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其宽度

合集下载

二类小区道路标准

二类小区道路标准

二类小区道路标准
一、道路宽度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满足两辆消防车并行要求,其宽度应不小于3.0米。

2. 小区内一般道路应满足一辆消防车通行要求,其宽度应不小于2.0米。

二、道路坡度
1. 小区内主要道路纵向坡度应控制在3%以内,且不得大于30米。

2. 小区内其他道路纵向坡度应控制在5%以内,且不得大于50米。

三、路面质量
1. 路面应采用耐压、耐久、防滑的材料铺设。

2. 路面应平整,无明显坑洼和裂缝。

四、停车设施
1. 小区内应设置相应的停车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2. 停车设施的设置应合理规划,不影响道路通行和消防救援。

五、排水系统
1. 道路应设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止积水对路面造成损害。

2. 排水系统应定期清理和维护,保持畅通。

六、绿化设施
1. 道路两侧应设置绿化带,以提高小区绿化覆盖率。

2. 绿化带应定期修剪、施肥、灌溉,保持植物生长良好。

七、照明设施
1. 道路应设置足够的照明设施,确保夜间行车的安全。

2. 照明设施应保持完好,及时维修更换损坏的灯具。

八、交通标志
1. 道路上应设置明确的交通标志,指示行车方向和注意事项。

2. 交通标志应保持清晰、完好,方便驾驶员识别。

九、垃圾处理
1. 小区内应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2. 垃圾收集设施应保持整洁、干净,及时清运垃圾。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

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

在规划设计中为了维护组团内部空间的领域性,防止外来无关车辆随意进入组团,在组团入口处常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牌等。

标志要有特色,便于识别。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居住区道路规划

居住区道路规划

第四 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步行系统是居住区内全部室外步行空间旳综合,涉及居住区级、 小区级绿地和公建中心,以及各级道路边上旳人行道。由步行道、小 广场、小游园、老年人或小朋友话动场地等构成。
一、步行系统旳规划设计原则
1、系统整体原则 步行系统应该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旳整体,使步行于其中旳行人免 受汽车旳干扰。建筑、活动场地、健身场地、绿地空间等应经过步行 系统融为一种有机旳整体。。
4、立交式
在居住区内部空间架设与各住宅楼相连旳架空平台,平台下为车行 道和车库,平台上作为步行空间和居民户外活动空间。
造价较高,人旳活动受到-定限制。
5、混合式
发挥以上不同模式旳特点,结合地形和建筑物布置,在不同旳区域 设置经济合理旳步行道布置方式。
三、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平台、楼梯、广场、公园、绿地。 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要考虑下列几种方面旳原因:
2、分组明确.逐层衔接
道路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旳道路归属于相应旳空间层 次内,做到逐层衔接。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路网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四面旳环境条件以及居民旳出行方式,选 择经挤、便捷,合理旳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便民.利于通风日照 。利于设施旳安排,满足地下管线旳埋设要求。
在人车混行旳路网中,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共用同一条 道路,其中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使用同一空间——车行道;步行空间与 之分开,形成专门旳步行系统,井兼有散步休闲等功能。
人车混行与分行相结合旳路网中,一般小区级或组团级道路与人车混 行方式一致,组团或邻里生话院落内旳道路按步行道路设计,但应考 虑服务性车辆旳进出需求。
者结合使用。
在人车混行旳住区,一般使用完全人车混行或局部人车混行旳方式 布局道路。

居住区规范【精选文档】

居住区规范【精选文档】

居住区道路及消防规范一、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合适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应进行阻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4.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5.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二、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三、居住区内道路设置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 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

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

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六、车道1.道路纵坡1。

1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九、场地排水坡度1。

各种场地的使用坡度(%)树木与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外缘最小水平距离(m)十一、其他心理安全距离: L=3.0m谈话距离: L〉0.70m座椅:高0。

25-26节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基本要求

25-26节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基本要求

②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③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 兼有服务功能。
④支路: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以服务功能为主。
○为避免进出居住区的车流与城市道路车流的相互
干扰,机动车出入口一般不允许布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 路上,同时城市道路交叉口70米范围内也不宜布置机动车 出入口。
○居住区道路与城市次干道、支路相接时,其交角不
宜小于75°;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的
障碍物应清除;
○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应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缘
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行车要求。
○为减少人流和车流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居住区人行和
车行出入口尽可能分开布置。
○为保证紧急情况下疏散和救护,以及方便行人和车辆进
充分考虑将居住区内部小汽车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持 居住区安宁,保障居民安全。
居住区道路宜通过具体线形设计或设置中间岛、凸起、 阻塞等达到降低车行噪音,保障居民安全的目的。
1、球鼻状突出物设置 设置于道路交叉口处,
于一侧或两侧同时设置, 可达到降低车速、缩短人 行过街距离的目的。
2、道路中心岛设置 沿道路中心线设置,也可位于道路交叉处设置,可以
道路网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在大城市可视为城市的支 路,在中小城市可视为城市次干道。
①满足进出居住区的人行和车行交通需要; ②保证各种基础设施(如市政管线、照明灯柱)和绿化 的合理布置。
◎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次干道,也是居住小区的主干道,
具有沟通小区内外关系、划分居住组团的功能。 ①主要通行私人小轿车、内部管理机动车、非机动

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标准

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标准

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标准包括以下方面: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道路宽度:小区住宅道路的宽度应根据预计的交通量进行合理规划。

一般来说,单向行车道宽度应在3-4米之间,双向行车道宽度应在6-8米之间。

如果道路是主干道,宽度应增加至8-10米以上。

车道数量:根据小区住宅道路的交通量和通行需求,设计合适的车道数量。

一般情况下,住宅区车道数量不宜少于2个。

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分析ppt课件

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分析ppt课件
内环主干道
第16页
主入口
16
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
• (3)外环模式:由一条环通式和若干尽端式道路组成,环通式的主干 道分布在居住区边缘,尽端道路分布在环通式道路的的一侧。这种道 路形成的居住区通常拥有两个出入口 ,住宅群分布在尽端式道路附近 的空间内。
外环模式
第17页
17
实例——兰州市黄河家园住宅区
内环模式
第13页
13
实例——绍兴袍江世纪街规划
该小区属于片块式布
局,采用了人车混行的内
环模式道路。三条城市干
道位于周边,西面临河水
,河水穿过整个小区。小
区共有三个主要出入口,
一条主干道(居住区级道
路)环绕整个小区的内部
。从主干道上发散主出干道若干
次干道(居住小区级的道
路)联系各片住宅群。整 个小区层次布置分次明干道,外
该小区采用了人车混 行的外环模式道路。三条 城市干道位于周边,小区 共有南北两个主要出入口 ,一条主干道(居住区级 道路)环绕整个小区的外 部。从主干道的单侧发散 出若干次干道(居住小区 级的道路)次联干系道各片住宅 群。整个小外区环营主造干道出了向 内围合的舒适空间,内部 有环形的河流网,河流周 围布置景观。整个小区内 的住第18户页 可以同时共享小区
第39页
39
优点
缺点
“围合 式” 居住 区规 划布 局方 式
分成了若干个居住组团。
道第路24页网居结住构组清团晰。
24
• 常见的类型2为双重环路的套用。多为内环道路与外环 道路的结合,以及两重内环道路的叠加。
• 这种类型的道路布局,主干道(居住区级的道路)路 通常在居住区内呈外环形或者内环形。第二重环形道 路系统从第一重道路系统衍生来。对于居住组团来说 ,内部的道路(居住小区级或居住组团级道路)就为 第二重环形道路,环形道路发散出尽端路,通往各个 住宅群。因而整个居住区的道路布局呈现双重环路的 道路形态。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居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三级或四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度为2-4m不等。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14m,车行道宽度6-8m,人行道宽1.5-2m。

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其宽度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道路名称道路宽度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道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组团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园路(甬路)不宜小于1.2m 一: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主宜,辟有人行道。

在内外联系上要做到通而不畅,力戒外部车辆穿行,但应保障对外联系安全便捷。

二:组群级道路一块板,不高人行道,重点考虑消防车、救护车、住房小汽车、搬家车以及行人通过。

三:宅前路以人行为主,还应考虑少量住户小汽车、摩托车的进入。

在道路对内联系中要做到能简捷地将行人输送到支路上和住宅中。

此外,居住区内部街坊与街坊之间和街坊内部的道路,主要为居民参加生产、工作、学习、购买物品和参加娱乐活动服务,也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货运交通所用。

为了保证居住区内的安静,尽可能不设公共交通路线,居住区道路可以直接与次干路相接,尽可能不与主干路(见城市道路)相接。

可通行小型货车,限制大型货车和过境车辆通行,车速一般不超过20公里/时,道路做平面交叉,可有断头道和回头路,局部线型也可设计成曲线。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 小区道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 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编辑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普智的多样化4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阻隔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7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8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雨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 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路要求控制7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人性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4在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6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停车位居住区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2居民区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例)不宜超过10%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绿地边界对宅间道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距房屋墙脚1.5m;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表的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 小区道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 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编辑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普智的多样化4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阻隔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7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8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雨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 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路要求控制7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人性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4在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6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停车位居住区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2居民区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例)不宜超过10%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绿地边界对宅间道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距房屋墙脚1.5m;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表的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

居住区竖向与道路

居住区竖向与道路
24
7
8
9
5、人车分流
• 人车分流可为行人提供舒适环境 ,减少 步行距离。
• 主要步道可结合景观轴线及绿化廊道设 置。
• 小区入口人车可分流 、合流。
10
11
12
13

15
二、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的内容
• 1 、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利用地形, 满足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前期) 。
• 2 、 确定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 , 以及道路的 坡度、 曲线半径等;
• 3 、 确定建筑的定位、正负零标高及室外地坪的 规划控制标高、室外排水方向。
• 4 、 结合建筑物布置、道路交通、工程管线敷设 , 设计居住区内其他用地的标高与坡度;
• 5 、 确定挡土墙、护坡等室外防护工程的类型、位 置。
• 组团级道路: 一般人车混行 ,路面宽度为3~5m , 为满足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 其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非采暖区不小于8m , 采暖区则不小于10m 。
• 宅间小路: 考虑机动车辆低速缓行的最小通行宽度要求 , 以及行人步行的舒 适性,一般为2 . 5~3m。
4
3 、居住区 、小区入口及道路技术要求

车行入口一般宜放在次要道路及支路上。
• 离主要路口距离大于70米(弧线路沿切点以外)
• 人行人口与车行入口可分开设置或合并设置 , 各有利弊。

道路线形要考虑通车速度 ,转弯半径不宜过小
(大于20~50米) ,路口半径不小于6米
• 尽端道路长度不超过120米 ,在末端、中部结 合停车场地设回车场。
• 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如下。 • (l) 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 ,双车道宽6~6.5m。 • (2) 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 • (3) 人行道设于车行道的一侧或两侧 ,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

2023年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2023年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03
交叉口设计
Intersection design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三类:居住区主干道、小区道路和宅间道路。
1.1 居住区主干道
居住区主干道是连接整个居住区的入口,一般具有较高的车流量和人流量,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设计应充分考虑通行效率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景观和环保等因素。 小区道路是连接各居住小区的交通干道,一般车流量较小,但人流量较大。其设计应注重通行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宅间道路是连接每栋住宅的内部道路,是住宅区内最为贴近生活的地方,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其设计应注重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其设计规划对于居住区的交通流畅和居民的出行体验有 着重要的影响。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道路类型、道路宽度、道路曲直度、人车 流量等。
1.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主干道、次干道和宅间小路。
(1)主干道:主干道是连接居住区入口和居住区内部的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宽度一 般在6-8米之间,道路设计需要满足较大的交通流量,并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02
道路宽度
Road width
居住区道路分类
1.居住区道路规划与分类: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规 划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道路的性质 和功能,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 居住区主干道:连接居住区与外界的主要道路, 交通流量较大,路面宽阔,车辆和行人混合交通。 3. 居住区次干道:连接居住区各组团之间的主要道 路,交通流量较大,路面较宽,车辆和行人混合交 通。 4. 居住区支路:连接居住区各住宅楼的道路,交通 流量较小,路面较窄,车辆和行人分离交通。

居住区道路绿地

居住区道路绿地

居住区道路绿地简介:居住区道路绿地是居住区“点、线、面”绿化系统中的“线”,具有利于通风、改善小气候、降低交通噪音的影响、保护路面、美化街景等作用,并可以少量的用地增加居住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同时可将居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各级绿地自然连接,形成整体绿化效果。

关键字:居住区道路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是居住区“点、线、面”绿化系统中的“线”,具有利于通风、改善小气候、降低交通噪音的影响、保护路面、美化街景等作用,并可以少量的用地增加居住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同时可将居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各级绿地自然连接,形成整体绿化效果。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要求,居住区道路可分为三级或四级,道路绿化设计应与各级道路的功能相结合。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联系居住区内外的通道,途人行外,车行比较频繁,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左右。

在人行道和居住建筑之间,可多行列植或从植乔灌木,以草坪、灌木、乔木形成多层次复合结构的带状绿地,以起到防止尘埃和隔音作用。

第二级:居住小区道路,是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一般路宽3至5米,对居住小区的绿化面貌有很大作用。

这里以人行为主,也常是居民散步之地,树木配置要活泼多样。

在树种选择上,可以多选小乔木及开花灌木,特别是一些开花繁密的树种、叶色变化的树种,如合欢、樱花、五角枫、红叶李、乌桕、栾树等。

每条路可选择不同的树种,不同断面的种植形式,使每条路的种植各有个性。

第三级:居住区组团级道路,一般以通行自行车和人行为主,绿化与建筑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路宽2至3米左右,绿化多采用开花灌木。

第四级:宅前小路,是通向各住宅户或各单元入口的道路,宽2米左右,只供人行。

绿化布置时要适当退后路缘0.5至1米。

道路绿地设计时,有的步行路与交叉口可适当放宽,并与休息活动场地结合,形成小景点。

主路两旁行道树不应与城市道路的树种相同,要体现居住区的植物特色,在路旁种植设计要灵活自然,与两侧的建筑物、各种设施相结合,疏密相间,高低错落,富有变化,以不同的行道树、花灌木、绿篱、地被、草坪组合不同的绿色景观,加强识别性。

住宅小区道路的类型和尺度

住宅小区道路的类型和尺度

住宅小区道路的类型和尺度1居住区级别:(连接城市的主干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9m ,通行公共交通时,增至10~14m2居住小区级别:(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中间车道,两旁是人行车行道宽度:6~9m人行道宽度:1.5~2.5m总宽度:9~14 m3组团级别(进出组团的主要道路): 一般是人车混行车行道:3~5m人行道:1~1.5m4邻里院落级道路(住宅院落及宅间道路): 进出住宅的最末一级道路,供居民平时出入,基本是自行车及人行的交通。

宽度:2.5~3m 5 休闲小路:各景点之间,或水边树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双人行走: 1.2~1.5m单人行走: 0.6~1m功能图解:泡泡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各个功能区块(入口景观区、中心绿地区、宅间绿地)道路走向(主干道、次干道)围栏、绿化、出入口考虑因素1大小:画的同时要考虑到大小(任何不符合实际的功能分区对后续工作都是无意义的)2位置:图框的位置可表达居住区中各个分区之间的关系,如儿童区与老年人活动区临近,与入口景区相隔。

3比例:框图注意比例,等比例框图、不等比例框图等比例有种向心力,不等比例可以制造方向性和流动性流线用符号结合表示视线:框图和箭号表现居住区的视线分析。

景观细部设计1水景:瀑布、跌水、喷水、溪流、水池、涌泉、旱喷、泳池、驳岸等水景常常会以喷泉、水池、跌水等形式出现水景也常常以雕塑、花池相结合,布置在入口或广场处。

2建筑小品(岗亭、大门、廊架、花架、围墙)大门常常包括岗亭、水景、绿化、铺砖、景墙岗亭布置在居住区入口处、居住区的风格常常会通过岗亭的形式而透露出来。

3景观小品(景墙、花池、花钵、灯柱、雕塑、座椅景观柱)景墙:常常会与水、花钵、雕塑等结合出现在居住区景观中,景墙的材料风格也常常受到居住区风格的影响,呈现不同状态。

围墙:与铁艺景观灯等相结合雕塑小品:起到点亮整个场景的作用,例如巴厘岛风格的居住区中,摆放巴厘岛风格雕塑,从另一个侧面传递文化和风格。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居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三级或四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度为2-4m不等。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14m,车行道宽度6-8m,人行道宽1.5-2m。

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其宽度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道路名称道路宽度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道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组团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园路(甬路)不宜小于1.2m 一: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主宜,辟有人行道。

在内外联系上要做到通而不畅,力戒外部车辆穿行,但应保障对外联系安全便捷。

二:组群级道路一块板,不高人行道,重点考虑消防车、救护车、住房小汽车、搬家车以及行人通过。

三:宅前路以人行为主,还应考虑少量住户小汽车、摩托车的进入。

在道路对内联系中要做到能简捷地将行人输送到支路上和住宅中。

此外,居住区内部街坊与街坊之间和街坊内部的道路,主要为居民参加生产、工作、学习、购买物品和参加娱乐活动服务,也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货运交通所用。

为了保证居住区内的安静,尽可能不设公共交通路线,居住区道路可以直接与次干路相接,尽可能不与主干路(见城市道路)相接。

可通行小型货车,限制大型货车和过境车辆通行,车速一般不超过20公里/时,道路做平面交叉,可有断头道和回头路,局部线型也可设计成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其宽度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其宽度?
(1)居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为9米,如果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多采用一块板的形式.
(2)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根据敷设管线的要求,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0m),车行道一般为7-9米,人行道宽度在1.5-2.5米左右.
(3)居住组团级道路
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宅群落的作用,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7米,大部分情况下
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是指直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道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它等级道路的作用.平时主要是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但要满足垃圾清运、救护、消防、搬运等需求.路面宽度大于等于2.5m.(一般2.5-3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