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1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_生物物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_生物物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讲 吴季辉
核磁共振原理及其在 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1 ⎯ §1.3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讲 吴季辉
第一讲
1. 原子核的磁矩 2. 核磁共振现象 3. 弛豫现象
• 自旋 • 角动量 • 核磁矩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讲 吴季辉
核自旋
基本粒子的内禀属性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讲 吴季辉
S( t ) = M y' e − t / T2 cos( Δωt )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讲 吴季辉
硬脉冲
为了使得在谱宽sw (spectrum width) 的范围内所有的核都旋 B0 转同样角度ϑ,射频脉冲必须足 够的强: ω1 = γB1 >> 2π⋅sw 进而脉冲宽度必须短于弛豫时 间 tp<<T1、T2 以保证在脉 Bv 冲期间弛豫作用可以忽略
1H 2D 13C 15N 19F 23Na 31P
1/2 1 1/2 1/2 1/2 3/2 1/2
100 15.351 25.144 10.133 94.077 26.451 40.48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讲 吴季辉
第一讲
1. 原子核的磁矩 2. 核磁共振现象 3. 弛豫现象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讲 吴季辉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讲 吴季辉
弛豫过程的定量描述
dA A − A0 =− dt T
A是弛豫中的物理量,A0是平衡值,T称为 弛豫时间,其倒数称为弛豫速率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讲 吴季辉
核磁共振中的弛豫过程
• 自旋-晶格相互作用 : 自旋- 晶格弛豫过程 • 自旋-自旋相互作用 : 自旋- 自旋弛豫过程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讲 吴季辉

核磁共振笔记(1)

核磁共振笔记(1)

/etconline/08/09/001/01/00001/index.html 清华大学教学软件库 核磁共振 实验方法和技术6.3.1 样品的制备 在测试样品时,选择合适的溶剂配制样品溶液,样品的溶液应有较低的粘度,否则会降低谱 峰的分辨率。

若溶液粘度过大,应减少样品的用量或升高测试样品的温度(通常是在室温下 测试) 。

当样品需作变温测试时, 应根据低温的需要选择凝固点低的溶剂或按高温的需要选择沸 点高的溶剂。

对于核磁共振氢谱的测量, 应采用氘代试剂以便不产生干扰信号。

氘代试剂中的氘核又 可作核磁谱仪锁场之用。

以用氘代试剂作锁场信号的"内锁"方式作图, 所得谱图分辨率较好。

特别是在微量样品需作较长时间的累加时,可以边测量边调节仪器分辨率。

对低、中极性的样品,最常采用氘代氯仿作溶剂,因其价格远低于其它氘代试剂。

极性 大的化合物可采用氘代丙酮、重水等。

针对一些特殊的样品,可采用相应的氘代试剂:如氘代苯(用于芳香化合物、芳香高聚 物) 、氘代二甲基亚砜(用于某些在一般溶剂中难溶的物质) 、氘代吡啶(用于难溶的酸性或 芳香化合物)等。

对于核磁共振碳谱的测量, 为兼顾氢谱的测量及锁场的需要, 一般仍采用相应的氘代试 剂。

为测定化学位移值,需加入一定的基准物质。

基准物质加在样品溶液中称为内标。

若出 于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性等的考虑,基准物质不能加在样品溶液中,可将液态基准物质(或固 态基准物质的溶液)封入毛细管再插到样品管中,称之为外标。

对碳谱和氢谱,基准物质最常用四甲基硅烷。

6.3.2 记录常规氢谱的操作 记录氢谱是单脉冲实验,即在一个脉冲作用之后,随即开始采样。

为使所得谱图有好的信噪 比,检测时需进行累加,即重复上述过程。

由于氢核的纵间弛豫时间一般较短,重复脉冲的 时间间隔不用太长。

对于一些化合物,要设置足够的谱宽。

羧酸、有缔合的酚、烯醇等的化学位移范围均可 超过 10ppm。

核磁共振第一节

核磁共振第一节
12C6 ,16O8 ,32S16
偶数
奇数
1,2,3…… I 1,2H1,14N7 ,I 3,10B5
4
讨论:
(1) I=0 的原子核 16 O; 12 C; 32 S等 ,无自 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2) I=1 或 I >1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1H 2.79270
13C 0.70216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 的核都具有磁矩
6
(三)、原子核的自旋取向和能量
无外加磁场,原子核的自旋取向是任意的; 有外加磁场,原子核就会相对于外加磁场发生自旋取向。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原子核的自旋取向数=2I+1 例如:1H核的I=1/2,在外加磁场中,其自旋取向数=2 第一种取向:磁距与外加磁场H0方向一致; 第二种取向:磁距与外加磁场H0方向相反。
7
例如:1H :I=1/2
m = +1/2 与H0方向一致,能级较低; m = -1/2 与H0方向相反,能级较高。
据电磁理论,核在磁场中具有 的能量E: E1=- μH H0 (m = +1/2) E2= + μH H0 (m = -1/2) Δ E= E2 - E1 = 2μH H0
μH自旋核的磁矩
两种取向不完全与外磁场平行,=54°24’ 和 125 °36’
原子核在磁场中的每一种取向,都代表了原子核某一特定能级,并可用一 个磁量子数m表示,m的取值为I、I-1、I-2、…… -I,共2I+1个。 也就是说,无外加磁场存在时,原子核只有一个简单的能级,但在外加磁 场作用下,原来简单的能级就要分裂为2I+1个能级。
第三章 核磁共振光谱法

第1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第1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两种取向不完全与外磁场平行,有夹角θ,核自旋磁场与 外磁场相互作用产生进动 (拉摩尔进动, Larmor precession)。
拉摩尔公式:
0 = 2 0 = B0
角速度0 ;进动频率 0; 特征常数 磁旋比; B0外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两种进动取向不同的氢核之间的能 级差:E= B0 /I(磁矩)
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 B0 = / (2 ) ①在相同 B0 下,不同的核,因磁旋比不同,发生共振的频 率不同,据此可以鉴别各种元素及同位素。 例如,在 2.3 T 的磁场中,1H 的共振频率为100 MHz , 13C 的为 25 MHz 只是氢核的1/4。 ②对同一种核, 一定,当B0 不变时,共振频率不变;当B0 改变时,共振频率也随之而变。 例如,氢核在1.409 T 的磁场中,共振频率为60 MHZ , 而在2.350 T 时,为100 MHZ。
五、核磁共振波谱仪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 核磁共振波谱仪按扫描方式不同分为两大类: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1.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Continuous Wave NMR, CW-NMR)

可设计为两种方法:
固定磁场B0,改变射频频率v——扫频法。较困难 固定射频频率v ,改变磁场B0——扫场法。通常用
变温元件等。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相互垂直,分别与射频振
荡器和射频接受器相连。样品管座处于线圈的中心,测量过 程中旋转, 磁场作用均匀。
2. 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Pulse and Fourier Transform NMR, PFT-NMR) 不是通过扫场或扫 频产生共振信号;恒定 磁场,施加全频脉冲 (包括所有不同化学环 境的同类磁核的共振频 率),产生共振,采集 产生的感应电流信号, 经过傅立叶变换获得一 般核磁共振谱图。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1)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1)
实验方法:内标法、外标法 此外还有:六甲基二硅醚(HMDC, 值为0.07ppm),
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水溶性,作为极性化合物的内标, 但三个CH2的 值为0.5~3.0ppm,对样品信号有影响)
精选ppt
39
Acetone
NMR Lock Solvents
Chloroform
Toluene
Pyridine
Cyclohexane
CD3COCD3 CDCl3 CD2Cl2 CD3CN C6D6 D2O (CD3CD2)2O (CD3)2O (CD3)2NCDO CD3SOCD3 CD3CD2OD CD3OD C4D8O C6D5CD3 C5D5N C6H12
精选ppt
40
精选ppt
精选ppt
4
NMR谱的结构信息
化学位移 偶合常数 积分高度
精选ppt
5
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原子核的磁矩 • 自旋核在磁场中的取向和能级 • 核的回旋和核磁共振 • 核的自旋弛豫
精选ppt
6
原子核的自旋、磁矩
• 质量数与电荷数均为双数,如C12,O16,没有 自旋现象。I=0
• 质量数为单数,如H1,C13,N15,F19,P31。I 为半整数,1/2,3/2,5/2……
精选ppt
44
化学等价
处于相同化学环境的原子 — 化学等价原子
化学等价的质子其化学位移相同,仅出现一组 NMR 信号。
化学不等价的质子在 NMR 谱中出现不同的信号 组。
例1:CH3-O-CH3 例2:CH3-CH2-Br 例3:(CH3)2CHCH(CH3)2 例4:CH3-CH2COO-CH3
• 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 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1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波谱法

影响化学位移的各种因素
化学位移是由于核外电子云密度不同而造成的,因此许多影
响核外电子云密度分布的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化学位移。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影响化学位移的各种因素
内部因素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磁各向异性效应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中子数、质子数均为奇数,则I为整数,如: 2D、
6Li、14N等I=1;59Co,I=2;10B,I=3。
后两类原子核是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其中 I=1/2的原子核,其电荷均匀分布于原子核表面, 其核磁共振的谱线窄,最宜于核磁共振检测。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凡I值非零的原子核即具有自旋角动量P,也就具有磁矩, 与P之间的关系为: = P (:磁旋比,是原子核的重要属性) 原子核的磁矩取决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P,其大小为:
方程:
= 20 = B0 0 = ( / 2 ) B0 ( 0 :Larmor频率)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质子的进动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吸收
放出
进动核的取向变化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共振条件
核有自旋(磁性核);
外磁场,能级裂分; 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B0 = / (2 )
TMS中12个氢核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中,它们的共振条件完全一致,因此只有
一个尖峰;
TMS中质子的屏蔽常数要比大多数其它化合物中质子的大,只在图谱中远离其它大 多数待研究峰的高磁场(低频区)有一个尖峰;
TMS是化学惰性的,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中,且易于用蒸馏法从样品中除去
(bp=27oC). 在含水介质中要改用3-三甲基硅丙烷磺酸钠[(CH3)3SiCH2CH2SO3Na]代替,此化合物 的甲基质子可以产生一个类似于TMS的峰,甲叉质子则产生一系列微小而容易鉴 别并因此可以忽略的峰;而在较高温度环境中使用六甲基二硅醚(HMDS),=0.06;

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1

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1

δ
=(ν
s-ν νo
) r+
δ
r
式中 νs 为样品中磁核的共振频率; νr 为参照物中磁核的共振频率; νo 为仪器的输出频率,MHz; δr 为参照物的化学位移值。
因此也可用氘代溶剂中残留的质子信号作为化学位移参考值。
常用的化学位移参照物是四甲基硅烷(TMS),其优点是化学惰性;单峰;信号处在高
场,与绝大部分样品信号之间不会互相重叠干扰;沸点很低(27℃),容易去除,有利于样 品回收。而对于水溶性样品,常用 3-三甲基硅基丙酸钠-d4(TSP)或 2,2-二甲基-2-硅戊 基-5-磺酸钠(DSS),其化学位移值也非常接近于零。DSS 的缺点是其三个亚甲基质子有时 会干扰被测样品信号,适于用作外参考。
核磁共振信号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强度。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见“测定方法”),谱峰 面积或强度正比于引起此信号的质子数,因此可用于测定同一样品中不同质子或其他核的相 对比例,以及在加入内标后进行核磁共振定量分析。
测定方法 在熟悉核磁共振理论的基础上,应多了解样品的性质,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操作 仪器。不正确的样品制备、谱仪调整及参数设置会导致谱图数据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降低,甚 至给出假峰和错误数据。 通常应用最多的是 1H(质子)核磁共振波谱,其他还包括 19F、31P、13C 核磁共振波谱 以及各种二维谱等。测定前,一般须先将供试品制成合适的溶液。 溶剂选择 合适的溶剂除了对样品有较好的溶解度外,其残留的信号峰应不干扰所分析 样品的信号峰。氘代溶剂同时提供异核锁信号。应尽可能使用高氘代度、高纯度的溶剂,并 注意氘原子会对其他原子信号产生裂分。常用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用氘代溶剂及其残留质子 信号的化学位移见下表。
实验中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设置谱仪参数,如脉冲倾倒角和与之对应的脉冲强度、脉冲间 隔时间、数据采样点(分辨率)、采样时间等。采集足够的 FIDs,由计算机进行数据转换, 调整相位使尽可能得到纯的吸收峰,用参照物校正化学位移值,用输出设备输出谱图。

核磁共振1[1]

核磁共振1[1]

(2)自旋—自旋驰豫(spin-spin relaxation):
核与核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也称为横向驰豫。
结果:交换能量的两个核的取向被掉换,各种能级的核
数目不变,系统的总能量不变。 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用T2来表示,对于固体样品或粘 稠液体,核之间的相对位置较固定,利于核间能量传递转 移,T2约10−3s。而非粘稠液体样品,T2约1s。
按照经典力学理论,当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外加磁场 B0 中,由于核自身的旋转,而外加磁场又力求它取向于磁 场方向,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核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磁
场的方向进行回旋,这种运动称为Larmor进动。 进动时的
频率、自旋质点的角速度与外加磁场的关系可用Larmor方 程表示:
ω = 2 π v = γ H0 v = γ / 2π H0
对判断化合物的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
12位因对核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 诺贝尔奖科学家

1944年 1952年 1952年 1955年 1955年 1964年 1966年 1977年 1981年 1983年 1989年 1991年
I.Rabi F.Block E.M.Purcell mb P.Kusch C.H.Townes A.Kastler J.H.Van Vleck N.Bloembergen H.Taube N.F.Ramsey R.R.Ernst
三、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1H核在磁场作用下,能级分裂,处在低能态核和处于高
能态核的数目分布服从波尔兹曼分布定律,假设
B0=1.4092T , T=300K,有
N N
1/ 2 1/ 2
e
E / kT
e
hB 0 / 2 T

核磁共振实验1

核磁共振实验1

核磁共振实验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Isidor Isaac Rabi)等人在原子束实验中首次观察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现象。

1945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Puccell)等人,报道了他们在石蜡样品中观察到质子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1946年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洛赫(Bloch)等人,也报道了他们在水样品中观察到质子的核感应信号。

两个研究小组用了稍微不同的方法,几乎同时在凝聚物质中发现了核磁共振。

因此,布洛赫和珀塞尔荣获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核磁共振具有核磁元素多、选择性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能进行动态观测等特点。

因此它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物理学方面,利用NMR可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凝聚体的相变、驰豫过程和临界现象等;在化学工业方面,利用NMR可以研究有机材料的反应过程等;在生物医学方面,利用NMR可以研究生物组织甚至活体组织的的组织和生化过程,可以结合NMR谱与NMR成像做生理分析及医学诊断等。

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地址、考古等各领域。

一、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基本原理;2.观察核磁共振稳态吸收信号及尾波信号;3.用核磁共振法校准恒定磁场B0;4.测量g 因子。

二、实验原理1.磁共振、核磁共振磁共振是指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原子核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对电磁辐射能的共振吸收现象。

如果共振是由原子核磁矩引起的,则该粒子系统产生的磁共振现象称核磁共振(简写作NMR);如果磁共振是由物质原子中的电子自旋磁矩提供的,则称电子自旋共振(简写ESR),亦称顺磁共振(写作EPR);而由铁磁物质中的磁畴磁矩所产生的磁共振现象,则称铁磁共振(简写为FMR).原子核磁矩与自旋的概念是1924年泡利(Pauli)为研究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而首先提出的。

核磁共振现象是原子核磁矩在外加恒定磁场作用下,核磁矩绕此磁场作拉莫尔进动,若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上是加一交变电磁场,当此交变频率等于核磁矩绕外场拉莫尔进动频率时,原子核吸收射频场的能量,跃迁到高能级,即发生所谓的谐振现象。

第2章核磁共振氢谱(1)

第2章核磁共振氢谱(1)

O
-
3 400 MHz 3, d(2.4) 3’, ddd 5.0, 1.5, 0.9
O
-
S
6’ 5’
N
N
+
6 5
4’ 3’ 6, d (9.2)
8.00 ppm and 7.80 ppm
80 MHz: 16 Hz 400 MHz: 80 Hz
O
5, dd 9.2, 2.4
6’, dt 5’, ddd 7.9, 1.0 7.9, 7.4, 1.6
• 对于苯环双取代,若两个取代基相同(X=X’), 则对位取代苯环上的四个氢Ha=Ha’=Hb=Hb’, 在核磁共振谱图上表现为单峰。若邻位取代,苯 环上四个氢分成Ha,Ha’和Hb,Hb’两类,在核 磁共振谱图上表现为双峰。若间位取代,苯环上 四个氢分成Ha;Hb,Hb’和Hc三类,而且这三类 氢还会发生偶合作用,因而在核磁共振谱图上表 现位三组分裂的多重峰(参见图9.5a)。当苯环 双取代的两个取代基不同(X≠ X’)时,情况更 为复杂。对于对位取代,苯环上四个氢将分成 Ha=Ha’和Hb=Hb’两组,而且两组氢会发生偶合 作用,在谱图上表现为两组双重峰。对于邻位和 间位取代,苯环上四个氢完全不同,依据两个取 代基的情况,会分成2-4组各自分裂的峰 。
Spin System in Pople notation---AMX System
Aromatic substitution pattern: ortho
AA’ XX’ Typical spectra for ortho (symmetrical)
O CH3 O
CH3
8.00
7.90
7.80
7.70
7.450
7.400

[核磁共振讲义]第一章—核磁共振基础知识

[核磁共振讲义]第一章—核磁共振基础知识

第一章核磁共振基础知识核磁共振(NMR)是指核磁矩不为零的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

核磁共振是波谱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核磁共振现象与原子所处环境如分子结构,构象,分子运动的关系及其应用。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的测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逐渐形成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即结构生物学。

结构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

核磁共振波谱学是结构生物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核磁共振波谱学各种最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往往与结构生物学密切相关。

如3D,4DNMR。

简史:1924 Pauli从光谱的超精细结构推测某些原子核有核磁距,能级裂分,共振吸收1936 Gorter试图观察LiF中7Li的吸收,未能成功,因样品弛豫时间太长1945-1946 F.Bloch(Stanford), H2O 感应法E.M.Purcell(Harvard), 石蜡吸收法1946-1948 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共得诺贝尔物理奖1951 Arnold et al 乙醇1H化学位移精细结构1957 Saunders et al 核糖核酸酶40 MHz的1H谱(1965 Cooley, Tukey FTT)1966 R.R. Ernst 脉冲NMR理论1971 Jeener 2DNMR原理1984 K. Wuethrich用NMR解蛋白质溶液结构1945-1951 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1951-1965 CW-NMR发展,双共振技术1965-1970~PFT-NMR发展1970~--- 2D-NMR,MQT-NMR,SOLID-NMR,自旋成象技术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研究有机分子的化学结构,代谢途径,酶反应的立体化学信息,生物大分子的溶液构象,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细节,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常数,还可用来研究分子动力学,包括分子内的基团运动,以及生物膜的流动性。

细胞和活组织中化学成分的分布及交换过程,等等。

核磁共振氢谱(1)

核磁共振氢谱(1)
300 MHz、400 MHz、500 MHz、 600 MHz、800 MHz 900 MHz
由永久磁铁到电磁铁再到超导磁体
60 MHz 300 MHz 600 MHz
1.4092 T 7.046 T 14.092 T
2
B0
0
超导磁铁磁场稳定,磁场高,做出谱图的 分辨率高,灵敏度高,便于分析。
第三阶段 1980 年代:Two-dimensional (2D) NMR 诞生(COSY,碳骨架连接顺 序,非键原子间距离,生物 大分子结构,……)
应用领域广泛
核磁共振谱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研究,以及多 种工业部门 ,……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医学
第五章 核磁共振氢谱
0 MHz
1.6 核自旋驰豫
激发到高能态的核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将其 获得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核从高能态回 到原来的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自旋驰豫
• 驰豫过程是核磁共振现象发生后得以保持的必要条 件
自发辐射的概率近似为零
• 高能态核
低能态核
通过一些非辐射途径回到 这种过程叫核自旋驰豫
(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或其它低能级态)
异核偶合 JH-13C
例四 利用某些材料在低温下出现超导现象的原理,制成了超导磁铁。
邻近质子自旋磁矩间的相互作用
CH3
1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步骤
相同基团不是化学等价的。
裂分峰之间的距离相等
m = I, I −1, · · ·, −I 等。
Jab = Jba = 7.
1.65 1.04 0.9
2.35 7.06 7.14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1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1

m = -1/2
E
m = +1/2
m = -1/2 E
m = +1/2
B0
B0
磁矩沿磁场方向的分量为:
z
m
h
2
外加磁场中核的磁能级的能量E为:
E
z B0
m
h
2
B0
1H的高能级与低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
E
m
h
2
B0
h
2
B0
2B0
B0=1.41T
E 2 2.7935.051027 1.41 3.981026
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局部抗磁效应:屏蔽决定于相邻原子或基团的 电负性,电负性大,质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小,屏 蔽程度减小,共振信号移向低场
Si(CH3)4 CH3-H CH3-N CH3-Br CH3-Cl CH3OH
b) 粘滞性液体,配成2-10%溶液
c) 固体样品直接分析,图谱常有许多互相叠合的 谱带组成,很宽,对结构分析意义不大
d) 1H NMR,样品溶液不含质子,常用CCl4、CS2 及氘代溶剂(CDCl3、D2O等,贵,溶解能力 好)
4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质子核磁共振波谱
理论上: 当一个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核置于外磁场中,
横向驰豫:自旋-自旋驰豫,两相邻的核处于不 同能级,但进动频率相同,发生横向驰豫,各自 旋状态的总数不变,各能级上核数目的比例不变, 但确实使某些高能级的核的寿命缩短了,以驰豫 时间T2表示。
根据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激发态能量E与 体系处在激发态的平均时间成反比,与谱线的宽 度成正比:
③ 探头
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探头的结构与种 类与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相同,其接收线圈感应 出的信号是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信号)。

核磁共振(NMR)1

核磁共振(NMR)1

(1) I=0 的原子核 16 O; 12 C; 22 S等 ,无自旋,没有磁矩, 不产生共振吸收 (2) I=1 或 I >1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I=1/2的原子核
两个问题:
在NMR测量时,要消除顺磁杂质,为什么? 在NMR测量时,要求将样品高速旋转,为什么?
我们知道,大多数有机物都含有氢原子 (1H核),从前述 公式
0 = H0 / (2 )
可以看出,在H0一定的磁场中,若分子中的所有1H都是
一样的性质,即H都相等,则共振频率0一致,这时只
将出现一个吸收峰,这对NMR来说,将毫无意义。
Bax等发明在稀Lipid 溶液中测量残留偶极偶合常数以
精化生物大分子溶液结构的方法; Wuthich小组发明了TROSY谱(Transverse Relaxationoptionized spectroscopy)
在20世纪对NMR作过贡献的12位Nobel奖得主
1. 1944: 2. 1952: 3. 1952: 4. 1955: 5. 1955: 6. 1964: 7. 1966: 8. 1977: 9. 1981: 10.1983: 11.1989: 12.1991: I. Rabi F. Bloch E.M. Purcell W.E. Lamb P. Kusch C.H. Townes A. Kastler J.H. Van Vleck N. Bloembergen H. Taube N.F. Ramsey R.R. Ernst
射频辐射─原子核(强磁场下,能级分裂)-----吸收──能级跃迁 ──NMR 与 UV-vis 和红外光谱法类似, NMR 也属于吸收光谱,只 是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核磁共振氢谱1

核磁共振氢谱1

2.3自旋偶合体系(spin system)
2.3.1化学等价(chemical equivalence)
-OR
1.5
-OPh
2.3
-OCOR
2.7
-OCOPh
2.9
NH2
1.0
NR2
1.0
NO2
3.0
SR
1.0
-CHO
1.2
-COR
1.2
-COOH
0.8
-COOR
0.7
CN
1.2
对于次甲基的δ值依然可以用Shoolery 经验公式计算,但常数项改为1.5.
烯烃的化学位移计算
δ=1.50 +Σσ
H
典型nJH,H-偶合常数
类型
J (Hz) 12-15
类型
0
5,57,0
0,5- 3
13-18 0,52,5 9- 13
1- 3
•o 69 •m 13
J ( Hz) 2-9
6,5- 7,5
•aa 5-8 •ae 2-4 •ee 2-4 7-12
4-10
0
2- 3
2- 4
•1-2 1,62,0 •1-3 0,61,0 •1-4 1,3-
第二章 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氢谱主要是通过测定有机物分 子中氢原子的位置来推断有机物的结构 的。从一张有机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上, 我们可得到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 (根据化学位移δ值)和氢原子的数量 (根据峰面积)。即核磁共振氢谱图上 有多少个峰,就表明有机分子中有多少 种类的氢,各个峰的面积积分比表示各 种氢原子的数目的比例。
2.1 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最重要参数之一.前 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这里不再讨论.根据上述各种影响氢核化 学位移的因素和多年核磁共振测定有机 物结构的经验,同样总结出了不同有机 基团氢核的化学位移δ值。根据δ值,可 以进行相应有机基团的推断,常见的一 些有机基团的氢核的化学位移总结于表 2.1中。

知识点1-核磁共振简介及原子核自旋与分类

知识点1-核磁共振简介及原子核自旋与分类

与UV-vis和红外光谱法类似, NMR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研 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 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Principles
Absorpt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radio-frequency region of the spectrum resulting in changes in the orientation of spinning nuclei in a magnetic field.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是研究原子核对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的吸收,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 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 量分析。
(测定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氢原 子的位置、环境 以及官能团和 C 骨架上的 H 原子 相对数目)
质量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电荷数 偶数 奇数 奇数或偶数 0 1,2,3… 自旋量子数I
16O ;12C ;32S 8 8 16 2H ,14N 1 7
1/2;3/2;5/2… 1H1,13C6,19F9 17O8
1. I=0 的原子核无自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2.I=半整数的原子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有磁 矩, 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 其中I=1/2的核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如1H1,13C6等。 3. I 是> =1 的整数的原子核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 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NMR: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在强磁场作用下,受到 某一射频照射时,产生磁诱导效应的过程 ----核磁共振 分类: v 1,1H1 NMR谱,proton-NMR v 2,13C6 NMR谱,carbon-NMR v 3,19F9 NMR谱 v 4,31P15 NMR谱

了解一下什么是核磁共振MRI检查?

了解一下什么是核磁共振MRI检查?

了解一下什么是核磁共振MRI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又称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是利用脉冲磁场成像,记录体内含氢原子的成分在组织内的分布情况。

核磁共振MRI检查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检查之一,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并且因其无辐射,成像清晰,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类疾病诊断中,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左膀右臂”,大部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都可能接受过磁共振检查。

不过还有一些患者对此还不是特别了解,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揭开核磁共振MRI检查的神秘面纱。

一、核磁共振MRI检查原理磁共振成像,通俗的讲就是在患者身体上施加一个磁场,使身体里的氢原子核都朝向磁场方向,然后撤掉这个磁场,捕捉这些原子核返回原来状态所释放出的能量,形成MR信号,然后就能区分出不同脏器了。

磁共振原理主要依赖于电流激发所产生的高频磁场,与X线检查所形成的电离辐射原理是不同的。

目前医学还未发现临床常用磁共振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二、核磁共振MRI检查的优势1、这是一种无创伤,无放射性伤害的安全绿色的检查方式,可以反复检查;患者不需要变换体位,可以进行任意方向的扫描;MRI成像参数多,为临床提供的信息更大。

2、颅脑MRI对脑梗塞、脑肿瘤、炎症、脑白质变性、先天畸形等的诊断更为敏感,可以发现早期病变,定位也更加准确,也可以不用造影剂显示脑血管(MRA扫描),发现有无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3、MRI对骨内感染、肿瘤、外伤的诊断与病变范围,尤其对骨髓的病变,如骨挫伤、骨髓炎、无菌性坏死、白血病骨髓浸润等能早期发现。

MRI对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

对椎间盘病变,MRI可以显示其变性、突出、膨出或脱出,也可以显示椎管狭窄程度,对神经根压迫的定位也能做出诊断。

4、腹部MRI对肝、胆、胰腺、脾脏等实质性器官疾病的诊断可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确诊,如良恶性肿瘤鉴别、感染、肝硬化、脂肪肝等,尤其是腹膜后的病变。

不用造影剂,胰胆道MR水成像(MRCP)即可显示胆道及胰管,对胆系梗阻有较大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核磁共振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一)
分析测试中心 谢娅妮 2009-12-23
提 纲
• 5.1 概述
• 5.2 基本原理 • 5.3 核磁共振波谱仪 • 5.4 氢核磁共振波谱解析 • 5.5 核磁共振波谱的特点和应用 • 5.6 其他核磁共振波谱简介
式中:ω— 角速度;
v — 进动频率(回旋频率); γ— 旋磁比(特征性常数)
当外加电磁波的频率与核的回旋频率ν相等时,电磁波 的能量就会被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
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此时E射=ΔE,所以发生核磁
共振的条件是:
hγ E hv回 hv射 B0 2

v射

据波尔兹曼定律,提高外磁场强度,降低工作温度,可减 少 N(-1/2) / N(+1/2)值, 提高观察NMR信号的灵敏度。
核自旋驰豫
激发到高能态的核必须通过非辐射的途径释放,使核
从高能态回复到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振动驰豫。
• 驰豫过程是核磁共振现象发生后得以保持的必 要条件
自发辐射的概率近似为零
5.2 基本原理
一、 原子核的自旋:
• 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具有自旋现 象,自旋时产生核磁矩。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I:自旋量子数; 自旋角动量: h I ( I 1) h:普朗克常数; 2 核磁子=eh/2M c; 核 磁 矩: g I ( I 1)
表示方法
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由于屏蔽作用不同而产 生的共振条件差异很小,实际操作中采用一标准物质 作为基准,测定样品和标准物质的共振频率之差。 磁场强度不同,同一化学环境的核共振频率不同。不 同型号的仪器所得化学位移值不同。
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有绝对的标准。
选择标准物:四甲基硅烷 Si(CH3)4
峰不重迭;
(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对于固定磁场改变射频的扫频式仪器,化学位移常用 位移常数表示;
(样 标) 6 10 106 振荡器频率

对于固定射频频率改变外磁场强度的扫场式仪器,化 学位移为:

B样 B标 B标
10
6
常见结构单元化学位移范围
(3) 固定H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 处发生共振(图)。也可固定 ,改变H0 (扫场)。扫场方 式应用较多。 例: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
讨论:
δ =5.25ຫໍສະໝຸດ δ =7.27受屏蔽作用较强,δ =1.7-3
c. 溶剂效应和氢键的影响
高分辨NMR只能测定液体样品,溶剂改变,
化学位移也会改变。
溶剂与溶质生成氢键时,削弱了氢键质子的 屏蔽,共振吸收移向低场,δ值可增大几个ppm, 因此易生成氢键的溶剂一般不用。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多脉冲激发方法采用,产生二维谱,
对判断化合物的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
12位因对核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 诺贝尔奖科学家
• • • • • • • • • • • • 1944年 1952年 1952年 1955年 1955年 1964年 1966年 1977年 1981年 1983年 1989年 1991年 I.Rabi F.Block E.M.Purcell mb P.Kusch C.H.Townes A.Kastler J.H.Van Vleck N.Bloembergen H.Taube N.F.Ramsey R.R.Ernst
二、 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取向数满足: 自旋取向数= 2I+1 以1H核为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有两个自旋取向, 其中一个取向磁矩与外加磁场B0一致;另一取向相反。
图1 H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图2 能级裂分与外加磁场强度的关系
在上图中,当自旋取向与外加磁场一致时(m =+1/2),氢
讨论:

处于低能级的核数比高能态核数仅多十万分之一; 若以合适的射频照射处于磁场的核,核吸收能量后,由 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其净效应是吸收,产生共振信号;

若高能态核不能通过有效途径释放能量回到低能态,低 能态的核数越来越少,一定时间后,N(-1/2)=N(+1/2),这
时不再吸收,核磁共振信号消失,这种现象为“饱和”;
在1950年,Proctor等人研究发现: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 结构(化学环境)有关。在高分辨率下,吸收峰产生化学位 移和裂分,如右图所示。
由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可获得质子所处化学环境 的信息,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
五、化学位移:
产生: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 共振条件: 0 = H0 / (2 ) 产生单一的吸收峰; 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 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作用 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 外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 小,叫屏蔽作用: H =(1- )H0 :屏蔽常数。 越大,屏蔽效应越大。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 质量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原子序数 偶数 奇数 奇数或偶数 自旋量子数I 0 1,2,3…. 1/2;3/2;5/2….
讨论:
1. I=0 的原子核 O(16);C(12);S(22)等 ,无自旋, 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规定其 TMS=0
(TMS)(内标)
其他种类氢核大部分位移为1~12之间。
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现,图右
侧;
大,屏蔽弱,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小,在低场出现,图左
侧;
TMS作为基准的优点: (1)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
尖峰;
(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
• 高能态核
低能态核
这种过程叫核自旋驰豫
通过一些非辐射途径回到
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或其它低能级态
驰豫过程的分类
(1)自旋—晶格驰豫(spin-lattice relaxation): 也称为纵向驰豫, 指高能态的原子核将能量以热能 形式传递给周围的粒子(固体样品,传给晶格,液体样 品,传给周围分子或溶剂)而回到低能态。 结果使高能态的核数减少,低能态的核数增加,全 体核的总能量下降。 经历自旋—晶格驰豫过程达到热平衡状态所需时间, 通常用半衰期T1表示,T1是处于高能态核寿命的一个量 度。T1越小,表明驰豫过程的效率越高,其大小与核的 种类,样品的状态,温度有关。固体样品转频率较小, 不能有效地产生纵向驰豫,T1较长,可以达到几小时。 对于气体或液体样品,T1一般只有10−4~102s。
2. I=1 或 I >0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图 原子核的自旋形状
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均 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I=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 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 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核磁共振是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洛赫和哈佛大学珀
塞尔各自独立发现,两人因此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洛赫(Felix Bloch )
珀赛尔 (Edward Purcell)
1951年 Arnold 发现乙醇的NMR信号,及与结构的关系 1953年 Varian公司试制了第一台NMR仪器 近二十多年发展 高强超导磁场的NMR仪器,大大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 脉冲傅立叶变换NMR谱仪,使灵敏度小的原子核能被测 定;
~2.1 H3C C
~3.0 H 3C
H
O
N
~.8 1 HC C C 3
~3.7 H3C O H C
~0.9 H3C C
O C OH
H C O
C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 §» Æ » Ñ Î Ò
Ä (ppm) ¦
同一类基团相连的质子具有大致相同的值: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γ v回 B0 2
三、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1H核在磁场作用下,能级分裂,处在低能态核和处于
高能态核的数目分布服从波尔兹曼分布定律,假设
B0=1.4092T , T=300K,有
N N
1/ 2 1/ 2
e
E / kT
e
hB 0 / 2 T
1.0000099
式中:N+ — 处于低能态核的数目; N-—— 处于高能态核的数目; △E— 高低能态的能量差; K— 玻耳兹曼常数; T—热力学温度。
5.1 概 述
•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是指原子核在
静磁场作用下,对固定频率电磁波进行吸收而在分裂后的 能级之间产生共振跃迁的物理现象。 • NMR是由磁性核受幅射发生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光谱。研究 最多、应用最广的是1H核的NMR,可用PMR或1H NMR表 示。
a.电负性(诱导效应)
电负性 诱导效应 电子云密度 屏蔽效应
H感 发生共振所需磁场强度(低场)
eg. 电负性: C 2.6
N 3.0
O 3.5
δ: C-CH3(0.77-1.88),N-CH3(2.123.10),O-CH3(3.24-4.02)
诱导效应的影响随碳链的增长而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