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山西云冈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麦积山石窟
•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 1、儒家学说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 它那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 以及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念,始终蕴 藏着潜在的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封建统治秩序 的精神支柱。 • 鼓吹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嵇康、阮籍,他们心灵深 处并不反对儒家学说的伦理秩序。 • “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 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 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 魏晋时期名列儒学家之林的士人大都兼通玄(道) 学。反之,玄学之士亦兼综儒学。
•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 • 宋代的GDP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 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 大国。
一、两宋:文化强势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 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 富裕的朝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 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航海、造 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 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的支离破碎。 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他们投身 于杂剧的创作,使元代杂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元代四位戏剧家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 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二)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谴责黑暗。表达时代悲愤。讴歌非正统的美 好追求。
唐代儒学的困境: 唐代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故 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 出现女后专政、藩镇割据、权臣跋扈等问 题,儒学思想得不到贯彻。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 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 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 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墨子(战国)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宏阔的文化精神 •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秦汉帝国
• 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与古罗马、古印度并立三个 世界性大国。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 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农业
、畜牧业、陶器。
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 龙山文化
陶折复圆 河姆渡文化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群 、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 原始观念文化:
宏阔的追求 • 长城 • 阿房宫 • 秦始皇陵 • 长安昆明湖 • 《史记》
秦始皇陵兵马俑
思想、文化的统一
• 秦朝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书同文
小篆体(the small seal)十六字砖 (秦)海内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车同轨
黄帝
炎帝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蚩尤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 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文化赖以植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 化: 经济上:庄园经济兴起 政治上:政治贵族化——“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个似乎茫无归属的乱世,又是一个文化 别开洞天的新时期,“精神上极自由、极解 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 • • •
1、儒学危机,玄学发展 儒学危机:经学没落、名教危机 玄学发展: 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 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 称为“三玄”,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 其宗旨是“贵无” • 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 • • • •
道的超逸:是最哲学化的一个学派 “道”是万物的本源 “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 柔弱胜刚强
• • • • • • •
法的冷峻: 法有三派: 慎到:势 申不害:术 商鞅:法 集大成者:韩非子 势、术、法合一的“以法为本”的政治思 想体系
• 4、民本思想 • 重心有二:一是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 突出人的地位 • 二是在人类社会关系上,强调民的作用, 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两者的不同: • 今文经派注重探讨经义,强调经世致用, 认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 • 古文经派注重考据,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 家 • 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年,今文经占正统地位, 东汉到东汉末,古文经占了上风,到东汉 末年,郑玄揉合了今古文经形成了一种新 的经学,即郑学
• 谶纬: • 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 之书 • 纬:用神学迷信观点来解释儒家之经的书 • 开始于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观的天人感应观
• • • • • •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中国文化的产生 人体形态:早猿—晚猿—早智—晚智—现代人 婚姻形态:杂婚—同辈婚—族外婚—对偶婚—父权 婚 社会形态:原始群——血缘家族——氏族——国家 工具形态:天然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 文化形态: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取代商后,周人在承袭商人的天神观念时,开始了由神 本向人本的思想转变。周人称至上神为“天”或“昊天上 帝”,认为王权为天所授,为王祖所遗,神界同周代君王的 关系已是天与天子关系,所以周人敬天法祖。这样,宗教与 政权、族权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形成以天帝为皈依,以宗 法家族为基础,以君权神授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宗教。“敬天 法祖”自此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延绵三千年而不衰。 鉴于商亡的教训,周人又意识到“天命靡(无)常”和 “小人难保”,于是强调“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在 宗法宗教中渗入人文主义成分,试图通过宗法制度、礼乐制 度以及对“德”的宣传来弥补“天”的力量的缺失。 主要措施:宗法建构 制礼作乐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一、解脱羁绊,士层崛起; 二、文化传播,交织渗透; 三、学术宽松,富于创造;
四、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续1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 巨人的时代,其中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邹衍、孟子、荀子 等,他们深邃的哲学思考足以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斯多德等相比美。诸子的兴起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鲜明的 “救时之弊”的文化目的性。但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 承继上的差异,在学派风格上又各具独特鲜明的个性,其中以儒、 墨、道、法、阴阳、名六家的影响最大。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 用理性、重道德修养的醇厚之风而独树一帜。儒家思想既继承了 血缘宗法时代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遗风,又切合春秋战国时代 谋求安定的普遍社会心理,故而成为时代的“显学”。由于儒学 的核心在于现实人事,在于普天之下的人的精神品格,在于人类 社会和谐的群体目标,所以儒学成为高举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旗 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确定了独特的含义,最终成为中华传 统文化的正宗。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 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 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学而》)。 • 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 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 张》)。
•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 •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 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 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 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 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 不能推让。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 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 神体现。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 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 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 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四是:“克己复礼为仁”,即要
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为恢复周 礼而奋斗。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论门第
出身,职位高低,谁具有克己复礼的功夫,谁 就是仁人。从而将治政的途径,引向诲人自省
的道德修养,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 在他看来,“克己”的一种方式是 “约”,即约束。《里仁》云:“以约 失之者鲜矣。”朱注:“谢氏曰:“不 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 鲜失,非止谓俭约也。”这就是说,能 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
• 孔子讲道德规范并不限于这五种,有时 又说,“温”-谦和、“良” -善良、 “恭”-自重、“俭”-俭朴、“让” -谦让。这些德目的总和称之为“仁”
• 孔子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 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 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 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 • “大同”是儒家的理想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义(PPT 96页)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 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 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一)儒家思想的学
派特征:德治
仁:内在思想核心 礼:外在行为规范 中庸:辨证思维方法 知、行、学、思:认
识论
孔子思想体系图
忠
恕
(组织 关系)
信
义
(人际 关系)
仁仁 爱爱
(( 核核 心心 ))
和
平
(人际 关系)
孝
悌
(家庭 关系)
用中庸拒绝极端
内圈:均衡
成功的六种态度
霸道
自卑
积极
自省
外圈:极端
愚勇 勇气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② 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 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 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 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 文明的“轴心时代”。
•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 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 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 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 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 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2020/12/27
10
二是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 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水族 祖先 崇拜 铜鼓 图案
2020/12/27
6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2020/12/27
7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 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 创制的。
2020/12/27
11
三是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 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 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 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 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4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墨
法
阴阳 纵横
杂
小说
43
☆儒家 孔子(前551-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 “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 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 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
44
2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指原始社会 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 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 和新石器时代。
3
旧石器时代,原始群到母系 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 经历了约二三百万年。 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 北京人已熟练使用火。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 的最后诀别。 新石器时代,约7000年前。 有石斧、石刀、石铲、石 凿和石梨等。 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14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血 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 晚期的基本单位。 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 的进程。
15
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 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己有相 当发展; 私有制确立;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国家 政权建立起来。
16
五、上古文化分布
20
三个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 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500多年里,几百次的兼并战争, 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 等方面,其他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
21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从 殷商到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真正 形成。 甲骨文、商代的青铜器和古都建筑都标 志着殷商文化有相当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殷商西周:从神本文化到文化维新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都城一再迁徙,大 约在公元前14世纪,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这 时商人的文明水平已有了显著提高。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 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都殷的商人率先 ‚有典有册‛。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
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有巢氏、燧 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是这一时期中 华先民创造的神。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 属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传 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五帝的组成有 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帝 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
四、原始社会组织
(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 族关系。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 几个阶段:
首先,原始群婚 。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的关系。 其次,血缘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开始产生婚姻禁例,即排
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 关系。
2.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 殖崇拜。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 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 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 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 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3.图腾崇拜:
北京猿人复原像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 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 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 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 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 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 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颧 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 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印加骨, 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 又称为顶枕间骨,一般指出现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人 字点附近的两侧对称的缝间骨,印加骨在南美洲印 来的。 加人有较高的出现率)、额中缝等。]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轴⼼时代1883年,马克思去世。
但在同⼀年,德国⼜迎来了另⼀位哲⼈的诞⽣,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有⼀个很著名的命题——“轴⼼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标》中说,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之间,是⼈类⽂明的“轴⼼时代”。
这段时期是⼈类⽂明精神的重⼤突破时期。
在轴⼼时代⾥,各个⽂明都出现了伟⼤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化传统,也⼀直影响着⼈类的⽣活。
⽽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万⽔的阻隔,但它们在轴⼼时代的⽂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化都发⽣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个地⽅的⼈们开始⽤理智的⽅法、道德的⽅式来⾯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化的超越和突破。
⽽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明,如巴⽐伦⽂化、埃及⽂化,虽规模宏⼤,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化的化⽯。
⽽这些轴⼼时代所产⽣的⽂化⼀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类社会⾯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第四章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化从上古发⽣,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元、明清等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重点与难点】重点: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难点:殷商西周从神本⾛向⼈本的重要转变;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化的“轴⼼时代”。
【讲授提纲】第⼀节上古:中国⽂化的发⽣⼀、中国⼈起源元谋猿⼈距今约170万年。
中国境内最早的猿⼈。
蓝⽥⼈马坝⼈⼤荔⼈⼭顶洞⼈⼆、原始物质⽂化旧⽯器时代(从元谋猿⼈到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的使⽤是旧⽯器时代⼀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化创造。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 大动乱时代,汉帝国崩溃瓦解,北方游牧 民族闯入中原,社会苦痛,政治混乱。但 在文化史上,则是国内各民族融合,外域 文化进入中国的时期,给原有文化增添了 新鲜血液,同时也使文化向生动活泼的多 元发展。
续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在反秦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汉朝,在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 经济上的繁荣后,再次实行了统一思想的政策——“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倡导的这一思想,以“六经” 为指针,高举“崇儒更化”的旗帜,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 宗法专制政体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包容阴阳家及法家的 新儒学。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儒家 的“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而仁、义、礼、智、信以及 孝道等儒家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念。
唐代散文也是硕果累累,以韩愈、柳宗元为首所发起的古文 运动,不仅意在文体变革,变骈体文为散体文,而且以先秦两 汉古文为法,以儒家经典为依归,“志乎古道”,力斥佛老,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
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周敦颐、程颐等人,至 南宋朱熹才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朱熹认 为“理”为万物之本源,而封建伦常亦为“天 理”。他强调人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其认识 途径则是由“格物”到“致知”,从而达到修身 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业。理学将道德提 高到本体,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 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理学是中国后期封 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 极为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政治上的强盛、宽容、开放,造就了一个丰富热 烈的艺术世界。唐代诗歌创作热情高涨,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诗篇,绘画在唐代已有明确的分科,人物 画极盛,书法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等,造就了 一批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散文大家。
人物画仍然是主流,并且由于佛教艺术的传入,中 国宗教绘画开始繁荣起来。
书法成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王羲之、王献之 父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书法家在这一时期出现, 被称作书法艺术的一大高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隋、唐不仅继承了南北朝汉族传统的封建文化, 而且还采撷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兼 容并包的宏大气派,造就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明清时期
辽夏金元的统治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的冲突与融合。这造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 突的双重效应,元代蒙古人把汉族士人文化践踏 得支离破碎,科举一度中止,文人仕进之路堵塞, 于是一部分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
汉文化被少数民族吸收,元帝国对欧亚大陆 的征服,西方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异邦的先进文 化,在外域文化输入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源源不 断地传入欧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乱的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打破了秦汉帝国所形成的 以经学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 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在宗教方面,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 五胡乱中原不仅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融 入汉族,还通过南渡繁荣了江南地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04
• 制礼作乐 制礼: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 固定下来的行为准则规范、 周制度、行为、观念文化总汇 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生活 礼为内容(亲亲血缘原则,尊尊政治原则) 仪为形式 作乐:配合礼制施行的情感艺术系统 目的: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庶民以成一道德的团体
25
• 周易.宇宙代数学
30
2、百家争鸣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对 天下兴亡的思考,人们不 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 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 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如阴阳、儒、墨、 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家。最 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 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繁 荣局面。
15
甲骨文:“六书”汉字结构规律 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假借、转注 文连成句成实际会话 金文:钟鼎文,铭于礼器与乐器 金文比甲骨文 数字大增,反 映社会生活实 践发展。 篇幅增大; 汉字形声化趋 势明显
16
⑶巫史文化 巫史——中华民族第一代文化人 随着生产力发展,阶级明朗化,统治秩序制 度化,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专司人神交通的“巫” 逐渐职业化、世袭化,职责由占卜,扩大为参与 政治管理—“掌官书以赞治”和卜筮、祭祀、书 史、星历、教育、医药活动,垄断神坛,把持政 坛,执掌学坛。对我国灿烂文化起“开源”作用。 形成传统:“学术与政治纠缠”、“神学与科学交 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文史哲汇通”
12
5、上古文化的分布
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依据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文化遗 迹满天星斗,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迹全国7000余处。八区创造 原始文化,水平不在黄河流域 之下。 华夏集团(黄帝、炎帝)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集团(蚩尤、皋陶) 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 苗蛮集团(伏羲、女娲) 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
以“仁”为学说核心, 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 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 功,重实践理性,重道 德修养。
墨家:
强调物质生产劳 动在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反对生 存需要基本外的 消费,强调“兼 爱”。
老庄道家: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 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法家:
在治国方略上 主张言行峻罚,在 文化政策上主张” 以法为教”,“以 吏为师”,实行文 化专制主义。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 )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1)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 )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2)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 )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3)
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大致在 年前左右, 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大致在5000年前左右,代表是山东 ):大致在 年前左右 代表是山东 省章丘市龙山镇的 龙山文化” 因出土陶器黝黑而光亮, 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因出土陶器黝黑而光亮,又 称之为“黑陶文化” 称之为“黑陶文化”。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宏阔的文化精神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的秦阿房宫
两条“丝绸之路” 两条“丝绸之路”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书同文” 创造出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 的新文字 “秦篆” “车同轨” 统一车辆形制,修筑驰道 “度同制” 统一度量衡 “行同伦” “以法为教” ,设“三老” , 统一文化心理。 “听从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 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地同域” 废除封土建国制。 一则安,异则危。”(《吕氏 春秋·不二》 焚书坑儒 “别黑白而定一尊”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原始物质文化
04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1)道教创制
思想渊源:从道、儒、墨等哲学
流派,以及星相家、医方家、讖 纬家那里汲取思想资料;
神仙世界:以古代中国神话人
物作为本源;
宗教教旨:把长生成仙作为追
求的目标。
玉皇大帝像 (永乐宫壁画)
(2)佛教传入
佛教传入之初,也曾经与儒、道等中土文化相冲突,但终与 中国的伦理规范、实用理性、崇拜模式、政治需求等等相妥 协、相融合(如佛教本“不敬王者”、“不事父母”,后来 逐步演变为敬事君长、倡言孝道); 佛教在中国历经排佛、灭佛、佞佛、援佛等种种遭际,逐渐 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并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
如果按照通行的说法,将中国学术史分作七段(先秦子学、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 代新学),那么其中三段(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是直接因为佛教影响而形成学术大势的。
4.隋唐(唐前期):隆盛时代
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
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在内的一
1.明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想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2.文化整理
《永乐大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早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 永 乐 大 典 》
《康熙字 典》:世 界上最早 的字数最 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
《四库全 书》:迄 今为止世 界上页数 最多的丛 书。
《四库全书》
(二)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1.文学:诗,传奇,古文 2.书法 3.绘画
2、书法
欧阳询《化度寺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心时代1883年,马克思去世。
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
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上古发生,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等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重点与难点】重点: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难点: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的重要转变;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讲授提纲】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人起源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
中国境内最早的猿人。
蓝田人马坝人大荔人山顶洞人二、原始物质文化旧石器时代(从元谋猿人到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新石器时代(从7000年前开始)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
三、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中国先民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
(一)原始宗教中华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中华先民对自身的繁殖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是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处于低下水平的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具有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协调作用、在本能与文化之间起制约作用、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起补充作用、在人的精神需要中起主观自足作用等文化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正因为如此,原始宗教才能成为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二)原始艺术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亦有生动发展。
原始艺术展现了先民粗犷的情感以及一派活泼天真、生机盎然的人类童年气息。
四、原始社会组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与猿类分途以后的中华先民在婚姻关系上经过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等阶段,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这一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
父系氏族社会: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开始萌生。
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便生活在这一时期。
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即著名的禅让。
上古社会关于权力嬗递的传说,是当时制度文化的折光。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有争议的“夏文化”的进程。
夏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阶级社会-文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初现熹微。
五、上古文化分布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的发生,一开始即呈现多元状态。
夏鼐将中国古代文明划分为七大区域。
苏秉琦划分起源期的中国文化为六大区系。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在中国文明跨入文明门槛的前夕,发生了在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
华夏集团取得连续胜利,从百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的主流地位,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至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一、殷商神本文化“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
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公元前11世纪,“小邦周”终于战胜并取代“大邑商”,建立起周朝。
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办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
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除了建立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外,周人的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
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周代礼制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
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大为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新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宫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以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一)战国诸子概况西汉司马谈的六家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西汉刘歆的十家说: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二)诸子兴起的文化目的性:“救时之弊”(三)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的鲜明特征:1.儒家基本思想: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理论主张:在天道观上,畏天命,重人事,实际上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在历史观方面,标榜“信而好古”,崇奉三代典章制度,同进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适当的变通修改。
在社会伦理观方面,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的自觉要求。
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笭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历史地位: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2.道家基本思想:道家“历记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因而,道家在很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理论主张:在很多方面,与儒家形成鲜明对立,儒家与道家,一注重人事,一尊崇“天道”;一讲求文饰,一向往“自然”;一主张“有为”,一倡导“无为”;一强调对家族、国家的责任,一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二者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
例如,在天人关系上,儒家与道家有暗通之处,正因如此,后世不少士大夫文人正是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善其身”之路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
儒和道,在这方面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3.法家基本思想:力主强化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
代表人物: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嗣后,李悝著《法经》,商鞅实行“法治”,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至韩非集法、术、势之大成,建构成完备的法家理论。
理论主张:法家学说的思想方法是一种“矛盾不可和而解”的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故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地位:法家是战国时期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
汉代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然或隐或彰地发挥效应,历代统治者多采取“霸王道杂之”即儒法并用的统治方术,有的则是“阳儒阴法”。
4.墨家基本思想:强调“尚力”,主张“节用”,提倡“兼爱”,尊崇“天志”,鼓吹“尚同”。
代表人物:墨翟。
理论主张: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生存基本需要之外的消费,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同时又尊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历史地位:墨家的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
其思想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墨家在战国时亦属显学之一,但在秦汉以后,墨家丧失学派生存的适宜氛围,逐渐消失无闻,只是历代农民暴动时有关公平、互爱及至鬼神、符命的宣传中,或可听到它的嗣音,直到近代方出现复苏之势。
5.阴阳家基本思想及特征: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视为阴阳消长的过程,即阴盛则阳衰,矛盾双方互为消长,一生一灭,构成自然社会万事万物无能无力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方式。
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事是阴阳家的一大创造,而从时间、空间的流转变化中去把握世界则是阴阳家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