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心时代

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

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上古发生,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等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难点: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的重要转变;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讲授提纲】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起源

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最早的猿人。

蓝田人

马坝人

大荔人

山顶洞人

二、原始物质文化

旧石器时代(从元谋猿人到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新石器时代(从7000年前开始)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

部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

三、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中国先民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

(一)原始宗教

中华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中华先民对自身的繁殖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是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处于低下水平的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具有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协调作用、在本能与文化之间起制约作用、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起补充作用、在人的精神需要中起主观自足作用等文化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正因为如此,原始宗教才能成为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

流。

(二)原始艺术

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亦有生动发展。原始艺术展现了先民粗犷的情感以及一派活泼天真、生机盎然的人类童年气息。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与猿类分途以后的中华先民在婚姻关系上经过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等阶段,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这一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

父系氏族社会: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开始萌生。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便生活在这一时期。

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

举方式即著名的禅让。上古社会关于权力嬗递的传说,是当时制度文化的折光。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有争议的“夏文化”的进程。夏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阶级社会-文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初现熹微。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的发生,一开始即呈现多元状态。

夏鼐将中国古代文明划分为七大区域。

苏秉琦划分起源期的中国文化为六大区系。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在中国文明跨入文明门槛的前夕,发生了在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华夏集团取得连续胜利,从百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的主流地位,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至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一、殷商神本文化

“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公元前11世纪,“小邦周”终于战胜并取代“大邑商”,建立起周朝。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办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

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除了建立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外,周人的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

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周代礼制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

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