙量的均值为3.53ˑ108t,2000年以前相对平稳,之后泥沙量显著下降㊂珠江入海径流量的均值为2.18ˑ1011m3,变化过程比长江显著;入海泥沙量的均值为6.30ˑ107t,1960 1998年,入海泥沙平均值为8.10ˑ107t,1998年以后,入海泥沙均值减少为3.00ˑ107t㊂黄河㊁长江㊁珠江的入海水沙波动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双累积曲线法㊁P e t t i t t检验法确定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突变年份㊂黄河入海水沙的双累积曲线斜率由249.91变为75.66,转折点为1997年,表明入海泥沙在1997年之后减少㊂P e t t i t t检验显示,入海径流量的统计值于1976 1997年超过0.01显著水平线,1986年达峰值;泥沙量的统计值在1976 2008年超过0.01显著水平线,分别于1986,1997年达峰值㊂综合两种方法判断1986年为黄河入海水沙的突变年份,1997年泥沙量二次突变减少㊂1960 2020年,黄河入海水沙受到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修建水库㊁进行水土保持㊁干流引水)的广泛影响[19]㊂1970年之前,黄河入海水沙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刘家峡㊁龙羊峡㊁青铜峡㊁小浪底等水利枢纽的建设,入海水沙逐渐被水库控制㊂截至1986年,上游水库累积库容量3.10ˑ1010m3[20],对黄河入海水沙的调控作用明显,统计显示,1986 2020年平均入海泥沙仅为1960 1986年的21.9%, 1986年为黄河入海水沙的突变年㊂此外,20世纪50年代后期黄河流域开始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截至1998年底,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坡耕地改建水平梯田,建设其他类型基本农田,营造水土保持林,人工种草等措施治理面积达1.73ˑ105k m2㊂实测资料显示,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多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3.00ˑ108t㊂与此同时,1950 2000年利津站多年实测输沙量8.39ˑ108t(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h t t p:ʊw w w.m w r.g o v.c n/i nde x.h t m l)㊂1970 1997年水土保持措施影响下的减沙量占利津站总输沙量的36.75%,成为黄河入海泥沙二次突变减少的主要原因㊂长江入海水沙的双累积曲线斜率由5.24变为2.09,转折点出现在1992年,表明入海泥沙在1992年之后减少㊂P e t t i t t检验中,径流量的统计曲线值未超过0.5显著水平线,表明入海径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泥沙量的统计曲线值于1965 2012年超过0.01显著水平线,1992年达峰值㊂综合判断长江入海径流量保持相对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异,泥沙量在1992年突变减少㊂长江流域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年降水量稳定,受其影响的入海径流量未发生明显变异[21-22]㊂不同于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多年来泥沙量显著下降,主要受到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㊂1960s 1990s,长江干支流修建了14座大型水库,累积库容量6.36ˑ1010m3,对入海泥沙的拦截量达55%㊂此外,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㊁嘉陵江中下游㊁陇南陕南地区和三峡库区 四大片 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长治 工程)㊂1994年以后,重点防治区逐步扩展到中游的丹江口库区㊁洞庭湖水系㊁鄱阳湖水系和大别山南麓诸水系[23]㊂截至第五期(1999 2003年)项目完成,该工程减少土壤侵蚀量6.00ˑ107t/a,1989 1992年减沙量约1.80ˑ108t[24-25]㊂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表覆被变化的累积作用导致长江入海泥沙于1992年突变减少㊂珠江入海水沙的双累积曲线斜率由3.80变为1.28,转折点出现在1999年,表明入海泥沙在1999年之后减少㊂P e t t i t t检验显示,珠江入海径流量的统计值未超过0.5显著水平线,表明径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入海泥沙量的统计值于1984 2010年超过0.01显著水平线,1999年达峰值㊂综合判断,珠江入海径流量未发生明显变异,泥沙量在1999年突变减少㊂珠江流域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影响下多年降水相对稳定,入海径流量未发生明显变化[21-22]㊂泥沙量的减少受大坝建设㊁水土保持以及挖砂活动的影响㊂1992年,珠江支流西江建成了岩滩水库,导致泥沙量以1.00ˑ107t/a的速率沉积[26],1997年天生桥水库建成,库容量约为岩滩水库的3倍,拦截了西江支流的大量泥沙㊂与此同时,西江流域进行的水土保持措施[27]和挖砂行为[28]减少了入海泥沙㊂北江于1999年建成飞来峡大坝,库容量约2.00ˑ109m3,拦沙效果明显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家水土保持政策的引导下,北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73%增至77%[29],固沙作用明显㊂此外,东江上游修建的新丰江水库㊁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对其水沙过程有着重要的调蓄作用[30]㊂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的水土保持措施使得东江流域的植被覆盖率从30%提高到65%,入海泥沙减少至3.50ˑ106~4.00ˑ106t/a[31]㊂1998 2008年在博罗站附近进行的大规模挖砂行为导致泥沙量显著减少[28]㊂西㊁北㊁东江流域的水库建设㊁水土保持以及挖砂活动使得珠江整体的泥沙量于1999年突变减少㊂151第1期郑慧玲等: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图2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变化趋势图㊁双累积曲线图㊁P e t t i t t检验图F i g.2T r e n d i n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d o u b l e c u m u l a t i v e c u r v e,P e t t i t t s t e s t o fY e l l o wR i v e r,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R i v e r入海泥沙量的急剧减少会影响下游三角洲的形貌特征㊂以黄河三角洲为例,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泥沙在2000年减少了约1.38ˑ109t,导致黄河三角洲被严重侵蚀[32]㊂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实施以来,入海泥沙的变化幅度减小,三角洲向海推进的速率减缓㊂长江三角洲在三峡大坝建成后亦经历了侵蚀过程,2003年大坝运行以来,宜昌站和大通站泥沙通量的下降速率分别为4.90ˑ107t/a (9.9%)和1.43ˑ108t/a(33.5%),导致中下游河道的侵蚀率达6.10ˑ107t/a[33]㊂珠江河道和三角洲的地貌于20世纪90年代发生变化,西江㊁北江和东江的河床分别下降了0.59~1.73m,0.34~4.43m和1.77~6.48m[34],此外,泥沙含量的下降也导致三角洲的扩张速度放缓[35]㊂在气候变化和广泛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㊁长江和珠江三角洲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随着水坝建设㊁流域引水㊁挖砂等活动的持续进行,预计未来三大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将进一步减少,掌握其入海水沙的变化特征有助于因地制宜采取措251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施对河流三角洲进行保护[8]㊂3.2水沙通量多时间尺度特征本文采用M o r l e t小波分析对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时间序列进行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㊂图3为小波系数时频分布图和小波方差图,时频分布图主要反映水沙序列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及在时间域中的分布,据此判断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变化趋势;小波方差图指示对各序列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周期,即主周期,小波方差值越大,表明该时间尺度振荡越强,周期越显著㊂黄河利津站小波方差图显示,径流量的主周期分别是38,15,20,4a,小波系数时频分布图(图3)显示,径流量在32~48,12~20a范围内周期变化明显㊂32~48a内,1960 2010年经历了两次 丰 枯 变化,之后振荡趋势减弱;12~20a内,1960 1990年经历了三次 枯 丰 变化,之后振荡趋势减弱㊂泥沙量的主周期分别是20,55,5,38a㊂16~24a内, 1960 1980年经历了两次 枯 丰 变化,1980年以后,振荡周期明显减弱㊂整体来看,黄河入海水沙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致的演变周期,20和38a,20世纪80年代以前入海水沙共同振荡的周期性趋势较强,之后共同振荡趋势减弱㊂年际尺度上,黄河入海水沙具有4~5a的变化周期,振荡频繁,趋势较缓㊂图3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径流量㊁泥沙量小波系数时频和方差图F i g.3W a v e l e t a n a l y s i s o f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o f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R i v e r长江大通站小波方差图显示,径流量的主周期分别是35,57,11,5a,小波系数时频分布图显示,径流量在32~40,8~16a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㊂32~40a的周期具有全局性,存在于径流的整个阶段,1950 2020年入海径流大致经历了三次 丰 枯 转换期,未来预计将进入丰水阶段㊂8~16a周期的整体振荡较微弱,径流量的 丰 枯 变化频繁, 1990年以后变化不显著㊂泥沙量的主周期分别是55,44,14,29,5a㊂40~60a内,1955 1990年大致经历了一次 丰 枯 变化,之后振荡周期减弱㊂24~ 32,12~20a尺度上,泥沙量 丰 枯 变化频繁,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换周期更加趋缓㊂整体来351第1期郑慧玲等: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看,长江入海水沙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演变周期具有较强一致性,57(55a)和11(14a),以1990年为界,之前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的 丰 枯 变化较频繁,之后振荡趋势明显减弱㊂年际尺度上,长江入海水沙具有5a的变化周期,振荡频繁,趋势不明显㊂珠江水沙序列的小波方差图显示,径流量的主周期为36,54,24,12,5a,小波系数时频分布图显示,径流量在32~40,48~56,16~28a范围内周期变化明显㊂32~40a周期具有全局性,存在于径流的整个阶段,第一主周期36a的变化中,径流量平均周期为23a,大致经历了三次 丰 枯 变化;48~56a范围内,径流经历了 丰 枯 丰 的变化过程;16~28a 范围内,径流量的振荡趋势减弱,主要集中于1964 2005年,2005年之后变化不明显㊂泥沙量的主周期为54,23,43,13,5a㊂16~30a内,入海泥沙大致经历了三次 枯 丰 转化,变化时间集中于1960 2000年,之后振荡趋势减弱;12~16a范围内,入海泥沙 丰 枯 转化频繁,1960 2000年大致经历了五次变化,之后振荡趋势明显趋缓;32~48a范围内,泥沙振荡周期较缓,大致经历了两次 丰 枯 变化, 2000 2020年的变化趋势有所增强㊂整体来看,珠江入海水沙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致的演变周期, 54,24(23a)和12(13a),21世纪之前入海水沙共同振荡的周期性趋势较强,之后入海径流量的周期性规律仍较明显,入海泥沙的规律性减弱㊂年际尺度上,珠江入海水沙具有5a的变化周期,整体变化频繁,振荡趋势不显著㊂综合来看,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的长期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周期㊂年代际尺度上,三条河流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的演变周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黄河水沙共振周期过程集中于1980年以前,长江集中于1990年以前,珠江在2000年以前水沙共同演变趋势性较强㊂年代际尺度上水沙变化周期的差异主要受流域范围内大规模人类活动影响㊂年际尺度上,三条河流入海水沙具有5a的变化周期,径流量和泥沙量的 丰 枯 转换较频繁㊂3.3水沙通量的共振周期对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进行交叉小波分析,图4为径流量和泥沙量的交叉小波谱和小波相干谱㊂箭头方向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位关系,由左至右表示正相位,由右至左表示反相位,黑色粗实线表示两者之间达到了95%的红噪声检验,黑色细实线为小波影响锥线(C O I),该曲线以外区域由于受到边缘效应而不予考虑[36]㊂交叉小波功率谱颜色越深,对应时域内的频率越强,小波相干谱颜色越深,表明二者之间的相干性越强㊂黄河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的XWT显示,1963 1974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4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1985 1991年,在5~6a范围内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二者呈正相位关系㊂W T C显示,径流量和泥沙量在整个时频空间高能量区内存在显著的共振周期,且高能量区的显著相关性远大于低能量区㊂8~15a周期在整个时间段内均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两端时间受边界影响),且二者以正相位为主,说明黄河入海水沙演变特征具有极强的一致性㊂长江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XWT显示,1967 1975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3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1972 1990年,在6~10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二者呈正相位关系㊂WT C显示,长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3,6~ 14a范围内具有相干性,其中,1~3a的周期在1995 2012年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6~14a的周期在1964 2004年亦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二者以正相位关系为主,表明长江入海水沙在相应时段内的演变特征是一致的㊂珠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XWT显示,1964 1977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3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1991 2000年,二者在3~5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以正相位为主㊂WT C显示,珠江入海水沙在整个时频空间高能量区存在显著的共振周期,且高能量区显著相关性大于低能量区,其中,1~5,8~15a的周期相干性较强,1~ 5a的周期在整个时间段内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两端时间受边界影响),8~15a的周期在1975 2000年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二者以正相位关系为主,表明珠江入海水沙演变特征具有极强的一致性㊂交叉小波分析表明1960 2020年黄河入海水沙分别在1~4,5~6a范围内具有共同的振荡周期,显著性区域分别集中在1963 1974年和1985 1991年;长江入海水沙分别在1~3,6~10a范围内具有共同振荡周期,显著性区域集中在1967 1975年和1972 1990年;珠江入海水沙分别在1~3,3~5a范围内具有共同振荡周期,显著性区域集中在1964 1977年和1991 2000年㊂综合来看,黄河㊁长江㊁珠江的入海水沙在年际尺度上具有共同的振荡周期,其中,1~3a的周期通过95%的显著性水平,径流量和泥沙量周期演变的一致范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㊂小波相干谱分析表明,三大河流入海水沙以正相位关系为主,研究时段内,黄河在8~15a范围内,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相位关系最显著;长江在近50a(1964 2004年)的过程中,径流量和泥沙量正向显著相关的周期为6~14a,另外在451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
50年来清水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50年来清水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7dcf6e9b6648d7c1c746b2.png)
[ 关键 词 ] 径流量 ; 变化趋 势 ; 清水 河
中 图分 类 号 :V 1 1 T 2 文 章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9— 0 8 2 l ) 6— 0 8—0 1o 0 8 (O O 0 0 2 2
0 引 言
清水 河 为和硕县 第 一 大河 流 , 为博 斯 腾 湖 源流 原
2 8
内 蒙 古 水 利
21 0 0年第 6期 ( 第 10期 ) 总 3
【 文 水 资源 】 水
5 O年 来清 水 河 流域 径 流 变 水 文 水 资 源勘 测 局 , 疆 库 尔勒 8 10 ) 新 新 4 0 0
[ 摘
州( 简称 巴州 ) 和硕 县北部 , 中天 山支 脉 的天 格尔 山南 麓, 流域 东 面与 曲惠 沟流域 接壤 , 面与黄 水 沟流域毗 西
冰川 面积 56 m , .4k 占流域 总面 积 的 05 % 。克 尔古 .6 提水 文站是 该河 唯一 的水 文站 , 位于清 水河 出 山 口处 , 全 面应 用计 算机 和各 种微 电子技 术为基 础 的水 文水 资 源 信息测 、 转变 。从 单 纯 的公 益 性 服 务 与专 业 有 偿 报 服 务相 结合 转变 , 通过 转 变 观念 逐 步 开 创雨 量 站 网新
邻 , 界 阿拉沟 流域 , 源于天格 尔 山海 拔 42 5 m 的 北 发 6 阿勒 古 达板 。从 河 源 至 出 山 口河 长 6 . m, 域 集 O 2k 流 水 面 积 为 10 6k 1 m 。该河 沟壑 交错 , 四周 高 山环 绕 , 是 一 条 以冰 雪 融 水 、 降雨 及 地 下 水 混 合 补 给 的 河 流 。 多 年平 均年径 流 量为 1 2 1×1 它 的特 点是 山 口 .3 0i , n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d2e3ef856a561252d36ffe.png)
生态环境 2004, 13(4): 520-52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10,40371026)作者简介:谢昌卫(197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
E-mail: xiecw@ 收稿日期:2004-06-24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 ℃,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 ℃;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
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关键词:气候;水文环境;长江-黄河源区中图分类号:X14;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4-0520-04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心与纽带。
过去几十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水文与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是冰川后退、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这些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土地沙化范围扩大,土壤严重裸土化,草地明显退化[1]。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位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
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气候和水文环境的变化,是明确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键。
近50年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近50年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演变及驱动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fd4df0daef5ef7ba0d3c74.png)
第16卷 第2期2018年4月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S outh 2to 2North W 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echn ology V ol.16N o.2A pr.2018水文水资源收稿日期:2017209215 修回日期:2017212225 网络出版时间:2018201229网络出版地址:http://k /k cms/detail/13.1334.T V.20180129.0850.002.html基金项目:/十三五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B0203101);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41330529)Funds:National Key Res 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during th e T hirteenth Five 2year Plan Period(2017YFB0203101);State Key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330529)作者简介:程娅姗(19932),女,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循环模拟方面研究。
E 2m ail:chengyas han 77@通讯作者:王中根(19732),男,河南信阳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水循环模拟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研究。
E 2mail:w angzg@igsn D OI:10.13476/ki.nsbdqk.2018.0037程娅姗,王中根,刘丽芳,等.近50年潮河流域降雨2径流关系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16(2):45250.CH EN G Y S,WA N G Z G ,LIU L F ,et al.A naly sis of rainfall 2r unoff var iatio ns and the dr iving facto rs identification ov er the past 50year s in Chaohe Riv er Basin[J].South 2to 2N or th W ater T 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 echno lo gy ,2018,16(2):45250.(in Chinese)近50年潮河流域降雨2径流关系演变及驱动力分析程娅姗1,2,王中根1,刘丽芳1,刘晓聪1,2,郭禹含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潮河流域是北京市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5145faf61fb7360b4c65a0.png)
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 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 更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 计算也比较简便。由于最
初由 Mann 和 Kendall 提出了原理并发展了这一方法, 故称其为 Mann2Kendall 统计检验法。
对于具有 n 个样本量的时间序列x, 构造一秩序列:
k
6 Sk =
ri
( k = 2, 3, 4, +, n)
图 1 松辽流域片各站年均径流系列 MK 趋势变化过程图 Fig11 Mann2Kendall test for annual Mean runoff trend for key sta2
tions in Songliao River Basin
图 2 海河流域片各站年均径流系列 MK 趋势变化过程图 Fig12 Mann2Kendall test for Mean annual runoff trend for key sta2
( 1)
i= 1
+1 式中 ri = 0
当 xi > xj 否则
( j = 1, 2, +, i )
可见, 秩序列 Sk 是第 i 时刻数值大于j 时刻数值个数的累计数。
在时间序列随机独立的假定下, 定义统计量:
UF k =
[ Sk - E( Sk) ] Var( Sk)
( k = 1, 2, +, n)
6 610 1 320 1 680
多年平均径流量/ ( m3# s- 1) 1980 年以前 280 878
4819 2417 1615 1112
25
116 647 1 360
6 680 1 320 1 700
1980 年以后 305 836
近50年我国主要江河径流变化
![近50年我国主要江河径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15edd1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f.png)
近50年我国主要江河径流变化
张建云;王金星;李岩;章四龙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应用1950年以来我国六大流域19个重点控制水文站年径流观测资料,采用MK检验方法研究了我国主要江河的年径流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50年我国主要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海河、黄河、辽河、松花江实测径流量下降明显.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张建云;王金星;李岩;章四龙
【作者单位】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利部水文局,100053,北京;水利部水文局,100053,北京;水利部水文局,100053,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1;P461
【相关文献】
1.近60年来我国主要江河枯季径流变化及趋势分析 [J], 顾颖;汪向兰;林锦
2.阜康市主要河流近50年来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J], 胡林金
3.近50年澄碧河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J], 莫崇勋; 朱新荣; 刘朋; 杨庆; 阮俞理; 孙桂凯
4.汉江上游汉中段近50年实测径流变化趋势及特征分析 [J], 李婧; 赵鸿; 李百凤;
刘蕊蕊
5.大夏河近50年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J], 卜旭旭;周通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 a来中国不同流域降水的变化趋势分析
![近50 a来中国不同流域降水的变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912e3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3.png)
近50 a来中国不同流域降水的变化趋势分析谭云娟;邱新法;曾燕;施国萍【期刊名称】《气象科学》【年(卷),期】2016(036)004【摘要】利用我国6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分析了我国十大流域的年、季节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珠江、东南诸河和长江流域,西北诸河流域降水最少;四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度相似;降水量均为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就年降水量而言,西北诸河流域有变湿趋势,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有变干趋势.就降水季节而言,西南诸河、松花江、西北诸河流域春季有变湿趋势;东南诸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夏季有变湿趋势,海河流域和西南诸河流域夏季有变干趋势;西北诸河流域秋季有变湿趋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秋季有变干趋势;松花江流域、西北诸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冬季有变湿趋势.【总页数】8页(P494-501)【作者】谭云娟;邱新法;曾燕;施国萍【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江苏省气候中心,南京21000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相关文献】1.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近50年来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J], 黄若行2.开垦河流域近50年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J], 田乐;姜芸3.龙川江流域近50年气温、降水及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 [J], 何进花;丁文荣4.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J],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5.近50a来黄河流域温度和降水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 [J], 姚宛艳;吴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过去50年中国西部气候和径流变化的区域差异
![过去50年中国西部气候和径流变化的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7815cc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4.png)
过去50年中国西部气候和径流变化的区域差异
过去50年中国西部气候和径流变化的区域差异
通过对过去50年中国西部降水和主要河流径流变化的对比分析, 研究降水和径流的区域变化差异, 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径流和降水与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降水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 中国西部降水变化大体上以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和天山为界, 表现出南北一致, 中部(西部的喀喇昆仑山除外)相反, 即从南到北呈现出干-湿-干或湿-干-湿的区域变化差异; 在河流径流上表现为北部伊犁河流域和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的一致性, 而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呈反位相变化; 同时, 新疆和黄河径流的反位相变化表现在年代际上, 而黄河和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表现在年际变化上. 黄河上游径流的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季风指数的变化比较一致, 这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受到较强的东亚季风的影响; 新疆总径流分别与西北太平洋季风指数和西风指数存在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 寻找不同地区径流变化异同对于认识和预测径流未来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丁永建叶柏生韩添丁刘时银沈永平谢昌卫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刊名:中国科学D辑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年,卷(期):2007 37(2) 分类号:P4 关键词:径流变化降水中国西部亚洲季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作者:张建云, 章四龙, 王金星, 李岩, ZHANG Jian-yun, ZHANG Si-long, WANG Jin-xing , LI Yan作者单位:张建云,ZHANG Jian-yun(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 章四龙,王金星,李岩,ZHANG Si-long,WANG Jin-xing,LI Yan(水利部水文局,北京,100053)刊名:水科学进展英文刊名: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年,卷(期):2007,18(2)被引用次数:87次1.张建云;章四龙气候变化或异常对水文极端事件的影响 2000(zk)2.张建云;章四龙;李岩水文科学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20043.王艳君;姜彤;许崇育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03)4.翟盘茂;邹旭恺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01)5.姜彤;苏布达;王艳君四十年来新航将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02)6.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 19997.刘春臻;刘志雨;谢正辉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期刊论文]-应用气象学报 2004(04)8.叶柏生;李羽中;杨大庆我国过去50a来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Ⅰ):年系列[期刊论文]-冰川冻土2004(05)1.蒲金涌.张强渭河上游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与径流量的关系[期刊论文]-水土保持通报 2013(3)2.周婷.于福亮.李传哲.柴增凯湄公河清盛站水文情势变化分析[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11(11)3.马金玲.尤平达.刘学工玛纳斯河流域近期水文情势变化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8)4.樊辉.杨晓阳黄河干、支流径流量与输沙量年际变化特征[期刊论文]-泥沙研究 2010(4)5.王国庆.张建云.刘九夫.贺瑞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8(2)6.邵学军.张建.王忠静.廖四辉黄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初步分析[期刊论文]-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8(5)7.张建云.王金星.李岩.章四龙近50年我国主要江河径流变化[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8(2)8.王金星.张建云.李岩.章四龙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趋势[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8(5)9.徐光来.许有鹏.王柳艳近50年杭—嘉—湖平原水系时空变化[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13(7)10.冯峰.潘晓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途径及效益体系分析[期刊论文]-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2)11.张可慧.刘剑锋.刘芳圆.肖嗣荣1956~2007年河北地区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2(1)12.李红波.夏潮军.王淑英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2(8)13.谢平.刘媛.杨桂莲.章树安.许斌.刘静君乌力吉木仁河三级区水资源变异及归因分析[期刊论文]-水文 2012(2)14.顾世祥.何大明.崔远来.李远华近50多年来澜沧江流域农业灌溉需水的时空变化[期刊论文]-地理学报2010(11)15.江善虎.任立良.雍斌.杨肖丽.刘晓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老哈河流域径流的影响[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16.李国芳.童奕懿.周姣艳漳河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研究[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09(5)17.王跃峰.陈莹.陈兴伟基于TFPW-MK法的闽江流域径流趋势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5)18.张可慧全球气候变暖对京津冀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及防灾减灾对策[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0)19.王丽红.黎国胜.郑玲郑州市作物需水量变化特征研究[期刊论文]-节水灌溉 2011(2)20.周婷.于福亮.李传哲.柴增凯1960-2005年湄公河流域径流量演变趋势[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6)21.胡余忠淮河中游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江淮水利科技 2009(1)22.常亮.张茂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河川径流特征和产流机理[期刊论文]-地质通报 2008(8)23.冯平.李建柱.徐仙潘家口水库入库水资源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8(1)24.孙悦.李栋梁.朱拥军渭河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干旱气象 2013(2)25.徐宗学.刘浏太湖流域气候变化检测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期刊论文]-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2(1)26.王国庆.金君良.王金星.贺瑞敏.刘翠.刘艳丽辽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11(4)27.王博.邱现讹.郜军艳滦河流域主要气象要素及径流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1(8)28.王建莹.王双银.杨会龙.朱小林石头河流域降雨径流变化特性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6)29.涂新军.陈晓宏.张强区域河川径流量时空变异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广东省为例[期刊论文]-湖泊科学2011(1)30.梁凤玲渌水河小流域水文特性分析[期刊论文]-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1(7)31.张蔚.严以新.郑金海.吴宏旭珠江三角洲年际潮差长期变化趋势[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10(1)32.谢立勇.郭明顺.曹敏建.刘恩财.高西宁东北地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措施分析[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3)33.李辉.张梁漳泽水库入库径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防汛抗旱 2013(5)34.徐万玲.秦雷.熊琪.史敏.朱卫红图们江干流上、中、下游径流演变规律[期刊论文]-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3(2)35.张利茹.张建云.刘九夫.王国庆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期刊论文]-水力发电2011(10)36.徐晓.林盛吉.张徐杰.张庆庆.许月萍气候变化对衢州水文站洪水频率分析的影响[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6)37.王渺林.夏成阳.卢春生.黄建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08(19)38.王国庆.张建云.贺瑞敏.王云璋黄河兰州上游地区降水、气温变化及趋势诊断[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1)39.张建云.王国庆.刘九夫.贺瑞敏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09(8)40.张建云.贺瑞敏.齐晶.刘翠善.王国庆.金君良关于中国北方水资源问题的再认识[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2013(3)41.张丹蓉.郭勉辰.夏冬梅.李亚函.谢悦波.管仪庆海流兔河径流量年内分配及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水文43.张建云.王国庆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期刊论文]-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9(4)44.任明磊.王本德大伙房水库流域降水及径流变化特征分析[期刊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5.矫勇气候变化与我国水安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应考虑的气候变化问题[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8(2)46.于延胜.陈兴伟基于Mann-Kendall法的径流丰枯变化过程划分[期刊论文]-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1)47.张贤芳.舒强.张唯唯.李偲新疆阿克苏河近50a径流变化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2(11)48.史雯雨.李国芳.齐滨.肖淼元怒江中上游流域降水趋势和周期变化分析[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12(4)49.杜富慧.郝振纯.陈新美.王晓丽邯郸地区年降水量统计特性[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09(6)50.张建云.王国庆.贺瑞敏.刘翠善黄河中游水文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9(2)51.邰肇悦.管仪庆.张丹蓉.沈晓金.祖明娟.顾晓慧秃尾河1967-2007年径流变化特性分析[期刊论文]-人民黄河2013(5)52.高伟.王西琴.曾勇太湖流域西苕溪1972-2008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与原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6)53.陈伏龙.王京.杨广.贾筱娟紫荆关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的分析[期刊论文]-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54.赵映东.贾小明.谢建丽.张德栋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影响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9(15)55.白晓华.刘伟龙岷江上游季风期水文要素趋势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09(15)56.张建云.王国庆.杨扬.贺瑞敏.刘九夫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57.张建云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研究及其科学问题[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8(2)58.康婷婷.陆桂华.侯保灯中国年最大致洪暴雨落区随机性分析[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12(8)59.顾世祥.何大明.李远华.崔远来.李靖金沙江河谷灌溉需水转折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8(3)60.祝杰.陈森林.李云涛.赵云发.付湘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径流变化规律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3)61.王西琴.张远我国环境流量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9(23)62.陈鸣.吴永祥.王高旭.曹飞.李利番不同天气系统下海河流域汛期暴雨落区及时程分布规律[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63.李想.高辉.赵振国.陈兴芳东亚经圈环流年代际变化及对海河降水影响[期刊论文]-气象 2013(9)64.张浩.户超引黄调水对衡水湖湿地水质水量影响研究[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2(10)65.许乃政.刘红樱.魏峰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水资源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2(12)66.于成龙.李帅.刘丹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态地理区域界限的影响[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9(1)67.涂新军.陈晓宏.张强.李宁东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贡献分解[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12(4)68.江振蓝.荆长伟.李丹.虞湘.虞湘.吴嘉平运用Mann-Kendall方法探究地表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机制——以太湖苕溪流域为例[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1(6)69.赵军凯.李九发.蒋陈娟.李立现.赵追.张爱社.曹铭长江中下游河湖水量交换过程[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与环境 2010(2)71.刘新有.何大明怒江流域悬移质输沙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13(3)72.赵军凯.李九发.戴志军.王一斌.张爱社长江宜昌站径流变化过程分析[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12(12)73.李常斌.李文艳.王雄师.杨文瑾.杨致远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近50年来气温降水径流变化特征[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74.晏清洪.原翠萍.雷廷武.雷启祥.张满良.苏广旭降水和水土保持对黄土区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4)75.晏清洪.原翠萍.雷廷武.雷启祥.张满良.苏广旭黄土丘陵沟壑区吕二沟流域水沙关系变化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5)76.陈贺.杨盈.于世伟.杨志峰基于生态系统受扰动程度评价的白洋淀生态需水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11(23)77.杨志峰.于世伟.陈贺.佘敦先基于栖息地突变分析的春汛期生态需水阈值模型[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10(4)78.宋胜丽.王栋.吴吉春.朱庆平.王玲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黄河下游月径流时-频综合特征的小波分析-自组织映射网络(WA-SOM)分析[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10(1)79.吴家林.方倩.石晓勇.李克强.张传松.王修林东海无机氮排海通量年际变化估算[期刊论文]-环境科学2012(10)80.Qing-fang HU.Yin-tang WANG Impact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annual highest water level of Taihu Lake[期刊论文]-水科学与水工程 2009(1)81.郑明国.孙莉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澧水流域径流及其不同组分的变化[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14(2)82.刘亚龙.王庆.毕景芝.张明明.邢前国.施平基于Mann-Kendall方法的胶东半岛海岸带归一化植被指数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3)83.曹雯.申双和.段春锋中国西北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定量化成因[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2(11)84.段春锋.缪启龙.曹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期刊论文]-中国沙漠2012(6)85.陈贺.杨盈.于世伟.杨志峰基于生态系统受扰动程度评价的白洋淀生态需水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11(23)86.曹雯.申双和.段春锋中国西北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定量化成因[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2(11)87.宋晓猛.张建云.占车生.刘春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水利学报 2013(7)本文链接:/Periodical_skxjz200702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