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精品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古代园林教案

古代园林教案

古代园林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园林之美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园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 掌握古代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造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古代园林的起源和发展;2. 古代园林的设计原则;3. 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2. 古代园林的图片和资料;3.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园林的安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代园林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古代园林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古代园林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古代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包括中国古代园林、日本古代园林等;2. 介绍古代园林的设计原则,如天人合一、虚实结合、意境营造等;3. 展示并解读一些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如中国的苏州园林、日本的京都御苑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古代园林进行讨论;2. 学生讨论古代园林的设计原则和特点,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参观古代园林(60分钟)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代园林;2. 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观察、记录和拍摄古代园林的特点;3. 学生可以与导游或相关专家互动,提问并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园林的知识。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回到教室后,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参观心得和观察结果;2. 教师总结古代园林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与学生进行讨论;3. 提问:你们觉得古代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有什么启示?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园林的感想和体会;2. 鼓励学生自行收集更多关于古代园林的资料。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来学校进行古代园林设计的讲座;2. 组织学生参观其他古代园林,如北京颐和园、杭州西湖等;3. 学生可以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型古代园林模型。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报告和参观心得;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水平;3. 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的积极程度。

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本次园林史课程的教学案例分析采用了学导式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园林史的发展过程和影响,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步骤:一、导入阶段1. 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什么是园林史?为什么要学园林史?”的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答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园林史的定义和学习园林史的意义。

二、知识传授阶段1. 教师介绍园林史的发展过程,包括早期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等。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园林有直观的了解。

2.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时期的园林设计特点和影响因素,教师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发现园林设计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密切关系。

三、问题解决阶段1. 教师提出一个关于园林史的问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问题可以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园林主要采用仿自然的设计风格?”2. 学生小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设计理念和文化价值观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思想。

3. 学生小组汇报解决方案,其他学生提问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考。

四、归纳总结阶段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小组进行思维导图绘制,归纳总结园林史的发展过程和设计特点。

五、拓展活动1. 学生小组选择一个时期的园林,通过资料查找和分析,进行小组研究报告。

2. 学生小组进行展示和讨论,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深入交流。

通过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园林史的理解和思考,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园林史》课程教学大纲

《园林史》课程教学大纲

《园林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园林史3.学时/学分:50学时/3学分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园林教研室5.先修课程:6.面向对象:园林专业大一学生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2. 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园林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园林艺术的特点与分类。

掌握中国园林发展进程中有代表性的园林的规划、布局和特色。

全面了解中国的园林体系,了解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同时,通过对中国园林史的历史性的完整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另外,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外国园林的介绍,主要有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等典型园林形式,让学生对整个世界园林体系有个全面的认识,吸收古典园林的精髓,古为今用,全面拓展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园林(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该时期的经典园林形式2.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含义、发展史、类型、特点、地位3.了解园林史前的历史变迁,商周历史史略(二)教学具体内容1.园林史前的历史变迁2.商周历史史略3.经典园林3.1商3.2周4.园林特色4.1园林孕育 4.2园林起始 4.3园林发展 4.4园林创新(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和难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含义、发展史、类型、特点、地位及该时期的园林特色。

(四)思考题1.中国古典园林的含义是什么?它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2.商周时期的园林特色是什么?第二章我国秦汉时期的园林(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该时期的园林特色2.理解秦汉时期的经典园林创作手法3.了解秦汉时期历史史略(二)教学具体内容1.历史史略1.1秦 1.2汉 1.3时期特点2.经典园林2.1秦2.1.1咸阳皇宫群 2.1.2上林苑 2.1.3阿房宫 2.1.4秦始皇陵 2.1.5长城2.2汉2.2.1西汉宫城——长安 2.2.2西汉上林苑 2.2.3东汉广成苑2.2.4私家园林3. 园林特色3.1园林发展 3.2园林创新(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难点是秦始皇的上林苑、阿房官以及袁广汉的私园。

园林史精品课程教案

园林史精品课程教案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园林史精品课程教案(环艺园林类专业适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课题组20XX年3月【教学内容】教案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园林一、古埃及园林(一)古埃及概况埃及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角,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西奈半岛与亚洲的西南部相连,地处非洲、地中海和欧洲交界处。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

古埃及文明最早起源于上埃及,距今约两万年前,埃及雨量充沛、树林繁茂、水草丰美,古埃及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大约公元前一万年,气候持续干旱少雨,土地沙漠化,树木枯萎,野兽消失,日照强度很大,冬季温和,夏季酷热。

古埃及人不得不走向尼罗河河谷。

从此,把自己的命运与尼罗河紧紧连在一起,对古埃及园林的形成及特色影响显著。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是孕育科学的温床。

神庙的官员把埃及语变成用希腊字母写成的科普特文明继续流传下去。

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希伯莱人历史,也和古埃及的历史关联,《圣经·旧约》的《创世纪》、《出埃及记》等,都保留了古埃及政治史的片段。

为了证实《旧约》的真实性,常常引用曼内索《埃及史》。

古埃及文化对欧洲文明有着巨大影响。

(二)古埃及园林类型(1)宅园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

在古代,园林是表现王室统治的一种形式。

(2)墓园埃及的神庙及寺院的造园中,还有陵园即墓园。

埃及人认为现世成就之物在来世也能为灵魂带来慰籍,住房周围尽可能有庭园,以作为灵魂的安息之所。

这种思想也表现了古埃及盛行的庭园葬礼的风俗,埃及人对这种观念做出了极富象性的解释,在其陵墓的四壁上造出庭园的浮雕及壁画等,以满足这种愿望。

埃及庭园画大部分来自陵墓。

一般墓园的范围不大,墓园中采用的树种是能在沙漠中生长的,并具有象征意义的枣椰子、埃及榕树等植物。

作为西方文化最早起源地的埃及,早在公元前3700年就有金字塔墓园。

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案例概述二、教学目标通过学导式教学法,帮助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1. 了解园林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轨迹,掌握各时期园林特点和代表作品。

2. 能够通过学习,对园林作品的造园风格和创作精神做出分析和评价。

3. 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整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园林史研究兴趣。

4.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选取园林史课程中蕴涵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主题,例如明清园林、西方古典园林、近现代园林等,对园林史的发展和园林作品进行系统的讲解。

并通过学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研究,自主探索园林史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引导学生对重要园林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时期的园林作品,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

2. 信息获取教师设计一定的信息获取任务,如让学生查阅相关园林史文献、寻找具体园林案例分析资料,或实地考察园林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对园林史的了解和探索热情。

3. 自主探究学生在进行信息获取后,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园林史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讨,搜集更多相关资料,并进行园林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4. 总结归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和研究,形成了对园林史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认识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导式教学法,学生在参与园林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增强了园林史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术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在学导式教学过程中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和艺术价值。

2. 使学生掌握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山水、建筑、植物、道路等。

3. 培养学生对古典园林审美情趣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古典园林的定义与历史背景2. 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作用3. 古典园林的审美特点与艺术价值4. 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案例分析5. 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艺术价值、构成要素及审美特点。

2. 教学难点:古典园林的审美理念及其在实际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典园林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构成要素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设计理念和艺术价值。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古典园林的审美特点、保护与传承等话题展开讨论。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准备1. 备课资料:收集有关古典园林的图书、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典园林的图片、案例等。

3. 实地考察安排:联系当地古典园林,安排实地考察时间。

4. 讨论话题:准备与古典园林相关的讨论话题和问题。

六、古典园林的审美特点1. 讲解古典园林的审美理念,如山水相依、曲折变化、借景抒情等。

2. 分析古典园林中的审美要素,包括线条、色彩、布局等。

3. 通过案例演示古典园林审美特点在实际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七、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1. 介绍古典园林在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价值。

2. 分析古典园林艺术对我国后续园林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3. 探讨古典园林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八、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案例分析1. 分析北京颐和园的设计理念、布局特点和艺术价值。

2. 讲解苏州拙政园的园林景观、建筑风格和审美特点。

3. 探讨上海豫园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保护现状。

“中外园林史”课程教案

“中外园林史”课程教案

“中外国园林史”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外国园林史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Garden 适用专业、年级:城市规划专业四年级任课教师:刘骏编写时间:2005、9修改时间:2005、10“中外国园林史”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外国园林史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Garden适用专业、年级:城市规划专业四年级任课教师:刘骏编写时间:2005年8月修改时间:2005年10月西方园林史部分绪论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通过绪论的讲解使学生能了解什么是园林,园林产生和发展的相关因素,西方园林的特征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园林史的意义。

学时分配:0.5学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特点,介绍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介绍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传统园林设计思想和手法借鉴的实例。

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整个课程的开场白,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实例部分和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部分,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具体讲授方式及问题设置开始正式讲课之前提出问题: 1、你所了解的西方园林?2、你希望通过学习学到哪些内容?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介绍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课程时间安排等。

之后开始讲解绪论的内容。

授课要点:关于园林——园林是介于人类对自然的情感与对艺术的感受之间的人工环境,园林中包含了自然,并以自然要素结合人工要素结构成其艺术要素;园林是理想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与依托,是人们躲避现实、要求变革与追求自由的思想产物。

关于园林形成、发展的相关因素——自然气候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美学观点)关于西方园林——从古埃及的宅园到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规则式的园林形式统治了整个西方园林;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是西方园林艺术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关于园林艺术与城市规划与设计——丢勒里花园(Le Jardin du Chateau desTuileries)与巴黎城市格局的关系;皮特.沃克(Peter Walker)的极简主义园林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间的关系;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的麦辛提尔庭院(Mcintyre Garden)与伊斯兰教园林之间的关系。

(整理)西方园林史教案

(整理)西方园林史教案

题1、古代园林(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教时 2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园林与人类对诗意居住的渴望。

2.掌握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的园林特征。

3.了解自然特征、生活习俗与园林的关系,4.总结热带地区的小型园林的做法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艺术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的园林艺术有感性认识。

学法指导利用教学演示,课堂讲述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后感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了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和古罗马的园林艺术,认识了其形成的原因。

学习到古人解决园林中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课时教学过程时间备注一、组织教学二、新课讲授:I.绪论1.最早的园林是天堂,是乐园。

2.园林是介于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和对艺术的感受之间的人工环境。

3.造园表明了人类希望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寻回失去的乐园的愿望,是人类对理想的生存环境的憧憬。

4.园林也是人们抒发怀旧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5.园林艺术的演进就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始终能够创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各民族所向往的共同的园林形象。

6.气候条件、生活习俗、哲学思想是影响园林艺术形式的因素。

7.传统的西方园林艺术以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代表,规则式园林反映着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风景式园林则反映着经验主义哲学思想。

II.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1.古代园林(公元4世纪之前)2.古埃及园林、古巴比伦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3.中世纪欧洲园林(5—15世纪)4.中世纪西欧园林伊斯兰园林5.文艺复兴时期园林(15—17世纪)6.意大利台地园7.法国古典主义园林(17世纪)8.英国风景式园林(18世纪)9.近代城市公园(19世纪)10.现代风景园林(20世纪)III.古埃及园林1.古埃及园林概况2.古埃及园林类型:宅园、圣苑、墓园3.古埃及园林特征:IV.古巴比伦园林1.古巴比伦历史概况2.古巴比伦园林类型:猎苑、圣苑、宫苑——空中花园3.古巴比伦园林特征V.古希腊园林1.古希腊园林概况2.古希腊园林类型:早期的宫廷庭院、宅园——柱廊园、公共园林文人园——哲学家的学园(Academy)3.古希腊园林特征VI.古罗马园林1.古罗马园林概况2.古罗马园林类型:早期的古罗马园林、古罗马庄园(VILLA) 、宅园——柱廊园、宫苑、公共园林3.案例:庞贝古城、托斯卡那庄园、哈德良山庄古罗马遗址公元3世纪兴建的水柱廊园遗迹4.古罗马园林特征三、归纳小结1.古埃及2.古巴比伦3.古希腊4.古罗马四、课后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知识中古时期课题2、中古时期(约公元500——1400年)教时 2教学目标1.了解中世纪时期实用性园林与装饰性园林出现的背景、原因2.了解宗教、社会对园林艺术的影响3.掌握意大利的寺院庭院、英国和法国的城堡庭院的园林特征。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如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

3. 培养学生对古典园林艺术审美能力的认识和欣赏。

4. 引导学生理解古典园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分期。

2. 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3. 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4. 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点。

5. 古典园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表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类型及构成要素。

2. 教学难点: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点及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古典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古典园林的特点。

3. 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古典园林为例,详细讲解其构成要素和设计理念。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展开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类型和构成要素。

3. 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

4. 讨论:组织学生就古典园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价值展开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典园林历史背景、基本特点、类型和构成要素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中古典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类古典园林的图片,包括不同类型的园林及其构成要素。

2. 视频资料:寻找关于古典园林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古典园林的书籍,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典园林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特点;(2)掌握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如山、水、建筑、植物等;(3)学会欣赏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能够辨别不同类型古典园林的特点;(3)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园林的热爱;(2)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3)引导学生认识到古典园林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古典园林的基本概念:介绍古典园林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2. 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述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

3. 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分析古典园林的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等特色。

4. 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详细讲解山、水、建筑、植物等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和搭配。

5. 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通过实例欣赏,使学生体会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园林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构成要素。

2. 教学难点: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在实际园林中的应用和搭配。

四、教学方法1. 图片观察:展示不同类型的古典园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园林的特点。

2. 实例分析:以苏州园林为例,详细讲解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和艺术特色。

3. 比较法:组织学生对比不同类型的古典园林,使学生掌握各自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 课堂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特点。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PPT;2. 安排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古典园林;3.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传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典园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典园林的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园林史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史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史教案第一章绪论△.主要掌握内容:园林定义、典型、特点、①[美]西蒙德《系国建筑学》第108页、台隆书店传统、文化和中国园林艺术①中国造园的生法要求的目的规定性,主要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可望、可游。

“西方人传统的情形是关切围绕在结构或形象周围的,相反地东方人却更关切所围成客间的特质,及这些客间对去经验它的所产生的智慧及感情方面的影响”。

张家骥认为“园林和园林艺术是同一概念,和建筑不同,凡造园都是一种艺术,园林艺术就是指中国的园林。

园林艺术有高低雅俗之分,却没有不是艺术的园林”。

一、园林的含义园林名词的历史沿革“园林”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者,是在西晋的符文中,(始自公元265年)如:△张翰《杂诗》中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此时园林是以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供人游赏的户外境域。

△唐代诗人亦多用“园林”,但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一直到明清还不是专有名词。

仅指称城市中私家建筑的宅园名词就很多,如宅园、园宅、园池、园圃、池亭、林亭、园亭等。

“园林”一词成为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称私家宅园)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第一部造园学名青《园冶》。

《兴造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说》:“凡结林园,无分村部,地偏为胜。

”…………书中共18处:《园冶》创作原则:“虽由之作,宛自天开”名词解释:苑或囿:凡域养禽兽的地方“苑囿”是帝室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会员领地,在这基础上又具有娱游观赏的性质②二、园林的定义1.建筑学家童寯(1900—1983)《江南园林志》园之布局,虽度幻无尽,而其最简单的需要,完全含于園之内園:图解:“口”—围墙“土”—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形似石似树2、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长物志校注》园林在建筑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

亦称“园亭”、“园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庭园”。

中外园林史文字教案

中外园林史文字教案

中外园林史文字教案第一章:中国园林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园林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了解中国园林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世界园林的影响1.2 教学内容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园林的主要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风景名胜区等)中国园林的特点(山水景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诗情画意等)中国园林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世界园林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案例,如颐和园、苏州园林等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园林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世界园林的影响1.4 教学资源教材:《中国园林史》图片资料:中国园林图片及相关建筑、景观图片视频资料:中国园林宣传片或相关纪录片1.5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展示中国园林图片,引发学生对园林的兴趣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案例,如颐和园、苏州园林等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园林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世界园林的影响总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地位第二章: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掌握中国园林中各种要素的作用及设计原则了解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植物种类及其寓意2.2 教学内容中国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山石、水体、建筑、植物、铺装等)中国园林中各种要素的作用及设计原则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植物种类及其寓意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作用及设计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案例,解析其构成要素及设计理念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园林中植物的种类及其寓意2.4 教学资源教材:《中国园林史》图片资料:中国园林中的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图片视频资料:中国园林宣传片或相关纪录片2.5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展示中国园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园林的构成要素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作用及设计原则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案例,解析其构成要素及设计理念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园林中植物的种类及其寓意总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中国园林构成要素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性第三章: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方法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掌握中国园林的设计方法与技巧了解中国园林中的诗情画意及寓意3.2 教学内容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天人合一、借景抒情等)中国园林的设计方法与技巧(山水布局、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等)中国园林中的诗情画意及寓意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方法与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案例,解析其设计理念与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园林中的诗情画意及寓意3.4 教学资源教材:《中国园林史》图片资料:中国园林中的山水景观、建筑与自然景观等图片视频资料:中国园林宣传片或相关纪录片3.5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展示中国园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方法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方法与技巧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案例,解析其设计理念与方法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园林中的诗情画意及寓意总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中国园林设计理念与方法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性第四章:外国园林史概述4.1 教学目标了解外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掌握外国园林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了解外国园林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世界园林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外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外国园林的主要第六章:欧洲园林艺术6.1 教学目标了解欧洲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掌握欧洲园林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欧洲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6.2 教学内容欧洲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欧洲园林的主要类型(法式园林、英式园林、意大利园林等)欧洲园林的特点(几何图案、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欧洲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欧洲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园林案例,如凡尔赛宫花园、伦敦皇家植物园等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欧洲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6.4 教学资源教材:《中外园林史》图片资料:欧洲园林的图片及相关建筑、景观图片视频资料:欧洲园林宣传片或相关纪录片6.5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展示欧洲园林图片,引发学生对欧洲园林的兴趣讲解:详细讲解欧洲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园林案例,如凡尔赛宫花园、伦敦皇家植物园等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欧洲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总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欧洲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地位第七章:日本园林艺术7.1 教学目标了解日本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掌握日本园林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日本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7.2 教学内容日本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日本园林的主要类型(枯山水、池泉园、茶庭等)日本园林的特点(禅意、自然美学、精巧布局等)日本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日本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园林案例,如金阁寺、龙安寺等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日本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7.4 教学资源教材:《中外园林史》图片资料:日本园林的图片及相关建筑、景观图片视频资料:日本园林宣传片或相关纪录片7.5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展示日本园林图片,引发学生对日本园林的兴趣讲解:详细讲解日本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园林案例,如金阁寺、龙安寺等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日本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总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日本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地位第八章:现代园林设计8.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园林设计的背景与趋势掌握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风格与理念了解现代园林设计对世界园林的影响8.2 教学内容现代园林设计的背景与趋势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风格(极简主义、生态主义、后现代等)现代园林设计对世界园林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园林设计的背景、趋势、主要风格与理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园林设计案例,如彼得·拉文的作品等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现代园林设计对世界园林的影响8.4 教学资源教材:《中外园林史》图片资料:现代园林设计的图片及相关建筑、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现代园林设计宣传片或相关纪录片8.5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展示现代园林设计图片,引发学生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兴趣讲解:详细讲解现代园林设计的背景、趋势、主要风格与理念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园林设计案例,如彼得·拉文的作品等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现代园林设计对世界园林的影响总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现代园林设计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地位第九章:园林保护与传承9.1 教学目标了解园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掌握园林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方法与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三章的重点环节是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特点及设计理念与方法。

园林史教案--安显楼

园林史教案--安显楼

2012 至2013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编码):园林史()
总学时/周学时: 64/ 4 开课时间: 12-13学年第二学期第 1周至第17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2010级景观建筑设计
使用教材:《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周维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授课教师:安显楼
教案扉页
第一:关于专业名称的修改
学科解析:
“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学科分别为:“architecture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上,渊源久远、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

中国的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
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目标:本次园林史课程“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建立对园林史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园林史的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对园林史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在园林史的教学中,我们将选取“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历程”为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风格。

我们也将引导学生对古代园林的建筑、植物、水景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次园林史课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由学生主导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指导者,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教师首先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古代园林的建筑、景观和特色,激发学生对园林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提出问题。

2. 学习任务学生将按照教师的引导,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段历史时期的园林发展和特点。

每个小组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和资料,理清园林史的发展脉络,明确各个历史时期园林的特点和特色,形成一份小组报告。

3. 学习问题在学习中,教师会适时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古代园林中为什么会出现“假山”?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有何特色和风格?等等。

4. 学习展示每个小组都会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历史时期,进行展示和讲解。

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提问和发表意见,进行互动交流。

5. 教师点评教师会对每个小组的展示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向学生解释一些专业性的问题。

6. 园林实践通过线下实地考察,学生将有机会亲自领略古代园林的实际景观,深入了解古代园林建筑、植物和水景的特点,加深对古代园林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小组的报告和展示,还包括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园林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园林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园林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前言:园林史是一门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技术应用的学科,开设园林史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园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教学目标:通过园林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园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认识园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文化素养。

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明清园林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近代园林的发展和变革、现代园林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方法、园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等。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考察等。

其中,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园林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讨论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园林史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实践和考察是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设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5. 思政教育:园林史课程不仅是一门纯粹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学科。

通过园林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和成长。

6. 结语:园林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和贯穿,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学园林优秀教案

大学园林优秀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的历史、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欣赏园林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认识。

教学重点:1. 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

2.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3. 典型园林实例分析。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特点的理解。

2. 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内涵的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园林历史、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等内容。

2. 学生收集有关园林的资料,如图片、文字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园林吗?园林在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园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园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讲授新课1. 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 介绍我国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代表园林。

- 讲解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风格演变。

2.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水景:讲解园林中水景的布局、造型及作用。

- 建筑布局:介绍园林中建筑物的类型、布局及艺术特色。

- 植物配置:讲解园林中植物的选用、配置及艺术效果。

三、案例分析1. 介绍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等著名园林。

2. 分析这些园林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3. 学生讨论:这些园林有哪些共同点?它们各具特色的地方在哪里?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园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还记得哪些著名园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园林的历史、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二、拓展延伸1. 讲解园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如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

2. 学生讨论:如何保护与传承我国园林文化?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园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园林历史、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园林史教案-----7.7 江南私家园林教学设计

园林史教案-----7.7 江南私家园林教学设计

第三节私家园林【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私家园林的分类。

2.认识江南私家园林典型代表实例。

3.理解拙政园代表的古典园林空间的布局与情节。

4.理解并思考江南私家园的特点【教学重点】1.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特征2.成熟后期私家园林造园特点【教学难点】1.江南园林的布局特征2.以拙政园为代表理解私家园林的布局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对上次课讲授的“皇家园林”进行简单复习。

(简要回顾颐和园的布局;皇家园林的造园成就。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这四座园林因此而被称为四大名园。

那同学们知道四大名园是那四个吗?(学生回答: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四大名园,前两个属于皇家园林的离宫御苑,来看另外两个名园,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另外一种园林类型——私家园林。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节:私家园林【过渡】私家园林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

我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条件及物产各不相同,因而园林也常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性。

【提问】私家园林的分类?12【回答】学生集体回答【归纳讲解】成熟后期的私家园林,就全国范围的宏观而言,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立的局面。

【板书】一、私家园林分类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提问】江南园林的代表有哪些、苏州代表园林有哪些?【回答】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二、江南私家园林1. 扬州私园代表:“瘦西湖”带状园林集群(片石山房、个园、小盘谷)2. 苏州私园代表:苏州四大名园(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3. 杭州私园代表:刘庄、高庄、郭庄4. 上海豫园、南京瞻园【过渡】“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私家造园活动集中在扬州、苏州两地,两地的园林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

中国古典园林史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史教案

小结:
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 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 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 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 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合 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 是 “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 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 自然的活动”。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 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寺庙园林
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 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 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 化游赏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史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图片的对 比,探讨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 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皇家园林 、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 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 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 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 坏与抢掠。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 始建于1750年,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 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 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 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 皇家园林。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 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 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 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园林史精品课程教案(环艺园林类专业适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课题组20XX年3月【教学内容】教案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园林一、古埃及园林(一)古埃及概况埃及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角,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西奈半岛与亚洲的西南部相连,地处非洲、地中海和欧洲交界处。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

古埃及文明最早起源于上埃及,距今约两万年前,埃及雨量充沛、树林繁茂、水草丰美,古埃及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大约公元前一万年,气候持续干旱少雨,土地沙漠化,树木枯萎,野兽消失,日照强度很大,冬季温和,夏季酷热。

古埃及人不得不走向尼罗河河谷。

从此,把自己的命运与尼罗河紧紧连在一起,对古埃及园林的形成及特色影响显著。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是孕育科学的温床。

神庙的官员把埃及语变成用希腊字母写成的科普特文明继续流传下去。

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希伯莱人历史,也和古埃及的历史关联,《圣经·旧约》的《创世纪》、《出埃及记》等,都保留了古埃及政治史的片段。

为了证实《旧约》的真实性,常常引用曼内索《埃及史》。

古埃及文化对欧洲文明有着巨大影响。

(二)古埃及园林类型(1)宅园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

在古代,园林是表现王室统治的一种形式。

(2)墓园埃及的神庙及寺院的造园中,还有陵园即墓园。

埃及人认为现世成就之物在来世也能为灵魂带来慰籍,住房周围尽可能有庭园,以作为灵魂的安息之所。

这种思想也表现了古埃及盛行的庭园葬礼的风俗,埃及人对这种观念做出了极富象性的解释,在其陵墓的四壁上造出庭园的浮雕及壁画等,以满足这种愿望。

埃及庭园画大部分来自陵墓。

一般墓园的范围不大,墓园中采用的树种是能在沙漠中生长的,并具有象征意义的枣椰子、埃及榕树等植物。

作为西方文化最早起源地的埃及,早在公元前3700年就有金字塔墓园。

(3)圣苑圣苑附属于神庙的,即“神苑”。

神庙的围墙为一道道塔门所隔断,同时围墙的顶部起伏不平,呈波浪状,象征着原初之水,而高耸的神庙则是在这片混沌之中升起的原初之山,山顶是人类创造者的居所。

进入神庙的人们犹如在混沌之水中经过了洗礼,带着纯净的灵魂来到神的面前。

墙上布满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上部和天花板上是繁星点点的天空,张开翅膀的鹰神护卫着神的国土;墙壁下部常常点缀着自然界的花草,象征大地的繁盛,在壁画的映衬下,神庙正如河谷的缩影。

(三)古埃及园林类型古埃及人也把几何的概念用之于园林设计。

水池和水渠的形状方整规则,房屋和树木都按几何形状加以安排,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设计。

古埃及园林的形式及其特征,是古埃及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的综合反映。

在自然环境中,是创造出舒适的居住小环境。

古埃及人在早期的造园活动中,除了强调种植果树、蔬菜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实用目的外,十分重视园林改善小气候的作用。

在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阴凉湿润的环境、庇荫作用成为园林功能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树木和水体就成了古埃及园林中最基本的造园要素。

除了树木的庇荫之外,棚架、凉亭等园林建筑也应运而生。

水体在园中的重要作用,水体增加空气湿度,为灌溉提供水源;水池既是造景要素,又是娱乐享受的奢侈品,成为古埃及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人口处理成门楼式的建筑,称为塔门,十分突出。

从造园思想来看,浓厚的宗教思想及对永恒的生命的追求,促使了相应的神苑及墓园的产生。

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的运用也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

埃及人将树木视为奉献给神灵的祭祀品,雄伟而有神秘感的庙宇建筑周围都有大片林地围合而成的圣苑。

其中往往还有大型水池,池中种有荷花和纸莎草,鳄鱼作为圣物放养。

在法老及贵族们巨大而显赫的陵墓周围,有墓园,规模通常不大,大量的树木结合水池,形成凉爽、湿润而又静谧的空间气氛。

农业生产的需要导致了古埃及引水及灌溉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数学和测量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影响到埃及园林的布局。

具有强烈的人工气息,布局也采用了整形对称的规则式,给人以均衡稳定的感受。

行列式栽植的树木,几何形的水池,反映出埃及人在自然环境中力求以人力改造自然的思想。

东、西方园林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从一开始就代表着两种思维方法,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从而形成世界园林两大体系的先导。

二、古巴比伦园林(一)古巴比伦概况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其古老文明由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创造,史称巴比伦文明或“巴比伦一亚述文明”。

巴比伦城以其豪华壮丽著称于世,包括王宫、神庙、大道和寺塔。

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也由巴比伦创立,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条内容,用阿卡德语写成。

巴比伦还第一个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影响后来。

(二)古巴比伦园林类型古巴比伦园林有猎苑、圣苑和宫苑。

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是历史上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空中花园实际上是一个筑造在人造石林之上,具有居住、游乐功能的园林式建筑体。

它呈阶梯型,中央矗立一座城楼,有幽静的山间小道,上面栽满奇花异草,下面是潺潺流水,由于花园比宫墙还高,又被称为“悬苑”。

与埃及造园为人工的规则式相反,在天然森林资源丰富的两河流域,却发展了以森林为主体、以自然风格取胜的造园,以狩猎为主要目的的猎苑即属于此类。

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崇拜参天巨树,也渴求绿树浓荫,生活与猎苑息息相关。

公元前8世纪后半叶,各亚述先王用文字绘画记载了猎苑的情形,亚述人十分热衷于人造山丘、台图地,将宫殿建在大山岗上,或将礼拜堂、神庙等设在猎苑内的小丘上。

建筑物都有露天的成排小柱廊,近处有河水流淌,山上松柏成行,山顶还建有小祭坛。

在袒露的岩石上,国王建造了祭祀亚述历代守护神亚述尔的神庙。

神庙四周造有神苑,该遗址面积为一万六千平方米。

在建筑物的前面,沟渠绕墙,并排流淌小水溪。

岩石地上有许多圆形古穴址,它们深入地下一米五,周围树木成行。

在如此幽深的神苑的环抱之中,亚述尔神庙昂然挺立。

神苑内对称地种着成排的树木,这与埃及庭园的植树法非常相似。

(三)古巴比伦园林特征古巴比伦园林的形式及其特征,是其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的综合反映。

从古巴比伦园林的形成及其类型方面看,有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猎苑,有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而建造的神苑。

宫苑和私家宅园所采用的屋顶花园的形式,有地理条件的影响因素,有工程技术发展水平的保证,拱券结构正是当时两河流域地区流行的建筑样式,是其园林形式及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

古巴比伦所处的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茂密的天然森林广泛分布。

人们眷恋过去的渔猎生活,造成以狩猎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猎苑。

苑中有许多人工种植的树木,品种主要有香木、意大利柏木、石榴、葡萄等,豢养着各种用于狩猎的动物。

两河流域多为平原地带,人们十分热衷于堆叠土山。

用于登高嘹望,观察动物的行踪。

有些土山上还建有神殿、祭坛等建筑物。

富有郁郁葱葱森林的古巴比伦,人们对树木同样怀有极高的崇敬之情。

因此,古巴比伦的神庙周围常常建有圣苑,树木呈行列式种植,与古埃及圣苑的情形十分相似。

耸立在林木幽邃、绿阴森森的氛围之中的神殿,具有良好的环境,也加强了其肃穆的气氛。

古巴比伦的宫苑和宅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取屋顶花园的形式。

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起到通风和遮阳的作用。

屋顶花园中的灌溉设施。

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就是建造在数层平台上的屋顶上,反映出当时的建筑承重结构、防水技术、引水灌溉设施和园艺水平走到世界的前列。

三、古希腊园林(一)古希腊概况希腊艺术地理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又称为爱琴海艺术。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希腊”一词意为典雅、优美。

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

希腊三面临海,北面连接欧洲大陆。

境内多天然良港,可以经过地中海通向世界各地,为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多山,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雕刻艺术提供了极方便的物质材料。

公元前12世纪,爱琴海文明受到北方蛮族入侵的严重破坏。

但不屈的希腊人在这块曾经有过丰厚文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了灿烂的希腊文明,成为欧洲文明的真正始祖。

希腊本土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适宜于户外裸体锻炼和比赛。

引起美学家们和艺术家们的关注,美学家们发现人体美,艺术家们创造美的人体。

在人体发现数的和谐。

希腊民族是爱美、创造美的民族。

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马克斯所指出:“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

希腊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和谐与规律性、庄严与静穆。

它的主要标志是人体美。

(二)古希腊园林类型(1)早期的宫庭园荷马史诗中已有对园林的描述。

古希腊艺术借取东方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建筑与装饰风格。

荷马时代的一些大型住宅便使人想到亚述时代的殿堂。

当时对水的利用是有统一规划的,匣蝼物有油橄榄、苹果、梨、无花果和石榴等果树。

除果树外,还有月桂、桃金娘、牡荆等植物。

花园、庭园主要以实用为目的,绿篱由植物构成起隔离作用。

对喷泉的记载,说明古希腊的早期园林有装饰性、观赏性和娱乐性。

公元前12世纪以后,东方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日益增大。

到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有着同波斯花园同样迷人的园林。

希腊王宫庭园在数量上和影响上不及波斯花园,而且希腊的城市也不如波斯繁华,没有大型的王宫。

希腊首先是私人的住宅庭院,受益于植物栽培技术的进步。

(2)宅园——柱廊园公元前5世纪,兴建园林之风兴起,不仅庭园的数量增多,并且开始由实用性园林向装饰性和游乐性的花园过渡。

花卉栽培开始盛行,至今仍是欧洲园林中广泛应用的种类。

人们还十分喜爱芳香植物。

这时的住宅采用四合院式的布局,一面为厅,两边为住房。

厅前及另一侧常设柱廊,而当中则是中庭,以后逐渐发展成四面环绕着列柱廊的庭院。

住宅中心位置的中庭就成为家庭生活起居的中心。

早期的中庭内全是铺装地面,装饰着雕塑、饰瓶、大理石喷泉等。

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中庭内种植各种花草,形成美丽的柱廊园了。

这种柱廊园不仅在古希腊城市内非常盛行,古罗马时代也得到了继承,对欧洲中世纪寺庙园林的形式也有影响。

(3)公共园林在古希腊,统治者、贵族有庭园,公共集会频繁,建造了众多的公共建筑物,民众均可享用的公共园林。

1.圣林古希腊人同样对树木怀有神圣的崇敬心理,相信有主管林木的森林之神,把树木视为礼拜的对象,在神庙外围种植树林,称为圣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