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与聚集

合集下载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一、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油气生成的原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石油地质学界主要研究和长期争论的重大课题之一。

它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起着指导作用。

根据对石油原始物质截然不同的认识,石油成因理论可以分为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两大学派。

石油无机成因认为,石油是由自然界的无机物形成的。

但是,油气田勘探的实践证明,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极少数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油气藏也同附近的沉积有机质有关,是石油侧向或垂向运移聚集的结果。

并且在石油中相继发现许多具有明显生物标志的有机化合物。

由于石油无机成因假说不能用来指导石油勘探,所以其支持者已经很少了,只能在实验室内作为科学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石油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沉积物当中的有机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经历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变质等阶段,陆续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有机成因说又可以分为早期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两个分支。

目前,有机晚期成油说已被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所接受,能比较可靠地指导油气田勘探。

因此,本节主要介绍有机晚期成油说的主要论点。

有机物质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根据,有机物质主要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遗体。

要使有机物质保存下来并转化成石油还要有适当的外界条件。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作为生油的原始物质。

比较起来,低等生物作为生油的原始物质更有利、更重要。

因为低等生物繁殖力极强且数量多,低等生物多为水生生物,死亡后容易被保存;另外它在历史上出现最早,其生物体中富含脂肪和蛋白质。

有机体从死亡到沉入水底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游离氧的氧化和水对可溶性组分的溶解,只有幸存的一小部分有机体能够到达水底,同矿物质一起堆积起来。

只有堆积埋藏下来的有机体才能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开始向石油烃类方向转化。

1.还原环境还原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向油气的转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石油地质学(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石油地质学(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2.油(气)藏高度 五 2.油(气)藏高度 章 油藏高度 : 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油气藏高度=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的 (气)面积 含油( 聚 3. 含油 集 • 含油面积: 含油外边缘 所圈定的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缘 含油外边缘所圈定的
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背斜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示意图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对于断层圈闭,闭合面积按断层线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构 五 成的闭合面积。 章 同样对于不整合面、地层尖灭带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相交
构成的闭合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spill point):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1.溢出点 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外溢出的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2.闭合面积(closure area):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
第 二、圈闭的度量 五 4.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岩心的实验室测定、测井解释资 料统计分析求得,作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 性下限标准求得。 (最大聚集油气体积)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5、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V=F×H×φ • 3 V —有效容积,m ; F —闭合面积,m2; 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φ —储层有效孔隙度,%。 •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生物有机质的主要生化组成: 木质素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类脂
9/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1、木质素 木质素的特点: 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
在缺氧的水体中,在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木质素分
解,与其它化合物生成腐植酸,腐植酸又与烃类形成 络合物,从而成为烃类从陆上流到海洋的运载体。 与木质素具有相似结构的物质是丹宁,它们都是沉积有 机质中芳香结构的重要来源,是成煤的重要前身物,也 可生成天然气。
从而具备了丰富的生油原始物质。 在海洋或湖泊中,不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还因水体起
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阻止了有机残体的腐烂分解,于
是与矿物质一起被沉积埋藏起来。因此海洋、湖泊、三 角洲等古地理区域都是生油的有利地区。
14/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随着沉积盆地的不断下沉,沉积物不断加厚,地层的压力 与温度也不断增加,沉积物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
现在的分类方法,根据H/C和O/C原子比分类: Ⅰ型干酪根:H/C原子比较高(1.25~1.75),O/C原子比
较低(0.026~0.12),富含类脂物质,主要是由脂肪链组
成,多环芳烃和含氧官能团较少,是生油潜能最高的一 种干酪根。
Ⅱ型干酪根:常见类型,较高的氢含量,H/C原子比为
0.65~1.25,O/C原子比在0.04~0.13之间;属高度饱和的 多环碳骨架,含较多中等长度的直链烷烃和环烷烃,也 含多环芳烃和杂原子官能团,是良好的生油母质。
石油的热催化转化和脱沥青过程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减小,
轻组分增加,饱和烃尤其是正构烷烃含量增加。 石油的氧化、生物降解作用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和粘度增 加,胶状沥青状物质含量增加致使原油质量变差。

石油和天然气的提炼和利用

石油和天然气的提炼和利用

石油和天然气的提炼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提炼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石油和天然气的提炼过程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利用。

一、石油的提炼过程石油提炼是指将从地下油田开采出来的原油经过多个步骤进行分离、加工的过程。

首先,原油要经过分离塔,通过沸点的差异将其分解为轻质烃类、重质烃类以及沥青等不同组分。

接下来,利用精馏塔对轻质烃类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得到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不同类型的燃料。

此外,还可利用催化裂化、氢化等加工技术,使废渣得到再生利用。

二、石油的利用1. 燃料:石油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广泛用于汽车、船舶、火车等交通工具的燃料。

此外,石油还是发电厂和工厂所需的燃料。

利用石油作为燃料能够提供巨大的能量,推动各行业的发展。

2. 化工原料:除了作为燃料之外,石油还被广泛用于化工工业。

通过石油的加工和裂解,可以得到各种化工原料,如乙烯、丙烯、苯等,这些物质是生产塑料、合成纤维、橡胶等化学产品的重要原料。

3. 石油产品:石油还可以提炼出一系列的产品,如润滑油、石蜡、沥青等。

润滑油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的润滑中,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石蜡则用于制造蜡烛、防水剂等,沥青主要用于道路建设。

三、天然气的提炼过程与石油类似,天然气的提炼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

首先,对于含有杂质的天然气,需要进行除杂处理,以去除其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成分。

接着,通过压缩和冷却等操作,将天然气中的水蒸汽和液体烃类分离出来。

最后,利用分离塔对天然气进行分离,得到甲烷、乙烷、丙烷等不同成分的天然气。

四、天然气的利用1. 燃料: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燃料,在烧炉、发电厂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对于煤炭和石油,燃烧天然气产生的废气排放更清洁,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少。

2. 化学工业:天然气中的甲烷可以被用于合成乙烯、乙炔等重要化学原料,在化工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石油工程概论全册简介

石油工程概论全册简介




最后,原油被输送到炼油厂进行加工, 以成品油外输。

石油工程是根据油气和储层特性建立适宜的流 动通道并优选举升方法,经济有效地将地下油气从 油气藏中开采到地面所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技 术的总称。按目前我国石油生产 的专业和管理的门 类划分,石油工程领域覆盖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 和采油工程三个相互独 立又相互衔接的工程领域。 也就是说,石油工程是一个集多种学科、多种工艺 技术和工程措 施于一体的多种工艺技术相互衔接、 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综合工程。


常温下不同石油组分的状态
表2-1某一典型的油气烃类组成
成分(碳分子数) 汽油(C4~C10) 煤油(C11~C12) 柴油(C13~C20) 润滑油(C21~C40) 重量百分比 分子类型 31 10 15 20 烷烃 环烷烃 芳香烃 沥青 重量百分比 30 19 15 6
残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
地层油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并溶解有大量的 天然气,其物性与地面原油有很大差别,如粘度、 密度和压缩系数等都大不相同。在油藏开采过程中, 随压力、温度的降低以及油中溶解气的不断释出, 地层油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了解地层油物 性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分析油藏开采动 态、渗流计算及开采工艺设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层的油气不向四周方向运移的圈闭条件也称为保护层。

(二)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可以概括为:

石油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油气藏形成 的条件可归结为四个必要条件,即有生油层、储油 层、盖层和保护层,简称之为生、储、盖、保四要 素。

(三)油气藏的类型 按照圈闭条件的不同,可以将油气藏分为构造 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种主要类型。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开采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开采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以及开采方法,对于合理利用这些能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开采过程,并介绍几种常用的开采方法。

一、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1. 有机质的堆积石油与天然气主要是由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在海洋和湖泊等水域中,有机物质通过生物死亡和沉积,逐渐形成有机质层。

这些有机质层在长时间的压力和高温作用下,经历了生物降解、厌氧酵解和干酪化等过程,最终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2. 烃的生成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里,有机质层被压埋在陆地下或者海底沉积物下,经过高压、高温和微生物的作用,有机质中的碳、氢、氧等元素发生化学变化,逐渐转化为烃类物质。

其中石油主要由长链烷烃组成,而天然气主要由短链烷烃和少量的烯烃和芳香烃组成。

3. 带状岩层的形成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富集在特定的地层中,一般为带状岩层。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构造力的影响,破裂带形成了导致石油和天然气聚集的空间条件。

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可以确定这些带状岩层的位置和出露程度,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依据。

二、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方法1. 常规开采常规开采是指通过井筒将石油和天然气从地下直接抽取到地表。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钻探井和石油开采井。

钻探井用于勘探地下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情况,以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石油开采井则用于从储层中引入钻机,通过钻探和抽泵来提取石油和天然气。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储量丰富、地下压力高的油气田。

2. 非常规开采随着传统油气田储量的减少,非常规开采技术逐渐兴起。

其中最常见的非常规开采技术包括页岩气开采和油砂开采。

页岩气开采是指通过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等技术,将嵌藏在页岩中的天然气释放出来;油砂开采是指通过采矿和热力处理等方式,将含有油砂的土石混合物中的石油提取出来。

这些非常规开采技术相对于常规开采而言,成本较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大,但在能源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地质知识简介-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天然气的来源、石油天然气的生成条件

石油地质知识简介-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天然气的来源、石油天然气的生成条件

石油地质知识简介-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天然气的来源、石油天然气的生成条件目录:一、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二、石油、天然气的来源三、石油、天然气的生成条件一、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对石油这个名字,大家都熟悉,但究竟什么是石油?回答恐怕就不那么确切了。

对于这个问题,这里不妨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石油是在地下岩石中生成的、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性矿产。

顾名思义,石油形成于地下,有多深?几百以至几千米。

它经历了数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演化过程,不同年代的石油生成地质环境不同,生成石油的物理性质也不同。

不同油田所产石油的密度、粘度、熔点、初馏点都不相同。

原油的物理性质最直观的就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有浅至深有白色、褐色、黑绿色和黑色。

我们常见的石油一般都是黑色的,颜色的深浅与其中含有的非烃类物质的多少有关,含量愈高则颜色愈深。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主要成分是碳(C)和氢(H),碳含量一般为80%-88%,氢为10%-14%,同时含有少量的氧(O)、硫(S)、氮(N)等元素。

有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称烃类化合物。

天然气也是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以气体状态从地下岩石中来到地面的。

与石油一样,天然气所含烃类主要是烷烃(饱和烃)。

一般含1-4个碳的烷烃从气体状态被称为天然气;含5-10个碳的烷烃为液体状态,就是石油;含17个以上碳的烷烃为固体状态,如石蜡、沥青等。

二、石油、天然气的来源对石油、天然气(以下简称油气)生成的来源,科学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生物死亡后转变成的,及有机生成学说。

另一种是无机生成学说,认为石油天然气来源于无机物的合成。

有机生成学说观点的依据是:几乎所有的油田都是在沉积岩中发现的,而沉积岩中可以见到丰富的生物遗迹(如化石等);通过实验,生物体中三大组成部分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与石油中碳氢化合物类似的物质;在石油中发现的血红素和叶绿素等有机物质,前者是来自动物的血液,后者则来自植物的叶绿素。

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别与联系

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别与联系

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别与联系天然气和石油是常见的化石能源,它们在供给能源、影响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天然气和石油都是化石能源,但它们在形成历史、化学成分、开采和利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和联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别与联系。

一、天然气的特点与石油的特点天然气是由一系列烃类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同时还含有少量乙烷(C2H6)、丙烷(C3H8)等。

天然气以无色、无味、无毒的特性而闻名,可以方便地输送和使用。

相比之下,石油是一种由多个烃类物质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

石油的品质和组成因地域和沉积环境的不同而异,其外观呈现为黄色至黑色的粘稠液体。

二、天然气与石油的形成历史天然气和石油的形成都与古生物的遗体和植物残余物有关。

在恒温和高压的地下条件下,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作用,腐殖质和有机质经过压力和热解反应逐渐转化为天然气和石油。

然而,天然气和石油的形成历史有所不同。

天然气通常形成于沉积岩层较深的地下,而石油则较浅一些。

三、天然气与石油的开采方法天然气和石油的开采方法也有所区别。

石油主要通过钻井来开采,通常需要深入地下几千米,通过钻探来获得石油储层。

一旦发现可开采的石油储层,使用泵浦等工具将其从地下抽取出来。

而天然气的开采通常与石油共同进行,在石油储层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气。

天然气的挖掘过程类似于石油开采,但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会有所不同。

四、天然气与石油的运输和储存天然气和石油在运输和储存方面也有所不同。

石油通常以液体的形式通过管道、罐车或船只进行运输,可以直接运到加工厂或储油罐中。

而天然气通常以气体形式进行运输,主要通过管道输送,也可以液化为液化天然气(LNG)后进行长距离的运输。

五、天然气与石油的用途天然气和石油被广泛用于供给能源和制造化学产品。

石油主要用于燃料,如汽车燃油、燃气轮机和发电机的燃料等。

此外,石油还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用于生产塑料、橡胶、润滑油、沥青等产品。

石油形成的过程

石油形成的过程

石油形成的过程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那么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呢?店铺在此整理了石油形成的过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石油形成的过程介绍生物成油理论(罗蒙诺索夫假说)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

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

(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

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

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实际上,这个假说并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转化为石油的话,成油量与地球上探明的储量相差过大。

非生物成油理论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

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天然气与石油的提炼

天然气与石油的提炼

天然气与石油的提炼天然气与石油是目前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

它们的提炼过程是复杂而严谨的,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确保高效、安全地提取出所需的能源,并为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天然气与石油的提炼过程,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提炼技术。

1. 提炼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由甲烷等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天然燃料。

提炼天然气的过程主要包括勘探、开采和加工。

勘探:为了寻找潜在的天然气储藏地,勘探人员会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比如地震勘探和电磁勘探。

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来确定地下的岩石层和储层的性质。

电磁勘探则通过测量地下岩石层对电磁信号的响应来推断储藏地的存在。

开采:一旦确定了储藏地,接下来就是天然气的开采。

开采分为常规开采和非常规开采两种方式。

常规开采包括水平钻井、垂直钻井和水力压裂等。

非常规开采主要指页岩气和煤层气的开采,这些天然气储藏在岩石层中,需要运用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来提取。

加工:开采完的原始天然气需要经过加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不纯物质。

首先要进行液体分离,通过调整压力和温度,使天然气中的液体成分与气体分离并收集。

接着,采用脱硫和脱碳等工艺,去除其中的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最后,通过压缩和冷却,将天然气转化为液态天然气(LNG)或压缩天然气(CNG),以方便运输和存储。

2. 提炼石油石油是一种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主要用于燃料和化工产品的生产。

提炼石油主要包括勘探、开采和精炼。

勘探:为了找到潜在的石油储藏地,勘探人员会利用地质勘探技术,如地震勘探和磁测方法。

地震勘探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确定油藏的性质和位置。

磁测方法通过测量地下岩石层对磁场的响应,推断油藏的存在。

开采:一旦找到石油储藏地,接下来是进行石油的开采。

常见的开采方式包括常规开采和非常规开采。

常规开采主要通过钻井来提取油藏中的石油。

非常规开采指的是通过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等技术来提取页岩油和油砂。

石油天然气形成

石油天然气形成


海陆过渡相区:
三角洲:
陆源有机质源源搬运而来,原地的海相生物, 致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特别高; 沉积速率较高,有机质被快速埋藏; 三角洲区域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域。
海湾及泻湖:
有半岛、群岛、沙堤或生物礁与大海相隔, 该半闭塞无底流的环境对有机质保存有利。
3、古气候条件 古气候条件也直接影响生物的发育;
故认为:在深约150km, 温度超过1500K、压力5000MPa下, 由于FeO及Fe3O4的参与,H2O与CO2还原而成烃类。
(二)、油气有机成因说
认为:石油由地质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形成; 在油气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两种观点:

早期成油说:认为石油烃类是地壳浅处,沉积物成岩作
用早期,由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生成。
沉积有机质的来源
沉积有机质--从生物物质的发源地来说
⑴ 来源于盆地 本身的所谓原地 有机质,是普遍 存在的部分,也 是最基础的部分 ⑵ 来自被 河流等从周 围陆地携来 的异地有机 质 ⑶ 再沉积的 有机质,来自 经受侵蚀的古 老沉积层中的 化石有机质, 数量少。
1、生物体的基本组成 ⑴ 类脂化合物(脂类):其化学组成与石油的化学组成
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享特,1979)。
2、干酪根的形成--分为两步
生物有机体--结构规 则的大分子聚合物(类
脂化合物、蛋白质等)
⑴ 有机质转化 为地质聚合物
结构不规则的简 单大分子所构成 的地质聚合物
干酪根的前身
生物化学及化学作用
⑵ 地质聚合物 转化成干酪根
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 埋藏到数十或数百米 缩合与聚合作用
2、生物体的元素组成
有机质基本成分和石油的元素组成对比表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加工课件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加工课件
在预探井证实存在油气藏后,钻探详探井进 一步了解油气藏的特性。
勘探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地质资料不足
01
通过加强地质调查、收集和分析地质资料,提高对地层的认识
和了解。
高成本和技术难度
02
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成
本。
环境因素影响
03
在勘探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采取相应的措施
清洁能源转型
推动石油天然气行业向清洁能源转型,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节能减排
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绿色生产 。
资源循环利用
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浪费,促进循环经 济发展。
市场趋势
01
需求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 长,石油天然气市场需求将持续 增长。
市场竞争
02
03
价格波动
油气分离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石油和天然气 从地下开采出来后进行分离,以便分 别处理和销售。
石油焦化
将石油焦化成焦炭和焦炉煤气,用于 冶金、化工等领域。
加工流程
原料准备
将开采出来的石油或天然气进行初步的分离 和净化,以备后续加工使用。
加工处理
根据不同的加工技术要求,对原料进行裂化 、净化、分离等处理。
环境保护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解决方案包括采取环保措施、合理利用 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等。
04
石油天然气的加工
加工技术
石油裂化
通过高温和压力将大分子石油裂解成 小分子,提高石油的辛烷值和燃油效 率。
天然气净化
通过脱硫、脱碳、脱水等工艺,将天 然气中的杂质和水分去除,使其达到 商品天然气的标准。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石油地质学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油气田形成的“六字真经”:生、运、储、盖、圈、保。

生,就是要有生油的条件,能够生成油是最主要的。

储,就是生成的油在地下要有一个存放的地方,即具备储油条件。

盖,就是在储藏油的上方要有一个大盖子,把它盖住,不然就跑光了。

以上条件都具备了,还不行,石油还要在上述条件下完成运移、聚集、保存等过程。

这些所有的过程都在一个独立系统中进行,这个系统就是圈闭。

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再在储集层经过横向和纵向运移,进入到圈闭中,即形成油气田。

当然,这只是针对常规油气田的说法,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不在此列。

一、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生字经)根据生物学和地史学研究,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物,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级,而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死亡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进行着。

大量的生物,主要是海洋和湖泊中的浮游动植物、细菌、藻类及陆生高等植物,在它们死亡后,其有机质一部分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碳逸散了,一部分随着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有机质,成为生成油气的物质来源。

要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为油气地生成准备物质基础,就需要一个特定的地质环境。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原理。

泥沙和有机质在水的携带下,到达一个低洼的地方便沉淀下来。

同样,有机质要想保存下来,首要的地质条件就是要有一个低洼的地形环境。

这种低洼的地形,根据它们的规模大小,分别称为盆地、坳陷、凹陷或洼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有机质沉积物不断聚集埋藏封存,厚度和埋藏深度不断增加,温度和压力也持续变高,最终形成坚硬的岩石。

这种富有有机质的沉积岩地层叫生油(气)层,就是生成油气的地层。

如果地壳运动造成地势抬升,原来低洼的地形逐渐变平甚至凸出地表,这个过程中水体逐渐变浅甚至干涸,沉积物减少到不能沉积,甚至原来已经沉积的地层因抬升露出水面或地面而遭到风化剥蚀。

由此可见,不断持续下沉的低洼地区对有机质的聚集和保存才是最有利的。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开发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开发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能源资源,它们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农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

然而,要理解石油和天然气的价值和开发过程,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以及开发方法。

本文将介绍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以及常用的开发方法,以加深对这两种能源的认识。

一、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1. 生物质富集阶段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起源于过去生物成员的残骸。

过去数百万年来,海洋和湖泊中的植物和动物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

当这些生物死亡并沉积在湖泊或海洋的底部时,它们逐渐分解,并与地质作用相结合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前体。

2. 热压作用阶段在地球的深处,沉积物经历了巨大的热压作用。

在长时间的高温和高压下,有机物质逐渐分解成烃类化合物。

热压作用会使组成有机物质的碳、氢、氧和其他元素逐渐排除氧和水分,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3. 成熟和保存阶段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过程,石油和天然气逐渐形成并储存在地下的岩石中。

这些岩石通常是沉积岩、砂岩、页岩或泥岩。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熟度和储集条件是其开发的关键因素。

成熟度越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含量和质量越高,开发价值也越大。

二、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方法1. 探测方法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通常从勘探开始。

勘探相关的方法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和岩心分析。

地震勘探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识别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层。

测井是通过测量井内的物理、电磁和化学特性来评估岩石和储层的含油气性。

岩心分析通过采集地质样本来确定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在和质量。

2. 开采方法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方法包括传统开采和非传统开采。

传统开采包括常规油田和天然气井的钻探和开采,通常使用钻井和抽油机的方法。

非传统开采涉及水平钻井、蒸汽驱动法和水力压裂等技术,用于释放深层岩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

3. 储存和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在开采后需要储存和运输。

石油通常存储在大型油罐中,而天然气可以通过管道输送或冷却压缩成液态天然气(LNG)进行储存和运输。

石油工程基础知识

石油工程基础知识

一、石油及天然气的组成和性质
物理性质
石油:颜色(无色到黑色) 相对密度(0.75-1.0) 粘度 荧光性 电性 溶解性 凝固点
一、石油及天然气的组成和性质
物理性质
天然气: 颜色(无色,燃烧时呈不同颜色) 相对密度(干气0.6、湿气>1.0) 气味(无特殊气味) 溶解性(易溶于石油)
二、石油及天然气的生成
1 储集层岩石的孔隙度
☆孔隙度的有关概念 孔隙度:是指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的视体
积(外表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的有效孔隙体积与岩
石的外表体积的比值。
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的总孔隙体积与岩
石的外表体积的比值。
1 储集层岩石的孔隙度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最常用的是有效孔隙度,它可用于评价 储集层特性、计算储量和岩石中的油、气、 水饱和度。
二、地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地层原油的物理性质 地层水的物理性质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1 地层原油的物理性质
地层原油的溶解油气比 地层原油的饱和压力 地层原油的体积系数 地层原油的压缩系数 地层原油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地层原油的粘度
石油工程基础知识
内容
石油地质知识--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油藏物理基础--储层岩石与流体的物理性质 渗流力学基础--油藏驱油能量、方式及渗流 机理 油藏工程基础--油田开发的方针、原则和程序 采油工艺技术--采油方法、注水、油层改造
石油地质基本知识
石油地质学主要是研究石油及天然 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及其 分布规律的科学。
颗粒成分 颗粒排列方式 颗粒大小不均匀程度 胶结物成分和含量
岩石的渗流特性
储集层岩石的孔隙度 ☆ 储集层岩石的渗透性

石油与天然气基本知识

石油与天然气基本知识
类气体。
天然气的组成也因产地和形成 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 体上呈现出一种以甲烷为主的
混合物状态。
石油与天然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和气体混合 物,具有可燃性和易爆性。
化学性质
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烃类气体在高温、高压条件下 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例如裂解反应和聚合反应。
工业用途
02
国际天然气价格机 制
国际天然气价格受到多种因素影 响,如产地、运输成本、市场需 求等。
03
国际天然气贸易
国际天然气贸易主要通过管道和 液化天然气(LNG)运输,其中 LNG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石油与天然气市场
中国石油市场概况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需求量巨大。中国政府正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加 强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
采油工艺流程包括钻井、固井、射孔、压 裂、酸化、采油和集输等环节,每个环节 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技术要求。
天然气开采
天然气开采概述
天然气开采是指将地下天然气资源通过钻井和采气设备提取到地面的 过程。
采气方法
天然气开采主要采用自喷、气举和排水采气等方法,根据气藏类型和 开采阶段选择合适的方法。
采气设备
国际石油价格机制
国际石油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关 系决定,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如地缘政治、金融市场、气候变 化等。
国际石油贸易
国际石油贸易主要通过海运和管 道运输,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利益和合作。
国际天然气市场
01
全球天然气市场概 况
全球天然气市场正在逐渐成为一 个整体,各国之间的天然气贸易 和合作日益增多。
形成条件
石油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包括沉积环境、有机物质含量、温度和压力 等。这些条件共同作用,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石油资源。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对油气形成原因,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油气无机成因说、油气有机成因说和油气成因多元论。

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时期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了不同的作用。

一、油气是由无机物变来的--油气无机成因说无机物就是与生命活动无关的东西。

无机成因说出现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这一类假说认为石油的生成是由宇宙天体中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或地下深处岩浆中所含的碳和氢以无机方式合成的。

地球形成初期,这些简单的碳氢化合物被岩浆或岩石吸收,然后转入地壳深处,经高温高压和复杂的化学作用,逐渐使分散的、少量的碳氢化合物集合起来,当岩浆上升冷凝时,分离出石油,这些石油沿裂缝、断裂运移到地下各处形成油藏。

油气无机成因说可以大致被归纳为两类:一是地球深处无机合成说。

这类成因说认为油气是在地球深处,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由水、二氧化碳、氢等简单无机物反应形成的。

该学说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

他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由于无法证实地球的深部存在金属碳化物,所以,这种学说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但这是最早提出的有关油气形成的无机假说。

二是泛宇宙说。

该派学说认为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在宇宙天体的无机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也不例外,在其形成时就包含有有机物。

陨石和行星中普遍发现了有机化合物,地球火山喷发和幔源岩浆岩中存在有机包裹体等,是这一类成因说的主要证据。

该学说由俄国化学家索可洛夫于1889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已形成了,后来被岩浆所吸收,当岩浆进一步冷却和体积收缩时,包含在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就沿裂缝分离出来,即人们见到的石油、天然气。

地球深处合成说和泛宇宙说的共同点是:石油、天然气都是由无机物形成的,从地球深处而来的。

所不同的在于,地球深处合成说认为,地幔深处并没有现成的有机烃,而是由无机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烃的。

而泛宇宙论认为早在地球形成的宇宙年代中,有机烃已经形成,缩入在地幔深处。

石油地质学第5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石油地质学第5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2)根据生油层与储集层的时代关系划分为新生古储式、古 生新储式和自生自储式三种型式。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3)根据生、储、盖组合之间 的连续性可将其分为连续性沉积的 生、储、盖组合和不连续的生、储、 盖组合。 连续的生储盖组合是三者存在 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单位中,生储层 直接接触,以孔隙或孔隙—裂缝系 为输导油气的通道。根据接触方式 可进一步分为:面接触,包括上覆 式、下伏式、互层式;带接触,也 称侧变式或指状交叉式;体接触, 也称封闭式或透镜式。
背斜油气藏中, 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三)油气藏的度量 对于油气藏来讲,其大小通常 是用储量来表示的,主要用到以下 几个参数和术语。 1. 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 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其中与 顶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 与底面的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 界。若储集层厚且油水界面较高, 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 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 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
成烃坳陷与油气分布关系图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2. 烃源岩的成烃条件
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 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 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因此,一个拗陷 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 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 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 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二、油气富集条件 (一) 充足的烃源条件
生油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因此,充足的油气供给, 才能形成储量大、分布广的油气藏。油气源的供烃丰富程度,取度。 生油凹陷面积大、沉降持续时间长,可形成巨厚的多旋回性的烃源 岩系及多生油气期,具备丰富的油气源,是形成丰富油气藏的物质 基础。从国内外大型及特大型油气田分布看,它们都分布在面积大、 沉积岩系厚度大、沉积岩分布广泛的盆地中。如波斯湾、西伯利亚、 墨西哥、马拉开波、伏尔加—乌拉尔、松辽、渤海湾。这些盆地的 面积多在10×104km2以上,烃源岩系的总厚度均>200~300m,沉积 岩体积多在50×104km3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与聚集
【摘要】石油、烃类天然气是贮存于地下、可流动的、可燃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自然界化石燃料的重要类别。

石油、烃类天然气是各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的自然混合物。

其构成的主要元素为碳和氢,也通称为烃类矿产。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可燃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地下形成并贮集于各种孔隙、缝隙岩石中的称之为天然石油,也叫原油。

天然气从广义说,系指在大气圈和地壳内形成的各种天然的气体,包括氮气、二氧化碳气、硫化氢气、碳氢化合物气以及氦气。

碳氢化合物气体,也称烃类气体。

由于现今其他气体成藏发现的比例少,因此人们又惯用“天然气”的称谓以表述烃类天然气。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烃类矿产;能源矿产
1.石油的生成条件
石油是地下岩石中生成的、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份的可燃性矿产,要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需要有特定的地质条件。

泥沙和有机质是在水的携带下,在一个低洼的地区沉积下来。

因此,首要的地质条件就是要有一个低洼的地形。

若随着地壳的运动继续下沉,它就能继续保持低洼的地形,可以继续接受沉积物,使地层厚度不断增大。

由此可见,不断下沉的盆地或坳陷对有机质的聚集才是有利的。

这里提到了两个因素,一个是地层沉积,另一个是盆地下沉。

它们在进行过程中都有一个快慢问题,前者叫“沉积速度”,这与沉积物来源的充足与否有关系;后者叫“沉降速度”,这与地壳运动的强弱有关系。

二者要有恰当的配合是最为理想的,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另一个地质条件,就是两种速度要大体相当,即沉降多少,沉积物就补充多少。

这被称为“补偿性的沉积速度”。

要生成石油还有一个必须具备的地质条件,就是缺氧的“还原环境”。

这就是要求接受沉积物后的洼地水体能保持封闭或半封闭,或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能迅速被后来的沉积物所覆盖,使之与氧隔绝,防止有机质的氧化和逸散。

现代的生油理论还认为,生物体中的有机质先要转化成一种特殊的有机质,这种特殊有机质叫做“干酪根”,再由干酪根转化成石油。

这种转化主要条件是地下温度。

干酪根开始变成石油的温度范围大致是100~130°C,因为地下温度从浅到深是逐渐升高的,早先的沉积物不断被后来的沉积物所覆盖,埋藏也就越来越深,有机质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埋藏深度时才能转化成石油。

除了温度的因素以外,还与埋藏的时间长短有关,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可以互补。

也就是说如果温度低一些但埋藏时间较长,或者温度高一些但埋藏时间较短,两种情况对干酪根转化成油的影响效果都是一样的。

可见,生成石油的地质条件是综合性的,它既需要在沉积过程中保持“补偿沉积速度”的条件,又需要使得沉积物能具有缺氧的“还原环境”,还需要有相应的地层温度(即要有一定的地层埋藏深度)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才能有效地生成石油。

2.天然气的生成条件
天然气作为石油的伴侣,虽然在组成上都是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份的,但天然气的生成条件要比石油更为多样化。

就生成阶段来说,石油要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大量生成,而天然气从浅到深都能生成,就物质来源来说,生成石油主要以水中浮游的动物、植物或称腐泥型有机质为主,而生成天然气,除此以外还可以有高等植物或称腐植型的有机质,就成因来说,既有有机成因的,也有无机成因的。

根据天然气的形成条件,天然气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生物气、早期成岩气、油型气、煤型气、无机成因的天然气。

3.油气的运移
从广义上说,油气在地层中的任何流动都可以通称为油气的运移。

如生油层中生成的分散状态的油气,通过运移可以集中起来形成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又可以被破坏,使集中起来的石油再一次分散;有的出露到地面或成为人们可以观察到的“油气苗”,有的则可以运移到另外的地方重新集中起来,成为所谓的“次生油藏”,有的甚至完全暴露到地面全部逸散了。

但通常所说的油气运移都是指的从分散到集中的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是指生成的石油从生油层向邻近有孔隙、溶洞或裂缝的地层中的运移,这种地层称为“运载层”。

运移的方向是多方位的,可以向上、向下或向四侧,把分散的星星点点的石油初步集中起来,就好象渭渭细流汇入江河一样。

二次运移又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是石油在运载层中的运移,后期运移是石油向“终点站”集中,在能够阻挡运移的地方停止下来聚集成为油藏。

运移的方向一般是定向的,即运载层中的石油都朝着地层的高部位具有阻止运移的地方流去,使油气在这个地方达到最大程度的集中,就好象条条江河归大海一样。

4.油气运移的动力、方式、通道和时间
油、气会流动,这是它的内在因素,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推动,油气也是不会发生运移的,这种外来的力量就是促使油气发生运移的动力。

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压力,这种压力是来自沉积物本身的重量;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浮力,浮力来自油气的本身。

运移方式指的是运移过程中油气的状态,因为油和气不容易溶解在水中,除了小部分的油气可以在水中以溶液的状态运移外,大部分都是以“油滴”和“气泡”的形式在含水的运载层中进行运移的,因此,水就是油气运移的“运载体”。

大量的“油滴”、“气泡”是在地下微细的通道中运动的。

对初次运移来说,通道主要是相邻的运载层。

对二次运移来说,通道主要是孔隙、裂缝、不整合和断层。

它们走着曲曲弯弯的道路,克服许多阻力,艰难地前进着。

所以,运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

切不可把它们想象成是顺流而下的轻舟。

至于什么时间开始油气的初次运移,这要看生油层中生成了多少油和它所承受的压力的大小。

如果生成的油达到足够饱满的时候或所受到的压力足以把油“挤”出来的时候,油就从生油层中运移到运载层中去了。

5.石油的储集
石油是储存在岩石的孔隙、洞穴和裂缝之中。

凡是具有孔、洞、缝,液体又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岩石,就叫做储集层。

石油就是在储集层中储集和流动的。

专业人员主要用孔隙度和渗透率两个因素来衡量储集层的优劣。

孔隙度的数值大,表明储藏油的空间大、可以容纳较多的石油。

渗透率的数值高,则表示孔隙、缝洞之间的连通性好,石油容易流动,容易采出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储集层的类型种类比较多,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颗粒之间孔隙型储集层、溶蚀的洞穴型储集层和破裂的裂缝型储集层。

为了不使储集层中的油气逸散掉,在储集层的上方需要有一整套致密的、不渗透的地层把储集层中的油气保护起来。

这种致密不渗透的保护层就叫做盖层,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分布要稳定且不受地壳运动的破坏,适合做盖层的岩石有页岩、泥岩、盐岩、石膏等。

致密的泥灰岩和石灰岩有时也可以充作盖层。

自然界的诸多事物之间,既相互作用,并且还往往在形成巧妙的配合。

就拿生油层和储集层来说,它们经常出现相互叠加起来的状况。

这样的结果是当生油层中所生成的油和气,运移到储集层之后,它就成了保护储集层中石油的保护层了。

最终,当形成油藏后,自然也就成为油藏的盖层了。

[科]
【参考文献】
[1]郝石生编.郝石生石油天然气学术论文选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8.
[2]贾月梅主编.流体力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8.
[3]徐飞明等编.大学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09,4.
[4]张更,郝石生主编.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6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