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_读毛姆的小说_人生的枷锁_
毛姆《人性枷锁》简介
毛姆《人性枷锁》简介《人性枷锁》是毛姆享誉最高,历久不衰的一部长篇小说。
读过这本书的人,很少人能忘记主角菲立浦在伦敦一家医学院唸书时所经历的惨痛爱情经验。
那是全书最生动精彩的地方,作者以透视人性弱点的笔触,戏剧性的舖叙手法,娓娓写出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性纠葛。
这是一本自传的小说,事实与虚构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在书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
书中複杂的情感基调,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都出自毛姆本身经年累月的经验结晶,写来格外动人心弦。
主角所经历的挣扎、感情的徬徨、人性的透视和肯定,事实上也是每个男女思想和情感上结茧脱蛹的心路历程。
每重读一次,都可以给予读者历久弥新的感受和啟示。
巨着《人生的枷锁》(又译“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更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切身感受。
但是,“《人生的枷锁》并非自传,而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说,里面事实和虚构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作家是依仗事实的启示,“使用小说家的权限,炮制了若乾故事来写我创造的人物。
”换句话说,在这本小说里,毛姆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凯里这一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与奴役。
菲利普凯里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残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执拗。
他自幼双亲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进寄宿学校之后,饱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跨入社会,又在爱情上遭到残酷打击。
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荆棘丛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经受一番痛苦的折磨,并在身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小说着重描写他如何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到人生的真谛。
回顾过去,当毛姆受到读者的垂爱时,他并没有获得文评家的讚赏。
毕竟二十世纪初期是意识流小説当道,以善於说故事的毛姆被贬为通俗作家,缺乏创意。
《人生的枷锁》:人生的意义在于毫无意义
《⼈⽣的枷锁》:⼈⽣的意义在于毫⽆意义《⼈⽣的枷锁》是英国威廉·萨默赛特·⽑姆创作的长篇⼩说,⾸次出版于1915年。
这是⼀本带有⽑姆⼤叔⾃传⾊彩的长篇⼩说,杂糅着作者⾃⼰的经历,⼈⽣感悟和⾃我剖析。
讲述主⼈公菲利普于坎坷⽣活中探寻真理,逐渐摆脱⼈⽣枷锁,最终获得精神⾃由的成长过程。
读起来偏沉重,因主⼈公菲利普⽣活充满苦难,遍布挫折,也因作者叙事⼿法⽐较冷酷和⾟辣。
菲利普对⾃我、宗教、理想与现实、爱情、友情、⾦钱和⼈⽣意义的探索历程,对我理解和感悟⽣活很有启迪。
1关于⼈⽣的意义⼈⽣的意义是什么?这是菲利普⼀直苦苦追寻的问题,克朗肖告诉他谜底就在波斯地毯⾥。
在历经⼈⽣波澜起落后,海沃德和克朗肖的死使他对⼈⼀⽣意义产⽣深刻思考。
最终找出了谜底:⽣活毫⽆意义。
“⼈降⽣于世,便受苦受难,最后双⽬⼀闭,离世⽽去。
⽣活没有意义,⼈活着也没有⽬的。
出世还是不出世,活着还是死去,均⽆关紧要。
⽣命微不⾜道,⽽死亡也⽆⾜轻重。
”⼈的⼀⽣看起来就像地毯,⼈是织⼯,每个地毯图案独⼀⽆⼆,即使地毯格局的错综复杂也并⾮出于某种⽬的,不过是为了满⾜⾃⼰乐趣罢了。
你所经历的⼀切都是地毯的编织材料,不论幸福还是痛苦,都⽆⾜轻重。
⽣命结束,地毯便不复存在。
很多⼈不能理解的,这谜底怎么这么极端,⼈⽣怎么能没有意义?这不虚⽆主义嘛。
⽽通过菲利普的精神世界⾃我剖析和以后⾏为则可以进⾏解释:宇宙中⼈类⽣命本⽆意义。
“⽣活毫⽆意义。
地球不过是⼀颗穿越太空的星星的卫星罢了。
在某些条件作⽤下,⽣物便在地球上应运⽽⽣,⽽这些条件正是形成地球这颗⾏星的⼀部分。
既然在这些条件作⽤下,地球开始有了⽣物,那么在其他条件作⽤下,万物⽣命就有了终结。
⼈,并不⽐其他⽣命更有意义。
⼈的出现,并⾮是造物的顶点,⽽不过是⾃然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罢了。
” ⼈不过⾃然的产物⽽已,⽽⼈却总是以⾃⼰为中⼼来衡量世界。
对我们有益的,我们赞扬;对我们有害的,我们排斥。
毛姆《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9篇)
毛姆《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9篇)毛姆《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1喜爱上读书,才开头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奇妙,并感觉到自己精神上的成长。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过:“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热,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由于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看,而且运用着很多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关心,他将怀着挚爱的怜悯踏遍完全的世界。
”这几天读完同事推举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
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页,还怕会读不下去,没想到开头读后,竟再也不忍释卷。
书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写着自己的内心。
我也因了的笔墨,将自己全然投入进了仆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脑海里全是那跛足少年。
当他虔诚地祈祷上帝治愈他的残疾时,为显示诚意他有意让自己吃苦,想象着自己被治愈后美好欢乐的样子,想象着原先嘲讽他的人是怎样目瞪口呆……此时,我真想去拥抱这个和善纯朴的少年,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小时候,自己也曾因过于羞涩,老是沉醉于自己的缺点,而不敢回答下列问题,不懂得与同学相处。
尽管外表静默寡言,内心却把自己想象成班里最棒的那位同学,甚至于暗地里仿照她的一言一行,成天如白日梦般遐思,还经常为自己想象出来的美好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断遭人嘲弄,渐渐失却了孩提的天真,进而苦痛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哪个少年不是在自身的苦恼中成长起来的?“菲利普看了好多书,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正由于他对书里讲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这反倒为他的想象力开阔了驰骋的天地。
在他苦痛的羞态背后,在他的心灵深处,某种东西却在渐渐成形,他迷模糊糊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特。
”读书使人成长。
在书中列了大量仆人公在不同阶段读的书,这些书中的思想和他四周人物的思想都在影响着他。
“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
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数状况下,对他毫无作用。
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的确具有一种特别意义,这些具有特别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开放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终便开成一朵鲜花。
人生的枷锁读书笔记
人生的枷锁读书笔记人生的枷锁读书笔记1为这本书写书评,实在不能算是一个聪明的行为。
就连毛姆自己也在序言中说:对于这部作品本身,我什么都不打算说。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没有留下丝毫可以评说的空间。
书评大多会从讲述作者生世开始,想知道孩子长什么样,总会先关心一下他的父亲。
毛姆的小传不难写,难的是如何才能写得比原书更有看头。
要知道《人性的枷锁》作为自传,毛姆把自己前半生的点点滴滴都融入到了菲利普凯里的故事里,而作为小说,书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又比普通的传记要生动得多。
在这样一部自传体小说面前,我真的没办法再写作者介绍了。
《人性的枷锁》用的是一种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语言写成的。
有点像老舍,但连北京味儿都被抹去了(当然这可能是翻译的原因)。
整本书就是一句大白话接着一句大白话,一章节接着一章节。
毛姆彻底收拾起他的文采,为的是让读者把注意力全部停留在他所讲的故事身上。
当他在展示自己内心和人生时,毛姆不需要用语言挑起你阅读的欲望。
《人性的枷锁》篇幅较长,那是因为三十年的经历本身就是如此漫长。
《人性的枷锁》中不少章节内容沉闷,那是因为人生的大部分,原本就是如此沉闷。
既然作者和写作技巧上说不出些什么,那么读了这么长的一部小说,感想总能写不少吧。
很遗憾,我做不到。
虽然我逐字逐句地把全书读了两遍,我仍然写不出任何感想。
不论是对于菲利普起伏的半生,还是米尔德丽德疯狂的作为,或是书中其他人物的境遇,我都没有任何感想。
因为我发自内心的感到,人生就是这样,我无话可说。
最后,我仿照书里的语气,为本书写了一段内容摘要,供大家参考。
伦敦哈灵顿街上一家有家小餐馆,他们的鸡蛋总是煎过火候,面包也很不新鲜。
但是,只要在那儿花上六个便士,我就能听一位非常有趣的客人聊上一晚,这让我感到无比地满足。
邂逅他的那晚,我一边写作一边等我的咖啡。
“对不起女士,您介意和我拼桌吗?”我没有抬头,但似乎瞥见一位穿着礼服大衣的男子站在面前。
人生的枷锁读书心得最新5篇
人生的枷锁读书心得最新5篇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并没有明确给出枷锁的定义。
他通过主人公菲利普的经历和菲利普遇见的每一个人,全方位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枷锁"到底是什么。
下面给您带来人生的枷锁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人生的枷锁》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自传题小说,这本书基本上写的是毛姆30岁之前的故事。
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并没有明确给出枷锁的定义。
他通过主人公菲利普的经历和菲利普遇见的每一个人,全方位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枷锁"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让毛姆被重重枷锁束缚的,是那个特出的时代。
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都会落下时代的烙印,尤其是我们遇到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
思想保守固执,头脑不开放,内心不容纳就会被时代淘汰。
紧跟时代发展就要头脑开放,学习新知识,容纳新观念,接受新事物,这是历史的必然。
其实人的最本质的进步莫过于思想观念的进步,最大的解放莫过于思想观念的解放,最彻底的革命莫过于思想观念的革命。
我们常常被一些条条框框给框住了,它阻碍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科学证明,生理成熟三十年,心智成熟无止境,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
人人进化,人类进化,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赋予人类的特殊意义,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
人未定型,并将继续发展。
小说也谈到了人生毫无意义,这只是一种感叹而已。
人本身生存就有他的特殊意义。
存在即合理,合理就有意义。
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
价值观不同,人生的意义也不相同,人生的意义是人类自己赋予的。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思考、创造、生产的方式,因此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创造价值,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厌恶劳动,贪图享受,损人利己,那只能走向灭亡。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2毛姆的书比不上红楼梦,但同样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启发,这是走过很长的一段人生路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具有红楼所蕴藏的超越时代的精神~在菲利普看来,人生确乎如此。
《人生的枷锁》读书笔记:凡有所求,皆为枷锁
《人生的枷锁》读书笔记:凡有所求,皆为枷锁啊,生活,你的意趣何在?——菲利普·凯里毛姆喜欢以名人为原型来作为书中的主人公,这样会让读者觉得故事更为真实。
他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刀锋》是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寻欢作乐》是以作家哈代为原型,而《人生的枷锁》是毛姆以自己为原型写的长篇小说。
我觉得,这部《人生的枷锁》对于人生的理解是异常深刻的,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深刻的人性洞察,是写不出这样一部对人性见解独到的小说的。
我们经常不满于现状,希望摆脱现有的枷锁,去寻求自己希望理想、美好的生活,其实,对于所追求任何的事物,包括追求人生的自由,也许都只是人生的枷锁,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本来就是人生。
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而不在于你如何去描写。
书中以19世纪的欧洲社会为背景,描述了一位残疾年轻人菲利普·凯里努力摆脱人生枷锁的故事。
菲利普·凯里天生跛足,又是个孤儿,童年在陌生冷漠的环境中渡过,造成了他极端自卑、敏感的性格,他害怕孤独,却拒绝融入庸俗,所以很少有知心的朋友;他渴望爱情,却又过于自尊,在爱与被爱之间艰难选择,所以饱受折磨;他并不富裕,却又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别人,所以最后一贫如洗;它生活多舛,却又过度自尊,对于困难羞于启齿,所以很难获得朋友的帮助;他想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挣脱生活的枷锁,但却无力改变现实的世界。
当他一贫如洗,绝望于没有希望的人生时,他突然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人生其实毫无意义。
他知道了,幸福不是人生的全部,酸甜苦辣也许才是完整的人生,哪怕人生毫无意义。
历尽千辛万苦,他获得了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不再受失业、贫穷困扰,当他觉得人生已经自由、没有枷锁,准备环游世界、悬壶济世开启精彩的人生时,他突然发现,爱上一个人、成立一个家庭、抚养几个小孩,过着平常人的生活,这虽然是人生的枷锁,但却是幸福的,“努力挣脱枷锁”这个支撑他渡过千难万险的信念,瞬间就改变了,被幸福的枷锁囚禁,失败却很快乐。
人性的枷锁5篇
人性的枷锁5篇第一篇人性的枷锁: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_优秀读后感1500字优秀读后感1500字篇一_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
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
你很难想象,环顾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朋友,我也不能。
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
他的名字叫查尔斯。
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
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
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男主角应该20出头,英俊潇洒,在书中碰上一个有钱人的漂亮女儿,当然肯定也会碰上一个嫉妒他才华的小人,该小人势必要跟他争夺那位小姐,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男主角成为大亨,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
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
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
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查尔斯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
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
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
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
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毛姆文集)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同样感觉到自己的身躯是个独立而完整的机体,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同样感觉到自己是以完 整而独立的个性存在于世的。大多数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产生一种落落寡合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并不总是 发展到明显地同他人格格不入的程度。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毛姆 文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桎梏
插图本
故事
圣手毛姆
文集
人生
学校
人生
毛姆
枷锁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著名作家、“故事圣手”毛姆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 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 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5
第五十二章
01
第五十三章
02
第五十四章
03
第五十五章
04
第五十六章
06
第五十八章
05
第五十七章
1
第五十九章
毛姆小说中的人生悖论和精神救赎
毛姆小说中的人生悖论和精神救赎一、本文概述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这位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在文学世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悖论的探索和对精神救赎的寻求,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又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本文旨在探讨毛姆小说中的人生悖论和精神救赎,通过对毛姆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揭示其小说中的人生悖论如何体现,以及这些悖论如何成为角色精神救赎的契机。
我们将从毛姆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这些悖论和救赎如何在作品中得以展现,并深入探讨这些元素对于毛姆小说的整体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毛姆小说中人生悖论和精神救赎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毛姆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也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对自身的精神成长和救赎之路提供启示和借鉴。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毛姆小说中的人生悖论在毛姆的小说中,人生悖论是一个核心主题,他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展示了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精神救赎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矛盾。
这些悖论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挣扎,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
一方面,毛姆小说中的人物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他们渴望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但现实的种种限制和阻碍却使他们不得不妥协和放弃。
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他们在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例如,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惜放弃优裕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最终在贫困和孤独中实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但这种追求却给他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和孤独。
另一方面,毛姆小说中的人物还经常面临着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的矛盾。
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追求。
这种矛盾使得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人生的枷锁4篇最新读后感
人生的枷锁4篇最新读后感《人生的枷锁》是英国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5年。
该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人生的枷锁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人生的枷锁》心得1上周日把《人生的枷锁》看完了,看到最后两章的时候仿佛看得很快,Kindle左下角的剩余时间的消失速度好像比之前快了好几倍。
每看完一部小说或者电视剧,心里都有很多东西翻腾不已,那种感觉不知该如何用语言表达,仿佛是借由经典的著作参透了什么新的东西,或是在书中看见了自己的某个部分,对过往有了新的令人释怀一些的理解,或是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与希冀。
看的过程中一直感到沉重压抑,结尾的部分却忽而明亮温情起来。
从小到大都因为颇足而总遭到周围人的歧视、欺凌的菲利普,敏感,不易表达真实的自己,爱面子,想说出惊艳幽默的对白却总是感到窘迫,被欺凌时也不知道该怎么维护自己。
父母都去世后,他被寄送到大伯家,也由于大伯的刻板冷漠而很难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伯母对他视如己出地呵护关怀,却由于懦弱没有个性而难以得到菲利普的欣赏和重视,对于她倾其所有的付出,菲利普也非常不忍心接受,因为她也是风烛残年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周围能够给予他支持的人寥寥无几。
菲利普一次又一次想要去到某个让他有更多见识的地方,探索世界,其实最深最大的动力都是要变得更有见识、有能力,不再遭受曾经那些嘲讽欺凌。
他一直在凭着内心深处的一股动力独自行走在人生的风雨中,一次次做出在有人生经验的长辈们所不认同的非常冒险的选择,仿佛一次次把自己扔到茫茫大海上,独自驾驶一艘很小的船,带着先天的枷锁——残疾,由此而遭受儿的欺凌所造成的内向、懦弱的性格。
由于儿时的孤独,他爱上了读书,好像也只有书中有可以帮助他面对孤单一人的生命历程的指引。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推荐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推荐毛姆的《人生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读完了。
沉重的书名恰如阴郁的开篇:书的大致情节如下:主人公Philip先后挣脱了宗教、金钱、情爱、生老病死,乐苦悲欢的人生枷锁,完成身心救赎与升华。
本书的主旨接近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思想,似乎还能看到道家的影迹。
书中多次提到人生无意义,无意义为什么还要活?用Philip的话来说,不管有没有意义,人生就像拼图,不管好与不好,幸福与痛楚,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完成这幅拼图。
感觉可以这么理解:人生的过程毫无意义,但如果一个人完成人生拼图的时候,他(她)的人生便有了意义。
好绕……毛姆用词比较考究,读《月亮和六便士》的时候已领略了一次,《人生的枷锁》也是如此,大概《刀锋》也是。
原著读了一章头便大了,太难了……也许不是?下次读读《刀锋》,据说毛姆的小说也就这三部质量上乘,可读性较强。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自传体小说,毛姆之所以写这本书,他给出了答案。
正当我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剧作家时,我又开始被过去生活中那些丰富的回忆萦绕了。
它们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睡梦里,出现在我散步时、排演中和宴会上,以致成了我很大的精神负担,因此,我想,摆脱它们唯一的办法,是把它们统统写进一部小说里。
小说中事实与虚构紧密交织,小说表达出的感情是毛姆本人的,但发生的事情并不尽是毛姆自己的经历。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菲利普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险阻,挣脱了一个又一个缠绕在他身上的枷锁,最终参透人生意义的故事。
身体的枷锁菲利普出生时左脚便为畸形。
在父母的保护下,菲利普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
父母过世后菲利普寄养在伯父家,随后上学,他走路时一瘸一拐的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嘲笑,他们或有意或无意的暗示着他的缺陷。
渐渐的,菲利普的自我意识变得异常强烈,他已经从童年的天真,过渡到因坡脚引起的嘲笑而产生痛苦的自我意识。
他求助于上帝,祈求上帝治好他那只畸形脚,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他在光秃秃的地板上祷告,为了感动上帝,他甚至脱去睡衣,赤裸着身子祷告,并为奇迹发生之日规定了一个日期,然而一切都如往常,他大失所望,放弃了努力。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人生的枷锁》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童年时代在既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度过,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
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又经受了理想的破灭之苦和爱情的伤痛。
在备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贫瘠的土地、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
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
在整本书里,凯里都在挣脱人生这个枷锁,无论是最开始离开伦敦皇家公学院,还是放弃练习生去巴黎学画,以及书的结局里放弃那个到处行医旅游的梦想,娶莎莉并且到小渔村做医生,他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所谓的挣脱,却发现生活本身就是枷锁。
在每一次痛苦中顿悟出人生意义,都被后来的经历推翻;每一次狠下决心的挣脱和逃离,也多少带着作茧自缚的意味。
认识自己的过程将永无终止,他只能不断地反省和探索,却永远无法抵达那个“最终定论”。
在小说的结尾,凯里终于是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但那仿佛也只是毛姆为了篇幅收住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比起《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人生的枷锁》把那一点残存的理想主义温情都剥掉了。
毛姆用清醒冰冷的笔触描绘了所有人的平庸一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一个枷锁跳到另一个枷锁,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凡,找到了生命中的停留之地,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生活的毫无意义,活着也只是活着。
“他想获得的东西,生活就是不给。
”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了。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2目前为止,今年对我触动最大的一本书是毛姆的《人生的枷锁》。
初读此书是在疫情期间,当时面临从校园走入社会的抉择,加上疫情的影响,感觉自己想要很多却又好像不知道想要什么,是这本书抚平了我的焦虑。
《人生的枷锁》详细地刨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各种形式的枷锁。
主人公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又先天残疾,寄养在冷漠而陌生的大伯家,性格由此孤僻而敏感。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最新5篇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最新5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在文笔还是思想范畴上都会有自己明显的风格。
毛姆的故事总是这样,情节缓慢,却娓娓动人。
所以读毛姆好像是听一个长者正在跟你讲故事。
下面给您带来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人生的枷锁》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造的长篇小说,该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菲利普迷惘、失意、彷徨、凄苦、波折、痛楚、失望、探索的成长过程,从而表达了作者呼唤人们解放思想、解放天性的主题思想。
该小说以“枷锁”为喻,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黑暗、压迫、冷漠、战争、纷争的冷酷现实,从而鼓励人们勇敢追求公平、正义、和平、现实的正常生活,因此这部佳作被称为二十世纪百佳小说作品之一,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菲利普是个悲情、可怜的人物,因为自幼双亲亡故,身世凄苦,又加上患有先天性的跛足,所以自卑、卑微、可怜成为了压在他心底的一块石头,自此他也就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孤僻、敏感、执拗、冷漠的青年。
而且更加残酷的是,苦难从来没有给过菲利普一点好脸色,当他进入寄宿学校之后,那不合理、不公平、不全面的教育制度更是严重摧毁了他内心所剩的一点点希冀之情,这让人不免为他感到痛心。
而步入社会之后他更是举步维艰、处处受难,就连最甜蜜的爱情也变成了最苦涩的毒药,这样黑暗的生活让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所以他每走一步都荆棘丛生、痛彻心扉,这也难怪他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和难以治愈的创伤。
不过好在困难并没有剥夺掉菲利普对于生命最后的渴望,所以他选择放弃迷幻的理想,选择挣脱精神上的枷锁,然后和善良、专情、可爱的萨拉一起回归到安逸、现实、静谧的小渔村去幸福生活,这样的结局让人觉得欣慰又快慰。
其实从菲利普艰苦的一生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生的枷锁都是因为贪欲、自私、奢望、幻想、诱惑、不甘和不公造就的,所以要想活得体面、活得自由、活得自主,那么就要学会淡然、学会坦然、学会坚强、学会和解、学会原谅、学会放下,唯有这样才不会自己为难自己。
人生的枷锁优秀读后感最新5篇
人生的枷锁优秀读后感最新5篇《人生的枷锁》就像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跟着菲利普,我们看见了束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形无形的枷锁,最终寻得出路还是困顿其中,这部作品为我们点亮了一盏黑暗中的明灯。
下面给您带来人生的枷锁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看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继人生的枷锁是放在最后来阅读的。
因为喜欢这么一本厚厚的大部头书,你会不知不觉跟着作者游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爱所恨,所悯所怨。
而后知后觉的将自己融入其中,来思索自身所活着的意义,追求的自由,渴望的爱情,心底的欲望。
像一场洗涤心灵的救赎,久久不能释然抒发。
人类可贵之处就在于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残酷,我们仍在不断追求向往那美好的生活。
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真,善,美作为衡量人性的标准,显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爱情,我们将其倾尽心力去追求的,也终将会失去,因为我们谁也不曾真的属于谁,我们甚至都不属于自己。
妙的是,它所带给你那种幸福愉悦的感受,真实又幸福,但你最后又不得不为失去后的苦痛来买曾体会快乐的单!爱情会死亡,而温情和习惯会取胜,就像爱有尽头一样,恨也有尽头。
然而不能确信的是,我们究竟是仍在爱着呢?还是只在痛惜失去的爱情呢?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枷锁,牢牢被牵制住,动弹不得。
想要逃脱枷锁便要一一寻求答案。
菲利普已然跃过枷锁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
那么你呢?生命没有意义,这是菲利普在经历了众多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后得出的结论。
但是如果生命没有意义,那我们又何尝计较失败,成功。
我们也只是在这大千世界活出一个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这便是活着的意义,生存的希望。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2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毛姆的《人生的枷锁》,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
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
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毛姆人生的枷锁读后感6篇
毛姆人生的枷锁读后感6篇《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米尔德丽德周末,从长乐路往华山路上拐过去,在希尔顿酒店对面,有几间灯红酒绿的小酒吧,一律是黄木窗棂,门外放了整整齐齐的桌子、椅子。
我们路过时,八点左右,几间酒吧除了洋酒缤纷外,客人寥寥无几。
只有一家酒吧,触目地与马路对面尊贵的希尔顿酒店,做着有趣的对峙。
10多位女人,一律短裙不及膝、直发或卷发,抽着烟、翘着腿,面目不清,昂然地在酒吧外坐着喧闹着。
齐刷刷的煞白、顺溜的大腿,映照着秋夜的天空惨淡而堕落;这天没有月亮,月光仿佛躲藏在这群欢乐、下坠的女人大腿里,大腿的光亮挑逗着上海,这座城市暧昧的道德底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集体性的存在,她们的姿态有种昂扬、毫不在意的傲然。
如果单单一个神色轻佻、性感暴露的女人坐在空旷酒吧前,我还有点怜悯,想到生存之不易;而当一群乱摆着女人更像示威样的端坐,几个良家妇女走过时,我倒有点惴惴不安——她们那种堂而皇之对待肉体的自信,我们从来都没有过。
有多少正经女人,从少女到妇女,对自己的身体无不是遮遮掩掩,偶尔在朋友的阿谀或讽刺下,才来不及地正视下自己的身体。
而对这群女人,身体是武器,对我们来说,身体更像一个慢慢熟悉的他者。
有个女友问,是不是这里都这样?我凭着自己在附近工作的缘故,说,何止,在上海商城对面的一条街,也都这样。
哪里有五星级酒店,哪里洋人出没,哪里有金钱的味道,哪里就有活色生香的酒吧和女人。
不论是生活在哪个时期,我都对这些危险而又野性的女人,充满了好奇心。
不过,小时候的理解,无不是正统教育下的产物,这些性工作者无不是因为家境贫寒,被迫卖生。
她们也有爱情,也有传统的道德观,其中,还有一些可能伟大的牺牲精神。
比如杜十娘,比如为子读书的母亲。
她们的统一生长背景,一直满足着正统教育带给我的想象。
没有女人会因为天性寻欢作乐,而糟践自己的。
但更长一段时间,我纠正了自己想象的钟摆,大千世界,人不比草、野兽的生命,来得高贵一些,矜持一些,一旦任了兽性和本能恣意乱跑,每个人都可能是另外的样子。
《人生的枷锁》读书心得体会
《人生的枷锁》读书心得体会《人生的枷锁》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成长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枷锁,就像藤蔓一样包裹住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太多人终其一生甚至得不到与那些枷锁谈谈的机会,更何谈去打开枷锁。
那些枷锁里包含了太多,不肯放弃的骄傲,自以为是的纯粹,桀骜的爱,不被理解的自由,还有深到望不见尽头的孤独。
打不开锁的成长和生活,就像带着伤口前行,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比常人要慢,每一步都是煎熬,撑不住一个放松,崩溃和死亡就接踵而来。
《人生的枷锁》主人公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
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学校不合理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主人公,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的精神桎梏,力图在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证实了人生不是自我欲望实现的结果,而是他们天性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这样一来,主人公的人生结论也就充斥着时代、种族、环境决定论的自然主义色彩,也浸润着叔本华式的宿命悲观主义色彩。
书里冲破人生枷锁的过程,就是打破那些相信——更美好的那个世界就是此时此刻,努力并不一定有什么结果,而结果则是更无意义的事,自由从未存在,爱情总需面对妥协本来就没意义的这不完美世界,不相信的话,会比较容易幸福。
还是要活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在当下,无为,不浮夸。
就算无意义,也要努力地活下去。
吃茶,读书,赏花,长谈。
一睡仿佛百年过去,回头看看也曾有真真切切地快乐过。
逝者们永远十七,他们固守着无解的锁孔沉沉睡去,等着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同辈人用更长的时间行完他们走过的路才意识到终点通向绝望和虚无——那些热络终究会过去,沉实也好轻快也罢,唯有冷是永恒的,也只有永恒才是真的冷。
幸福只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迷失在别人的表象中,如果活出了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活成了一个幸福的模版,随波逐流,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论毛姆《人性的枷锁》中的情感交换-最新文档资料
论毛姆《人性的枷锁》中的情感交换《人性的枷锁》是一部取材于毛姆亲身经历的小说,描写了主人公菲利普摆脱生命中的枷锁、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
在小说中,毛姆借菲利普之口,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融入其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宗教、情感等问题的看法。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一种交换。
霍曼斯“把人类行为界定为个人之间进行报酬和惩罚的交换”(宋林飞,175)。
霍曼斯指出,人们在交往的过程当中都希望自己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某些报酬或利润,这其中不仅包括金钱等有形的物质交换,也包括赞同、尊重、依从等无形的精神方面的报酬。
本文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交换中来分析《人性的枷锁》,剖析毛姆力图摆脱情感枷锁的束缚和获得情感自由的愿望。
一、爱情中的交换菲利普与米尔德丽德之间的爱情纠葛几乎贯穿小说始末。
米尔德丽德是一位平庸的女招待,是强烈的感情的代表。
小说中,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一见钟情,用情至深。
但是,起初米尔德丽德对菲利普态度却异常冷淡,菲利普付出的感情并没有得到他期望的回报。
由于此时米尔德丽德对菲利普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并没有就此结束。
此时,菲利普甘愿为米尔德丽德付出一切。
米尔德丽德对菲利普的态度有所好转的时候,菲利普就会心满意足,他接下来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满快乐和希望。
米尔德丽德享受到的则是菲利普一厢情愿的爱,而她也只需要付出一个微笑或一点时间和菲利普在一起就能够从菲利普那里得到许多物质生活方面的支持。
在霍曼斯看来,人们在交换过程中存在着对公平性的期待。
在米尔德丽德与米尔在一起之前,她与菲利普之间的交换对彼此来说是相对公平的,所以他们相处得还算融洽。
剥夺――满足命题是乔治?霍曼斯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行为一般命题系统中的六个命题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该命题认为,人们在近期一段时间之内得到某种奖励或报酬的次数越多,“该报酬的追加对这个人来说越没有价值”(宋林飞,179)。
在与米尔德丽德相处的日子中,菲利普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为米尔德丽德付出。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这本小说读的颇费劲,半是因为这部并不像其他的小说那样行文洗练,而是略显唠叨;半是因为毛姆在唠唠叨叨中用一如既往的辛辣赤裸裸的揭露了生活的现实。
包括在学校里被嘲笑和自己的内心斗争、因教员的赏识热情万丈达到目的又觉得不是自己所想、对未来的忧虑、对米尔德里德无望、荒谬又无法停止的爱.......我想很多人都在其中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30岁之前的菲利普是追求个人幸福的,这从他每次毅然决然的人生选择中不难看出。
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对于自身才能的探索和发展。
然而生活一遍一遍教育了这个善于自省的年轻人,学业、爱情、生活的挫折,以及对于“这些人获得的成就和他们的付出多么不成正比!”这一人生悲剧的认识,让他最终意识到克朗肖赠予的波斯地毯的意义——“人生毫无意义”,人生的唯一意义不过是用个人的经历钩织出一副人生图画,无关美丑、无关成败、无关幸与不幸。
所有的人事都不过是经历,也仅限于经历,这样想来做什么工作、和谁一起生活、选择何种人生,也都不重要了,于是人终于摆脱了“追求幸福”——这一“人生枷锁”的束缚,而可以心平气和的接受上天的任何赐予。
菲利普想通了,于是他安然接受了命运的给予(贤良淑德的标准人妻萨利),准备开始一种安稳宁静的生活。
对宗教的热忱、对爱情的憧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坚定、对幸福的追求,在菲利普之后的生活中,都被一一否定。
而年轻时不以为然的世俗的快乐、普通人的生活,最终被这个历经跌宕人生的青年所接受。
否定之否定之后,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关于人生的“虚无主义”——人生无意义。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背负着“人生的枷锁”,这个枷锁包括对现实的不甘、对幸福的渴望、对自我实现的期许,看看那些远离家乡追求梦想的8090后,看看那些在北上广漂泊的年轻人。
当然现实中也有那些卸下了人生枷锁安于安稳生活的人,活在小确幸里,每天知足常乐。
对于这两种人生,至少现在的我是绝不会选择后者的,却是很多人最终获得的成就和付出并不成正比,甚至即便成功对比下付出的代价这成功也显得过于惨重,以至于成功并不比失败成功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读毛姆的小说《人生的枷锁》马小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在揭示社会矛盾与个人矛盾时,《人生的枷锁》表明了当时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危机,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受到的遏制和打击,指出了以人为本观念的社会制约和个人影响。
关键词:《人生的枷锁》;社会矛盾;个人矛盾;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I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71-1351(2006)01-0045-04《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叙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真实的人情世态,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具体的社会现实。
这部小说通过社会矛盾与个人矛盾的揭示来反映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危机。
从中可以看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的种种影响或遏制。
它从反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价值,对我们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政策有借鉴意义。
一、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就矛盾而言,毛姆曾经说过:“自私和厚道、唯心论与淫荡、虚荣、羞怯、无私、勇敢、怠惰、敏感、固执和缺乏自信,一个人可以具备所有这些东西并形成矛盾的统一。
”[1]《人生的枷锁》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指出了社会现实里的种种弊端。
菲利普接触过不同的社会成员,尤其是他的女友米尔德丽德———伦敦一家点心店的女招待员。
当菲利普爱着米尔德丽德时,她竟然同米勒私奔过一次,这使菲利普一筹莫展。
米尔德丽德是一个爱金钱、讲虚荣且头脑平庸的女孩子。
正如中国的俗语“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那样,她把嫁人当成终身的衣食之计,结果被人玩弄、抛弃,最后沦落为街头的卖笑女子。
有时,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所作所为难以理解。
从她的言行来看,她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孩子(她与米勒的孩子,后来被她处死)都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
在与菲利普的交往中,她漠视菲利普的真情实意,还将性病故意传染给他人。
她以这种方式来报复社会对她的不公正。
她的言谈举止表明了她对社会矛盾的消极态度。
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讲,米尔德丽德是无情无意、作恶多端的人。
但她的行为也可以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她确实是万般无奈,被迫行恶的。
在同米尔德丽德的恋爱中,菲利普历尽千辛万苦并体验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情的冷暖。
表面上菲利普摆脱了情欲的纠缠,避开了重负,似乎进入了心旷神怡的境界。
其实在他身上生动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矛盾。
他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他的理想和希望难以变成现实,社会总是这样那样地支配着他的生活和命运。
这种社会矛盾还体现在小说的其他人物身上。
当菲利普跟他的伯父威廉一起生活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生活在矛盾之中。
除菲利普和他伯父、伯母之间的矛盾外,他伯父与伯母二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为了防止矛盾尖锐化,他伯母不断迎合丈夫的各种怪念头,忍气吞声地生活着。
同样,迪克罗先生对社会矛盾同样采取一种无奈的态度。
他是日内瓦公民,靠给穷学生授课来苟延残喘且贫病交加。
他年轻时为社会、为自由浴血疆场,晚年时对社会、对人类不寄任何希望,静等从死亡之中得到解脱。
就范妮・普赖斯来说,她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无可奈何、一筹莫展。
她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献身给绘画艺术,可是她没有那种天赋。
当一位严师直言不讳地劝说之后,她仍不改初衷。
在巴黎,多年饥寒交迫的生活使她落到了山穷水尽、炊断粮绝的地步,最后她含恨轻身,悬梁自尽。
可以说普收稿日期:2005-08-25作者简介:马小强(1965-),男,甘肃静宁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2006年1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an.,2006第26卷第1期JournalofTianshuiNormalUniversityVol.26No.1赖斯同她所在的社会格格不入,她成了社会矛盾的牺牲品。
这一无情的事实使菲利普对自己的才能做了反思和掂量,当意识到自己缺乏“艺术家的气质”时,便毅然放弃了绘画而返回伦敦学习医学。
另一个人物克朗肖是一个落魄文人,悲叹生不逢时,自诩能看穿尘世。
他靠翻译庸俗小说和炮制无聊诗文为生,还常常借酒消愁,最后病死在贫民窟里,结束了贫困、潦倒的一生。
克朗肖的举止似乎是自在无忧且异常洒脱的,可实际上,面对社会现实他别无选择,只能采取悲观的人生态度。
在圣路加医院门诊部学习时,菲利普看到了社会人在公众场合不同个性的社会表现:“不过,总的印象既非悲剧也非喜剧。
这种印象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真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充斥着眼泪和笑声、幸福和悲哀。
一切是那么冗长乏味,既饶有兴趣而又平淡无奇。
情况正如你见到的那样:它是那么的喧嚣、热烈,又那么的严肃;它是那么的可悲、可笑,又那么的微不足道;它既简单又复杂;有欢乐,但又包含着绝望;还有母亲对子女的母爱;男人对女人的情爱;欲望拖曳着沉重的步伐穿过房间,惩罚着罪人和无辜者以及一筹莫展的妻子们和可怜的孩子们,男男女女都酗酒,但不可避免地要付出那笔惨重的代价;一个个房间都回荡着死神的叹息声;新生命在那里得到了诊断,却使得一些可怜的姑娘心里充满恐惧和害羞。
这儿既不好又不坏,有的只是赤裸裸的事实。
这就是生活。
”[2](P421-422)这一描写主要反映出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面对社会矛盾,小说人物采取不同的态度。
作为一个穷苦家庭的成员,阿特尔涅太太以下的言论值得认真思量:“喔,别在我面前夸你那些社会主义者了,我可没这份耐心。
”阿特尔涅嚷道:“我的生活信条是:别管我!我可不喜欢别人来打扰。
我虽身处逆境,但不会灰心丧气。
人各为己,迟者遭殃啊!”[2](P564)这一观点可以看做是她对社会矛盾的态度和个人自私意识的表现,其实这是她万般无奈的选择。
她的话语代表着这个社会里普通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即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贫穷的根源,更没有认清他们所在社会的本质。
再看贫穷阶层的社会生活。
在伦敦附近的一个渔村里,有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医生告诫他要休息,但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忍心放下手中的工作,要是失去了难得的工作,就意味着要被活活地饿死。
在菲利普行医时,他发现每个穷人的人生大事不是生死离别而是失业,因为感情的哀伤可以用眼泪减轻。
更令人深思的是社会竟然不能给一个勤劳的工作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多么可悲啊!菲利普还看到老百姓过着穷苦潦倒的生活。
在他们的生活中,婴儿来到人世首先遇到的是父亲的满腹牢骚和母亲的悲观绝望,因为现有的家庭成员已经面临着食不果腹的现状,所以父母巴不得孩子是死胎或尽可能快地离开人世。
总的来说,菲利普等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是由历史时代决定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急剧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这时的资本迅速集中到金融与工业垄断资产阶级手里,中下阶层在贫困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大英帝国在国外更是疯狂地争夺市场,拼命劫掠殖民地的资源。
1899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南非布尔人(theBoers,荷兰移民的子孙)悍然发动了长达两年的侵略战争。
如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海沃德就是这一战争的牺牲品,虽然他刚到南非就死于伤寒病。
在菲利普看来,海沃德参加这场战争的原因不是出于爱国,而是他受到难以名状的内心不安的驱使。
海沃德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偏见,他赞赏的是世界的大同。
海沃德把英国看成是野蛮人互相残杀的流放地,因为众多同胞伤害了他爱国的情感。
菲利普认为:“要是让海沃德脸带微笑地袖手旁观野蛮人互相残杀,似乎显得更合理些。
这一切似乎都表明,人们不过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傀儡而已,是它在驱使人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
有时,人们还凭借理智来为其行为辩护,要是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干脆悍然不顾理智,一味地蛮干。
”[2](P513)在这里,毛姆用海沃德和菲利普的人生态度阐述了他自己对爱国主义、对祖国和战争的看法。
毛姆似乎对他的祖国及爱国主义漠不关心,而且他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暴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好战本性。
1899年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又在酝酿一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着严重而尖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随着固有的宗教、道德、文化的逐渐解体,人们的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
维多利亚王朝时期的那种虚假的乐观气氛已经荡然无存,西方文明将人类引入了精神绝境。
《人生的枷锁》中的每个人物就生活在上述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在生活中他们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能受社会现实的摆布。
另外,每个人物不是社会矛盾的决定因素,这是为什么许多小说的人物很少能把握住自己命运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个人生活中的矛盾《人生的枷锁》还阐发了许多个人生活中的矛盾,指出了普通民众的艰难命运。
主人公菲利普的畸形足给他带来了许多的麻烦,而且使他的思想比一般人更加敏感、更加复杂。
身体的残疾是菲利普人生道路上的一副重担,使他历尽磨难,吃尽苦头,但畸形足也使他产生了忧患意识并受益甚多。
“回首自己走过的漫长的人生旅程,菲利普对他与莎莉的关系表示欣然接受。
他默默地忍受着使其人生坎坷的残疾。
他知道它扭曲了自己的性格。
不过,此时他发现,同样由于它的缘故,他却获得了那种给予他无穷快乐的反省能力。
要是没有它,他将永远不可能获得敏锐的鉴赏力,永远不可能热爱文学艺术和对生活中的种种奇观发生兴趣。
他常常受人嘲弄,遭人白眼,可这一切却使他性格内向,促使他心里开出朵朵香气不绝的鲜花。
”[2](P635)畸形足使菲利普具有了更多的耐心,并激励他去思考更多的问题来战胜更多的人生困难。
在深思生命的现实时,菲利普得出了他的最终结论:“接着他认识到正常的事物才是世间最最珍贵的事物。
人皆有缺陷,不是身体的就是精神的。
这当儿,他回忆起所有他熟悉的人们(整个世界像是座病房,里面的一切皆委实莫名其妙),只见眼前排着一列长长的队伍,人人皆肉体有残疾,精神有创伤:其中有的身体有病,不是心脏病,就是肺病之类的;有的精神失常,不是意志消沉,就是嗜酒成性。
这时,菲利普对他们不觉动了圣洁的怜悯之心。
他们身不由己,不过是盲目的机会的工具而己。
他可以饶恕格里菲思的狡诈,也可以宽宥米尔德丽德,尽管她使自己蒙受莫大的痛苦。
他们两个人也是身不由己呀。
只有承认人们的美德,宽容他们的过错,才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2](P636)上述结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身体上或思想上的残疾,即人人都会遇到由残疾引起的矛盾,因为这样的矛盾是普通的、平常的。
这里菲利普承认他会很有耐心地处理此类矛盾,表明菲利普的一种人生观和他对人性现实的理解。
“菲利普・凯里患有先天的跛足并成了一名孤儿。
他的性格十分敏感,而且有执拗的情绪,这种情绪能使敏感的人受到自我折磨。
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并满怀激情;他能容忍幸福与忧愁;同许多年轻人一样,他忙于探寻月亮而没有留意脚下的六便士。
”[3](P124)那么,菲利普的畸形足意味着什么呢?有人认为:“就年轻的菲利普而言,他的跛足,正如经常所指,很可能是毛姆一生中口吃的小说式表达。
”[4](P73)这是畸形足的第一个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