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作品赏析
郁达夫艺术特点赏析题
郁达夫艺术特点赏析题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以下是关于郁达夫艺术特点的赏析:
郁达夫的作品主题主要围绕着自我、感伤和自然。
他的小说中,主人公常常是孤独的、苦闷的,他们面对社会的压力和人生的困境,寻找着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这种对自我的关注和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色彩。
感伤是郁达夫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他的作品常常以悲伤、忧郁的笔调来描绘人生的苦痛和无奈。
这种感伤情绪的抒发,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通过感伤的描写,他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慨,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自然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热爱大自然,认为自然是美好的、和谐的,与丑恶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自然景色,通过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来反衬社会的丑恶和人生的苦痛。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
此外,郁达夫的作品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他的语言风格独特,用词简练明快,文笔流畅自然。
他的作品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他的写作风格鲜明,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风景线。
总之,郁达夫的艺术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感伤情感、自然描绘和个性化写作等方面。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生和社会现实,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郁达夫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2500字
郁达夫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2500字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而闻名。
其中,《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他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情节、人物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以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我们来谈一下《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题。
该小说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的家庭婚姻制度下,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的矛盾与冲突。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晓红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纠葛,以及她与丈夫之间的婚姻生活,郁达夫展现了男女之间的情感错位和婚姻的不完美。
他以女性的视角出发,凸显了女性在封建家庭中的无力和受压迫的处境,同时也呈现了男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权力和压抑。
因此,该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情节。
小说以晓红与两个男人之间的三角关系为主线展开,穿插了晓红与丈夫芸生的婚姻生活。
晓红原本与芸生相互喜欢,但婚后很快便感到了生活的压抑和沉闷。
在此时,她遇见了另一个男子杜少甫,两人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但又没有办法真正在一起。
最终,晓红选择了离开芸生,但她也无法和杜少甫在一起,最后只得孤独终老。
整个故事展现了男女之间因社会制度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和无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郁达夫给予了晓红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她有自己的情感和独立的意识,对婚姻和爱情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而芸生和杜少甫则分别代表了传统封建社会中的男性形象。
芸生是一个对待妻子冷漠的男人,他难以理解和满足妻子的情感需求。
杜少甫则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对晓红有着强烈的爱情,却因社会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实现。
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郁达夫将男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生动地展现出来。
除了主题和情节,郁达夫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还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
首先,他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和回忆的手法,使故事更加丰满和复杂。
他巧妙地将晓红的回忆和现实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沉沦作品赏析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
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郁达夫的小说情感如此饱满,大概可以从他本人对小说的定位上一探究竟。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本人十分认同屠格涅夫对于小说作品与作者之间关联的观点,因此他在创作《沉沦》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作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复原,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其中的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坎坷身世。
在小说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三岁时丧了父亲,家里有两个哥哥。
“他”先后辗转多个学校求学,最后跟着哥哥来到了日本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身世与郁达夫本人早年经历高度重合,如果抛开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情节来看,这也许就是郁达夫本人所作的记录早年日常生活的日记。
郁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1899年,郁达夫三岁时,他父亲便撒手人寰。
而郁达夫青年时期也如小说中的“他”一样,先后在“杭州府中学堂”、“嘉兴府中学”、“美国教会学堂”以及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就读。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4年便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与郁达夫的经历不说百分之一百吻合,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相似程度。
对郁达夫而言,《沉沦》中的“他”就是他内心中的自我,而以自我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有一种代入感。
同样的身世,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定必定使得郁达夫与小说中的“他”有着高度的共鸣,这就导致在《沉沦》中,小说主人公的情感宣泄是那么的激烈,因为“他”的痛苦体验也正是郁达夫本人深感迷茫的别样表现。
②偏散文化的写法,高度的情感宣泄单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小说应该注重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散文则以个人情绪的抒发或个人见解的表达为重要特征。
秋冬有别 异曲同工——郁达夫《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比较赏析
秋冬有别异曲同工——郁达夫《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比较赏析散文《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的笔下能各尽其妙,又异曲同工,都体现了意境的唯美、生活的雅趣和都市文人的悠闲。
一、意境的唯美在的眼中,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营造这“悲凉”的美的意境上,郁达夫的确是下了功夫的,全凭他独特的视角来调遣这身边的景。
如坐在院子里“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有“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以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北方的秋雨”等等,北平的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偏偏选择这些看起来不那么鲜艳夺目的景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心境来表现北国秋天特有的“美”,尽管我们认为这些景物是萧条的、衰败的,对这种美的意境的感知和或许有点距离。
在《江南的冬景》中,为了表现江南冬天的可爱、温暖和生气,除了实写江南的植被:“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生气”,来表现江南的冬天蕴藏的生机。
在写江南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时,则是一任自己的主观想象,为情设景,为美造景,通过“你试想想……”,“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尽情挥洒笔墨,描绘出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画,其意境则会让人“得失俱无,死生不问了。
”这不是美的极致么?在描写江南雪景的时候,引用诗句给我们呈现了围炉对酒、月映梅花酒香、柴门犬吠人夜归、夜雪一枝梅独开等画面,着意营造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江南雪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
可以说,在这两篇散文中是一个唯美意境的营造家,不但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也让读者美的体验苏醒了,情不自禁地向往这种美的意境。
二、生活的雅趣郁达夫之所以能营造这样美的意境,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高雅情趣和独特体验。
在《故都的秋》中提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怀鲁迅——郁达夫-赏析
怀鲁迅——郁达夫-赏析【作品原文】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
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
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作品赏析】这是一曲感情的和声,调动了叙述、描写和议论,犹如一首悲愤的协奏曲,动用了各种各样的乐器。
文章先叙述听到噩耗后的奔丧过程。
荟萃行李,跳上轮船,洗澡,吞饭,情急心切,匆忙急促,这过程饱含着感情,抑或就是感情支配下的行动。
写丧葬场面的气氛,用人们常说的白描,勾勒出了真诚的脸,悲愤的脸,和将要破裂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接下来便是两段精深的议论,指出了鲁迅灵魂的伟大。
这伟大说明我们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并非可怜的生物之群;而鲁迅的不被拥护、爱戴、崇仰,更说明我们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正是在当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中成长以至去世的,这是多么惨重的悲剧,多么沉重的悲伤。
文章结束是一段象征性的描写,把一片微红的新月升在了读者眼前,比一般的以乐衬哀的效果还要强烈。
鲁迅逝世之后,一时间文苑里出现了无数篇追怀悼念之作,其中以深沉简短著称者,当推郁达夫的这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夏天》原文赏析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夏天》原文赏析郁达夫(1884-192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情感、精美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而著名。
《故都的夏天》是郁达夫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故都夏天的描写,深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将对该篇散文进行赏析。
文中开篇就以一段平实而温情的文字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想起了故都,想起了那昔日美好的天地。
”这句简短的开头立刻勾勒出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接着,他清晰地描绘了夏天的景象:“夏天,这是一个美好的名字,当然也是一个最可怕的名字。
”通过“美好”与“最可怕”这两个相对的词语,郁达夫为读者展示了夏天那既美好又可怕的一面,不禁让人联想到夏天的炎热与湿漉的感觉。
随后,郁达夫独特地把夏天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他着重强调了夏天对人的影响:“夏天是一场战争,是一种战争的状态。
”通过这个比喻,郁达夫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夏天给人带来的种种困扰,比如酷热、疲倦、昆虫的困扰等等。
这种描写使得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了夏天那种压抑和无力的感觉。
然而,尽管夏天有种种不便,郁达夫却没有否定夏天的美好。
他写道:“然而农曆七月,夜晚里明亮的月光又是很凉爽的……淡淡的飞蛾真好看,……那琉璃色的光环,和我的最爱的大西王蛾相比较,实在是属于夏天的。
那平时看不见的,为何夏天里偏要看见许多呢?”通过这段文字,郁达夫向读者展示了夏天的独特之美,让人感受到夏天的清幽和神秘。
最后,郁达夫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以“两岸的芦苇就再高,也不必要等候春天”作为结尾,传达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不难想象到郁达夫对故都夏天的眷恋之情。
总的来说,郁达夫散文《故都的夏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将夏天的美好与不便都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篇散文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深度,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北平的冬季 郁达夫赏析
北平的冬季郁达夫赏析《北平的冬季》是中国作家郁达夫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北平冬季的景色和人文氛围。
本文将对《北平的冬季》进行详细的赏析,并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指导意义。
郁达夫在《北平的冬季》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北平冬季的特点。
他首先描述了北平冬季的天气寒冷、湿冷,以及天空中灿烂的阳光。
他用“冷凝成冰”的笔墨表达了北平冬季的严寒,同时也把冬季阳光的温暖与寒冷形成鲜明对比。
在描写北平的街景时,郁达夫展现了冬季特有的宁静与萧条。
寂寥的城市街道上,行人稀少,路面干净,灰色的建筑与白雪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祥和而庄重的氛围。
郁达夫用“雪是一位聪明的装饰师”这样的表达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北平冬季街道的景象,展示了冬天独有的美感。
郁达夫不仅仅聚焦于自然景观,还将目光投向了北平的居民。
他描述了北平冬季人们过冬的习俗,如冬日里烧火取暖、暖衣保暖等。
他对老人、孩子的生活细节进行了细腻描写,传递出北平人们的淳朴、勤劳与坚韧。
《北平的冬季》除了描绘北平冬天的景色之外,还蕴含着一些深刻的寓意。
对于北平这座寒冷城市的描述,使得人们对冬天这个看似冷漠的季节有了新的认识。
冬季在郁达夫笔下不再是单纯的寒冷,而是有温暖的阳光、宁静的氛围、人文的情感。
这启示着我们要在逆境中寻找美好,正如在冬天中寻找阳光一样。
这篇文章给人以启迪,提醒我们要充分领略自然美景带来的愉悦与感动。
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在细心观察下,也能找到美的元素。
此外,郁达夫描述的北平居民对冬季的应对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勤劳、勇敢、坚韧的品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北平的冬季》通过生动而全面的描写,赋予了冬天新的意义。
它教会了我们在逆境中触摸美的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寒冷中坚持不懈。
这是一篇华丽的散文,为我们展示了郁达夫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高超的艺术功底。
通过欣赏并学习这篇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与指导。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黄昏》原文赏析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黄昏》原文赏析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为读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郁达夫散文《故都的黄昏》进行原文赏析。
《故都的黄昏》一文以清新而朴素的笔触,展示了郁达夫对上海的独特感受。
文章开篇即提到“黄昏”,这个时间段让人不禁想起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
然而,郁达夫却以自己犹豫的心情,将这个时间段与城市黄昏作了巧妙的比拟。
“城市黄昏的心情,似乎也是那么的迷离和犹豫,它不熄灭,却渐渐黯淡下来。
”通过这样的描写,郁达夫很巧妙地将自己的感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接着,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黄昏中的上海,他说:“黄昏时,河上的水流,也急促起来。
”这句话一方面将黄昏与水流的急促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城市的快节奏,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城市人们的生活态度。
“繁忙而淳朴的上海人,忙忙碌碌着,好像以为为了前程,永远都得白天黑夜努力不休。
”这些文字不仅描绘了上海夜晚的繁忙景象,更透露出城市人民对生活的奋斗精神。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郁达夫又将目光聚焦于黄昏下的河滩。
他写道:“船闪烁着灯光,甚至还有好几辆无轨电车来往穿梭。
”这样的描写不仅烘托出了一幅繁忙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还展示了上海的现代化和发展。
然而,郁达夫在文章结尾处,却又以对黄昏的追忆和疏离来收尾。
“只有我站在这里,听着河的流水声与小锣的鸣叫,心中一片儿寂然。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感到一丝凄凉,与文章一开始的犹豫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郁达夫散文《故都的黄昏》以其细腻而巧妙的描写,展现出上海黄昏的繁忙与迷离。
作者通过对自然与城市的对比,揭示了城市人的生活状态。
此外,在文章的末尾,他又以对黄昏的追忆与疏离,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这篇散文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现代城市的现象和人们内心的迷惘与寂寞,充满情感与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郁达夫散文《故都的黄昏》的赏析,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这位重要作家的文学魅力和作品所表达的主旨。
郁达夫小说有何思想特征?
郁达夫小说有何思想特征?
1.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沉沦》和《南迁》中的“他”等,心中交织着个人的积郁与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凄凉,强烈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变态的心理。
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却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赋予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
2.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爱国主义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提出了控诉。
人道主义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通过“我”与烟厂女工、人力车夫的生活境遇的联系对比,流露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和对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挚爱,剖析了落拓下层知识者的心理及其在自惭中因受劳动者的感化趋于升华的过程。
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
《沉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表现出颓废气息。
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沉沦郁达夫赏析
沉沦郁达夫赏析
1. 哇塞,郁达夫的作品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就拿《沉沦》来说,那细腻的情感描写,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那些纠结又复杂的心情吗?比如主角内心的挣扎,哎呀,是不是就像我们有时候面对选择时的左右为难呀!
2. 你们知道吗,《沉沦》里的文字仿佛有魔力!它能把你一下子拉进那个情境中。
就好像你也跟着主角一起沉沦了,那种感觉,不亲自读一读怎么能体会得到呢?
3. 郁达夫的《沉沦》啊,真的太让人着迷了!里面的人物刻画得多生动啊,简直像身边的某个人一样真实,这难道不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吗?
4. 嘿,想想看,《沉沦》中的那些场景描写,是不是就像一幅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呀!比如那萧瑟的风景,不就和我们心情低落时看到的世界很像吗?
5. 郁达夫在《沉沦》里展现的情感世界,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不就像我们的内心世界一样,有时欢喜,有时忧愁,难道不是吗?
6. 哇哦,读《沉沦》的时候,真的会被深深吸引呢!那文字就像一双温柔的手,牵着你走进故事里,这和我们被一部好电影吸引有啥区别呢?
7. 你们有没有觉得,《沉沦》里的情节发展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呀!一会儿让你紧张,一会儿又让你感动,这多有意思啊!
8. 郁达夫的《沉沦》,真的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呢!里面的细节描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美好一样珍贵吗?
9. 哎呀呀,《沉沦》可真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啊!那情感的波澜,不就像我们在爱情里的起起伏伏一样吗?
10. 总之,郁达夫的《沉沦》绝对是一部经典之作!不读它真的是一种遗憾呢,你们还在等什么呀!。
郁达夫作品及赏析
可那毕竟只是一时的气愤,
事后
想想只能责怪自己,
有时也想去同胞那里寻点安慰,
可是同胞不理解他那苦闷的
心,
却骂他是“神经病”,
没找到安慰却受到屈辱,
使他再也不敢去找那看似一
个国家来的所谓“同胞”了。
日本人对他的冷漠也常常让他不安,
“在稠人广众
之中,
感到的这种孤独,
歧视,
因此而产生的孤独、
忧郁、
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
抒写了主人公的自卑、
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迫切愿望。
例如在《沉沦》中经典的独白,感叹。非常有震撼力和伤感之情的名句:
“世上的人又都在那里仇视我,欺侮我,连我自家的亲兄弟、自家的手足都
在那里挤我到世界外去。
我将何以为生,
学都成了他的仇人,他真的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留下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影子,
他寂冷得很,
因而时常有两滴清冷的泪滑过他清瘦的脸颊。
依存着寂寞,
常常一
个人漫无目的地走,
“既不知道他究竟为什么乘电车,
也不知道这电车是往什么
地方去的”,
没有了归属感,
世界忽然变得太大,
而竟然没有一处是他的容身之
所展现
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沉沦》也
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
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
将小
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
以我之见,
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
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8
《沉沦》虽然是一部描写上个世纪初的作品, 但其仍然对当代读者产生着启示
它提示我们关注社会边缘人的命运,并思考如 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同时,《沉沦》也启示我们要关注个体的心理 健康和精神状态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着压力、焦虑和 不公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个体的沉沦
05
02
04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他的作品启发了众多后 来者,使他们更深入地 探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
他的写作风格也影响了 许多作家,使他们的作 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
个体经历
此外,《沉沦》还对当 时的青年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激励他们追求个
人自由和民族独立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 具有重要地位,还对中 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积
沉沦的情感与主题
(2)精神的沉沦
除了性的沉沦,郁达 夫还探讨了精神的沉 沦。主人公往往在面 对挫折和压力时,失 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 希望。他们在寻求自 我价值的过程中,逐 渐陷入精神的崩溃
3
1
郁达夫的写作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他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深刻
2
地描绘出来
xxxxx
目录
1
2
小说中的主人公 沉沦的情感与主题
5
6
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对后世的影响3写作风格
7
文学价值
4
社会背景
8
对当代的启示
分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的一部短篇小 说集,收录了多篇具有深刻情感
和独特风格的小说
这些小说以沉沦为主题,通过讲 述人物的沉沦经历,揭示了社会 的不公与人生的无常
郁达夫沉沦赏析
郁达夫沉沦赏析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1ego)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
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
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那饮鸠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
更加苦闷,偷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艺术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艺术赏析一、背景介绍《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是他重回北京的第四天。
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他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
在历经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非的故都,让他感慨万千。
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且浓,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
1923年秋,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就不得不为了生计应聘到北大讲授会计学,度过了一年多孤独而苦闷的生活。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过去并不等于消失。
往事已不再清晰,而当时的情绪却像生存中永不消散的雾霭一直笼罩着他,成为心灵的底色。
而我们也只有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才能准确地为文章把脉,探寻出一条通往作者心灵的小路。
二、语言赏析课文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却有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
如在选择搭配词语上,作者似乎是很洒脱地从生活中捡出来的,平常极了,可是又是那样精当,搭配在一起就再也无法拆开了。
“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天色”“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
这些物象名词,本是现实中无处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搭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
再如动词与形容词,尽管作者是精心选择与搭配的,但读者却感到了一种纯朴自然的美。
看那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表达的特征将读者置身其中。
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多用排比句,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地风格。
如第二段,写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几组排比句中,前两个分句是偶句,最后一个分句是散句,读来参差错落,富有节奏感。
再如结尾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人物》原文赏析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人物》原文赏析引言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深情和思考。
其中,《故都的人物》这篇散文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思考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故都的人物》进行原文赏析。
正文《故都的人物》选择了故都这个特殊的背景来描写人物。
在开头,郁达夫写道:“这天,是故都的某个角落里,秋天的时候。
”这一句简短的描写,展现了故都的特殊氛围和时间的流逝。
接下来,他开始详细描写不同的人物,如双亲、儿女、同事、朋友等。
在描写双亲部分,郁达夫选择了具体的细节和感受。
他写道:“儿子穿过那庭院,进了那扇门,上了楼梯,看到房间里亮着灯,父亲和母亲坐在盈盈的灯光里。
”这种温馨而亲切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儿时的幸福和家庭的温暖。
接着,郁达夫又描写了一些同事和朋友。
他以细腻的笔触写道:“他们各自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从乡下来城里做事的,有从外地来上学的;有官吏,有律师,有医生,有文学家,有教员。
”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背景和职业,郁达夫展示了故都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彩而繁忙的城市世界。
随后,郁达夫将描写的范围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层面。
他写道:“我每天过着这样的生活。
”这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生活,使读者更容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郁达夫展示了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他提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无奈。
在文章的结尾,郁达夫再次回到故都的背景,写道:“坐在灯下,听那风呼呼地吹着,就好象一个人坐在心房里再为我们神代祈祷的。
”这种以风为象征的叙述手法,使得整个文中的人物更加深入人心,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和情感。
结论《故都的人物》通过对故都背景下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郁达夫以细腻而感性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内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
这篇散文既是将故都的人物形象展现给读者的一幅画卷,也是对于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分析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分析郁达夫的《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这种大胆的暴露自我内心生活,追求内在真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沉沦》分析
郁达夫之沉沦分析-他的孤独沉沦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只是近来吗?首先在家庭中,他三岁丧父,且上学期间家里人不理解他的追求,反倒怪他无恒性。
他感到自己也并不能够融入兄长们的世界,渐渐的与他们产生隔阂,因此在这一方面,他是孤独的。
在学校里,总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并且觉得就连他们的眼光中都带着恶意。
希望同学们对他讲话,却依然表现出愁苦的样子。
此刻这里也体现了他的一种自卑敏感的,病态的心理,以及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和孤独。
因为在家庭和学校感受到的这种孤独感以及苦闷感,他迫切的想要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首先,将大自然作为自己的避难所。
“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
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还是你的情人。
”他融入不了世俗的圈子,试图将大自然作为归宿。
但实际上心里还是感到不痛快(这样的说了一遍,他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有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
),说明他还是会在意现实中的事情,将大自然作为避难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无奈之举罢了。
同进一步凸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由此,他便更加渴望得到真挚的爱情,以此来抚慰自己内心的孤独。
但他对待爱情和对异性的渴望是病态的,被日本女同学勾起对异性的幻想后呐喊“只需要女人,不论其样貌,只要是爱他的,他都可以为她去死”。
窥视房东的女儿,到妓院寻欢,并且不可抑制的沉沦在其中。
在这种沉沦中,由于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自己梦想的追求,他一度以为自己是生病了,他对自己的这种“犯罪”行为感到非常的痛恨和自责。
这种心理追求和现实渴望之间的矛盾,也使他陷入更深的孤独和困境之中。
“罢了罢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
”“我总有一天要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在日本学校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让他想要复仇;中国同学对他的不理解,让他想要复仇;和兄长之间生出的龃龉,让他想要复仇;侍女的怠慢,也是让他想要复仇。
可是最终为什么他并没有对这些他所痛恨的人下手,而是自己跳了海。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清晨》原文赏析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清晨》原文赏析引言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散文作品描绘了京沪文化两个地域特色,其中《故都的清晨》是他晚年的一篇散文佳作。
本文将对《故都的清晨》的原文进行赏析。
正文清晨的鸟语"道旁烟尘起,天上云霞开。
从天上的阳台、古井旁的院子、燕子巷子头的绿树下,第一缕灿烂的光束射进石槽的红墙壁上。
" 这一段描述了故都的清晨景色。
鸟儿的婉转歌唱带来一丝和谐与宁静,清晨的烟尘与云霞共同点缀着天空,使人心旷神怡。
阳台上的居民们和院子里的古井旁的人们都被自然的美景吸引着。
阳光透过红墙照射进来,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
人们的活动"早出我看到人已归市,成双成对的脚步辫子丝毫不减。
" 这句话描述了清晨市区的熙攘景象。
尽管已经清晨时分,但人们依然忙碌地前往市场进行交易。
成双成对的人们的脚步声回荡在空旷的街道上,使整个城市的活力得以展现。
"差差不多的小桥洞背影也出现了,李天睡着了引让道人光从空桥下射向地上。
" 这句话描绘了故都的清晨的一幕。
小桥下,引让道人李天安详地睡着了,阳光透过桥洞射向地上,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
生活在故都的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安宁和宁静。
城市氛围"自家住廊寝,开窗门,不时徐来馀香。
" 这一句描述了故都的城市氛围。
郁达夫打开住所的窗门,微风吹过,带来了一股香气。
这种香气与往日的繁华不同,更显得恬静和悠闲。
这个城市充满了人们的生活气息,而每个人都能在这座城市中找到自己的宁静。
情感的表达"人们还在熟睡呢,偏偏是一次清早。
生活在故都的清早意境,常常有这等拂晓在人心上留下的回味,若记得便是淡淡幸福的境界了。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清晨的情感和思考。
在清早的故都,人们还在沉睡,而他却能感受到这特殊时刻的美丽和深意。
作者认为,能够记住这种清晨的感觉,就是一种淡淡的幸福。
结论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清晨》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故都清晨的感受与思考。
郁达夫《杭州的八月》点评
郁达夫《杭州的八月》点评
摘要:
一、郁达夫与《杭州的八月》
二、《杭州的八月》的内容与主题
三、作品中的杭州八月景象
四、郁达夫的写作风格与特点
五、对《杭州的八月》的点评与评价
正文:
郁达夫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杭州的八月》是郁达夫创作的一篇描写杭州美景的散文,通过对杭州八月景色的描绘,展示了杭州的独特魅力。
《杭州的八月》以丰富的描绘手法,展现了杭州八月的美景。
郁达夫通过对西湖、钱塘江等景点的描绘,以及桂花、荷花等植物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杭州八月的优美环境中。
同时,作品还通过对杭州历史文化的介绍,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
郁达夫的写作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绘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在《杭州的八月》中,郁达夫以优美的文字,表现了杭州八月的宁静、优雅和繁华。
此外,郁达夫还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使作品充满了诗意。
总体来说,《杭州的八月》是一篇描绘杭州美景的佳作。
通过郁达夫的描绘,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杭州八月的美景,还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但是,这种穷,显然是夸张的。只郁达夫愤世嫉俗 的感情的表达。其实郁达夫并不穷,和现在的知识 分子比,要算最富裕的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作品产生的背景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 表作。作品直接表现人的变态性心理,在中国 自郁达夫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 个新的题材领域,为郁达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应该说,郁达夫写作此作品的背景有如下几点: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问题1:
主人公心理产生变态的原因是什 么?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 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 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 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 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 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在新文学当中,郁达夫是较多地被谈论然而却是较少 地被理解的一位作家。他曾经是五四时期最卓有名望 的小说家,也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名仕, 却至今尸骨难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郁达夫
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 篇小说集《沉沦》,以其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 写”而震动了文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郁达夫的个人生活也非常浪漫。郁达夫与王映霞的
爱情纠葛,在90年代被炒得火热。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映霞,两月以来我把什么都忘 记了。为了你,我情愿把家庭、 名誉、地位甚至于生命也可以 丢弃。映霞,我从没有这样地 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郁达夫感伤情调的积极意味
•
这种积极的意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郁达夫的颓废以及这种颓废的具体表现——性苦闷, 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 这种颓废和性苦闷,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郁达夫则以 自己的感受,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时代病”,从而将一个 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历史与社会面前,所以,具有积极性。
郁达夫
• (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 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896年 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 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 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 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 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 在文坛产生巨大影响。《沉沦》 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小说集。郁 达夫主要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 这两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其 有代表性的小说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 行》、《迟桂花》、《马缨花 开的时候》等。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应该说,在五四文坛上,郁达夫的小说仅次于鲁迅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沉沦>结局
• 他一边走着,一边尽在那里自伤自悼的想这些伤心的 哀话。 走了一会,再向那西方的明星看了一眼,他的眼 泪便同骤雨似的落下来了。他觉得四边的景物,都模 糊起来。把眼泪揩了一下,立住了脚,长叹了一声, 他便断断续续的说: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小说。郁达夫的独特性在于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作
为创造社作家,他是自我抒情小说最重要的开创者之 一。他的小说不注重情节故事,而是专注于自我的内 心生活。往往有一定的自传性,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生 活的影子。由于以内心生活为表现对象,具有强烈的 主观抒情性。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在人的内心生活中,爱欲是最主要的内容。在爱情方 面,有很纯洁的很美的那种感情。但是,更多是和欲 望连接在一起的。这也是郁达夫最具个性和最有冲击 力的地方。是通过人的欲望而肯定人性、呼唤人性的 最早的作家之一。可以说,是20世纪欲望/身体写作的 源头。在整个现代文学中,他对人性欲望的展示也是 非常大胆的。他的一些作品,要是现在发表,也一定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 1.把“我”看成艺术基础,追求作家生 活和作品的完全合一。 • 2.排斥理想,排斥技巧,不重外部事件 的描写,着意于作家“心境”的直露描 写。 • 3.“心境”描写带着冷寂、灰暗、忧郁、 感伤,主张“颂欲” 。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主人公分析
• 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 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 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 点损害。” 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 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 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 种种病态心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有人概括他的作品是写‚穷‛与‚色‛。写色很大胆,写 穷也很独特。写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穷困潦倒的心境。无法 获得生存的权利的痛苦、悲哀。比如,《茑萝行》、《还 乡记》、《还乡后记》等都是比较出色的作品。他对知识 分子在困窘的生活中的那种心理挖掘很独特。《茑萝行》 中的主人公,日本留学归来,找不到工作,无法谋生,就 要自杀,认为只有自杀才是解决生计的最好办法。但是, 又有很独特的心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第二,郁达夫的感伤、颓废包含着对封建旧道德的自 觉的挑战。正如郭沫若在《郁达夫》中所说:“他那 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 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 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 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中 国 文 学 欣 赏源自主人公性心理变态的种种表现
• • •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 常,喜欢得非常。 •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 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 的地步” •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模拟的颓废派,本质的清教徒
• “零余者”: • 才气+软弱/清醒+颓废 • 负荷时代重负/报国之志 无法实现/个人理想成为 泡影/追求爱情而不可得 =彷徨+苦闷+消沉+颓唐 • 自责/忏悔/心理更加倾斜 • 郁达夫作品里的主人公 大都有一个灰白色脸庞, 高高颧骨和深深下陷的 眼窝,而且眼窝外必带 一层黑圈;又必终日无 缘无故自悲自欢,见了 晓林薄雾,眼里会涌出 两行清泪;对着平原秋 色,又会无端哭了起来, 回答日本下女自己是支 那人时,又感触至全身 发抖,而滚下眼泪—— 苏雪林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是在用写诗的手法来写小说,他要刻画的不 是社会众生,而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人病态的心 灵。而郁达夫在小说当中所采取的诗的手段, 却是像《恶之花》那般的诗。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沉沦》写的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爱上了一位
日本的少女,却因为弱小民族造成的自卑而不敢表白,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郁达夫式的抒情
• 从《沉沦》开始,直到《迟桂花》,郁达夫的小说经常写 到女人、烟酒和眼泪,经常“幽幽的说”,风格是凄清的, 愁苦的,感伤的。他以独创的“自叙传”形式表现自我, 肯定自我,惊人的坦率,也惊人的真诚。
• • • •
自我的写真 感伤的抒情 结构的散文化 流丽\清新的文笔
• 寻人启事:“王映霞女士鉴: 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 与某君之关系,及搬去细软衣 饰、现银款项、契据等,都不 成问题,惟汝母及小孩等想念 甚殷,乞告一地址。郁达夫 启。”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我想要的是一个安安定定的 家,而郁达夫是只能跟他做 朋友不能做夫妻。所以同郁 达夫最大的分别就是我同他 性格不同。…对于婚姻,对 于女子的嫁人,那中间的辛 酸,我尝够了,我看得比大 炮炮弹还来得害怕。 • “既不要名仕,又不要达官, 只希望一个老老实实,没有 家室,身体健康,能以正式 原配夫人之礼待她的男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郁达夫小说两篇
主要目录:
沉沦
一、《沉沦》的思想
1、个性意识
2、民族意识 二、《沉沦》的感伤病态的抒情风格 1、自叙传 2、主观抒情性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沉沦》
沉
郁
达
沦
夫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在五四文坛上,郁达夫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作家。即使 在整个20世纪文学中,郁达夫也是一位不能够忽视的 作家。他是属于那种才华横溢、情感恣肆的浪漫感伤 型作家。他天份极高,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读了各 种文字的作品达1000多部。他属于那种性情中人,很 有点古典才子的气质。真率坦诚,孤独敏感,愤世嫉 俗,放浪形骸,游山玩水,怜香惜玉,是个多情的种 子。和其他作家相比,郁达夫带有浓厚的‚另类‛气 质。
最后只有自杀。故事的主人公是那样地热烈而多情, 那样地脆弱而敏感,同那些把辫子盘成高高的富士山
的留日青年相比,《沉沦》中的“他”是那样坚决地
拒绝麻木不仁,那样坚决地求索灵魂的终极。然而, 中国人根本不懂,对于一个有灵魂的人来说,心灵的
世界才是惟一真实的世界。更何况小说还大胆地写了
偷窥,写了野合,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又怎能不被 触怒?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但我若自杀,我必须先弄几个钱来,痛饮饱吃一场,大 醉之后,用了我无用的武器,至少也要击杀一个二个 世间的人类——若他是比我富裕的时候,我就算替社 会锄了一个恶,若他是和我一样或比我更苦的时候, 我就算解决了他的困难,就了他的灵魂——然后从容 就死。‛ 回家的时候,不敢白天走进家门,怕遇到人,晚上天 黑以后偷偷回去。得到一点钱,把钱放在鞋里,认为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满足自己的对金钱的憎恨 的感情;一是安全,不被小偷偷去。这种很独特的感 觉,正是郁达夫的文学才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