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区与回收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总结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总结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是一种常见的主存分配回收技术,它通过动态创建并分配大小不等的存储块来管理主存空间,以满足不同进程的需求。
这种管理方式在操作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主存分配回收进行总结,从原理、特点、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进行阐述。
一、原理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是基于分区的主存管理机制,它将主存空间划分为多个不等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可以被分配给一个进程使用。
当系统收到一个新进程的请求时,它会根据需要的主存大小为进程分配一个合适大小的分区。
当进程执行完毕,系统会回收该进程所占用的分区,使得该空间可以再次被分配给其他进程使用。
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中,主要有两种分配方式: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是从第一个满足大小要求的分区开始进行分配;而最佳适应算法是从所有满足大小要求的分区中选择最小的分区进行分配。
这两种分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但它们都是基于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二、特点1.灵活性动态分区存储管理可以根据进程的需求动态地分配和回收主存空间,提高了主存的利用率和效率。
进程可以根据需要申请和释放主存空间,而无需预先分配固定大小的空间。
2.节省空间动态分区存储管理可以尽可能地利用主存中的碎片空间,减少了外部碎片的浪费。
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主存空间,提高了主存的利用率。
3.多样性动态分区存储管理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进程需求,能够根据进程的大小灵活地进行分区分配,满足了不同进程的需求。
三、优缺点1.优点(1)提高了主存的利用率和效率。
(2)灵活地分配和回收主存空间,满足不同进程的需求。
(3)节省了主存空间,减少了碎片的浪费。
2.缺点(1)会产生外部碎片,影响了分区空间的利用率。
(2)分配和回收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的开销,影响了系统的性能。
四、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动态分区存储管理在操作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多道程序设计和实时系统中。
掌握操作系统中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
掌握操作系统中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内存分配和回收是操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操作系统中的内存分配策略和回收策略,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内存管理技术。
内存分配是指操作系统将可用的内存空间分配给进程使用。
为了有效地管理内存资源,操作系统需要采取不同的分配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存分配策略:1.等分配:等分配策略将系统的内存空间均匀地划分给每个进程。
这种策略简单直观,但会造成内存浪费和不灵活性。
2.块分配:块分配策略将内存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每个块可以分配给一个进程。
块分配可以使用位图来管理内存空间的分配情况。
3.动态分区分配:动态分区分配将内存空间根据进程的需求进行动态分割。
主要有两种方法:最先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
最先适应算法将内存空间分成一个个地址连续的分区,每次分配内存时找到第一个满足大小要求的分区。
最佳适应算法则是找到能够满足需求且空闲空间最小的分区。
4.伙伴系统:伙伴系统是一种动态分区分配的算法,它将整个内存空间划分为大小为2的幂次方的块。
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将找到与需求大小最接近的块,如果该块过大则划分为两个较小的块,如果该块过小则合并为一个较大的块。
内存回收是指操作系统在进程终止后将其占用的内存空间释放回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存回收策略:1.立即回收:立即回收策略将进程终止后所占用的内存空间立即释放并标记为可用。
这种策略简单高效,但可能会造成内存碎片,导致内存空间浪费。
2.延迟回收:延迟回收策略将进程终止后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暂时不释放,而是将其留给进程自己使用,直到内存资源紧缺时才进行回收。
这种策略可以减少内存碎片,并提高内存利用率。
3.内存压缩:内存压缩是一种在内存资源紧缺时的特殊回收策略。
当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可以将一些不活跃的进程的内存内容保存到磁盘上,以释放内存空间。
除了上述策略,操作系统还可以使用一些内存管理技术来提高内存分配和回收的效率,例如虚拟内存和页面置换算法。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存储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和分配计算机中的物理内存资源。
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动态分区分配和回收算法来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
本文将介绍动态分区分配和回收算法的原理、主要算法以及优缺点。
动态分区分配是一种灵活、动态的内存分配方式,它根据进程的需求动态地分配内存空间。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是最常用的分配算法之一、它从低地址开始寻找第一个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来分配进程。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简单、高效,但是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碎片空间,降低内存的利用率。
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是在所有空闲分区中找到一个大小最适合进程的分区来分配。
它的主要思想是选择一个更接近进程大小的空闲分区,以减少碎片空间的产生。
然而,这种算法的缺点是需要遍历整个空闲分区链表,因此效率相对较低。
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与最佳适应算法相反,它选择一个大小最大的空闲分区来分配进程。
这种算法的好处是可以尽可能地保留大块的碎片空间,以便后续分配使用。
但是,它也会导致更多的碎片空间浪费。
动态分区的回收算法是用于回收被释放的内存空间并合并相邻的空闲分区,以尽量减少碎片空间的产生。
常见的回收算法有合并相邻空闲分区算法和快速回收算法。
合并相邻空闲分区算法会在每次有分区被回收时,检查是否有相邻的空闲分区可以合并。
如果有,就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大的空闲分区。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碎片空间,提高内存的利用效率。
快速回收算法是一种将被释放的分区插入到一个空闲分区链表的头部,而不是按照地址顺序进行插入的算法。
这样可以减少对整个空闲分区链表的遍历时间,提高回收的效率。
总结起来,动态分区分配和回收算法在存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是常用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简述采用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时内存回收的流程
简述采用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时内存回收的流程在采用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下,内存回收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回收已经使用但不再需要的内存空间,以便能够重新分配给其他需要使用的程序或进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回收流程。
1.标记已被释放的内存块: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每个已被分配的内存块都需要维护一个标记位,用于标记其是否已经被释放。
当程序运行到内存回收的时候,首先需要根据一定的算法遍历整个内存空间,查找标记位为已释放的内存块。
2.合并相邻的空闲内存块:找到标记位为已释放的内存块后,需要将其与相邻的其他被释放的内存块合并,以构成更大的空闲内存块。
这样做可以减少内存碎片化,提高内存利用率。
3.更新内存管理信息:合并空闲内存块后,需要更新内存管理信息。
这包括更新已分配和空闲内存块的起始地址和大小等信息,以便后续程序再次申请内存时能够查找合适的空闲内存块。
4.触发垃圾回收机制:在一些情况下,程序回收的内存可能存在垃圾数据,例如被遗忘的对象或者无法访问的内存块。
这时候,系统通常触发垃圾回收机制,通过垃圾回收算法来识别并回收这些垃圾数据。
5.回收被释放的内存:经过前面的步骤,现在得到了一系列被合并和标记为已释放的内存块。
接下来,系统将这些内存块回收,使其重新变为可用的空闲内存。
6.维护内存分区:在进行内存回收后,还需要维护内存分区,以便后续的内存分配能够顺利进行。
这包括更新内存分区表,记录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和大小等信息。
7.返回内存空间:经过上述步骤,内存回收过程完成,系统可以将释放的内存空间重新变为可用的,以供其他程序或进程申请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下,内存回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因为内存回收涉及到合并内存块、更新内存管理信息等操作,同时还需要考虑内存碎片化和效率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内存回收策略和算法,以达到最优的内存管理效果。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before=head2; after=head2->next; while(after) { if(after->adr==back2->adr+back2->size) {//和后边空闲区合并
void print(char choice)//输出空闲区队列信息
-9-
{ Node *p;
if(choice=='f'||choice=='F') p=head1->next;
else p=head2->next;
if(p) { printf("\n空闲区队列的情况为:\n");
-4-
if(back1->adr==before->adr+before->size) {//和前边分区合并 before->size+=back1->size; before->next=back1->next; free(back1); } else if(after&&back1->adr+back1->size==after->adr) {//和后边分区合并 back1->size+=after->size; back1->next=after->next; back1->id=after->id; free(after); after=back1; } printf("\t首先分配算法回收内存成功!!!\n"); } else printf("\t首先分配算法回收内存失败!!!\n");
动态分区-主存储器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实验五Linux设备管理一. 实验目的1.掌握加载移动硬盘,U盘和光盘镜像文件。
2.掌握分区的格式化,加载等基本操作二. 实验步骤1. 分区操作(1) 在虚拟机中添加一块虚拟硬盘VM->Settings,选择Hardware选项卡,单击Add…,选择添加Hard Disk,选择Createa new virtual disk,选择SCSI,指定虚拟硬盘大小(如果超过2G,则将Split disk into2 GB files选中),指定虚拟硬盘文件位置和名字。
(2) 启动虚拟机中的Linux。
(3) 按下列步骤进行分区操作:•对系统中刚创建的硬盘进行分区:fdisk /dev/sdb••创建新的分区:输入n•创建主分区:输入p•输入分区编号:输入1•直接回车,从硬盘起始柱面创建分区•直接回车,分区大小截至到最后一个柱面(cylinder)•显示当前分区表:输入p•••删除已经存在的分区:d(注意:由于前面只分了一个分区,故没有被删除分区的编号提示选择,直接删除分区。
若有多个分区,则会出现分区的编号提示选择)。
•显示当前分区表:输入p••创建大小为500MB的1号主分区:输入n,再输入p,分区号输入1,起始柱面默认,最后柱面输入+500M。
•将磁盘剩余空间创建为编号为2的扩展分区:输入n,再输入e。
分区号输入2,起始柱面和最后柱面都默认。
••创建大小为400MB的逻辑分区:输入n,再输入l,指定分区大小为400MB •再创建大小为256MB的逻辑分区:输入n,再输入l,指定分区大小为256MB••显示当前分区表:输入p••将5号分区更改为fat32类型:输入t,再输入5,再输入C••将6号分区更改为swap类型:输入t,再输入6,再输入82••显示当前分区表:输入p••将当前的分区设置保存,并退出fdisk:输入w••在非交互状态下显示当前分区有信息:fdisk –l /dev/sdb••将/dev/sdb1格式化成ext2格式:mkfs –t ext2 /dev/sdb1••将/dev/sdb5格式化成FAT32格式:mkfs –t vfat /dev/sdb5••将/dev/sdb1加载到/mnt:mount –t ext2 /dev/sdb1 /mnt••查看/mnt中的内容:ls /mnt••卸载/dev/sdb1:umount /mnt或umount /dev/sdb1••将/dev/sdb5加载到/mnt/win:mount –t vfat /dev/sdb5 /mnt/win (若目录win不存在,则先创建)••2. 加载和卸载U盘(1) 自备一U盘,在LINUX中加载它,并列出U盘中的文件和目录。
存储器管理——动态分区的分配与回收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实验报告
班级计算机
1001
姓名李双贺时间2011.11.09 地点A504
实验名称存储器管理——动态分区的分配与回收
实验目的
目的是在学习操作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操作系统整体的一个模拟。
研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算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存储器管理的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提高运用操作系统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锻炼自己的编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开发软件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最后达到对完整系统的理解。
实验内容
内存调度策略可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法等,并对各种算法进行性能比较。
为了实现分区分配,系统中必须配置相应的数据结构,用来描述空闲区和已分配区的情况,为分配提供依据。
常用的数据结构有两种形式:空闲分区表和空闲分区链。
为把一个新作业装入内存,须按照一定的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
实验结果。
操作系统实验二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实验二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一、实验目的通过分区管理实验,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如何组织,操作系统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系统资源,用户如何通过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系统打交道。
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在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其它各类操作系统,并懂得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
二、实验要求本实验要求用一种结构化高级语言构造分区描述器,编制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和回收算法模拟程序,并掌握分配算法的特点,提高编程技巧和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过程1.准备(一)主程序1、定义分区描述器node,包括 3个元素:(1)adr——分区首地址(2)size——分区大小(3)next——指向下一个分区的指针2、定义 3个指向node结构的指针变量:(1)head1——空闲区队列首指针(2)back1——指向释放区node结构的指针(3)assign——指向申请的内存分区node结构的指针3、定义 1个整形变量:free——用户申请存储区的大小(由用户键入)(二)过程1、定义check过程,用于检查指定的释放块(由用户键入)的合法性2、定义assignment1过程,实现First Fit Algorithm3、定义assignment2过程,实现Best Fit Algorithm4、定义acceptment1过程,实现First Fit Algorithm的回收算法5、定义acceptment2过程,实现Best Fit Algorithm的回收算法6、定义print过程,打印空闲区队列(三)执行程序首先申请一整块空闲区,其首址为0,大小为32767;然后,提示用户使用哪种分配算法,再提示是分配还是回收;分配时要求输入申请区的大小,回收时要求输入释放区的首址和大小。
(四)输出要求每执行一次,输出一次空闲区队列情况,内容包括:编号首址终址大小2.主要流程和源代码实验二源代码#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include<string.h>#define MAX_SIZE 32767typedef struct node {int id;int adr;int size;struct node *next;}Node;Node *head1,*head2,*back1,*back2,*assign;int request;int check(int add,int siz,char c){Node *p,*head;int check=1;if(add<0||siz<0)check=0;/*地址和大小不能为负*/if(c=='f'||c=='F')head=head1;elsehead=head2;p=head->next;while((p!=NULL)&&check)if(((add<p->adr)&&(add+siz>p->adr))||((add>=p->adr)&&(add<p->adr+p->size))) check=0;elsep=p->next;if(check==0)printf("\t输入释放区地址或大小有错误!!!\n");return check;}void init(){Node *p;head1=(Node*)malloc(sizeof(Node));head2=(Node*)malloc(sizeof(Node));p=(Node*)malloc(sizeof(Node));head1->next=p;head2->next=p;p->size=MAX_SIZE;p->adr=0;p->next=NULL;p->id=0;}Node* assignment1(int num,int req){Node *before,*after,*ass;ass=(Node*)malloc(sizeof(Node));before=head1;after=head1->next;ass->id=num;ass->size=req;while(after->size<req){before=before->next;after=after->next;}if(after==NULL){ass->adr=-1; }else{if(after->size==req){before->next=after->next;ass->adr=after->adr;}else{after->size-=req;ass->adr=after->adr;after->adr+=req;}}return ass;}void acceptment1(int address,int siz,int rd){Node *before,*after;int insert=0;back1=(Node*)malloc(sizeof(Node));before=head1;after=head1->next;back1->adr=address;back1->size=siz;back1->id=rd;back1->next=NULL;while(!insert&&after){//将要被回收的分区插入空闲区(按首址大小从小到大插入)if((after==NULL)||((back1->adr<=after->adr)&&(back1->adr>=before->adr))) {before->next=back1;back1->next=after;insert=1;}else{before=before->next;after=after->next;}}if(insert){if(back1->adr==before->adr+before->size){//和前边分区合并before->size+=back1->size;before->next=back1->next;free(back1);}else if(after&&back1->adr+back1->size==after->adr){//和后边分区合并back1->size+=after->size;back1->next=after->next;back1->id=after->id;free(after);after=back1;}printf("\t首先分配算法回收内存成功!\n");}elseprintf("\t首先分配算法回收内存失败!\n");}Node* assignment2(int num,int req){Node *before,*after,*ass,*q;ass=(Node*)malloc(sizeof(Node));q=(Node*)malloc(sizeof(Node));before=head2;after=head2->next;ass->id=num;ass->size=req;while(after->size<req){before=before->next;after=after->next;}if(after==NULL){ass->adr=-1;}else{if(after->size==req){before->next=after->next;ass->adr=after->adr;}else{q=after;before->next=after->next;ass->adr=q->adr;q->size-=req;q->adr+=req;before=head2;after=head2->next;if(after==NULL){before->next=q;q->next=NULL;}else{while((after->size)<(q->size)){before=before->next;after=after->next;}before->next=q;q->next=after;}}}return (ass);}void acceptment2(int address,int siz,int rd) {Node *before,*after;int insert=0;back2=(Node*)malloc(sizeof(Node)); before=head2;after=head2->next;back2->adr=address;back2->size=siz;back2->id=rd;back2->next=NULL;if(head2->next==NULL){//空闲队列为空head2->next=back2;head2->size=back2->size;}else{//空闲队列不为空while(after){if(back2->adr==after->adr+after->size) {//和前边空闲分区合并before->next=after->next;after->size+=back2->size;back2=after;}else{before=before->next;after=after->next;}}before=head2;after=head2->next;while(after){if(after->adr==back2->adr+back2->size) {//和后边空闲区合并before->next=after->next;back2->size+=after->size;}else{before=before->next;after=after->next;}}before=head2;after=head2->next;while(!insert){//将被回收的块插入到恰当的位置(按分区大小从小到大)if(after==NULL||((after->size>back2->size)&&(before->size<back2->size))) {before->next=back2;back2->next=after;insert=1;break;}else{before=before->next;after=after->next;}}}if(insert)printf("\t最佳适应算法回收内存成功!\n");elseprintf("\t最佳适应算法回收内存失败!!\n");}void print(char choice)//输出空闲区队列信息{Node *p;if(choice=='f'||choice=='F')p=head1->next;elsep=head2->next;if(p){printf("\n空闲区队列的情况为:\n");printf("\t编号\t首址\t终址\t大小\n");while(p){printf("\t%d\t%d\t%d\t%d\n",p->id,p->adr,p->adr+p->size-1,p->size);p=p->next;}}}void menu()//菜单及主要过程{char chose;int ch,num,r,add,rd;while(1){system("cls");printf("选择最先适应算法请输入F,选择最佳适应算法请输入B,退出程序请输入E\n\n"); printf("请输入你的选择:");scanf("%c",&chose);if(chose=='e'||chose=='E')exit(0);else{system("cls");while(1){if(chose=='f'||chose=='F')printf("最先适应算法(First-Fit)模拟:\n");if(chose=='b'||chose=='B')printf("最佳适应算法(Best-Fit)模拟:\n");printf("1.分配内存,2.回收内存,3.查看内存,4.返回\n\n");printf("请输入你的选择:");scanf("%d",&ch);fflush(stdin);switch(ch){case 1:printf("输入申请的分区大小:");scanf("%d",&r);if(chose=='f'||chose=='F')assign=assignment1(num,r);elseassign=assignment2(num,r);if(assign->adr==-1){printf("分配内存失败!\n");}elseprintf("分配成功!分配的内存的首址为:%d\n",assign->adr);break;case 2:printf("输入释放的内存的首址:");scanf("%d",&add);printf("输入释放的内存的大小:");scanf("%d",&r);printf("输入释放的内存的编号:");scanf("%d",&rd);if(check(add,r,chose)) {if(chose=='f'||chose=='F') acceptment1(add,r,rd); elseacceptment2(add,r,rd);}break;case 3:print(chose);break;case 4:menu();break;}}}}}void main()//主函数{init();menu();}四、实验结果五、实验总结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练习了用C语言写系统软件,对操作系统中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对计算机系统的内存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回收。
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算法的原理和实现。
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是一种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动态分区的算法。
当新的作业请求空间时,系统会根据作业的大小来分配一个合适大小的分区,使得作业可以存储在其中。
当作业执行完毕后,该分区又可以被回收,用于存储新的作业。
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初始分配:当系统启动时,将整个内存空间划分为一个初始分区,该分区可以容纳整个作业。
这个分区是一个连续的内存块,其大小与初始内存大小相同。
2.漏洞表管理:系统会维护一个漏洞表,用于记录所有的可用分区的大小和位置。
当一个分区被占用时,会从漏洞表中删除该分区,并将剩余的空间标记为可用。
3.分区分配:当一个作业请求空间时,系统会根据作业的大小,在漏洞表中查找一个合适大小的分区。
通常有以下几种分配策略:- 首次适应(First Fit): 从漏洞表中找到第一个满足作业大小的分区。
这种策略简单快速,但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的产生。
- 最佳适应(Best Fit): 从漏洞表中找到最小的满足作业大小的分区。
这种策略可以尽量减少内存碎片,但是分配速度相对较慢。
- 最差适应(Worst Fit): 从漏洞表中找到最大的满足作业大小的分区。
这种策略可以尽量减少内存碎片,但是分配速度相对较慢。
4.分区回收:当一个作业执行完毕后,系统会将该分区标记为可用,并更新漏洞表。
如果相邻的可用分区也是可合并的,系统会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更大的分区。
总结来说,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是一种对计算机系统内存进行有效分配和回收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分配策略和回收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内存资源,提高系统性能。
然而,如何处理内存碎片问题以及选择合适的分配策略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的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实验报告
计算机操作系统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的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实验报告第一篇:计算机操作系统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的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实验报告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二实验题目:存储器管理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班级:姓名:学号:2一、实验目的深入理解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的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二、实验内容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实现。
具体内容包括:确定用来管理内存当前使用情况的数据结构;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分情况对作业进行回收;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实验原理分配: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把内存除OS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作一个大的空闲区。
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各个空闲区,当从内存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要求划出一个分区装入该作业。
回收:作业执行完后,它所占用的内存空间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
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四、实验方法实现动态分区的分配与回收,主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设计记录内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利用结构体类型数组来保存数据);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分配算法(采用首次适应算法找合适的分区(对空闲分区表进行排序),分配时要考虑碎片问题);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回收算法(分四种情况进行回收(上邻、下邻、上下邻和无相邻分区)。
五、实验步骤第一,设计记录内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λ已分配分区表: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示“空表项”,1表示“已分配”)λ空闲分区表: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示“空表项”,1表示“未分配”)struct used_table { float address;//已分分区起始地址float length;//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int flag;//已分配表区登记栏标志,用0表示空栏目,char zuoyename;};//已分配区表Struct free_table[ { float address;//空闲分区起始地址float length;//空闲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int flag;//空闲分区表登记栏目用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配};//空闲分区表第二,在设计的表格上进行内存分配λ首次适应算法:为作业分配内存,要求每次找到一个起始地址最小的适合作业的分区(按起始地址递增排序)。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python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python一、概述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器。
其中,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是一种常见的存储管理方式。
Python是一种高级编程语言,它具有简洁易读、易学易用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在存储管理中,Python可以作为一种编程语言来实现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二、动态分区分配1. 动态分区概述动态分区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将内存空间按照需要进行划分,并在程序运行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通常情况下,动态分区的大小不固定,可以根据程序的需求进行调整。
2. 动态分区算法(1)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首次适应算法是指从内存起始位置开始查找可用空间,并选择第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闲块进行使用。
该算法简单易实现,但会产生大量碎片。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ext Fit)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和首次适应算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从上一次查找结束位置开始查找可用空间。
该算法可以减少外部碎片,但会产生内部碎片。
(3)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最佳适应算法是指从所有可用空间中选择大小最接近所需空间的空闲块进行使用。
该算法可以减少外部碎片,但会增加搜索时间和复杂度。
(4)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最坏适应算法是指从所有可用空间中选择大小最大的空闲块进行使用。
该算法可以减少内部碎片,但会增加搜索时间和复杂度。
3. 动态分区实现Python可以通过列表来模拟内存空间,并通过字典来记录每个进程的起始地址、结束地址和进程ID等信息。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内存列表memory = [{'start': 0, 'end': 1023, 'state': 'free'}]2)定义分配函数def allocate(size, pid):for i in range(len(memory)):if memory[i]['state'] == 'free' and memory[i]['end'] - memory[i]['start'] >= size:start = memory[i]['start']end = start + size - 1memory.insert(i, {'start': start, 'end': end, 'pid': pid, 'state': 'used'})if end < memory[i+1]['start']:memory.insert(i+1, {'start': end+1, 'end':memory[i+1]['end'], 'state': 'free'})memory[i+2]['start'] = end + 1else:memory[i+1]['start'] = end + 1return Truereturn False3)定义回收函数def release(pid):for i in range(len(memory)):if memory[i]['pid'] == pid:memory[i]['state'] = 'free'if i > 0 and memory[i-1]['state'] == 'free':memory[i-1]['end'] = memory[i]['end']del memory[i]if i < len(memory) and memory[i]['state'] == 'free':memory[i-1]['end'] = memory[i]['end']del memory[i]elif i < len(memory)-1 and memory[i+1]['state'] == 'free': memory[i+1]['start'] = memory[i]['start']del memory[i]if i < len(memory)-1 and memory[i+1]['state'] =='free':memory[i+1]['start'] = memory[i]['start']del memory[i]4)定义输出函数def print_memory():for i in range(len(memory)):print('Start:',memory[i]['start'],'End:',memory['i']['end'],'State:',me mory['i']['state'])三、动态分区回收动态分区回收是指在程序运行结束后,将已使用的内存空间释放,并将其归还给系统。
动态分区的分配与回收演示程序
for(i=0;i<N;i++)
{
if(freeblock[i].startaddress==s+l&&freeblock[i].state==1)
{
l=l+freeblock[i].size;
//min.size=freeblock[h].size;
//min.state=freeblock[h].stat
for(k=1;k<j;k++)
{
h=a[k];
if(freeblock[h].size<min.size)
tag=1; /*有满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的空闲区时,tag置1*/
return freeblock[i].startaddress-applyarea; /*返回为作业分配的主存地址*/
}
else
if(freeblock[i].state==1&&freeblock[i].size==applyarea)
freeblock[h].state=min.state;
freeblock[h].startaddress=min.startaddress;
min.size=mid.size;
min.state=mid.state;
min.startaddress=mid.startaddress;
int a[N];
struct freearea min;
struct freearea mid;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介绍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模块,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
本文将详细探讨存储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
动态分区分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是指根据进程的内存需求,在内存中动态地创建分区,并将进程加载到相应的分区中。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1. 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最简单、最直观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它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搜索,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进程需求的分区即可。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内存的空闲分区表,记录内存中每个空闲分区的起始地址和长度。
2.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遍历空闲分区表,找到第一个大小能满足进程需求的分区。
3.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分区,将进程加载到该分区,并更新空闲分区表。
4.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分区,则提示内存不足。
首次适应算法的优点是简单、快速,但可能会导致碎片问题。
2. 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是指选择与进程需求最接近的、且大小大于等于进程需求的分区。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内存的空闲分区表。
2.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遍历空闲分区表,找到满足进程需求的最小分区。
3.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分区,将进程加载到该分区,并更新空闲分区表。
4.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分区,则提示内存不足。
最佳适应算法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碎片问题,但执行效率较低。
3. 最差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是指选择与进程需求最接近的、且大小大于等于进程需求的最大分区。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内存的空闲分区表。
2.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遍历空闲分区表,找到满足进程需求的最大分区。
3.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分区,将进程加载到该分区,并更新空闲分区表。
4.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分区,则提示内存不足。
最差适应算法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内存碎片,但执行效率相对较低。
4. 快速适应算法快速适应算法是一种基于空闲分区表大小的快速搜索算法。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内存的空闲分区表。
2.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根据进程需求的大小,在空闲分区表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分区。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一、分区创建与删除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允许在运行时创建和删除内存分区。
创建分区时,需要指定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和属性等参数。
删除分区时,需要将该分区标记为空闲状态,以便于后续的内存分配。
二、内存分区管理内存分区管理负责维护和管理各个分区。
它记录了每个分区的使用情况,包括已分配内存、空闲内存和阻塞进程等信息。
当进程请求分配内存时,内存分区管理器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区进行分配。
三、动态分区大小调整动态分区管理支持对已分配的分区进行大小调整。
当进程需要更多或更少内存时,可以通过调整分区大小来满足需求。
这种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性能。
四、动态分区置换与回收当某个分区长时间未被使用或占用大量内存时,动态分区管理可以进行置换或回收操作。
置换是指将该分区的内存内容保存到磁盘上,释放内存空间;回收则是直接将分区的空闲部分合并到其他分区或回收为系统全局空闲内存。
五、分区状态监控与维护动态分区管理提供了一种机制来监控和维护分区的状态。
系统管理员可以实时查看各个分区的使用情况,包括已分配内存、空闲内存和阻塞进程等信息。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分区进行动态调整和维护。
六、分区间的内存分配与回收动态分区管理允许多个分区同时存在,并且可以相互之间进行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当某个进程需要更多内存时,可以在不同的分区之间进行分配,从而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性能。
同样,当某个进程不再需要某块内存时,可以将其回收并合并到其他分区或全局空闲内存中。
七、分区间的内存共享与隔离动态分区管理支持不同分区之间的内存共享和隔离。
共享内存允许多个进程访问同一块内存区域,从而方便进程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而隔离内存则保证每个进程只能访问其所属分区的内存空间,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八、分区间的内存调度与优化动态分区管理在调度和优化内存方面具有灵活性。
根据不同的任务特性和需求,可以制定不同的调度策略和优化方法,例如优先级调度、最短作业优先、公平调度等。
模拟动态分区首次适应分配和回收算法
模拟动态分区首次适应分配和回收算法1. 引言在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动态分区分配是一种常见的内存分配方式,而首次适应算法是其中的一种经典算法。
本文将通过模拟的方式,深入探讨模拟动态分区首次适应分配和回收算法的原理、特点和优缺点,以及对该算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2. 模拟动态分区首次适应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一种简单而直观的内存分配算法。
在该算法中,系统会将内存分割成多个大小不等的空闲分区,并根据进程请求的内存大小,选择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尽快地找到合适大小的内存空间,但也容易造成内存碎片的产生。
为了更加直观地理解首次适应分配算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例来说明。
假设系统的内存空间大小为100KB,初始时有一块大小为40KB的进程被分配了内存空间。
此时,系统剩余的内存空间大小为60KB。
又来了一个大小为20KB的进程请求内存,根据首次适应算法,系统会分配空闲分区中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内存空间,因此会将这个20KB的进程分配到剩余空间大小为60KB的位置。
以此类推,直到没有符合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
3. 模拟动态分区首次适应回收算法在动态分区管理中,除了内存分配,内存回收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首次适应回收算法的原理是当一个进程释放了分配给它的内存空间后,系统会对相邻的空闲分区进行合并,以尽量减少内存碎片的产生,从而提高内存利用率。
继续之前的模拟实例,假设40KB的进程释放了它所占用的内存空间,系统会将释放的内存空间与相邻的60KB的空闲分区进行合并,得到一块大小为100KB的连续空闲分区。
这样,系统就能够更好地满足后续进程的内存分配请求。
4. 模拟实例总结通过以上模拟实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动态分区首次适应分配和回收算法的工作原理。
首次适应算法简单直观,能够快速找到符合要求的内存空间,但容易产生内存碎片。
而首次适应回收算法能够有效减少内存碎片,提高内存利用率。
简述采用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时内存回收的流程(一)
简述采用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时内存回收的流程(一)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下的内存回收引言动态分区分配是一种常见的内存管理方式,它将内存划分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分区,以满足不同程序的内存需求。
然而,为了保证内存的高效利用,我们需要定期回收已经不再使用的内存。
本文将详细介绍采用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时的内存回收过程。
内存回收的流程1.标记不再使用的内存:在进行内存回收之前,首先需要标记哪些内存块已经不再被程序使用。
通常,我们可以使用垃圾回收算法来识别不再使用的内存块。
这些算法通常会遍历整个内存空间,并标记那些没有被任何指针引用的内存块。
2.整理内存空间:一旦我们标记了不再使用的内存块,下一步就是整理内存空间,以便将被回收的内存块合并成更大的块。
这可以通过移动内存块来实现,从而在内存中创建连续的空间。
3.更新内存分区表:在整理内存空间之后,我们需要更新内存分区表,以反映已经回收的内存块。
内存分区表记录了每个分区的状态、大小和起始地址等信息,以便有效地进行内存分配。
通过更新内存分区表,我们可以确保回收后的内存块能够再次被分配和使用。
4.返回空闲内存:回收后的内存块现在已经可以被重新分配给其他程序使用。
通过将空闲内存块添加到内存分配器的空闲列表中,我们可以轻松地为新的程序请求提供可用的内存。
结论采用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时,内存回收是确保内存高效利用的关键步骤。
通过标记不再使用的内存、整理内存空间、更新内存分区表和返回空闲内存,我们可以有效地重新利用已经回收的内存块,提高内存的利用率。
这一过程是动态分区分配内存管理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对于动态分区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下的内存回收提供一个清晰的介绍和理解。
动态分区分配内存管理方式下的内存回收流程详解1. 标记不再使用的内存在进行内存回收之前,首先需要标记哪些内存块已经不再被程序使用。
这是通过垃圾回收算法来实现的,主要有以下两种常见的算法:•引用计数算法:该算法通过为每个内存块维护一个引用计数,记录指向该内存块的指针数量。
分区的分配与回收的方法
分区的分配与回收的方法在计算机系统中,分区是指将硬盘等存储设备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划分,以便存储和管理数据。
分配与回收是指管理这些分区的过程,包括将空闲的分区分配给需要存储数据的程序或用户,以及回收已经不再需要的分区,释放存储空间。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区的分配与回收的方法。
1. 固定分区分配:这是一种常见的分区管理方法,将硬盘等存储设备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给不同的程序或用户。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需要事先确定分区的大小,无法灵活地根据存储需求进行调整。
2. 动态分区分配:动态分区分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存储设备的空闲空间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分区,并根据用户的存储需求将相应大小的分区分配给程序或用户。
这种方法相对于固定分区分配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利用存储空间,但对分区的管理和分配需要更复杂的算法和机制。
3. 动态分区回收:当一个程序或用户不再需要分配的分区时,动态分区回收方法将回收已分配的分区,并将其标记为空闲状态以供其他程序或用户使用。
常见的回收方法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等。
这些算法根据空闲分区的大小进行选择,以便尽可能地利用空闲空间。
4. 垃圾回收:在一些特定的计算环境中,比如编程语言或操作系统中,存在垃圾对象的产生,这些对象占用了存储空间但不再被使用。
垃圾回收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通过检测和回收这些垃圾对象的存储空间,以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
常见的垃圾回收算法有引用计数法、标记清除法和复制回收法等。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分区的分配与回收的方法。
根据实际的需求和计算环境的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分区管理,以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系统的性能。
动态分区存储中空闲区回收时的合并原则
动态分区存储中空闲区回收时的合并原则在动态分区存储中,空闲区的回收合并,听起来就像是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但其实挺简单的。
想象一下你家里堆满了东西,尤其是那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桌上、地上,真是让人头疼。
你可能会想,咋整呢?这时候,合并就像是你打算清理房间,把那些小块空间给利用起来。
空闲区就像是你那堆得满满的杂物,只有把它们整理好,才能腾出更多空间。
要知道,动态分区存储就像一个大家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成员”,有大有小,彼此之间必须和谐共处。
那些空闲区就是家庭里的小角落,留着不多的地方让人觉得有点儿尴尬。
在回收空闲区的时候,首先得看看这些“成员”之间的关系。
就好比你跟邻居的关系,有的熟,有的生,偶尔还会产生些小摩擦。
合并原则就像是处理这些关系的秘诀,让大家能更好地生活在一起。
你想啊,如果每个小角落都独自存在,想要找到真正的空间就难了。
合并的过程就像是把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喝茶,慢慢拉近距离。
这样一来,腾出的空间可就大了,像是突然打开了窗户,阳光洒进来,整个房间瞬间明亮起来。
空闲区的合并也像是拯救小动物一样,急需帮助的小区域就等着被关注。
想象一下,前面有几个小空闲区,它们孤独地待着,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通过合并,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像是让它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族,这样不仅能更有效利用空间,还能减少碎片化的问题。
就像拼拼图,把不同的块儿凑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嘿,这感觉真不错!合并的原则还得讲究一点策略,像打麻将一样,得选对时机,才不会被“杠”住,最后落得个四分五裂的结局。
合并过程中还有一种“先到先得”的感觉。
那些小空闲区在这场合并大战中,谁先出现、谁先申请,谁就能优先被考虑,就像在食堂排队一样,谁都不想被冷落。
你要是看到前面有人在合并,赶紧也跟上,不然就可能被甩在后头,等着别人把你们合起来。
这样合并出来的空间,简直就像是为你点的外卖,既丰富又好吃,不仅让人满足,还能省下不少麻烦。
说到这里,别忘了合并后还要保持“新家”的整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实验报告西安工业大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可变分区的存储管理的理解。
2.熟悉主存分配与回收。
3.理解在不同存储管理方式,如何实现贮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4.掌握动态分区分配中的方式中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及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
二、实验原理实现方式:C语言单链表。
建立两个链表,空闲表和已分配表,分别将未分配的作业和已分配好的作业放入其中。
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区表中查找空闲区,从中找出一个能容纳该作业的空闲区。
如果找到的空闲区正好等于该作业的长度,则把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这时应该把该空闲分区从链表上删除。
同时在已分配区表中插入这个已申请的结点。
如果找到的空闲区大于作业长度,则把空闲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装入作业,另外一部分仍为空闲区。
实验采用的有“最优适应”算法。
最优适应算法是按作业要求挑选一个能满足作业要求的最小空闲区,这样保证可以不去分割一个大的区域,使装入大作业时比较容易得到满足。
“最坏适应算法”,他是根据分配空间的大小分配空间,空闲区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序,这样子每次都分配最大的分区,会让空闲分区的碎片不会很多。
“首次适应算法”,按地址从小到大排序。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地址还是按照从小到大排序的,但是查找会从上一次查找的地方开始继续查找。
四、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及处理实验步骤:1.首先是链表的建立,它分为了这样子的一个结构体,typedef struct _MEN{int data;int head; //起始地址int tail; //结束地址struct _MEN *next;}MEN;2.考虑申请释放和回收,申请的时候:你必须先看到知道进程的大小的进程名,从空闲区表中查找空闲区,从中找出一个能容纳该作业的空闲区。
如果找到的空闲区正好等于该作业的长度,则把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这时应该把该空闲分区从链表上删除。
同时在已分配区表中插入这个已申请的结点。
如果找到的空闲区大于作业长度,则把空闲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装入作业,另外一部分仍为空闲区。
回收的时候:如果在这个大小和进程名,会被考虑他的大小跟他的上下有没有必要链接起来。
这个是在找有没有跟上面的链接的p1 ->head == s->tail (s为需要释放的结点)while(p1 !=NULL){if(p1 ->head == s->tail){flag1 = false;p1->data = s->data + p1->data;p1->head = s->head;free(s);break;}p1= p1->next;}跟下面的比较看看是否相邻p1->tail == s->head(s为需要释放的结点)。
p1 = p->next;while(p1 != NULL){if(p1->tail == s->head){flag2 = false;p1->data = s->data +p1->data;p1->tail = s->head;}p1= p1->next;}3.四个算法的实现:以循环首次适应算法为例,这个为了达到从上次查询的地方寻找,我在这里运用了一个static变量。
先从上次找到的地方继续寻找,如果没找到,那就是从头开始找到那个上次寻找的地方,如果还是没找到,那么就灰显示,这个大小太大不符合。
实验代码(四个算法为例c):void ff(char name,MEN *p,MEN *ap,int num ) // 首次适应算法{MEN *s = p->next; // 空闲链表MEN *q = ap->next; //申请的链表集MEN *tmp = alloc(num);while(s!= NULL){if(s->data > num){tmp->head = s->head;tmp->tail = tmp->head + num;//s->name = name;s->data = s->data -num;s->head = s->head + num;s->tail = s->tail;break;}else if(s->data == num){tmp->head = s->head;tmp->tail = s->tail;// s->name = name;q->next = s->next;break;}q = s;s = s->next;}while(ap->next != NULL){ap = ap->next;}ap->next =tmp;tmp->name = name;}void nf(char name,MEN *p,MEN *ap,int num ) //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static MEN *st = p->next;MEN *s = st; // 空闲链表MEN *q = ap->next; //申请的链表集MEN *tmp = alloc(num);bool flag = true;while(s!= NULL){if(s->data > num){tmp->head = s->head;tmp->tail = tmp->head + num;s->data = s->data -num;s->head = s->head + num;s->tail = s->tail;st = s;flag = false;break;}else if(s->data == num){tmp->head = s->head;tmp->tail = s->tail;q->next = s->next;st = s;flag = false;break ;//free(s);}q = s;s = s->next;}if(flag){for(MEN *p1 = p->next;p1 != st ;p1 = p1->next) //在当前指针所指的方向,一下没找到,就在开始招{if(p1->data > num){tmp->head = p1->head;tmp->tail = tmp->head + num;p1->data = p1->data -num;p1->head = p1->head + num;p1->tail = p1->tail;st = p1;flag = false;break;}else if(p1->data == num){tmp->head = p1->head;tmp->tail = p1->tail;q->next = p1->next;st = p1;flag = false;break ;//free(s);}}}while(ap->next != NULL){ap = ap->next;}ap->next =tmp;tmp->name = name;}void bf(char name,MEN *p,MEN *ap,int num ) // 最佳适应算法{sort_size(p);MEN *s = p->next; // 空闲链表MEN *q = ap->next; //申请的链表集MEN *tmp = alloc(num);while(s!= NULL){if(s->data > num){tmp->head = s->head;tmp->tail = tmp->head + num;s->data = s->data -num;s->head = s->head + num;s->tail = s->tail;break;//continue;}else if(s->data == num){tmp->head = s->head;tmp->tail = s->tail;q->next = s->next;break;//free(s);}q = s;s = s->next;}while(ap->next != NULL){ap = ap->next;}ap->next =tmp;tmp->name = name;}void wf(char name,MEN *p,MEN *ap,int num ) // 最坏适应算法{sort_size_a(p);MEN *s = p->next; // 空闲链表MEN *q = ap->next; //申请的链表集MEN *tmp = alloc(num);while(s!= NULL){if(s->data > num){tmp->head = s->head;tmp->tail = tmp->head + num;s->data = s->data -num;s->head = s->head + num;s->tail = s->tail;break;//continue;}else if(s->data == num){tmp->head = s->head;tmp->tail = s->tail;q->next = s->next;break;//free(s);}q = s;s = s->next;}while(ap->next != NULL){ap = ap->next;}ap->next =tmp;tmp->name;}4.实验截图:测试数据:a申请300,b申请100,释放a,c申请50。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