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湘教版必修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二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二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二3. 授课时间:本节课的具体上课时间4. 教学时数:本节课的教学时数,如45分钟或1课时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解释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态度。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他们还对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有所了解,并能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普遍对地理学科感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人口迁移现象。
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从地理视角观察和解释问题。
此外,学生喜欢通过实际案例和图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倾向于合作学习和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
此外,在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学生可能对相关数据和政策缺乏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维和方法。
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应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图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讲授:首先,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原因。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
2. 案例研究:教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我国农民工迁移、国际难民迁移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迁徙【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人口迁徙的看法和分类。
2.研究人口迁徙的特色,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
3.正确认识人口迁徙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经过相关人口挪动的议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解析某一详细的人口迁徙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解析人口迁徙与人口挪动两个看法的关系,明确不一样地理看法的差别与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察看能力,解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解析人口迁徙的基来源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要素对人口迁徙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议论过程中,指引学生团结协作,勇敢表达、沟通,发展学生学会集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人口迁徙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联合生活实质,解说生活中的实质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看法对待生活。
2.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育学生高度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课要点难点】人口迁徙的看法、惹起人口迁徙的要素【教课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公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挪动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改动的原由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徙?③短期旅游、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铺买东西是不是人口迁徙提示:人口迁徙是指更改定居地时间为长久或永远,人口迁徙≠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 活动参加 ] 针对课本活动 1 判断能否为人口迁徙?各组议论,讲话人回答[ 展现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徙流动路线表示图②遍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今世人口迁徙[ 承转 ] ①②为国际人口迁徙[ 活动参加 ]针对课本活动,③为国内人口迁徙,引入人口迁徙的分类2 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徙,哪些为国内人口迁徙?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各组议论,讲话人回答[ 承转 ] 人口迁徙种类多种多样,惹起人口迁徙的原由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惹起人口迁徙的要素:[ 学生阅读] 课文第一、二段,回答以下问题:人口迁徙的基来源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人口迁移-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背景知识;–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了解中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趋势。
3.情感目标:–增强对人口迁移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人口迁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关注和认识;–提高关注人口迁移的能力和责任心。
二、教学重难点:1.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3.中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在课堂开始前,先放映一个人口迁移短片或宣传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其中的社会问题,唤起学生对此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指人们或家庭在一定时期内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居住和工作的活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迁移和农村迁移,城市迁移又可以分为城市内部迁移和城市间迁移,农村迁移又可以分为集体迁徙和个人流动。
(2)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经济的发展不均、就业机会的状况、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等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城市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城市迁移是指人们从乡村地区和其他城市向城市地区迁徙的活动。
城市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民工流动性强、城市化率上升、城乡差距扩大和社会问题增多等特点。
城市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4) 农村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农村迁移是指人们从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迁移的活动。
农村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民向城市迁移和农民之间的流动。
农村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更直接地产生了影响。
3. 真实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结合地图、图片等材料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因素、特点和影响。
地理:13《人口迁移》教案(2)(湘教版必修2).docx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索。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 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自然坏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 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冋答。
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师(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于卬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移及其所受的影响。
思考题1. 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2. 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3. 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
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_1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授课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人口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核心,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发展、人类居住地的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所以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本节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给出人口移的案例.
学生分析判断,并总结判断依据。
辨析人口迁移概念
总结:判断人口迁移的标准,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结合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举例说明。
案例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仍偏重于经验型。
2、长期受传统教学、考试制度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强
3、学生刚开始接触人文地理内容,学习方法尚未形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以及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统一是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
2.通过讨论,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3.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
提出问题:人口迁移的分类。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了解人口迁移都有哪些划分。
高一下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类型,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点。
2.分步教学,循序渐进: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环节,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3.多元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2)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人口迁移现象,增强现实体验。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关于人口迁移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拓展性,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5.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的人口政策,分析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切勿抄袭他人成果。
2.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时提交,确保作业质量。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人口迁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案例,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不少于500字,涉及地图、图表等分析工具。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1.3《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2
- 虽然本节课不涉及传统实验,但可以准备计算机和投影设备,以便在课堂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人口迁移模拟实验。
- 确保网络连接畅通,以便学生在线访问地理信息资源和人口迁移相关的数据平台。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讨论区配备一张大桌子,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湘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的1.3章节《人口迁移》,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此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中关于人口分布、自然环境对人口影响等概念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口动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人口迁移对于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人口迁移知识,与之前学过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知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 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面对挑战和困难时,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焦虑、畏惧情绪,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和引导。
4. 行为习惯方面:
-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部分能够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 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 学生在课外拓展方面,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不同,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人口迁移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主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的。
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和变化,像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展开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
另外高一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具体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三、课后反思:1、整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高中地理人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 必修2
人口迁移知识探讨材料一: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李(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李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与“拉力”两方面。
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则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下图是以城乡迁移为例的“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材料二:1954~1984年中国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材料三: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阅读以上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1)以城乡为例,请你谈谈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2)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请你从组织形式、迁移规模、迁移方向三个方面谈谈两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3)目前,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城乡间人口迁移有无差异?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第(1)小题的回答,在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前提下,要注意以城乡为例,而具体的信息要学会从图中提取。
第(2)小题要综合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知识综合思考,同时也要注意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一步思考形成两个阶段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第(3)小题是在第(1)(2)小题的基础上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城市化空间大,农村人口在目前和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大量迁入城市;而欧美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城市化阶段,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口迁移决策探讨“闯关东”是山东人充满辛酸血泪的历史。
解放以前,山东一直是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出省之一,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闯关东”成为了永远的历史,山东省由净迁出省变为了净迁入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借改革开放之东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此外,移民自身存在着遣返故土的潜在意识,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相关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培养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指人们①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1)国际迁移
概念: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②_____的现象。
形式:③________;外籍工人流动;④________定居。
(2)国内迁移
概念: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⑤________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 人口迁移2-湘教版
《人口迁移》精品教学设计人口迁移精品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课标分解】【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结合实例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能够判断人口迁移的类型。
2、通过教材阅读材料,辨别引起人口迁移的“推力”及“拉力”因素。
3、通过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概括,能解释一些人口迁移现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是并列关系。
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的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性质:艺体班学生,整体文化课基础较差。
内容性质:属于人文地理部分,难度适中偏低,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综上所述:由于内容难度较低,知识点比较整顿,容易入手,所以在分解课标时大部分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以及学生刚开始学习人文地理,一定要给学生树立信心,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尽量让学生稍加思考后能够得出答案,最后以课后习题的方式引申出本节课一个难点内容,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方法选择】1、学习目标一最简单:学生自主学习完成2、学习目标二内容比较抽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3、学习目标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习评价】1、独立完成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活动四;“牛刀小试”。
2、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完成“直击高考”。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 人口迁移-湘教版
第三节人口迁移【设计思路】人口迁移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活动,辅助知识点的落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从解释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入手,然后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落实,中间设置了大量的思考活动和探究活动。
课堂延伸部分通过对案例分析探究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材分析】《人口迁移》这节课是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人口自然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本节的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本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第二部分讲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情分析】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而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互动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PPT(多媒体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新闻,创设问题情境)请思考: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增长包括哪两方面:学生回答:(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师:解释什么是人口机械增长,并指出人口机械增长引起人口迁移。
第3节人口迁移<展示> 人口迁移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
教学
方法
在实践中应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要求中实施任务驱动法、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案导学法贯穿课堂。
教
学
资
源
制作课上导学案,当堂检测。
制作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目标展示
2、小组讨论,口头展示,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
3、背诵提问,注重落实。
4、图像与文字信息联系,注重分析,强化记忆。
四、学习目标完成情况检验。
针对课堂学习目标进行回顾,检查完成情况。
自我回顾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的回顾检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知。
五、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注重练习
完成当堂检测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检查学情。
3、结合生活案例,让学生感受地理的实用性,热爱地理。
教学
重点及学情
1.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3、高一学生人文地理比较好理解,但我校生源较差,学生理解的梯度应降低。
教
学
思
路
旧知导入—目标展示—个人自学—教师讲解—巩固练习—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巩固练习—目标达成回顾—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展示学习目标
聆听,观察,阅读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目标学习,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问点拨,习题练习。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主要针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讲解点拨,着重讲解推拉力理论。
人口迁移 教案 高一下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一方面是介绍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阐述了人口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部分为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先以节首探究“经纬的爷爷和爸爸两代人住所的变迁”,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明确人口迁移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以区别于人口流动,再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说明人口迁移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并用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主要介绍人口迁移的背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出现的新特点,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展示了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以及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是我国人口迁移,教材通过“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人口迁移示意”图、阅读“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活动等从时间和空间纬度上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并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和表现;结合实例说明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及迁移路线。
2.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根据给定的区域,归纳人口迁移的特点,并从多个影响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和迁入地区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人口资料,解释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难点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一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出示:经纬的家谱树提问:经纬一家人中哪些行为属于人口迁移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出示:1、上山下乡政策与经纬爷爷的迁移经历的文字资料、中国政区图、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省和上海市的照片。
人口迁移
在讲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之后,加入一道课堂练习题,来加强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消化和理解。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地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比如地理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叙述,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理解地理语言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学生讨论,选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从经济因素看,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收入大幅度提高。从亲情传统看,移民本身受到返迁故土的潜在第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因素
案例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水资源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土壤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
湘教版地理必修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地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对本节课做好认真地预习;
(2)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人口迁移的资料;
(3)预习中对教材中的活动多思考,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5.教师课前准备:
(1)教具与媒体:教科书、地图册、电脑、投影
1.通过具体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调查和运用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1.2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1、2课时【教材分析】《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的内容。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引起人口空间分布差异,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矛盾引起人口空间流动。
人口的空间流动对自然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 结合案例,探究中国和世界人口迁移方向。
2.综合思维:能够用各种事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 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掌握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
4.人地协调观:掌握世界人口迁移方向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人口迁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结合案例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学会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城乡为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方法及准备】学生通过结合学案自主预习,教学教案,PPT课件【教学过程】【预习清单】1.(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分类:①国际迁移②国内迁移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3)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4)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化。
【新课导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马老师家的迁移故事》,通过一则人口迁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人口迁移相关知识的兴趣。
【新知学习与探究】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一般规律,以及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湘教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人口的迁移教案2
《人口迁移》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口迁移》这节课是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人口自然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本节的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本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第二部分讲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运用举例、分析法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分类。
运用记者采访、趣味故事、典型例题法,让学生讨论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课本插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出示投影,导入新课:出示我国“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下面我们一起解决到底是属于哪一种。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 湘教版必修2】 1.3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人口迁移现象,认识到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此外,我还挑选了一些关于人口பைடு நூலகம்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人口迁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共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地域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过渡】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
【板书】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阅读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案例分析】展示美国的人口迁移有关资料,探究问题:①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②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恶化,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新兴工业发达;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承转】从以上分析:引起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生态因素。
【阅读回答】①自然环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②什么是环境移民?三峡移民是否为环境移民?
【点拨】拉力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推力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环境移民”或“生态移民”。
三峡移民并不是环境移民,因为环境移民是被迫的,结果都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例如图瓦卢举国移民新西兰。
【承转】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阅读课本】回答:①经济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别是什么?②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举例。
【点拨】拉力为经济水平高,迁入率高。
推力为经济落后,迁出率高。
表现: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发展,交通运输。
【展示资料】深圳-年轻的特区城市、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
提问:造成的人口迁移分别受哪个因素影响?
【答案】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讨论活动】学生阅读课本活动要求,看图分组讨论: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流动方向?②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方向: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从山区向平原——从经济发达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原因:①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
②城乡之间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迁移的根本。
③国家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材料: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
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迁移与巴尔干地区的人口迁移分别是有什么因素引起的?
(学生回答)国家政策、战争即政治因素。
【自主学习】①社会文化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②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个方面?A科技人员出国留学;B印巴分治;C老张到深圳去和儿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活动】阅读课本活动要求,讨论回答:①世界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有什么特征?
②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回答)①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
②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剩余。
主要受经济原因影响。
③经济因素。
【小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在以上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讨论回答。
【点拨】对人口增长和分布产生巨大影响;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对经济、文化发展深远影响;同时对城市的环境、交通、住房等产生影响。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