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精)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精)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4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①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③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4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5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1)整体观念的基本念;(2)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难点:
(1)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
教学目的
1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系列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中医系列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中药禁忌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等。如十八反、十九畏等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某些中药具有损害胎 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 性的食物。
04
经络与腧穴理论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六腑生理功能与特性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胃受纳腐熟水谷,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 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与特性
脑为髓海主神明,女子胞主月经孕育胎儿。
气、血、津液理论
01
气的基本概念与生理功能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
御、固摄气化作用。
中医系列基础理论教 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中医哲学思想 • 中药基础知识 • 经络与腧穴理论 • 诊断方法与技能培养 • 针灸推拿技术教学 • 养生保健与康复指导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对于理解中医诊疗思想、掌握中医技能具有重要 意义。
藏象学说
藏象基本概念
阐述人体内脏和表现于外的生理 病理征象及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
和现象。
藏象
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 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
的事物和现象。
脏腑
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 奇恒之腑。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
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04
教材选用及参考书目推荐
主流教材介绍及特点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
该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 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教材,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 。
《中医古籍选读》
该教材选取了部分中医经典古籍进行介绍和解读,有助于 学生了解中医古籍的精髓和特点,提高中医理论素养。
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策略探 讨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制度完善
实验室设备更新与升级
购置先进的中医学实验设备,提升实验室硬件水平,满足实践教 学需求。
实验室安全管理
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教育和 培训,确保实践教学安全有序进行。
实验室开放与共享
鼓励实验室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同时促 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终结性评价(期末成绩)形式和要求说明
形式
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医学 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要求说明
考试内容应涵盖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题型应多样化,难度适中,以检验学 生的真实水平。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考试纪律和评分标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和准确性。
诊法与辨证施治原则
诊法的基本内容
介绍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及其在中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阐述辨证施治的含义、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诊法与辨证施治原则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分析诊法与辨证施治原则在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
01
02
03
04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概 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体质形成及分类方法
体质形成因素
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 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01
体质分类方法
根据形态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等 方面进行分类,如阴阳平和质、偏阳质 、偏阴质等。
02
03
体质与疾病关系
不同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患者体质对于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藏象学说
03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五脏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司呼 吸、肾主水藏精。
六腑生理功能
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小肠主吸收、大肠主传 导、膀胱主排泄、三焦主气化。
五脏六腑相互关系
五脏与六腑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
气血津液生成与输布规律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 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 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
辨证论治
01
02
03
04
辨病因
分析疾病的原因,是外感 六淫、疫疠邪气,还是内 伤七情、饮食劳倦,或是 外伤、虫兽伤等。
辨病性
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病性 。
辨病位
确定疾病发生的部位,如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
气血津液失常和脏腑功能失调病机
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运行和代谢失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如气虚、 血虚、血瘀、津液不足等。
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脏腑功能失调是中医学病机理论的核心,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阐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以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内伤病因对 机体的影响。
病理机制
病因病机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介绍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以及 津液代谢失常等病理机制,阐述疾病的发 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阐述疾病的预防 和调护原则。
03教学方法与手段源自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针灸疗法的科学性
介绍针灸疗法的历史渊源、作用 原理及现代研究成果,增强学生 对针灸疗法的认同感和信心。
05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
中医基础实验操作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 艾灸等常用中医技术的实 验操作,通过模拟练习培 养学生实践技能。
中药药理实验
通过中药药理实验,让学 生了解中药的药效、药代 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方面的知识。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及标准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综合计算得出总 评成绩。
总评成绩标准
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特别说明
对于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小组讨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的学生,可适当加分。同时,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可提供一次补考机会。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在实际应用 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以图文 并茂的方式展示中医基础理论的 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
播放教学视频
播放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优质 教学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常见疾病的拔罐刮痧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介绍拔罐刮痧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效果,如感冒、咳嗽、哮喘等。通过实例 分析,增强学生对拔罐刮痧治疗方法的感性认识。
06
中医养生与保健
饮食养生与保健
食物性味与归经
了解食物的四性五味及归经,根据体质选择 适宜食物。
季节饮食调养
饮食搭配与禁忌
掌握食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避免不当搭配 影响健康。
针对感冒、咳嗽、胃痛等常见病症, 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养生与保健
介绍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如饮食调 养、情志调摄、运动保健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程学习,我对中医中药基 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中
医辨证与治疗。
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我提高 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B
C
气血津液失常与脏腑功能失调
阐述气血津液失常和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疾病 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正气与邪气的关系
探讨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D
03
中药基础理论
中药的性能与分类
中药的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
顺应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养生保健 。
02
01
特殊人群饮食
针对孕妇、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个 性化饮食建议。
04
03
运动养生与保健
运动养生的原则
阐述动静结合、形神共 养等运动养生原则。
传统运动养生方法
介绍太极拳、八段锦、 五禽戏等传统运动方式 。
现代运动养生方式

【医学教案】中医基础理论与应用教学设计

【医学教案】中医基础理论与应用教学设计
苦味、红色、夏季、南方等相应;脾属土与甘味、黄色、长夏、中央等 相应;肺属金与辛味、白色、秋季、西方等相应;肾属水与咸味、黑色 、冬季、北方等相应。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学说
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 学说。
五脏
心、肝、脾、肺、肾,藏 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 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开发互动教学平台
搭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实现师生在线交流、答疑、讨论等功能,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共享教学资源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包括课件、教案、案例 、习题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中医基础理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 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制定实训计划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明确实训目 标、内容、时间和评价方式。
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中 医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社会服务及产学研结合
开展社会服务
鼓励学生参与中医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如义诊、健康讲 座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评价内容
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 考试成绩和实践环节成绩,以及 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团 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
评价方法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学生的综合 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 末考试成绩占50%,实践环节成 绩占20%。同时,引入学生自评 和互评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 优势和不足,促进自我提升和团 队协作。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教材主编:孙广仁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阴可以转化为 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2024/3/23
8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的生克制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助长,相 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程度,相侮即反克,又 称反侮。
2024/3/23
9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 构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能
说明人体的疾病变 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防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内部各组成部分及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 存在着阴阳五行的联系 。
2024/3/23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 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 结果。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 协调,是人体正常生理 活动的基础。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 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 失调,所以任何疾病, 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 复杂,千变万化,但都 可以用阴证和阳证来加 以概括。
10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 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 原则。
03
24
七情内伤与饮食劳倦
2024/3/23
怒伤肝
肝气上逆,血随气升。
喜伤心
心神涣散,气缓不收。
思伤脾
脾气郁结,运化失常。
25
七情内伤与饮食劳倦
忧伤肺
肺气郁闭,宣降失常。
恐伤肾
肾气不固,气下不收。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过劳过逸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 疾病。
2024/3/23

中医基础理论剖析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剖析教学设计

气血津液学说
01
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与生理功能
阐述气、血、津液的涵义、生成、运行及生理功能,解析其在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02
气血津液失调的病理表现
介绍气血津液失调导致的各种疾病表现,如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等

03
气血津液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阐述如何运用气血津液学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如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应 对
随着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加速,未 来中医教学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发 展。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提升中医教育的国际影 响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 人才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深入讲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指导作用 ,如对脏腑、经络、疾病等的解释。
藏象学说的内涵
重点剖析藏象学说的概念、形成及特点,阐释脏腑的生理功能、相 互关系及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
难点内容的解析与指导
中医术语的理解与运用
针对中医理论中晦涩难懂的术语,进行逐一解析,并配合实例帮 助学生掌握其内涵及运用方法。
药物配伍等。
脏腑经络学说
1 2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性及相互之间 的协调关系,解析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表现 。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经络的涵义、组成及功能,解析经络在人体 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3
脏腑经络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运用脏腑经络学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如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中医诊疗场 景和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 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中医技能操作。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案

技巧
舌诊技巧 脉诊技巧 腹诊技巧 面部诊技巧
中医预防保健
01 调理阴阳
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调整阴阳平衡
02 饮食起居
合理安排饮食和作息时间,维持身体健康
03 运动保健
通过适当运动提升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
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案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诊 断学、辨证施治和预防保健等重要内容。通过学 习这些理论知识,学生能够掌握中医的核心思想 和实践技能,为将来成为优秀的中医医师打下坚 实基础。
经络腧穴学说得到了 现代医学的认可和应 用,如针灸治疗在临 床实践中的应用。学 习经络腧穴学说可以 帮助学生了解中医治 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 结合,探索医学发展 的新路径。
经络腧穴学说与生活
日常保健
学会自我保健方 法
促进身心健 康
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
经络腧穴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 于学生和医师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和 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为 传承中医经典,服务患者健康贡献力量。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临床实践基 础
研究中医学经络 腧穴、气血津液
临床诊断能 力
提升临床诊断、 辨证施治的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内容
01 基本理论
深入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
02 诊断学
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预防保健等内容
03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目标
整体观念认识
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医整体 观念的认识
情绪调节
根据五行学说调节情绪状 态 保持心理平衡
运动锻炼
根据五行学说选择合适运 动方式 提高身体素质
结束语
通过学习五行学说,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 医基础理论,还可以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调 整生活方式,增强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的发 展。五行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的健康和医 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课程,它聚焦于临床上的基础知识,强调中医的实际操作,将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本文就课堂教学设计及实践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提供学生的中医理论知识。

采取思考教学法,启发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和记忆中医理论。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介绍中医药治疗法,探讨与中医治疗有关的概念,理解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根本原理。

再者,把中医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强调到操作的技能的训练,重点挑战学生的技术和理论水平。

举例如手法推拿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采用系统化的方式,统计、归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所学的临床操作技术进行总结和改进,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用药安全、有效性。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较好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知识,并能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

在课堂临床实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积极交流,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及反馈纠正学生的操作,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授课教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授课教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一、教案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 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4.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病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八、教学时间:2学时九、教学重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十、教学难点:1.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十一、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案。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十二、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模板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模板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本科一年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每节课45分钟,共计2课时四、授课教师张某某(教授)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病证。

(3)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讲授、合作探究、巩固练习等环节,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培养热爱中医事业的专业情感。

(2)树立正确的中医观念,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中医精神。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病因、病机、病证的分析方法。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病因、病机、病证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

(2)中医诊断的实际操作技巧。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授课教师以中医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为引子,如中医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新课。

2、新知讲授(20分钟)(1)授课教师首先介绍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病证等。

(2)通过PPT、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详细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合作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具体病例,讨论其病因、病机、病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各小组给出自己的分析结果,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4、巩固练习(10分钟)授课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解答。

5、拓展延伸(5分钟)授课教师简要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区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教学设计 (2)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教学设计 (2)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教学设计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必修课程。

本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教学目标1.熟悉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等。

3.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医学基础理论1.中医学基本概念2.中医学发展史3.中医学思想体系4.中医学病因病机学说5.中医学治则治法6.中医学辨证论治学说第二章中医诊断学1.中医四诊法2.中医望诊3.中医闻诊4.中医问诊5.中医切诊第三章中医方剂学1.中药学基础知识2.中药炮制3.中药性味归经4.各家方剂及其应用5.中药药性与配伍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教学评估本教学采用成绩评定制度,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

其中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左右,作业占总成绩的30%左右,考试占总成绩的50%左右。

同时,为了更好地评测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给予额外加分。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系统性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更好地适应和贡献于当代中医学发展的需要。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掌握中医思维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中医思维的特征。

2、阴阳五行:介绍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3、脏腑经络:介绍脏腑经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4、气血精津:介绍气血精津的基本概念、生成和运行,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5、病因病机:介绍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病机制,以及辨证方法。

6、防治原则:介绍防治原则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程的重点包括: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3、脏腑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4、气血精津的生成和运行。

5、病因病机的分类和发病机制。

6、防治原则的方法和技术。

本课程的难点包括:1、中医思维的特征和运用。

2、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3、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关系。

4、气血精津的生成和运行。

5、病因病机的发病机制和辨证方法。

6、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实践本课程设置以下教学实践:1、课堂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深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难点和问题。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以下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操作考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教案标题: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3.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内容。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范围- 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2. 阴阳五行- 阴阳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五行的含义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关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 气血津液- 气的概念和分类- 血的特点和生理功能- 津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和调节4. 脏腑经络- 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经络的分布和功能特点- 脏腑经络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3.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等。

2. 作业考核: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材料、写作业等,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3. 考试测试:安排定期测试或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学》等。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3. 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中医实验设备和材料,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为日后的中医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一、课程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并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诊治方法。

3、学会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4、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中医基本概念: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2、阴阳五行学说:讲解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应用,五行的含义和作用。

3、脏腑经络理论:讲解脏腑的功能和关系,经络的循行和作用。

4、病因病机理论:讲解疾病的产生原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邪、内因、病理产物等。

5、辨证论治:讲解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中医病例,使学生了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发表观点,提高学习效果。

5、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阅读、案例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分为1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具体教学进度如下:1、中医基本概念(2课时)2、阴阳五行学说(2课时)3、脏腑经络理论(2课时)4、病因病机理论(2课时)5、辨证论治(2课时)6、针灸推拿实践操作(4课时)7、复习与总结(2课时)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临床知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典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中医经典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类型:理论教学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临床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医的基本原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3.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中医经典案例引入,如扁鹊的望诊、华佗的麻沸散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

2. 详细讲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的基本原理,结合图表进行辅助教学。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献,撰写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诊断?二、讲授新课1. 讲解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诊断过程。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望、闻、问、切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并指出不足。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书籍,进行自我诊断练习。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备注: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医学院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2017年2月28日目录学时安排.................................................1. 绪论..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27)第三章藏象 (44)第四章经络 (75)第五章体质 (86)第六章病因 (92)第七章发病 (107)第八章病机 (111)第九章防治原则 (133)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时期:战国至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

(1)南宋·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①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②从正:提倡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杲:创立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1)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举例介绍)。

(2)明·介宾、献可等倡言、发展了命门学说。

(3)温病学说的成熟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简要介绍明·吴有性及清·叶桂、薛雪、吴瑭等医家的主要著作和学术成就)。

(4)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等。

4.近代与现代(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

(简介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思路(一)整体观念1.基本含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或称“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

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2.主要容(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a.“五脏一体观”,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

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官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

(介绍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的组成)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心神的统一主导下,既依靠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又依赖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的(举例)。

b.“形神一体观”(在《经》中称为“形与神俱”,古人又称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

形体的概念:广义、狭义;神的概念:广义、狭义;形神一体观的主要容: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相互影响。

局部的病变,可引起整体性病理反映;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五体、官窍;五脏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形与神相互影响(举例)。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在诊察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来推测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举例)。

在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则与治法(举例)。

在康复治疗疾病时:应形神共调;尤其应当重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即强调首先“治神”。

在养生防病方面:强调形动神静、形神共养。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的整体观)①“天人一体”观的立论依据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a.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一年之间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举例)。

b.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举例)。

c.地域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举例)。

③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a.人体受不同季节异常气候变化的影响,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举例);季节气候的变化,还可加重病情等(举例)。

b.疾病病情的轻重可随昼夜晨昏人体阳气的消长而发生变化(举例)。

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举例)。

④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遵循人体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①立论依据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不同(主要指社会的变迁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举例)。

③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举例);不利的社会环境,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举例)。

④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

通过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自我精神调摄,提高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来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或促使疾病好转、痊愈。

(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

证候与病机的关系;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就单个症状而言,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症状与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舌象、脉象等)。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难点)(1)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的不同(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证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2)联系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的纵横交错关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即“点”),病、证、症三者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

有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3.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1)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辨证思维的主要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2)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或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