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4fb20b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16.png)
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共分两个大块(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而且两栖动物是学生生活当中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但需要与此前学习了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适当区别。
二、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了解青蛙求偶过程中各种行为,确定两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
【科学思维】: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比较、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
【科学探究】:尝试收集生活当中环境变化影响生物生存的实例。
【态度责任】: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难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两栖动物视频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检测】1、家蚕的发育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时期,属于_______发育。
2、家蚕的幼虫有退皮现象,所退掉的皮叫做_______。
3、吐丝是在家蚕的_______时期进行,作茧自缚是_______时期。
4、蝗虫的发育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时期,它的发育属于____发育。
5、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危害最严重的是_______。
4分钟限时检测。
巩固上节课内容。
6、蝗虫的若虫与成虫相比,个体小,_______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
【复习导入】1、你还记得两栖动物的概念吗?2、你还能举出几种不同类型的两栖动物吗?【过渡】每当夏季夜晚,乡间的田野里就会响起阵阵蛙鸣声,此时此地,青蛙聚集,你们知道这是清完在干什么吗?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并一一回答。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1c103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d.png)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及发育过程。
-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加深对雌雄两栖动物识别方法的理解。
3.创设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5.实地调查要实事求是,调查报告要详细、完整。
6.阅读拓展资料要用心体会,做好笔记,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5.能够分析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态因素,如温度、湿度、水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和发育过程。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态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保护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观点,分享学习心得。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请简述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2.请描述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功能以及发育过程。
1.生殖器官结构:通过展示青蛙的生殖器官图片,讲解雌雄青蛙的生殖器官特点,如卵巢、输卵管、子宫、睾丸、输精管等,并引导学生学会识别雌雄两栖动物。
2.生殖过程:以青蛙为例,讲解两栖动物的抱对、产卵、受精、孵化等生殖过程,强调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的特点。
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eaed2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c.png)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掌握两栖动物的主要类群。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和卵胎生,并理解其生活史中的变态发育过程。
使学生认识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两栖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两栖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保护两栖动物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变态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生活史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两栖动物的图片、视频和图表。
实物或模型,如青蛙、蝾螈等两栖动物的标本或模型。
实验材料:蛙卵、蝌蚪、发育观察盒等。
2. 学生准备:预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相关内容。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青蛙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青蛙是如何繁殖后代和发育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兴趣。
【新课讲解】(25分钟)1. 两栖动物概述(5分钟)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特征和主要类群,通过图片展示常见的两栖动物。
师生对话: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见过这些两栖动物,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2.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5分钟)讲解两栖动物的两种生殖方式:卵生和卵胎生,配合图片和视频展示。
重点介绍两栖动物的求偶行为、交配方式和产卵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3. 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10分钟)详细介绍两栖动物从受精卵到成体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育、蝌蚪阶段、变态阶段和幼体生长等。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55ec31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8.png)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4.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生物学伦理教育,让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两栖动物为什么要在水中产卵?”“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
4.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学知识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5.教学评价全面深入:本节课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讨论发言等,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旨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通过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a7914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2.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理解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三、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变态的理解。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多媒体设备。
2. 实验材料: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标本,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3. 教学课件。
4. 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报告。
一、两栖动物的概念与特征1. 介绍两栖动物的定义。
2.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1. 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 分析两栖动物生殖过程中的特点。
三、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1. 介绍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2. 分析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四、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环境1. 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环境。
2. 分析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五、实验: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六、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1. 讲述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
2. 分析保护两栖动物的措施。
七、课堂小结2. 强调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重要性和保护两栖动物的必要性。
八、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完成相关练习题。
九、拓展阅读1. 推荐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知识面。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阅读材料中的内容。
十、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两栖动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优秀教学案例方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优秀教学案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a3c73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8.png)
本案例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分析两栖动物生存环境的需求,以及面临的主要威胁,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5.反思与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开展互评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教师给予及时反馈,针对性指导,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针对两栖动物保护问题,各小组可以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并进行比较、分析和优化。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撰写一篇关于两栖动物保护的短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搜集有关两栖动物保护的实际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神秘与趣味的两栖动物世界。运用故事、实物展示、多媒体视频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青蛙的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变态现象?”“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哪些威胁?”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a1715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b.png)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
2. 掌握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
2.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两栖动物的特点,如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等。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两栖动物是如何生殖和发育的吗?二、教学新课(15分钟)1.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 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三、课堂讨论(5分钟)1. 提问: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水的存在?2.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如:两栖动物的受精和发育都需要水,因为它们的生殖细胞需要在水中结合,幼体也需要在水中生活。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
2. 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五、板书设计(5分钟)1. 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也应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栖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风险。
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七、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关于两栖动物保护的案例,如:某地区stream frogs 数量减少的原因。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19ca1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a.png)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也提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本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多种形式:利用古诗句、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两栖动物的生活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是通过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进而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录像或动画片,结合学生饲养蝌蚪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明确以下问题: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两栖动物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
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
初中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自主探究。
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关系的知识。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89349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d.png)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两栖动物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2. 两栖动物的生态保护和栖息地保护。
难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2. 生态系统中两栖动物角色和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学生:1. 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动物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介绍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等。
b.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如体外受精、卵生等。
c. 详细介绍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如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等阶段。
3. 实例分析:通过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两栖动物及其栖息地。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访问当地的湿地、池塘等两栖动物的栖息地,观察和记录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6b99b5a02020740be1e9bf2.png)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视频、图片等。
四、相关资源《【知识解析】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视频资源,《【活动设计】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卡片资源,《【生物世界】蝌蚪用鳃呼吸》知识卡片资源,《【生物世界】两栖类的生殖趣闻》视频资源,常见的两栖类动物、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系列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我们都学习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请同学描述一下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它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总也找不到妈妈?小蝌蚪是怎样发育成青蛙的呢?今天我们就以青蛙为例来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新知讲解】(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024年秋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024年秋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b74c722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5.png)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1.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
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
2.科学家根据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推断,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如下表。
3、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部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
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赡做实验,结果爪赡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1.两栖动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_
培养学生听、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两栖动物的生。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da1c1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2.png)
教案: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
2.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三、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2. 生态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生物课本、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两栖动物是如何生殖和发育的吗?”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PPT内容,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
重点讲解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4.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实例,如青蛙的变态发育。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8. 课后拓展: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及其保护现状。
下一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应、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示意图。
八、课堂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36991f4afe04a1b171de6b.png)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分析:从学生生活实际动身,通过观看、分析和讨论,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进程的特点,进而明确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彼此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两栖动物比较熟悉,但对什么是两栖动物?其生殖和发育进程有什么特点?与环境有关吗?等问题还比较模糊。
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动身,通过直观教学增强感性熟悉,通过观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明白得、把握。
教学目标:一、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进程及特点。
二、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彼此关系。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看试探----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专门大的不同,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环境阻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需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于累进化来的。
激情、质疑激发爱好表述交流补充说明认真观看表述交流补充说明得出结论论述观点说明道理表述交流补充说明得出结论进一步明确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水池处处蛙”。
让学生结合生活体会,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进程。
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青蛙生殖发育进程的特点。
问题:一、青蛙都能鸣叫吗?二、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发育进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无不同?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么?点拨指导得出结论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说明说明知识回忆感悟与收成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讨布置作业跋文:本节不仅要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进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衍的季节要回到水中,二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20b52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5.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难点: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生殖和发育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两栖动物的定义和分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发育阶段和变态现象。
4. 案例分析:分析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变态现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环境适应问题。
6. 总结提升:归纳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强调生态环境对它们的重要性。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示意图。
2. 调查周围环境中两栖动物的生存状况,提出保护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考察学生对两栖动物变态现象的认识。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4. 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当地的两栖动物生活环境。
2. 邀请生物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态保护。
3. 开展校园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互动效果。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反思,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2.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8f738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9.png)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能够分析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现象。
运用比较法和分类法,分析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标本或活体,显微镜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教材内容。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两栖动物?它们有什么特征?2. 知识讲解: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如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等。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如体外受精、变态发育等。
3. 实例分析:通过观察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的标本或活体,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分类法,分析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2. 写一篇关于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特点及其适应环境意义的短文。
3. 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两栖动物定义、特征、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初二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设计
![初二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a410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9.png)
初二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3.了解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与繁殖策略。
4.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3.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与繁殖策略。
三、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观察、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使用问题启动导入。
例如:你知道有哪些两栖动物?它们是如何繁殖和发育的呢?2. 探究活动(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和观察,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实验材料:1.蝌蚪标本2.镜片3.放大镜4.细滤纸5.盖玻片实验步骤:1.将蝌蚪标本放在镜片上,用放大镜观察蝌蚪的外部结构,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特点。
2.用细滤纸将蝌蚪的体液吸取到盖玻片上,并用放大镜观察盖玻片上的蝌蚪精子或卵母细胞,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特点。
3.小组合作,讨论蝌蚪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总结。
3.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提问,解释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生殖器官结构1.雄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包括睾丸、精包、输精管等。
2.雌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卵丝管、子宫等。
生殖器官功能1.雄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功能:产生和储存精子,并将精子输送到雌性体内。
2.雌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功能:产生和储存卵巢,并接受雄性输送的精子。
4. 拓展学习(15分钟)让学生了解并讨论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和繁殖策略。
适应性进化1.生殖策略的多样性:两栖动物根据不同的生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生殖策略。
初二生物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初二生物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5c7cb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1.png)
初二生物学教案初二生物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举例说出两栖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关注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增强保护两栖动物的意识。
体会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 难点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青蛙的视频,提问:青蛙属于哪一类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特点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 讲授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展示青蛙繁殖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青蛙的生殖行为。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雄蛙鸣叫吸引雌蛙,雌雄蛙抱对,促进排卵和排精,提高受精率。
两栖动物的发育展示青蛙发育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青蛙发育的各个阶段。
教师讲解: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尾;幼蛙和成蛙生活在陆地上和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无尾。
分析两栖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如尾巴的消失、四肢的出现等。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为什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两栖动物的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所以离不开水。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如数量减少、栖息地破坏等,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强调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3.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再次强调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
4.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并写短文介绍。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aa809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6.png)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的奥秘,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对两栖动物特殊的生活习性和发育过程的理解可能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详细介绍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它们的生命周期、生活习性等。
2.其次,重点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受精过程、发育过程,并特别强调变态发育的概念和意义。
3.再次,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发育的各个阶段,以及这些阶段中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掌握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学生能够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学生能够阐述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2.学会观察和分析两栖类生殖与发育过程中生物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殖方式。
2.变态发育的概念、过程及其意义。
3.环境因素对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的影响。
4.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总结归纳过程中,我会强调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生物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两栖类生殖与发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3cb6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3.png)
(2)新课学习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生殖特点,引导学生认识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等现象。
-通过实物观察、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重点讲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及实例。
-分析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有哪些特点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优势?
2.生态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两栖动物及其生态环境?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了解两栖动物生活史的基本知识。
2.能够描述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及其功能,理解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等生殖特点。
3.学会观察和分析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并能够举例说明。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两栖动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等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巩固拓展
2024年春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春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bad0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a.png)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定义:两栖动物是指一类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特征:两栖动物通常具有光滑湿润的皮肤,四肢用于在陆地上行走,同时拥有适应水生生活的肺和皮肤呼吸系统。
2.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繁殖行为:两栖动物通常在水中进行交配,雄性动物会排放精子,雌性动物会排卵,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2024年春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生物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本节课结束后,我将会进行教学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计划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会回顾课堂的互动情况。我会考虑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互动质量。如果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和提问方面不够积极,我可能会考虑采取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案例研究和实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发育阶段:两栖动物的发育通常经历受精卵、蝌蚪、幼体和成体四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分析: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
讨论,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特点,进而明确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栖动物比较熟悉,但对什么是两
栖动物?其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与环境有关吗?等问题还比较模糊。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
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青蛙(frog)的生殖和发育水中
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蝌
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
物(amphibian)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
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
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环境影响两
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
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于累进化来
的。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表述交流补充说
明认真观察表述交流补充说明得出结
论阐述观点说明道理表
述交流补充说明得出结论进一步明
确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1、青蛙都能鸣叫吗?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
异?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么?点拨
指导得出结论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
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解释说明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t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