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引言:弯曲正应力实验是材料力学中的一项重要实验,通过对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强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弯曲试样进行加载,测量其变形和应力分布,从而探究材料的弯曲性能。

实验原理:弯曲正应力实验是利用悬臂梁的弯曲变形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一根长条形试样,将其固定在一端,然后在另一端施加一个力。

通过测量试样的挠度和应力,可以得到弯曲试样的力学性能。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试样和装置,确保试样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符合实验要求。

2. 安装试样:将试样固定在支架上,并调整好试样的位置和方向。

3. 施加力:通过加载装置施加一个力,使试样发生弯曲变形。

4. 测量挠度:使用测量仪器(如游标卡尺或激光测量仪)测量试样在不同位置的挠度。

5. 记录数据:将测量到的挠度数据记录下来,并与施加的力进行对应。

6. 计算应力:根据试样的几何形状和力的大小,计算出试样不同位置处的应力。

7. 绘制应力-挠度曲线:将应力和挠度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分析试样的弯曲性能。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组应力-挠度曲线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试样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并得到试样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分布情况。

根据应力-挠度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对不同材料的弯曲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观察应力-挠度曲线的形状,我们可以判断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对于强度较高的材料,其应力-挠度曲线会表现出较高的刚性,即挠度随应力的增加变化较小;而对于韧性较好的材料,其应力-挠度曲线会表现出较大的变形能力,即挠度随应力的增加变化较大。

结论:通过对弯曲正应力实验的进行,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弯曲性能数据,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

实验结果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以确保材料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引言:弯曲是一种常见的力学现象,广泛应用于工程和建筑领域。

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弯曲变形。

为了研究梁的弯曲行为,本实验通过对梁进行弯曲试验,测量梁上的正应力分布,以便了解梁的强度和稳定性。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测量梁上的正应力分布,了解梁的弯曲行为;2. 分析梁的弯曲现象对梁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3. 探究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对梁的弯曲正应力分布的影响。

实验原理:当一根梁受到外力作用时,梁会发生弯曲变形。

在梁的顶部和底部,会出现正应力和负应力。

本实验主要关注梁上的正应力分布。

根据梁的弯曲理论,梁上的正应力与梁的截面形状、材料性质、外力大小和位置等因素有关。

实验装置和步骤:实验装置包括一根长梁、测力计、测量仪器等。

具体步骤如下:1. 将长梁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梁的两端支持牢固;2. 在梁上设置几个不同位置的测力计,用于测量梁上的正应力;3. 施加外力于梁上,使其发生弯曲变形;4. 通过测力计测量梁上各位置的正应力,并记录数据;5.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梁上的正应力分布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梁上的正应力分布曲线。

通常情况下,梁上的正应力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梁的顶部和底部,正应力较大,逐渐向中间递减,最终趋近于零。

这是因为在梁的顶部和底部,受力较大,产生了较大的正应力;而在梁的中间,受力相对较小,正应力逐渐减小。

实验中还可以观察到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对梁的弯曲正应力分布的影响。

例如,对比不同材料的梁,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材料的梁上的正应力分布曲线有所差异。

这是因为不同材料的梁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从而导致不同的正应力分布。

此外,梁的截面形状也对梁的弯曲正应力分布有影响。

例如,对比矩形截面和圆形截面的梁,我们可以发现矩形截面的梁上的正应力分布曲线相对均匀,而圆形截面的梁上的正应力分布曲线则呈现出较大的集中度。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引言: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是材料力学领域中的一项基础实验,通过对材料在受到纯弯曲力作用下的正应力分布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特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材料样本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探究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实验目的:1. 了解纯弯曲正应力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纯弯曲正应力实验的操作技巧;3. 分析不同材料样本的正应力分布特点;4. 探究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实验原理: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是通过施加一个纯弯曲力矩于材料上,使其产生弯曲变形。

在材料的中性轴附近,正应力呈线性分布,而在材料的表面,正应力最大。

根据材料的几何尺寸和应力分布,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弯曲应力。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材料样本,包括金属、塑料等;2. 将样本固定在弯曲试验机上,并调整试验机的参数,如加载速度、加载方式等;3. 施加纯弯曲力矩,记录下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数据;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正应力分布和弯曲应力。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不同材料样本的正应力分布曲线。

根据曲线的变化特点,我们可以分析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首先,正应力分布曲线的斜率表示了材料的强度。

斜率越大,说明材料的强度越高。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样本的斜率,我们可以评估材料的强度差异。

其次,正应力分布曲线的形状和曲线下的面积表示了材料的韧性。

曲线形状越平缓,说明材料的韧性越好。

曲线下的面积越大,表示材料的变形能力越高。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样本的曲线形状和曲线下的面积,我们可以评估材料的韧性和变形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分析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正应力分布曲线。

通过比较不同加载速度、加载方式等对正应力分布曲线的影响,可以了解材料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特性。

结论:通过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不同材料样本的正应力分布曲线可以反映材料的力学性能差异。

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1. 背景直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在实际使用中,直梁会受到外部载荷的作用而产生弯曲变形。

为了保证直梁的安全可靠性,需要对其弯曲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直梁上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分布,探究直梁在弯曲过程中正应力的变化规律。

2. 实验目的•理解直梁受弯曲作用时产生的正应力分布规律;•掌握测量和分析直梁上不同位置的正应力方法;•分析并总结直梁弯曲过程中正应力变化规律。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直梁:长约1m,宽约5cm,高约1cm;•弯曲装置:用于施加外部载荷使直梁发生弯曲;•应变计:用于测量直梁上不同位置处的应变值。

4. 实验步骤4.1 实验准备•将直梁固定在弯曲装置上,并调整装置,使直梁处于自由悬空状态;•确保应变计与直梁表面充分接触,并校准应变计。

4.2 弯曲实验•施加逐渐增加的外部载荷,使直梁发生弯曲;•同时记录不同外部载荷下直梁上各位置处的应变值。

4.3 数据处理•根据应变计测得的应变值,计算出各位置处的正应力;•绘制正应力与位置的关系曲线。

5.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正应力与位置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外部载荷的增加,直梁上不同位置处的正应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在弯曲中心附近,正应力较大;而在距离中心较远的位置,正应力逐渐减小。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弯曲中心附近,由于受到较大弯矩作用,直梁产生了较大的拉伸应力。

而在离中心较远的位置,由于受到较小弯矩作用,直梁的拉伸应力逐渐减小。

6.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直梁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会发生弯曲变形;•弯曲中心附近的直梁产生较大的正应力;•距离中心较远的位置处的直梁正应力逐渐减小。

7. 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在设计直梁结构时,应合理考虑弯曲中心附近的正应力,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该区域的抗拉能力;•对于距离中心较远的位置,可以适当减小材料厚度以降低材料成本。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梁的纯弯曲实验,了解在梁的弯曲变形中产生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梁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实验原理。

梁的纯弯曲是指梁在外力作用下只产生弯曲变形,不产生轴向拉伸或压缩的情况。

在梁的弯曲变形中,梁的上表面产生拉应力,下表面产生压应力,且在梁的截面上,不同位置的应力大小不同。

根据梁的弯曲理论,梁在弯曲变形中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出。

三、实验装置和仪器。

本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梁的支撑装置、加载装置、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其中,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梁在加载过程中的位移情况。

四、实验步骤。

1. 将梁放置在支撑装置上,并调整支撑装置,使梁能够自由地产生弯曲变形;2. 将加载装置与梁连接,并通过加载装置施加一定的加载力;3. 同时记录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位移情况;4. 依据实验数据,计算梁在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大小,并绘制出正应力分布图;5. 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计算出了梁在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大小,并绘制出了正应力分布图。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我们发现梁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了梁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

因此,本实验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目的。

七、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对梁的纯弯曲实验,加深了我们对梁的弯曲变形和正应力分布规律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参考文献。

[1]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2] 《材料力学实验讲义》。

以上为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谢谢阅读。

梁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报告

梁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报告
hhhh
yy5????15mm;E=210Gpa。
2442
23
抗弯曲截面模量WZ=bh/6惯性矩JZ=bh/12
(2)应变?记录:
(3)取各测点?值并计算各点应力:
??1=16×10;??2=7×10;??3= 0;??4=8×10;??5=15×10;??1=E?1=;??2=E??2=;??3=0;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4、温度补偿块一块。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μ=。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图4-1
此值与理论公式计算出的各点正应力的增量即
?理?
?MyIZ
?pa2
进行比较,就可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这里,弯矩增量?M?。
梁上各点的应变测量,采用1/4桥接线,各工作应变片共用一个温度补偿块。
四、实验步骤
1.记录实验台参数,设计实验方法。
2.准备应变仪:把梁上各测量点的应变片(工作应变片)按编号逐点接到电阻应变仪A、B接线柱上,将温度补偿片接到电阻应变仪接线柱上作公共补偿。
把Δσ实与理论公式算出的应力??式中的M应按下式计算:

来依次求出各点应力。
??
比较,从而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上述理论公??
??
四、实验步骤
1
?Pa(3.16)2
1、检查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i。
2、检查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和电子秤的连接是否良好,接通电子秤的电源线。检查应变仪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分别采用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进行测量,其中1/4桥需要接温度补偿片,1/2桥通过交换接线方式分别进行两次试验来比较试验结果。

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报告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理解弯曲应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使用梁的弯曲应力测试仪器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材料的弯曲应力。

• 实验设备:梁的弯曲应力测试仪器、杆状试样。

• 实验原理:梁的弯曲应力是指纵向拉伸状态下的应力状态。

采用三点弯曲法进行测定,使试样左右两端之间产生应力。

根据弯曲梁的基本原理,应力随距离的变化呈现出弧形曲线,计算得到杆状试样左右两端的弯曲应力。

• 实验步骤: 1. 将杆状试样放入梁的弯曲应力测试仪器中,调整完善器中的设置,并将试样固定到夹具上; 2. 打开仪器电源,进行仪器自检,调整试样外形和位置,保证试样在中心点上; 3. 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设置仪器仪表,确定测量参数并进行校准; 4. 开始测量,记录试样左右两端的弯曲应力数据; 5. 根据实验原理和公式计算出杆状试样的弯曲应力。

• 实验结果: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试样左右两端的应力状态并不相同,应力值普遍较大而且存在波动明显的情况。

在进行多次试验的数据统计和计算中,确定了试样的实际弯曲应力值。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我们得到弯曲应力的平均值为XMPa,弯曲应变为X。

•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的弯曲应力特性,掌握了梁的弯曲应力测试仪器的操作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在杆状试样被弯曲的过程中,左右两端存在明显的应力波动,但经过多次试验得出试样的弯曲应力值比较稳定。

本次实验对于材料力学的理解和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及影响因素: 1. 杆状试样自身的内部缺陷和材料差异等因素对测量值有一定的影响; 2. 杆状试样在被夹具夹住后,由于夹具形状对试样弯曲形状的影响并未考虑,测量值可能出现较大误差; 3. 实验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也可能会对测量值产生一定的影响。

• 实验的改进方案: 1. 选取更加均匀的材料、充分检查试样内部是否有缺陷; 2. 优化夹具形状,减少对试样弯曲形状的影响; 3. 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消除室温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

测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测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测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测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引言:弯曲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形变现象。

在工程领域中,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对于设计和制造结构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材料在弯曲过程中产生的正应力,来研究材料的弯曲性能。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实验使用的材料为一根长而细的金属棒,仪器包括弯曲试验机、测力计、刻度尺和数据记录仪。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金属棒固定在弯曲试验机上,确保其平稳且不会滑动。

2. 测量初始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金属棒的初始长度,并记录下来。

3. 施加载荷:通过弯曲试验机施加逐渐增加的力,使金属棒发生弯曲。

同时,使用测力计测量施加在金属棒上的力,并记录下来。

4. 测量变形:使用刻度尺测量金属棒在不同载荷下的变形量,并记录下来。

5. 数据处理:根据测力计的读数和金属棒的变形量,计算出金属棒在不同载荷下的正应力。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金属棒在不同载荷下的力和变形量,并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了正应力。

实验结果显示,金属棒的正应力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呈线性关系。

这表明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弯曲强度,能够承受一定的外力而不发生破坏。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材料的弯曲性能与其力学性质有关。

在弯曲过程中,材料内部会产生正应力,这取决于材料的弯曲模量和截面形状。

弯曲模量越大,材料的弯曲性能越好。

2. 弯曲过程中材料可能会出现塑性变形。

当施加的载荷超过材料的弯曲极限时,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即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这会导致材料的弯曲性能下降。

3. 材料的弯曲性能还受到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温和潮湿环境可能会导致材料的弯曲性能下降,甚至引起腐蚀和断裂。

结论:通过测弯曲正应力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的弯曲性能。

这对于工程设计和结构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材料的弯曲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设计出更加安全和可靠的结构。

总结:本实验通过测量材料在弯曲过程中产生的正应力,研究了材料的弯曲性能。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日期_____班级______小组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指导教师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应变仪:型号及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度______________
量具:型号及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度______________
△ε2平均=
(10-6)
读数差平均值
△ε3平均=
(10-6)
读数差平均值
△ε4平均=
(10-6)
读数差平均值
△ε5平均=
(10-6)
4.计算结果:
实测各点正应力:σ1实=E△ε1平均=(MFa)
σ2实=E△ε2平均=(MFa)
σ3实=E△ε3平均=(MFa)
σ4实=E△ε4平均=(MFa)
σ5实=E△ε5平均=(MFa)
5.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
弯矩增量平均值:(KN.m)
轴惯性矩:(m4)
测点编号
1
2
3
4
5
理论σ理
实验值σ实(MFa)
相对误差
6.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图:
四、实验结果讨论:

△ε1
(10-6)
读数
ε2
(10-6)
读数

△ε2
(10-6)
读数
ε3
(10-6)
读数

△ε3
(10-6)
读数
ε4
(10-6)
读数

△ε4
(10-6)
读数
ε5
(10-6)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引言:弯曲正应力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力学实验,旨在研究材料在受到弯曲载荷时的力学性能。

通过测量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可以得到材料的弯曲刚度、弯曲强度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等重要参数。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某种材料进行弯曲正应力实验,探究其力学性能,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1. 研究材料在弯曲载荷下的变形和断裂行为。

2. 测量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3. 计算材料的弯曲刚度和弯曲强度。

实验原理:当材料受到弯曲载荷时,材料内部会产生正应力和剪应力。

在弯曲过程中,材料上表面受到压应力,而下表面则受到拉应力。

根据杨氏弯曲公式,可以得到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变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材料样本,并测量其尺寸。

2. 搭建实验装置:将材料样本固定在弯曲试验机上,并调整试验机的参数。

3. 施加载荷:通过试验机施加一定的弯曲载荷,使材料样本发生弯曲变形。

4. 测量应变:使用应变计等仪器,测量材料样本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变。

5. 计算应力:根据材料的几何尺寸和载荷大小,计算材料样本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

6. 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7.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曲线特征,分析材料的弯曲刚度和弯曲强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显示了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力学性能。

曲线的斜率代表了材料的弯曲刚度,斜率越大则材料越刚硬。

曲线的最大值代表了材料的弯曲强度,也可以通过该值计算材料的极限弯曲应力。

实验中还可以观察到材料的断裂行为。

材料在承受过大的弯曲载荷时会发生断裂,通过观察断裂面的形态和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材料的断裂机制。

结论:通过弯曲正应力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弯曲刚度、弯曲强度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等重要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材料的设计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观察材料的断裂行为,也可以深入了解材料的断裂机制。

弯曲正应力测试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测试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测试实验报告引言弯曲正应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力学实验方法,用于评估材料在弯曲条件下的性能。

本实验旨在研究材料在受到弯曲载荷时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该应力分布对材料的破坏行为的影响。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选择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材料,例如常见的金属、塑料或复合材料。

确保该材料可在实验设备中进行弯曲测试。

实验设备1.弯曲测试机:用于施加弯曲载荷于样品。

2.测试夹具:用于固定和支撑样品以便进行弯曲。

3.应变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样品在受力时的应变情况。

4.弯曲测试样品:根据实验需要制备。

实验步骤1.准备弯曲测试样品: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制备符合尺寸和几何要求的弯曲测试样品。

2.安装测试样品:将测试样品固定在测试夹具上,确保样品在施加载荷时保持稳定。

3.设置弯曲测试机: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弯曲测试机的参数,例如施加载荷的大小和速率。

4.进行弯曲试验:启动弯曲测试机开始施加载荷,并记录载荷-位移曲线。

5.测量应变:使用应变测量装置,测量样品在受力时的应变情况。

6.数据记录: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载荷、位移和应变的数值。

7.多次试验: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试验以获得可靠的数据。

结果分析载荷-位移曲线根据实验结果绘制载荷-位移曲线,该曲线描述了在施加弯曲载荷时材料的力学行为。

通常载荷-位移曲线会有以下几个特点:1.弹性阶段:在加載起始階段,材料呈現線性彈性行為,即施加的载荷与位移成正比关系,称为弹性阶段。

2.屈服点:超过一定载荷后,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呈现非线性行为,此时称为屈服点。

3.塑性阶段:在此阶段,材料经历更大的变形,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破坏。

加载卸载曲线有所差别。

4.破坏点:达到材料的极限强度时,会出现明显的载荷下降,并最终发生破坏。

应力分布根据实验测量到的应变数据,可以计算出样品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值。

通常在材料表面和截面最远处的应力最大,逐渐向内部减小。

对于不同材料和不同几何形状的样品,应力分布会有所不同。

弯曲正应力测试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测试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测试实验报告弯曲正应力测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材料的弯曲正应力测试,探究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对应的力学特性参数。

二、实验原理弯曲正应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力学测试方法,它通过施加一个垂直于试件轴线方向的外力,在试件上产生一个弯曲变形,从而测定材料在这种变形状态下所承受的正应力。

具体来说,当一个悬臂梁试件被施加外力时,试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挠曲变形。

根据悬臂梁挠曲理论可知,试件中心处所受到的最大弯矩M为:M = (FL)/4其中F为施加在试件上的外力,L为试件长度。

根据材料力学原理可知,在弯矩作用下,试件中心处产生一个最大正应力σ_max,其计算公式为:σ_max = (My)/I其中y为离中心距离,I为截面惯性矩。

三、实验步骤1. 将样品固定在支架上,并确保样品与支架之间无缝隙。

2. 调整试验机的加载速度和位移量。

3. 施加外力,记录试件挠曲变形程度及所受外力大小。

4.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得到足够多的数据。

四、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可计算出材料在弯曲状态下所承受的正应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对应的力学特性参数,我们可以将实验数据绘制成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绘制荷载-挠度曲线、荷载-应变曲线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等图表来分析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对应的力学特性参数。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材料在弯曲状态下所承受的正应力与施加在试件上的外力大小成正比例关系。

2. 材料在弯曲状态下所产生的挠曲变形程度与施加在试件上的外力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3. 材料在弯曲状态下所承受的最大正应力与试件截面惯性矩成反比例关系。

六、结论通过本次弯曲正应力测试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对应的力学特性参数。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一种常用的材料力学测试方法,并了解了其原理和操作步骤。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将对我们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探究梁在弯曲状态下的正应力分布情况,验证理论分析结果,加深对梁弯曲正应力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梁的弯曲正应力是指梁在弯曲状态下,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情况。

根据弹性力学理论,梁的弯曲正应力与截面的几何形状、材料性质以及外力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通过测量梁的弯曲正应力,验证相关理论。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梁试件、加载装置、应变计、测量仪器等。

2. 安装应变计:在梁试件的指定位置粘贴应变计,确保粘贴牢固。

3. 加载实验:通过加载装置对梁试件施加弯曲力,记录加载过程中的应变数据。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梁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

5. 数据分析: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四、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梁在弯曲状态下的正应力分布数据如下:
五、数据分析与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梁在弯曲状态下,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并不均匀。

在靠近加载点的位置,正应力较大;而在远离加载点的位置,正应力逐渐减小。

这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同时,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的误差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梁在弯曲状态下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加深了对梁弯曲正应力的理解。

同时,实验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际工程中设计梁结构的重要依据。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数据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数据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数据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原理:
纯弯曲梁是指在弯曲变形过程中,仅发生弯曲变形,不发生剪切变形。

在实验中,通过在材料中施加外力,使得梁发生弯曲变形,进而分析材料的正应力。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设备并进行校准。

2. 安装试件,并在试件固定支点处施加相应的外力。

3. 使用光学显微镜等设备观察试件在弯曲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并记录数据。

4. 结束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
经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试件的正应力如下:
点位正应力
1 10.5 MPa
2 12.8 MPa
3 11.2 MPa
4 9.6 MPa
5 11.9 MPa
分析与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正应力随着弯曲程度的增加而变大的结论。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力学特性,为未来的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
通过对纯弯曲梁正应力的实验研究,成功得出了试件在不同点位处的正应力,结论表明弯曲程度与正应力呈正相关关系。

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将会更加注重材料力学研究,以提高工程设计和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弯曲正应力)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电测方法和多点测量技术。

;2 、测定梁在纯弯和横力弯曲下的弯曲正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二、设备及试样:1.电子万能试验机或简易加载设备;2.电阻应变仪及预调平衡箱;3.进行截面钢梁。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一11、载荷P作用下,在梁的中部为纯弯曲,弯矩为M二一Pa。

在左右两端长为a的部分21内为横力弯曲,弯矩为M1 = ?P(a-c)。

在梁的前后两个侧面上,沿梁的横截面高度,每隔h贴上平行于轴线上的应变片。

温度补偿块要放置在横梁附近。

对第一个待测应变片联4同温度补偿片按半桥接线。

测出载荷作用下各待测点的应变「由胡克定律知-E ;另一方面,由弯曲公式;M Y,又可算出各点应力的理论值。

于是可将实测值和理论值进i行比较。

2、加载时分五级加载,F0=1OOON,=1000N, F max=5000N,缷载时进行检查,若应变差值基本相等,则可用于计算应力,否则检查原因进行复测(实验仪器中应变;的单位是10冷。

3、实测应力计算时,采用F =1000N时平均应变增量厶術计算应力,即二EL,同一高度的两个取平均。

实测应力,理论应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1 34、理论值计算中,公式中的匸bh3,计算相对误差时12e厂二'“理八“测100%,在梁的中性层内,因匚理=0,故只需计算绝对误差。

□理四、数据处理1、实验参数记录与计算:b=20mm, h=40mm, l=600mm, a=200mm, c=30mm,E=206GPa, P=1000N, P ma^ 5000 N , k=2.191I= bh3=0.106 10-6m4122、填写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表格(1)纯弯曲的中部实验数据记录(2)横力弯曲的两端实验数据记录注:应力值保留小数后位五、实验总结与思考题:实验总结:1、在纯弯曲变形的理论中有两个假设,即(1)平面假设,(2)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实验报告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公式二、实验设备及工具:1.材料力学多功能试验台中的纯弯曲梁实验装置2.数字测力仪、电阻应变仪三、实验原理及方法:在纯弯曲条件下,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梁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σ=My/I z为测量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在梁的弯曲段沿梁侧面不同高度,平行于轴线贴有应变片。

贴法:中性层一片,中性层上下1/4梁高处各一片,梁上下两侧各一片,共计五片。

采用增量法加载,每增加等量荷载△P(500N)测出各点的应变增量△ε,求的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ε实i,从而求出应力增量:σ实i=E△ε实i将实验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进行比较,已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四、原始数据:五、实验步骤:1.打开应变仪、测力仪电源开关2.连接应变仪上电桥的连线,确定第一测点到第五测点在电桥通道上的序号。

3. 检查测力仪,选择力值加载单位N或kg,按动按键直至显示N上的红灯亮起。

按清零键,使测力计显示零。

4.应变仪调零。

按下“自动平衡”键,使应变仪显示为零。

5.转动手轮,按铭牌指示加载,加力的学生要缓慢匀速加载,到测力计上显示500N,读数的学生读下5个测点的应变值,(注意记录下正、负号)。

用应变仪右下角的通道切换键来显示第5测点的读数。

以后,加力每次500N,到3000N 为止。

6.读完3000N应变读数后,卸下载荷,关闭电源。

六、实验结果及处理:1.各点实验应力值计算根据上表数据求得应变增量平均值△εPi,带入胡克定律计算各点实验值:σ实i=E△εPi×10-62.各点理论应力值计算载荷增量△P=500N弯矩增量△M=△P/2×a应力理论值计算σ理i=∆M∙YiI z(验证的就是它)3.绘出实验应力值和理论应力值的分布图以横坐标表示各测点的应力σ实和σ理,以纵坐标表示各测点距梁中性层的位置。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引言: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是结构力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纯弯曲梁的加载和变形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研究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探索材料的力学性质以及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分布特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实验目的:1. 了解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2. 掌握测量和计算纯弯曲梁的正应力的方法;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的一致性。

实验原理:纯弯曲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梁的上表面受到拉应力,下表面受到压应力,而中性轴上则不受应力。

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到梁上各点的正应力大小。

实验装置:1. 纯弯曲梁实验台:用于支撑和加载梁;2. 弯曲梁加载装置:用于施加力矩,产生弯曲变形;3. 应变计:用于测量梁上各点的应变;4.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步骤:1. 将纯弯曲梁固定在实验台上,并调整加载装置,使其施加合适的力矩;2. 在梁上选择若干个测量点,安装应变计,并进行校准;3. 施加力矩后,使用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记录梁上各点的应变数据;4. 停止加载后,记录应变计的读数,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得到了纯弯曲梁上各点的应变数据。

根据应变-应力关系,可以计算出相应点的正应力大小。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验证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的一致性。

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比,是否存在较大的误差?如果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 实验中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如温度变化、材料非均匀性等。

3. 在实际工程中,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分布特点对结构设计和施工有何重要意义?结论:通过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评估。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弯曲材料的正应力进行测量,从而探究材料的弯曲性能。

实验原理:在弯曲试验中,将一根长条状的材料放置在两个支撑点之间,然后施加一个外力,使其产生弯曲。

在材料的顶部和底部会产生正应力(垂直于材料纤维方向的应力),而在两个支撑点之间,则会产生剪切应力。

根据弯曲材料的杨氏模量、截面形状和外力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正应力。

实验步骤:1. 准备试验材料:选择一根长条状的材料,并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

2. 设置弯曲装置:将试验材料放置在两个支撑点之间,并确保其稳定。

3. 施加外力:在材料的顶部施加一个外力,使其产生弯曲。

4. 测量挠度:使用游标卡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弯曲后材料的顶部和底部的距离差,即为挠度。

5. 计算正应力:根据弯曲材料的杨氏模量、截面形状和外力大小,使用合适的公式计算出正应力。

6. 重复实验: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7. 统计数据:将实验得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8.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材料的弯曲性能,并得出结论。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保持仪器设备和试验材料的准确度和整洁度。

2. 在施加外力时要注意力度的均匀和稳定,以免过大或过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 测量挠度时要保持测量工具和材料的相对位置不变,避免误差。

4. 在计算正应力时,要确保所使用的公式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材料的弯曲性能参数,包括正应力、挠度等。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弯曲性能,可以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评价和选择。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材料的弯曲性能参数,并评价材料的性能。

这将有助于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电测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电测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电测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电测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电测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姓名______班级______学号______成绩______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1、仪器的型号及名称、、2、量具的名称及精度3、矩形截面梁的基本参数(见表一):表一构件弹性系数E截面尺寸(mm)材料(Gpa)高度h 宽度b支座与作用点的距离(mm)三、实验原理及装置:四、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见表二):五、问答题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的误差的原因?(△σ实-△σ理)*100%/△σ理2、绘制实测应力分布图和理论应力分布图。

表二应变片离中性轴距离yi计算结果应变仪读数(10-6)με载荷12345(kgf)次1、计算实测应力值数读增读增读增读增读增P△P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Mpa)增量平均值△ε(10-6)με实验值△σ实=E△ε(Mpa)理论值△σ理=6a△py/bh32、计算理论应力值(Mpa))扩展阅读:实验四: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实验四: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使用应变片和电阻应变仪测定静态应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曲钢梁横截面不同位置的正应力。

3.绘制正应力沿其横截面高度的的分布图,观察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试件1.CLDS-202*型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

2.YJZ8型智能数字静态电阻应变仪。

3.LY5型拉力传感器。

4.直尺和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1)理论公式:本实验的测试对象为低碳钢制矩形截面简支梁,实验台如图4-1所示,加载方式如图4-2所示。

图4-1图4-2由材料力学可知,钢梁中段将产生纯弯曲,其弯矩大小为MPc(1)2横截面上弯曲正应力公式为My(2)IZ式中y为被测点到中性轴z的距离,Iz为梁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

bh3(3)IZ12横截面上各点正应力沿截面高度按线性规律变化,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中性轴上各点的正应力为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弯曲正应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电测方法和多点测量技术。


2、测定梁在纯弯和横力弯曲下的弯曲正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二、设备及试样:
1. 电子万能试验机或简易加载设备;
2. 电阻应变仪及预调平衡箱;
3. 进行截面钢梁。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载荷P 作用下,在梁的中部为纯弯曲,弯矩为1
M=2
Pa 。

在左右两端长为a 的部分内为横力弯曲,弯矩为11
=()2
M P a c -。

在梁的前后两个侧面上,沿梁的横截面高度,每隔
4
h
贴上平行于轴线上的应变片。

温度补偿块要放置在横梁附近。

对第一个待测应变片联同温度补偿片按半桥接线。

测出载荷作用下各待测点的应变ε,由胡克定律知
E σε=
另一方面,由弯曲公式My
I
σ=,又可算出各点应力的理论值。

于是可将实测值和理论值进
行比较。

2、加载时分五级加载,0F =1000N ,F ∆=1000N ,max F =5000N ,缷载时进行检查,若应变差值基本相等,则可用于计算应力,否则检查原因进行复测(实验仪器中应变ε的单位是
610-)。

3、实测应力计算时,采用1000F N ∆=时平均应变增量im ε∆计算应力,即
i i m E σε∆=∆,同一高度的两个取平均。

实测应力,理论应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理论值计算中,公式中的3
1I=12
bh ,计算相对误差时 -100%e σσσσ=
⨯理测

,在梁的中性层内,因σ理=0,故只需计算绝对误差。

四、数据处理
1、实验参数记录与计算:
b=20mm, h=40mm, l=600mm, a=200mm, c=30mm,
E=206GPa, P=1000N ∆, max P 5000N =, k=2.19
3
-641I=
=0.1061012
bh m ⨯ 2、填写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表格
(1)纯弯曲的中部实验数据记录
注:(应力值保留小数后2位)
五、实验总结与思考题:
实验总结:
1、在纯弯曲变形的理论中有两个假设,即(1)平面假设,(2)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

然后由此推导出了整个理论,实验证明纯弯曲时的正应力理论是正确的,同时也应证了两个假设的正确性。

这是常用的思想方法。

2、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采用纯弯曲时的理论,通过实验证明不会引起很大误差,能够满足工程问题所需要的精度。

3、初步学习和使用了电测方法和多点测量技术。

思考题:
1、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弯曲正应力的大小是否会受材料弹性模量 E 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