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1.三点校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含量的依据(原理)是什么?答:⑴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加和性;
⑵杂质的无关吸收在310~ 340 nm波长范围内呈一条直线,且随波长的增大吸收度减小。
2.用三点校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含量时,三点波长选择的原则是什么?第一法和第二法有何不同?
答:三点波长的选择原则为一点选择在维生素A的最大吸收波长处(即λ1);其他两点选择在λ1的两侧各选一点(λ2和λ3)。(1)等波长差法:使λ3-λ1=λ1-λ2.Chp2010规定,测定维生素A醋酸酯时,λ1=328nm; λ2 =316nm; λ3=340nm,△λ=12nm.(2)等吸收比法:使Aλ2=A λ3=6/7A λ1.Chp2010规定,测定维生素A醇时,λ1=325nm; λ2 =310nm; λ3=334nm。
3.Chp收载的两种测定维生素A的方法:★第一法(等波长差法)(适用于酯式维生素A的测定)★第二法(等吸收比法)(适用于维生素A醇的测定)。
4.测定维生素A含量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选择A (A328 或A328(校正后))第二步:求百分吸光系数。第三步:求效价效价(IU/g)(样)=百分吸光系数*换算因数。第四步:求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5.维生素C的性质:⑴溶解性水中易溶,水溶液呈酸性。在乙醇中略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⑵酸性:烯二醇结构—酸性。▲C3-OH,pKa=4.17(共轭效应) ▲C2-OH,pKa=11.57(邻位羰基) 。一元酸.能与NaHCO3作用生成钠盐。⑶旋光性:维生素C分子中具有2个手性C原子,具有4种光学异构体。其中生理活性最强的是L(+)-抗坏血酸。⑷还原性:烯二醇基具极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为二酮基而成为去氢抗坏血酸,加氢又可被还原为抗坏血酸。⑸水解性维生素C因双使内酯环变得较稳定,和碳酸钠作用可生成单钠盐,不致发生水解。但在强碱中,内酯环可水解,生成酮酸盐⑹具有糖的性质:VC结构类似糖结构,Molish试验。⑺紫外吸收:0.1mol/L HCl中,λmax=243 中性溶液中,λmax=265。
6.维生素C的鉴别反应以及反应现象:(1)硝酸银反应,产生黑色金属银沉淀。(2)与二氯靛酚钠反应 2,6-二氯靛酚与维生素C作用后生成还原型无色的酚亚胺。(3)与其他氧化剂反应
7.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一)碘量法原理:维生素C在醋酸酸性条件下,可被碘定量氧化。根据消耗碘滴定液的体积,即可计算维生素C的含量。方法:取本品0.2克,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除去氧气)100ml与稀醋酸(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稳定)10ml使溶解,加淀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在30秒内不褪。(二)二氯靛酚滴定法(快速滴定用于含维生素C的制剂与食品分析)
8.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时应注意什么?ⅰ.酸性,立即滴定,使VC在空气中氧化速度减慢。ⅱ.新沸放冷的水,减少水中溶解氧的影响。ⅲ.还原性物质的影响及排除VC注射液中常加有亚硫酸盐如NaHSO3作为抗氧剂. 排除:加入丙酮或甲醛。
(三)1.杂质的来源途径有哪些?杂质包括哪些种类?杂质(Impurities)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1)两个来源:一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二是在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药品中的杂质按照其来源可以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一般杂质——指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也常常称为信号杂质。特殊杂质——指在该药物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根据药物的性质、生产方法和工艺条件,有可能引入的杂质,也常称为有关物质。(2)按照其毒性不同,杂质又可分为毒性杂质和信号杂质。
(3)按化学类别和特性可分为3类:无机杂质、有机杂质、残留溶剂。
2.简述薄层色谱法用于杂质限量检查的几种方法。杂质对照品法;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杂质对照品法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并用;对照药物法。
3.检查重金属时其限度以何种金属的限度表示?原因是什么?Chp2010收载了几种检查方法?分别适用于哪些药物中重金属的检查?答:(1)重金属检查以铅的限量表示重金属的限量。(2)因为在药品生产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且铅易蓄积中毒,故作为重金属的代表。(3)Chp2010中规定了三种重金属检查方法: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溶于水、稀酸、乙醇的药物,最常用方法. 第二法:炽灼后检查法适用于含芳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及乙醇的有机药物. 第三法:硫化钠法适用于难溶于稀酸但能溶于碱性溶液药物, 巴比妥类、磺胺类第四法:微孔滤膜法.
4.砷盐检查的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一) 古蔡氏法(p122反应式)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气体,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在同样条件下生成的砷斑比较,来判定药物中砷盐的含量。
(二) Ag-DDC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本法的原理为
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气体,砷化氢气体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的氯仿溶液在有机碱性试剂二二乙胺存在下,反应生成红色的胶态银,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同法处理后得到的有色物质比较,判断砷盐的含量。
(三)白田道夫法原理是氯化亚锡在盐酸酸性条件下,能将砷盐还原成棕褐色的胶态砷,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用同法处理后的颜色进行比较,即可判断供试品的砷含量。
(四)) 奇列氏法(次磷酸法在盐酸酸性液中,次磷酸将砷盐还原为棕色的游离砷,与一定量的标准砷溶液用同法处理后所显颜色比较,判断砷盐的含量。
(十)1.巴比妥类药物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巴比妥类药物的紫外吸收光谱随着其电离级数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1)在酸性溶液中,5,5-二取代和1,5,5-三取代巴比妥类药物不电离,无明显的紫外吸收峰;(2)在pH=10的碱性溶液中,发生一级电离,形成共轭体系结构,在2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3)在pH=13的强碱性溶液中5,5-二取代巴比妥类药物发生二级电离,引起共轭体系延长,导致吸收峰红移至255nm;(4)1,5,5-三取代巴比妥类药物,因1位取代基的存在,故不发生二级电离,最大吸收波长仍位于240nm.最大吸收波长不变。硫代巴比妥类药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则不同,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有较明显的紫外吸收。在盐酸溶液(0.1mol/L)中,两个吸收峰分别在287nm和238nm;在氢氧化钠溶液(0.1mol/L)中,两个吸收峰分别移至304nm和255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