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论述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论民间艺术的现代性

论民间艺术的现代性

论民间艺术的现代性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一,它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积淀大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发展的根本。

对于不同的民间艺术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把民间艺术中的艺术语言与民间语言相结合,能够更加充分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现代性,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民间艺术,更加注重民间艺术带来的魅力,同时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进行一定的继承与保护。

本文就对民间艺术的现代性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1 民间艺术的论述民间艺术是艺术中的一个种类,也是我国悠久历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民间艺术主要分为两种:一方面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生活审美而创造出来的艺术。

例如,民间舞蹈艺术、民间绘画艺术、民间音乐艺术等各种艺术形态;另一方面是民间造型艺术。

例如,剪纸、编织等多种艺术形态。

民间艺术,是指一种民俗的生活模式在民间社会中传播的艺术样式,民间艺术具有地域审美性和历史文化性。

民间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定的保护,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为了要保护这种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需要,而且还是世界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一种艺术中最为普通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的社会中,作为最普通的民间艺术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

所以,要对民间艺术进行一定的保护,民间艺术反映的不仅是一种艺术形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

2 民间艺术的现代性民间艺术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艺术形态,民间艺术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能够充分体现出一种原始性、纯真性等。

民间艺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民间艺术的形成(1)民间艺术是我国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对于民间艺术来说,它始终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中不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实用价值,而且还能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

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个从西方引入的主题,从新文学一开始就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到了新时期,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它在现代文学甚至是当代文学中中的重要作用。

1.对于现代性本身的研究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这篇论文中,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

在他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内容繁复的西方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欧洲历史中的世俗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

现代的概念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新”敞开的时代。

在衣俊卿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的问题。

文章具体地分析的现代性的基本的图式和机理,对现代性进行了一个多维的整合。

文中认为现代性所标志的理性文化模式,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

作者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和制度性的维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性的构成。

在精神维度上主要指个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

在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包括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

从而得出了结论:在中国的境遇中,现代性的本质上“不在场”或者尚未生成。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语境。

通过对现代性本身的分析,和与前现代和后现代性的比较中,得出了现代性的深刻的反思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特点。

在郑莉的《现代性论争的缘起、困境及出路》中对现代性的论争做了基本的陈述。

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导致关于它的论争不断。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性是具有不同源流:在法国,现代性通常是在波德莱尔和尼采意义上来理解的美学现代性;而在德国,现代性则是以启蒙运动为发端的。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论争,作者认为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时间现代性上,即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偶然性、矛盾性和不安全性,人类将如何进行一种现实的抉择。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就是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可以吧自己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过它自己的“现代性”。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指一个确定的时期,是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

主要是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演变时期,而“现代性”概念主要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性质或状态。

现代性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崭新时期,同时代表着社会形态的转型,表示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性是启蒙的结果,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os Lumières ,德文Zeit der Aufklärung ,英文the Enlightenment ,都有“以光明驱逐黑暗”的意思。

启蒙运动表达出以“理性”“自由”为标志的时代精神,理性在启蒙运动只能够是人们用以代替上帝、判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法庭。

启蒙所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制度问题,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而审美现代性更看重人的处境问题。

1860年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首次界定了“现代性”的含义“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为了使任何现代性都值得变成古典性,必须把人类生活无意间至于其中的神秘美提炼出来。

”波德莱尔将现代性的审美体验与有关历史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指出了艺术创作的“偶然”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只有当作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全部贯注到当代的生活中去的时候,他才能从中挖掘出生活的“诗意”,而正是这种生命体验使作品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了“普遍人性”的审美意义。

这使现代性充满矛盾,一方面,现代性就是理性,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另一方面它不断给我们带来剧变,并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现代性”的反叛理性主义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不断进步,认为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能力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随着社会趋于和谐和公正,人类必然会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现代性——精选推荐

现代性——精选推荐

现代性⼀、现代性的多维诠释现代性毫⽆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它在⽂学的、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经济学的争论话语中,都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的核⼼术语之⼀。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常常会突然意识到,我们研究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重⼤问题,实际上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构成深刻的关联。

20世纪的许多著名批判性思想家,如胡塞尔、韦伯、齐美尔、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利奥塔、福柯、德⾥达、波德⾥亚、吉登斯、鲍曼等,都在以不同⽅式关注现代性问题,他们关于欧洲科学危机、启蒙理性、⼯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众⽂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

在实践层⾯上,20世纪西⽅发达国家的⽂化危机,以及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价值争论和⽂化冲突,在很⼤程度上都与现代性的本质和命运问题密切相关。

正如吉登斯断⾔的那样,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性的全球化”,“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进程”1[1][①]。

随着全球化时代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开辟,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焦点性话题。

然⽽,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与兴趣有增⽆减,但当我们真正⾯对这⼀问题时,依旧有些茫然。

现代性问题似乎还没有完全露出其清晰的地平线,依旧是⼀个开放的、相互冲突的、相互关联⼜纠缠不清的“星丛”。

在各种争论中,⽆论对于现代性毫不动摇的捍卫还是坚定不移的否定,虽然从不同⾓度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理由,但是,总是给⼈某种过于泛化和过于宏⼤的感觉。

这或许源⾃这样的情境:现代性的捍卫者和批评者差不多都是在⾮常⼀般的和普泛的意义上探讨现代性问题,没有揭⽰出现代性是怎样作为基本的图式和机理⽆所不在、⽆孔不⼊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怎样作为基本的⽣存模式深刻地影响现代⼈的⽣存和⽣活。

问题的深⼊显然有赖于在现代社会的深层机制和根基上对现代性做更为耐⼼和细致的反思。

何谓现代性

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 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

最初,它限于指西欧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大众传媒的崛起的这段历史;其特征是,先前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区域群落(local communities)被大规划地整合,从而告别传统和宗教,走向个体主义、理性化或科学的社会组织、平等主义等。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

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

最能用来定义现代阶段的事件包括: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兴起;工业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代议民主制的崛起;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愈益增大;城市化;大众传媒的增生和扩散(proliferation)。

西欧历史较为具体地体现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人们通常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件,使得现代社会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实现。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在社会学的角度,以期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一问题。

许许多多的名词和术语被用以描述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思想病症,以及现代性的许多其它层面。

这些名词和术语分别是:科层制、世界的除魅、理性化(工具理性)、世俗化、异化、商品化、非文本化、个体主义、主体主义、线性发展、客观主义、普世主义、还原论、混沌、工业社会、同质化、一体化、异类杂成、多样化、民主化、集中化、位阶组织、机械化、极权主义等。

人们通常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透视和反衬现代性的特征。

而对那些非现代社会状况的认识也远未取得一致。

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社会,更不用说从前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演化到后现代性社会形态所走过的三个阶段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要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各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现实(realities)的词,其可能性值得人们怀疑。

现代性与当代台湾的文学论述

现代性与当代台湾的文学论述

“ 现代性 ”概念的历史 ,讨论 其成 为言说百年 中国文学与思想史通用术语 的重要理论意义 ,指 出台湾文学 的现代 性 问题构成 了讨论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 的重要部分 。台湾学界引入 “ 现代性 ”经历了三个 阶段 ,在多元 文化
下的 “ 现代性” 呈现 出内涵 日渐丰富和复杂化 ,成为不可或缺 的理论 工具 ,并 由此 取得 了富有价值 的成 果。两
时 期 文 学 :新 的 文 化 空 间 》 《 承 于 断 裂 :走 向 后 新 时 期 文 学 》 等 文 中 ,张 颐 武 、 王 宁 等 人 尝 试 继
用 西方 的后 现代 主义理 论 阐释 18 9 9年 以 后 与 新 时 期 文 学 的 不 同 特 质 ,他 们 多 次 提 到 与 后 现 代 性 相 对 的 现 代 性 概 念 。这 时 人 们 并 未 意 识 到 现 代 性 概 念 的 复 杂 性 ,直 到 1 9 9 4年 北 京 大 学 的 “ 估 重 现 代 性 ” 讨 论 ,作 为 反 思 2 0世 纪 中 国 文 学 以及 社 会 文 化 思 想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现 代 性 概 念 才 逐 渐 浮
现 。19 9 6年 以 来 , “ 代 性 ” 概 念 大 面 积 进 入 文 学 理 论 与 批 评 领 域 ,甚 至 成 为 人 们 描 述 和 言 说 百 现
年 中 国 文 学 与 思 想 史 的 不 可 或 缺 的 通 用 术 语 。 人 们 为 什 么 如 此 迷 恋 “现 代 性 ” 概 念 ,甚 至 到 了 言 必 称 “ 代 性 ” 的地 步 呢 ? 其 原 因 在 于 :其 一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刺 激 ,正 如 刘 小 枫 所 说 : “ 现 现 后 代 论 述 的 扩 张 一 再 返 回 现 代 性 问 题 , 触 发 了 重 新 理 解 现 代 现 象 的 需 求 。 [3 二 、 时 间 之 窗 的 影 ”3 其 3 响 ,世 纪 末 人 们 — — 显 然 产 生 了 盘 点 、反 思 2 0世 纪 思 想 史 的 冲 动 , “ 代 性 ” 问 题 满 足 了 这 种 现 需 求 。 更 内在 的 原 因是 8 0—9 0年 代 的社 会 、文 化 和 思 想 的 巨 幅 转 型 ,人 们 产 生 了 重 新 理 解 与 阐 释 启 蒙 思 想 与 现 代 化 设 计 的 需 求 ,而 西 方 思 想 界 的 现 代 性 论 争 又 进 一 步 刺 激 了 这 种 反 思 , “ 代 现 性 ” 问题 于是 凸现 在 中国知 识界 面前 。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

论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现代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观念不断演变和发展,甚至影响了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

现代性在西方哲学中,被定义为用理性来看待世界,进而获得真理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特别是现代性的定义和现代性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

一、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定义是多样的,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术界都有自己的看法。

其中最经典的定义来自于哲学家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一个“解放的和自由的社会”,现代性的出现是在工业化时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现代性,人们不再由传统的社会和习俗所束缚,反而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但是,这个定义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认同的。

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深刻矛盾的概念。

他认为现代性既是基于理性的进步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异化现象,因为现代性为了进步打破了自然和人类个体之间的纽带。

它代表了一种分化的现实,一种残缺不全的现实。

总的来说,现代性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哲学家的看法而变化的。

二、现代性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现代性的出现对于人类自我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现代性代表着一种理性与科学的出现。

在现代性的时代,科学家们通过知识和理性手段来发掘真理和规律,因此科学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科学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现代性的出现也意味着人们对于本质和个体的忽视,人们对于理性和科学更加关注,而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感性体验。

在现代性中,人们常常忘记了人类独特的个体性。

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自己的内心,而是外在的世界。

现代性可能会带来人类自我认知的缺失。

三、现代性对于亚文化的影响现代性的出现也对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性的时代,世界上许多新兴的亚文化如音乐、电影等迅速兴起。

这些亚文化往往代表着人们非传统的、自由的、公共的一面,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重要标志。

然而,现代性中亚文化的兴起也意味着传统文化被打破。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论述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论述
方面 , 关于 现 代 性 讨论 的文 献 汗 牛充 栋 , 但解 释 却 莫衷 一 是 ; 另一 方 面 , 是 现 代性 问 题 成 为 万应 神 丹 , 无条 件 无 分别 则 被
范和异质性 的强调 ,以及后现代理论对现代性 的消解与否 定……现代性始终悬而未决, 以这样复杂概念解析 或者观 而 察中国文化历史和现状 ,自然难有定论 ; 另一方面 , 现代性 作为一个根植于西方文化语境 中的历史性话语 , 不管是主体 理性原则还是反理性秩序都与西 方现代文 明的发展深刻联
现代性的讨论卷帙浩繁, 众说纷纭,要探讨现代性 的中国化 实践是一项两难的任 务, 作为基于西方现代社会整体性考察 的现代性概念 , 本身就因为现代景观 的丰繁斑斓而显得驳杂 难辨 , 从康德绝对 自我意识形式中的抽象主体性 , 到黑格 尔
系统的考查 ,正如杨芳指 出的 :“ ( 在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行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一 定的启 示和借鉴。 2P” ”1 l更有甚 l (
收 稿 日期 :20 —0 —1 09 3 8
者认为 : 哈贝马斯虽足在 8 年代才正式介入现代性与后现 “ O
代 性 的论 争 的 ,但作 为 ‘ 判理 论 ’的后 继 者 ,在某 种 意义 批
哈 贝马斯 的现 代性 论述



( 京大 学 文 学 院 , 江苏 南 京 2 0 9 ) 南 10 3
要:作 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哈贝马斯对现代性问题进行 了较 为系统的考查, 不仅以严 整 他
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主体理性进行剖析 ,而且也对后现代主义者 的反理性进行反驳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的 “ 公共领域 交往 、“ 行为”等理论 , 图重建现代性理性秩序 。 试 作为西方现代性思考 的重要资源, 贝马斯对现代性认识、思考和构想值得借鉴, 哈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定义、特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了现代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后现代性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在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并展望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两种社会状态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区别,联系,特征,影响,启示,反思,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和思想趋势。

现代性一般指的是工业化和都市化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心态和社会结构,具有理性、专业化、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等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强调多元性、虚拟性、混沌性等新特征。

现代性注重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发展,崇尚理性思维和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后现代性则对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线性发展进行质疑,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倡导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观点。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对立。

现代性的理性思维和专业化倾向在后现代社会中受到挑战,而后现代性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又在现代社会中引发思考。

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正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也为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今后的探讨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本质,并思考如何应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2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现代性一般可理解为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变革,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和固化思维的挑战。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关系。

浅谈“人的现代性”

浅谈“人的现代性”

浅谈”人的现代性”论文摘要:人们对现代性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普遍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现代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人的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方面,无论从类还是从个体角度看也都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阶段的人的现代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人的现代性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以下特质:较高的信息素养;良好的网络个性心理;更强健的体魄:全球意识下的人本主义思想。

我国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不多。

据笔者从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所获得的信息来看:凡标题中有“人的现代化”字样的著作共有15本,发表的论文也不足一百篇。

就网络与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就更少,在标题中明显地将科学技术或网络技术与现代化挂钩的著作只有4本。

对于“何为现代性”这个问题的回答,学术界也尚未达成共识,也无法达成共识,因为现代性既可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也可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

还可以作为一个心理学的范畴。

尤其是“后现代”一词的提出.“现代”又与“后现代”总是纠缠在一起.由古今之争转变为“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本文试图对英格尔斯等及国内学者所提出的“人的现代性”做一个新解。

一、“现代性”的定义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经济学家认为“现代性”是指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人均年收入达到l万元以上的结果。

利维给出的具有经典性质的定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认为:“一个或多或少现代化了的社会应该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他的成员能利用无生命的动力源泉并且(或者)利用工具来成倍地增加他们的努力所产生的效果。

”又如普林斯顿的经济学家威廉-刘易斯1954年在他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传统农业部门的重要性、建成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

罗斯托于1960年在他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传》这一现代化理论经典文献中提出了经济成长五阶段论。

后来,他又在《政治与成长的阶段》中加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哈贝马斯论现代性

哈贝马斯论现代性

哈贝马斯论现代性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一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着名前言里,阐述了他毕其整个学术生涯所探讨的“世界史问题”,即“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欧洲之外也走向西方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

①在韦伯看来,现代与他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②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偶然出现的,而是不言而喻的。

韦伯把那种解除神秘的过程说成是“理性的”,该过程在欧洲导致了宗教世界图景发生瓦解,并从中产生出世俗文化。

随着现代经验科学、自律的艺术和原则性的道德理论和法律理论的出现,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从而使我们能够根据理论问题、审美问题、或道德—实践问题的各自内在逻辑,来完成学习过程。

韦伯从理性化角度所描述的并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世俗化过程,毋宁说主要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新的社会结构的首要特征就在于,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而形成的、功能上又互相纠结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韦伯把这个分化过程理解为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宰制行为的制度化。

其实,日常生活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社会的理性化的干扰。

就此而言,传统的生活形式,在前现代主要是根据每个人的职业而确立的各种生活形式消失不见了。

不过,生活世界的现代化并不只是由目的理性的结构所决定的。

E.杜克海姆和米德认为,理性化的生活世界,其特点更在于对丧失了本质特性的传统进行反思;在于行为规范的推广和把交往行为从狭隘的语境中解放出来,并扩大其选择空间的价值的普及;最终还在于以培养抽象的自我同一性为目标和促使成人个体化的社会化模式。

以上所述便是古典社会理论家们所勾勒的现代图景(das Bild der Moderne)。

今天,韦伯的主题表现为另外一番情况,这既是其追随者努力的结果,也是其批判者批判所造成的。

“现代化”(Modernisierung)一词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术语广泛采用。

此后,这个术语便用以表示这样一种理论立场,即它开始讨论韦伯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还用社会科学的功能主义方法对其加以发挥。

现代性

现代性
如果将历史区分为三大时期的话,现代可以表示所有在中世纪之后的欧洲历史。这三大时期为: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与现代。现代也会特别用来指称1870年到1910年这段期间开始的一个时期,一直到现在。如果还要更特 定的话,则是指1910年-1960年这段时期
中世纪之后的现代
现代的普遍用法之一,就是指自从15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历史,或者粗略来讲,是从欧洲发现活版印刷之后 的历史。这段时期的特色为:
现状
这些解释只是一隅之见,现代性之论争复杂且混乱,要点是:1,无限进步的时间观念;2,民族国家的形成 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问题;3,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
这条关于现代性的解释来自于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先生。
主要区别
现代性这个词是用来描述“现代”这样的状态。由于“现代”这个词被使用在一段范围很大的许多时期上, 因此要知道“现代性”是什么,就必须从脉络中来看。
本体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现代性”的理解虽然众说纷纭,但其内涵却是相对稳定且清晰的:从历史学角度,现 代性标志着一种断裂和连续的统一,是连续中的断裂;从社会学角度,现代性标志着现代化进程中非传统因素的 积累和充填(帕森斯),乃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的跃迁;从心理学角度,现代性乃现代人对现代(时间意义上的) 变异的种种体验与认同,由此,现代性就与主体性发生纠葛,这种纠葛为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几乎构成现代 性研究的主潮,“现代性”的学理学统合法性由此内化、深化、固化;这直接导致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概括(哲学 总是认为它有资格综合抽象其他一切学科,这给它带来了过多的荣誉,同时也给它带来过多的耻辱),现代性乃 现代时空下的主客互补(相互映射与接受)变异与结构。但对现代性作出自然本体论之解释者,实在鲜见甚至未 见。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所著《非人——时间漫谈》一书,恰恰就作了这一努力。自然本体论与现代性,差距 实在甚远,不管何种理解,现代性总是囿于人类及其社会的。但曾有数学家告诉我,要研究貌似最简单的整数问 题,需借助与之相距甚远的复变函数、泛函分析等理论作为解析工具,才能透彻地理解并把握整数的本质及规律, 数论由此产生。让—弗朗索瓦·利奥塔也许也是这样想的,于是终于有了这一本从自然本体论透析现代性的睿智 的著作。

张绪山:何为现代性?

张绪山:何为现代性?

张绪山:何为现代性?世界各国的“现代性”虽然面貌各异,但本质上不外乎经济商品化、政治民主化与思维与文化科学化三个充分必要条件。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现代性改造的国家,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麦克法兰将英国的现代性(Modernity)追溯到800多年前即12世纪的英格兰,称英格兰的现代性因素是现代世界的DNA,此后几百年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在本质上是对英格兰DNA的模仿和复制。

麦克法兰的著作给人留下的基本印象是,他在讲述一个“现代世界起源的英格兰故事”,或者说是在讲述世界历史进程的“英国特殊论”。

麦克法兰认为,现代社会有五大表征:恰到好处的人口结构;政治自由的确立;特定的社会结构,即家族力量被削弱,以血统为基础的严格社会分层被消除,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较为精英主义的体系建立起来,公民的首要忠诚对象必须是国家,而不是任何其他因血缘而来的团体;一种全新的财富生产方式的兴起,即今人所称的“工业革命”;特定的认知方式——科学和世俗的思维模式。

这是从社会学视野对现代性所做的考察,从历史学角度看,这样的考察不能令人满意。

从历史角度来看,考察“现代性”不能脱离“前现代”这个参照物,因为现代世界所具有的“现代性”,是在对照“前现代”社会的特性时才呈现出来的:没有“前现代”的存在,现代世界的“现代性”无从谈起;而没有现代世界呈现的“现代性”,则“前现代”难以被充分认识。

可以说,研究“现代性”,不能无视“前现代性”以及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因此,与其如麦克法兰一样对“现代性”特征做拼图式勾画,不如将现代性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

与“前现代”世界相比,现代世界具有的独特系统具备三个互为关联的特征。

首先,从经济上讲,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特性之一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

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虽不是唯一的经济成分,但其充分性足以改变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而前现代社会基本上是以农本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之所以说是“基本上”,是因为前现代社会并非完全没有商品经济,而是极不发达,不足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行为方式。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 引言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哲学话题,它涉及到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众多方面。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以揭示其内涵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现代性的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

2. 现代性的定义与起源2.1 现代性概念的多样性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概念,其定义因学科、文化和时期而异。

从哲学角度来看,现代性可以被理解为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进行批判、反思和重构。

2.2 现代性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被认为是现代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推动了对传统权威和宗教信仰进行批判,并强调人类理智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 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关系3.1 个体主义与自由意志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成为一种普遍价值观。

个体主义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主张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3.2 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与个体主义相对应的是集体主义,它强调个人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而服务。

集体主义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认为个人权利应该受到限制以保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 科技与现代性4.1 科技对现代性的影响科技是现代性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推动了现代性进程。

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4.2 科技与人类自由意志科技发展使得人类更加依赖于科学知识和技术工具。

然而,这种依赖也可能剥夺了人们自由意志的发展空间。

科技带来了信息过载、隐私泄露等问题,挑战着现代社会中个体权益保护。

5. 现代性与文化多样性5.1 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现代性的发展也带来了全球化的趋势,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全球化使得文化认同变得复杂,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和选择。

5.2 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相对应的是文化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是社会凝聚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指的是自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随着现代科学、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现代性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力量。

然而,尽管现代性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引发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一、现代性的价值与限制现代性以理性、自由和平等为核心价值,注重个体权利和民主原则,激发了个人解放和创造力。

然而,现代社会的权力集中、社会不平等、个人自由受限等问题也不可忽视。

现代性注重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但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

现代性以发展为主导,但也带来了社会割裂、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

反思现代性,就是要探讨其价值与限制的辩证关系。

二、现代性的失序与危机现代性强调个人权利,但也带来了自私自利和以我为中心的个体主义倾向。

以物质追求为导向的现代性,造成了文化的浅薄化与物化化。

现代性强调理性与科学,但理性的过度应用和科学的技术化导向,使得人们忽视情感、信仰和灵性的重要性,导致精神空虚与意义缺失。

现代性的效率追求和竞争原则,带来了紧张、焦虑和压力,使得人们难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三、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的视角在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流派和思潮,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

这些视角试图揭示现代性的局限性、失衡性和过度的机械性。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责任与自由选择,指出了现代性忽视重要的主观存在层面。

后现代主义质疑现代性的大敍事和大理论,强调个体差异与多重真理。

批判理论揭示了现代性的社会结构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和符号系统问题。

四、重构与超越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并不是要抛弃现代性的所有成果和价值,而是要通过重构和超越来实现调和和整合。

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应当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承认其他文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应当注重情感、信仰和灵性,重视人的主观体验和精神需求。

对现代性的理解

对现代性的理解

浅谈对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理解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

他的社会学思想内容丰富,“一直处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

一)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2]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他指出,现代性“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从时空视角入手,“现代性”有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现代性产生的时间是“17世纪”、“后封建”时期,地理位置是在“欧洲”,现代性最开始是从欧洲产生发展的,后来波及到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其次,就其具体表现来说,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组织模(形)式以及行为和制度等,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

应该说,这是吉登斯在其现代性分析中融入纷繁复杂的内容的基本前提;再次,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大略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这就说明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文明的世界,与前面所说的现代性起源于欧洲相联系,带有很强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6];最后,现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

“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

”[9]“现代性正在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

”[ 二)现代性的特征和动力机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在这种形势下所产生的社会生活有着精确的时间—空间,而时空的分离导致了社会体系的抽离(disembedding),通过旧有知识和新知识的不断输入,产生持续影响的个人和群体行动对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反思性调整。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具现代性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具现代性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具现代性正方辩手:首先,我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应该更具现代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观念和做法中。

现代性不仅指的是科技的发展,还包括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方方面面。

只有与时俱进,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其次,现代性带来的变化是必然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固定的东西都将被打破,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社会的发展也不会停滞不前。

我们必须接受现代性所带来的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现代性能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具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正如乔治·奥威尔所说,“不进则退。

”只有更具现代性,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需要更具现代性,这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反方辩手:首先,现代性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新事物,而是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现代性就盲目地否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价值观混乱,文化传承的断裂。

其次,现代性往往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现代性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最后,现代性的发展也需要有所节制。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新事物,而忽视了传统的智慧和经验。

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

”我们需要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

综上所述,现代性并不是绝对的好处,我们需要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和节制。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论文关键词] 现代性风险全球化后现代性[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女东尼·吉l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现代性力一而.他否定了‘,而现代性社会’的来临.认定当今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现代,h} "AJc "},期现代性叮内状态.并把现代性视为当今社会学研究的个基本问题.他深刻闻述了现代性的本质.追溯了现代性产生的动力机制.并考察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从某种意义讲.吉f斯的现代性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代性.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斑斯的现代性理论司谓是独树一帜的。

一、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与那些从"}}!}h} ".“自山”.理性’来解释现代性的学者小同.作为社会学家吉斑斯主要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的.囚此.他总体上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J}}代性与自我认同》中他是这样定义现代性的:“已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起来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向的行为制度与模式”.而后.他在一次访谈中.进-步将这个现代性的概念细化。

他是这样回答自己关于现代性的理解这个问题. "}+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比较详细的描述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世界向人类十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二(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既然吉"r斯把现代性大体看作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与传统有什么小同呢?现代性与传统区别币」在?毫小夸张地说.这个问题是任币」致力于现代性研究的学者必须回答和而对的问题.吉"r斯的回答是:现代性是一种‘反思性"I内制度.在传统社会中.‘反思’因受到时问地域的限制小得小与社卜_的时空组织融为一体.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山于信息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这种反思能够从传统中分离出来.对社会行为与实践进行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建构整个社会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从某种程度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历史档案式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被不断言说、发掘、并随着在其题域范畴内众多话语实践而发展的或然性概念。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见于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

周作人在译文《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对于现代性的内涵,我们大致有两种理解:首先,现代性被表述上一种时间意识,或者说是一种直接向前的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一种与循环、轮回或者神话的时间认识框架完全相反的历史观。

认为时间不再是循环的、而是直线的、失性的,于是历史成为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时间是不可重复的。

这标志着人们一种觉醒的意识和新的时间认识。

其次,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范畴内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西方提出现代性是对于人被工业社会的反思,对于工业社会把人变成机器、忽视人的多样性的反思。

人的本性是对理性的反抗,所以“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否定、自我颠覆的“主体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这两种现代性的追求是同时存在的。

其中对于时间概念的现代性的追求,表现在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及其基础上古典文学、提倡语言上的白话与文学创作上的欧化的现代文学的开端,还是表现个人、表现社会、表现革命生活的各个发展阶段,现代文学每走一步都是种不可重复的现代性特征。

而对于审美意义的现代性,现代文学主要表现为三种现代性转型,并体现在三种现代性文学实践中。

一种是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欧化的文学现代性;另一种是毛泽东为代表、赵树理为文学实践的“本土化”现代性;第三种是以王蒙为代表的“新时期文学”现代性。

鲁迅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构建了自己极富现代性的欧化小说创作实践,他创作出《狂人日记》、《药》等小说,明显地体现了五四一代作家对未来文学现代性明晰的价值诉求和规范要求。

无论是以白话文的创作小说的开创性,还是横截面以及儿童视角的西方小说叙事的模式的运用,鲁迅的小说现代性是有很明显的“欧化”色彩的。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以鲁迅为代表的“欧化”的现代性,逐渐被“本土化”现代性诉求所取代。

在毛泽东一系列文艺论争的推动下,出现了现代文学“本土化”现代性的典型代表赵树理。

赵树理首创了评述体现代小说形式,吸收了中国传统说唱文学的表现手法,重视小说情节连贯与整体性,同时运用幽默的口语化语言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小说讲故事似的形式特色,为以农民为主的中国读者所喜闻乐见,也成功推动现代文学的大众化。

到了80年代新文学时期,在对“欧化”与“本土化”的现代化的现代文学“整合”的基础上,出现了既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以王蒙为代表的新时期文学。

王蒙通过自己对于文学二元对立价值的消解、多元文学价值的确立,以及“东方意识流”小说的实验,力求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时代契机中,“重塑”中国文学现代性新景观,探索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思路。

他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现代化方案无疑给不断面对挑战、在调整中发展自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