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课标解读一、教材的主要内容:本教材主要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材的研究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研究数学的乐趣,提高研究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本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研究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本教材还改进了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了研究的难度,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教材在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提供了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并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新课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新课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新课标强调了数学学习的基础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四
年级数学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数与代数:学生将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法、
减法、乘法和除法。
此外,还会学习简单的代数表达式和方程,为后
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2. 几何与图形:课程将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如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
算方法。
3. 数据分析: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包括制作和解
读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等统计图表。
4. 概率与统计: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学生将初步了解概率的概念,并学习基本的统计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5. 实践应用:新课标鼓励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购物、旅
行规划、时间管理等,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 数学思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7. 数学文化:介绍数学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
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新课标)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学解读
(新课标)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学解读一、链接课标针对本单元,新课标有明确的要求:"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时,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单元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尽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数学素养1.培养学生会用规范、流利的语言表达。
2.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
三、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和垂线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画垂直和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根据学情,针对本单元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本单元几何概念较多,为帮助学生有效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教材编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
如:在认识平行和垂直时,教材呈现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比较等多种活动,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平行的表象,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平行线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
《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认识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着重加强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内容作了较多调整,使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性更加明确,这样做是明确统计内容的学习重要的是数据处理过程的经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统计知识的学习。
(一)重视数据收集、整理之前的准备,要充分地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统计离不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而任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都需要有很多的准备,比如说,基于什么考虑、为了什么目的来收集数据,按怎样的标准、分哪些项目来收集数据,如何保证数据收集的有序、准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数据收集前的“准备”,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增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让统计活动更加有条理、有依据、有预见、有水准。
事实上,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含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和决策。
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还要尽量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全过程。
以前我们比较多的是提供数据,让学生将现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感到那些数据是经常出现、数据表现出什么趋势、能从数据中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能做出什么预测等,这也应该是培养学生数感和数学直觉的重要举措。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数学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的开端,也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沿续了第一学段教材的编写思路及特点,大部分内容是对第一学段的进一步拓展。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小结如下: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问题。
二、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新教材以数一数,看一看,试一试,说一说,估一估,做一做,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三、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探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四、教材内容,体现的是认识数学文化价值的教学如《大数的认识》突出数学文化,提供素材,培养数感。
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美、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
这些在“你知道吗”都有明显的体现,而这些你知道吗、阅读资料等有的是作为了解,有的是以后的学习铺垫,所以教师们要把握好学习目标要求。
五、版本的编排太散比如说数与代数它安排在了第一、4、6单元跨度有些大,但是我们也可以适当的整合一下,把4/、6单元放在一起上从教材的目录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重点是第4/6单元,也是难点。
现在我就着重说说这本书的数与代数部分,其他的内容教参说的很详细,实效性很高,我就不赘述了。
《亿以内数的认识》课常见读数错误:1、数数--九百九十万、九百九十五万、(九百九二十万)、一千零五万、(一千十万)数大数是在万以内数数的基础上拓展的,教材编排对大数的数数不及老教材重视,没有作具体要求和强调。
对于前面的两个错误,前者除了解释为看数不完整,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后者则是读数不规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一、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到例3)学生在前学习前面教材基础之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学生在已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并认识中括号,通过“你知道吗”知识框让学生了解大括号。
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解决问题(例5)。
本单元设置租船问题,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
《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认识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着重加强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内容作了较多调整,使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性更加明确,这样做是明确统计内容的学习重要的是数据处理过程的经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统计知识的学习。
(一)重视数据收集、整理之前的准备,要充分地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统计离不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而任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都需要有很多的准备,比如说,基于什么考虑、为了什么目的来收集数据,按怎样的标准、分哪些项目来收集数据,如何保证数据收集的有序、准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数据收集前的“准备”,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增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让统计活动更加有条理、有依据、有预见、有水准。
事实上,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含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和决策。
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还要尽量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全过程。
以前我们比较多的是提供数据,让学生将现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感到那些数据是经常出现、数据表现出什么趋势、能从数据中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能做出什么预测等,这也应该是培养学生数感和数学直觉的重要举措。
解读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建立数学思维,并为进一步学习高年级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解读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揭示其核心内容和培养目标。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1. 数与数的关系数与数的比较、排序、四则运算、数的关系等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排序等活动,培养对数的感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算术运算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算术运算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数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标准引入了分数的概念和初步的运算。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分情形,如分水果、分糖果等,理解分数的概念,并学会分数的读法和书写方式。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将分数转化为整数,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
4. 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和描述各种几何图形,掌握图形的属性和特征,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变换。
同时,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解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5.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后续学习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统计数据,并能够用图形方式表示统计结果,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通过学习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1. 培养数学思维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数与数的关系、运算、几何图形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 培养数学兴趣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标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数学新课程标准解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新课程标准解析小学四年级数学新课程标准引入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方法,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让他们不仅掌握基础的计算技能,还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技能。
课程标准的变化不仅涉及内容的更新,还涵盖了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的调整,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思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计算能力的提高。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新标准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学生将会面对涉及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如购物找零、测量物体等,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的数学概念,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课程标准提出了更高的学习目标。
过去,四年级数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运算和简单的几何知识上,而新标准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数学概念。
例如,除了加减乘除运算,学生还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前接触到更高级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新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需要采用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利用实物模型、数学游戏和小组合作等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此外,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评价方面,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而新标准则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课标解读崔庙镇实验小学四年级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课标解读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材的学习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实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时要对以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
对于这些相关的内容,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
“四则运算”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
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没有进行概括,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运算定律,与以往的教材基本相同,安排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
2. 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
而小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在具体安排上,本套实验教材采取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实验教材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就行了。
(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介绍小数的意义时,主要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3 个课时),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并且注意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介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
“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
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
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 a 扩大 n 倍,数应是a+na 倍,而不是 na。
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
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
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3.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
“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三角形”单元,教材安排了的内容: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等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三角形的系统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首先设计了丰富的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感受几何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的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其次,教学内容的展开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最后,在学习完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换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在安排具体教学时,教材首先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横轴和纵轴上的内容相同,只是表示数据的方法不同;因此,教材先给出数据变化较大的条形统计图,再提出还可以有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引出折线统计图。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明确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清晰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其次,注意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例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变化、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学习根据变化规律进行推理与判断,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例如,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植树问题的教学。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让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他们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册教材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例如,第一单元的主题图“冰雪天地”,展示北方冬季人们的运动爱好,第二单元的主题图“定向越野活动”,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等知识;第六单元的主题图“跳水比赛”,展示了我国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女子10 米跳台跳水金牌的情景。
数学综合应用“营养午餐”介绍了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和 10 岁左右儿童应从午餐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等科学知识。
为教师结合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适合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如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数学游戏”等板块。
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等。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对于运算定律的总结概括,教材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存在于算式变化中的规律,并试着用符号表示出来。
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逐步得出规律。
又如,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直观展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等等。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四、教材的教学建议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