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
《过万重山漫想》
工具:独木船; 困难:高崖、险峡、暗礁、飞瀑;(自然)
舆论(精神)
精神:勇往直前,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一
个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峡 的
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人
……
阅读第11段(p15最后一段),思考: 本段中的“第一个”和“三峡”象征什么?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
瞿 塘 峡
三 峡 第 一 峡
夔门天下雄
“镇全川之水, 扼巴鄂咽喉。”
“西控巴渝收万壑, 东连荆楚压摹山。”
“第一个”象征在未知领域里,敢为人先, 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
“三峡”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 未知领域。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作者由此及彼产生类比联想。由第一个穿越三峡 的人联想到了在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个开 创者,此讴歌了人类知难而进的冒险精神和创新 精神,并期望新时代的人能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鲫鱼》。
解题
• 漫想:随意、不 受约束地畅想。
• 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 重山时飞跃的神思、联翩的浮想, 即作者有感于三峡的壮美景色而 任自己的思绪穿越古往今来。
夔门(kuí) 耸峙(zhì) 欹侧(qī) 无恙(yàng) 抟(tuán) 坼(chè) 燧(suì ) 翎(líng) 端倪(ní) 啃噬(shì) 追溯(sù)
三若 峡言 此风 为景 魁异
——
三 峡 第 二 巫峡 峡
《过万重山漫想》
2、朗读第二段和第十五段的景物描写,体会 “喜悦”所蕴涵的哲理。
由“险奇”到“喜悦”说明了闯过艰险的征途 就有胜利的喜悦。
主题讨论: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想歌颂什么?
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 歌颂大无畏的首创精神。
自由讨论:
不仅仅自然界中有三峡,人类社会是 也有“三峡”;不仅仅人类历史进程中有 “三峡”,人类个体成长过程中也有“三 峡”。同学们思考一下,你的成长历程中 穿过哪几处“三峡”?你是如何穿越的?
空间、江流、 高山、太阳
所见——奇、险 所想—
整体感知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无数个第一个
所得——未曾有过的喜悦
段落朗读:
1、文章中那些文字是“漫想”类文字。 2、这些漫想的文字可以分为几层,为什么? 3、这几层中各层的内部思路是怎样的?
思路梳理:
逻辑顺序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2、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 3、那个时候,穿过三峡是使用的什么交源自工具呢? 4、第一个所承受的精神负担
早 发 白 帝 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以其险 峻的地形 、绮丽的风光 、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 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它西起四 川省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南津关, 全长约204千米。 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
段落朗读: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 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 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 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 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 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 奇的色彩。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理解《过万重山漫想》是一本探讨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
作者借助独特的观察和感悟,描绘了峡谷、峰峦和山间流淌的溪水,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
在我们读此书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深情,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使我们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珍惜人生。
在《过万重山漫想》的前半部分,作者描写了峡谷的神奇景色和奇特的地质构造。
峡谷中蜿蜒曲折的小路,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设计。
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峡谷之中,感受到了她的壮丽和威严。
同时,作者也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在山间的经历和探索,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峡谷的美丽和自然的奥秘。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探讨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山间流淌的溪水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珍惜。
他指出,溪水的流动展示了人生的转变和变化,我们应该学会随波逐流,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开放的心态。
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在与自然的融洽中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它引导我们反思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通过读此书,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自然的力量与美丽,并用自然的哲理来引领我们的生活和成长。
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并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总结起来,《过万重山漫想》是一本蕴含着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峡谷、峰峦和溪水的描绘,作者打开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与理解。
他通过思考自然的伟大和力量,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珍惜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领悟到自然之美,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和面对生活的挑战。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二)解释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步履:(书)行走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耸峙:高耸矗立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2、理解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3、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体会文意,品读语言,领悟感情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长江是条母亲河,它养育了华夏子民;有人说长江是文化长廊,三峡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三峡一直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壮美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诗中提及的“万重山”,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三峡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一位文人乘船经过了万重山,面对三峡的奇景,作者漫想连连,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他的这种深刻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二、文化常识1、作者简介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北京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专用笔名2、解题“万重山”就是三峡,这三字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托物而言他“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3、三峡简介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四、文本研习(一)注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二)解释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步履:(书)行走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耸峙:高耸矗立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五、理清思路:浏览文章,完成两个任务: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明确:船出夔门——凭舷眺望(船行峡中)——船过三峡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是谁?”“于是,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千百年后,假如……,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六、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1):写作者对三峡的神往第二部分(29):“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第2段: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第5、6两段想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第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第三部分(1012):追溯远古,漫想,想那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想到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第四部分(13):再想,未来的人也会和我们一样崇敬我们第五部分(1415):船过三峡,回到现实,感到喜悦“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七、课文具体分析(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对“穿过三峡”向往已久,机会可贵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1、2句是总写3、4句是具体写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①表达作者的惊喜之情②触发作者的联想,为下文“漫想”作铺垫(二)、分析第二部分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就是这样的船尚且“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十分整齐深刻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勇敢,很有气势“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③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动力是什么?明确:“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即对新的领域的探索的渴望使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毅然前行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7、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遇到那些困难和阻力,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他有怎样的表现?明确:面临的困难体现在:物质方面——交通工具的简陋舆论方面——精神方面的压力知识方面——知识的局限所带来的冒险性(具体内容见课文,并结合课后练习一)(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学生读10~12段,回答问题:1、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第11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四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是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第12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2、作者对江水凿开三峡的联想有什么作用?明确:联想江水凿开三峡,突出了自然的力量,表达作者的惊叹之情,歌颂了人类将长江变成跨下坐骑的大无畏精神和巨大能量3、作者将人类历史比喻为“飞鸟”有什么含义?明确:说明作者此时对人类历史有了清楚的认识4、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历史的脊梁”指哪些人?作者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明确:动力是人们的首创精神历史的脊梁指在人类前进中,敢于穿过一个个三峡的开拓者作者歌颂了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四)分析文章第四部分读13段,思考:1、在前文,作者对于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的首创精神给以高度的赞扬这种精神的价值只在历史吗?文章有没有谈到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明确:有作者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不断开拓领域,探索成功,为子孙后代做榜样2、“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是指什么精神?明确:他们会崇敬我们的首创精神(五)分析文章第五部分1、学生读14、15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14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15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思路的终点2、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通过艰苦探索,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领略了无限风光的喜悦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感受到的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喜悦3、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喜悦?明确:一是通过漫想,二是通过对人们建设和改造三峡的豪迈壮志的观察课堂小结:1、体会课文前后部分中“三峡“的不同含义;明确:三峡:指自然的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指江水开辟出来的一条水道“三峡”:象征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未知领域;(作者由自然的三峡想到了象征的“三峡”,这是本文由实到虚的整体思路八、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九、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刘征①古怪的念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实)(神往)②延展开去过去面临困难物质方面③再想下去舆论方面知识方面④向着…飞去远古无数的第一个:“三峡”(虚)迷茫⑤千百年后…未来崇敬我们的精神⑥感到了…现实曾经感到、未曾感到的喜悦喜悦(思绪流程)(情感历程)十、作业布置1、让学生谈谈对创新的理解2、课后练习及练习册3、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明确:“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伏笔“漫想”表明这是自己游三峡的畅想,托物而言他。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写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绘,回顾了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三峡留下的千古绝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3. 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知识和历史传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地图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三峡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读音错误。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四、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如果你去过三峡,你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六、课堂小结(3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长江三峡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祖国河山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原文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
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
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
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部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被其中蕴含的情感所感染,也对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的壮丽和美丽,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在读到这些描写时,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也对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深表钦佩。
除了对山水的描写,小说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
在读完《过万重山漫想》之后,我对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感
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会更加热爱生活,向往未来。
感谢这部作品,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能够继续阅读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让自己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过万重山漫想》是一部关于探险与求知的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李青的视角,讲述了他在探险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成长。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友情和勇气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探险精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李青是一个勇敢、坚韧的年轻人,他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在他的探险旅途中,他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这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通过李青的经历,我明白了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退缩,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挑战。
除了勇气和坚持,小说还深刻地描绘了人性和友情。
在李青的探险旅途中,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着种种困难和危险。
他们之间的友情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在困难时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李青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我明白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也学会了珍惜身边的朋友,懂得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除了勇气和友情,小说还深刻地描绘了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在李青的探险旅途中,他见到了许多奇异的景象和事物,这让他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通过李青的经历,我也感受到了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也让我对于探索未知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好奇心和渴望,只有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我不仅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探险精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勇气和坚持,需要珍惜友情和关爱他人,也需要有好奇心和渴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精神和力量,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于生活和人生有新的认识。
《过万重山漫想》讲课讲课课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上三峡 李白
• 巫山夹青天, • 巴水流若兹。 • 巴水忽可尽, • 青天无到时。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文章结构(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行文的原因:“第一次”面对 神奇而险峻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3-9]作者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三部分:[10-12]作者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
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 第四部分:[13-14]作者思路由往昔回到现实,畅想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
瞿 塘 峡 三 峡 第 一 峡
夔门天下雄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三 峡 此 为 魁
若 言 风 景 异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
三 峡 第 二 峡 巫 峡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绮丽幽深,诗情画意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
川 东 门 户 巫 山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云雨巫山十二峰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神 女 应 无 恙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
巫 峡 第 三 峡 西 陵 峡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源自 滩 多 水 急《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屈原纪念馆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屈 原 塑 像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 七十公里。其特点是滩多水急。
长河落日
夔门雄姿
神女迷雾
一线栈道
兵书宝剑峡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漫想
刘 征
漫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 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
飞跃的神思、联翩的浮想,即作者有感于 三峡的壮美景色而任自己的思绪穿越古往 今来。
胜也 谷 是 一 西 三 区是 , 世 百 陵 峡 。国 被 界 九 峡 是 家誉上十的瞿 重为著三总塘 点山名公称峡 风水的里。、 景画大。全巫 名廊峡它长峡 , 、
景又 瞿 色称 塘 特夔 峡 点峡 最 :, 短 雄为 , 伟长 全 壮江 长 丽三 八 。峡 公 第里 一。 峡 。
水幽 十 巫 画深 五 峡 秀公为 廊丽 里 。, , 长 江 像峡三 一长峡 条谷第 美深二 不,峡 胜迂。 收回峡 的曲长 山折四 ,
物质方面 舆论方面
“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 认识的局限性 知识方面 第二部分: 的人 行动的冒险性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3-9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无 第三部分: 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向 10-13 前发展的历史
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 首创精神,推动历史发展;又联想千百年 后人们对现代人发扬首创精神创造光辉业 绩的崇敬。 第四部分: 呼应开头,是“漫想” 14-15
刘征,本名刘国
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当代著名的诗人、语 文教育家。代表作:寓言诗《三戒》《老虎贴告 示》,杂文《庄周买水》《庄周与鲫鱼》。
文学文化常识: 1、三峡:
2、四大美女:
3、《禹贡》: 4、“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语出:
5、鲧: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读了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我的思绪仿佛也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了那万重山峦,追溯到了遥远的过去,又畅想了无尽的未来。
这篇文章以过三峡为线索,从眼前的奇景联想到了千百年前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作者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勇敢无畏的先驱,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凭借着最原始的工具和坚定的信念,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这种敢于挑战未知、勇于开拓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无比珍贵的。
文中提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未走完三峡全程而已。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个伟大成就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
那些在探索道路上失败的人,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后来者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而最终成功的那个人,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坚持和智慧。
作者在文中感慨:“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前进中书写的。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人类发展的历程。
从远古时代的茹毛饮血,到学会使用火、制造工具,再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勇气。
我们如今所享有的一切,都源于前人的不懈努力。
而我们,作为当下时代的一份子,也肩负着继续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会感到畏惧和退缩。
然而,《过万重山漫想》让我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没有什么是无法克服的。
就像那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他所面临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他依然迈出了那勇敢的一步。
我们在生活中,或许不需要去穿越像三峡那样险峻的自然障碍,但我们需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心理三峡”。
这篇文章还让我对创新和探索有了新的理解。
在一个墨守成规的社会中,很难有大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开拓出新的天地。
而创新和探索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可能的失败。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及释义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及释义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
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
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
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过万重山漫想》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5讲)《过万重山漫想》一、主要内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思路二、学习指导(一)本文的题目是“过万重山漫想”。
过万重山,穿过长江三峡;漫想,不受拘束,听任神思飞越地展开各种联想和想象。
题目表明,本文不是一篇一般的游记,作者以散文之笔,将游踪和思路紧相统一,既展现了三峡的神奇景色,更表现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二)请读课文。
本文生字词较多,注意下列字音、字形和词义:夔.门(ku í) 耸峙.(zh ì):耸立 黯.然失色(àn):阴暗而失去光彩 侧(q ī):倾斜 啃噬.(sh ì) 拆.地(ch â):裂开大地 端倪.(n í):推测事物的始末 抟.扶摇(tu án):旋风自下而上盘旋 阅读时注意作者的意识是如何流动,思路怎样由此及彼地展开,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读、思后明确1.文章表明思路展开的句子如下——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想象他当年遇到的种种困难,追溯上去,进而想到远古许多“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对我们的精神表示崇敬。
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表达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
过去 → 未来 夔门 → 三峡终点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 无数穿过三峡的人 以空间变化为主线,以时间变化和意义引伸为副线,三者有机交织2.全文的思路清楚了,局部的思路也应搞清楚。
请思考:想象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明确:作者说:“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
《过万重山漫香》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
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
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
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过万重山漫想》是著名作家张岱年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多年来在山水之间的游历和思考。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深受启发,不禁有许多感慨和想法。
首先,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被张岱年的文字所折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文风情。
在他的笔下,万重山脉、古老村落、清澈河流,都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的文字流畅而有力,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
读完《过万重山漫想》,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种情感也感染了我,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其次,这部作品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在《过万重山漫想》中,张岱年不仅仅是在描述风景,更多的是在思考人生。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文的体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就像山水一样,需要有一种豁达和坦然的心态,才能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他的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学习张岱年的豁达和坦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最后,这部作品还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张岱年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文学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真谛,这种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我也会学习张岱年的写作技巧和思想观念,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让自己的文字也能够传递正能量,影响更多的人。
总之,《过万重山漫想》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不仅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新的思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用张岱年的作品作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感谢张岱年的《过万重山漫想》,让我受益匪浅,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感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有人说,长江是条母亲河,它养育了华夏子民;有人说长江是文化长廊,三峡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三峡一直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壮美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诗中提及的“万重山”,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三峡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一位文人乘船经过了万重山,面对三峡的奇景,作者漫想连连,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他的这种深刻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二、文化常识10分钟1、作者简介刘征,1926年出生,原名刘国正,是北京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专用笔名。
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2、解题“万重山”就是三峡,这三字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托物而言他“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3、三峡简介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背景介绍3分钟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四、文本研习10分钟(一)注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二)解释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步履:(书)行走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耸峙:高耸矗立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五、理清思路12分钟浏览文章,完成两个任务: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明确:船出夔门——凭舷眺望(船行峡中)——船过三峡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是谁?”“于是,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千百年后,假如……,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第二课时一、课文层次分析10分钟第一部分(1):写作者对三峡的神往第二部分(2----9):“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第2段: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第5、6两段想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第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第三部分(10----12):追溯远古,漫想,想那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想到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第四部分(13):再想,未来的人也会和我们一样崇敬我们第五部分(14----15):船过三峡,回到现实,感到喜悦“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二、课文具体分析20分钟(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对“穿过三峡”向往已久,机会可贵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1、2句是总写3、4句是具体写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①表达作者的惊喜之情②触发作者的联想,为下文“漫想”作铺垫(二)、分析第二部分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就是这样的船尚且“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十分整齐深刻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勇敢,很有气势“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③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动力是什么?明确:“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即对新的领域的探索的渴望使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毅然前行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7、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遇到那些困难和阻力,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他有怎样的表现?明确:面临的困难体现在:物质方面——交通工具的简陋舆论方面——精神方面的压力知识方面——知识的局限所带来的冒险性(具体内容见课文,并结合课后练习一)(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学生读10~12段,回答问题:1、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第11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四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是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第12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2、作者对江水凿开三峡的联想有什么作用?明确:联想江水凿开三峡,突出了自然的力量,表达作者的惊叹之情,歌颂了人类将长江变成跨下坐骑的大无畏精神和巨大能量3、作者将人类历史比喻为“飞鸟”有什么含义?明确:说明作者此时对人类历史有了清楚的认识4、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历史的脊梁”指哪些人?作者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明确:动力是人们的首创精神历史的脊梁指在人类前进中,敢于穿过一个个三峡的开拓者作者歌颂了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四)分析文章第四部分读13段,思考:1、在前文,作者对于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的首创精神给以高度的赞扬这种精神的价值只在历史吗?文章有没有谈到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明确:有作者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不断开拓领域,探索成功,为子孙后代做榜样2、“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是指什么精神?明确:他们会崇敬我们的首创精神(五)分析文章第五部分1、学生读14、15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14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15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思路的终点2、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通过艰苦探索,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领略了无限风光的喜悦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感受到的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喜悦3、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喜悦?明确:一是通过漫想,二是通过对人们建设和改造三峡的豪迈壮志的观察课堂小结:1、体会课文前后部分中“三峡“的不同含义;明确:三峡:指自然的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指江水开辟出来的一条水道“三峡”:象征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未知领域;(作者由自然的三峡想到了象征的“三峡”,这是本文由实到虚的整体思路三、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3分钟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四、板书设计4分钟过万重山漫想刘征①古怪的念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实)(神往)②延展开去过去面临困难物质方面③再想下去舆论方面知识方面④向着…飞去远古无数的第一个:“三峡”(虚)迷茫⑤千百年后…未来崇敬我们的精神⑥感到了…现实曾经感到、未曾感到的喜悦喜悦(思绪流程)(情感历程)五、作业布置3分钟1、让学生谈谈对创新的理解2、课后练习及练习册3、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明确:“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伏笔“漫想”表明这是自己游三峡的畅想,托物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