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共69页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完整版)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班级:09院队人数:69 时间:3月1、3日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科学意义,理解项群训练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项群训练概念、规律及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什么是项群及项群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成?如何正确理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实践中正确应用项群训练理论。

教学步骤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运动训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的实践。

通常认为,自1964 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等人的《训练学》(TrainingSlehre)一书作为莱比锡体育学院函授教材问世以来,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所构成。

一般和专项这两个层次的训练理论各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畴。

一般训练理论研究普遍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 专项训练理论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研究适用于专项训练活动需要的指导性的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

但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这一体系己日益表现出其明显的不足,即一般训练学在力求概括适宜于所有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巨大的困难;同时专项训练学受到视野的局限而难脱狭窄并难以深化和提高;以及这两个层次中间所出现的明显断裂。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即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负荷量度及训练的组织这样四个问题而进行。

不同层次的训练理论都担负着在各自层次上回答上述问题的任务。

除此之外,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也应作为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因此,可以把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

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48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 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 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49
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120 1
100 120
0 .83
100
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80 1
90 1 .125 80
13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 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1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 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11
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 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 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 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12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 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 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 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 可以获得利益。
45
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 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 两劣取其次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2章-第2节-清华学生问过的222问共家学派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2章-第2节-清华学生问过的222问共家学派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你有这样的思维的逻辑吗?如果一个人没有 逻辑思维能力,他能够很好地论证吗?论证 与解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好的老师未必能 写出好的论文?喻证和类比比较生动,但是 能够用它们来进行论证吗?为什么哲学论文 通常枯燥无味?说服人的时候,用自己的经 验还是用逻辑比较有力?
肯定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 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任何具体 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 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 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实践检验和 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 结。(第67页)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 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 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特点。由于价值关系的 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 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的不同而不同。 (第69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呢? 百货大楼里为什么有许多你认为是没有的东西?情 人眼里为什么会出西施?缘分对人为什么重要?在 一段时期对于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换一段时间可 能就没有价值了呢?不同的人为什么会看重你的不 同的才能呢?你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地方,为什么 别人可能不这么认为呢?你自己的弱点为什么可能 被别人看成优点呢?
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需要为什么通常是从众的? 为什么大家想要的,无论是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通 常都是你想要的?为什么改变了生存环境,人的需 要会改变?为什么相对贫困也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 苦?人怎么能够超越自己的需要?基尔凯戈尔做的 人与马车的比喻,说明的是什么问题?
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 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 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 定的。(第69页)

第二章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课件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课件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71页,思考氢键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原因?
只要具备形成氢键的条件,物质将倾向于尽可能多地形成氢键,以最大限度 地降低体系的能量。氢键的形成和破坏所对应的能量变化比较小;氢键的形成不 像共价键的形成对方向的要求那么高,在物质内部分子不断运动变化的情况下氢 键仍能不断地断裂和形成。因此,氢键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范德华力的形成】
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一个分子的正电荷端与另一个分子的负电荷 端相互吸引,这种静电吸引力称为取向力。分子极性越强,取向力就越 大。
一个分子受到极性分子的诱导作用,导致正电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 不重合或距离加大,进而使两种分子之间产生吸引力或使吸引力增强, 这种吸引力称为诱导力。
【范德华力的形成】
卤素单质F2、Cl2、Br2、I2为非极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范德华力 增大是因为它们的范德华力逐渐增强,熔沸点增大。在常温、常压下, 氟单质和氯单质为气体,溴单质为液体,碘单质为固体。
【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熔沸点 范德华力越大,物质熔沸点越高
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溶解度 范德华力越大,物质溶解度越大 思考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有何不同? 范德华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而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概念 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它使许多物质能 以一定的凝聚态(固态和液态)存在。
实质 电性作用
特点 ① 范德华力很弱,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个数量级,其强度一般是 2~20 kJ/mol。 ②范德华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范德华力的影响因素】
分子
Ar
CO
范德华力
(kJ·mol-1)
原子核和电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因此即使是非极性分子,其正电 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也会发生瞬间不重合;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之 间会产生静电吸引力,这种静电吸引力叫作色散力。分子越大,分子内 的电子越多,分子越容易变形,色散力就越大。除了极性特别强的极性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以取向力为主以外,其他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往往以 色散力为主。

环境知觉和认知PPT课件

环境知觉和认知PPT课件
第96页/共101页
第三节 认知距离
影响认知距离的因素: 环境、个人动机、心绪、偏爱、判断位置和行为特点。(在乡村和
城市中走过同等距离后,被试者估计,乡村的距离平均为城市的两倍)
启示:
1.在设计中,把具有吸引力的场所组织成一个认知距离较近,接 近程度较易的系统。
第97页/共101页
第98页/共101页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有组织整体”,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但它的特性又不包含 于任何元素之内。
第4页/共101页
二、基本观点
(一)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二)同型(构)论 相对应性,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一、对“复杂性”的偏爱 彩色 VS 黑白
沙漠 VS 热带雨林
第48页/共101页
• 复杂性的含义 结论—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复杂性最为合理。
启示:
思考,对于环境设计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第49页/共101页
第50页/共101页
第51页/共101页
第52页/共101页
二、环境元素的“显著差异”P58 思考:
第28页/共101页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强调学习(人的主动探索)的重要性(P42)
启示:
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
客观的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29页/共101页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有些场所需要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 醒水平和兴趣,比如游览和娱乐场所; 有些场所需要提供清晰的知觉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比如大 医院、商场、火车站、航空港、交通要道等 窗口→大玻璃 大玻璃×→公共建筑的大门

精选安全学原理讲义ppt79页

精选安全学原理讲义ppt79页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第三章 安全观第四章 安全认识论第五章 安全方法论第六章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 第七章 安全社会原理第八章 安全经济原理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安全的重要性 一组数据: 1、1984年1月19日,墨西哥城的天然气泄漏爆炸,导致452人死亡。 2、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毒物泄漏事故,导致2800多人死亡,12.5万人中毒。 3、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的地铁火灾,导致100多人死亡。 4、2002年,烟台海难事故。 5、2003年,四川井喷事故。 6、一系列的煤矿事故等。 由此可见,安全的重要性,对人类本身来说,安全就是生命。
第一节 安全问题及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2、国内安全科学的发展
两个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监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类企业都设立了专门机构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专职人员。这时期安全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劳动保护方面的,即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在50年代仅有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卫生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以及煤炭科学研究院下设的部分研究室等有限的几个科研部门,科研人员不超过千人。 70年代末至今,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加强。自1980年开始,每年开展全国安全月活动,为加强劳动保护干部的继续工程教育和生产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各省、市劳动部门已普遍建立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大的工业企业还建立了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室。到1983年全国建成安全类科研机构Leabharlann 1个,研究人员发展到4000余人。
第二章 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
一、安全问题1、工业、矿山灾害2、交通运输事故3、化学污染问题4、大气污染问题5、核灾害6、航天航空工业灾害二、国内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1、国外安全科学发展的历程德国于1863年建立的威斯特优利亚采矿联合保险基金会;各国大学设立安全工程专业; 国际上盛行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第二章 可靠性基本理论

第二章 可靠性基本理论
求出r8000tetr????可靠性特征量关系图p18表21第第2节节维修性特征量一概述二维修度四修复率三维修密度一概述二维修度四修复率三维修密度一概述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称为维修性
第1节 可靠性的特征量
一、可靠度与不可靠度 二、失效率 三、平均寿命 四、寿命方差和寿命标准差 五、可靠寿命、中位寿命、特征寿命
例2-2: 某工厂制造了110只LED灯管,持续点亮到 500小时有10只失效,持续点亮到1000小时有53只 失效。求该LED灯管在500小时和1000小时的失效 率?
解:
N 110, n1 10, n2 53
N n1 110 10 R (500) 0.909 N 110 N n2 110 53 R (1000) 0.5181 110 110
ˆ (10) 13 10 3 0.0333 (100 10) 1 90
与工作到5 年时相等
结论:
n ( t ) 13 10 ˆ 0.03 f (10) N t 100 1
λ(t)比f(t)更直观的反映了时间对产品失效可能 性的影响
例2-5: 对100件电子产品进行寿命试验,在100h前 没有失效,在100-105h内有一件失效,1000h前共 有51件失效,1000-1005h内又失效1件。试求100h 和1000h的产品失效概率密度和失效率。
当产品总体的失效密度函数f(t)已知,N→∞时,
E ( T ) tf ( t ) dt 产品的平均寿命: 0 0 R(t )dt
当λ(t)=λ=常数时,
t 0 R (t ) dt 0 e dt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2章第二章种质资源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2章第二章种质资源

6
1 2
共69页
16
1.中国—东亚中心
即中国中心。包括中国中部、西部山区及毗 邻的低地。代表性作物为水稻、裸粒无芒大 麦、元棱大麦、荞麦、燕麦、粟、黍、大豆、 小豆、绿豆、红豆、白菜、葱、莴笋、茼蒿、 芍药、牡丹、菊花、杏、银杏、茶等
2021/1/16
共69页
17
2. 印度中心
不含印度西北部旁这普等省而包括缅甸。 代表性作 物为水稻、绿豆、饭豆、豇豆、甘蔗、芝麻、红麻、 胡椒、茄子、丝瓜、柑橘、香蕉、虎尾兰等
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内 涵
遗传资源 (Genetic Resources)

基因资源 (Gene Resources)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 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2021/1/16
共69页
3
种质资源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
生物体
无性繁殖器官、组织
细胞 染色体 DNA片断 基因
2021/1/16
共69页
8
4、作物起源、演化、分类、生态、 生理等项研究的物质依据
➢ 提出作物的起源中心学说的基础 ➢ 水稻起源
2021/1/16
共69页
9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theory of origin
center of cultivated plants)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齐文和茹考夫斯基对作物起源
中心学说的补充 Harlan的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
2021/1/16
共69页
10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作物起源中心的定义
瓦维洛夫

第二章 磺化反应

第二章 磺化反应

光化学磺酰氯化作用为自由基历程: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2.3 影响因素
2.3.1 被磺化物的结构
磺化反应中芳环上如有给电子其,使芳环的邻、对位富有电子有利于σ络合 物的形成,对反应有利。但芳环上有吸电子基时,则不利于σ络合物的形成对反 应不利。空间阻碍对σ络合物的质子转移有显著影响。在磺基邻位有取代基时, 由于σ络合物内的磺酸基位于平面之外,取代基对磺基几乎不存在空间阻碍。但 σ络合物在质子转移后,磺基与取代基在同一平面上,使有空间阻碍存在;取代 基愈大,位阻愈大。使邻位分速因数随烷基的增大而减小。 例如 萘磺化时在80℃以下主要生成α-萘磺酸;在高温时主要生成β-萘磺酸。 随着温度升高α位的磺基会通过可逆而转变到β位。根据反应温度、硫酸的浓度 和用量以及反应时间的不同,可以制得萘的各种单磺酸和多磺酸。P77 烯烃与三氧化硫的加成遵循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α-烯烃的磺化产物通 常都是端位磺酸盐。 烯烃与亚硫酸氢钠加成反应的产率一般只有12%~62%,若碳-碳双键的 碳原子上连有吸电子取代基时,反应就容易进行;烃烃与亚硫酸氢钠亦可发生 类似反应,生成二元磺酸。
2.3.2 磺基的水解
芳磺酸在含水的酸性介质中,会发生水解使磺基脱落:
水解时参加反应的是磺酸阴离子,在一定条件下,靠近磺酸负离子的 H3+O有可能转移到芳环中,并与磺基相连的碳原子连接,最后使磺基脱落:
这个历程恰恰是硫酸磺化历程的逆反应。
2.3.3 磺酸的异构化
磺化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磺基会从原来的位置转移到其他位置, 这种现象称为“磺酸的异构化”。一般认为,在含有水的硫酸中,磺酸的 异构化是一个水解-再磺化的反应,而在无水硫酸中则是内分子重排反应。 温度的变化对磺酸的异构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本章内容
一、理论的概念 二、社会理论的构成要素 三、理论的作用
一、理论的概念
1、什么是理论
理论(Theory) :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
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方面概念化并组织 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e.g.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化理论
2、理论与社会研究
社会科学 = 理论 + 资料收集 + 资料分析 只有通过理论化过程,才能提炼认识,积累知
概念的抽象层次

社会地位
先赋地位




出性 种
身别 族

成就地位 教 职收 育 业入
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就越难以进行直 接的观察和描述。
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它们所包含的信 息较多,概括性较强,但却很难在经验 研究中运用。相反,抽象程度低的概念 比较容易观测和操作,不过它们包含的 信息量较少。
一类概念仅仅标识某类现象
另一类概念则往往包括若干个子范畴、属性 或亚概念,它们反映出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在 类别、规模、数量、程度等方面的变异情况
正是因为概念具有这种多值的特性,因此, 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借用了一个数学术语,把 所研究的概念称做“变量”(或变项)。
变量的定义
所谓变量(variable),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 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 亚概念)的概念。
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熟悉的世界。 理论是社会调查研究的中心和最终目的。
总结
理论就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 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体系。
二、社会理论的构成要素
(一)概念 conception (二)变量 Variable (三) 命题与假设
(一)概念
1、概念的定义
概念既可以用来表示社会世界中各种有形事物 或现象,比如苹果、书、房屋等等
也可以用来表示社会世界中许多不能直接观察 的事物或现象,比如歧视、爱、社会地位、同 情心等等。
概念可分为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 实体概念是指可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事物或现象,如
青少年、犯罪、游行等等。 非实体概念则无法直接观察,如智力、社会关系、文
婚姻状况
社会整合程度
自杀率
婚姻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通过社会整合程度影响到自杀率的
变量间的关系 相关关系 因果关系 虚无关系
相关关系
如果说变量X与变量Y有相关关系,意思就是 它们一同起变化,即X有变化、Y也有变化, 反之也一样。
在相关关系中,一般无法区分哪个是原因, 哪个是结果,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 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e.g. 凳子、笔
概念在形式上常常是用字、词或词组来表 示
2、概念的层次
概念由定义构成
这种定义通常以语言的,有时也可以 以数字的或者符号的形式来指明和限 定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只有在作出定 义之后,概念才有意义。
研究者正是根据概念的定义来理解和 想象该概念所指示的现象的。
在实际社会研究中,常常还会出现这样 的情况:同一个变量可能会在某种关系 中作为自变量出现,而在另一种关系中 则作为因变量出现。
究竟一个变量是作为自变量,还是作为 因变量,或是作为中介变量,要根据研 究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分析来决定。
一项基本的因果关系只需要一个自变量和一 个因变量。
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则是出现在更 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
我们把那种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叫做“自变 量” (independent variable),并用X来表示
把那种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 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 并用Y来表示。而用“→”表示“引起“或“导 致”
当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或者说一个变量的 变化“引起”或“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时, 就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用符号来表示即是: “X→Y”
由于变量具有明确性和可观测性,因此只有使 用变量语言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研究
近几十年来,社会研究科学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就是不断改进其变量分析方法
变量的分类
根据变量取值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变量分 为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和比率变量 四种类型
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可以把变量 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
社会制度 与体制的 人为改变




意 指
内 含
经验现象或事物
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变革
概念的三个部分紧密联系
名词是对同一类现象的概括
抽象定义界定出这些现象的范围和主要特征
经验内含是由名词所指示的那部分现象,它在 经验层次上与名词和抽象定义相对应
二、变量
一般来说,概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化、动机等等。 社会科学涉及的许多概念都是非实体概念。
现实世界中不同事物和现象的类型不同、 结构不同、复杂程度不同,所以,概念 的抽象程度也有高有低。
概念都是通过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但 是各种概念的抽象程度是不同的,社会 研究中所运用的许多概念是一种综合概 念,如角色,社会地位,互动等,它们 是由一些低层次的概念构成的。
研究时应当分清概念的抽象层次,了解各种概 念之间的关系。
社会研究实际上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 纳的方法在抽象层次上解释经验层次的现象。
研究人员应当清晰和自觉地往返于不同的层次 之间,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所研究的各种 概念作出清晰的定义。
3、概念的构成
名词 含义 抽象定义
社会改革 含义
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 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
变量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状态或属性, 它反映了概念的可变动性,它说明了现 象在规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 变化情况,或现象在程度差异上的变化 方式。
科学研究必须使用变量的语言,因为它需要精 确描述现象和事物的状态,需要了解某一现象 的变化如何与另一现象的变化相联系
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 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 或途径。
自变量
中介变量
因变量
在同一个因果关系链中,中介变量既是相对于自变量来 说的因变量,又是相对于因变量来说的自变量。原来两个变 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中介变量而相连接的。
例:迪尔凯姆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婚姻状况是通过社会整合程度影响到自杀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