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愚公移山知识点及答案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知识汇总-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

《愚公移山》知识汇总-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

《愚公移山》知识汇总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用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类型。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其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个人有所讽刺,或提供某种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诫。

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列子的“移山跨海”,淮南子的“倾天坼地”,运用的都是夸张手法。

《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寓言,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流传下来。

如《庄子》中所引用的大鹏鸟的故事,涸辙之鲋的故事等。

外国的寓言作品中,著名的有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有许多寓言是写动物的,这看上去和动物故事相同,但实质上两者有区别。

寓言是借用或假托动物的言行而别有所指地道出人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进行劝谕或讽刺;而动物故事主要是进行自然知识教育,作品的内容在于勾勒出某些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特点,以及描幕动物世界光怪陆离的现象,并不是借动物来寄寓劝喻或讽刺的意义。

《愚公移山》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甚矣,汝之不惠.:③河.阳之北:④汉之阴.:⑤本在河阳.之北:⑥投诸.渤海之尾:⑦曾.不若孀妻弱子:⑧指.通豫南:⑨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⑪惧其不已.:⑫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⑬北山愚公长息.曰: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⑮何苦..而不平:⑯吾与汝毕力平险.: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⑲面.山而居:⑳惩.山北之塞:㉑聚.室而谋曰:2、一词多义:且: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焉:①且焉.置土石:②有子存焉.:其:①其.妻献疑曰:②其.如土石何:以:①以.君之力:②河曲智叟亡以.应:之:①河阳之北: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跳往助之:④甚矣,汝之不惠:而:①何苦而不平:②面山而居:③而山不加增:④笑而止之曰:3、判断文言句式: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帝感其诚:③何苦而不平: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2、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什么?3、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将近。

2、【惩】苦于。

3、【塞】阻塞。

4、【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6、【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8、【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9、【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4、【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

1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17、【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18、【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19、【霜妻】寡妇。

20、【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23、【叟】老人。

24、【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2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26、【毛】指草木。

27、【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8、【长息】长叹。

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0、【不若】不如、比不上。

31、【弱】幼儿,小孩。

32、【虽】即使。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将近。

2、【惩】苦于。

3、【塞】阻塞。

4、【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6、【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8、【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9、【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4、【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

1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17、【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18、【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19、【霜妻】寡妇。

20、【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23、【叟】老人。

24、【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2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26、【毛】指草木。

27、【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8、【长息】长叹。

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0、【不若】不如、比不上。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晏子仆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及阅读巩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及阅读巩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及理解阅读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3、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5、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6、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7、叩石垦壤叩:敲,凿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三、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四、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衡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江阴)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今义:手指4、虽我之死,今义:虽然虽:古义:即使5、无陇断焉,今义:把持独占陇断:古义:山冈阻隔用五、词类活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山的大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六、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用原文回答)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

“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将近。

2、【惩】苦于。

3、【塞】阻塞。

4、【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6、【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8、【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9、【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4、【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

1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17、【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18、【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19、【霜妻】寡妇。

20、【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23、【叟】老人。

24、【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2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26、【毛】指草木。

27、【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8、【长息】长叹。

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则寓言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二】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奋斗,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将近。

2、【惩】苦于。

3、【塞】阻塞。

4、【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6、【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8、【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9、【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4、【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

1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17、【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18、【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19、【霜妻】寡妇。

20、【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23、【叟】老人。

24、【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2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26、【毛】指草木。

27、【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8、【长息】长叹。

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部编版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全)

部编版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全)

《愚公移山》一、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大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三、问答题1.《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有什么寓意?答: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答: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愚公移山》含答案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愚公移山》含答案与解析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

列子,名,又名 ,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

它的特点是:。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四、字音字形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雍南( ) 陇断( ) 惩山北之塞(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年且.九十且: (2)惩山北之塞.塞: (3)出入之迂.也迂: (4)聚室.而谋曰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6)杂然..相许.杂然: 许: (7)其妻献疑..曰献疑: (8)以君..之力以: 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损: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 (11)且焉..置土石且: 焉: (12)投诸.渤海之尾诸: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夫: (14)叩.石垦壤叩: (15)始龀.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3.《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4.《愚公移山》中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5.《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6.《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晏子仆御》晏子为齐相,出。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愚公移山》是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老人和他的家人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移山的故事,寓意人们只要有毅力和勇气,就能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下面,本文将根据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整理出相关知识点,以供学习参考。

一、词语解析1. 愚公:愚蠢的老人的意思。

2. 移山:将山移动的意思,也代表克服困难。

3. 岳父大人:岳父的尊称。

4. 过不去:不能通行。

5. 震惊: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惊讶。

6. 困难:困难和障碍。

7. 独自:独自一人。

8. 彻夜难眠:整夜难以入眠。

9. 睡意全无:没有睡意。

二、文化常识1. 山崩:山体发生碎裂、滑坡等现象,导致山体部分或全部下滑或坍塌的自然现象。

2. 杠杆:机械原理上将向一个方向用力的力量,通过撬棍等器具的辅助,集中加大了对物体的推力,使物体更容易被推动。

3. 宏伟:规模巨大,气势宏大。

4. 掘地三尺:形容极其刻苦的劳动。

5. 果断:做事果决,毫不犹豫。

6. 信念:坚定不移的信仰或信心。

7. 不懈:不停息,不放弃。

三、故事情节简介《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简述为:在古代有个老人名叫愚公,他家门口的山太高了,不能通行。

愚公决定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把这座山挖平。

他为此和家人一起开挖,焚香拜祭神明,哀求神灵减少山体,虽然遇到了强烈的困难和反对,但是愚公和家人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山体慢慢地消融,愚公的信念获得了神明的认可与祝福,最终目标达成。

四、寓意《愚公移山》的寓意是故事中的老人本来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老人,他拥有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坚定的信念。

这种信念使他一直坚持下去,只要他有信心和毅力,就可以让一座他认为自己需要的山峰移动起来。

这个故事在传递一种人生的信念,只要我们有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各种难题,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重点句子1. 山不是越来越老,而是越来越高。

2. 我们有信心、有毅力,一定可以完成任务。

《愚公移山》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甚矣,汝之不惠.:③河.阳之北:④汉之阴.:⑤本在河阳.之北:⑥投诸.渤海之尾:⑦曾.不若孀妻弱子:⑧指.通豫南:⑨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⑪惧其不已.:⑫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⑬北山愚公长息.曰: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⑮何苦..而不平:⑯吾与汝毕力平险.: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⑲面.山而居:⑳惩.山北之塞:㉑聚.室而谋曰:2、一词多义:且: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焉:①且焉.置土石:②有子存焉.:其:①其.妻献疑曰:②其.如土石何:以:①以.君之力:②河曲智叟亡以.应:之:①河阳之北: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跳往助之:④甚矣,汝之不惠:而:①何苦而不平:②面山而居:③而山不加增:④笑而止之曰:3、判断文言句式: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帝感其诚:③何苦而不平: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晏子仆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 文言句式

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 文言句式

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文言句式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文言句式:
1. 重要字词:
- 通假字:反、惠、亡、厝等字在文中的通假用法。

- 古今异义:妻子、河阳、指等词语在古今的不同含义。

- 一词多义:如“且”、“之”、“其”等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种意思。

2. 文言句式:
- 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 省略句:如“(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了主语愚公。

- 被动句:“帝感其诚”,意思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3. 文章主旨:
- 本文通过讲述愚公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强调了毅力和决心的重要性。

- 同时也反映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即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

4. 人物形象:
- 愚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 智叟:目光短浅,对愚公的行为持怀疑和嘲笑的态度。

5. 写作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和智叟的短视。

- 象征意义:愚公移山的行为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

以上是《愚公移山》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文言句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行为,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为及其精神感动)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担心挖不平呢?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仅,只3.愁苦。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将近。

2、【惩】苦于。

3、【塞】阻塞。

4、【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6、【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8、【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9、【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4、【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

1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17、【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18、【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19、【霜妻】寡妇。

20、【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23、【叟】老人。

24、【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2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26、【毛】指草木。

27、【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8、【长息】长叹。

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0、【不若】不如、比不上。

31、【弱】幼儿,小孩。

32、【虽】即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如何理解寓言的寓意(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如何理解寓言的寓意(解析版)

24.愚公移山——群文阅读如何理解寓言的寓意《愚公移山》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考点解读】寓言往往具有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有着深刻的寓意。

它大都是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人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晓善恶,认识美丑。

常见考点: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讽刺/揭示了什么)?【技法点拨】01.看寓言的题目寓言的题目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可以通过弄清题目的意思,明确寓意。

0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有暗示寓意的语句。

0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寓言中的某些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04.分析人物形象一则寓言中,可能会出现多个人物,从不同的人物入手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寓意。

05.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故事的发展经过,找出存在于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可以洞悉寓意。

06.联系实际这是弄懂寓意的关键。

寓言的主人公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人或事物。

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理解寓言的寓意。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01.甲文选自《列子•汤问》,乙文作者是彭端淑。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答案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笑”:“长息”: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智叟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7、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9、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10、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和艰巨性:11、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1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1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并归纳中心意思。

14、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15、赏析:(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6、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17、“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18、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参考答案: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全面发展持之以恒雄心壮志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4、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

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

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

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5、写此事有两个作用:(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6、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

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7、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

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

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

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8、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4)智叟之类的人不理解支持。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10、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⑥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山之高大)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C、年且九十(年事已高)D、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的工具简陋)(或者直接答: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

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

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11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

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12、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13、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14 、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5 、(1)品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目标明确。

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

(2)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

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16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内心的想法,接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用讥笑和嘲讽的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则更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17、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

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

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

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18、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十六愚公移山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

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答:不有损。

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二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3.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曾(céng)连、竟丘:土堆毛:草木置:安放且:况且长息:长叹穷匮(kuì):穷尽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亡,通“无”,没有负: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