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2)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2)》教案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2)》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34b6ed4693daef5ef73db9.png)
9、故乡鲁迅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2、初步领悟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分析人物形象——闰土这篇小说着意于一个“变”字,重点突出的是故乡人的变化。
让我们首先来分析主要人物闰土的变化。
1、少年闰土研读12到30自然段。
思考:少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形象特点: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真诚、友好、机智灵敏,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无忧无虑,快乐纯真)——小英雄形象妙点赏析:(18-26)在这些对话里,跳动着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
少年闰土较之少年“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
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2、中年闰土研读55到75自然段。
思考:中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饱经风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动作: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神态: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对我的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形象特点:饱经风霜、苦不堪言、麻木迟钝、悲苦无奈(木讷、失去了生命力,孤独、忧伤、悲哀、失望)——像一个木偶人妙点赏析:( 56-61)①“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②“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闰土的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故乡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故乡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3f7b71a58f5f61fb73666ff.png)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故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课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bb1eea6c175f0e7dd13734.png)
年不通消息使他们彼此隔膜起来。
展转: 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
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 放纵,放任。
鲁迅(1881-1936),我国著名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
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
感情色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我”怎
样对待闰土,“我”怎样看故乡所发生的让人伤心
的变化,“我”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通过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
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
3.《故乡》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社会背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
( A )
A.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
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B.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
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了。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
感 彷徨
。
二、阅读理解
消失的故乡
要著作: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
表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不朽杰作。
本文的题目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和发
《故乡》(第二课时)演示课件
![《故乡》(第二课时)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c118dc192e45361166f5e0.png)
直到他完成高考所有的课程,在一次闲聊中,他告诉,说曾经在另一个监狱里,听一位火爆脾气的老犯人聊起过,说他此生最得意的 事情是将一个银行家的妻子与情人杀死在床上,因为一次他去她情人家偷东西,他醒过来了,让他没偷成心里很不爽,找机会干掉他 ,那天正好杀死一对在床上,听说她丈夫还是个银行家,最后还因此替他背了黑锅,终身进了监狱。天哪,这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的感情。 注。因为长得帅气,在狱中他还经常被有姐妹花之称的同性恋犯人骚扰。因为他懂得法律,金融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替其中一位狱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过一个虚拟的人进行洗钱,当然,这一切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在监狱中,他因为冒死替狱友争取到了啤酒,从而赢得了狱友们的尊重 和友谊,从那些无所不能的狱友们弄到一把铁捶和一张明星的海报。一年又一年的监狱生活,带走了
看完的感悟是,社会真的有很黑暗的一面,人性也有很丑恶的一面,比如自私,贪婪,脆弱,不敢面对现实,没有目标,没有希望, 失去恿气等等。但更多的是人性伟大的一面,那就是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黑暗,甚至是肮脏,始终不放纵自己、相信美好的东西,比 如希望、友谊、坚持原则、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灰心、不丧气、不放弃、不抛弃,有目标,有希望,有远景,有规划,一步一步的实 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人生就是平凡而有伟大的一生!想起了一位讲师的名言:人逢盛世需警醒,境当逆处要从容!
9.《故乡》第2节
![9.《故乡》第2节](https://img.taocdn.com/s3/m/6a0581f5aef8941ea76e050a.png)
学习启
教与学反思
解这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这样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教《故乡》课,读后深有感触。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说,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导学案设计
题目
9.故乡
课时
第2课
学校
星火
一中
教者
邵国利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2- 10-9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8、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第15课《故乡(第2课时)》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备课资源(统编版)
![第15课《故乡(第2课时)》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备课资源(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0a29e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6.png)
合作探究
1.闰土是本文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表现本文 深刻含义的关键人物之一。请从“外貌,动作、语言,对 ‘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四个方面,比较分析少年 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点。
合作探究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 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 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 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合作探究
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他对 这个形象持怎样的态度?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中国农民的 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 义、封建社会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作者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合作探究
5.有人说,作者对杨二嫂的描写,初读觉得她可 笑,再读觉得她可悲。请参照分析闰土人物形象的过程 和方法,从“外貌,动作、语言,对生活的态度”等方 面比较分析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杨二嫂的人物特点。
文本研读
3.第13段大篇幅介绍“我”家的境况、祭祀及忙月, 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我”与闰土建立真挚的友谊作铺垫,同时也为下 文写中年闰土的封建等级观念埋下伏笔。
文本研读
4.为什么“我”见到中年闰土时有许多话却说不出 来了?
回想起少年闰土的形象和儿时的趣事,面对饱经风霜、生活 贫苦的中年闰土,“我”心情沉重,不知从何说起。
合作探究
少年闰土:健康可爱、天真活泼、 勤劳多智、勇敢
合作探究
2.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闰土的这种“变化”?
•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压迫;社会落后愚昧。
•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合作探究
3.中年闰土见到“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 儿”,而称呼“老爷”,还说当年自己“不懂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4e22247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d.png)
写作背景
1919年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仍处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社会中。1919年12月 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 冷漠、麻痹、市侩,“希望”的破灭,心中感 到无比的悲伤,便以回乡经历为题材,于是写 下这篇小说。
鲁迅在作品中写到的“农民”群体,是封建主义 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扭曲了他们,腐蚀了他们的纯 洁的心灵,这正是作者所关注的。
能烂掉……”
生活的窘迫和无奈
距离感,无话可说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 麻痹迟钝
的,请老爷……
为他的生活同情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语言
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 毡帽、银项圈 红活 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 摇头 谦恭又含糊
记忆中的景:神秘美丽、生机,烘托小英雄的形象,表达 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也引起我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
未来的故乡之景: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深化了辛亥革命后农村衰败的主题。
“我”的心绪之变化
请你快速默读小说,圈点勾画体现“我”心 绪的语句,概括“我”心绪变化的过程。
渐近故乡时:悲凉 悲伤 在故乡: 愉悦(回忆) 悲伤(见到旧友乡邻) 离故乡: 气闷 悲伤 充满希望
鲁迅小说创作的初衷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 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进这人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极具变化的人物:闰土、杨二嫂
分析人物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文中对于记忆中少 年闰土和眼前中年闰土的描写,说一说你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9 故乡》课件 (共32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9 故乡》课件 (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f4b6158fe4733687e21aa69.png)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所见所闻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____________ 为线索。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 象,那就是:
变
物 人
“阴晦、苍黄、萧索、没有活气”,因为现 实中的家乡是如此的沉寂萧索,了无生机。
哪一句话写出了我对家乡景物变化的 感受?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 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的性格。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
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 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 过我。” 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
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
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
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
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
买卖非常好”。
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 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 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 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3、“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为什么?
闰土前后变化太大,使人难以相信,怀疑是否 为同一个人。
4、虽然现实让“我”感到悲哀,但“我” 也对后辈们表达了怎样的希望?
不愿意他们
不愿意他们
,
,
不愿意他们
。
9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中考题讲解课件
![9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中考题讲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57ec47f7ec4afe04a1df9a.png)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相关问题。 ①老屋离我愈进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进离了我,但我 却幵丌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丌见的高墙, 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 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 常的悲哀。 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 我竟不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 丌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丌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 来……然而我又丌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 而生活,也丌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丌原 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 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4、体会选文第(1)段中加点的词语,写出它们在文中的表达 效果。(3分)
14、通过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闰土的外貌(肖像)变化, 反映了闰土艰难困苦的生活。
15、选出下列对中年闰土的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 )C A. 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闰土的外表,幵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幵以此处理不“我”的关系。 D.闰土见“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儿时的记忆丌会忘却, 两个人的心灵又融吅一处。 16、概括选文第(8)——(12)段的内容。(3分)
8.在语段中的括号内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幵给加点字 注音。(2分) ①sèsuǒ( 瑟 )( 索 ) ②寒噤( jìn ) 9.在语段的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 〗(2分) A.虽然……但是…… B.既然……那么…… C.即使…… 也…… D.既然……但是…… 10.选段中第一段 从 身材 、 脸 、 眼睛 、服饰(衣着) 手 五个方面 、 对闰土的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3分) 11.第一段的“这我知道”中的“这”指代的是(2分) 指代的是“在海边种地的人,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
【志鸿优化设计】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志鸿优化设计】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722eeea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a.png)
第9课故乡(第2课时)一、温故知新,与作者共希望1.教师:“我”这次回籍虽只停留数日,但那些惊心动魄的现实,却让“我”感慨颇多,思绪烦乱。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思路。
回故乡(伤感)——在故乡(悲伤)——离故乡(希望)2.学生齐读小说最后四段,试探: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怀着如何的复杂心情呢?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怀着失望、迷惘、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
3.学生品读,探讨问题:作者对以后的希望体此刻哪里呢?他的希望能够实现吗?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归纳:(1)作者心中有新的生活,尽管还不明确,但确信不是辛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的生活,必然是美好的,这代表着作者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2)作者在水生和宏儿身上看到了昔时自己和闰土的影子,也看到了希望。
因为他们还小,必然有能力、有希望过上幸福的日子。
(3)作者的希望能够实现,因为他找到了通向希望的路,不是像闰土那样祈求神灵,而是勇敢地开拓进取。
4.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熟读精思,与作者同呐喊1.小说中共刻画了“三个故乡”,学生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熟悉。
经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承载着童年难忘的回忆……现实中的故乡是衰败的,乡景萧索,故人再也不,“我”沉醉在美好的回忆被侵蚀的悲伤和无奈当中。
理想中的故乡是漂亮的,花好月圆,安居乐业,“我”向往在幸福欢乐的新生活的蓝图当中。
2.教师点拨:理想中的故乡藏着过去美好的影子,却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模糊了,充盈着“我”的脑海中的是一幅崭新的生活的蓝图,等待着后人去开辟。
3.学生探讨: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乡仅仅是“我”的吗?仍是谁的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不单单是“我”的故乡,是千万万万中国人的故乡,“故乡”只是那时中国的缩影,“闰土”也只是那时众多劳苦人民的缩影,在他们的身上呈现出了中国旧社会的怪态、病态。
而拯救这种痼疾的良方确实是找到新前途,制造新生活。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2)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6e15ec8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1.png)
小说主题 阅读第78-88段,圈画议论和抒情语句,至
少两处,批注鉴赏。
故乡的山水也都慢慢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 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 身,使我非常气闷”
尖嘴利舌、贪财爱小、自私狭隘,可笑、 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 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杨二嫂为什么也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 的恶习使她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闰土: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 教、等级观念)毒害。
杨二嫂: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 城镇的日趋破产和城市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一、故乡的景有什么变化?
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 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 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力。
⑥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⑫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 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作者把希望比喻地上的路,意思是: 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 有了希望并不断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主旨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 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应了当 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 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 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 活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九年级上册《9故乡》word教案 (2)
![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九年级上册《9故乡》word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b864e48f49649b6649d74745.png)
《故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体会,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进而理解作品主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清情节。
3.合作探究,阅读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不仅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忧虑,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2.结合背景,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在点拨时授以方法。
3.在课文主题理解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理解的多样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一)朗读导入1.请学生朗读第十二自然段开头和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没有一些活气。
”2.请学生感知并总结景物有何不同。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明确。
前者是“我”回忆中二十年前的故乡景象: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是“我”眼中所见二十年后的故乡实景:晦暗、萧条、令人感到悲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9课《故乡》(55张ppt)课件(共5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9课《故乡》(55张ppt)课件(共5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c410136453610661ed9f479.png)
整பைடு நூலகம்感知
1、听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梳理小说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 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对“我”恭恭敬敬, 称呼“我”为老爷。 和“我”之间隔了 一层可悲了厚障壁 了。
“只是不怕我”, 送我贝壳和鸟毛, 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 和“我”建立了纯真 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悲哀、痛苦, 生活压得他喘 不过气来。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 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 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 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 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 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苍老贫困
少年闰土
滔滔不绝 ↓ 热情开朗 见多识广
语
言
中年闰土
是无聊的客套和生活中的痛苦 吞吞吐吐 ↓ 迟 钝
都是我不知道的乡间新鲜事、趣事
《藤野先生》
《社戏》
选自《呐喊》
《风筝》
选自《野草》
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
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
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
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
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
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时代背景(补充)
《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 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 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 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 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 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 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 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 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 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故乡》就是在这样 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ffce1831126edb6e1a1024.png)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
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二、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之间讨论。
参考答案:“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由于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是生活中近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等级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顺民。
“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三、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这句话营造了沉寂、荒凉的氛围,烘托出了“我”悲凉的心境,给全文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这句话营造了荒凉、寂寥的氛围,烘托了“我”内心的惆怅与悲凉。
(3)“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船后梢去.”这句话营造了静谧幽远的意境,既有“我”对故乡的依恋,又有无限怅惘的复杂情感。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2.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鲁迅笔下的《故乡》,我们知道了这篇小说通 导入 过线索人物“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重点写了“闰土” 这个主要人物和“杨二嫂”这个陪衬人物。 1、细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外貌 语言 动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 度
少年闰土
自 主 预 习
中年闰土
结合上表,思考以下问题: (1)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3)能不能从文中找到闰土性格改变的原因? 2、参照上表,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的人物形象。 ——中年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3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自 主 测 评
拓 展 延 伸
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 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 》 你的推荐语: 活动二: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 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 的目标。 感想: 活动三:提出疑难 要求同学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不解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 的问题等。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对话,在论坛上你 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你的问题。
合 作 探 究
1、结合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发生这样 的改变。 学法指导:结合文中交代的原因,再结合时代背景。 2、作者安排宏儿和水生两个人物,难道只是跑龙套吗?还是作者有其他 的深意? 3 、赏析这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 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思考: (1)这里所提的希望是什么? 学法指导: 结合课文。 (2) 这里的路又应该是指什么呢? 学法指导: 分析路的象征意义。 4、阅 读课文第二段,作者写这段有什么作用? 1、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 3、 《故乡》反映的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背景下,由于 __________及_________给中国下层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同时也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斗江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13年下半年)
年级 九 主备教师 科目 语文 备课教师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课 题 故乡(2)
质疑栏
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能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变化原因,进而寻找文章主题。 3、结合文章及写作背景,赏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寻找文章主题。 难点:赏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教 师 小 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我们通过人物的肖
像、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了主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找到了他们性格变化的深层原因,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 习中可以自由地应该这种方法去认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