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角度
叙述角度和写作分析点
分析叙述技巧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我”不一定是作者自己)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便于叙事和议论。
3. 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叙述视角
一、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二、(一)关于视角三、小说的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
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三)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
即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这时叙述者往往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鲁迅的《阿Q正传》。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叙述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叙述,对客观事件保留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2,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坏处:作者过多干预和介入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
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学习目标:
• 1、通过举例明确小说的三种叙 叙述角度转
重换难的妙点处:
1、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及 作用 2、关于叙述角度转换的妙
探究活动 一
第一人称:
作用思考: 叙事者、见证者、参与 者 、感受者
例:《祝福》语段: (P58, 第4--13段)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 真实。 ②故事结尾情节发生突转,戛然而止, 使小说富有张力,具有什么色彩。 ③突出中心,结局美好,帮助别人就是 帮助自己,歌颂人性之美。给读者留下 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参考答案: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①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 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 开故事情节。
尤其利于写心理
有限视
第二人称
• 作用思考:感受者 叙述
对话式
•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你 ”的一种抒情目光,将“你”当作朋 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你 )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
有例理:解《、欣棋赏殇、》责怪“等1褒6贬8”情感 的P3意9味。
此文交待背景,便于叙事、抒情,将对方的心 理变化过程(高兴--平静--悔恨)较好地展现, 有利于明确主旨,便于读者理解。
国III )P32
样的艺术效果?
2016年 《玻璃》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课标全 (贾平凹 是什么?请简析。
国III )P39
2014年 《鞋》( 3.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
课标全 刘庆邦) 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
国II
P41 简析
典型的叙事艺术:《五三》P51
1、叙述视角
2、叙述人称
叙述角度
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叙述角度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叙述角度
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成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叙事学这门学科。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
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
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
切自然。
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总结:文学写作用语,叙事指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
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叙述角度】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叙事视角的定义及分类
叙事视角是指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
它分为三种类型:
1、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2、内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3、外视角:叙述者<人物。
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
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全知全能”的叙述,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只管看下去,叙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人物”叙述可以使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后视角”的叙述,给人无穷的诱惑力,并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韵味十足。
各种视角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不能把某种视角定于一尊,而又无条件排斥另一视角。
文字的叙述方式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
文字的叙述方式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在文字的叙述方式选择上,选取最适合的叙述角度是十分重要的。
叙述角度决定了读者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是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叙述方式应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叙述角度是指由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作为叙述者,以自我身份参与其中的叙述方式。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贴近故事中的人物,亲身感受到人物的思考和情绪。
例如,当我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来叙述一段悲伤的故事,读者可能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
二、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是指由一个旁观者或外部人物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客观地展现故事的全貌,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通过多个角色的叙述,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当我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来叙述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读者可以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三、交叉叙述角度交叉叙述角度是指在故事中交替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
通过不同叙述角度的切换,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叙述方式适用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或有时空转换的故事。
例如,当我们交叉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来叙述一段跨越数十年的爱情故事时,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四、环视叙述角度环视叙述角度是指叙述者在故事中像摄像机一样环视全景,全面展现故事的各个角度和细节。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全息式的故事体验,将他们置身于故事的中心。
例如,当我们采用环视叙述角度来叙述一场紧张刺激的战争场景时,读者可以感受到炮火纷飞、弹雨密布的氛围。
五、心理叙述角度心理叙述角度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的动机和目的。
例如,当我们采用心理叙述角度来叙述一个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时,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纠结和困惑。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课件)-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14年课标 《古渡头》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
全国I
(叶紫) 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典型的叙事艺术:
1、叙述视角
2、叙述人称
3、叙述方式 4. 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 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
5 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 交织、时空集中。
小说中“我”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我”从第一人称叙事,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见证者, 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老校长形象更真实可感。
2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通过我的见闻感受展开 故事情节,使故事完整紧凑。
3、我”衬托了老校长的形象,我先后心理的变化对比,突出 了老校长的乐观豁达、以苦为乐,使其形象更鲜明。
特点: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 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经 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 如《天嚣》
有限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第三人 称叙事,以某个人的眼光观察,以他的心灵思考。
全知视角
• 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 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特别是其复杂 微妙的心理变化。
作用延展: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 客观公正,利于评论分析; 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全知视角
小结: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我” 亲切、真实、抒情、议论
见证者 人物、情节、主旨
参与者 人物(关系)、情节、主旨
有限视角
“你” 抒情(情感变化)、评价 (褒贬)
感受者
有限视角
第三者 旁观者、讲述者 全知视角
叙述角度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以下是我能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叙述角度,以供大家参考!叙述角度小说的叙事角度决定了故事的讲述方式和进程。
常见的叙事角度包括: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意识流、第二人称叙事、主要人物第一人称叙事、次要人物第一人称叙事,以及上述叙事方式的组合体。
谁在讲故事对于读者非常重要,因为叙事的角度限制了我们对于小说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第三人称总给我们一种真实客观的幻觉,而第一人称则让我们对叙事者产生身份认同。
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小说多喜欢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而现代小说则热衷于交织不同的叙事声音。
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的好处是它只提供有效的真相。
叙事者的盲点和迷惑制约着我们对于故事的了解,也制造了悬念吸引我们继续阅读和探索。
我们甚至最终也无法获知一个客观的东西,而这种探索的过程和与真相角逐的张力正是小说给与我们的乐趣。
如果换成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这一切乐趣就消解了。
一部小说中往往不止一位叙述者,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作者虚构的声音。
如何让不同的叙事者发出不同的声音,是留给作者的难题。
不同的性别、种族、身份地位和年龄段的叙事者要被设计出不同的词汇、语法、节奏和叙事的内容,很考验作者的能力。
而正是多重叙事声音的互动制造出小说内部的张力和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叙述角度所谓视角就是叙述者:这个故事尤谁来讲述。
这是任何一篇小说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论是几百字的微型小说还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基本上常用的叙述角度无非就是“我”“你”“他”,即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
最常见的大概就是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同样是第三人称叙述也是不一样的。
一,第三人称叙述①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第三人称叙事也可以称为上帝视角,虽然这个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是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对它来讲都没有秘密,它什么都知道,不管是密室里的杀人案还是你脑子里琢磨的坏主意。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作用思考:讲述者、旁观者
第三人称
例:《祝福》语段 (P61,第四段)
PART 01
全知视角
作用延展: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 客观公正,利于评论分析; 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内容分析: 祥林嫂的外貌、背景、特点和工作环境, 其他人的反应和特点(四叔、四婶)
探究活动一
作用思考: 叙事者、见证者、参与者 、感受者
202X
有限视角
作用延展: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现场感,利于描写和抒情议论,尤其利于写心理 分析:关键词——“豫备”、诧异、悚然(遭了芒刺一般)、“踌蹰”、疑惑、吞吞吐吐、吃惊、“支梧” 作用:以“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故事中我是叙述者,同时我也是参与者,通过“我”和祥林嫂的对话,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表明“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着重表现“我”对祥林嫂同情却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的窘境。全文“我”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旧题重做 《老校长的雨靴》: 小说中“我”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我”从第一人称叙事,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老校长形象更真实可感。 2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通过我的见闻感受展开故事情节,使故事完整紧凑。 我”衬托了老校长的形象,我先后心理的变化对比,突出了老校长的乐观豁达、以苦为乐,使其形象更鲜明。 “我”是一个青年乡村教师形象,小说歌颂了以老校长和“我”为代表的朴实、安贫乐道的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突出主题。
小结: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的思考方向
充分理解把握设题内容的特殊性
人物:角度人物的身份、内心、感情变化 情节:推动发展、氛围特点 主旨:情感多样、多角度
四、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叙述的角度与视角
叙述的角度与视角引言在创作文学作品或者进行叙述性写作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和视角。
叙述的角度和视角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从叙述的角度和视角两个方面展开,对其含义、选择和影响进行探讨。
叙述的角度叙述的角度指的是叙述者对于故事事件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不同的角度可以呈现不同的效果和阐述不同的主题。
以下是常见的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角度:故事通过叙述者自身的视角进行呈现。
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感受到真实而亲密的情感共鸣。
2.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故事通过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只呈现该人物的感受和观察。
这样的叙述角度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但限制了读者对其他角色的了解。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故事由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进行呈现,可以自由切换不同角色的视角。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示更全面的故事情节和深入描绘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取决于作品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的需要。
如果作品着重于叙述个人成长和内心变化,第一人称角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如果作品关注于多个角色的关系和复杂情节,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能更为适合。
叙述的视角叙述的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在故事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
不同的视角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观察和叙述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叙述视角:1.主观视角: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具有丰富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通过主观视角,叙述者可以更生动地描写事件和展现角色的独特性格。
2.客观视角:叙述者是一个旁观者,没有参与到故事事件之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叙述事物的发展。
客观视角可以提供客观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呈现出更客观、冷静的叙述效果。
3.内部视角:叙述者站在故事中某个角色的角度,以其视角进行叙述。
通过内部视角,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角色的想法和感受,并且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选择恰当的叙述视角可以有效地传达故事的内容和意图。
如果作品着重于思考和探索人类内心世界,主观视角和内部视角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的复杂性和情感变化;而如果作品注重客观事实的呈现,客观视角则能更好地达到表达的目的。
叙述角度
写作启发
变换叙述视角可以使得同 一个故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 感情色彩,选择合适的叙述视 角可以使得平凡的故事变得跌 宕生姿,还可以使得刻板老套 的题材变得新颖而有趣。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也就是小说讲述者的 角度。故事由不同的人说,必然 会导致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 参考例文: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 赛二等奖获奖作品《苹果的 “心”》
例文分析
【问】这篇例文采取了几种叙述角度,每一 种叙述视角都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取了三种叙述视角,分别是苹果、 丁琦和潜在的叙述者(作者本人)。
【问】前两篇文章分别是什么叙述腔调?为 什么会有这种差别?他们能不能互相交换叙 述腔调?
前者为一个欺软怕硬,已经具有深刻奴 性的小市民的叙述腔调,作者意图在荒诞的 叙述背后寄予一种辛辣的讽刺。后者为对北 平有着深深眷恋的游子的叙述腔调,作者在 随意的对比和温柔敦厚的讲述中突出北平的 平和之美。他们不能互相交换叙述腔调,否
优点: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 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 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课文解析
【问】《桥边的老人》采取了怎样的叙 述角度,这种叙述角度又具有什么特点?
文章采用的是“我”的有限视角,“我” 是故事中的人物,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 “我”并不知道老人内心的想法,一切只能 通过读者借由“我”的眼睛去观察,然后再 让读者自己来感受和思考。这时,作者已完 全消失在文字背后,只是客观地呈现人与事。
则会妨害主题的表达。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叙述视角是指故事或文章中故事的叙述者所采用的观察角度和叙事方式。
叙述视角决定了读者与故事中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主题。
叙述视角的选择正如摄影中选取拍摄角度一样,能够影响人们对故事中情节和人物的感知和理解。
叙述视角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每种视角都有其独特的效果和限制,能够为读者呈现不同的体验。
首先,第一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第一人称代词“我”来讲述故事。
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读者可以直接参与到角色的生活中,并深入了解和体验主人公的思想、感受和观点。
这种视角常常给人一种亲密感,能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然而,由于叙述者只能展现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读者的了解有所局限,无法获得全面的故事信息。
同时,第一人称视角还有可能带来叙述者的个人偏见和偏好,使故事缺乏客观性。
其次,第二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第二人称代词“你”来讲述故事。
这种视角常常给人一种直接参与的感觉,读者仿佛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
第二人称视角可以增强故事的互动性,让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但是,由于第二人称视角较少被使用,在实际创作中比较罕见,可能会使读者感到陌生和不习惯。
最后,第三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第三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来讲述故事。
这种视角最为常见,受到广泛应用。
第三人称视角可以提供客观的观察和评论,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另外,第三人称视角还可以向读者呈现多个角色的观点和情绪,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第三人称视角也可能导致读者与故事人物之间的距离感增加,情感上的共鸣可能减弱。
除了这三种主要的叙述视角,还有一些其他的变体,如混合视角和客观视角。
混合视角是指在故事中同时运用多种视角,增加故事的层次和复杂度。
客观视角则是指叙述者完全中立,不代入任何角色的情感或观点,仅仅陈述事实。
这种视角常常使用在科学论文和新闻报道中,追求客观和准确。
总之,叙述视角是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够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知。
叙述的角度——精选推荐
一、定义:作家写作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
二、分类: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这两者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转换。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三、人称: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所有的叙述一般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承担的。
第一人称: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抒情,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③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主角进行人物交换. 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
叙述视角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一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选择对于艺术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叙述视角有:1.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如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种视角可以使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
但它的缺点在于时常打断故事的叙述,进行议论和抒情,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有时也让人感到做作。
2.限制视角:即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传达一切。
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限制性的视角人物,通过“我”的视角和感受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这种视角使读者处于和人物同样的地位,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充分地展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但它的缺点在于视野有限,受到人物本身性格、能力、身份的限制,同时也不便于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
3.纯客观视角:即叙述者完全不介入作品,只是在人物、事件之外,冷静地记录人物的言行举止、描绘场景。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种视角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冷漠、超然的基调,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总之,叙述视角的艺术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全知视角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而限制视角则可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2.影响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突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思想,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影响读者的接受和反应。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反应方式,有些读者可能更喜欢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而有些读者则可能更喜欢限制视角的叙述方式。
例说记叙文中的叙述角度
例说记叙文中的叙述角度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五种基本方式。
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思需要用什么方式表达,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就会应运而生,所以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写好文章的必要前提。
本文拟就记叙文中的几种常见叙述角度作一阐述。
顺叙:按照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
顺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式。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
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因为这样写,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今中外散文名篇一般都采用此法,例如《曹刿论战》、《藤野先生》等都是范例。
顺叙运用得好,可使文章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明白晓畅。
顺叙需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便成为记流水帐;还应注意叙述的变化,以形成文章的波澜,切忌平铺直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进行的叙述。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造成悬念,激起读者追根溯源的兴趣,使文章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例如鲁迅的《祝福》,先写祥林嫂悲惨的结局,然后采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她痛苦、凄凉的一生,这样写能更鲜明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但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不能故弄玄虚,为倒叙而倒叙;另外,倒叙时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就会使内容不连贯,脉络不清楚,从而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五、重点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
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
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
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
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学生练习后,出示示例。
版本一《我受骗了》: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
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
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
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
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
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
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
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
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
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
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
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
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
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
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
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
”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
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
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
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
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
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
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