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与品德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简述品德的结构。
品德是一个人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
品德的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道德观念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标杆。
在道德观念中,包括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和信念。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高低,决定了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要求。
道德情感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感受和感情体验,是人们对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情感反应。
道德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对道德的赞赏和反感的体现,它使人们能够感知到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的道德情感的强烈程度和稳定性,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坚守道德原则。
第三,道德意志是品德的核心。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自觉地选择和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力和意愿。
它是人们对道德标准的认同和追求的主动体现,也是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持道德原则的决心和毅力。
一个人的道德意志的坚定与否,关系到他能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品德。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是人们根据道德观念和道德意志,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
它是人们将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示自己的品德修养。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优劣,直接反映了他的品德水平和道德修养的高低。
品德的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品德素质。
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坚定正确的道德意志,积极践行道德行为,才能真正拥有高尚的品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道德行为规范的人。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第二讲品德的结构及发展一、道德与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一)道德认识1、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
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发展道德判断能力)(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关系作者:白长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5期摘要: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的两个基本方面。
道德品质是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
道德行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行为,是经过自主意志抉择并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和积累,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内容。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积累,就不可能形成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道德品质是在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关键词:道德品质;道德行为;辩证关系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63-02一、道德品质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不仅体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中,形成一定的习惯和社会风气,而且也表现在社会成员的个人品质方面,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
因此,道德品质是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简称“品德”,也称“德性”。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包括许多构成因素,有着复杂的结构。
概括来说,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个方面。
道德认识主要是对伦理关系以及调节伦理关系的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
也可以说是人们所具有的道德观。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出现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表现为倾慕和鄙弃、爱好和憎恶,以及同情、羞耻、信任、快乐、痛苦等情感体验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稳定的力量,积极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
其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调节作用,即以某种情绪态度来强化或弱化个人的某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二是评价作用,即以赞赏、鄙视、愤懑等情绪表明对某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态度。
三是信号作用,即通过各种表情动作来示意自己行为的价值或对他人行为的态度,在道德关系或人际交往中起沟通信息的作用。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指一个人行为的表现、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品德的心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形象、自尊心、自我纪律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在品德的形成中,自我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一个人品德高尚还是低下的关键因素。
2.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包括道德、伦理、美学等方面。
一个人的品德与其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
3. 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指一个人对宗教、信仰、道德和哲学等方面的看法和信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会影响其品德的表现,如诚实、正义、勇气等。
4. 反射行为:反射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反应和表现,是自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的品德与其反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射行为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概念、价值观、信念系统和
反射行为等方面,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品德的表现和评价。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二)个体道德行为
个体道德行为倾向是个体对道德义务和道德实践的选 择偏好,往往决定个体道德行为的品格。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自我道德修养倾向,如自我道德心理涵育倾向、自 我道德行为整饬倾向等;
(2)自我道德选择倾向,如道德动机选择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选择倾向、道德目的或效果选择倾向等;
(3)自我道德评价倾向,如道德动机评价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的评价倾向、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评价倾向、道德行为整 体评价倾向等。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关系和社 会道德活动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 视为保证个体道德活动的能力系统。它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道德认知过程,如道德直观、道德体 验、道德思维和道德想象等过程;
(2)个体道德情感过程,如道德情绪和道德情 操的发生、发展、确立等过程;
---道德具体规范是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中的规范,从更 具体的意义上对善恶进行评价和反映。
道德活动
道德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指导下形 成的,反映一定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 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道德水 平提升而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 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 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道 德意识包括各种社会情绪、舆论、风尚、习俗、 惯例等社会道德心理现象,这些同人们的日常 生活、道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感性的、不系 统的,同时又往往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固 定下来并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 面,道德意识还包括各种道德思想、观点和理 论体系,这些并不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道 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理性的、系统的,不同 性质的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往往反映着 不同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
第三章 个体道德结构

第三章个体道德结构一、个体道德的内在层次结构结构作为整体因素的构成,个体道德结构指代的诸因素之间的有机构成。
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德心→内在→道德意识德行→外在→行为德品→境界→追求也就是个体道德作为个体道德意识,包括两层次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结构:道德规范内在的过程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个体认同和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结构:道德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一)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的心理构成——道德认知过程,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能力。
1 、道德认知:个人在道德实践中通过感性直观、直觉体悟、理性思维等形式,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性过程。
2 、道德情感:个体在特定的道德实践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感方式,形成稳定的善恶情绪,情感和情操过程,具体:一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形成热情或冷漠,偏好或厌弃,热爱或憎恨,追求或不屑和善恶情绪过程。
3 、道德意志:个人在道德认知力量和情感力量作用下,形成坚持追求一定道德价值所必需的意志力量的过程:道德决断力、坚持力、自制力等。
这三方面构成的认知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有机结合,保障个人履行一定道德要求,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道德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内在精神力量。
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个体道德能力系统,保证个体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过程中不仅头脑清醒,目标明确,且富有热情,激情,具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个人认同和追求道德价值的倾向性心理构成是个人把一定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之后形成的道德心理需求系统。
道德需要道德理想道德兴趣道德信念1 、道德需要:指个人作为道德生活主体,对确立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实现一定社会道德价值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以及在道德上实现自身人格尊严,人格价值和人格完善心理欲求和心理期望,与个人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基本需要相联系的。
2 、道德兴趣:是道德需要的具体心理表现和发展,明确化了的道德需要。
具体表现为个人对一定道德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心理关注或心理趋向。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8岁) 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3.可逆性阶段(9-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 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 正、平等。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 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 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 德的内容。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因素结构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荀况《荀子·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 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 做的一种规定。 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一、品德概述
(1)社会性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3.道德规范的性质
‚没有交换,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的尺度,任何交换都不能 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所以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 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 ——卢梭 (2)相对性 道德规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 (3)是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道德不是一堆互不相关的行为规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道德价 值观的体现。 (4)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来维持
道德行为、品德与道德修养

品德影响道德行为
一个人的品德状况决定了其行为的道德程度,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更可能表现出 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品德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品德是道德修养的核心
道德修养主要指个体在道德方面的自 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而品德则是这一 过程的核心。
道德情感
个体在面对道德情境时所产生 的情感体验,如敬畏、爱、同
情、羞耻等。
道德意志
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 的决心和毅力,是实现道德目
标的动力和保障。
道德行为
个体在道德认知和情感的指导 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品德
的外在表现。
品德的重要性
品德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一个社会中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 文明程度,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强化社会凝聚力
道德行为和品德的修养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使人们更加团结, 共同为社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
对国家治理的意义
1 2
培养公民道德素质
道德行为和品德的修养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 素质的公民,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 支撑。
05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品 德与道德修养
提高道德认知
01
02
03
了解道德原则
学习和理解基本的道德原 则,如公正、诚实、尊重 和责任。
辨析道德观念
能够区分正确与错误的道 德观念,理解不同文化和 社会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差 异。
培养道德判断力
在面对复杂的道德问题时, 能够运用道德原则进行判 断和决策。
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品德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地强调。
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社会行为准则,品德对于个体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品德的结构,分析品德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以期对培养良好的品德有所助益。
2. 品德的内涵品德指的是一个人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方面的表现。
它不仅涵盖了一个人身体上的行为,还包括了他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
2.1 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品德的基础。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决定了他对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判断和认识。
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应当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根据道德规范来辨别和行动。
2.2 品质特点品德中的品质特点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
诚实、正直、勤劳、宽容、善良等都是良好品质的常见表现。
这些品质特点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 品德的构成要素品德的构成要素反映了品德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一个人的品德不仅仅由某一方面的表现决定,而是由多个要素共同构成。
3.1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品德的重要体现。
它包括了一个人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行为表现。
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等都是良好品德的体现。
3.2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品德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个人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理性地处理问题和冲突。
同时,自我管理也涉及到自我约束和规划,帮助个体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
3.3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人的品德的重要体现。
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和社会,并能够付诸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3.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品德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人的与他人的交往和相处方式直接反映了他的品德素养。
善于与人沟通、关心他人、积极协作等都是良好品德的表现。
4. 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品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1.学习道德知识和规范:通过学习道德知识和规范,了解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结构品德的结构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到评价的重要指标。
一个人的品德结构包括多个方面,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人到社会,都有着不同的层次和要求。
一、思想层面1. 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等基本价值判断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应该包括尊重生命、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义公平等基本原则。
2. 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一个人对于整个世界及其存在意义和发展规律的看法。
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发展自己。
3.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于不同事物所赋予的价值判断。
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个体正确把握事物本质和意义,避免盲目跟风或者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二、行为层面1. 诚信诚信是指一个人在言行中保持真实、可靠、守信用的态度和行为。
一个人的诚信可以帮助他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可以让自己更加自律和自我约束。
2.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体自身的情商和智商。
3. 自律自律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行为的约束和管理。
良好的自律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避免盲目跟风或者无节制地追求某些东西。
三、社会层面1. 公民责任感公民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于社会公共利益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良好的公民责任感可以促使个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度是指一个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程度。
良好的社会参与度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和自我价值感。
3.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让个体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品德结构是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和社会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特点。
第六章 道德行为、品德与道德修养

• “本我”(Id)是道德心理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 本我” 本我 “它包含着遗传的、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 质内的—切东西,所以,首先包括本能”。 • “自我”(ego)是后天形成的意识结构,是人在 自我” 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 成的人格那一方面。自我是一种理性的道德机 制,它既不违背相对抗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 又想方设法找到实现个人欲望的合理途径。 •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个体道德心理结构中的 超我 最高层次,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善恶标准在个 体身上的内化。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常 所说的良心,良心使人产生一种犯罪感和内疚 感,来惩罚由“伊持”所产生的种种不道德的 念头;二是所谓的“自我理想”,它为人确定 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树立一种人生的楷模。
2、道德良心 、
• ⑴良心是人所特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以 良心 及人对其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
活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利 益关系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个人对自己所应尽的社会 义务的认识与感受。良心的构成有三种成分,即认知 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意向的成份。
• ⑵良心的作用方式
道德行为和品德: 第六章 道德行为和品德: 优良道德之实现
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 一、道德行为的选择、评价; 道德行为的选择、评价; 二、道德意识的结构、内容; 道德意识的结构、内容; 三、品德与人格;道德修养与境界。 品德与人格;道德修养与境界。
第一节 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评价 • 一、行为(实践)和道德行为 行为(实践)
第二节 个体道德意识与品德
• 一、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结构学说
•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的意识部分好比露 在海洋面上的冰山的小小山顶,而无意 识正如海洋面底下那看不见的巨大的冰 块。无意识是人的动力冲动、本能、内 驱力、动机、种族遗传和未解决的冲突 的根源。 • 弗洛伊德区分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用 以说明人格的动力发展结构。
品德的形成

含义: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阶段个体对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但个体的行为试图与榜样一致,不受外界压力的控制,具有自觉性、主动性与稳定性。
⑶内化
含义:个体的思想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并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与自己原来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又叫“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社会大众认可(传统)的就是对的,判断行为依据动机:利他就好,利己就错。
维护权威或秩序(遵守法规)定向阶段:遵守公共秩序,接受法律权威,判断行为好坏依据是否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准则。
⑶后世俗水平:个体不止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习俗和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赞赏(珍视)
——重视和珍惜所做的选择
——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
行动
——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
——重复根据自己的选择所采取的行动
5、群体约定
6、赏罚控制
做法:奖励具体的道德行为;强调内部奖励;适度惩罚不良行为(给予某种厌恶刺激或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特权)。
⑵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需经常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
⑶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件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品德的结构
⑴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形成道德观念,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个人品德的核心。
⑵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和行动时产生)。有三种表现形式:直觉式的道德情感、想象式道德情感、伦理式道德情感。
品德的结构

1、品德的结构:一: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引发和调节道德行为。
三、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和行为,是学习道德规范的动力保证。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品德心理结构的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2、皮亚杰道德发展论:通过对偶故事让儿童进行判断从而考查儿童品德。
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儿童处于感觉行动时期,行为多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儿童道德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阶段。
可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权威阶段(5~8):尊重权威和年长者命令。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任务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到了真正的自律阶段,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
局限性: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班的协作,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或榜样,否定了榜样的作用;只顾及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行”的因素;否定了成人的强制、约束以及协作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论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论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对德育工作的影响作者:赵肖肖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8年第8期【摘要】了解品德心理结构是有效实施德育的基础。
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品德结构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观念。
深入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以及其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地指导品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关键词】品德;心理结构;德育在强调素质教育与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现代社会中,在改善和加强品德教育的工作上.由于教育工作者对品德的心理成因不甚了解.使得德育工作的实施极大受限,德育效果不显著。
要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就需要对品德的心理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本文主要从探讨品德心理结构以及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手.分析进行品德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从而指导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1.品德的涵义。
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行。
一个人品德的发展和完善是其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个体通过人际交往的经验结构,将获得的新的心理体验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心理体验进行比较.产生矛盾冲突并对矛盾冲突进行化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因为品德本质是个体的问题,是个体理智选择的,真正的品德成长发生在个体内部。
品德表现为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而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的行为则反映了个体的道德水平,换句话说,道德就是个体品德表现出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2.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是品德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有效进行德育的基础。
正如章志光教授所言:“要想彻底查明道德的层次结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期的研究工作与资料的积累”。
简述品德的结构简答题

简述品德的结构简答题
品德结构,指品德所包括的心理成分及其组织、关联的方式和层次,英国的麦独孤在近代心理学中较早论述的。
品德所包括的心理成分及其组织、关联的方式和层次。
见于不同学派提出的各种人格结构理论。
知识拓展:
1.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指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品德包括的基本心理成分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如我们常说的“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拓展阅读: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结构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品德的四个心理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有了道德认知,伴随着产生道德体验,紧跟着发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意志起着调节作用。
但是品德中的各成分又是不均匀的,在其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
有些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识可以分为道德知觉、道德表象、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等层次;道德情感可以分为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可以分为简单的道德行动、道德模仿行为、初期道德意志行动(即不完全自觉)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和连续性。
如道德行为由原来的被动、不稳定发展为主动的、稳定的行为。
总的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遵循“依从-认同-内化(信奉)”的原则。
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和可变性。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因此说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
论思想品德的三重结构-精选资料

论思想品徳的三重结构思想品德;思想认识;思想倾向;行为习惯亓凤香,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是德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学术界对其认识不尽一致。
笔者认为,思想品德是个体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各种社会规范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按照这些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思想品德的静态心理构成有最基本的三要素:思想认识、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
思想品德即包含个体内在的思想认识,又包含外在的行为表现,还包含由思想认识到行为表现的转化中介一思想倾向,三者构成了思想品德的认识系统、意向系统和行动系统。
其中,思想认识是基础,思想倾向是核心,行为表现是标志。
一、思想认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核心是形成是非判断与推理能力思想品德是人社会性的体现,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等一整套社会机制,在反复的社会教化中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品德以人在社会交往与合作中对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认识为前提。
思想认识就是个人关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解以及评判事物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是非判断与推理能力。
思想认识是思想品德的引导性因素,是个体明辨是非、明智抉择的基础。
1. 思想认识来源于社会生活人在生活中会接触各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交往和合作中感知并理解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
人出生后直接接触的,首先是弥漫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伦理规则,它们往往以生动而散乱的形式表现出来,存在于各种故事传说、儿童读物、家规家训、常识谚语、戏曲小说、朴素信仰等民间文化之中。
人在生活中耳濡目染,积累感性经验,逐步形成了初级的思想认识。
年龄稍长,进入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对于社会主流的思想体系、政治原则、道德规范等各种社会意识,会形成理性的思想观点。
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选择、吸收和同化外部信息于自身认识结构,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想认识。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内容不尽相同,在我国,影响个体思想品德的主要是思想、政治和道德三个方面。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

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一个人的品德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和塑造。
品德的结构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四个要素,分别是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品德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
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道德信念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培养道德信念时,要注重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
只有在正确的道德信念的指引下,个体才能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第二个要素,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具有积极的价值,能够激励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欲望和决心。
在培养道德情感时,要注重引导个体关注社会公正、关心他人利益、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等道德情感。
只有在具有强烈的道德情感的支持下,个体才能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真正的道德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道德知识道德知识是品德结构中的第三个要素,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具有的知识和理解力。
道德知识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等途径进行。
在培养道德知识时,要注重引导个体学习道德规范、了解社会风俗、认识社会现象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在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中的最终要素,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行动和行为。
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品德好坏的最终标准。
在培养道德行为时,要注重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其在实际行动中能够表现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只有在具有正确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品德结构。
我的品德修养与行为表现

我的品德修养与行为表现作为一个现代人,品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表现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一直努力培养并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并在行为举止上时刻保持着良好的表现。
在以下几方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品德修养以及行为表现。
首先,我的品德修养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上。
我始终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在与人交往时,我会积极倾听对方的意见,并给予真诚的回应。
我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所以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不会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同时,我也时刻关心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乐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提供支持。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人共同成长。
其次,我的行为表现方面主要表现在自律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上。
我明白只有通过自律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
因此,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每天按时起床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在学校,我主动参加各类活动,如学生会、志愿者工作等,积极投入到集体事务中。
在家庭中,我也积极参与家务活动,与父母共同分担家庭责任。
此外,我还保持积极向上的思维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会坚持努力,勇于面对,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我已经养成了不怕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的习惯。
除此之外,我还注重培养细节上的修养。
例如,我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和礼仪规范的遵守。
我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也不会随地乱扔垃圾。
我在用餐时会注意文明用餐的礼仪,尊重服务员和其他顾客的感受。
我坚守道德底线,不会进行欺骗、抄袭等不道德行为。
这些细节的修养不仅能够展现出我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更能够提升我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和口碑。
综上所述,我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表现秉持着尊重、关心、自律和积极向上的原则。
我深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不仅对自己有益,也能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的理解,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德行为的发生起着定向和调节的作用。
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动机,发生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当道德现象符合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时就产生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产生消极的情感。
道德情感会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它是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
同时,道德情感会对道德行为的强度产生影响,成为推动行为的动力之一。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时的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
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达到目标,形成道德习惯。
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自觉、果断、坚持和自制的有力保证。
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正如列宁所说:“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道德行为具体表现为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品德心理结构的这四种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行为与品德结构
美国品德心理学家雷斯特在总结品德研究的基础上,从分解特定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出发,注意各种行为的内部过程和外观行动的联系,特别是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品德结构的问题(《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英文版,1984)。
雷斯特指出,品德的主要成分有四种:
(1)理解道德情境。
其中包括道德敏感性(敏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权益产生什么影响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推断别入思想情感的能力)。
雷斯特举了四个品德心理学的实验结果来说明这一成分。
①对情境含混不清的被试较对情境有清晰了解的被试的助人行为要少;②在对别人的需要和利益敏感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③发育到一定年龄之后才能推断别人的要求和利益,才能够推断一个人的行为将如何影响另一个人;④移情在品德中是一个重要因素。
(2)寻找出适当的道德行为途径。
就是确定怎样的行为途径才是道德的,即在这一道德情境中应该做什么。
这一过程涉及的主要是与道德判断有关的问题。
雷斯特在解释这一成分时,认为有两种理论是可以考虑的。
一种是来自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常模理论。
这一理论假定了许多常模,如社会责任感、公道、平等互助等,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一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是由常模决定的。
另一种是认知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就是对社会规则的性质、功能和目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公正观是一个核心概念。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采取行动的假设的框架,在具体的情境中,儿童青少年依据已有的“框架”寻找行
为途径。
(3)决定道德行为的计划。
这里包括行为决策过程的描述,道德动机的激发和斗争。
具体地说,当一个人意识到许多不同的可能行为结果时,许多动机就被激活了,但是不同的动机可因具体情况改变而相互取代。
在动机取代过程中,主体甚至于出现这样情况: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或忍受痛苦,也要选择道德动机。
这里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激发主体的道德行为?雷斯特归纳为如下的八个方面:
①人的道德行为是由于进化使利他主义变成了可遗传的东西;
②良心,即羞愧、罪过感、对上帝的恐惧激发起主体的道德行为;
③强化和模仿;
④对合作意义或人际关系的理解;
⑤移情或同情心是利他动机的基础;
⑥对那些比自己更伟大的事物的敬畏和遵从,如对国家或集体的献身精神,对神的尊敬;
⑦对自我完整的关心和对个人社会地位的体验;
⑧关心集体和集体生活的经验。
(4)执行并实施道德行为的计划。
它包括设想各种阻碍和想象不到的困难。
如克服挫折、抗拒诱惑等。
这种成分的核心是自我力量或自我调节技能。
研究表明,同处于柯尔柏格(L.Kohlberg)道德发展第四阶段“法律与秩序”实验的被试中,测得自我力量较强的人比较弱的人更少欺骗行为,因为自我力量强者具有信念的力量,反之,自
我力量弱的人虽有同样的道德信念,但不能照自己的信念行事。
雷斯特强调他的品德结构模型不是一种线性的决策模型。
也就是说,主体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一定要从一种成分依次转入另一种成分。
尽管四种成分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顺序,但每一种成分会由于正负反馈回路作用而相互影响着。
雷斯特的品德结构四成分论注意各成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较全面地考察了道德行为,这是有参考价值的。
但也有其局限性。
它是从分析特定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入手的,那么这种分析只是共时性的分析,而没有考虑到发展,没有注意到品德结构的历时性的分析。
这种理论在解释具体道德情境中人的行为时是可取的,但在解释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决定性原因上是有困难的。