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由于多要素分布式算法仅用于
识别适宜建设区域,该文将其扩 展用于多等级的适宜性评价。具 体不赘述。
参考文献
• [1]江浏光艳.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 [2]孟霖,郭杰,孙驰,欧名豪.基于供求关系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扬州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8,40(01):11-21.
三、结果分析
• 运用GIS工具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平塘县评价单元图斑进行空间叠
加分析,最终将平塘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为适宜建设用地和不 适宜建设用地两大类,高等适宜建设用地、中等适宜建设用地、低等适 宜建设用地和不适宜建设用地共4个等级。
• 2江浏光艳以成都的两个区(市)县,
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中的七类建设用地,采用“目标 一判断一结果”型指标体系,使 用“建设用地适宜级一建设用地 适宜类一建设用地限制型”衡量 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体系将影 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各个因素划 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 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建设用 地适宜性评价。
进行等级属性赋值后可直接用于评价,线状数据则需通过缓冲区分析, 数据转换、属性赋值后方可用于评价。
• 利用GIS空间数据叠置分析方法, 确定评价基本单元。
4评价方法及流程
极限条件法:将指标性质为刚性且属性分级为不适宜等级的图层数据进行 合并操作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值 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分值 加权求和法公式:
用规划数据、石漠化数据、水土流失强度数据和交通条件空间布局数据 等。
• (3)数据来源:影像数据、DEM数据、平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006—2020年) 资料、县职能部门相关调查和规划成果资料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评价研究的背景如今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地球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在中国,环境问题是很迫切需要解奂的。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开始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在很多的国家对于生态环境都是比较重视的,所以现在中国也应该把解决土地建设生态化问题提上日程,否则环境的破坏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千年大国,也是文明国家,中国一直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如今,土地建设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来开发。

但是,由于现在土地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全面,所以经常会被人们遗忘。

所以,国家在针对土地建设的问题需要提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这项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毕竟是多元化的,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这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对于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评价研究的意义城镇在中国占了很大的比重,城镇连接着城市和农村,所以,现在城镇的土地建设是中国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我们既要合琿地利用土地,又要保护地球环境。

3.国外评价研究的状态现在国外对于土地建设的问题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对于土地政策的落实上面,土地建设必须和政策相关联。

所以,在国外规章制度对于土地建设是很重要的。

4.国内评价研究的状态定位性评价偏多现在在中国的土地建设考量中,主要是采用相关的概率选取一部分土地进行分析,但是选择的数量不是很多,这样的测量结果其实是不够准确的,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多次试验,保证测试结果更准确。

城市土地建设评价少在对于土地建设考察的例子当中,对于国家城市用地的分析研究少于城镇用地的研究,但是评判的标准是基本一样的,可是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是完全不相同的。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用地类型和用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建设效益。

而GIS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工具,可以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首先,GIS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空间叠加和数据分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和分类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土地用于农业,哪些土地适合用于工业、商业或居住等。

其次,GIS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以评估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

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土地可利用度、地貌适应度、交通便利度等,在GIS平台上进行各项指标的加权计算和分析,可实现对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这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城市宏观规划和区域用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评价。

通过将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指导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碳排放等指标,可以实现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GIS可以进行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不同方案的比较和优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GIS可以基于多条件和多目标的空间优化模型,进行不同方案的模拟和比较。

通过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和约束条件,可以得出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建设效益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科学、高效和可行的方法。

通过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其发展进程也日新月异。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研究部分,而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进行开发和建设的基础用地,可逆性差,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来看,城镇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不足,低效闲置土地未能较好规划利用,问题较为突出;乡村土地规模大,但所存在的布局不合理问题未能完全解决。

如何盘活建设用地,合理进行土地规划,仍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中心五城区为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与GIS 方法,进行城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内的土地划为五个等级———适宜、较适宜、普通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为成都市中心五城区的城区改造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为成都市的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1研究区概况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在四川盆地西部,经度102°54′E~104°53′E ;纬度30°05′N~31°26′N 。

成都市中心五城区是成都市最早的五个主城区,总面积为42406hm 2,包括金牛区、武侯区、青羊区、成华区、锦江区,如图1所示。

据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成都市中心主城区常住人口为1541.94万人,其中,中心五城区有527.27万人,占比约34.20%。

锦江区地处市区东南部,是成都市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人大所在地。

金牛区地处市区西北部,区内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批发市场和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武侯区地处市区西南部,区内拥有武侯祠、锦里等著名景点。

青羊区地处市区西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协和西部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是成都市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区内有天府广场、杜甫草堂等景点。

成华区地处市区东部,区内拥有中国西部第一高塔和西南最大的动物园。

2数据与方法2.1数据处理2.1.1数据来源本文主要数据包括:①2020年成都市中心五城区矢量边界数据与路网数据,获取自OpenStreetMap 开源地图;②2020年7月,云量小于等于5%的GDEMV2_30m 分辨率DEM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取自地理空间数据云;③成———————————————————————作者简介:曾爽(2000-),男,四川成都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王成霞(通讯作者)(1996-),女,贵州仁怀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物迁移及迁移扩散模型。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实习报告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规划设计研究院实习岗位: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工程师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而土地资源却日益紧张。

因此,开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参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项目,掌握评价方法、流程和技术要点,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收集资料在实习初期,我主要负责收集项目所需的基础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资源、地质条件、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要求和方法。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基础资料后,我利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主要包括创建数据库、叠图分析、空间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

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提取影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关键因素,为后续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3. 评价因子筛选与权重确定根据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我筛选出了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地质条件、交通状况等因素作为评价因子。

并通过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4. 适宜性评价模型建立在确定评价因子和权重后,我根据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建立了适宜性评价模型。

通过对各评价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分。

5. 评价结果分析与制图根据评价模型,我对研究区域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GIS软件制作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布图,直观地展示了各区域的适宜性状况。

6. 撰写评价报告最后,我根据评价结果和分析,撰写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报告主要包括项目背景、评价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等内容,为项目决策提供了依据。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流程和技术要点,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综合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详细解析。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因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的划分通常包括优先适宜、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

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自然条件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土地利用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它们对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水文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水源等,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适宜性。

社会需求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社会需求包括人口密度、居民用地需求、公共设施需求等因素。

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增长趋势明显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除此之外,不同行业和社会群体对用地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在评价指标中。

例如,工业用地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商业用地需要考虑消费人群的规模和经营环境等。

经济发展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旅游等方面。

工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商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等。

城市旅游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酒店用地和休闲娱乐用地等。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环境保护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大气环境的保护等。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是这样:场地稳定性:拟建场地是否存在能导致场地滑移、大的变形及破坏等严重情况的地质条件。

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又要牵涉到工程的类型、规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

例如在平原土质地基,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岩溶、土洞、崩塌等问题。

工程实践中的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大致如下:一、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就是看场地及其临近又没有影响场地性稳定性的因素。

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岩溶、土洞、滑坡、泥石流、崩塌、大的沉降、地下洞室(采空区、人防洞室等)、断层、地震效应等等;2、有无边坡稳定性问题;3、有无可能影响拟建物安全的地形地貌。

二、场地的适宜性:这个问题与场地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但从理论的角度说,没有不能建筑的场地。

有的场地虽然存在稳定性问题或其他不利条件,但经过工程处理,仍然可以建筑,问题是需要处理的工程量和造价与拟建物的价值比。

例如我们要建一栋投资500万的多层建筑,但勘察发现场地处于一滑坡体上,如果要对滑坡进行处理,需要1000万的投资,显然不合适。

我就遇到过这类问题,最后建筑方放弃了该场地的使用。

我们在做场地和地基基础的选择评价时所要尊守的原则就是:技术经济原则。

也就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场地的适宜性评价还要考虑一个水的问题。

这里的水包括了地面水与地下水。

林宗元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工程实例。

早年一个厂区在建设时由于考虑不周,选在了一个沟谷里,结果发生大的山洪,造成灾害,最后不得不迁建。

这类事例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

三、有些朋友在对场地进行评价时忽略了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这也是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但地基存在局部均匀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仍然会对拟建物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在勘察报告中,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特别是其中14.3.3条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规定的内容,结合CECS99:9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参考众多勘察报告中的优秀者,提出下面这个编写提纲及每个标题应有的内容和数据,以使勘察报告内容更充实,论证更合理,岩土参数更有适用性和可靠性,特编写本勘察报告编写提纲及有关内容指南,供勘察单位参考。

岩溶塌陷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岩溶塌陷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岩溶塌陷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
评价
岩溶塌陷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岩溶塌陷区是指地下溶蚀作用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地下空洞崩塌的地区。

由于岩溶塌陷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对城乡建设用地的选择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进行岩溶塌陷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岩溶塌陷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主要从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工程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地质条件是评价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

岩溶塌陷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地下空洞多,土壤稳定性较差,这些都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评价时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其次,水文条件也是评价的关键因素之一。

岩溶塌陷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对地表沉降和地下空洞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建设用地处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就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和建筑物损坏等问题。

因此,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水文条件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最后,工程条件也是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溶塌陷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如果建设用地在工程条件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就会增加建设成本,降低建设效益。

因此,在评价时需要考虑工程条件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综上所述,岩溶塌陷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工程条件等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评价,才能确保城乡建设用地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岩溶塌陷区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以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特殊地理资源,促进岩溶塌陷区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旨在通过收集、分析和关联大量的地理数据和土地信息来评估建设用地适宜性,并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该评价方法的目标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保障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数据。

例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水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从卫星遥感、测绘、调查研究、统计资料等渠道获得,并通过GIS平台进行整合和处理。

其次,需要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需求,可以确定一系列适宜性指标,如土地可开发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可持续利用性、经济效益等。

每个指标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准确反映不同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接下来,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类数据和指标进行集成和关联分析。

这可以通过建立空间数据模型和评价模型来实现。

通过模型,可以根据不同指标和数据的权重,计算得出不同区域的适宜性指数或得分。

这些指数或得分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建设适宜性程度。

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表达和展示。

通过GIS的可视化工具和功能,可以将评价结果以图形、统计表格等形式展示出来,直观地反映不同区域的适宜性特征和差异。

同时,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决策支持,如合理利用适宜地区,限制或改变不适宜地区的建设用途等。

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科学和精确。

它提供了一个综合、动态和可重复的评价模型,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特征和潜力,避免不适宜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级代码11和21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级代码11和21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级代码11和21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1、评价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 以土 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对城镇、工业等建设用地的 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分类定级。 2、评价方法 根据对相关案例及资料的研究分析,对于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评价,通常采用 的方法主要有多因子叠加分析和主成份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本方案主要应用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 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的方式, 对评价区域范围内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定。 在评价之前, 首先需要构建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总面积要能够满足各类 建设项目对用地规模的基本要求。如果评价单元太小,则数据量较大,同时对各 因子数据精度的要求更高;如果评价单元太大,则评价准确度较低,难以保证评 价结果的准确度。 因项目区数据最小上图面积是 400m2,因此将评价单位设为 20 米*20 米的单 位格子。 3、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 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基础类、经济 社会类、生态影响类。
-8-
(2)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计算结果, 将项目区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 4 类区域: 一等适宜、 二等适宜、三等适宜、不适宜 ,最后得到项目区域用地适宜性评价用地类型结 果,并进行分析。 5、评价步骤 (1) 基础数据处理 1) 评价因子提取 根据表 4-1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中的因子, 收集资料, 找到数据的相 关性;并根据评价因子分类评估标准提取 11 个因子有效图层。
7)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 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对生态因子赋值如 下:
表 4-10 生态因子评价表
分类 生态不敏感区域 生态一般敏感区域 生态中等敏感区域 生态高度敏感区域 范围 未利用地(荒草地等);连续面积小于1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 小于5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10-2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8-1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20~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10~2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20公顷以上池塘水面 得分 100 80 50 10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城市用地评价 ( land use assessment ),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指适宜于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级指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后方宜建设的用地;三级是不适于建设的用地。

1详述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作出综合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程度,为合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

•自然条件主要指气象、地形、工程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植被等,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社会条件则包括各种历史因素(如文化古迹、城市现状)、政策因素(如保护耕地等)。

城市发展用地的评价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进行资料搜集、用地分析和编制用地评价图等。

[1]2资料搜集温、降水量、蒸发量、暴雨强度和日照等。

②地形资料:包括高程、的地形图,通常为1∶5000或1∶10000。

③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地质构造(如活动断层、滑坡、溶岩、流砂、泥石流、沼泽、泥炭层等的水文资料:包括规划地区和有关地区的江河、湖泊、海洋、渠道等的资料。

内容有:一般水位,历史上不同再现期(如百年一遇、50年一遇、25年一遇、10年一遇等)的最大洪水水位、洪水淹没范围和面积、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及洪水规律、流量、流速、含砂量、河道变化情况等。

⑤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的等水位线和基本流向、水质、泉水以及自流井的位置、平均流量、最大涌水量、含水层厚度、构造、水源补给区位置和范围。

⑥矿藏及其他的有关资料:地下矿藏的种类、分布范围、储量、品位和开采计划;旧矿井的分布范围,地层有无沉陷以及建筑材料资源等。

⑦文物埋藏范围。

3用地分析对搜集的资料要作综合分析。

为便于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可将用地分为4类。

第1类为适宜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自然条件较好,不需要或稍稍采取工程措施即能适应城市建设需要。

具备的主要条件:①地基承载力一般不小于每平方厘米公斤;•②地下水位低于一般建筑基础埋置深度,即低于地面~2米;③不被洪水淹没;④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10%;⑤没有沼泽地段,或者用简单方法即可排除积水;⑥没有大的冲沟、滑坡和岩溶现象。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长。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

评价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可以避免建设用地的不当使用、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评价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容量等因素,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研究方法
1. 国内外同类研究文献研究和分析,梳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2. 采用景观生态学和遥感技术,通过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质量等因素,从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等方面评价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3.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熵值法等多种数学模型,对不同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综合评估不同区域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4. 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收集不同群体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认识和需求,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因素。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1. 完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框架和方法,提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

2. 利用多种评价模型对不同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估,形成评价报告,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结合社会需求因素,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评估结果进行修正和优化,提高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4. 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拓宽土地利用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学术研究思路。

城区建设用地地质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以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城区建设用地地质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以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0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继而涌现出一系列问题: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城市地质环境恶化、地质安全受到威胁。

如郑州市2021年“7·20”特大暴雨后城市道路出现2000多处地面塌陷,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上述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其中一类原因是城市规划对地质影响因素的考虑不够全面和深入,忽视了地质条件、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等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埋下潜在隐患。

对此,城市建设用地地质适宜性评价是避免地质环境问题、保障地质安全的必然举措。

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如何运用好地质调查成果,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区建设用地规划,也是本轮规划需要认真回答的命题。

城市建设用地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地质环境进行适宜性的分析与评价,其评价结果可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性、科学性提供基础保证。

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城区为例,就城区建设用地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作了探讨,同时传播相关科学知识。

1研究区域及方法1.1研究区域研究区域位于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城区,涉及资阳、赫山两个行政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8°19′56″~28°38′51″,东经112°17′04″~112°31′49″,面积约为245.59km 2。

地形地貌较复杂,位于湖南省中北部资水下游的洞庭湖平原与雪峰山脉接合部,西南山丘起伏,东北江湖交错;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递减。

区境以平原为主,山、丘、岗地貌齐全,海拔在29.5~239m 。

区内地层主要由新生界第四系砂质黏土、网纹状黏土、细沙层、卵石层多层结构土体和元古界板溪群冷家溪群石英砂岩、板岩、变质砂岩等构成。

地质构造上属于湘中-南地块基金项目:湖南省地质院科研项目(HNGSTP202210)。

作者简介:罗量,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水工环地质等研究。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适宜用于何种建设活动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并保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下面将从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1.数据收集:对相关地理、气候、地质、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指标体系建立: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指标,并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3.评价模型建立: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4.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探讨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价结果的后续优化和调整。

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

如土壤质量好、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用于农业或工业建设。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情况等。

如经济发达的地区适宜开发商业用地,交通便利的地区适宜发展居住用地。

3.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能力等。

如环境敏感地区适宜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不宜用于建设。

评价结果的应用:1.土地规划: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强度,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用地。

2.土地利用: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用性和限制性,引导土地利用的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土地整治: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指导土地的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的品质和效益。

4.土地管理: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1、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规划区的建设用地需求, 参照国内工业园区及开发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研究从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按物流业用地类型进行评价。

可参考建设用地适宜性因子的识别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结果筛选评价因子并制定分级标准( 见表1) 。

表1 物流园区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2、因子的量化和指标权重因子量化即将评价因子的原始信息进行等级化、数量化。

此处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将评价对象按主导功能分成不同的功能区, 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并赋值( 打分) 。

赋值区间为0~ 3, 数值的大小与该评价因子对某一功能用地的建设适宜程度呈正比, 即将各因子指标中真实值或状态处于最适宜等级的赋值为3, 处于最不适宜等级的定为0, 基本适宜、不太适宜的分别赋值为2 和1, 然后将每部分的评价因子信息按所处的不同等级以数值形式( 分值)表现出来,代表对土地利用适宜度的高低(见表2)。

各评价因子根据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值。

这里采用德尔斐法( Delphi) 、等权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第一层指标通过专家咨询, 确定重要程度, 并将其作为该层次指标的单层次权重值。

第二层拟采用等权法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即对每一因子赋予相同的权值, 并使各评价因子权值之和等于 1。

虽然每个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大小和适宜度有所不同, 但在选用第二层次的因子时已考虑到这种不同, 尽量选取那些对评价对象真正重要的因子, 剔除不重要的因子, 因此已将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率和适宜度的差异减少到最小, 用等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不会对评价结果造成较大偏差。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各因子的组合权重等于第一层指标权值与第二层指标的权重的乘积。

权重的确定结果见表 3。

表2 建设用地适宜度综合评价标准表3 各评价因子权重3、综合评价规划区域综合评价指数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V=i ni i W P ∙∑=1式中,V 为功能区的建设用地适宜度评价值,P i 为功能用地的 i 因子适宜度评价值( 0 ~3), W i 为功能用地 i 因子的权值。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引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城镇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利用。

城镇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的土地,其选择与评价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生态适宜性评价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建设用地进行评价,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城市建设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

因此,评价城镇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

一般来说,可以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景观格局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生态环境为例,可以考虑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因素,通过采集实地调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评价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还可以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通过调查和监测不同用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不同用地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第三部分:案例研究和结果分析以城市的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为案例进行研究。

首先,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得到用地类型和空间分布的基础数据。

然后,根据建设用地的功能定位和特点,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集相关数据。

最后,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对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比如,对于生态适宜性评价较低的区域,可以采取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减少或改变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以保护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部分:总结和展望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是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适宜性评价权重的确定方法
1.主观赋权法:指基于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或偏好,通过 按重要性程度对各指标(属性)进行比较、赋值和计算 得出其权重的方法。 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专家调研法、环比评分法、最小 平方和法、二项系数法、比较矩阵法、重要性排序法等。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建设用地
通常是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建物及其适用范围的土 地,它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它是把土地作为生产基 地,生活场所,而不是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它 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 地及军事旅游设施用地等。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
是在调查分析建设用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 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 的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土地的适应程度。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时很难将其归于某个类别,于是 先对单个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模糊评价。 2.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指选择对各种不同类型用地有影响 的因素,计算各因素作用分值,划分评价单元,计算各影响 因素对评价单元的影响分值。 3.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每一个评价单元,选择不同 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评价目标,根据土地质量的差异以及土地 利用方式的要求,分析土地适宜性的过程。
研究区概况:经纬度、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区域 面积、经济文化等。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地形图、遥感图像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第二步: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GIS和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 评价标准分为五个等级
第三步:
确定指标权重 利用公式:
计算出影响因子 的权重。
《建筑工程测》CAI课件
第四步: GIS叠加分析评价: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评价因子
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地貌:坡度、坡向、高程、高程、地貌类型 工程地质:地表组成物质、地基承载力、地下水深度、水土 腐蚀性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经济环境因素 人口密度、单位经济总收入、单位企业总收入、基础设施完 备度、公共设施完备度 基础条件:利用现状、通信通电通水条件
利用GIS对数据进行空 间分析,并对每个分析 图进行叠加。将叠加结 果划分五个等级,制作 适宜性等级划分图。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第五步:评价结果及分析
建设用地各适宜性土地面积统计 结论与建议
2.客观赋权法:是基于各方案评价指标值的客观数据的差 异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的方法。 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拉开挡次法、均方差法、 多目标规划法、离差最大化法等。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案例:重庆市璧山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步:确定评价单元
《建筑工程测量》CAI课件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常用指标体系:
1.“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通过区分土地利用适 宜性的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建立响应模型, 定量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 2.“目标—诊断—结果”指标体系:首先确定该方式、类 型或区域的土地利用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性和结果 性评价。 3.“生态—经济—社会”指标体系:将系统分解为自然生 态子系统、经济自系统、社会子系统,根据子系统的特征 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来实现整体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