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

合集下载

小麦条锈病-8页

小麦条锈病-8页

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

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

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

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症状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

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

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

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

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

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m×22~29m,孢子壁无色,壁厚1~2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

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

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m×12~20m,顶端壁厚3~5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

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

图2-1 3种小麦锈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上为夏孢子堆,下为冬孢子堆)1:小麦条锈菌2:小麦秆锈3:小麦叶锈菌病原生物学: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

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温为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20~26℃,最适温度7~10℃;侵入适温9~12℃。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

中文名称:小麦锈病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中文别名:黄疸病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为害作物:小麦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

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

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

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

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小麦品种间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

分类属性: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叶锈:全国大部分麦区杆锈:西南、华南、华北等发病特点: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就小麦
条锈病的防治方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合理选择小麦品种
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抗条锈病的品种。

根据不同地区的条锈病流行情况和环境条件,选择耐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个抗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可以根据该地区的
需求进行选择。

二、加强田间管理
1.间隔轮作:小麦的连续种植容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因此要进行田间合理轮作,保持
作物的多样性。

晾晒让病原菌孢子更好地死亡,减少感染机会。

2.及时清除病残体:小麦铺土前要清除病残体,避免将病原菌传递到新一轮的种植
中。

3.杂草管理:合理松土,及时除草,减少杂草对农田的竞争,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抗病能力。

4.适度施肥:合理施肥,注意氮肥的用量和撒布时间,避免因过量氮肥而导致病害爆发,尤其是条锈病。

三、化学防治
1.药剂选择:可选择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小麦条锈病,在灌浆前后进行喷洒,以控制
病害的发生。

2.防治时机:及时发现初期病斑,发现病斑后7~10天内进行药物喷洒,可以获得较
好的控制效果。

四、生物防治
1.利用拮抗菌:利用能对小麦条锈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拮抗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进行生物防治。

2.利用植物激素:可以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喷洒,提高小麦的自然抵抗力,减轻
病害的影响。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防治原则1. 综合治理。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结合病害发生规律和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策略。

2. 综合控制。

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着力提高防治效果。

3. 病害防治。

采取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预警、病害防控、病害防治技术推广等,减轻病害对小麦的危害。

二、常用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深翻田面。

在春季田间管理中,采用深翻田面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3. 消毒种子。

在小麦播种前,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杀灭种子上的病原菌,防止病害的传播。

4. 合理灌水。

在种植小麦过程中,合理控制田间水分,避免过度灌水,减少病害的发生风险。

5. 及时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升小麦的抗病能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减少病害的发生。

6. 定期喷药。

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进行农药喷洒,能够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7. 病害监测和预警。

建立病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8. 合理轮作。

合理安排小麦的轮作,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病害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茎间隙以及鞘片。

其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黄褪斑或黄条,病斑逐渐变成红褐色,中心逐渐变白,最终形成黑褐色条斑,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高温和高湿条件是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有利因素,通常在春季和夏季多发。

病原菌一般在遇到湿度达到相对湿度80%以上的情况下才能侵染小麦。

条锈病的侵染还与小麦的抗病性有关,抗病性低的品种更容易受到感染。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下面是几个有效的方法。

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首要措施之一。

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从而降低患病率。

2. 调整播期和播种密度:适当调整小麦的播期和播种密度也可以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在气温较低湿度较小的时期进行播种,可以缩短生育期,减少病害的发生。

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可以使小麦生长更加健壮,提高其抵御病害的能力。

3. 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建立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了解病情发展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监测主要以田间调查和病原学检测为主,及时发现病情,有助于控制病害的扩散。

4. 喷药防治:在小麦叶面上喷洒合适的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减轻病害的程度。

一般来说,应该在病情发展初期或预测有病情发生时进行喷药。

5. 合理轮作和间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积累和传播。

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可以增加土壤的多样性,降低病害的发生。

6. 病斑采果和病株处理:发现病斑的果实应及时采摘,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对于严重受害的病株,应及时清除和销毁,防止病害的扩散。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需要综合多种措施,包括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调整播期和播种密度、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喷药防治、合理轮作和间作以及病斑采果和病株处理。

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预防和治疗小麦条锈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防治措施。

1. 品种选择在栽种小麦时,要选择对条锈病的抗性较强的小麦品种。

如中岳13、中储29、优麦27 等小麦品种,在抗病性能方面比较突出,是较为优良的选择。

同时,应尽可能避免同一地区、同一灌溉区间或连片种植同一品种,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因此应根据土壤条件的不同,合理施肥。

通过施肥增强小麦的生长和抵抗力,降低小麦的感染率。

同时要注意及时清除落叶秸秆,及时割除禾草,减少病原的生长和繁殖。

3.病害监测和识别对于已经发生的病变,要及时识别,并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手段。

在病害发生的季节,要经常到小麦田间进行巡视,及时发现病害的轨迹,并进行记录。

若发现疑似病害,应及时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确诊后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

4.药剂治疗针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我们还可以通过药剂治疗来达到防治的目的。

通常采用的药剂有48%烷基锡茜素锰锌悬浮剂、70%三唑酮等。

但是在使用药剂的时候,都要根据药品的说明进行使用。

要防止药剂过多使用导致人体、动物、植物环境的污染。

5.生物防治现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农民意识到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昆虫、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天然资源来控制病害的方法。

生物防治不仅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治病害。

对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生物防治尤为重要。

如利用巴氏杆菌、链霉菌等微生物,不仅仅具有抑制条锈病的能力,而且对小麦生长没有任何危害。

综上所述,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我们需要采取科学严谨的方法。

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要合理施肥,定期查看、及时发现病害,并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

同时,在治疗时应注意药剂的使用,防止过度使用药品造成环境污染。

最重要的是,要积极探索生物防治的方向,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小麦的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一、农田管理措施1.合理轮作:适当的轮作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适宜的前茬作物有豆类、玉米等。

2.清耕除草:及时翻耕土壤,清除病残体和麦田周围的杂草,减少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3.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种植,能够减轻病害发生的程度。

4.密植适度:适当增加小麦的栽植密度,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距离,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二、化学防治1.种植前处理:在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10%的多菌灵溶液中,浸泡20分钟,能够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2.药剂喷雾:发病初期,可使用敌菌隆、扑灭菌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每667平方米使用敌菌隆50克或扑灭菌25克,加水20升,均匀喷雾。

3.定期喷药:在小麦拔节期开始,每隔7-10天喷雾1次,用于防治小麦的条锈病。

可使用农用抗菌剂,如丙醇福星、杀菌利、精功利等,按照说明书的剂量进行喷雾。

4.防病矮壮剂:使用矮壮剂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适量喷施矮壮剂可以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

三、生物防治1.接种拮抗菌:使用一些拮抗菌作为种子处理剂,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菌的侵染。

2.施用生物有机肥:合理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四、其他防治方法2.保持田间通风:及时修剪采收和传粉无用的杂草和废弃麦苗,保持田间通风,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农田管理、化学、生物、以及其他防治方法,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主要受到锈菌的侵染和小麦的抗病能力的影响。

锈菌主要通过孢子的传播来引起病害的发生,它们可以通过风力、雨水、农具等多种途径传播到健康的小麦植株上。

而小麦的抗病能力则受到小麦品种、种植环境以及农业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在小麦生长早期,低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锈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这个时期是小麦条锈病的高发期。

小麦长势矮弱,叶片上出现红褐色的条状斑点,感染严重的叶片会出现黄化、枯死等症状。

小麦茎秆和穗部也可能感染,导致实际产量的大幅度下降。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需要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1.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可以增加小麦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农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种植。

2.合理培育和管理。

农户应提前做好小麦培育,在播种前及时施肥、翻耕和清除田间杂草,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及时修剪患病的叶片和茎秆,减少病害的传播。

3.病害监测和防治。

农户应经常进行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

一旦发现病害,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咪鲜胺等,在使用药剂时需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

4.合理轮作和间作。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小麦条锈病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适时改变小麦的种植地点和种植其他作物,使得病菌在田间得不到持续的滋生条件。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是与锈菌的侵染和小麦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的。

通过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合理培育和管理、病害监测和防治、合理轮作和间作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易于发生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不仅会严重损失作物产量,还会降低小麦的商品质量。

因此,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小麦条锈病的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一、小麦条锈病症状小麦条锈病的症状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形成线状或点状条纹,最终叶片变黄、枯萎甚至烂掉。

感染较严重时,衰弱的小麦幼苗会慢慢死亡。

1. 良好的栽培管理发生小麦条锈病的主要原因是小麦的生长环境不好。

因此,在小麦栽培管理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合理施肥、适时浇水、杂草防治、营养管理等。

2. 保持土壤湿润小麦条锈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它需要潮湿的环境才能生存。

因此,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应保持土壤湿润。

如果土壤太干燥,可以适当浇水,只不过要注意避免过度浇水,以免伤害小麦。

3. 喷药防治在小麦生长季节内,可以用化学药品来防治小麦条锈病。

常用的防治药品包括:代森锰锌、多菌灵、氧化锌、硫酸铜、硫酸锌、硫酸铜等。

但是,用药时要注意药品对环境的危害,并且要按照使用说明来操作。

4. 改变种植方式如果小麦条锈病反复发生,在实践中可以考虑改变小麦的种植方式。

例如,采用间作或轮种的方式,让小麦在不同的地方生长,从而减缓病害的传染。

小麦条锈病一旦发生,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除感染的部分在小麦发生条锈病后,应及时将感染的部分清除掉,避免病菌扩散。

可以用药物喷雾的方式对小麦进行治疗,防治小麦条锈病。

通常使用的药物有硫酸铜、氧化锌等,但是用药时要按照要求的剂量进行,避免对作物造成二次伤害。

3. 增施肥料在小麦生长季节中,针对发病较轻的情况可以在作物周围增施肥料。

因为肥料中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可以调节小麦生长的环境,抵御病害的进攻。

小麦条锈病是十分常见的小麦病害,对作物产生的危害较大,因此,应重视对小麦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在小麦的栽培管理和治疗中,应掌握有效的技术方法,切实提高生产效益。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性小麦病害,俗称“黄疸病”。

是小麦三种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中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

感病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

当前,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条锈病呈现发病早、病点多、孢子新鲜、易传播蔓延等特点。

今年我市小麦条锈病预计偏轻发生,个别田块偏重发生。

因此,建议广大种植户迅速行动起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控,确保条锈病不发生蔓延扩散,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为害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

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

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球形或卵形)。

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

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冬孢子,棍棒形或梭形),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

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明显。

【病原】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专性寄生菌。

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发生条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及为害,除与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关系外,还与品种抗性、气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

【当前实况】据农技中心系统监测,今年全市小麦条锈病全市各地零星发生,发生程度:轻发生,发生面积:8万亩。

【防治策略】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按照“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传病中心(一个点有3片以上叶片侵染为传病中心),选择对症农药进行防治。

【防治措施】一要抓住防控时期。

小麦条锈病发生扩散快,防治上极易被忽视。

提醒广大小麦种植户抓住5月上旬防治的关键时期,按照“治早、治小、治好”的原则,压低病原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条锈菌引起。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黄化、橙黄色甚至红褐色的条状小斑点,患病部位呈现梗孢子层。

严重的病情会导致叶片黄化、干枯甚至死亡,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种植方式和病原菌的侵染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介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和常见的防治措施。

一、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小麦条锈病的主要发生条件,尤其是在20~25°C 的温度和大气湿度70%以上的环境中,病害最易发生。

2. 菌源侵染:小麦条锈病菌主要通过种子、残体和生活在土壤中的菌丝侵染健康的小麦植株。

3. 病原菌侵染力:病原菌的产孢量和传播能力直接影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高产孢菌株和具有传播病菌的虫媒都会增加病害的危害程度。

4.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病性不同,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更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二、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小麦条锈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2. 清除病源:在种植前将田间的小麦残体清除干净,并进行病害集中区域处理,可减少条锈病菌的侵染。

3. 施用农药:在小麦生长期和病害高发期进行预防性喷药,可有效抑制病菌生长和传播。

常用的农药有三唑酮、嘧菌醚等。

4. 合理轮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如与玉米、豆类等作物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5. 改良栽培技术: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及时疏苗、间苗等都能减少条锈病菌的侵染。

6. 栽培控制:控制小麦密度,减少潮湿和通风不畅的情况,有利于减少条锈病菌的侵染。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与气候、品种、种植方式和病原菌的侵染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防治小麦条锈病,可以采取种植抗病品种、清除病源、施用农药、合理轮作、改良栽培技术和栽培控制等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tritici)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很大影响。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种植密度、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种植抗病品种和科学的防治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1. 气候条件
小麦条锈病是寄生性病害,需要湿度大、温度适宜的环境才能繁殖生长。

一般来说,气温在10℃~20℃左右,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会比较高。

2. 种植密度
小麦的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畅,日照不足,容易形成湿度和温度适宜的环境,从而加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3. 土壤湿度
小麦生长的土壤湿度对条锈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土壤湿度要适中,既不能过分干旱,也不能过分湿润。

1.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条锈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选购小麦种子时,应选择耐病性强、繁殖能力好、不易感染病害、高产优质的品种。

3. 及时施药防治
当小麦出现病害时,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防治药剂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小麦的生长情况选择,同时按照剂量和用药方式正确施用。

4. 科学管理措施
小麦条锈病主要是透过风等方式传播的,所以要加强农田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扰动,建立科学的灌溉管理体系,确保土壤的透气性和湿度适宜。

总之,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需要依靠多种措施综合施行,从而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效。

同时,还要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防治技术的水平,才能有效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之一。

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给小麦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本文将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他是小麦的一种真菌病害。

小麦条锈病主要分为黄锈、条锈和黑锈三种类型,其中黄锈是最普遍的。

小麦条锈病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湿、高温度的条件下,很容易发生。

在这种条件下,条锈菌能迅速繁殖,通过气候湿度、土壤湿度、土壤养分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小麦受到条锈病侵害的风险。

一般在小麦越青壮期进行发病,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斑,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的吸收,从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1. 合理种植小麦品种要想防治小麦条锈病,就需要合理种植小麦品种。

目前,育成了许多抗病性较好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能够有效地抵抗条锈病的侵害,减少发生的风险。

种植这些抗病品种的小麦,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也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及时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

还需要避免施用过量的氮肥,因为过多的氮肥会使小麦生长过于茂盛,增加小麦受病害侵害的风险。

3. 合理管理田间环境合理管理田间环境也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

要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及时疏解田间杂草,保持灌溉排水畅通,以减少小麦受到条锈病的侵害。

还需要合理控制小麦的密植情况,避免小麦茎叶交叉生长,增强小麦植株的通风性,减少小麦受到条锈病的风险。

4. 农药防控如果小麦已经受到条锈病的侵害,就需要进行农药防控了。

可以选用有效的杀菌剂,喷施到小麦的叶面,以控制条锈病的发展。

喷药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发现小麦叶片出现病斑后的晨间或傍晚,这样可以减少农药对小麦的伤害,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条锈病的发展。

及时防治小麦条锈病

及时防治小麦条锈病

及时防治小麦条锈病什么是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又称为小麦红锈病、小麦红腊病、小麦条锈,是小麦主要的病害之一。

此病由真菌引起,主要侵害小麦叶片。

叶片上表现为出现一片片黄褐色条锈痕,逐渐扩大,成为红褐色病斑。

严重时,会导致麦田减产。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1.影响小麦产量:小麦条锈病会导致叶片黄枯,影响光合作用,使养分供应减少,进而导致叶片变黄,秆粗叶短,产量减少。

2.降低小麦品质:小麦条锈病破坏了小麦叶片的结构,会导致小麦早衰,灰色霉变,容易使小麦碾成面粉变黑、臭,使小麦品质下降。

3.结果影响供应:小麦条锈病感染后不及时控制,会影响全球小麦的供应,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造成饥荒。

预防小麦条锈病的方法1.清洗栽培区:小麦条锈病主要通过病菌遗留在栽培区内来滋生。

清洁垃圾,割除病源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

2.种植抗病品种:从品种角度防治小麦条锈病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家研发的抗病品种可以在减少化学防治的情况下,防止或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3.合理施肥:小麦生长期间须要一定的保健肥料,例如磷酸单铵、尿素、红磷等等,在保证小麦安全生长的同时,也能够抵御小麦条锈病。

4.及时清除秸秆:通过及时清除秸茬、病容来消除病源,从而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5.进行光合作用:为小麦做好补光工作,能够适当增加小麦结实量,优化小麦品质。

6.喷洒药剂:药剂的使用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

不过药剂的使用必须在正确的时间、方法、浓度下施用,并且需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

如何诊断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的最初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黄斑或厚厚的褐色色斑。

经过几天,斑块变成红褐色。

感染严重的叶片在潮湿的天气下,可看到长线状的形状。

叶片显示可见的发黄、萎缩、病斑扩大或撕裂等症状。

最后,整个叶子可能会黄化、干燥甚至死亡掉落。

如何治疗小麦条锈病1.剪除感染枝叶:当发现小麦条锈病时,应及时剪除患部。

将切割口整齐,过剩的枝叶稍微削短,否则病灶还会扩展。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食物。

而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给小麦种植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在我国东北、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严重,呈现出有害规律。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温度和湿度是其发生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气温在15-20摄氏度、湿度在90%以上的条件下,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

2. 遗传因素:小麦品种的抗性是影响小麦条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一些耐病性差的小麦品种容易受到小麦条锈病的侵害,而一些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则相对不易受到侵害。

3. 病害传播:小麦条锈病可以通过风传播和种子传播等途径传播。

当小麦条锈病菌侵入小麦株后,通过小麦叶面上形成的孢子传播给其他小麦株,导致病害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针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治方法来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1. 科学种植: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措施。

在选用小麦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选择抗性好的小麦品种种植。

2.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调节小麦生长的营养状态,增强小麦的抗病性。

适当施用有机肥和磷、钾等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3.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观察小麦叶片及植株的病情状况,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使用化学防治剂:在小麦条锈病发生的初期,可以使用一些化学防治剂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的扩散。

一般可选择环菌灵、丙环唑等广谱杀菌剂进行喷洒,但同时也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浓度和频次。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区之一,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就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分析1. 病原真菌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该病原菌经过性孢子在其寄主间进行长距离传播,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到新的寄主上,引发新的感染,导致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和流行。

2. 气候条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高温潮湿的气候是小麦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河南省气候条件复杂多样,雨水充沛,容易造成高湿环境,有利于条锈病菌的增殖和传播。

3. 宿主植株小麦是小麦条锈病的唯一宿主植株。

大规模种植的小麦田地为病原菌提供了相对集中的寄主,一旦发生病害,便容易迅速传播。

4.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缺乏病害防治措施以及疏于田间管理等,都可能成为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外部条件。

二、防控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在河南省小麦种植过程中,应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抗病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较强,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氮、磷、钾等养分,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3. 合理耕作管理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强灌溉排水,确保小麦生长环境干燥通风,减少病原菌的生存和传播条件。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及时控制病害的发生。

但需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外源微生物或内源植物产生的防治物质,对小麦进行生物防治,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6. 科学种植布局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间作制度和分季播种,减少宿主植株的集中生长,遏制病害的传播。

7.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对小麦田地的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畦面整洁,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与传播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影响。

下面将就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做简要介绍。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引起的,这种菌主要在小麦的叶片上寄生。

条锈病菌的传播主要借助自由飞散的孢子,在湿润的环境下迅速繁殖。

一旦孢子附着在小麦叶片上,它们会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进入植物内部,感染并侵害小麦的叶片。

在湿润的条件下,感染的叶片上会产生典型的病斑,表现为橙黄色短条状。

病斑上的孢子在湿润的条件下也会释放出来,进一步传播病害。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可以大大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抗病品种可以供选择。

2.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以减少小麦条锈病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量。

尽量避免连作小麦,可以选择其他作物进行轮作。

3.清除病残体:小麦条锈病的病菌可以通过病残体传播到下一茬小麦上。

在收割后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的传播。

病残体可以经过堆肥的处理,彻底破坏病菌。

4.控制虫害:某些虫害如蚜虫和叶蝉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控制虫害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5.使用化学药剂:在小麦生长季节,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药剂进行喷药,以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药剂的选择和使用要按照药剂说明书的指导,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量和频次,以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仅仅依靠单一的防治措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将控制措施贯穿于整个作物生长季节,才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保护小麦的生长发育。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率较高,并且对小麦的影响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发生,尤其是春季和秋季的天气条件非常适宜条锈病菌的繁殖。

一旦小麦田中出现条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上出现黄化斑点,发生条状扭曲,并伴有红褐色的条锈孢子粉。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病原菌感染:小麦条锈病菌主要经病原菌感染引起,病菌可以通过风、虫、土壤和种子传播,病原菌在土壤中或残茬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2. 气候条件: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发生,如春季和秋季的高温多雨季节,温度在20℃左右是条锈病菌的适宜繁殖温度。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不同,一些抗病品种对条锈病菌有一定的抗性,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轮作:合理的轮作制度能有效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通过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减少病菌的数量,降低感染的风险。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小麦条锈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同时注意及时更新品种,选择更具抗病性的新品种。

3.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增强抵抗条锈病的能力。

注意均衡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生长过旺,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

4. 喷药防治:在小麦叶片开始出现病斑时,及时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药防治,能够有效遏制病害的蔓延,减少产量损失。

5. 清除病残体:在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避免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6. 合理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及时疏松土壤,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避免过度密植和过浓的种植密度,防止病害的传播。

小麦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我们要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关注天气情况,合理轮作,种植抗病品种,适量施肥,及时喷药等,以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

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

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

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症状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

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

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

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

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

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μ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

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

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端壁厚3~5μ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

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

图2-1 3种小麦锈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上为夏孢子堆,下为冬孢子堆)1:小麦条锈菌2:小麦秆锈3:小麦叶锈菌病原生物学: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

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温为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20~26℃,最适温度7~10℃;侵入适温9~12℃。

夏孢子萌发不需光照,但侵入后需光照。

光照充足时,病菌在植物上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光照不足时,生长发育受抑。

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饱和湿度或叶面具水滴(水膜)。

条锈菌夏孢子不耐高温,在36℃下经2d即失去生活力。

病原菌生理分化:小麦条锈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上,有些小种同时可侵染大麦和黑麦,另外还有多种禾草寄主,如山羊草属、鹅冠草属、冰草属、雀麦属、披碱草属、大麦属、黑麦属和小麦属等。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该菌的转主寄主。

条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通过鉴别寄主可以把条锈菌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由于各国生产上所用主栽品种不同,且不断更换,鉴别寄主也在不断充实和调整。

我国从50年代起,先后鉴定出条中1号至31号共31个小种和40多个致病类型。

各个时期都出现了相应的优势小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条中25号出现频率最高;1988年起,条中29号居于首位;1993~1995年新命名的条中30号和31号小种出现频率不断上升,至1996年,条中31号已跃居首位。

目前,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0号和31号为代表的Hybrid 46和水源11致病类型占优势的新时期。

侵染过程侵入期: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植株的侵染部位后,遇适宜的温度(7~10℃)和湿度(有水膜或100%相对湿度),2~3h 即可萌发长出芽管。

芽管沿叶表生长,遇气孔后,形成顶端略膨大的附着胞。

附着胞下方长出侵入丝,在气孔下腔内形成泡囊,再长出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生长,以球形、囊状或分支状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

电镜观察表明,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始终未刺破寄主细胞质膜,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

田间影响侵入的决定性因素是湿度和水膜,因锈病盛发季节温度常处于适温范围,降雨和夜露便成为制约锈菌侵入的重要条件。

侵入除受温、湿度影响外,小麦气孔数目和开闭习性,以及叶表的理化性质,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这是品种间抗侵入特性不同的主要原因。

扩展期:锈菌侵入感病品种后,遇适宜条件,菌丝体经4~5d 即可形成圆形或长圆形菌落,菌落经叶片整体透明染色即可镜检到。

之后便在寄主表皮下集结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夏孢子。

条锈菌具有系统侵染特性,菌丝可在寄主组织内不断扩展蔓延,当侵入点形成首批孢子堆后,可由外缘菌丝继续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孢子堆。

在幼苗叶上,孢子堆排列成轮状;在成株叶片中,由于受维管束限制,菌落只能沿叶脉之间上下蔓延,这样孢子堆就呈虚线状排列,这是条锈病症状的主要特点。

一个侵染点在寄主状况和环境条件适宜时,其蔓延可上至叶尖,下到叶鞘。

在扩展期间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适温下,潜育期最短;温度过高或过低,潜育期均延长。

光照时间长、强度大,潜育期短、产孢量大;偏施氮肥可降低植株抗性,有利于锈菌的发育,潜育期也会缩短;增施磷肥可增强植株抗性,延长了潜育期。

在抗病品种组织内的扩展状况视品种抗病程度而定。

在免疫或近免疫品种组织内,锈菌受到强烈抑制,完全不能发育。

在高抗品种组织内,锈菌发育严重受抑。

在中抗品种组织内,锈菌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发病期:锈菌是严格寄生菌,致病特点是先不杀死寄主细胞,而是利用其代谢产物,最终导致其死亡。

因此在感病品种上,首先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到发病后期,病组织才由绿变黄变枯;在免疫品种上,不出现任何肉眼可见症状;在近免疫品种上,仅形成微小枯斑;在抗病品种上,产生小而少的孢子堆,有的孢子堆不破裂,同时迅速形成枯黄斑,限制其发展。

在发病期的显著特征是病菌持续大量产生夏孢子。

在感病品种正常生长条件下,条锈菌每个孢子堆日产孢1800个左右,持续8~10d ,每cm 2叶面日产孢量可达25000个,这就是小麦锈病爆发流行的内在原因。

影响锈菌孢子堆形成和产孢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条件。

在适温、高湿、光照正常和偏施氮肥情况下有利于孢子产生,尤其以湿度最为重要,小麦条锈菌产孢期所需相对湿度为50%以上。

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单位时间的产孢数呈指数增长。

温度、光照和湿度也影响产孢速度和持续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各发病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

侵入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湿度,潜育阶段主要是温度,发病阶段产孢和孢子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湿度。

了解各发病阶段的影响图2-2 小麦条锈菌的侵染结构(仿商鸿生)1. 夏孢子 2。

芽管 3。

附着胞(其下方为侵染丝)4.泡囊 5。

侵染菌丝 6。

吸器母细胞 7。

吸器因素,对于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病害循环越夏: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因此越夏便成为条锈病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

据测定,旬平均气温低至2℃,侵入的菌丝体仍可缓慢扩展,旬均温超过22℃,侵染便完全停止,受侵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

夏孢子在相对湿度为40%时,0℃下可存活433d,5℃时可存活179d,15℃可存活47~89d,25℃只有10余天,36℃仅可存活2d。

在相对湿度80%以上时,其存活寿命变短。

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23℃,条锈菌便不能越夏,这可作为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

条锈菌以连续侵染的方式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越夏寄主(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上越夏,并以前两种为主。

我国东部平原麦收后高温高湿,气温远超过其越夏温度上限,且小麦收获至秋苗出土的时间间隔长达数月,夏孢子显然不能在此越夏。

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麦、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

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南和陇东是引起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

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主要仅限于该地区。

华北地区的越夏菌源很少。

秋苗发病: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麦区传播蔓延,侵染秋苗。

距越夏区越近,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重。

陇东、陇南早播麦田9月上旬播种,9月底至10月初就出现病叶。

因各年越夏区菌量不等,各年田间病叶率变动也较大。

一般年份要先形成发病中心,最终才能导致全田发病;重病年份该地区发病田块一开始便出现多数单片病叶,不经发病中心阶段便可引致全田发病。

距越夏区越远、播期越迟,秋苗发病就越轻。

关中东部和黄河以北麦区多在10~11月才出现病叶,江淮麦区要到11月以后才出现病叶,而且几率极低。

越冬:冬季当气温降至1~2℃时,条锈病便停止发展。

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

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渡过寒冬。

条锈菌能否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最冷月平均气温-6~ -7℃,但麦田若有积雪覆盖,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

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北限为,东起山东德州,经河北石家庄、山西介休,西至陕西黄陵一线。

该线以北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可越冬,且越冬率较高。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区,秋苗发病程度与其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单片病叶不能越冬,只有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才能顺利越冬。

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呈缓慢生长状态,条锈菌可在冬季正常侵染,不存在越冬问题。

在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成为来年侵染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地区也称为“冬繁区”。

春季流行: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旬最高气温上升到2~9 ℃时,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复苏产孢。

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越冬病叶产生的孢子就能侵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向上部和周围叶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

各越冬区因生态条件和菌源不同,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春季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湿条件。

华北北部地区一般3月下旬越冬病叶开始产孢,若春雨及时,整个春季可繁殖4~5代。

陕西关中则在2月上中旬越冬病叶开始显症产孢,春季可繁殖7~8代。

条件适宜,条锈菌在整个春季流行中,有效繁殖倍数高达百万倍以上。

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病过程与菌源的来源密切相关。

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发病三个阶段。

但在越冬菌量大、冬季温暖潮湿和条锈病能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春季流行可划分为几个连续的、具有不同流行特点的时期,即始发期、点片期、普发期和严重期。

始发期是指由越冬病叶到新病叶出现的时期,这时温湿度条件刚进入病菌侵染所需的下限,病菌开始复苏并缓慢增殖,但病菌绝对增值量不大,复苏时间早晚视各地的温度而定。

点片期指新病叶出现到形成发病中心的时期,此时的温湿度条件和植株发育有利于病害发展,病叶发展速度呈百倍上升。

条件不适或极度干旱时,增长速度减慢或停止,甚至死亡。

普发期指由点片到全田普遍发病的时期,此时的特点是田间病叶率激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