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合集下载

?附子的治病功效及食疗方

?附子的治病功效及食疗方

附子的治病功效及食疗方
附子,又名乌头,苗高三四尺,茎为四棱,叶子像艾叶,花为紫青色,呈穗状,果实黑色,像桑葚,一般情况下,冬天采摘的叫附子,春天采摘的叫乌头。

中医认为,附子味辛,性温,无毒,具有回阳复脉、温里散寒、助阳发表的功效,能治疗阳虚水肿、脾虚阳虚、腰膝冷弱、呕吐泄泻、阳痿滑精、阳气衰弱、等症。

治病功效
1、治经水不调
熟附子去皮,取等份当归一起,每次服用三钱,加水煎服即可。

2、治小便白浊
取熟附子,研末,每次取两钱,加姜三片,水一盏,煎至六分,待温热后服用。

3、治小便虚闭
取附子一个,炮去皮脐,用盐水浸一段时间,取泽泻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半茎,煎服即可。

4、治十指疼痛
感到手指麻木,可以取生附子,去皮脐,取等份木香,五片生姜,加水煎服。

食疗方
附子熟地甲鱼汤
材料:附子15克,肉桂5克,当归20克,枸杞10克,山药20克,熟地黄10克,甲鱼一只
调味料:鸡油,料酒,姜片,胡椒粉,味精,盐
做法:
1、将肉桂、附子、当归、枸杞、山药和熟地黄过水洗,然后用纱布袋装起来,口扎紧;
2、宰杀甲鱼,去头尾和肠杂,洗净,;
3、将甲鱼和药袋放入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加姜片,大火煮沸小
火煲一小时,然后加胡椒粉、盐、味精、鸡油、料酒调味即可。

功效:温补五脏,填精健脾,补肾壮阳。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正确吃法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正确吃法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正确吃法白附子附子有一定毒性,需要水煮1小时以上,附子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

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01、附子的功效与作用1、补益阳气如果是肾阳不足、畏寒的人群,可以服用附子进而改善,由于附子的属于辛热性,可以通行身体的经道,尤其是补益肾阳,具有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

2、改善血液流通附子对于血压还有血管都有改善的功效,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的流通,对于血压的影响,能随着个人体质升压降压。

3、驱寒止痛如果是患有关节炎或者周身骨节疼痛的人群,会特别怕寒。

附子的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对于有风湿病痛的人群能有良好的驱寒作用,附子可以搭配桂枝等食品合用,效果更佳。

4、抗缓心律失常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有显著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

5、抑制炎症用附子煎剂饮用,对于急性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

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02、附子的正确吃法1、经方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2、破格救心汤: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骨牡蛎粉,磁石粉各30克,麝香0.3-0.5克。

3、附子粥:制附子10克,炮姜15克,粳米100克。

二药研为细末,每次用5克,与粳米加水煮粥食。

亦可将二药减半,煎水取汁,入粳米煮粥。

源于《圣惠方》。

本方以附子温里散寒、止痛,炮姜温中散寒、止泻。

用于里寒腹痛、腹泻,大便表稀。

附子粥4、附片薏苡粥:制附片10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

附片煎取汁,入薏苡仁、粳米,加水煮至粥熟。

中医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治疗——痛经张某...

中医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治疗——痛经张某...

中医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治疗——痛经张某...
中医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治疗——痛经
张某,女,21岁,初诊::病人自述病史8个多月,月经来时腹痛,无大汗淋漓,为求治疗,电话求诊。

刻诊:痛经,月经量少、血色暗红,有血块排出,白带多,色白,平时四肢发凉,困倦,头晕,无口干饮水心烦,大便1天3次左右、稀溏,小便正常,阴道有不少豆腐渣样分泌物排出。

舌质淡红,苔白。

辨证:太阴少阴合病。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附子2两。

当归45g,桂枝45g,白芍45g,北细辛45g,大枣25枚,通草30g,炙甘草30g,熟附片30g。

2剂,每日1剂,先煮熟附片、细辛半小时,然后加入其他药,煮40分钟,去掉药渣,药汁约450毫升,分成3份,在饭后半小时温服。

二诊:服完第一剂药之后,以前的大便稀溏变成干结,2剂之后,干结的大便自行解出之后,大便变成正常,头晕、困倦消失,白带减少,四肢发凉明显减轻,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

病人自述小腹有点微痛,可能要来月经。

故暂停中药,观察月经情况。

三诊:病人自述经时腹痛轻微,血量比以前有所增加,色淡红,排出血块,明显比以前少,出现背部冷,四肢仍有发凉,大小便正常,未见阴道豆腐渣样分泌物。

舌质淡红,苔白。

守方再进2剂。

四诊:病人自述上述症状消失,舌底血瘀消失,舌也红润起来,二便正常。

守方再进3剂。

五诊:病人自述无任何不适,病愈,不处方。

经随访,病人月经、白带均正常。

此方是效不更方,一方到底,尽显经方魅力。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附子汤大家食用过吗?肯定很多人都没有服用过吧,附子汤是很好的中药方剂,对人体的好处也有很多,那么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
附子汤大家食用过吗?肯定很多人都没有服用过吧,附子汤是很好的中药方剂,对人体的好处也有很多,那么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芍药(一两)、甘草(炙.一两)、麻黄(去根节.一两)、白术(一两)、防风(去叉.一两半)、防己(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枚)、人参(一两)、黄芩(去黑心.一两)、桂心(一两)、独活(去芦.一两)、川芎(一两)、天雄(炮制.去皮脐.一枚)
【功能主治】治中风欲死,身体缓急,目不得开,舌强不能语。

【用法用量】上挫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各温服,如人行五里,以熟生姜粥投之,微汗出,慎外风。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防风(去叉)、独活(去芦),各一两半。

石膏(碎)、白茯苓(去皮)、白术、川芎、柴胡(去苗)、当归(酒浸.切焙)、人参,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

细辛,一两。

【炮制】上挫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风亸曳,手足不随,身体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匕,水酒共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生活常识分享。

附子汤

附子汤

附子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

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

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一、脾肾虚寒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

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

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

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

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

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

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

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

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

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

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

1980年5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

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

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原方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服用方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里阳不振,阴寒外盛,水寒浸渍。

治则:温暖肾阳,驱逐寒湿。

方义:本方重用炮附子,温经扶阳,祛寒除湿,而止疼痛。

人参大补元气。

白术燥湿益气,助附子驱散寒湿。

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得以下行。

芍药和营血,通血痹,与附子相用,温阳以益阴,并制附子之燥性。

[辨证要点]附子汤功能温经扶助阳气,散寒除湿止痛,临床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点。

《伤寒论》用之治疗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经脉肌肉骨节之恶寒厥逆、身疼骨痛、口和不渴、脉沉之证。

真武汤与附子汤相相类,附子汤偏于寒湿凝滞肌肉筋骨,以身体疼重,骨节疼痛或里有腹中冷痛,腹胀为主。

真武汤偏于阳虚饮泛,以小便不利,腹痛,心悸为主。

用药方面,附子汤以人参大补元气而温散寒湿,真武汤则以生姜辛温走泄而宣化水饮。

本方与甘草附子汤相比较。

本方重在阳气虚衰,通过温补而散寒除湿;甘草附子汤重在风寒湿邪阻滞而兼阳虚,除湿散寒之外有祛风之效。

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治“背恶寒”。

白虎加人参汤证有高热,烦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热盛,属热邪内陷之证,而附子汤无热,口中和,脉沉微,为阳虚于里,失于温煦所致,二者一实一虚,一寒一热。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

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附子,又名三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尤其对寒性病证有良好疗效的特点。

在中医药理论中,附子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中药制剂的配方之中。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附子的用法用量、适应症、禁忌以及其一些典型的处方应用。

一、附子的用法用量1. 附子的常用剂型主要包括饮片、浸膏、丸剂、颗粒剂等多种形式。

一般而言,附子的用法用量取决于病症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的体质、年龄等因素,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2. 附子饮片每次用量在3~9克左右,一日3次,可入丸、散,或液剂服用;浸膏每次3~6克,一日2次,用蜜或酒调服;颗粒剂的用量可根据病情和药品说明进行调整。

3. 临床上,附子常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如人参、黄芪、干姜等,以发挥其最佳疗效。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处方和用药指导来进行合理用药。

二、附子的适应症1. 寒证:附子是一种温性药物,对于因寒邪外束而引起的寒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如风寒感冒、胃寒痛、寒凝经脉等病症,使用附子可以发挥温阳祛寒的作用,有助于恢复健康。

2. 血瘀:附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血瘀引起的疼痛、瘀块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等疾病中,常用附子来理气活血、消肿止痛。

3. 肿瘤:一些研究证实,附子对于一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肿瘤患者的疼痛和症状。

但在肿瘤治疗中使用附子需要谨慎,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4. 其他病症:附子还可应用于高血压、心绞痛、脑梗塞、中风、冠心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尤其在寒证、血瘀等病理机制明显的病症中,其疗效颇为显著。

三、附子的禁忌1. 附子性质温热,有一定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慎重。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3. 幼童、年老体弱者慎用。

4. 脾胃虚弱、阳虚体质者忌用。

5. 心脏病、高血压、癫痫患者不宜使用附子。

6. 对附子过敏者忌用。

7. 使用附子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消化不良、头晕目眩、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向医生咨询。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我们每个人体内其实都有毒素,很多身体问题就是毒素引发的。

面对排毒的风潮和疑问,中医方剂挺身而出,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对人身体非常
我们每个人体内其实都有毒素,很多身体问题就是毒素引发的。

面对排毒的风潮和疑问,中医方剂挺身而出,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对人身体非常有好处的方剂附子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处方】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功能主治】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用法用量】水煎服。

生活常识分享。

附子汤--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附子汤--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附子汤--温肾助阳·祛寒化湿附子汤(方组、临床参考用量)制附子18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芍药9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三次。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质淡,苔白滑,脉沉。

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临证加减)1.附子汤的临床运用:用本方分别治愈恶寒,身痛,腰脊痛,风湿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瘘证,小便数,月经不调等。

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机一致,皆为少阴阳虚寒化证,故均用附子汤取效。

2.附子汤探讨: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系治阳虚寒湿凝滞之身痛及妇女宫冷之腹痛、胎胀证.临床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寒湿内阻之证。

现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症、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c5,:8] 3.附子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用制附子、当归、炙甘草各lOg,台党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g,菟丝子、白术各15g,川断12g。

随症加减。

水煎3次合并药液,早晚分服。

每3—5日工剂,自妊娠第1月开始服至流产月份度过后停药。

[四川中医4.加减附子汤治验:以附子汤加减治疗眩晕、关格、呕吐,均取得满意疗效。

[湖北中医杂志,5.附子用量的探讨:北京中医学院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属寒盛阳虚恶冷,一般用附子为9~--12g,最多可至30~-- 60g。

附子须先煎40分钟,以去其毒性。

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剂量时,应严密观察。

[中医研究通讯,1962,(3):4216.本方加麻黄、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当归治痹证。

8.本方加煅龙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带下证。

17附子配当归——附子配伍汇粹

17附子配当归——附子配伍汇粹

17附子配当归——附子配伍汇粹
17附子配当归——附子配伍汇粹
17、附子配当归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纯阳无阴之品。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二药一散寒一补血,一温经一调经,一强阳一滋阴,互补为用,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当归滋润可制附子温燥,并引附子入血分,则温运之力更宏,附子温通可助当归活血通经。

二药配伍,补血而奏温通之功,温经而具养血之效,助阳温经、补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显著。

《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阳,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

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


主要用于:
1、血海虚之月经不调、后期不行以及血证、痛经之属虚属寒者。

2、胸痹,心痛。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附子的食用方法:附子用法用量:3——15g 。

回阳救逆可用18——30g。

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附子用药禁忌: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 均可引起中毒反应。

附子汤功效:温经助阳,祛寒除湿,治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组成:附子15克(炮) 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用法: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来源:《伤寒论》。

补益附子丸功效:主治虚劳漏精。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龙骨、牛膝(酒浸,切,焙)、肉苁蓉(酒浸,切,焙)、巴戟天(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日午温酒盐汤任下。

以知为度。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一桂枝附子汤组成:桂枝三两45g(去皮)甘草二两30g(炙)生姜三两45g(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15g(炮)用法: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现代用量: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甘草(6克)附子(3—6克)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来源:《伤寒论)。

桂枝附子汤功效: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处方:桂枝(三钱)附子(炮.去皮脐.三个)甘草(二钱)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大黄附子汤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

附子汤,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

附子汤,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

附子汤,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附子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附子两枚(9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附子汤:炮附子30克(先煎40分钟),茯苓45克,人参30克,生白术60克,生白芍45克。

5味。

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背恶寒,足冷。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主治】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慢性心力衰竭等病症。

1.膝骨关节炎:将1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附子汤内服,对照组予以美洛昔康口服。

2周后对纳入本研究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功能、综合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评估。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而在临床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年第10期)2.慢性心力衰竭: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

两组均常规使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β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附子汤,疗程为1个月。

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血浆NT - pro-BNP。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2.5%,(《陕西中医》2009年第6期)【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痛。

以附子温阳散寒、化湿止痛为主,重用白术化温利痹,复以芍药缓急止痛为辅。

临床应用以寒湿痹痛、兼有艮寒肢冷、苔白脉迟为辨证要点。

本方可酌加羌活、独活、威灵仙、稀莶草等祛风湿药同用;如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痹痛日久、血行留滞,加乳香、没药;痰湿入络,加天南星、白附子。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汤加芍药甘草汤能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Ⅰ相及Ⅱ相疼痛,能显著降低冰醋酸疼痛模型小鼠血清中和脊髓中的NO、PGE2的含量,增加SOD的活性。

附子汤是什么

附子汤是什么

附子汤是什么附子汤正确配方是什么附子汤正确配方是附子、人参、茯苓、芍药、白术。

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功能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治少阴病(外感病邪侵入少阴刘丽波 | 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现代配方是多少克附子汤现代配方为炮附子18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

附子汤是一种中医方剂,根据《伤寒论》记载主要由刘丽波 | 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原方是什么附子汤的原方包括5种中药,包括:炮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但现在临床用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减。

有温经散寒(温补经夏昆鹏 | 副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的辨证要点附子汤主要以背恶寒(怕冷)、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痛为辨证要点。

附子汤,具有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之功效李晓林 | 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三甲附子汤组成是什么附子汤组成为炮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附子汤由炮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组成,方中炮附子回阳救逆(通过温补阳张东 | 主任医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附子汤具有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的功效。

用于治疗少阴病(外感病邪侵入少阴经引起的病症)。

附子汤由附子、鲁喦 | 主任医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三甲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及配方是什么附子汤有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助阳化湿的功效,有治疗肢冷、身体痛的作用。

配方组成是附子、人参、茯苓、白夏昆鹏 | 副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三甲张仲景附子汤原方剂量张仲景附子汤原方剂量为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8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

附子汤,出自《伤寒论》朱颖 | 副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内科三甲附子汤的正确配方附子汤根据出处不同,所含药物也不相同,《伤寒论》中的附子汤含有附子、茯苓、人参等中药。

制作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

制作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

制作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附子又称为乌头,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强大的药用功效。

附子的制作方法较为独特,因此使用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以便读者更加了解和正确使用附子。

一、附子的功能附子有温阳散寒、麻木止痛、温中散寒的功效。

在中医药理论中,附子被归为温补类药物,具有温煦阳气、驱散寒邪的作用。

它主要用来治疗阳气不足、寒湿痹阻、腹痛泄泻等症状。

以下是附子的具体功能:1.温阳散寒:附子能够温补阳气,驱散体内的寒邪。

对于肢体冰冷、寒疮臭疮、寒湿痹阻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麻木止痛:附子具有麻木止痛的作用,对于寒湿痹痛、神经性疼痛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温中散寒:附子常用于调理胃肠道功能失调引起的腹痛、泄泻等症状,能够温中散寒,缓解病患者的不适。

二、附子的用法用量附子的用法主要有煎服和外用两种。

以下是附子的具体用法用量:1.煎服用法:将附子研磨成粉末(或根据需要剁碎),取适量(一般每次使用可控制在1-3克),用开水冲泡。

一般可使用砂锅煮沸20-30分钟,然后滤出渣滓,分2-3次温热服用。

2.外用用法:将附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生姜汁、酒精或橄榄油中,调成糊状或糊膏状,然后涂抹在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具有毒性,应谨慎使用。

煎服时,要严格控制用量,不可过量。

使用时应遵医嘱,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附子的禁忌与注意事项尽管附子具有明显的药用功效,但由于其毒性较大1.孕妇禁用:附子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生物活性,对胎儿的发育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应禁止使用。

2.儿童禁用:由于儿童的机体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敏感度较高,因此不适宜使用附子。

3.心脏病患者慎用:附子能够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传导性,对心脏功能正常的人群来说效果明显,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应慎重使用。

4.过量中毒:附子使用过量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引起恶心、呕吐、头昏、口渴、多尿、四肢抽搐等。

当归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当归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当归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众所周知,当归附子汤是一种对很多病症都有治疗效果的中药方剂,中医很早就有关于当归附子汤的相关描述。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当归附子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那么你知道它应该如何食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
当归0.6克炒盐0.9克蝎梢升麻各1.5克甘草1.8克柴胡2.1克黄柏少许(为引用)附子3克干姜良姜各3克
【制法】
上十味,哎咀。

【功能主治】
主赤白带下,脐下冷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7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服。

亦可研为细末,酒面糊为丸,每服6克。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
川芎、当归、熟地、芍药、附子、阿胶、地榆、甘草、干姜、乌梅、赤石脂。

【功能主治】
阴症下利脓血。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磨墨调服。

【摘录】
《伤寒全生集》卷三
通过上文介绍可知当归附子汤是由中药材经过一系列工艺制成的,适合很多疾病的治疗,而且由于当归附子汤为纯中药制剂,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无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附子汤(古代经典名方1014)

附子汤(古代经典名方1014)

附子汤(古代经典名方1014)
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4条和305条。

附子汤为真武汤去生姜易人参加重白术、附子的剂量组成,功效为驱寒湿,温肾阳。

方中附子温经镇痛,驱寒壮阳,加白术健脾渗湿,两药相合,温阳化湿,助健脾肾,人参益气养心,与白术茯苓配,益气健脾,温运中州。

芍药和血止痛,益营以通血痹,故阳虚身痛之症消矣。

附子汤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等属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的“背恶寒”;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骨节疼痛,属阳虚寒胜者;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雷诺氏现象),冻疮,症见手足寒和脉沉之症者。

附子汤在《金匮要略》中以治疗胎胀。

附子汤为温阳峻剂,附子又为有毒之品,妊娠三四月时要慎用。

仲景在妊娠六七月时用附子,因为胎元已成,此时用附子则无坠胎之弊,况且虚寒,失于温煦,有是证则用是药,有故无殒。

附子汤治疗胎胀,辨证需严格掌握,主要有腹痛发冷,入夜痛甚,喜按喜暖,小便清长,恶寒身倦,胎胀脉弦,舌淡苔白多津等症。

附子汤以附子为君,临床中,附子常大剂运用,常用15~30g,重则60克。

附子虽为辛热有毒之品,经炮制后,其毒已微。

掌握药物的煎服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方附子用量较大,需先煎半小时,再纳诸药,三煎兑于一起,浓煎混匀,分4次服,则无中毒之虑。

附子汤与真武汤同属温化水湿之剂,共治阳虚寒盛之少阴病。

附子汤侧重治疗寒湿流注关节而致周身疼痛,真武汤同为阳虚而设,兼理脾虚,湿渍脏腑而致水气,方药配伍所不同者,附子汤倍术附加人参,温补元阳除寒湿,止痹痛,真武汤中重用生姜,目的在于温散水气。

【附子汤:虚寒疼痛“第一方”】

【附子汤:虚寒疼痛“第一方”】

【附子汤:虚寒疼痛“第一方”】治疗虚寒疼痛的“第一方”五味学苑 2022-12-14 07:36 发表于广东| 导读: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身体痛,骨节痛”,是治疗虚寒疼痛的重要方剂,临床可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本期为大家分享附子汤的应用要点,并梳理《伤寒论》中针对“疼痛”的论治。

附子汤【方剂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参考处方】炮附子30-60克,茯苓12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白芍10克。

上5味,以凉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先煎附子40分钟,加入余药再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

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仲景对此方证的论述】《伤塞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注解: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为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

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

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为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为寒、口中和,是亦不难分辨。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解: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附子汤主之。

由本条的说明可知,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

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胡希恕先生医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当归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众所周知,当归附子汤是一种对很多病症都有治疗效果的中药方剂,中医很早就有关于当归附子汤的相关描述。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当归附子汤具有很
众所周知,当归附子汤是一种对很多病症都有治疗效果的中药方剂,中医很早就有关于当归附子汤的相关描述。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当归附子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那么你知道它应该如何食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良姜各3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赤白带下,脐下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7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服。

亦可研为细末,酒面糊为丸,每服6克。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川芎、当归、熟地、芍药、附子、阿胶、地榆、甘草、干姜、乌梅、赤石脂。

【功能主治】阴症下利脓血。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磨墨调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三
通过上文介绍可知当归附子汤是由中药材经过一系列工艺制成的,适合很多疾病的治疗,而且由于当归附子汤为纯中药制剂,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无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