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新中国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新中国经济

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1.经济恢复:1949——1952底措施:(1)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了…,解放了…,促进了…,巩固了…(2)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及帝国在华企业——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渡时期:1953——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一五计划:1953-1957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借鉴苏联的经验;③应对严峻国际形式的需要评价: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评价: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命题:1.就经济建设发展阶段角度命题;2.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例1:“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A.1952年底B.1950年C.1953年D.1956年例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例3: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三现代世界与中国专题8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三现代世界与中国专题8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阶段特征一、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一统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

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

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1945年至今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

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

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

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环境的稳定,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考点一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经济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一、1949——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一)1949一一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二)1953——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工业化建设(1)时间:1953 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到1957年提前完成(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时间:1953——1956底(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5)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1978的经济建设(一)成功探索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新考内容)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己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1960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作用:农业比例有所提高,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知识结构
国 特 色 的 社
曲折探索(1956—1976)
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1978—今)
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992:农村→城市 对内 改革 1992-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主 义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国际: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 (1)从②国苏际联和计国划内经两济方体面制分取析得20巨世大纪成30就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 起国的内原:因③。中(国6内分忧)外患。 (三点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 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1949
1956
1978
1992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化三改

(1949—1956)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结构
1.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材鼓度(原是吹料2因“)有,一:在计以内②划为许美外“的苏多国层一,俄中为层边有成国首叠倒组功人的叠”织之“资的,学 审 原 影的秘对本高学因法题响。诀苏主压习(总:(”,俄义状苏背结时评在表国态联景:空价于示家底;—)定)它同孤下—题位题的情立的据:,:社之和中《全联辩会美包国东方系证经感围”方位知(济,新,杂(识正制有中最志政框反度的国急》经架),甚;需(文+因至的全1+为替9是国方3这它3“际位年个大整))制事个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新人教版必修2【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⑴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①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战争的严重破坏。

②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困苦。

⑵恢复:到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⑶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⑴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⑵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⑶成就: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⑷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⑴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⑵途径方式:农民和手工业者分别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公私合营高潮⑶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3、性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探索与失误: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⑴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⑵内容:A.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

B.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⑶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2、探索的失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⑴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⑵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⑶实践:①”大跃进”:片面要求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一大二公”。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第4天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课件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第4天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课件

2.曲折前进(1956~1978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两个方面: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召开,实行“八字”方 针。②失误探索:“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三面红旗”: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 规模和速度。
6.祖国统一“五步曲 ”:1979年以前 ——武力统一,1979年——采
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2008年——两岸实行“大三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起步阶段(1949~1956年)——“一五”计划的实行 (1)四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中苏建交。 (2)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3)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发展生产力) 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4)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答案: 1. √ 2.× 正确答案:与《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宪法的新特点是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3.√ 4.√ 5.√ 6.√ 7.√
8.× 正确答案:“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9.√ 10.√ 11.× 正确答案: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
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
因是“左”倾错误的干扰。( )
5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是历史遗留
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
6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岛内分裂势力和外国反华势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10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 索。
11
2.探索失误。 (1)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 争上游,_多__快__好___省__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 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 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_客__观__规___律__和超越了生产力 发展水平。
答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因:重工业基础薄 弱;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 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29
“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 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 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 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 国家。
8
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 主义的和平_赎__买__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_经__济__体__系__在中国基本建立 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误;表格所显示的信息没有市场的配置作用,故 B 项错
误;
36
通过表格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可以看出重 工业是投资的绝对重点,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工业发 展速度方面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7
视角 2 从特定社会背景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角 度命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财政困难、物资匮乏, 国家实行了以统购统销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特殊 历史环境的产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高考命题 会创设情境,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必要性。解题 时需注意结合特定社会背景来分析认识。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3天: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3天: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含解析)

倒计时3天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中共八大:确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

4.国民经济的调整: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二、经济体制改革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3)购销体制: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入市、买卖。

(4)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①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重点热点8--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重点热点8--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变式训练 2 : ( 广东卷 )1959 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 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 史实的结论是( ) A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6.2 5.6 28.2 11.4 66
增长率(%) 30.2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3.意义 (1)开始了中国的历史性转变 经济建设 为中心。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 ②从僵化半僵化到 全面改革 。 ③从封闭半封闭到 对外开放 。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新道路正式开 辟,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由此揭开序幕。 (3)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4) 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 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 本主义轨道。② 1953 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 别企业的公私合营。③ 1956 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 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5) 成果: 1956 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 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 辟了道路。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二、改革事业的逐步推进
1.农村 (1)过程 ①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 实行 。 包产到户 ②安徽、四川等省推行 ,试行 。 联产到组 包产到组 ③1980年,四川省 广汉县 一个公社挂出 乡人民政府 的牌子,取消人民公社。 ④1980年9月,中共中央肯定“ 包产到户 ”不会脱 离 社会主义轨道 包产到户 。 包干到户 ⑤“ ”、“ ”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⑥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 的 生产队已达93%。

{精品}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精品}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一、1949——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一)1949——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二)1953——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工业化建设(1)时间:1953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到1957年提前完成(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时间:1953——1956底(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5)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1978的经济建设(一)成功探索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新考内容)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1960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作用:农业比例有所提高,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重点热点8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重点热点8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三面红旗: 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 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 经济 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 经济困难 的 出现。
(3)经济调整: 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 调整 、 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 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 过 一千亿 元。 (3) 调 整 、 整 顿 : 1971 年 , 周 恩 来 的 调 整 和 1975年 邓小平 的整顿。 【疑点3】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先后走过了怎样的道路?
指点迷津:大致有: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和自主探 索道路两种道路,而后者又包含有以高速度为特征和 以阶级斗争为特征两种模式。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 会主义。
(2)农业:①初级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高级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 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3)手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 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 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 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4)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 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 本主义轨道。②1953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 别企业的公私合营。③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 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专题四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建国初期,民主奠基(1949——1956)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基石(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2)条件:A.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成果:(“一部宪法、二次会议、三大制度”)(1)一部宪法: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时间:1954年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通过B.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意义: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要从内容、特点、意义中去理解为什么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二次会议▲1949年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1954年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三大政治制度(3)三大制度▲时间:1949共同纲领最早提出,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内容: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目的: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b.方针:1956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机构:政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C.民族区域自制制度:a.目的:实现少数民族同胞的当家作主愿望b.原因:历史上各民族杂居生活、革命中各民族团结战斗c.设置:1947设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设立西藏自治区。

▲意义: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实现了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专题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周年热点专题解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周年热点专题解读 Word版含解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9年高考很可能在这方面出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复习时应重点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3)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③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标志: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基本形成(1954—196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现代史板块知识清单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现代史板块知识清单

中国现代史板块知识清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一、1949——1956 过渡时期的探索(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新中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一届人大的召开1954年政协会议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同17个国家建交。

(2)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入社会主义阵营(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②万隆会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53-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1)背景:1949-1952,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2)内容:“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1953-1957)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果: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建成156个项目。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3、三大改造1953-1956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019-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分类汇编单元总结8经济建设历程

2019-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分类汇编单元总结8经济建设历程

【跟踪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
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 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 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必备素养】 (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 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 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 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 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 调整等。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 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 施及影响,如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 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题。 (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 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 现实社会问题。
(2)从1956年中共八大开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 索的时期。 (3)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
中国现代化 建设道路的 探索(1978年 至今)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对外
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一、1949——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
(一)1949——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
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1953——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1、工业化建设
(1)时间:1953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到1957年提前完成
(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时间:1953——1956底
(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
(5)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1978的经济建设
(一)成功探索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新考内容)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
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

3、1960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作用:农业比例有所提高,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1956年——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新考内容)(1)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
(2)形成冶金、采矿、石化等工业制造设备以及飞机、汽车灯十几个基础行业。

(3)除西藏外,各省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4)石油实现自给,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结束
5、文革期间,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新考内容)(1)周恩来:1971年开始恢复破坏制度,重申按劳分配原则,到1973年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2)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重申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确定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

(3)邓小平:1975年开始全面整顿,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但遭四人帮阻挠,国民经济再次遭到破坏。

(二)失败探索
1、表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原因:
(1)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在思想理论上深刻认识
(2)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4)严峻的国际形势的影响
3、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是1959、1960、1961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

文革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
秩序出现严重混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失去了
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三、1978以来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一)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方向: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背景:
(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文革结束后中国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党和国家历史上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过程:
(1)第一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含义: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B.时间:1978底安徽凤阳小岗村最早试行,到1983年全国推广,农村改革获得全面胜利
C.形式: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等
D.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第二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C.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第三步:90年代以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背景:
a.国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成为焦点
B.形成过程:(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重要论断)
a.1978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框架,使十四大提出的目
济体制
(二)对外开放
1、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经济特区
A.名称:1980年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设立的海南
B.意义: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沿海开放城市
A.名称:1984年设立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有2个)
B.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沿海经济开放区
A.名称:1985年设立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1990的上海浦东地区
B.意义: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