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银饰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苗族专家麻明进等人介绍, 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 其女性更胜,主要有四项: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 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 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 定银两则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 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 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 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 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 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 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
总之,苗族银饰是民族文化的 载体,是苗族迁徙的“服饰史 书”,它既能让人们了解一个 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 情况,还能为学术界提供不可 多得的研究实物。苗族的银饰, 有如苗家人的太阳,千百年来 给苗族生存的世界带来光明与 祝福,向寂寥的宇宙和回归的 内心投射出灿烂之光,从而产 生出支撑苗家人生活美好的巨 大精神力量。开发与利用苗族 银饰资源,形成苗族银饰产业 势在必行,期待随着苗族银饰 的推广,带来世界服饰产业的 新革命。
下面我个人就如何保护和发展湘西苗族银 饰产业提几点看法: 一、端本正源,构建湘西苗族银饰产业是 苗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银饰是苗族 外部形象的标志,是苗族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一个民 族的民族服饰 越有特色,民族文化越丰富、 民俗风情越浓烈、民族氛围越凝重,那么 它的民俗资源就越十富,越是具有经济发 展的潜力。苗族银饰是极具特色的民族资 源,是不可多得的巨大财富,要开发好、 利用好、保护好。但目前银饰市场较为混 乱,如个别导游或文人把代代相传的苗族 银帽、银链及其它银制品介绍为他族;大 量小商小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种现 象极大地欺骗了顾客,有损苗族人民的形 象。因此,必须端本正源,还苗族银饰真 身。
生存状况
由于对银饰的 大量需求,苗 族银匠业极为 兴旺发达。仅 黔东南境内, 以家庭为作坊 的银匠户便成 百上千,从事 过银饰加工的 人更是多达数 干。家庭作坊 多数为师徒传 袭的父子组合, 也有夫唱妇随 的夫妻组合。 这些作坊常是 农忙封炉,农 闲操锤,皆不 脱离农事活 动。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 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定点型 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 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他们并不 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 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湘西境内不仅苗族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 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 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 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银匠村是湘西和贵州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二、加快步伐,把小打小闹的作坊经济迅速转 化为民族产业经济。现今苗族银饰大多数以手 上作坊为主,采取小打小闹的形式,边做边卖, 无标准可台,无质量可求,既费时、费料,且 产量不高,工艺不一,严重地制约着苗族银饰 产业的发展。因此,要立足大市场,精选优秀 的传统上艺,集结民间出类拔萃的工匠, 形成 款式传统化,用料精良化,工艺民族化,制作 手段现代化的银饰产业,批量生产苗族银饰。 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懂经营管理,有工艺特长, 有科学头脑的民族经济人才,大兴苗族银饰产 业,从而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千千万万个就业 岗位,实现国家提出就的转移和消化富余劳动 力的目标,加快苗区经济的发展。
四、实施湘西苗族银饰品牌战 略。湘西苗族银饰力求形成产 业,就应该树立品牌念识。首 先应该深挖苗族传统民间上艺 的潜力,实现苗族银饰与苗族 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工艺与 现代艺术的完美统一,民族心 理与大众心理相吻合,特色文 化与求异心态相适应,做到银 饰款式民族化,工艺水准现代 化。其次,创造苗族银饰精品。 在各种装饰品的品种上,重点 开发拳头产品,创民族品牌, 申清专利,注册商标,实施知 识产权保护,防止假冒伪劣产 品。品牌将让苗族银饰具有市 场权,品牌是苗族银饰走向产 业化的通行证。因此,打造精 品,实施品牌战略,是苗族银 饰通向产业化的金钥匙。
发展前景
苗族银饰文化的保护 湘西目前是国家 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区, 有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 些文化遗产,是湘西各民族智慧与文明 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桥梁与纽带, 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也得承认,由于湘西地处偏远山区, 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一些珍贵的 民族民间文化事象正濒临消失,一些非 物质文化的项目和它所依存的生态环境 破坏严重,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的危 险,特别是银饰的加工技艺与传承只局 限于一些老年艺人,银饰的加工后继乏 人,青黄不接。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 缩影,保护并发展湘西苗族银饰产业已 迫在眉睫。
创新变化
◦ 苗族银饰的民族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毋庸置疑,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群 体的审美观念是艺术创造的规范。苗族银饰的
◦ 创新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而发生、发展的。由于对银 饰的需求,苗族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逐渐同实用意识 分离开来,由物质需要的依存关系衍化成审美的主 客体关系。由于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在艺术创新 的过程中,苗族银饰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 性。
来自百度文库 完
谢谢观赏
流传范围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 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 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 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 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 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 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 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 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 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 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 字。
银,是万种风情
——苗族银饰文化研究
14数码 余璐
导言 导言
◦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 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 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 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 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 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 内涵的精神世界。
目 录
壹· 历史来源 贰· 制作工艺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苗族银饰产品的知名度。有人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 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部著名的电影都往往可能带来无限的商机,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正处在一个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化将成为趋势。作为民族物质生产的苗族银饰产品,怎样解决信息闭塞、交通不畅、 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而求得更大的发展?首先必须运用先进技术,进行个面宣传。
叁· 创新变化
肆· 流传范围 伍· 生存状况 陆· 发展前景
历史来源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 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 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 苗族的银饰文明得到一脉相承,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 银神话的诠释,如贵州流传的 《运金运银》、湘西流传的 《鸺巴鸺玛》等。唐宋时期, 苗族银饰是以多、以大、以重 为美,妇女戴大耳环,戴银项 圈。明代方志说,苗族佩戴的 有金银耳环,富人还戴硕大的 项圈,虽承唐宋遗风,却衍生 出区别婚否、馈赠定情的功能。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苗乡“改 土为流”以后,苗族银饰趋向 纤细、复杂、精致。特别是黔 东和湘西地区的苗族服饰更是 精彩纷呈,这在青年妇女身上 体现得最为充分。她们常常是 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 衣、手配银镯、脚系银链,以 多为美,以重显富。一个盛装 的苗家妇女,其银饰重达二三 十斤。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程:
1. 铸炼 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 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2. 锤打 先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 3. 拉丝 将捶打好的细银条用矬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拉丝眼板一般分52 - 9 - 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 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一根人的发丝差不多。 4. 搓丝 将拉好的细银丝放置在一起,用木质滚条将银丝线搓在一起。这种工艺让搓好的银丝具有独特的纹路和 韧性。 5. 掐丝 将搓好的银丝掐出不同的图案,嵌进事先做好的银丝框内。这个过程相当精细。银匠不需模具,全凭心 中想象,一气呵成。 6. 镶嵌加固 将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银珠摆放在需要镶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枪整体加温。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 度高则熔断银丝,温度低则镶嵌不牢固。 7. 洗涤 银匠们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温煮沸,去除污渍,然后用清水将银饰品表面洗涤干 净。
(二)银饰制作原料 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 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 流行的银币为准。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 毫,银饰成色较差。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三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 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 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
四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 不开银子或银饰物,常有些老 人,生前将银私藏,死后无人 知晓。至今,湘黔边区的苗族 同胞用银数量有增无减。
(一)银饰加工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 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 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简单、小件的银饰制作快些,而雕花项圈或银帽则要花上五六天时间。若要 制作银片则更为费工,得先将银条摊开成大张薄片,然后照所需要的再剪成小块,放在模子里压成 粗形的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凿成细致的花纹。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 成。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 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巧 夺天工的设计和加工,件件银饰各具特色。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 中高手很难完成。
影响和规定苗族 银饰造型的审美 观点很多,那么, 其中最根本的是 什么呢?苗族从古 至今都有“以钱 为饰”的习俗, 史料也显示, “钱”饰与银饰 是同时步入苗族 服饰领域的。这 种通过“以钱为 饰”所流露出来 的夸富心态,对 于苗族银饰的审 美价值取向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形成了苗族银饰 最基本的三大艺 术特征,即以大 为美,以重为美, 以多为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