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定律教学设计(璧山 高飞)
《主题六第一节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化工农医类
![《主题六第一节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化工农医类](https://img.taocdn.com/s3/m/f220342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2.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理解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的关系,并能运用电阻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和基本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电阻定律的理解及其公式的应用,需要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电阻定律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于电阻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需要学生能够理解电阻与导体尺寸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教材、实验器材(如导线、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的准备和学生对前导知识的预习。
教学中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同时进行实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
课后将布置相关习题,以巩固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上文中提到学生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的重要性,在课程结束后,为确保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我将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习题。
这些习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
习题将包括对电阻定律的基本理解题、计算题以及实际应用题等。
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电阻、电流、电压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我相信,通过课后的习题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样,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也期待学生在面对这些习题时,能展现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教师首先会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电阻定律。
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电阻相关的现象,如为什么不同导线在接通电路时会有不同的表现?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展示不同材料、不同长度的导线在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电阻差异,从而引出电阻定律的重要性。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f6649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02.png)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概念介绍。
2. 电阻定律的公式推导。
3. 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阻定律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电阻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含义。
2. 推导电阻定律的公式,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
3. 分析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电阻定律的知识。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电阻定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电阻定律的相关课件,包括电阻定律的概念、公式推导和应用实例。
2. 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电阻器、导线等实验器材,以便进行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电阻定律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公式推导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八、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通过课件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实验验证:安排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阻定律的原理,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电阻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题六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主题六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0705f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d.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3. 了解电阻定律与温度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应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电阻定律应用于实际电路问题,理解其局限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电阻器、电源、导线、仪表等。
2. 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
4. 课前预习检查,确保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电阻的观点和电阻率。
2. 引入电阻定律观点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教学1. 讲授电阻定律观点:在欧姆定律的基础上,讲解电阻定律的定义,说明电阻的大小与电阻率、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
2. 举例说明电阻定律的应用,如电路设计、材料选择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电阻定律与其他物理定律的区别和联系,并总结自己的理解。
(三)实验探究1. 进行电阻定律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的变化,了解电阻的变化规律。
2.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并与电阻定律理论进行比较。
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误差的原因,并讨论如何减小误差。
(四)教室互动1. 提问学生关于电阻定律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3. 针对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定律。
(五)小结1. 总结电阻定律的主要内容,强调电阻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安置1. 要求学生复习电阻定律的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2. 安置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及其应用,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电路问题,提高电路分析能力。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c125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a.png)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定义2. 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 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4. 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及实验验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式。
2. 采用实验法验证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电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进行推导。
3. 进行电阻定律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规律。
4. 讲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阻定律概念和数学表达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电阻定律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温度系数:讨论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
2. 并联电阻:介绍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3. 串联电阻:讲解串联电阻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供学生复习和参考。
2. 实验器材:电阻、电压表、电流表等,用于电阻定律实验。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科普文章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阻定律。
九、教学建议:1. 注重概念讲解:确保学生清晰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
2. 加强数学推导: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
《主题四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四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6924c4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3.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掌握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2. 学会运用电阻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应用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理解电阻定律的物理意义,解决复杂电路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源、导线、电阻器、测量仪表等。
2. 课件、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电阻的定义及单位。
2. 提问: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引入课题:电阻定律。
(二)新课教学1.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电阻与长度、截面积的关系。
(1)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线路,测量不同长度、截面积的电阻丝的电阻,记录数据。
(2)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初步得出电阻与长度、截面积的关系。
(3)讨论交流:让学生交流讨论,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2. 理论分析:欧姆定律与电阻定律的关系。
(1)欧姆定律:I=U/R,其中I为电流,U为电压,R为电阻。
(2)电阻定律:R=ρL/S,其中R为电阻,ρ为电阻率,L为电阻长度,S为电阻横截面积。
(3)讨论交流:让学生讨论欧姆定律与电阻定律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3. 应用举例: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电阻定律的实例。
(1)计算导线的电阻;(2)计算电器元件的电阻;(3)说明实际导体通常都为圆截面(如导线)或椭圆截面(如变压器线圈),是因为这样可减小实际导体中的电阻。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阻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预习下节课内容,思考电阻定律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四)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2. 搜集更多电阻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进行电阻的计算。
【中学】《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中学】《电阻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dbce28ba0d4a7303763a16.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教材选择与分析:教科版选修3-1,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本节课位于该模块的电路部分的第二节,是在电场和欧姆定律后衔接的内容,主要介绍导体电阻与其相关因素间的量化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有:1、知道导体电阻及相关因素;2、了解基本串并联电路及其特点;3、知道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及如何应用。
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提出:第一个实验给我们提出一种思路,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得到结论。
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实验的几个特殊性,看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R与S的关系呢?分析:第一个实验的两个特点1、回路电流是个相对不变的,电压的关系即为电阻的关系;2、串联电路实现了导体长度的增加。
思考:在长度和材料不变时,研究R与S的关系时,是否可以1、通过并联来增加截面积;2、也保持回路的电流不变,电压关系即为电阻关系电路图的设计:1、由于电阻丝全部并联,伏特表的接点就不用发生变化了;2、改变面积就要每次减到一根并联,安培表的示数一定会改变的,怎么才能不变,连接一个滑动变阻器调节。
实验电路图:实验方案:第一步:按照电路,先把四个完全相同的电阻丝全部并联,调节滑动变阻器,记住安培表的指针位置,记录伏特表的读数。
第二步:依次减少并联的根数由ssss→→→234,每次改变都要调整滑动变阻器,保持安培表指针的位置不变,分别记录每次伏特表的示数。
第三步:根据伏特表的示数关系得出当截面积递减时电阻的变化规律锻炼知识的迁移和推演能力提出:经过对比例数据得研究我们此次实验活动: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由一名学生总结结论培养动手能力、数据得处理能VAR X提出:导体为什么能够对电流的通过有阻碍作用呢?我们以金属导体为例探索一下。
(引出电阻的微观猜想)利用问题驱动思考:提出:金属导体内部大量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除了自由电子以外的其它粒子还在做什么运动?提出:其它粒子的无故则热运动会与发生定向移动的自由电子发生碰撞。
《主题四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通用类
![《主题四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通用类](https://img.taocdn.com/s3/m/ee109de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b.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应用电阻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应用电阻定律解决复杂的电路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和操作。
3. 准备习题集,供学生练习和应用电阻定律。
4. 安排实验室或教室,进行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如导体发热情况、导体的阻值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并提出疑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2. 探索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例如不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电阻丝、电流表、电压表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定律的原理。
3. 讨论与交流: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结论进行点评和补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4.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电阻定律的基本原理和意义,同时强调电阻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一些思考题和探究性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6. 延伸拓展: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电阻定律相关的课外读物和资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制作电路板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主题四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主题四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c55f3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5.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的观点,掌握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干系。
2. 学会运用电阻定律分析简单的电路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掌握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将电阻定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灵活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电源、导线、电阻器、长度和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等。
2. 课件、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 设计一些基础电路问题,供学生教室练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介绍电阻定律的内容,包括电阻定律的定义、公式、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以下是详细的教学过程:1. 引入电阻定律观点:起首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电阻的观点,并逐步引导到电阻定律的定义。
通过介绍电阻的实际应用,如电线、电路板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定律的实际意义。
2. 讲解电阻定律公式:详细诠释电阻定律公式的各个符号和含义,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照其他电阻相关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定律的特点。
3. 介绍电阻定律的适用范围:指出电阻定律只适用于金属材料的性质,不适用于非金属和电解质材料。
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定律的适用范围。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电阻定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实验结果。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影响因素,加深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5. 应用举例:列举电阻定律在电路设计、电子元器件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电阻定律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6.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阻定律的相关问题,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通过教室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作业安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安置适量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55f57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64.png)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单位讲解电阻的定义,电阻的符号表示,电阻的单位(欧姆)及换算关系。
2. 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讲解电阻定律的公式(R = ρL/S),其中R表示电阻,ρ表示电阻率,L表示导体的长度,S表示导体的横截面积。
强调公式适用的条件,如均匀导体、恒温条件下。
3. 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导体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的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电阻定律。
4. 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举例,讲解如何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总电阻、判断导体的电阻大小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2. 采用实验法验证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导线、电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2. 准备实验教材及实验指导书;3.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电阻定律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电阻定律的学习;2. 讲解电阻的概念及单位:让学生明确电阻的定义,掌握电阻的符号表示及单位;3. 讲解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引导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公式,强调适用条件;4. 实验验证: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导体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的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电阻定律;6. 应用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电阻定律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主题五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机械建筑类
![《主题五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机械建筑类](https://img.taocdn.com/s3/m/0140b7a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2.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掌握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掌握其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电阻定律的物理意义,学会运用在复杂电路中。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电阻定律图表、电路图等。
2. 准备教学视频:展示电阻变化的实际电路,帮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
3. 准备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程度。
4. 安排实验室或实地考察行程:让学生实际操作,感受电阻定律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提问:电阻的定义和单位是什么?2. 引入新概念:电阻定律。
(二)新课教学1. 电阻定律定义:电阻R与电阻率ρ、长度L、横截面积S 成正比,与导体的长度L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R=ρL/S。
2. 电阻定律的适用条件:金属导体。
3. 实验定律表述:金属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三)教学举例举例说明电阻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输电线路、电工仪表、电子元件等。
(四)课堂练习提供几道与电阻定律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以检验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阻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电阻定律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电阻定律的应用和延伸。
(七)实验教学在实验室进行电阻定律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记忆。
(八)课后阅读推荐一些有关电阻定律的文献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阻定律的发展和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及其应用,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2. 学会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四 第三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四 第三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292383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2.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的含义及其实质。
2. 掌握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够根据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电阻定律的实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电阻定律演示器、实验器材等。
2. 准备教学视频:展示电阻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3. 准备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检测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4. 确定教学时间:本课时约45分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来展示电阻,并询问学生电阻大小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
2. 探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测量不同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电阻值,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 讲解: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将详细讲解电阻定律,解释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引导学生理解其物理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电阻器的标称值、电路中的电阻匹配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阻定律。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发现,讨论电阻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反馈与评价:通过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下一次课上进行集中讲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电阻定律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
6. 扩展: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电阻定律相关的延伸话题,如新材料的研究、新型电子器件的开发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及其应用,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主题四 第三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主题四 第三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bcd57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9.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观点,掌握电阻定律的表达式。
2. 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的观点,掌握其表达形式。
2. 教学难点: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复杂的电路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相关电路图。
2. 准备实验设备,进行电阻定律实验。
3. 准备例题和练习题,用于学生实践和稳固知识。
4. 提醒学生携带笔记本和笔,做好教室笔记。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提问:电阻的定义和单位是什么?2. 引入新观点:电阻率,介绍电阻定律的背景和意义。
(二)新课教学1. 定义电阻定律:在一定的条件下,电阻与电阻率、电阻丝长度成正比,与电阻丝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 演示实验:测量不同材料制成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电阻的阻值,并展示数据和结果。
3. 理论推导:用欧姆定律和物理学的原理推导出电阻定律的公式。
4. 诠释说明:诠释电阻定律的含义和应用,以及在电子技术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实验1. 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不同长度、横截面积的电阻丝的阻值。
2. 数据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汇报展示: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展示数据和图表,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小结1. 回顾电阻定律的定义、公式和应用。
2. 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鼓励学生举出电阻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作业安置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电阻定律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2. 完成相关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能根据电阻定律诠释简单电路中的电阻问题。
2. 掌握电阻定律与电阻的干系,能进行电阻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56fe6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1.png)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电阻定律的内容3. 电阻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应用。
2. 难点:电阻定律的推导,电阻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重要性。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阻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深化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4.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 新课:讲解电阻的计算方法,介绍电阻定律的内容。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电阻的概念。
4. 讨论:分组讨论电阻定律的应用,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阻问题。
5.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电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电阻概念和电阻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电阻实验中的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电阻计算方法和电阻定律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分类:介绍固定电阻、可变电阻、热敏电阻等不同类型的电阻。
2. 电阻元件的串联和并联:讲解电阻元件在不同电路连接方式下的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 实验器材:电阻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3. 网络资源:介绍电阻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方面: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学生方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4cb26a3fc4ffe473268ab58.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在实验室里以学生分组实验为手段进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实验设计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给予评价。
二、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1.本节课在本章所处的地位:电阻定律不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但它是电学中最基本的一个定律,是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
2.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背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阻R与长度L、横截面积S和材料间的定性关系,又承接了前节欧姆定律的知识,同时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中接触了控制变量法,这些都为电阻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解电阻定律,能用电阻定律来进行有关计算②理解电阻率,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③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②学生从中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②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成功的积极情感,进一步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③通过介绍电阻率在现代科技产业中的应用,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物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3.重点和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电阻定律;(2)教学难点:电阻率(3)重点、难点突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猜想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它们之间可能遵循的关系,采用什么方法开展研究,并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控制变量法)、互相交流、分享、分析实验结果,从中确定电阻与其决定因素间的定量关系;通过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反映材料的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结合演示实验揭示出电阻率的温度特性(如时间不够,将在第二课时研究);结合现代科技谈电阻定律的具体应用,如集成电路的设计理念,超导现象等。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7e37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c.png)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定义和电阻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的定义,电阻定律的内容,电阻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电阻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和电阻定律的应用。
2. 利用公式推导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电阻定律相关实例素材3. 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的概念。
b. 提问:电流通过导体时,会遇到一种阻碍作用,这种作用是什么?c. 引入电阻的概念。
2. 讲解电阻的定义a. 讲解电阻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b. 强调电阻是衡量导体阻碍电流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 推导电阻定律a. 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定律的内容。
b. 分组讨论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
c. 总结电阻定律:电阻R与导体长度L、横截面积S和材料电阻率ρ有关,公式为R = ρ(L/S)。
4. 讲解电阻的计算方法a. 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R = ρ(L/S)。
b.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公式计算电阻。
5. 课堂练习a.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计算电阻。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拓展a.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 提问:电阻定律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义?c. 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定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a. 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b.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活动: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电阻定律,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2. 方法:使用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器材,进行测量和计算。
3. 步骤:a. 连接电路,将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电路。
b. 调整电阻箱的电阻值,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主题四 第三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电工电子类
![《主题四 第三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电工电子类](https://img.taocdn.com/s3/m/da2d43e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1.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掌握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掌握其在实际电路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尤其是对材料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相关电路问题。
2.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导线、电阻器、电源等。
3. 准备学生实验所需的电路板和元件。
4. 制作一些相关概念的短视频,用于课堂导入。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电流、电压、电阻基本概念回顾。
2.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导体电阻值差异,引出电阻概念。
(二)新课教学1. 电阻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电阻。
在物理学中用R表示电阻,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电阻的单位是欧姆。
简称欧,用符号表示Ω。
并展示单位换算过程。
2. 欧姆定律: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阻的电流相等。
总电压(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除以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上分配到的电压。
在电阻串联时,各电阻上的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
即:U1=I (R1+R2),U2=I(R2+R3)……Un=I(Rn+R)。
例如:三个相同的电阻,三个等量火柴盒粘成三等分串并联电路,电源电压不变,改变各分电阻的阻值,观察并记录下各电阻上的电压值。
3. 电阻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的因素,探究导体电阻与其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
(三)实验教学1. 实验一: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a. 用螺旋测微器在待测金属丝上测出其直径d;b.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金属丝的电流强度I和金属丝两端的电压U;c. 分别记下不同温度下的I和U值;d. 作出不同温度下金属丝的电阻值R与温度t的关系图线;e. 观察图线,得出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 实验二:测定导体的电阻a. 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时需要测量导体的哪两个物理量?用什么器材来测量?用哪个实验电路?实验原理是什么?应如何正确选择电表的使用?通过什么方法减小误差?请思考。
《主题五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主题五 第一节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b843d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4.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的观点,掌握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干系。
2. 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掌握其在实际电路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在实际电路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电阻器、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
2. 多媒体课件:电阻定律的图示、例题解析等。
3. 课前准备学生思考题:如何根据电阻定律选择电阻?电阻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是什么?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初中物理关于电阻和电阻率的知识,了解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阻定律,介绍电阻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二)新课教学1. 电阻定律的定义:通过电流的导线,因为存在电阻,会产生电压降,用欧姆定律表示为:R=ρL/S。
其中,R为电阻,ρ为电阻率,L为导线长度,S为导线横截面积。
2. 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L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
公式表示为:ρ=ρ(L/S)。
3.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电阻定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应用举例:在实际电路中如何应用电阻定律,如何根据电阻定律选择合适的电阻。
(三)教室互动1. 提问:让学生提出自己对电阻定律的疑问和怀疑,教师进行解答。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实际电路中如何应用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小结1. 总结电阻定律的主要内容:电阻率、电阻、长度、横截面积之间的干系。
2. 强调电阻定律在实际电路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安置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搜集一些实际电路中运用电阻定律的案例,并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定律,能根据电阻定律诠释简单电路中的电阻问题。
《主题四第三节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电工电子类
![《主题四第三节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电工电子类](https://img.taocdn.com/s3/m/1a11bd4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2.png)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理解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3. 学会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应用和解释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电阻定律示意图、实验器材等。
2. 准备教学材料:设计相关问题、练习题和案例分析。
3. 确定教学时间:本课时大约45分钟。
4. 制作教学视频:用于课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电阻定律的概念,强调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阻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讨论:什么是电阻?电阻的作用是什么?观看一些电路中电阻的实际应用图片,进一步理解电阻的重要性。
引出电阻定律的概念,说明电阻定律的研究对于电路设计和电器制造的重要性。
2. 介绍电阻定律的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讲述欧姆通过实验发现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引出电阻定律公式。
通过PPT展示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实验误差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讲解电阻定律的应用,包括电路设计、电器制造等方面。
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应用图片,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电阻定律设计更合理的电路和电器设备,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电路老化、电器发热等,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提问,引导他们发现新的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并思考如何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推荐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站等,让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璧山中学高飞一、教材分析
《导体的电阻》是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的第6节内容。
学生已学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电阻的串联、并联及其应用,故本节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来探讨电阻定律,重点突出探究过程。
在初中时学生只知道定性结论,故本节内容属于发展和提高的范畴,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机会,即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参与并从中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影响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定性关系。
但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电路的设计与选择、动手连线、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故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精确的探究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原因,同时参阅多种版本的内容编排,本节课重点放在让学生探究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上,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采取了来源于教材但创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将教材中横截面积和长度的测量淡化,基于“在同一电路中比较多个电阻的定量关系”来设计本节课,在教材电路图基础上优化出“串联电路比较电压”的电路图,学生再去开展分组探究实验,研究电阻R 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导体材料的关系并得出规律,得到它们的定量关
系。
在学生探究实验中,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思路加以引导,提供探究记录的表格,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完成探究过程。
对电阻率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侧重于物理意义方面,以讲述为主,借助课本上数据的比较,进行演示实验来演示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半导体、绝缘体、超导体部分内容则采取课后自学。
本节课将教学活动分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板块,设置学生活动。
以定性研究为引入,以发掘学生思维为主线,共同总结出“串联电路比较电压”的方法,不断推动教学的开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电阻定律。
2.了解材料的电阻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单位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高科学分析、提炼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设计电阻R和长度l、横截面积S、导体材料关系的探究方案,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二)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电路的连接,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六、教学方法
合作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讲授法。
七、教学器材
自制器材10组(含化学电解槽、数字电压表、学生稳压电源、自制电阻丝套件、开关、导线、自制演示用电路板等)
教学过程
创新引课,提出问题
进行演示实验,展示自制电路板,自制化学电解槽,通过改变极板间的距离、溶液的体积和不同种类的溶液,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从而定性得到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
九、板书设计
一、探究实验
方案一:R与L关系
方案二:R与S关系
方案三:R与材料关系
二、电阻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R =ρl/S
三、电阻率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新引课提出问题(5分)【活动1】师生共同演示:调节
极板间距离、溶液体积、不同溶
液,看小灯泡亮度
【提问】1.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
现到长度大,电阻大;横截面积
大,电阻小;材料不同,电阻不
同,回忆初中学习的知识,导体
的电阻由哪些因素决定?
2.导体的电阻与上面的这些因素
有怎样具体的定量数值关系?
【板书】导体的电阻
演示实验
回答问题
猜想讨论
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
的兴趣,拉近与学生距
离,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活化
思维,导入新课。
(二)
讨论方案设计电路(8分)【活动2】科学猜想
【提问】1.如何去探究一个物理
量和几个物理量的关系呢? (控制
变量法)【提问】猜想
R∝l,R∝1/S,R与材料有关。
【提问】2.如何测量电阻的阻
值?
【板书】R=U/I
【引导】分析PPT中图
【提问】3.能不能对实验方案进
行优化
【活动3】引导学生设计电路图
学生猜想
交流讨论
设计电路
渗透科学探究思想
了解科学探究步骤
创新处理教材
设计实验方案
为动手实验做铺垫
(三)
优化方案实验探究(10分)【引导】引导学生优化实验方案,
讨论交流得出最优方案——串联
各金属丝比较电压。
电路如图:
【引导】类推,当电阻分别变成
横截面积S、2S、3S、4S、5S就
可测电压,比较关系;同理材料
之间的比较也可用此方法。
利用
PPT规范实物连线
【活动4】分组实验,教师适时点
拨
分组实验
通过设计→实验→
测量→记录→分析总结
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
究精神,发挥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团队
合作的过程中感受科学
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的能
力,体现新课程理念。
同
时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
进行优化,训练学生思维
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四)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8分)【展示】展示学生数据和图像处
理
【评价】误差允许范围内,U∝L,
R∝L
【展示】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
材料的定量关系。
【板书】结论R∝1/S,R与材料
有关
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
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
面积S成反比;导体的电阻与构成
它的材料有关。
表达式:R =ρl/S
分组讨论
归纳结论
汇报结果
分享成果
交流评估
培养学生归纳
语言概括能力
渗透科学探究思想
(五)联系实际拓展应用(5分)【讲授】电阻率的概念、单位。
【活动6】学生对照PPT表中数据
分析电阻率的大小特点
【实验】加热钨丝看小灯泡亮度
【讲授】电阻率:与材料、温度
有关。
【板书】应用(选讲)
观察思考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
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
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
用
(六)学生
总结课外探究(4分)【总结】利用提纲式进行学生总
结,突出主题,提升学生重视程
度。
【作业】学生课外自学和查阅超
导、半导体等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总
结,归纳所学知识,体会
科学探究方法,达到教学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